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地理论丛N0.2.1997 唐长安城外龙首原上及其邻近的小原 史念海 唐长安城因于隋氏旧规隋文帝始建长安城时,城址就选在龙 首原上。当时为营建都城而颁布的诏书,就明白指出:“龙首山川原 秀丽,卉物滋阜,卜食相土,宜建都邑①。龙首山长六十里,头至渭 水,尾连樊川,头高二十丈,尾渐下,高五六丈土赤不毛,云:昔有 黑龙从山南出,饮渭水,其行道成土山②。长安城即疏山营建,故其 殿堂基础,不假版筑③。隋时诏书中虽然说到“川原秀丽”,可是现 在见到的隋时墓志,却未见有称龙首原的.可能是到唐时才习用起 来的 龙首原相当广大有的记载说:“杜陵鸿固、凤栖诸原,皆其横 冈:宜春、芙蓉、曲江诸苑,皆其下。东界产水,西界樊川,延六七 十里④。龙首原诚然东界产水,不过产水以东,也有些许地方被 作为龙首原的。龙首原的西界并非樊儿。如记载所说,樊川最多只 能作为龙首原的南界,龙首原的西界应该达到丰水的下游 龙首原东抵产水,其东为白鹿原。白鹿原西尽产水⑤,则产 ① 《隋书》卷一《高祖纪》 ②《初学记》卷六《渭水》引《辛氏三秦记》 ③《太平御览》卷四四《地部》 ④雍正《陕西通志》卷九《山川二》 ⑤宋敏求《长安志》卷一一《万年》 ,15 (C)1994-201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NO. 2, 1997 唐长安城外龙首原上及其邻近的小原 史 念 海 唐长安城因于隋氏旧规。隋文帝始建长安城时 ,城址就选在龙 首原上。当时为营建都城而颁布的诏书 ,就明白指出: “龙首山川原 秀丽 ,卉物滋阜 ,卜食相土 ,宜建都邑”①。龙首山长六十里 ,头至渭 水 ,尾连 樊川 ,头高二十丈 ,尾渐下 ,高五六丈。土赤不毛 ,云: 昔有 黑龙从山南出 ,饮渭水 ,其行道成土山②。长安城即疏山营建 ,故其 殿堂基础 ,不假版筑③。 隋时诏书中虽然说到“川原秀丽” ,可是现 在见到的隋时墓志 ,却未见有称龙首原的。可能是到唐时才习用起 来的。 龙首原相当广大。有的记载说: “杜陵、鸿固、凤栖诸原 ,皆其横 冈;宜春、芙蓉、曲江诸苑 ,皆其 下。东界氵产水 ,西界樊川 ,延六七 十里”④。 龙首原诚然东界氵产水 ,不过氵产水以东 ,也有些许地方被 作为龙首原的。龙首原的西界并非樊川。如记载所说 ,樊川最多只 能作为龙首原的南界 ,龙首原的西界应该达到丰水的下游。 龙首原东抵氵产水 ,其东为白鹿原。白鹿原西尽氵产水川⑤ ,则氵产 · 15· ① ② ③ ④ ⑤ 宋敏求《长安志》卷一一《万年》。 雍正《陕西通志》卷九《山川二》。 《太平御览》卷四四《地部》。 《初学记》卷六《渭水》引《辛氏三秦记》。 《隋书》卷一《高祖纪》
水之西当为龙首原。唐粼秦朝俭墓志铭0、《土崇俊墓志铭阅皆谓 葬于万年县产川乡龙首原。产川乡未知确地既以产川为名,当近 于产水然隋《田德元墓志》亦谓葬于大兴县产川乡白鹿原东迥南 部③,《刘世恭墓记》又谓葬于城东白鹿原产川乡之原④隋大兴县 即唐万年县则产川乡当跨产水两岸,故白鹿原龙首原皆有产川 乡,因此可以说,龙首原东面只到产水,与白鹿原隔水相望。话虽如 此,却也难得一概而论。万年县所辖的乡中就有一个以龙首为名的 乡,这个乡在延兴门外⑤。延兴门为隋唐长安城东出的三门中最南 的城门,以今地按之,当在铁炉庙的东南宋敏求《长安志》也有记 载,说是在万年县东十五里。这个乡管辖三十五个村,还有神鹿里 神鹿里今名神鹿坊,在产水之东,隔水与马腾空相对。唐时里与坊 两名可以互称则神鹿坊当是神鹿里的故地。神鹿里属龙首乡,则 龙首原也伸到产水之东,与白鹿原相毗邻了。当然,龙首原也不限 于延兴门一隅之地,其北的长乐乡同样也在龙首原上。《俱慈顺墓 志铭》就指出其墓是葬在万年县长乐乡龙首原⑥。长乐乡当以长乐 坡得名。