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维氏硬度HV:测试的基本原理与布氏硬度相同,但压 头采用锥面夹角136°的金刚石正四棱锥体,维氏硬度试 验所用载荷小,压痕深度浅,适用于测量零件薄的表面 硬化层的硬度;试验载荷可任意选择,故可测硬度范围 宽,工作效率较低。 4、 疲劳强度 1)交变应力(周期性应力):应力的大小、方向周期性 变化。有对称周期性应力和非对称周期性应力。 2)疲劳:构件在低于屈服强度的交变应力作用下,经 过较长时间工作而发生突然断裂,而无明显的塑性变 形的现象
3)维氏硬度HV:测试的基本原理与布氏硬度相同,但压 头采用锥面夹角136°的金刚石正四棱锥体,维氏硬度试 验所用载荷小,压痕深度浅,适用于测量零件薄的表面 硬化层的硬度;试验载荷可任意选择,故可测硬度范围 宽,工作效率较低。 4、疲劳强度 1)交变应力(周期性应力):应力的大小、方向周期性 变化。有对称周期性应力和非对称周期性应力。 2)疲劳:构件在低于屈服强度的交变应力作用下,经 过较长时间工作而发生突然断裂,而无明显的塑性变 形的现象
3)疲劳曲线:反映承受的交变应力与断裂前的应力周期 次数间的关系曲线,如图1-12。 4)疲劳极限:由图可见,应力 愈高,循环次数愈少,反之亦然。 当应力低到一定值时,循环次数 无穷大,表示材料可经无限次应 力循环而不失效;此应力即为疲 劳强度(疲劳极限)。对称弯曲 疲劳极限用σ表示;无限次当 然不是数学上的无穷大,只是一 循环次数 个很大的数而已,对于钢铁材料 为107,有色金属材料为108。 图1-12疲劳曲线
3)疲劳曲线:反映承受的交变应力与断裂前的应力周期 次数间的关系曲线,如图1-12。 图1-12疲劳曲线 4)疲劳极限:由图可见,应力 愈高,循环次数愈少,反之亦然。 当应力低到一定值时,循环次数 无穷大,表示材料可经无限次应 力循环而不失效;此应力即为疲 劳强度(疲劳极限)。对称弯曲 疲劳极限用 表示 ;无限次当 然不是数学上的无穷大,只是一 个很大的数而已,对于钢铁材料 为107 ,有色金属材料为108 。 1
5、冲击韧性(度):指金属材料抵抗冲击负荷的能力,可 用摆锤冲击试验机来测定金属材料的冲击值。如图1-13, 1-14所示。冲击韧度值可用下式计算: = A GH-Gh 冲击韧度,J/cm; A 冲击吸收功,J; G 摆锤重量,N; H 摆锤拾升高度,m; h 摆锤冲击后的高度,m; F 试样缺口底部处横截面积,cm;
5、冲击韧性(度):指金属材料抵抗冲击负荷的能力,可 用摆锤冲击试验机来测定金属材料的冲击值。如图1-13, 1-14所示。冲击韧度值可用下式计算: F GH Gh F Ak k k 冲击韧度,J/cm2; Ak 冲击吸收功,J; G 摆锤重量,N; H 摆锤抬升高度,m; h 摆锤冲击后的高度,m; F 试样缺口底部处横截面积,cm2;
(二)金属材料的物理和化学性能 材料的物理性能指不发生化学反应就能表现出来的性 能, 如密度、熔点、导热性、导电性、热膨胀性和磁性。 材料的化学性能是材料在化学介质的作用下所表现出 来的性能。如材料的耐腐蚀性能和抗氧化性能和化学稳定 性能。 (三)金属材料的工艺性能 干二二二王王 金属材料的工艺性能指金属材料适应加工工艺要求 的能力;按工艺方法的不同,可分为铸造性能、锻造性 能、焊接性能、切削加工性能和热处理性能
材料的物理性能指不发生化学反应就能表现出来的性 能,如密度、熔点、导热性、导电性、热膨胀性和磁性。 (二)金属材料的物理和化学性能 材料的化学性能是材料在化学介质的作用下所表现出 来的性能。如材料的耐腐蚀性能和抗氧化性能和化学稳定 性能。 (三)金属材料的工艺性能 金属材料的工艺性能指金属材料适应加工工艺要求 的能力;按工艺方法的不同,可分为铸造性能、锻造性 能、焊接性能、切削加工性能和热处理性能
1、铸造性能:指利用金属的可熔性将其熔化后,注入俦 型制成俦件的难易程度;包括金属液体的流动性和收缩性。 2、锻造性能:指金属材料在锻造过程中承受压力加工而 具有的塑性变形能力。 3、焊接性:指材料被焊接的难易性质。 4、切削加工性:表示对材料进行切削的难易程度,可用 切削抗力的大小,加工表面质量、排屑的难易程度,切削 刀具的寿命来衡量。 5、热处理工艺性:指标有淬硬性、淬透性、淬火变形与 淬裂、表面氧化与脱碳,过热与过烧,回火稳定性与脆性
1、铸造性能:指利用金属的可熔性将其熔化后,注入铸 型制成铸件的难易程度;包括金属液体的流动性和收缩性。 2、锻造性能:指金属材料在锻造过程中承受压力加工而 具有的塑性变形能力。 3、焊接性:指材料被焊接的难易性质。 4、切削加工性:表示对材料进行切削的难易程度,可用 切削抗力的大小,加工表面质量、排屑的难易程度,切削 刀具的寿命来衡量。 5、热处理工艺性:指标有淬硬性、淬透性、淬火变形与 淬裂、表面氧化与脱碳,过热与过烧,回火稳定性与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