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条山战役 叙述
中条山战役 ——叙述
目录 一、概括 二、战前敌我态势 三、会战经过 四、战役结果 五、失败原因 六、看法
目录 一、概括 二、战前敌我态势 三、会战经过 四、战役结果 五、失败原因 六、看法
概括 中条山战役(日方称之为 “中原会战”)是抗日战争进 入相持阶段后,,正面战场国民党军队在山西范围内的唯 场大规模对日作战。 1941年5月7日,中条山外围日军在航空兵的支持下 由东、北、西三个方向开始全面进攻。中条山战役前后 历时一个多月,中国军队由于事前准备不足、又缺乏统 一指挥,除少数突围外,大部溃散,被俘虏3.5方人, 阵亡将士4.2万人,,日军据中方公希毙伤9900人,按日 方数 字仅战死673人,负伤2292人。 此役给积极“剿共”的国民政府沉重打击,被蒋介石称 抗战史上最大之耻辱,此役美败给北方抗战造成 极其恶劣的影响,战后,,由于日军长期封锁中条山的 三个师团被转用于对付敌后根据地,使得敌后根据地陷 入最艰苦的时期
一、概括 中条山战役(日方称之为“中原会战”)是抗日战争进 入相持阶段后,正面战场国民党军队在山西范围内的唯 一一场大规模对日作战。 1941年5月7日,中条山外围日军在航空兵的支持下, 由东、北、西三个方向开始全面进攻。中条山战役前后 历时一个多月,中国军队由于事前准备不足、又缺乏统 一指挥,除少数突围外,大部溃散,被俘虏3.5万人, 阵亡将士4.2万人,日军据中方公布毙伤9900人,按日 方数字仅战死673人,负伤2292人。 此役给积极“剿共”的国民政府沉重打击,被蒋介石称 为“抗战史上最大之耻辱”,此役失败给北方抗战造成 了极其恶劣的影响,战后,由于日军长期封锁中条山的 三个师团被转用于对付敌后根据地,使得敌后根据地陷 入最艰苦的时期
二、战前敌我态势 地理位置: 中条山位于山西南部、黄河北岸,呈东北西南走向,东北高西南低,横广170公里, 纵深50公里,最高峰为海拔2321米的垣曲历山舜王坪,山脉平均海拔1249米。 中条山,西起晋南永济与陕西相望,东迄豫北济源、孟县同太行山相连,北靠素有 山西粮仓美誉的运城盆地,南濒一泻千里的滚滚黄河。境内沟壑纵横,山峦起伏,关 隘重叠,矿藏丰富。中条山,与太行、吕梁、太岳三山互为犄角,战略地位土分重要。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随着山西各主要关隘的相继失守,中条山的战略地位愈加重 要。对中方来说,占之,即可以此为根据地,瞰制豫北、晋南,屏蔽洛阳、潼关。进 能扰乱敌后,牵制日军兵力;退可凭险据守,积极防御,配合整个抗日战场。就日方 而言,得之,即占据了南进北侵的重要“桥头堡”,既可渡河南下,问津陇海,侵夺 中原;又可北上与其在山西的主要占领地相连接,解除心腹之患,改善华北占领区的 治安状况。所以,中条山地区被视为抗日战争时期“关系国家安危之要地”。【1】
二、战前敌我态势 地理位置: 中条山位于山西南部、黄河北岸,呈东北西南走向,东北高西南低,横广170公里, 纵深50公里,最高峰为海拔2321米的垣曲历山舜王坪,山脉平均海拔1249米。 中条山,西起晋南永济与陕西相望,东迄豫北济源、孟县同太行山相连,北靠素有 山西粮仓美誉的运城盆地,南濒一泻千里的滚滚黄河。境内沟壑纵横,山峦起伏,关 隘重叠,矿藏丰富。中条山,与太行、吕梁、太岳三山互为犄角,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随着山西各主要关隘的相继失守,中条山的战略地位愈加重 要。对中方来说,占之,即可以此为根据地,瞰制豫北、晋南,屏蔽洛阳、潼关。进 能扰乱敌后,牵制日军兵力;退可凭险据守,积极防御,配合整个抗日战场。就日方 而言,得之,即占据了南进北侵的重要“桥头堡”,既可渡河南下,问津陇海,侵夺 中原;又可北上与其在山西的主要占领地相连接,解除心腹之患,改善华北占领区的 治安状况。所以,中条山地区被视为抗日战争时期“关系国家安危之要地”。【1】
二、战前敌我态势 中条山地区虽位于山西省境,但在抗战时期却不是晋绥军的防区,亦不属阎锡 山的第二战区管辖。驻守这里的是国民党的中央军,在战区划分上则归之于卫立 煌为司令长官的第一战区。 1938年春,山西境内的中国军队为减少正面损失,将十数万之众的部队分散 于晋南地区,建立防御工事,开展游击作战。日军侵占山西后,“为了固华北、 抑洛阳、窥西安,自1938年以来曾十三次围攻中条山,但均未得逞”。【2】
二、战前敌我态势 中条山地区虽位于山西省境,但在抗战时期却不是晋绥军的防区,亦不属阎锡 山的第二战区管辖。驻守这里的是国民党的中央军,在战区划分上则归之于卫立 煌为司令长官的第一战区。 1938年春,山西境内的中国军队为减少正面损失,将十数万之众的部队分散 于晋南地区,建立防御工事,开展游击作战。日军侵占山西后,“为了固华北、 抑洛阳、窥西安,自1938年以来曾十三次围攻中条山,但均未得逞”。【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