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班主任是班级的领导者 二、班主任建设和管理班集体的操作方法 (一)创造性地设计班集体目标 (二)合理地确定班级角色位置 (三)协调好班内外各种关系 (四)建构“开放、多维、有序”的班级活动体系 (五)营造健康向上、丰富活跃的班级文化环境 三、班主任的自我教育 第十章学生评价 重点: 1.学生评价的类型。 2.学生评价的功能。 难点: 1.学生情感学习的评价。 2.学生道德行为的评价。 教学方式和手段: 对于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采用讲授法,并要求学生课外通过学习资料进行自主学习;对关 键原理和重点难点采用讲授法、课堂讨论、案例教学,帮助学生理解重难点内容,把握本课程 的内容体系。 第一节 学生评价概述 一、学生评价与教育评价 二、学生评价的标准 三、学生评价的类型 (一)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二)相对评价法、绝对评价法和个体内差异评价法 四、学生评价的功能 1.诊断功能 2.导向功能 3.发展功能 4.管理功能 五、学生评价理论与实践的当代走向 1.倡导构建以发展为本的学生评价体系 2.以质性的评价模式取代量化的评价模式 3.强调测评的真实性和情境性 34
34 (三)班主任是班级的领导者 二、班主任建设和管理班集体的操作方法 (一)创造性地设计班集体目标 (二)合理地确定班级角色位置 (三)协调好班内外各种关系 (四)建构“开放、多维、有序”的班级活动体系 (五)营造健康向上、丰富活跃的班级文化环境 三、班主任的自我教育 第十章 学生评价 重点: 1.学生评价的类型。 2.学生评价的功能。 难点: 1.学生情感学习的评价。 2.学生道德行为的评价。 教学方式和手段: 对于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采用讲授法,并要求学生课外通过学习资料进行自主学习;对关 键原理和重点难点采用讲授法、课堂讨论、案例教学,帮助学生理解重难点内容,把握本课程 的内容体系。 第一节 学生评价概述 一、学生评价与教育评价 二、学生评价的标准 三、学生评价的类型 (一)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二)相对评价法、绝对评价法和个体内差异评价法 四、学生评价的功能 1.诊断功能 2.导向功能 3.发展功能 4.管理功能 五、学生评价理论与实践的当代走向 1.倡导构建以发展为本的学生评价体系 2.以质性的评价模式取代量化的评价模式 3.强调测评的真实性和情境性
4.鼓励学生评价中的合作行为 5.重视思维过程的评价 第二节学生学业评价 一、学生认知学习的评价 (一)认知学习评价的种类 (二)测验的有效编制 二、学生技能学习的评价 (一)学生技能学习评价的内容和方法 (二)学生技能学习评价的实施 三、学生情感学习的评价 (一)学生情感学习评价的类别 (二)学生情感学习评价的个案 (三)学生情感学习评价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三节学生品德评价 一、学生道德认知的测评 二、学生道德情感的评价 三、学生道德行为的评价 (一)我国中小学学生品德评价标准 (二)我国中小学学生品德评价的常用方法 第十一章教师的教育研究 重点: 1.教师的教育研究所具有的特性。 2.教育行动研究的概念。 3.教师教育研究与教育行动研究的关系。 难点: 1.教师参与教育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教育行动研究的过程。 3.从事教育行动研究的主要方法。 教学方式和手段: 对于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采用讲授法,并要求学生课外通过学习资料进行自主学习;对关键原 理和重点难点采用讲授法、课堂讨论、案例教学,帮助学生理解重难点内容,把握本课程的内容 体系。 第一节教师即研究者 一、“教师即研究者”观念的提出 35
35 4.鼓励学生评价中的合作行为 5.重视思维过程的评价 第二节 学生学业评价 一、学生认知学习的评价 (一)认知学习评价的种类 (二)测验的有效编制 二、学生技能学习的评价 (一)学生技能学习评价的内容和方法 (二)学生技能学习评价的实施 三、学生情感学习的评价 (一)学生情感学习评价的类别 (二)学生情感学习评价的个案 (三)学生情感学习评价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三节 学生品德评价 一、学生道德认知的测评 二、学生道德情感的评价 三、学生道德行为的评价 (一)我国中小学学生品德评价标准 (二)我国中小学学生品德评价的常用方法 第十一章 教师的教育研究 重点: 1.教师的教育研究所具有的特性。 2.教育行动研究的概念。 3.教师教育研究与教育行动研究的关系。 难点: 1.教师参与教育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教育行动研究的过程。 3.从事教育行动研究的主要方法。 教学方式和手段: 对于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采用讲授法,并要求学生课外通过学习资料进行自主学习;对关键原 理和重点难点采用讲授法、课堂讨论、案例教学,帮助学生理解重难点内容,把握本课程的内容 体系。 第一节 教师即研究者 一、“教师即研究者”观念的提出