长乐坡在春明门,迄今犹以长乐坡相称 ①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卷第二册,唐宪宗元和十二年(公元817 年《秦朝俭墓志》 ②《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卷第四册,唐德宗贞元十四年(公元798 年《士崇俊及妻王氏合付墓志》 ③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第一册,隋炀帝大业七年(公元611年)《田德 元墓志》 ④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第三十册《刘世恭墓志》此志刻于隋炀帝大业 十一年(公元615年) ⑤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卷第一册,唐玄宗天宝十四载(公元755 年《宋应墓志》:“权于咸宁县延兴门外龙首乡之原”,出土地在今 西安市南郊新开门,新开门就在延兴门遗址之南。咸宁县就是万年 县,为天宝七载(公元748年)改称的.唐肃宗乾元年间(公元758年 至759年)复故又唐玄宗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阿史那哲墓 志》更具体说:“葬于京延兴门外五里龙首之原”。 ⑥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卷第二册。此志刻于唐德宗贞元七年(公 元791年, (4-2019 China Academie Journal Electronie Publishing House.Al
水之西当为龙首原。唐《秦朝俭墓志铭》①、《土崇俊墓志铭》② 皆谓 葬于万年县氵产川乡龙首原。氵产川乡未知确地。既以氵产川为名 ,当近 于氵产水。然隋《田德元墓志》亦谓葬于大兴县氵产川乡白鹿原东迥南 部③ ,《刘世恭墓记》又谓葬于城东白鹿原氵产川乡之原④ ,隋大兴县 即唐万年县。则氵产川乡当跨氵产水两岸 ,故白鹿原、龙首原皆有氵产川 乡 ,因此可以说 ,龙首原东面只到氵产水 ,与白鹿原隔水相望。话虽如 此 ,却也难得一概而论。万年县所辖的乡中就有一个以龙首为名的 乡 ,这个乡在延兴门外⑤。延兴门为隋唐长安城东出的三门中最南 的城门 ,以今地按之 ,当在铁炉庙的东南。 宋敏求《长安志》也有记 载 ,说是在万年县东十五里。这个乡管辖三十五个村 ,还有神鹿里。 神鹿里今名神鹿坊 ,在氵产水之东 ,隔水与马腾空相对。唐时里与坊 两名可以互称 ,则神鹿坊当是神鹿里的故地。 神鹿里属龙首乡 ,则 龙首原也伸到氵产水之东 ,与白鹿原相毗邻了。当然 ,龙首原也不限 于延兴门一隅之地 ,其北的长乐乡同样也在龙首原上。 《俱慈顺墓 志铭》就指出其墓是葬在万年县长乐乡龙首原⑥。长乐乡当以长乐 坡得名。 长乐坡在春明门 ,迄今犹以长乐坡相称。 · 16·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卷第二册。 此志刻于唐德宗贞元七年 (公 元 791年 )。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卷第一册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 (公元 755 年 )《宋应墓志》: “权 于咸宁县延兴门外龙首乡之原” ,出土地在今 西安市南郊新开门。新开门就在延兴门遗址之南。咸宁县就是万年 县 ,为天宝七载 (公元 748年 )改称的。唐肃宗乾元年间 (公元 758年 至 759年 )复故。 又唐玄宗开元十一年 (公元 723年 )《阿史那哲墓 志》更具体说: “葬于京延兴门外五里龙首之原”。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第三十册《刘世恭墓志》。此志刻于隋炀帝大业 十一年 (公元 615年 )。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第一册 ,隋炀帝大业七年 (公元 611年 )《田德 元墓志》。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卷第四册 ,唐德宗贞元十四年 (公元 798 年 )《士崇俊及妻王氏合衤付墓志》。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卷第二册 ,唐宪宗元和十二年 (公元 817 年 )《秦朝俭墓志》
