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半期考试 语文试卷 人:高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写在试题卷、草稿纸 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本试卷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为何“乌纱帽”是当官的代称 我们有时会看到反映官场百态的古装电视剧,戏剧中常有当了官叫作“戴了乌纱帽”, 被革职的称作“摘去乌纱帽”的剧情。可是,为什么乌纱帽被用来作为当官的代称呢 在早期的中国,并没有“帽”这种称呼,《仪礼》中称帽为“头衣”或“元服”(元,首 也)。到了东晋成帝时,皇帝让在宫廷中做事的官员戴一种用黑纱制成的帽子,叫做“乌纱 帽”。后来,南朝宋明帝时,建安王刘休仁创制了一种用黑纱抽边的半透明帽子,也叫乌纱 帽。当时,这种帽子很快就在民间流行了,也成了百姓常戴的一种便帽,而且无论官民贫富 都可以戴,但这种帽子还未成为官职的象征。 在《通典·礼十二》上记载:“隋文帝(杨坚)开皇初,尝着乌纱帽,自朝贵以下至于 冗吏,通着入朝。”所以隋朝夭子百官都戴乌纱帽,并且成了官职高低的分别。根据文献上 的记载,隋朝文武官员的服饰有四种,而乌纱帽上的玉饰则显示官职的大小。一品官是最高 级官员,玉饰有九块,二品有八块,三品有七块,四品有六块,五品有五块,六品以下就不 准佩带玉饰了。 不过,到了宋朝时乌纱帽的形状有了改变。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后,为防止大臣们在朝廷
2018—2019 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半期考试 语文试卷 命 题 人:高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写在试题卷、草稿纸 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本试卷总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为何“乌纱帽”是当官的代称 我们有时会看到反映官场百态的古装电视剧,戏剧中常有当了官叫作“戴了乌纱帽”, 被革职的称作“摘去乌纱帽”的剧情。可是,为什么乌纱帽被用来作为当官的代称呢? 在早期的中国,并没有“帽”这种称呼,《仪礼》中称帽为“头衣”或“元服”(元,首 也)。到了东晋成帝时,皇帝让在宫廷中做事的官员戴一种用黑纱制成的帽子,叫做“乌纱 帽”。后来,南朝宋明帝时,建安王刘休仁创制了一种用黑纱抽边的半透明帽子,也叫乌纱 帽。当时,这种帽子很快就在民间流行了,也成了百姓常戴的一种便帽,而且无论官民贫富 都可以戴,但这种帽子还未成为官职的象征。 在《通典·礼十二》上记载:“隋文帝(杨坚)开皇初,尝着乌纱帽,自朝贵以下至于 冗吏,通着入朝。”所以隋朝天子百官都戴乌纱帽,并且成了官职高低的分别。根据文献上 的记载,隋朝文武官员的服饰有四种,而乌纱帽上的玉饰则显示官职的大小。一品官是最高 级官员,玉饰有九块,二品有八块,三品有七块,四品有六块,五品有五块,六品以下就不 准佩带玉饰了。 不过,到了宋朝时乌纱帽的形状有了改变。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后,为防止大臣们在朝廷
