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崇道乡中至少有嵩原、洛女原、西赵原和神鹿原等四个原嵩原 在产水之西,其他三个原都在产水之东由北到南,断断续续,仿佛 可以连成一线产水之东,本是白鹿原白鹿原是一个大原这个 大原到今半坡东南的唐家寨即骤然低下,今席王村就在原下,神鹿 坊也一样位于原下,形成二道原。这二道原虽濒于产水,却也有高 低不平处,当时区别成为几个原,是有道理的 嵩原所在的国门,不知指哪一个东出的门而言。如果指的是最 南的延兴门,倒是近乎情理。今延兴门遗址的微偏东南处,为三兆 村突兀高起,稍具原形,是否可以当嵩原,容俟再考 接着应该说到和崇道乡相近的长乐乡的长乐原。长乐乡可能 是因长乐坡得名的。长乐坡在唐长安城东出三门最北的通北门外, 迄今犹以长乐坡相称其南达到少陵原上①。由长安城东至于产水 之西@。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孙公妻刘氏墓志》中所说 的葬于长乐原的葬地,就在青门之东产川之西③。不过这个长乐原 的北端似不能超过现在产水西岸的草滩,那里在唐时应为洛女原, 这是在前面己经论述过的前面也曾论述过唐时的嵩原。如所说 不过于舛误,则嵩原应在长乐原之南,而不能在其北面现在这里 的地形尚未见到过于突高之处,大体说来只是产水西侧的阶地而 己 就是这样的长乐原旁还有一个青龙原。唐宪宗元和五年(公元 810年)《张涣墓志》,就是葬于万年县凤城东长乐乡青龙原④。此 志出土于今西安市韩森寨韩森寨正在唐长安城之东论韩森寨 ①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卷第四册,唐宪宗元和十年(公元815年)》 《裴华墓志》“葬于万年县长乐乡少陵原” ②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卷第四册,唐文宗开成四年(公元838年) 《王文超墓志》“葬于风城之东产川之右万年县长乐乡王桐村” ③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卷第一册。 ④《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卷第二册,同书第一册,唐宪宗元和六年 (公元811年)《宝夫人墓志》也记载有“宅兆归附于万年县长乐乡青 龙原,” (4-2019 China Academie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
示崇道乡中至少有嵩原、洛女原、西赵原和神鹿原等四个原。 嵩原 在氵产水之西 ,其他三个原都在氵产水之东。由北到南 ,断断续续 ,仿佛 可以连成一线。氵产水之东 ,本是白鹿原。 白鹿原是一个大原。 这个 大原到今半坡东南的唐家寨即骤然低下 ,今席王村就在原下 ,神鹿 坊也一样位于原下 ,形成二道原。 这二道原虽濒于氵产水 ,却也有高 低不平处 ,当时区别成为几个原 ,是有道理的。 嵩原所在的国门 ,不知指哪一个东出的门而言。如果指的是最 南的延兴门 ,倒是近乎情理。 今延兴门遗址的微偏东南处 ,为三兆 村突兀高起 ,稍具原形 ,是否可以当嵩原 ,容俟再考。 接着应该说到和崇道乡相近的长乐乡的长乐原。 长乐乡可能 是因长乐坡得名的。长乐坡在唐长安城东出三门最北的通北门外 , 迄今犹以长乐坡相称。其南达到少陵原上①。由长安城东至于氵产水 之西②。 唐代宗大历七年 (公元 772年 )《孙公妻刘氏墓志》中所说 的葬于长乐原的葬地 ,就在青门之东氵产川之西③。不过这个长乐原 的北端似不能超过现在氵产水西岸的草滩 ,那里在唐时应为洛女原 , 这是在前面已经论述过的。 前面也曾论述过唐时的嵩原。 如所说 不过于舛误 ,则嵩原应在长乐原之南 ,而不能在其北面。 现在这里 的地形尚未见到过于突高之处 ,大体说来只是氵产水西侧的阶地而 已。 就是这样的长乐原旁还有一个青龙原。唐宪宗元和五年 (公元 810年 )《张涣墓志》 ,就是葬于万年县凤城东长乐乡青龙原④。 此 志出土于今西安市韩森寨。 韩森寨正在唐长安城之东。 论韩森寨 · 20· ① ② ③ ④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卷第二册 ,同书第一册 ,唐宪宗元和六年 (公元 811年 )《宝夫人墓志》也记载有“宅兆归衤付于万年县长乐乡青 龙原。”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卷第一册。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卷第四册 ,唐文宗开成四年 (公元 838年 ) 《王文超墓志》: “葬于凤城之东氵产 川之右万年县长乐乡王桐村”。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卷第四册 ,唐宪宗元和十年 (公元 815年 ) 《裴华墓志》: “葬于万年县长乐乡少陵原
