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练习卷(一)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题,每题1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中国正史中对中日交往的最早记录是关于( )。 A.徐福东渡 B.遗唐使访华 C.倭寇侵犯沿海 D.丰臣秀吉侵朝 2.美国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之所以对华出手的根本原因是( )。 A门罗主义 B.重商政策 C.鸦片商利登受损 D.狼子野心 3.在早期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理论著述中,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革命斗争最早的马克思主义文献是( )。 A《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B.《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C.《中回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D.《反对本本主义》 4,毛泽东第一次提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根本思想原则的经典文献是( )。 A.《<共产党人)发刊词》 B.《新民主主义》 C.《实践论》 D.《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5.建国初期,毛泽东旨在建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动一系列对知识分子的文化批判,其中吹响了文化与意识形态批判号角是( A.批判《式训传》 B.批判俞平伯《红楼梦》 C.批判胡适 D.批判胡风的“民族形式”思想 6.在晚清时期,从日本传入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社会力量是( )。 A.法因无政府主义 B.留日学生 C.来华传教士 D.资产阶级革命者 7.抗日战争初期,美国对中日战争采取了“中立”政策,本质是( )。 A,一种纵容侵略的靖政策 B.另一种意义上的门户开放政策 C。美国霸权政策 D.非常公允的完全中立政策 8.19世纪末美国政府针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而提出了新的对华政策,即() A.孤立政策 B.门罗主义 C.门户开放 D.中立政策 9.1997年10月29日,中美发表《中美联合声明》宜布建立( ),这是在中美关系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A.全球性战略伙伴关系 B.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C.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D.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 10.在历史人物评价中,()强调从人类赖以延续生命的物质生产演进的视角。揭示出人们的社会存在、社会交往、阶级统治等一系列的演化规律。 A.社会心理 B.唯心主义 C.历史主义 D.唯物史观 11.在早期对华签订的条约中,美国从中获得的权益具有首创性是(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练习卷(一)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题,每题1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中国正史中对中日交往的最早记录是关于( )。 A.徐福东渡 B. 遣唐使访华 C.倭寇侵犯沿海 D.丰臣秀吉侵朝 2.美国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之所以对华出手的根本原因是( )。 A.门罗主义 B.重商政策 C.鸦片商利益受损 D.狼子野心 3.在早期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理论著述中,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革命斗争最早的马克思主义文献是( )。 A.《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B.《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C.《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D.《反对本本主义》 4.毛泽东第一次提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根本思想原则的经典文献是( )。 A.《<共产党人>发刊词》 B.《新民主主义》 C.《实践论》 D.《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5.建国初期,毛泽东旨在建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动一系列对知识分子的文化批判,其中吹响了文化与意识形态批判号角是( )。 A.批判《武训传》 B.批判俞平伯《红楼梦》 C.批判胡适 D.批判胡风的“民族形式”思想 6.在晚清时期,从日本传入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社会力量是( )。 A.法国无政府主义 B.留日学生 C.来华传教士 D.资产阶级革命者 7.抗日战争初期,美国对中日战争采取了“中立”政策,本质是( )。 A.一种纵容侵略的绥靖政策 B.另一种意义上的门户开放政策 C.美国霸权政策 D.非常公允的完全中立政策 8.19世纪末美国政府针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而提出了新的对华政策,即( ) A.孤立政策 B.门罗主义 C.门户开放 D.中立政策 9.1997年 10 月 29 日,中美发表《中美联合声明》宣布建立( ),这是在中美关系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A.全球性战略伙伴关系 B.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C.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D.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 10.在历史人物评价中,( )强调从人类赖以延续生命的物质生产演进的视角, 揭示出人们的社会存在 、社会交往、阶级统治等一系列的演化规律。 A.社会心理 B.唯心主义 C.历史主义 D.唯物史观 11.在早期对华签订的条约中,美国从中获得的权益具有首创性是( )