上交头接耳,就下诏书修改鸟纱帽的样式,在鸟纱帽的两边各加一个翅,有一尺多长,并在 翅上装饰不同的花纹用以区别官阶高低。如此一来,朝臣们只要脑袋一动,软翅便会随之摆 动,皇上居高临下,就看得清清楚楚了。 明朝时乌纱帽则成为官员的象征。在《明史·輿服志》上载:“洪武三年定,凡上朝视 事,以乌纱帽、团领衫、東带为公服。”从此,乌纱帽便正式成了当官的代称。而自明世宗 开始,鸟纱帽的双翅也做了一些变动,翅的长度缩短,其宽窄也改变了,官阶越高,双翅就 越窄,官阶越低,双翅则越宽。 到了清初顺治皇帝入关后,由于收留了众多明朝的降臣,为笼络人心,就允许不少地方 官员仍穿着明朝朝服,并戴明朝乌纱帽。但等到清皇室统治权巩國后,就下令将官员戴的乌 纱帽全改为红缨帽。可是,至今人们仍然习惯将“乌纱帽”作为官员的标志。 1.下列关于“乌纱帽”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东晋成帝让在宫中做事的官员戴一种用黑纱制成的帽子,这就是“乌纱帽”名称的最 初由来。 B.隋朝从文帝到小吏,入朝都戴乌纱帽,一至五品官在帽上佩不同的玉饰显示官阶,官 阶越高,玉饰越少。 C.宋太祖为防止朝臣们交头接耳,给乌纱帽加了双翅,这种帽子就成为了后代的标准官 帽 到了明朝,乌纱帽的双翅有一些变动,双翅的宽窄显示官阶的不同,官阶越高,双翅 则越宽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建安王刘休仁创制了黑纱抽边的半透明帽,当时这种帽子在民间很快流行起来。 B.宋太祖时又改进了乌纱帽,给乌纱帽加了一对饰有花纹的长翅,花纹不同则显示官阶 有别。 C.到明朝,乌纱帽成为官员的象征,官员所戴乌纱帽的双翅宽窄和官阶高低有关。 D.顺治皇帝入关后,允许地方官员穿明朝朝服并戴乌纱帽,因此收留了众多的降臣,同 时也笼络了人心 3.下列根据原文信息所作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两晋南北朝时期,原本只有宫中官员可以戴的乌纱帽流传开来,连穷困的老百姓都能 戴,就是因为那时社会的等级制度还不森严 隋朝官员除了服饰有区别外,乌纱帽上的玉饰多少也能显示官职的大小,官职在六品
上交头接耳,就下诏书修改乌纱帽的样式,在乌纱帽的两边各加一个翅,有一尺多长,并在 翅上装饰不同的花纹用以区别官阶高低。如此一来,朝臣们只要脑袋一动,软翅便会随之摆 动,皇上居高临下,就看得清清楚楚了。 明朝时乌纱帽则成为官员的象征。在《明史·舆服志》上载:“洪武三年定,凡上朝视 事,以乌纱帽、团领衫、束带为公服。”从此,乌纱帽便正式成了当官的代称。而自明世宗 开始,乌纱帽的双翅也做了一些变动,翅的长度缩短,其宽窄也改变了,官阶越高,双翅就 越窄,官阶越低,双翅则越宽。 到了清初顺治皇帝入关后,由于收留了众多明朝的降臣,为笼络人心,就允许不少地方 官员仍穿着明朝朝服,并戴明朝乌纱帽。但等到清皇室统治权巩固后,就下令将官员戴的乌 纱帽全改为红缨帽。可是,至今人们仍然习惯将“乌纱帽”作为官员的标志。 1.下列关于“乌纱帽”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东晋成帝让在宫中做事的官员戴一种用黑纱制成的帽子,这就是“乌纱帽”名称的最 初由来。 B.隋朝从文帝到小吏,入朝都戴乌纱帽,一至五品官在帽上佩不同的玉饰显示官阶,官 阶越高,玉饰越少。 C.宋太祖为防止朝臣们交头接耳,给乌纱帽加了双翅,这种帽子就成为了后代的标准官 帽。 D.到了明朝,乌纱帽的双翅有一些变动,双翅的宽窄显示官阶的不同,官阶越高,双翅 则越宽。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建安王刘休仁创制了黑纱抽边的半透明帽,当时这种帽子在民间很快流行起来。 B.宋太祖时又改进了乌纱帽,给乌纱帽加了一对饰有花纹的长翅,花纹不同则显示官阶 有别。 C.到明朝,乌纱帽成为官员的象征,官员所戴乌纱帽的双翅宽窄和官阶高低有关。 D.顺治皇帝入关后,允许地方官员穿明朝朝服并戴乌纱帽,因此收留了众多的降臣,同 时也笼络了人心。 3.下列根据原文信息所作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两晋南北朝时期,原本只有宫中官员可以戴的乌纱帽流传开来,连穷困的老百姓都能 戴,就是因为那时社会的等级制度还不森严。 B.隋朝官员除了服饰有区别外,乌纱帽上的玉饰多少也能显示官职的大小,官职在六品
