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联考 高一语文 第I卷 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在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文体坚持“四分法”,即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与诗歌和 小说比较,散文这一文体颇似平淡之水,没有酸、甜、苦、辣、咸五味,却几近于道,而真 正的“道”包含在无色之色、无声之声和无味之味中。同理,我们在散文理论的建构中,也 应避开各种干扰,去体悟其中的“道”。 ②散文是中国最大的一笔文学遗产。如果说,小说是民族历史的再现,诗歌是民族精神 的写照,散文则是民族智慧和情感的结晶。从先秦散文到“唐宋八大家”、晚明小品、“五 四”白话散文,再到20世纪90年代的“散文热”,散文创作成绩辉煌,不容忽视。古人有 言:“读诸葛孔明《出师表》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不堕泪者,其人 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这意味着散文这种文体蕴藏着 民族情感的密码。 ③散文还是文化传承、传播的纽带。当今的港台散文、东南亚和欧美华语散文蓬勃发展, 都得益于中国传统散文的滋养。如果回溯文学和文化历史,就可以发现散文是“文体之母” 中国文化的原典许多是由散文呈现的,“散文是中华民族精神之源的基本载体” ④诗歌、小说分别是意象和故事的审美,而散文主要是感觉的审美。诗歌的沉思给予人 们更为梦想的生活感觉,小说的虚构给予人们更为想象的生活感觉,而散文的亲和给予人们 更为实际的生活感觉。这个时代的人们普遍倾向于简单易懂,而散文将生活的简单转化为文 学的简洁,更直接流畅地进入生活世界,以更贴近身边的方式表达生活感觉 ⑤新时期以来,散文创作热闹异常,却不乏平庸狭隘之作,这是因为散文作者缺乏高雅 精致、大气开阔的诗性情趣追求。中国古代散文辉煌,是因为其中常有恢宏之气与壮阔情怀, 有为国家、历史、思想、天地而写的情趣,所以有像先秦散文那样汪洋恣肆的气魄,而现在 的散文常偏于个人生活一隅,为个人玩味和自我情致而写 ⑥但这并不意味着写“高大上”题材就是好散文。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历史大潮,人们对 文学审美的实际需求,已不再是单一性的“载道”或“言志”,更趋于精神生活的趣味提升
2017—2018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联考 高一 语文 第Ⅰ卷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在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文体坚持“四分法”,即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与诗歌和 小说比较,散文这一文体颇似平淡之水,没有酸、甜、苦、辣、咸五味,却几近于道,而真 正的“道”包含在无色之色、无声之声和无味之味中。同理,我们在散文理论的建构中,也 应避开各种干扰,去体悟其中的“道”。 ②散文是中国最大的一笔文学遗产。如果说,小说是民族历史的再现,诗歌是民族精神 的写照,散文则是民族智慧和情感的结晶。从先秦散文到“唐宋八大家”、晚明小品、“五 四”白话散文,再到 20 世纪 90 年代的“散文热”,散文创作成绩辉煌,不容忽视。古人有 言:“读诸葛孔明《出师表》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不堕泪者,其人 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这意味着散文这种文体蕴藏着 民族情感的密码。 ③散文还是文化传承、传播的纽带。当今的港台散文、东南亚和欧美华语散文蓬勃发展, 都得益于中国传统散文的滋养。如果回溯文学和文化历史,就可以发现散文是“文体之母”, 中国文化的原典许多是由散文呈现的,“散文是中华民族精神之源的基本载体”。 ④诗歌、小说分别是意象和故事的审美,而散文主要是感觉的审美。诗歌的沉思给予人 们更为梦想的生活感觉,小说的虚构给予人们更为想象的生活感觉,而散文的亲和给予人们 更为实际的生活感觉。这个时代的人们普遍倾向于简单易懂,而散文将生活的简单转化为文 学的简洁,更直接流畅地进入生活世界,以更贴近身边的方式表达生活感觉。 ⑤新时期以来,散文创作热闹异常,却不乏平庸狭隘之作,这是因为散文作者缺乏高雅 精致、大气开阔的诗性情趣追求。中国古代散文辉煌,是因为其中常有恢宏之气与壮阔情怀, 有为国家、历史、思想、天地而写的情趣,所以有像先秦散文那样汪洋恣肆的气魄,而现在 的散文常偏于个人生活一隅,为个人玩味和自我情致而写。 ⑥但这并不意味着写“高大上”题材就是好散文。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历史大潮,人们对 文学审美的实际需求,已不再是单一性的“载道”或“言志”,更趋于精神生活的趣味提升
现在的读者之所以喜欢散文,就是因为它没有什么历史负载,更没有什么“救亡图存”的宏 大志向,它将人们带入到一种恬静而安详的审美世界,去感悟历史、咀嚼人生,以及品味生 活,更能够体现出文学审美的基本宗旨:娱乐与享受 ⑦但散文创作不可止步于简单的“娱乐与享受”。要写好散文,作者需要具备卓异的审 美素养、从容有致的语言表达能力,更需要具备有襟怀、有情怀、有高品质和高品位的情思 理趣。 散文的后面站着一个人,一个成熟、健旺的人,他在思想、在行动,并通过一种朴素的 话语来见证这个思想着、行动着的人,这便是散文写作之所以感人的真实原因。而要成为一 个真正的散文读者,与这个“人”顺畅地交流,则须放弃分析和阐释,更多地去阅读、感受、 体悟。只有会读散文了,才能了悟、阐释散文的精微和妙处。 (选自王国平、吴春燕《散文如水何以悟“道”》,有删改) 1.联系全文,下列关于散文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散文是民族智慧和情感的结晶,蕴藏着民族情感的密码,成为中国最大的一笔文学遗产。 B.散文是文化传承、传播的纽带,是中华民族精神之源的基本载体,也滋养着华语散文的发 展 C.散文将生活的简单转化为文学的简洁,以更贴近身边的方式表达生活的感觉。因此,写了 散文就能感到生活简单 D.散文的发展离不开人们对文学审美的实际需求,而这种需求又与时代前进的步伐相联系。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①段遵照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文体划分,将散文与其他各种文体一一进行比较,从而引出散 文文体平淡而几近于道的基本特征 B.②至④段紧承上文,分别从精神载体,文化传承、传播纽带,审美角度等不同角度,论述 了散文文体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和主要特征 C.⑤⑥段首先对新时期散文创作实践进行评价,然后指出现在读者之所以喜欢散文,在于其 更能够体现出文学审美的意趣 D.⑦段分别从创作与阅读的角度进行阐述,指出新时期散文繁荣的原因,在于既拥有优秀的 散文作者,也拥有真正的散文读者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散文这种文体蕴臧着民族情感的密码,读者读散文的时候就能够读岀民族情感里的酸、甜 苦、辣、咸