A开设医院、设立教堂 B.治外法权 C.关税核定 D.开设工厂 12.近代美国传教士对华文化交流的最主要方式是( )。 A.善意的诱导式输入 B.强迫式的文化侵略 C.平等地位的文化互动 D.野蛮式的文化掠夺 13.作为美国的精神起点,美国第一个契约殖民地的自治原则是( A.《独立宜言》 B.五月花号公约 C孤立主义三原则 D.人权宜言 14.18世纪末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西进运动中强追被驱逐到人烟稀少、土地贫瘠的西部,并造成大量人员伤亡的原住民是()。 A.清教徒 B.黑人奴隶 C.印第安人 D.墨西哥人 15.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美国采取欺诈的方式与中国清政府签订的条约是( A.《虎门条约》 B.《天津条约》 C.《望厦条约》 D.《北京条约》 16.1848年2月,恩格斯和马克思共同撰写了( ),这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第一个战斗纲领,标志若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A.《共产党宜言》B《家庭、私有制和因家的起源》C.《自然辩证法》D.《资本论》 17.在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过程中,李大钊、陈独秀接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其来源有( )。 A.来自法国的马克思主义方面著述 B.来自于日本的马克思主义方面著述 C.来自于苏联的马克思主义方面著述 D.来自于德国的马克思主义方面著述 18.在20世纪20年代,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影响最大的国家是( )。 A日本 B.法因 C.苏联 D.德回 19.下面不属于正确评价毛泽东历史地位的观点有( )4 A.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 B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因家面貌的一代伟人 C.毛泽东所发动的文革是“辉煌之顶峰”也。 D.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推 20.在中国封建社会中,作为文化认同的核心是( A儒学 B.法学 C.佛学 D.道学 21.民国时期,下列对于文化认同的看法符合东方文化派的观点是( )。 A.强调性质之异,注重文化的民族性,主张发扬民族文化的特性 B.主张向西方学习但不主张全盘西化,反对孔儒而不全盘否定传统文化 C,以“极端”全盘西化的手段实现“中国本位的新文化” D.主张西洋文化代替中因的文化,中国未来发展的就是全盘西化 22.当全民族的抗日战争在“亡国论”和“速胜论”疑云的笼罩下,毛泽东发表了旨在批判上述观点,探讨抗日战争能够胜利的内在原因的文章是()。 A.《论持久战》 B.《实践论》 C.《矛盾论》D.《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23.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胡锦涛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意识形态主题的确立是(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B.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C.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荣辱观 24.关于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高思想理论水平,习近平指出其根本要求在于( )。 A学习和掌据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
A.开设医院、设立教堂 B.治外法权 C.关税核定 D.开设工厂 12.近代美国传教士对华文化交流的最主要方式是( )。 A.善意的诱导式输入 B.强迫式的文化侵略 C.平等地位的文化互动 D.野蛮式的文化掠夺 13.作为美国的精神起点,美国第一个契约殖民地的自治原则是( )。 A.《独立宣言》 B.五月花号公约 C. 孤立主义三原则 D.人权宣言 14.18世纪末到19世纪末20 世纪初,美国西进运动中强迫被驱逐到人烟稀少、土地贫瘠的西部,并造成大量人员伤亡的原住民是( )。 A.清教徒 B.黑人奴隶 C.印第安人 D.墨西哥人 15.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美国采取欺诈的方式与中国清政府签订的条约是( )。 A.《虎门条约》 B.《天津条约》 C.《望厦条约》 D.《北京条约》 16.1848年2月,恩格斯和马克思共同撰写了( ),这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第一个战斗纲领,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A.《共产党宣言》 B.《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C.《自然辩证法》 D.《资本论》 17.在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过程中,李大钊、陈独秀接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其来源有( )。 