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测试题 高一语文试题 命题人:张慧 审题人:罗莉琴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答题前,考生须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指定的位置上 3.选择题的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且的答案标号涂黑 4.非选择题必须按照题号在答题纸上所规定区域内作答。 现代文阅读(21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学中有历史。当今历史学家大都认为,没有什么文献资料不是史料,不但文学作品,即如佛经、道藏、信札 家谱、账本、碑铭等乜无一不是,而且随着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史料范围还在不断扩大。从“三言二拍”里可以看 到晩明市井生活的真实面貌,这对于研究社会史的人几乎是一个常识。陈寅恪以诗证史,也为大家所熟悉。但在“五 四”以前,史料范围并非如此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献到底属于文学还是史学, 两千年来都没有一致的看法。神话传说就是如此,其中相当突出的例子是《山海经》。 神话传说是文学,史前时代,无文字可征,只有传说,暂当历史。三皇五帝至今未曾坐实,但“炎黄子孙”已经 成为口头语,甚至成为历史共识。新的传说还会不断产生,能否成史颇为可疑,但以神话传说研究历史,却是一种重 要的方法。在历史上,《山海经》究竟应归于文学还是史学,曾是死结。王国维《古史新证》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 舜、禹之人物而亦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古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这些古史材 料就包括《山海经》《穆天子传》等文献。在《汉书·艺文志》里,《山海经》列于数术类。此后该书在目录学里的角 色转换过几次,《隋书·经籍志》将《山海经》列于史部地理类,也就是将它看成史书了。 历史是讲真实的,《山海经》一般被视为荒诞不经,连司马迁写《史记》都不敢采用。虽然《山海经》里平实的 山川地理内容应归于史部,但其中大量的神话故事却显然有悖信史,所以清人编《四库全书》,言其“侈谈神怪,百无 真,是直小说之祖耳”,将其改列于子部小说家类。这个死结直到“五四”以后才大致解开。解开的途径有二:一是 将《山海经》分而治之,不把它看作一部成于一人一时之书,神话归神话,历史归历史;二是神话中也有历史的成分 在,仍可以之证史或补史。分而治之者,以为《山海经》中的《五藏山经》是比较雅正的部分,谭其骧就写了《〈五藏 山经〉的地域范围》一文,分析《山经》写作时的地理知识水平。将历史成分发掘出来的,自然以王国维用《山海经》
2018—2019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测试题 高一语文试题 命题人:张慧 审题人:罗莉琴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总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 2.答题前,考生须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指定的位置上。 3.选择题的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4.非选择题必须按照题号在答题纸上所规定区域内作答。 一、现代文阅读(21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文学中有历史。当今历史学家大都认为,没有什么文献资料不是史料,不但文学作品,即如佛经、道藏、信札、 家谱、账本、碑铭等也无一不是,而且随着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史料范围还在不断扩大。从“三言二拍”里可以看 到晚明市井生活的真实面貌,这对于研究社会史的人几乎是一个常识。陈寅恪以诗证史,也为大家所熟悉。但在“五 四”以前,史料范围并非如此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献到底属于文学还是史学,一 两千年来都没有一致的看法。神话传说就是如此,其中相当突 出的例子是《山海经》。 神话传说是文学,史前时代,无文字可征,只有传说,暂当历史。三皇五帝至今未曾坐实,但“炎黄子孙”已经 成为口头语,甚至成为历史共识。新的传说还会不断产生,能否成史颇为可疑,但以神话传说研究历史,却是一种重 要的方法。在历史上,《山海经》究竟应归于文学还是史学,曾是死结。王国维《古史新证》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 舜、禹之人物而亦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古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这些古史材 料就包括《山海经》《穆天子传》等文献。