现在的读者之所以喜欢散文,就是因为它没有什么历史负载,更没有什么“救亡图存”的宏 大志向,它将人们带入到一种恬静而安详的审美世界,去感悟历史、咀嚼人生,以及品味生 活,更能够体现出文学审美的基本宗旨:娱乐与享受。 ⑦但散文创作不可止步于简单的“娱乐与享受”。要写好散文,作者需要具备卓异的审 美素养、从容有致的语言表达能力,更需要具备有襟怀、有情怀、有高品质和高品位的情思 理趣。 散文的后面站着一个人,一个成熟、健旺的人,他在思想、在行动,并通过一种朴素的 话语来见证这个思想着、行动着的人,这便是散文写作之所以感人的真实原因。而要成为一 个真正的散文读者,与这个“人”顺畅地交流,则须放弃分析和阐释,更多地去阅读、感受、 体悟。只有会读散文了,才能了悟、阐释散文的精微和妙处。 (选自王国平、吴春燕《散文如水 何以悟“道”》,有删改) 1. 联系全文,下列关于散文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散文是民族智慧和情感的结晶,蕴藏着民族情感的密码,成为中国最大的一笔文学遗产。 B. 散文是文化传承、传播的纽带,是中华民族精神之源的基本载体,也滋养着华语散文的发 展。 C. 散文将生活的简单转化为文学的简洁,以更贴近身边的方式表达生活的感觉。因此,写了 散文就能感到生活简单。 D. 散文的发展离不开人们对文学审美的实际需求,而这种需求又与时代前进的步伐相联系。 2. 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①段遵照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文体划分,将散文与其他各种文体一一进行比较,从而引出散 文文体平淡而几近于道的基本特征。 B. ②至④段紧承上文,分别从精神载体,文化传承、传播纽带,审美角度等不同角度,论述 了散文文体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和主要特征。 C. ⑤⑥段首先对新时期散文创作实践进行评价,然后指出现在读者之所以喜欢散文,在于其 更能够体现出文学审美的意趣。 D. ⑦段分别从创作与阅读的角度进行阐述,指出新时期散文繁荣的原因,在于既拥有优秀的 散文作者,也拥有真正的散文读者。 3.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散文这种文体蕴藏着民族情感的密码,读者读散文的时候就能够读出民族情感里的酸、甜、 苦、辣、咸
B.从文学和文化历史来看,中国文化的原典许多都是散文,所以传统四大文体中的散文是 文体之母” C.散文既可以“宏大”,有恢宏之气与壮阔情怀;也可以“简单”,将人们带入恬静而安详 的审美世界 D.创作散文至少需要具备思想能力和表达能力,而阅读散文则需要放弃分析和阐释,多些感 受与体悟 【答案】1.C2.B3.A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 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C项,结合文本内容“而散文将生活的简单转化为文学 的简洁,更直接流畅地进入生活世界,以更贴近身边的方式表达生活感觉”分析可知,无中 生有,文中没有写了散文就感到生活简单 2.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査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 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A项,第①段“并没有与其他各种文体一一进 行比较”。C项,偷换概念,原文为体现文学审美的“基本宗旨”而不是“意趣”。D项,前 后的因果关系不成立;另外,作者并没说“新时期散文繁荣”,作者只是说“热闹”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 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 位,然后仔细分析。A项,结合文本内容“与诗歌和小说比较,散文这一文体颇似平淡之水,没有酸、 甜、苦、辣、咸五味,却几近于道,而真正的‘道’包含在无色之色、无声之声和无味之味中分析可 知,曲解文意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路向暖 于艳丽 父亲坐在轮椅上:他垂着头,看不到脸,花白稀疏的头发掩盖不住头皮,一道勒痕从他 低垂的后颈处显露出来,红紫色的於血让人触目惊心