A.来自法国的马克思主义方面著述 B.来自于日本的马克思主义方面著述 C.来自于苏联的马克思主义方面著述 D.来自于德国的马克思主义方面著述 18.在20世纪20年代,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影响最大的国家是( )。 A.日本 B.法国 C.苏联 D.德国 19.下面不属于正确评价毛泽东历史地位的观点有( )。 A.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 B.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 C.毛泽东所发动的文革是“辉煌之顶峰”也。 D.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 20.在中国封建社会中,作为文化认同的核心是( )。 A.儒学 B.法学 C.佛学 D.道学 21.民国时期,下列对于文化认同的看法符合东方文化派的观点是( )。 A.强调性质之异,注重文化的民族性,主张发扬民族文化的特性 B.主张向西方学习但不主张全盘西化,反对孔儒而不全盘否定传统文化 C.以“极端”全盘西化的手段实现“中国本位的新文化” D.主张西洋文化代替中国的文化,中国未来发展的就是全盘西化 22.当全民族的抗日战争在“亡国论”和“速胜论”疑云的笼罩下,毛泽东发表了旨在批判上述观点,探讨抗日战争能够胜利的内在原因的文章是( )。 A.《论持久战》 B.《实践论》 C.《矛盾论》 D.《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23.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胡锦涛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意识形态主题的确立是( )。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B.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C.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荣辱观 24.关于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高思想理论水平,习近平指出其根本要求在于( )。 A.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
B.学习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若 C,学习和掌据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D.学习和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精髓 25.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发表的( )一文系统呈现了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观。 九《反对党八股》 B。《改造我们的学习》 C.《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D.《新民主主义论》 26。在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中,中国革命的核心问题是( )。 九动员农民苹命,走农民革命之路 B.国共两党合作 C.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D.武装斗争与根据地建设 27.早年参加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并第一个将马克思的《共产党宜言》翻译成中文的学者是( )。 A.李大钊 B.陈独秀 C.陈望道 D.张国焘 28.恩格斯在( )一文中第一次系统地阐明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论述了辩证法的主要规律和范時,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A.《自然辩证法》 B.《帝国主义论》 C.《马克思主义和修正主义》 D.《德意志意识形态》 29.唯一把自觉的辩证法从德国唯心主义哲学中拯救出来并用于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人是( A,马克思与恩格斯 B.列宁 C.斯大林 D.普列汉诺夫 30.作为中因历史认同和文化认同的体现,有助于促成地区性的多民族的统一,有助于中国政治统治的连续性,是( A.正统论 B.华夷观 C.宇宙观 D.天人观 3L.在洋务运动时期,提出“中,体也.所以不易也,圣之经也:时中,用也,所谓变易也.圣之权也”的人物是( )。 A曾回藩 B.王韬 C.郑观应 D.林则徐 32.在中国,历史题材作品的受众群体的基础主要是( )。 A儿童 B.青少年 C.中年人 D.老年人 33.1946年,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理日本战犯时,将( )视为日本侵华的起点。 A.九一八事变 B.卢沟桥事变 C.皇姑电事件 D.一二八事变 34.( )第一次鲜明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和任务,具有垂大的理论意义和历史意义。 A中共七大 B.中共六届六中扩大全会 C.中共四大 D.中共五大 35.当今,中日两国在二战遗留历史问题上存在的重大分歧,其核心在于( )。 A.领土主权问题 B.赔偿资金问题C.民众心理问题 D.历史认识问题 36.中日两国在对待历史遗留问题上之所以纠缠,互不让步,原因在于()。 A两国民族性格的差异 B.两国交往历史恩怨 C.两国国家战略考量 D.两国国际地位差异 37.在历史题材的文艺作品中,哪一种类型作品是强调媒介写作的语言向度,戏仿经典而抵制崇高。( A.“历史类”网络小说B.历史题材影视作品 C.报告文学D.历史演义小说 38.当今世界,被祝为能指导人们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指南,成为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 A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B.辩证唯心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世界观