以下的官员乌纱帽上没有玉饰 C.在一些古装电视剧中,有时会看到这样的场景,清朝官员身着明代朝服,头戴明朝乌 纱帽,这不是导演缺乏历史常识,而是历史上确有其事。 D.乌纱帽的几次修改都和官职高低有关,清朝用“红缨帽”代替“乌纱帽”,但是人们仍 然习惯将“乌纱帽”作为官员的标志。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我要去北京 李全 “我要去北京。”民工张二狗又一次凑在我前面说这句,但表情与以前没两样。 我对他说,你想去就去吧,又何必在我面前唠唠叨叨呢?这是张二狗第N次对我说这句 话。但他每一次说完后,又哀声叹气。他说他儿子才刚上小学,实在是走不开。张二狗说的 是实情,早上要送孩子去学校,下午放学还得去接回来。况且,从我这座小城去趟北京十分 不易,首先得去省城坐两天两夜的绿皮火车。单不说车费那么高,就是那回来的时间就要四 天,这当然算的是坐火车的时间,还没算坐汽车的时间。如果把这四天都用来打工,每天可 以赚几十块钱,四天就是好几百。张二狗在北京又没亲没故,去了也纯粹是玩。如此算来, 去一趟北京,他的几个月工资就没了。这对于一个一月不足2000块工资的民工来说,的确 不划算,还有他儿子读书的费用虽不多,却比本地学生多了一份借读费。 但张二狗仍然不死心,待他孩子上初中,又一次对我说,他要去北京。我有些好奇,问 他去北京干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个想法。张二狗只是嘿嘿一笑,没回答我。这更引起我的好 奇,虽然北京是首都,但路太堵。我每次去北京堵在路上的时间比玩的时间多。所以,我- 直喜欢我所在的小城市。城市虽然不大,但交通不堵,四季还分明。 这一年,张二狗的儿子上高三了,我所在的小城也有了直通北京的高铁。张二狗显得十 分兴奋,又在我面前说他要去北京。我十分怀疑地看了他一眼,自然不相信他会真去北京。 因为他说他要去北京这事,已有好些年头了,却从没有实现过 北京是你想去就能去的吗?那是首都。我想打消他积极性,说,去北京要花很多钱的。 你儿子正在读高三,马上就要考大学了,你舍得离开他
以下的官员乌纱帽上没有玉饰。 C.在一些古装电视剧中,有时会看到这样的场景,清朝官员身着明代朝服,头戴明朝乌 纱帽,这不是导演缺乏历史常识,而是历史上确有其事。 D.乌纱帽的几次修改都和官职高低有关,清朝用“红缨帽”代替“乌纱帽”,但是人们仍 然习惯将“乌纱帽”作为官员的标志。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我要去北京 李全 “我要去北京。”民工张二狗又一次凑在我前面说这句,但表情与以前没两样。 我对他说,你想去就去吧,又何必在我面前唠唠叨叨呢?这是张二狗第 N 次对我说这句 话。但他每一次说完后,又哀声叹气。他说他儿子才刚上小学,实在是走不开。张二狗说的 是实情,早上要送孩子去学校,下午放学还得去接回来。况且,从我这座小城去趟北京十分 不易,首先得去省城坐两天两夜的绿皮火车。单不说车费那么高,就是那回来的时间就要四 天,这当然算的是坐火车的时间,还没算坐汽车的时间。如果把这四天都用来打工,每天可 以赚几十块钱,四天就是好几百。张二狗在北京又没亲没故,去了也纯粹是玩。如此算来, 去一趟北京,他的几个月工资就没了。这对于一个一月不足 2000 块工资的民工来说,的确 不划算,还有他儿子读书的费用虽不多,却比本地学生多了一份借读费。 但张二狗仍然不死心,待他孩子上初中,又一次对我说,他要去北京。我有些好奇,问 他去北京干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个想法。张二狗只是嘿嘿一笑,没回答我。这更引起我的好 奇,虽然北京是首都,但路太堵。我每次去北京堵在路上的时间比玩的时间多。所以,我一 直喜欢我所在的小城市。城市虽然不大,但交通不堵,四季还分明。 这一年,张二狗的儿子上高三了,我所在的小城也有了直通北京的高铁。张二狗显得十 分兴奋,又在我面前说他要去北京。我十分怀疑地看了他一眼,自然不相信他会真去北京。 因为他说他要去北京这事,已有好些年头了,却从没有实现过。 北京是你想去就能去的吗?那是首都。我想打消他积极性,说,去北京要花很多钱的。 你儿子正在读高三,马上就要考大学了,你舍得离开他?