隋唐长安城西也有龙首乡。唐《杨志廉夫人刘氏合付墓志铭》 就谓其“迁窆于长安县龙首乡安门原①。安门原是一个小原,后面 将另行涉及。安门原的得名当与汉长安城南出三门中的安门有关 汉长安城的安门位于隋唐长安城西出三门中最北的开远门之北, 相距并非很远则这里的龙首乡当包括开远门外一些地方。唐《张 登山墓志铭》谓其葬于开远门西三里龙首原②,与龙首乡所在地相 符合。开远门外为龙首原,这是没有问题的。可是再远一点,就不 是龙首乡了。唐粼刘智墓志铭》谓其葬于长安县国城西七里龙首原 龙门乡怀道③。这所谓国门应该是指开远门而言。唐粼何文哲墓 志铭》也说到这样的国门何文哲是付葬其二夫人于长安县布政 乡大郭村龙首原④。布政乡就在开远门外,这在后面将另行提到 因而这所谓国门当指的是开远门。《赵群墓志铭》又说到其葬地在 承平乡龙首原⑤。承平乡不见于宋敏求《长安志》,然唐《茹义忠神 道碑》已经说过葬于京兆长安县承平乡阿房殿之墟©。阿房殿遗址 于开远门为偏西南方,于金光门也为偏西南方,远在漕河之西,己 ①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卷第四册。此志刻于唐宪宗元和二年(公 元807年 ②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卷第一册。此志刻于唐玄宗天宝十四年 (公元755年,据说此志出土于西安东郊张登山葬于开远门外.开 远门在今西安市西郊土门坊北,其墓志如何能在东郊出土,疑说者 有误 ③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卷第一册。此志刻于唐玄宗天宝二年(公 元743年, ④ 《全唐文补遗》第一辑唐文宗太和四年(公元830年)《何文哲墓志 铭》.按:《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卷第四册《仇文义妻王氏墓志》 (唐宣宗大中四年,公元850年)仇文义死后,厝于京兆长安县布政 乡大郭里龙首原,并说,其地在都门之西五里而近 ⑤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卷第四册,唐宣宗大中三年(公元849年) 《赵群墓志》 ⑥ 宋敏求《长安志》卷一二《长安》毕沅《校正》引张贲然撰《忠武将军茹 义忠神道碑》此碑实作永平乡。永平乡应为承平乡的误文。承永字 形相近,殆因此致误 .17 (C)1994-201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
隋唐长安城西也有龙首乡。 唐《杨志廉夫人刘氏合衤付墓志铭》 就谓其“迁窆于长安县龙首乡安门原”①。安门原是一个小原 ,后面 将另行涉及。安门原的得名当与汉长安城南出三门中的安门有关。 汉长安城的安门位于隋唐长安城西出三门中最北的开远门之北 , 相距并非很远 ,则这里的龙首乡当包括开远门外一些地方。 唐《张 登山墓志铭》谓其葬于开远门西三里龙首原② ,与龙首乡所在地相 符合。 开远门外为龙首原 ,这是没有问题的。 可是再远一点 ,就不 是龙首乡了。 唐《刘智墓志铭》谓其葬于长安县国城西七里龙首原 龙门乡怀道里③。这所谓国门应该是指开远门而言。唐《何文哲墓 志铭》也说到这样的国门。 何文哲是衤付葬其二夫人于长安县布政 乡大郭村龙首原④。 布政乡就在开远门外 ,这在后面将另行提到。 因而这所谓国门当指的是开远门。 《赵群墓志铭》又说到其葬地在 承平乡龙首原⑤。 承平乡不见于宋敏求《长安志》 ,然唐《茹义忠神 道碑》已经说过葬于京兆长安县承平乡阿房殿之墟⑥。阿房殿遗址 于开远门为偏西南方 ,于金光门也为偏西南方 ,远在漕河之西 ,已 · 17·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宋敏求《长安志》卷一二《长安》毕沅《校正》引张贲然撰《忠武将军茹 义忠神道碑》。