B.学习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 C.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D.学习和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精髓 25.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发表的( )一文系统呈现了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观。 A.《反对党八股》 B.《改造我们的学习》 C.《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D.《新民主主义论》 26.在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中,中国革命的核心问题是( )。 A.动员农民革命,走农民革命之路 B.国共两党合作 C.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D.武装斗争与根据地建设 27.早年参加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并第一个将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翻译成中文的学者是( )。 A.李大钊 B.陈独秀 C.陈望道 D.张国焘 28.恩格斯在( )一文中第一次系统地阐明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论述了辩证法的主要规律和范畴,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A.《自然辩证法》 B.《帝国主义论》 C.《马克思主义和修正主义》 D.《德意志意识形态》 29.唯一把自觉的辩证法从德国唯心主义哲学中拯救出来并用于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人是( )。 A.马克思与恩格斯 B.列宁 C.斯大林 D.普列汉诺夫 30.作为中国历史认同和文化认同的体现,有助于促成地区性的多民族的统一,有助于中国政治统治的连续性,是( )。 A.正统论 B.华夷观 C.宇宙观 D.天人观 31.在洋务运动时期,提出“中,体也,所以不易也,圣之经也;时中,用也,所谓变易也,圣之权也”的人物是( )。 A.曾国藩 B.王韬 C.郑观应 D.林则徐 32.在中国,历史题材作品的受众群体的基础主要是( )。 A.儿童 B.青少年 C.中年人 D.老年人 33.1946年,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理日本战犯时,将( )视为日本侵华的起点。 A.九一八事变 B.卢沟桥事变 C.皇姑屯事件 D.一二八事变 34.( )第一次鲜明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和任务,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历史意义。 A中共七大 B.中共六届六中扩大全会 C.中共四大 D.中共五大 35.当今,中日两国在二战遗留历史问题上存在的重大分歧,其核心在于( )。 A.领土主权问题 B.赔偿资金问题 C.民众心理问题 D.历史认识问题 36.中日两国在对待历史遗留问题上之所以纠缠,互不让步,原因在于( )。 A.两国民族性格的差异 B.两国交往历史恩怨 C.两国国家战略考量 D.两国国际地位差异 37.在历史题材的文艺作品中,哪一种类型作品是强调媒介写作的语言向度,戏仿经典而抵制崇高。( )。 A.“历史类”网络小说 B.历史题材影视作品 C.报告文学 D.历史演义小说 38.当今世界,被视为能指导人们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指南,成为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 A.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B.辩证唯心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世界观
C.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世界观 D.辩证唯心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39.在( )的国际会议上,罗斯福提议“应当把日本从中国窃据的一切领土如满洲、台湾和澎湖列岛归还中华民国。辽东半岛及大连、旅顺两港必须包括在 内。” A雅尔塔会议 B.开罗会议 C.波茨坦会议 D.伦敦会议 40.鸦片战争前,英国第一次试图与清朝建立正常的贸易机制,派( )来华,却发生了礼仪之争,导致了计划破产。 A马恩尔尼使团 B.阿美士德使团 C.利玛窦使团 D.门多萨使团 二.是非判断题(本大题共40题,每题1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二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41.鸦片战争后,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此时的中华民族面对若的历史任务是:(一)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 裕。后者为前者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因此,没有必要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可以让西方殖民国家统治中国更长久一些。 A正确 B.错误 42.《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不仅仅是一门历史课,更是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帮助同学树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A正确 B.