的方位,正在唐长安城东外郭城外,与所说的凤城东相符合。由于 建国初期韩森寨及其东的郭家滩(产水东岸)正当建设工厂基地, 故出土的唐代墓志颇为繁多,甚至有相距甚远的葬地,其墓志亦有 在韩森寨①和郭家滩出土的②,这就不能不令人怀疑话虽如此, 青龙原所在地虽未敢肯定就在现在的韩森寨,相距还应是相当近 迩。唐长安城东出三门中最南一门延兴门内的新昌坊,坊内南北之 东有青龙寺。据说:“寺北枕高原,青望爽垲,为登跳之美③。新昌 坊于唐长安城中位于朱雀门街东第五街由北向南的第八坊,是在 朱雀门街东第四街升平坊的东北。升平坊东北隅有汉乐游庙,其地 就在乐游原乐游原由升平坊向东北伸延,就到了新昌坊,还继续 向东北伸延,并非因唐长安城外郭城的兴建而终止。城外青龙原可 能就是乐游原的余脉为什么不称乐游原尚改称青龙原也许是 因为新昌坊青龙寺而获得新名的。应该说,唐长安城外的原都是随 地易名的就总的形势而论,其实都是龙首原 还应该提到,长乐乡还有一个东原唐玄宗十三年(公元754 年)《闫力妻王紫虚墓志》就说到“葬于京兆府咸宁县长乐乡东 原④。咸宁县为万年县的改称此志虽亦为西安市出土,未悉其具 体所在。长乐乡之东在产水之西,则此东原应近于产水岸旁 长乐原之东为产川乡。乡以产川为名,当与产水有关产川乡 ①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卷第一册,唐武周大足元年(公元701年) 《智惠墓志》“葬于承平乡龙首原”毕沅校正未敏求《长安志》,于卷 二《长安》中征引张贲然撰《忠武将军茹义忠神道碑》所云“葬于京兆 府长安县承平乡阿房殿之墟”,则承平乡当在唐长安城之西。其墓志 如何能在韩森寨出土? ②《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卷第二册,唐宪宗元和十五年(公元820 年),《韦端墓志》“付于万年县洪固乡毕原”宋敏求《长安志》卷一 一《万年》:“洪固乡在县南一十五里。”也就是在今西安城南,埋于西 安城地下的墓志,如何能出土于城东郭家滩,能不令人置疑? ③ 宋敏求《长安志》卷九《唐京城三》 ④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卷第四册。 21° (C)1994-201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
的方位 ,正在唐长安城东外郭城外 ,与所说的凤城东相符合。 由于 建国初期韩森寨及其东的郭家滩 (氵产水东岸 )正当建设工厂基地 , 故出土的唐代墓志颇为繁多 ,甚至有相距甚远的葬地 ,其墓志亦有 在韩森寨① 和郭家滩出土的② ,这就不能不令人怀疑。话虽如此 , 青龙原所在地虽未敢肯定就在现在的韩森寨 ,相距还应是相当近 迩。唐长安城东出三门中最南一门延兴门内的新昌坊 ,坊内南北之 东有青龙寺。据说: “寺北枕高原 ,青望爽垲 ,为登眺之美”③。新昌 坊于唐长安城中位于朱雀门街东第五街由北向南的第八坊 ,是在 朱雀门街东第四街升平坊的东北。升平坊东北隅有汉乐游庙 ,其地 就在乐游原。 乐游原由升平坊向东北伸延 ,就到了新昌坊 ,还继续 向东北伸延 ,并非因唐长安城外郭城的兴建而终止。城外青龙原可 能就是乐游原的余脉。 为什么不称乐游原尚改称青龙原。 也许是 因为新昌坊青龙寺而获得新名的。应该说 ,唐长安城外的原都是随 地易名的。 就总的形势而论 ,其实都是龙首原。 还应该提到 ,长乐乡还有一个东原。 唐玄宗十三年 (公元 754 年 )《闫力妻王紫虚墓志》就说到“葬于京兆府咸宁县长乐乡东 原”④。咸宁县为万年县的改称。此志虽亦为西安市出土 ,未悉其具 体所在。 长乐乡之东在氵产水之西 ,则此东原应近于氵产水岸旁。 长乐原之东为氵产川乡。乡以氵产川为名 ,当与氵产水有关。氵产川乡 · 21· ① ② ③ ④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卷第四册。 宋敏求《长安志》卷九《唐京城三》。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卷第二册 ,唐宪宗元和十五年 (公元 820 年 ) ,《韦端墓志》: “礻付于万年县洪固乡毕原”。 宋敏求《长安志》卷一 一《万年》: “洪固乡在县南一十五里。”也就是在今西安城南 ,埋于西 安城地下的墓志 ,如何能出土于城东郭家滩 ,能不令人置疑?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卷第一册 ,唐武周大足元年 (公元 701年 ) 《智惠墓志》: “葬于承平乡龙首原。”毕沅校正宋敏求《长安志》 ,于卷 二《长安》中征引张贲然撰《忠武将军茹义忠神道碑》所云“葬于京兆 府长安县承平乡阿房殿之墟” ,则承平乡当在唐长安城之西。其墓志 如何能在韩森寨出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