B. 从文学和文化历史来看,中国文化的原典许多都是散文,所以传统四大文体中的散文是 “文体之母”。 C. 散文既可以“宏大”,有恢宏之气与壮阔情怀;也可以“简单”,将人们带入恬静而安详 的审美世界。 D. 创作散文至少需要具备思想能力和表达能力,而阅读散文则需要放弃分析和阐释,多些感 受与体悟。 【答案】1. C 2. B 3. A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 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C 项,结合文本内容“而散文将生活的简单转化为文学 的简洁,更直接流畅地进入生活世界,以更贴近身边的方式表达生活感觉”分析可知,无中 生有,文中没有写了散文就感到生活简单。 2.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 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A 项,第①段“并没有与其他各种文体一一进 行比较”。C 项,偷换概念,原文为体现文学审美的“基本宗旨”而不是“意趣”。D 项,前 后的因果关系不成立;另外,作者并没说“新时期散文繁荣”,作者只是说“热闹”。 ...............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路向暖 于艳丽 父亲坐在轮椅上:他垂着头,看不到脸,花白稀疏的头发掩盖不住头皮,一道勒痕从他 低垂的后颈处显露出来,红紫色的於血让人触目惊心
她“啊”地一声站起来,埋头工作的同事抬起头莫名其妙地望了一眼,复又低下头去了。 每个人都有忙不完的事,谁有工夫关心她的情绪呢? 此刻正是中午,一天中最暖的时候,明媚的阳光从窗户外铺展到室内,她用手摸索了一 下脸,恍惚中做了一个梦!她觉得有必要请假回老家一趟,这个打算已经有了好久了。从去 年的秋天开始,她知道父亲的中风更严重了之后,就打算回去。可是,工作实在是太忙了, 个任务套着一个任务,她没有办法停下来 无论如何必须回去一趟了。这几天,网络里、电视上,轮番轰炸似地播报一个关于保姆 弑杀老年雇主的新闻,这让她时不时地做噩梦。 伺候父亲的保姆是自己在中介找到的,五十岁左右,圆脸,有一双与年纪不大相符的清 澈的眼睛。她就是看中了她那一双带着笑意的眼睛,凭她在社会上多年历练的经验,那笑不 是逢迎的、卑微的,而是从心底里生长出来的善良结成的笑。把一个失语的瘫痪在床的老人 交给有着这样善意笑容的人,她觉得自己是能够放心的。可现在,她对自己的判断有了怀疑 电视上那个老女人看起来多憨厚,多无辜,如果不是证据确凿,她无论如何也不敢相信,那 样的一个人竟然会像掐死一只蚊子一样害人! 终于还是请了假,头也不回地挤进了火车站。她坐在候车室,心神不宁地盯着候车大厅 门口那个圆形挂钟上的时针和分针等车。母亲去世后,父亲得了脑中风,不能自由行动,也 不能言语,自己又没有能力将他带在身边,只好在老家雇了一个保姆,伺候他的饮食起居 最近两年,新换了工作,压力大,而她似乎也有意识地逃避着那个有亲人却没有温暖的家, 直到最近看到那则保姆出事的新闻,她才慌乱起来。她想,应该回去看看了,如果父亲出事 ,那冥冥中她也成了杀人者的同谋。 回乡的路曲折漫长,火车爬过一座山又一座山,越过一道河又一道河,可终点似乎遥遥 无期,对面一个回乡的小孩问:妈妈,火车爬得这么慢,为什么不站起来跑呢?她在众人的 惊叹中,哑然失笑。小时候,她也问过父母很多这样那样的问题,尽管得不到想要的答案, 但是父母亲无一例外地慈祥地笑她,抚摸她的头,甚至给她一个奖赏性的拥抱,让她觉得问 些没头没脑的问题虽然没有答案却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下了车,神思还在恍惚。有两年多没回来,站前的大楼在新广告牌衬托下,似乎更显破 旧,一辆黄色的出租车恰当地停在她的身边。司机师傅按响喇叭,这让她竟然有了手足无措 的感觉,就像偶遇一个曾经十分熟悉却又被自己疏远的朋友。车上,她试探性地提起保姆杀 人的案子,司机师傅打着哈哈说,现在这世道,什么稀奇事都有。前段日子,这里一个老人 死在家里,十几天才被发现,等打开家门,发现人已经臭了。她的胃抽搐了一下,嘴里涌出