错误 43.“修昔底德”陷阱是指后发国家与前发国家为争夺区域领导权必定会发生战争,因此,改革开放后中回的崛起必定要与美回发生战争。 A.正确 B.错误 44.文化认同是一种自然现象,反映的是民族、国家的文化形态。 A正确 B.错误 45.拥刘反曹作为《三国演义》小说的主轴。反映的是罗贯中对政治大一统的认同。 九正确 B.错误 46.作为中国传统的民族观,华夷观体现的价值取向是以华夏文化为中心,尊礼义文化,贱夷狄风俗。 A正确 B.错误 47.鸦片战争后,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传统文化认同逐渐遭到批判,并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 A.正确 B.错误 48.在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在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上出现强烈的实用主义色彩,即推崇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竭力反对除法西斯之外的任何外来文化。 A.正确 B.错误 49.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主张,现实的人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A.正确 B.错误 50.只有以阶级出身来评价历史人物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A.正确 B.错误 5L.无论是天命观,还是宗教观,其实都只是强调群众是一群没有发挥任何意义和历史作用的个人集合体,真正历史是由超自然的力量在主导。 A正确 B.错误 52.北洋军阀执政时期,皖系军阀段祺瑞就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问题,与总统黎元洪发生冲突。从中,美回基于其宜称的民主、自由、平等的立国理念,支持了黎元 洪反对参与一战
C.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世界观 D.辩证唯心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39.在( )的国际会议上,罗斯福提议“应当把日本从中国窃据的一切领土如满洲、台湾和澎湖列岛归还中华民国。辽东半岛及大连、旅顺两港必须包括在 内。” A.雅尔塔会议 B.开罗会议 C.波茨坦会议 D.伦敦会议 40.鸦片战争前,英国第一次试图与清朝建立正常的贸易机制,派( )来华,却发生了礼仪之争,导致了计划破产。 A.马戛尔尼使团 B.阿美士德使团 C.利玛窦使团 D.门多萨使团 二.是非判断题(本大题共40题,每题1分,共40 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二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41.鸦片战争后,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此时的中华民族面对着的历史任务是:(一)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 裕。后者为前者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因此,没有必要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可以让西方殖民国家统治中国更长久一些。 A.正确 B.错误 42.《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不仅仅是一门历史课,更是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帮助同学树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A.正确 B.错误 43.“修昔底德”陷阱是指后发国家与前发国家为争夺区域领导权必定会发生战争,因此,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崛起必定要与美国发生战争。 A.正确 B.错误 44.文化认同是一种自然现象,反映的是民族、国家的文化形态。 A.正确 B.错误 45. 拥刘反曹作为《三国演义》小说的主轴,反映的是罗贯中对政治大一统的认同。 A.正确 B.错误 46.作为中国传统的民族观,华夷观体现的价值取向是以华夏文化为中心,尊礼义文化,贱夷狄风俗。 A.正确 B.错误 47.鸦片战争后,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传统文化认同逐渐遭到批判,并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 A.正确 B.错误 48.在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在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上出现强烈的实用主义色彩,即推崇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竭力反对除法西斯之外的任何外来文化。 A.正确 B.错误 49.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主张,现实的人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A.正确 B.错误 50.只有以阶级出身来评价历史人物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A.正确 B.错误 51.无论是天命观,还是宗教观,其实都只是强调群众是一群没有发挥任何意义和历史作用的个人集合体,真正历史是由超自然的力量在主导。 A.正确 B.错误 52.北洋军阀执政时期,皖系军阀段祺瑞就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问题,与总统黎元洪发生冲突。从中,美国基于其宣称的民主、自由、平等的立国理念,支持了黎元 洪反对参与一战