此碑实作永平乡。永平乡应为承平乡的误文。承永字 形相近 ,殆因此致误。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卷第四册 ,唐宣宗大中三年 (公元 849年 ) 《赵群墓志》。 《全唐文补遗》第一辑唐文宗太和四年 (公元 830年 )《何文哲墓志 铭》。 按: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卷第四册《仇文义妻王氏墓志》 (唐宣宗大中四年 ,公元 850年 )仇文义死后 ,厝于京兆长安县布政 乡大郭里龙首原 ,并说 ,其地在都门之西五里而近。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卷第一册。 此志刻于唐玄宗天宝二年 (公 元 743年 )。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卷第一册。 此志刻于唐玄宗天宝十四年 (公元 755年 )。据说此志出土于西安东郊。张登山葬于开远门外。开 远门在今西安市西郊土门坊北 ,其墓志如何能在东郊出土 ,疑说者 有误。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卷第四册。 此志刻于唐宪宗元和二年 (公 元 807年 )
稍近于丰水这样说来,龙首原的东西两面应该是很广阔的 隋唐长安城南,;水之北,以少陵原最为广大龙首原和少陵 原之间还隔着凤栖原鸿固原和毕原。凤栖原在鸿固原之北,不仅 最近于隋唐长安城,而且还伸入到城内东南隅凤栖原横陈于曲江 池之西,呈西南东北走向,由明德门(在今杨家村外西南方斜向东 北,经朱雀门街东第二街最南的安德坊,达到朱雀门街东第三街最 南的通济坊,现在西安植物园和其东南的庙坡头应是其尽头处。大 体说来,其北都应是龙首原了。 如果更仔细说来,在这些原间还夹杂着若干小原。这些小原大 体可分两类,一类只是泛指,另一类则都有具体的原名。唐《李嗣家 墓志》,葬于京兆东原①。此志出土于西安东郊韩森寨,韩森寨位于 隋唐长安故城之东。此志刻于唐玄宗开元九年(公元721年),其时 隋唐长安城正称为京兆府,故于城东之地称为东原所谓东原当非 原的本称唐粼王公妻李二娘墓志》谓迁葬于京城通化门外北原②。 通化门为隋唐长安城东出三门中最北的门,今为东窑坊此志出土 地在今西安市东郊郭家滩正在通化门外偏北处,可是己在产水 之东白鹿原上了。当时也还有京师之东崇道乡之原③。崇道乡之名 不见于宋敏求《长安志》,此志出土地不甚清楚,可能是在郭家滩, 因而有人以为崇道乡乃在产水之东。同样以乡名为原命名的还有 崇义乡之原④、长乐乡之原⑤。再其次就以村庄之名为原命名,已 ①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卷第一册。 ②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卷第一册。此志刻于唐玄宗天宝九年(公 元750年) ③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卷第四册。唐穆宗长庆四年(公元824年) 《乐辅政墓志》 ④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卷第四册,唐穆宗长庆二年(公元822年) 《杨峰妻梁氏合村墓志》 ⑤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卷第四册,唐宪宗元和七年(公元812年) 《董楹妻杨氏墓志》, (4-2019 China Academie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