二、教师进行教育研究的优势和素养 (一)教师进行教育研究的优势 (二)教师进行教育研究应当具备的素养 三、教师教育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教师教育研究与教育行动研究 一、教师教育研究的特点 二、行动研究与教育行动研究 三、教育行动研究的过程 (一)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 (二)分析问题 (三)研拟解决问题的可能策略 (四)实践尝试行动策略 (五)反馈与评价行动结果 (六)总结 第三节教师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一、如何进行调查 二、如何进行观察 三、如何进行个案研究 四、如何收集研究资料 五、如何表达研究结果 第十二章教育改革与发展 重点: 1.面向新世纪的教育改革(20世纪80年代至今)。 2.21世纪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 难点 1.中等教育结构的改变。 2.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研究。 教学方式和手段: 对于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采用讲授法,并要求学生课外通过学习资料进行自主学习;对关 键原理和重点难点采用讲授法、课堂讨论、案例教学,帮助学生理解重难点内容,把握本课程 的内容体系。 第一节教育改革与发展历程的世纪回顾 一、现代教育的曙光(19世纪末一20世纪30年代) (一)欧美教育革新运动 36
36 二、教师进行教育研究的优势和素养 (一)教师进行教育研究的优势 (二)教师进行教育研究应当具备的素养 三、教师教育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教师教育研究与教育行动研究 一、教师教育研究的特点 二、行动研究与教育行动研究 三、教育行动研究的过程 (一)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 (二)分析问题 (三)研拟解决问题的可能策略 (四)实践尝试行动策略 (五)反馈与评价行动结果 (六)总结 第三节 教师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一、如何进行调查 二、如何进行观察 三、如何进行个案研究 四、如何收集研究资料 五、如何表达研究结果 第十二章 教育改革与发展 重点: 1.面向新世纪的教育改革(20 世纪 80 年代至今)。 2.21 世纪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 难点: 1.中等教育结构的改变。 2.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研究。 教学方式和手段: 对于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采用讲授法,并要求学生课外通过学习资料进行自主学习;对关 键原理和重点难点采用讲授法、课堂讨论、案例教学,帮助学生理解重难点内容,把握本课程 的内容体系。 第一节 教育改革与发展历程的世纪回顾 一、现代教育的曙光(19 世纪末一 20 世纪 30 年代) (一)欧美教育革新运动
(二)现代教育的倡导者一杜威 (三)19世纪末一20世纪前期的各国教育改革 二、二战后的教育大发展(20世纪50年代中期一70年代) (一)教育投资大幅度增加,教有规模迅速扩大 (二)教学内容科学化,教学手段现代化 三、面向新世纪的教有改革(20世纪80年代至今) (一)高度重视教育改革,突出教育的战略地位 (二)教育改革的重点转向提高教育质量 (三)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 (四)加强和改进道德教育 (五)重视提高师资水平 第二节 当今世界教育发展水平的比较 一、学前教育 (一)保护儿童权利,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 (二)学前教育趋于普及 (三)学前教育的目标和内容重视幼儿社会性和个性的培养 二、初等教育 (一)初等教育的普及 (二)义务教育的年龄段和年限 (三)初等教育的生师比 三、中等教育 (一)增加入学机会 (二)中等教育结构的改变 (三)中等教育内容的调整和充实 四、高等教育 (一)规模的扩大 (二)结构的多样化 第三节当代世界教育思潮的宏观演变 一、从“学会生存”到“学会关心” 二、从科学主义、经济主义到推崇教有的社会价值取向 三、从国家主义教育到国际化教育 四、从阶段性教育到终身教育 第四节21世纪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 一、全民教育 31
37 (二)现代教育的倡导者——杜威 (三)19 世纪末一 20 世纪前期的各国教育改革 二、二战后的教育大发展(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一 70 年代) (一)教育投资大幅度增加,教育规模迅速扩大 (二)教学内容科学化,教学手段现代化 三、面向新世纪的教育改革(20 世纪 80 年代至今) (一)高度重视教育改革,突出教育的战略地位 (二)教育改革的重点转向提高教育质量 (三)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 (四)加强和改进道德教育 (五)重视提高师资水平 第二节 当今世界教育发展水平的比较 一、学前教育 (一)保护儿童权利,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 (二)学前教育趋于普及 (三)学前教育的目标和内容重视幼儿社会性和个性的培养 二、初等教育 (一)初等教育的普及 (二)义务教育的年龄段和年限 (三)初等教育的生师比 三、中等教育 (一)增加入学机会 (二)中等教育结构的改变 (三)中等教育内容的调整和充实 四、高等教育 (一)规模的扩大 (二)结构的多样化 第三节 当代世界教育思潮的宏观演变 一、从“学会生存”到“学会关心” 二、从科学主义、经济主义到推崇教育的社会价值取向 三、从国家主义教育到国际化教育 四、从阶段性教育到终身教育 第四节 21 世纪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 一、全民教育