A,正确 B.错误 53.一战结束后,美国回会否决了“凡尔赛和约”,是因为在巴黎和会上美国的政治大国没有得到西方列国的承认,而非其所说的公理得不到世人的认可。 A.正确 B.错误 54.自建国以来,美因一直宜称民主、自由、平等,并身体力行地加以实践,成为在19世纪乃至20世纪整个资本主义国家的典型。 A正确 B.错误 55.1941年,日本突袭驻扎在珍珠港的美国海军,客观上导致了美国的最终参战,其根本原因在于美国的步步退让政策纵容了日本的侵略野心。 A.正确 B.错误 56.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自青年时代起就对黑格尔主义进行激烈的批判,提出了众多的具有卓见的理论观点。 A.正确 B.错误 57.朝鲜战争爆发时,美国根据自身的政治考量,强化对华的意识形态包围,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国参战。 A正确 B.错误 58.1972年,尼克松访华是为了私人目的,即不想一生错过“改变世界的一周”。 A.正确 B.错误 9.改革开放以来,美国尽管与中国的关系越来越密切,领导间互动越来越频繁,但骨子里并未放弃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 A,正确 B.错误 60.抗日战争晚期,美国的对华政策开始逐步转到“扶蒋反共”,是为了防止内战,维护自已在华利益。 A.正确 B.错误 6L.在马克思看来,商品化和物化会导致人的精神的异化,而所谓的异化是指丧失对自已的创造,亦丧失对自己制作产品的控制。 A正确 B.错误 62.在延安整风运动中,毛泽东发表的一系列文章,重点批判的是党内严重存在的机会主义和日险主义。 A正确 B.错误 63.建国初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对苏关系上经历了“照抄苏联”和“以苏为戒”两个阶段,进而逐渐探索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A.正确 B.错误 64.历史题材影视作品作为一种集体作品,不同的影视制作人通过各自的角度诠释了其对历史的理解。 A正确 B.错误 65.以宫斗为主题的宫廷剧尽可能地展示了政治斗争,显示了人性恶的这一面,这种作法很有可能会误导若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操,恶化了社会风气。 A正确 B.错误 66.读者与小说当中的历史要产生“对话”,必须是把自己置身于那个时代,这样自已的观念会因为故事所处的年代而发生改变。 A正确 B.错误 67.近年来历史文艺作品不再仅仅是圈定事先设定的大皇帝、大朝代和大历史,而是转向了对小家族的叙事,这在一定程度上分解了宏大叙事的作法。 A正确 B.错误 68.“同文同种”最早由日本人提出,后被中国学者、变法派、革命派等人群引用、推崇、利用,同时也成为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文化工具。 A正确 B.错误 69.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国内从官方到民间,从“在乡军人”到不谙世事的儿童。“一致”反对军队侵略中国,认为这不符合日本的“合法”利益。 A正确 B.错误
A.正确 B.错误 53.一战结束后,美国国会否决了“凡尔赛和约”,是因为在巴黎和会上美国的政治大国没有得到西方列国的承认,而非其所说的公理得不到世人的认可。 A.正确 B.错误 54.自建国以来,美国一直宣称民主、自由、平等,并身体力行地加以实践,成为在19世纪乃至20世纪整个资本主义国家的典型。 A.正确 B.错误 55.1941年,日本突袭驻扎在珍珠港的美国海军,客观上导致了美国的最终参战,其根本原因在于美国的步步退让政策纵容了日本的侵略野心。 A.正确 B.错误 56.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自青年时代起就对黑格尔主义进行激烈的批判,提出了众多的具有卓见的理论观点。 A.正确 B.错误 57.朝鲜战争爆发时,美国根据自身的政治考量,强化对华的意识形态包围,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国参战。 A.正确 B.错误 58.1972年,尼克松访华是为了私人目的,即不想一生错过“改变世界的一周”。 A.正确 B.错误 59.改革开放以来,美国尽管与中国的关系越来越密切,领导间互动越来越频繁,但骨子里并未放弃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 A.正确 B.错误 60.抗日战争晚期,美国的对华政策开始逐步转到“扶蒋反共”,是为了防止内战,维护自己在华利益。 A.正确 B.错误 61.在马克思看来,商品化和物化会导致人的精神的异化,而所谓的异化是指丧失对自己的创造,亦丧失对自己制作产品的控制。 A.正确 B.错误 62.在延安整风运动中,毛泽东发表的一系列文章,重点批判的是党内严重存在的机会主义和冒险主义。 A.正确 B.错误 63.建国初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对苏关系上经历了“照抄苏联”和“以苏为戒”两个阶段,进而逐渐探索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A.正确 B.错误 64.历史题材影视作品作为一种集体作品,不同的影视制作人通过各自的角度诠释了其对历史的理解。 A.正确 B.错误 65.以宫斗为主题的宫廷剧尽可能地展示了政治斗争,显示了人性恶的这一面,这种作法很有可能会误导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恶化了社会风气。 A.正确 B.错误 66.读者与小说当中的历史要产生“对话”,必须是把自己置身于那个时代,这样自己的观念会因为故事所处的年代而发生改变。 A.正确 B.错误 67.近年来历史文艺作品不再仅仅是圈定事先设定的大皇帝、大朝代和大历史,而是转向了对小家族的叙事,这在一定程度上分解了宏大叙事的作法。 A.正确 B.错误 68.“同文同种”最早由日本人提出,后被中国学者、变法派、革命派等人群引用、推崇、利用,同时也成为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文化工具。 A.正确 B.错误 69.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国内从官方到民间,从“在乡军人”到不谙世事的儿童,“一致”反对军队侵略中国,认为这不符合日本的“合法”利益。 A.正确 B.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