我说的是实话。虽然现在张二狗的工钱涨了,每天出工能挣到200多块钱,但也不是天 天会有活干的。况且他儿子的成绩不是太理想,他咬紧牙,替儿子请了补课老师。加上他老 婆刚从医院里出来,这一年挣的钱已经提前打“水漂”了。 高铁通北京了。我就想试试高铁到北京是啥滋味。张二狗说这话,情绪特激动,还掏出 香烟来猛吸了几口,直到不停地咳嗽起来,才扔下烟蒂,最后见我不说话,很不情愿地走开 了。没走几步,他又回过头对我说,我这次说的是真的。 那你就去吧。我想让张二狗快点离开我的房间。其实,他去不去北京,真的与我无关。 再说我已经去过无数次北京了,没有新鲜感。 天后,张二狗又一次来到我的房间里,掏出一包好香烟放在桌上,说,这是北京货。 专门给你带回来的。 我问,你去过北京啦? 那还有假?张二狗说这话时,脸上有些僵硬的笑容。 你就别骗我了。昨天前天,我都去过你们工地,与你们那里的老板谈合同的事。我看到 你在那里干活呢。我说的是实话。 你……你真去了我的工地?张二狗说着,突然站了起来,拿去桌上的那包香烟头也不回 地走出我家。 我苦笑着,这张二狗真逗。但我一会儿就明白了他撒谎去过北京的原因。 因为我的话,张二狗有好些日子都没来我家里玩。见了我也躲得远远的。我才想起伤 个民工的心,有些过意不去。在他儿子去上大学那天,特地封了个大红包托人送了过去 算是我对他的歉意吧。心想,只要他儿子大学毕业后,有了工作,他的压力减轻了,那时 定会有时间和精力,或者说有经济去北京了。 四年后的一个早上,我突然接到一个陌生的电话,竟然是中断多年联系的张二狗打来的。 他说他正在北京天安门前看升旗。还说,他拍了刚刚升旗的视频已经传给我。又说,他下 站是八达岭,到时候再拍些照片传给我。 我想对他说些什么,可话刚到嘴边,又咽了回去,静静地听他没完没了地说北京的那些 事儿,却耽误了我看升旗,只妤看他传过来的视频:在天安门前看升旗,确实是一件特惬意 的事,特别是夏天的天安门,真美! 看完视频,才发现因自己握手机的时间太长,手冻得有些麻了,赶紧对着手哈了一口热
我说的是实话。虽然现在张二狗的工钱涨了,每天出工能挣到 200 多块钱,但也不是天 天会有活干的。况且他儿子的成绩不是太理想,他咬紧牙,替儿子请了补课老师。加上他老 婆刚从医院里出来,这一年挣的钱已经提前打“水漂”了。 高铁通北京了。我就想试试高铁到北京是啥滋味。张二狗说这话,情绪特激动,还掏出 香烟来猛吸了几口,直到不停地咳嗽起来,才扔下烟蒂,最后见我不说话,很不情愿地走开 了。没走几步,他又回过头对我说,我这次说的是真的。 那你就去吧。我想让张二狗快点离开我的房间。其实,他去不去北京,真的与我无关。 再说我已经去过无数次北京了,没有新鲜感。 三天后,张二狗又一次来到我的房间里,掏出一包好香烟放在桌上,说,这是北京货。 专门给你带回来的。 我问,你去过北京啦? 那还有假?张二狗说这话时,脸上有些僵硬的笑容。 你就别骗我了。昨天前天,我都去过你们工地,与你们那里的老板谈合同的事。我看到 你在那里干活呢。我说的是实话。 你……你真去了我的工地?张二狗说着,突然站了起来,拿去桌上的那包香烟头也不回 地走出我家。 我苦笑着,这张二狗真逗。但我一会儿就明白了他撒谎去过北京的原因。 因为我的话,张二狗有好些日子都没来我家里玩。见了我也躲得远远的。我才想起伤了 一个民工的心,有些过意不去。在他儿子去上大学那天,特地封了个大红包托人送了过去, 算是我对他的歉意吧。心想,只要他儿子大学毕业后,有了工作,他的压力减轻了,那时一 定会有时间和精力,或者说有经济去北京了。 四年后的一个早上,我突然接到一个陌生的电话,竟然是中断多年联系的张二狗打来的。 他说他正在北京天安门前看升旗。还说,他拍了刚刚升旗的视频已经传给我。又说,他下一 站是八达岭,到时候再拍些照片传给我。 我想对他说些什么,可话刚到嘴边,又咽了回去,静静地听他没完没了地说北京的那些 事儿,却耽误了我看升旗,只好看他传过来的视频:在天安门前看升旗,确实是一件特惬意 的事,特别是夏天的天安门,真美! 看完视频,才发现因自己握手机的时间太长,手冻得有些麻了,赶紧对着手哈了一口热 气