她“啊”地一声站起来,埋头工作的同事抬起头莫名其妙地望了一眼,复又低下头去了。 每个人都有忙不完的事,谁有工夫关心她的情绪呢? 此刻正是中午,一天中最暖的时候,明媚的阳光从窗户外铺展到室内,她用手摸索了一 下脸,恍惚中做了一个梦!她觉得有必要请假回老家一趟,这个打算已经有了好久了。从去 年的秋天开始,她知道父亲的中风更严重了之后,就打算回去。可是,工作实在是太忙了, 一个任务套着一个任务,她没有办法停下来。 无论如何必须回去一趟了。这几天,网络里、电视上,轮番轰炸似地播报一个关于保姆 弑杀老年雇主的新闻,这让她时不时地做噩梦。 伺候父亲的保姆是自己在中介找到的,五十岁左右,圆脸,有一双与年纪不大相符的清 澈的眼睛。她就是看中了她那一双带着笑意的眼睛,凭她在社会上多年历练的经验,那笑不 是逢迎的、卑微的,而是从心底里生长出来的善良结成的笑。把一个失语的瘫痪在床的老人 交给有着这样善意笑容的人,她觉得自己是能够放心的。可现在,她对自己的判断有了怀疑。 电视上那个老女人看起来多憨厚,多无辜,如果不是证据确凿,她无论如何也不敢相信,那 样的一个人竟然会像掐死一只蚊子一样害人! 终于还是请了假,头也不回地挤进了火车站。她坐在候车室,心神不宁地盯着候车大厅 门口那个圆形挂钟上的时针和分针等车。母亲去世后,父亲得了脑中风,不能自由行动,也 不能言语,自己又没有能力将他带在身边,只好在老家雇了一个保姆,伺候他的饮食起居。 最近两年,新换了工作,压力大,而她似乎也有意识地逃避着那个有亲人却没有温暖的家, 直到最近看到那则保姆出事的新闻,她才慌乱起来。她想,应该回去看看了,如果父亲出事 了,那冥冥中她也成了杀人者的同谋。 回乡的路曲折漫长,火车爬过一座山又一座山,越过一道河又一道河,可终点似乎遥遥 无期,对面一个回乡的小孩问:妈妈,火车爬得这么慢,为什么不站起来跑呢?她在众人的 惊叹中,哑然失笑。小时候,她也问过父母很多这样那样的问题,尽管得不到想要的答案, 但是父母亲无一例外地慈祥地笑她,抚摸她的头,甚至给她一个奖赏性的拥抱,让她觉得问 一些没头没脑的问题虽然没有答案却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下了车,神思还在恍惚。有两年多没回来,站前的大楼在新广告牌衬托下,似乎更显破 旧,一辆黄色的出租车恰当地停在她的身边。司机师傅按响喇叭,这让她竟然有了手足无措 的感觉,就像偶遇一个曾经十分熟悉却又被自己疏远的朋友。车上,她试探性地提起保姆杀 人的案子,司机师傅打着哈哈说,现在这世道,什么稀奇事都有。前段日子,这里一个老人 死在家里,十几天才被发现,等打开家门,发现人已经臭了。她的胃抽搐了一下,嘴里涌出
股酸水,想吐,却又忍住了。她用一只手扶着头,转脸看向窗外,马路边的老柳树不知什 么时候已经没了,路边被水泥和花砖铺出了停车场,她想起那几棵老柳树,想起曾经在春天 的时候,它们早早地把春天的消息捎给在这个城市里生活的人们! 她拖着行李,走进小区,心脏跟着行李箱的碌碌声,快节奏地跳着。一个小女孩牵着妈 妈的手迎面走了过去,一只毛毛狗跟在母女俩的身后摇晃着尾巴。隔着几十米远,她看到了 那个坐在轮椅上的老人。一个圆脸的老妇人在和旁边的人攀谈,老人坐在轮椅上,春天的阳 光照着他黢黑又有几分红润的脸,他正看着前方,想必从视线里发现了令他惊喜的事物。他 的眼神瞬间明亮了起来,嘴角有一丝微笑慢慢地鲜活,慢慢地鲜活,最后连她都觉得那微笑 已经如这三春暖阳一样铺展开,让她的世界也跟着温暖鲜活了起来。 (选自《羊城晚报》2016年4月10日有删改) 4.