稍近于丰水。 这样说来 ,龙首原的东西两面应该是很广阔的。 隋唐长安城南 ,氵 水之北 ,以少陵原最为广大。 龙首原和少陵 原之间还隔着凤栖原、鸿固原和毕原。 凤栖原在鸿固原之北 ,不仅 最近于隋唐长安城 ,而且还伸入到城内东南隅。凤栖原横陈于曲江 池之西 ,呈西南东北走向 ,由明德门 (在今杨家村 )外西南方斜向东 北 ,经朱雀门街东第二街最南的安德坊 ,达到朱雀门街东第三街最 南的通济坊 ,现在西安植物园和其东南的庙坡头应是其尽头处。大 体说来 ,其北都应是龙首原了。 如果更仔细说来 ,在这些原间还夹杂着若干小原。这些小原大 体可分两类 ,一类只是泛指 ,另一类则都有具体的原名。唐《李嗣家 墓志》 ,葬于京兆东原①。此志出土于西安东郊韩森寨 ,韩森寨位于 隋唐长安故城之东。此志刻于唐玄宗开元九年 (公元 721年 ) ,其时 隋唐长安城正称为京兆府 ,故于城东之地称为东原。所谓东原当非 原的本称。唐《王公妻李二娘墓志》谓迁葬于京城通化门外北原②。 通化门为隋唐长安城东出三门中最北的门 ,今为东窑坊。此志出土 地在今西安市东郊郭家滩。 正在通化门外偏北处 ,可是已在氵产水 之东白鹿原上了。当时也还有京师之东崇道乡之原③。崇道乡之名 不见于宋敏求《长安志》 ,此志出土地不甚清楚 ,可能是在郭家滩 , 因而有人以为崇道乡乃在氵产水之东。同样以乡名为原命名的还有 崇义乡之原④、长乐乡之原⑤。 再其次就以村庄之名为原命名 ,已 · 18· ① ② ③ ④ ⑤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卷第四册 ,唐宪宗元和七年 (公元 812年 ) 《董楹妻杨氏墓志》。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卷第四册 ,唐穆宗长庆二年 (公元 822年 ) 《杨峰妻梁氏合衤付墓志》。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卷第四册。唐穆宗长庆四年 (公元 824年 ) 《乐辅政墓志》。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卷第一册。 此志刻于唐玄宗天宝九年 (公 元 750年 )。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卷第一册
经发现的有万年县长乐乡王柴村之原①、万年县高平乡西焦村之 南原②、长安县小严村北原③、万年县长乐乡王柴村南原④。这些 大概都是就当地的习惯称谓而写入墓志里面,只能是泛指,不能以 之为原的本来名称 至于具体的原名还是很多的,万年县和长安县都有这样的原 万年县在长安城东,国门之外就有原,首先应该提到嵩原。嵩原近 在国门之外⑤,接着崇道乡的洛女原⑥、西赵原⑦、神鹿原⑧。这显 ①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卷第四册唐宣宗大中三年(公元849年)》 《胡芮妻刘氏墓志》 ② 民国《续陕西通志稿》卷一五○《金石十六》唐德宗贞元十七年(公元 801年《赵郡李氏女墓石记》.据所征引毛氏《关中金石文字存佚 考》,焦村在西安)府城城南金鬼社,金乎沱村在今曲江池西南, 其地当为鸿固原的东北部 ③《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卷第一册,唐武后万岁登封元年(696年)】 《王定墓志》,此志出土于西安西郊土门.民国《续陕西通志稿》卷 五二《金石十八》唐宣宗大中元年(公元849年)《诸颖墓志》:“权殡 于长安县龙首乡☐小严村。…小严村即开远门外临皋驿西南” ④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卷第四册,唐宣宗大中三年(公元849年) 《胡芮妻刘氏墓志》, ⑤ 民国《续陕西通志稿》卷一六五《金石补遗》上《李观墓志》:“葬于国 东门之外七里,里日广义,原日嵩原”,此志无年月,《金石补编》撰者 以此志为韩愈所作,韩愈吸于长庆四年,故以之附于长庆之末长庆 四年为公元824年长安城东出三门,仅云国门未知所指的何门,崇 道乡北起今灞桥附近,南至神鹿坊,是相当广阔的,国门外七里,还 没有达到产水岸边 ⑥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卷第四册,唐文宗大和二年(公元828年)】 《文安公主墓志》“迁窆于万年县崇道乡洛女原”。