(《微型小说选 刊》2018年第1期)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以“我要去北京”为题一开始就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它既是主人公经常说起的 口头禅,同时又点明了本文的主要情节内容。全文也以“我要去北京”为线索而展开故事。 B.“我”揭穿了张二狗去过北京的谎言,张二狗“拿起桌上的那包香烟头也不回地走出我 家”,是因为谎言被“我”揭穿而自尊心受到伤害,之后四年未见,也是由于丢了面子,不 好意思再见“我” C.小说情节设置颇具匠心,小说主人公张二狗执意要去北京,并且不借两次造假“北上” 但两次被“我”看穿,且两次都被‘我’揭穿,情节在波澜起伏中展开,牢牢抓住了读者。 D.小说多处运用对比手法,“我”经常去玩的北京却是张二狗迟迟不能实现的梦想,突显 了民工生活的艰辛不易,“我”面对张二狗的两次撒谎采取了两种不同的反应,也反映了“我” 对张二狗从不理解到理解的变化。 5.小说中的张二狗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6分) 6.小说结尾写“我”明知道张二狗又一次造假去北京,但是“我”却没有揭穿他,而是认真 看完他发来的视频,这样结尾有什么好处?(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圆梦正当时,中国梦激荡最大“海归潮” 优惠的政府政策、全球最活跃的经济、快速发展的高新产业、持续投入的科教事业、浓 厚的创新创业氛围以及海内外“人才、项目、技术、市场、资本、场地、服务”全面对接的 平台,正吸引越来越多海外学子归国追梦。 国外媒体评价,全球没有哪饣国家像中国这样重视、这样大规模、这样专业化地吸引人 才回国。 “现在,海归回国主要是被‘吸’回来的。”中国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王辉耀说,随着综 合国力不断提升,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靠近世界舞台中心,也比以往任何时期更有 条件、更有能力吸引全球人才。 詹天佑、茅以升、钱学森、邓稼先……纵观历史,一批又一批莘莘学子赴外求学、归国 兴邦。 今天,除了拥有前辈们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吸引大量海归人才归来的
(《微型小说选 刊》2018 年第 1 期) 4.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小说以“我要去北京”为题一开始就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它既是主人公经常说起的 口头禅,同时又点明了本文的主要情节内容。全文也以“我要去北京”为线索而展开故事。 B.“我”揭穿了张二狗去过北京的谎言,张二狗“拿起桌上的那包香烟头也不回地走出我 家”,是因为谎言被“我”揭穿而自尊心受到伤害,之后四年未见,也是由于丢了面子,不 好意思再见 “我”。 C.小说情节设置颇具匠心,小说主人公张二狗执意要去北京,并且不惜两次造假“北上”, 但两次被“我”看穿,且两次都被‘我’揭穿,情节在波澜起伏中展开,牢牢抓住了读者。 D.小说多处运用对比手法,“我”经常去玩的北京却是张二狗迟迟不能实现的梦想,突显 了民工生活的艰辛不易,“我”面对张二狗的两次撒谎采取了两种不同的反应,也反映了“我” 对张二狗从不理解到理解的变化。 5.小说中的张二狗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6 分) 6.小说结尾写“我”明知道张二狗又一次造假去北京,但是“我”却没有揭穿他,而是认真 看完他发来的视频,这样结尾有什么好处?(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 圆梦正当时,中国梦激荡最大“海归潮” 优惠的政府政策、全球最活跃的经济、快速发展的高新产业、持续投入的科教事业、浓 厚的创新创业氛围以及海内外“人才、项目、技术、市场、资本、场地、服务”全面对接的 平台,正吸引越来越多海外学子归国追梦。 国外媒体评价,全球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重视、这样大规模、这样专业化地吸引人 才回国。 “现在,海归回国主要是被‘吸’回来的。”中国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王辉耀说,随着综 合国力不断提升,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靠近世界舞台中心,也比以往任何时期更有 条件、更有能力吸引全球人才。 詹天佑、茅以升、钱学森、邓稼先……纵观历史,一批又一批莘莘学子赴外求学、归国 兴邦。 今天,除了拥有前辈们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吸引大量海归人才归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