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梦境是对现实的曲折反映。小说开篇对女主人公的一段梦境描写,用意在于表现女主人公 听到保姆弑杀老年雇主的新闻后加剧了对父亲安危的牵挂 B.女主人公午睡做噩梦,惊心处“啊”的一声站起来,同事望了一眼又埋头工作,可见她所 在的城市人情冷漠 C.小说中关于保姆的外貌描写,暗示这位保姆真诚、善良,表明女主人公的选择是正确的, 也为后文老人被照顾安好做了铺垫。 D.女主人公没有回乡看望父亲,更多的是因为她在母亲去世、父亲中风失语瘫痪在床后,有 意识地逃避那个地方 5.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对待生病的父亲,她在情感上出现了哪些变 化?请简要分析。 6.小说中间为什么要写在回乡的火车上女主人公看到一个小孩向妈妈提问题这个情节?请 简要分析 【答案】4.B5.第一问:女主人公是一个有贵任感、孝顺、有进取心、善于识人的城市 青年女性。第二问:情感变化:①一开始由于工作压力面对脑中风的父亲,在情感上刻意疏 远:②在听到保姆弑杀雇主的新闻后,对父亲的安危感到忧心忡忡;③在火车上看到小孩向 母亲提问的场景后激发起内心对父亲的依恋,产生了愧疚之情:④在听到的士司机的话后加 深了父亲的关切。 6.①内容上,这一情节使她联想起小时候自己问父母稚气问题,父母无一例外慈祥地笑她, 奖赏性地拥抱她,给她带来了幸福感,表现她的内心有了触动,重新感受到父母对她的深爱
一股酸水,想吐,却又忍住了。她用一只手扶着头,转脸看向窗外,马路边的老柳树不知什 么时候已经没了,路边被水泥和花砖铺出了停车场,她想起那几棵老柳树,想起曾经在春天 的时候,它们早早地把春天的消息捎给在这个城市里生活的人们! 她拖着行李,走进小区,心脏跟着行李箱的碌碌声,快节奏地跳着。一个小女孩牵着妈 妈的手迎面走了过去,一只毛毛狗跟在母女俩的身后摇晃着尾巴。 隔着几十米远,她看到了 那个坐在轮椅上的老人。一个圆脸的老妇人在和旁边的人攀谈,老人坐在轮椅上,春天的阳 光照着他黢黑又有几分红润的脸,他正看着前方,想必从视线里发现了令他惊喜的事物。他 的眼神瞬间明亮了起来,嘴角有一丝微笑慢慢地鲜活,慢慢地鲜活,最后连她都觉得那微笑 已经如这三春暖阳一样铺展开,让她的世界也跟着温暖鲜活了起来。 (选自《羊城晚报》2016 年 4 月 10 日有删改) 4. 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梦境是对现实的曲折反映。小说开篇对女主人公的一段梦境描写,用意在于表现女主人公 听到保姆弑杀老年雇主的新闻后加剧了对父亲安危的牵挂。 B. 女主人公午睡做噩梦,惊心处“啊”的一声站起来,同事望了一眼又埋头工作,可见她所 在的城市人情冷漠。 C. 小说中关于保姆的外貌描写,暗示这位保姆真诚、善良,表明女主人公的选择是正确的, 也为后文老人被照顾安好做了铺垫。 D. 女主人公没有回乡看望父亲,更多的是因为她在母亲去世、父亲中风失语瘫痪在床后,有 意识地逃避那个地方。 5. 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对待生病的父亲,她在情感上出现了哪些变 化?请简要分析。 6. 小说中间为什么要写在回乡的火车上女主人公看到一个小孩向妈妈提问题这个情节?请 简要分析。 【答案】4. B 5. 第一问:女主人公是一个有贵任感、孝顺、有进取心、善于识人的城市 青年女性。第二问:情感变化:①一开始由于工作压力面对脑中风的父亲,在情感上刻意疏 远;②在听到保姆弑杀雇主的新闻后,对父亲的安危感到忧心忡忡;③在火车上看到小孩向 母亲提问的场景后激发起内心对父亲的依恋,产生了愧疚之情;④在听到的士司机的话后加 深了父亲的关切。 6. ①内容上,这一情节使她联想起小时候自己问父母稚气问题,父母无一例外慈祥地笑她, 奖赏性地拥抱她,给她带来了幸福感,表现她的内心有了触动,重新感受到父母对她的深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