据说此志出土于 西安市灞桥区草滩砖厂。 ⑦《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卷第二册,唐宪宗元和五年(公元810年) 《李熏墓志》:“窆于万年县崇道乡西赵原”据说此志出土于今长安 县席王村。席王村在今灞桥西南。 ⑧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卷第一册,唐玄宗天宝九年(公元750年) 《屈元寿墓志》“葬于京兆府咸宁县崇道乡齐礼里神鹿原”,咸宁县 即万年县一度更改的名称今西安市东偏南马腾空东的神鹿坊当是 神鹿原所在地 ,19 (C)1994-201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
经发现的有万年县长乐乡王柴村之原①、万年县高平乡西焦村之 南原②、长安县小严村北原③、万年县长乐乡王木柴村南原④。 这些 大概都是就当地的习惯称谓而写入墓志里面 ,只能是泛指 ,不能以 之为原的本来名称。 至于具体的原名还是很多的 ,万年县和长安县都有这样的原。 万年县在长安城东 ,国门之外就有原 ,首先应该提到嵩原。 嵩原近 在国门之外⑤ ,接着崇道乡的洛女原⑥、西赵原⑦、神鹿原⑧。 这显 · 19·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卷第一册 ,唐玄宗天宝九年 (公元 750年 ) 《屈元寿墓志》: “葬于京兆府咸宁县崇道乡齐礼里神鹿原”。 咸宁县 即万年县一度更改的名称。今西安市东偏南马腾空东的神鹿坊当是 神鹿原所在地。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卷第二册 ,唐宪宗元和五年 (公元 810年 ) 《李纟熏墓志》: “窆于万年县崇道乡西赵原”。 据说此志出土于今长安 县席王村。 席王村在今灞桥西南。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卷第四册 ,唐文宗大和二年 (公元 828年 ) 《文安公主墓志》: “迁窆于万年县崇道乡洛女原”。 据说此志出土于 西安市灞桥区草滩砖厂。 民国《续陕西通志稿》卷一六五《金石补遗》上《李观墓志》: “葬于国 东门之外七里 ,里曰广义 ,原曰嵩原”。此志无年月。《金石补编》撰者 以此志为韩愈所作 ,韩愈殁于长庆四年 ,故以之附于长庆之末。长庆 四年为公元 824年。长安城东出三门 ,仅云国门未知所指的何门 ,崇 道乡北起今灞桥附近 ,南至神鹿坊 ,是相当广阔的。 国门外七里 ,还 没有达到氵产 水岸边。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卷第四册 ,唐宣宗大中三年 (公元 849年 ) 《胡芮妻刘氏墓志》。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卷第一册 ,唐武后万岁登封元年 ( 696年 ) 《王定墓志》。此志出土于西安西郊土门。民国《续陕西通志稿》卷一 五二《金石十八》唐宣宗大中元年 (公元 849年 )《诸颖墓志》: “权殡 于长安县龙首乡□小严村。 ……小严村即开远门外临皋驿西南”。 民国《续陕西通志稿》卷一五○《金石十六》唐德宗贞元十七年 (公元 801 年 )《赵郡李氏女墓石记》。 据所征引毛氏《关中金石文字存佚 考》 ,焦村在 (西安 )府城城南金 雨 沱社。 金氵乎沱村在今曲江池西南 , 其地当为鸿固原的东北部。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卷第四册 ,唐宣宗大中三年 (公元 849年 ) 《胡芮妻刘氏墓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