二、教育民主化 三、教育信息化 四、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五、教育的个性化 六、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包括十二个专题(章),各专题的内容详见大纲的本文部分。课堂教学共需48个学 时,各专题的学时分配见下表。 教学内容 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作 业 备 讲 实 讨 习 课 其 么 章节 主要内容 题 注 授 验 论 题 外 衣 必 量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2 2 第二章 教育功能 2 2 第三章 教有目的 1 1 2 第四章 教育制度 2 2 第五章 教师与学生 1 1 2 第六章 课程 3 1 4 第七章 课堂教学 3 1 4 第八章 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 2 2 第九章 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 3 1 4 第十章 学生评价 4 4 第十一章 教师的教育研究 2 2 第十二章 教育改革与发展 2 2 合计 27 5 32 七、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一)教材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版。 (二)参考文献 [1]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教育与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2]成有信主编:《教育学原理》,河南: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3]黄济、王策三主编:《现代教育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4]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5]石中英著:《教育学的文化性格》,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8
38 二、教育民主化 三、教育信息化 四、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五、教育的个性化 六、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包括十二个专题(章),各专题的内容详见大纲的本文部分。课堂教学共需 48 个学 时,各专题的学时分配见下表。 教学内容 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作 业 题 量 备 章节 主要内容 注 讲 授 实 验 讨 论 习 题 课 外 其 它 小 计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2 2 第二章 教育功能 2 2 第三章 教育目的 1 1 2 第四章 教育制度 2 2 第五章 教师与学生 1 1 2 第六章 课程 3 1 4 第七章 课堂教学 3 1 4 第八章 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 2 2 第九章 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 3 1 4 第十章 学生评价 4 4 第十一章 教师的教育研究 2 2 第十二章 教育改革与发展 2 2 合计 27 5 32 七、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一)教材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版。 (二)参考文献 [1]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教育与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年版。 [2]成有信主编:《教育学原理》,河南: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 年版。 [3]黄济、王策三主编:《现代教育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年版。 [4]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年版。 [5]石中英著:《教育学的文化性格》,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 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