在《汉书·艺文志》里,《山海经》列于数术类。此后该书在目录学里的角 色转换过几次,《隋书·经籍志》将《山海经》列于史部地理类,也就是将它看成史书了。 历史是讲真实的,《山海经》一般被视为荒诞不经,连司马迁写《史记》都不敢采用。虽然《山海经》里平实的 山川地理内容应归于史部,但其中大量的神话故事却显然有悖信史,所以清人编《四库全书》,言其“侈谈神怪,百无 一真,是直小说之祖耳”,将其改列于子部小说家类。这个死结直到“五四”以后才大致解开。解开的途径有二:一是 将《山海经》分而治之,不把它看作一部成于一人一时之书,神话归神话,历史归历史;二是神话中也有历史的成分 在,仍可以之证史或补史。分而治之者,以为《山海经》中的《五藏山经》是比较雅正的部分,谭其骧就写了《〈五藏 山经〉的地域范围》一文,分析《山 经》写作时的地理知识水平。将历史成分发掘出来的,自然以王国维用《山海经》
来印证甲骨文中殷商先王亥为最明显的例子。 上面说的是介于文学与史学之间的文献,至于纯粹的文艺作品,当然也能从中发掘史料。但发掘史料是一回事, 把整个作品当成真史就很可虑了。《红楼梦》反映了清代前期的历史现实没有错,可是如果过分坐实到具体历史人物身 上,就未免失之穿凿了。戏说之类当然是文学,但读者观众往往误以为是历史。如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张诚、徐 日昇当时担任与俄国谈判的翻译,工作是以拉丁语作为中介的,而电视剧《康熙王朝》中他们说的却是俄语,观众看 到这个情节时被误导也就难以避免了 (摘编自周振鹤《历史中的文学与文学中的历史》)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当今历史学界,历史学家的研究领域不断地扩展,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都有可能成为他们研究历史的资料。 B.古代的史学家选取史料的范围比较狭窄,他们并未广泛采用“以诗证史”或将小说用于社会历史研究之类的方 C.王国维在《古史新证》中认为,有些历史学家如果能充分利用史料,就不会“疑古”,怀疑尧、舜、禹等人物 的真实性 D.历史学者对《山海经》有不同认知,《隋书·经籍志》把它列入史部,视为史书,王国维则把它作为古史材料 看待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很多人认为《山海经》的记载荒唐夸张,与真实的历史差别较大,司马迁也持这种观点,因此《史记》并不采 用《山海经》。 B.《四库全书》的编者认为,《山海经》所记的神话传说并无真实可言,不宜归入史部,而应列入子部小说家类 C.谭其骧和王国维利用《山海经》研究历史的方法不同,前者是将神话和历史分而治之,后者则从神话中发掘史 D.电视剧《康熙王朝》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了虚构,其中部分情节与历史事实有出入,不能从这类作品中 发掘史料。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即使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也会产生新的传说,这些传说将来会不会成为研究这个时代的史料也未可知。 B.“五四”之前,很多涉及历史的神话传说之所以没有成为广泛使用的史料,是因为这些作品在史学和文学归类 问题上存在争议 C.在历史研究中,当代学者会把文学作品作为史料看待,在他们看来,《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艺术手法差异 并不重要。 D.文学作品能否成为史料,取决于历史学家的眼光,而历史学家对文学与史学关系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当
来印证甲骨文中殷商先王亥为最明显的例子。 上面说的是介于文学与史学之间的文献,至于纯粹的文艺作品,当然也能从中发掘史料。但发掘史料是一回事, 把整个作品当成真史就很可虑了。《红楼梦》反映了清代前期的历史现实没有错,可是如果过分坐实到具体历史人物身 上,就未免失之穿凿了。戏说之类当然是文学,但读者观众往往误以为是历史。如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张诚、徐 日昇当时担任与俄国谈判的翻译,工作是以拉丁语作为中介的,而电视剧《康熙王朝》中他们说的却是俄语,观众看 到这个情节时被误导也就难以避免了。 (摘编自周振鹤《历史中的文学与文学中的历史》)[来源:学。科。网Z。X。X。K]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在当今历史学界,历史学家的研究领域不断地扩展,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都有可能成为他们研究历史的资料。 B.古代的史学家选取史料的范围比较狭窄,他们并未广泛采用“以诗证史”或将小说用于社会历史研究之类的方 法。 C. 王国维在《古史新证》中认为,有些历史学家如果能充分利用史料,就不会“疑古”,怀疑尧、舜、禹等人物 的真实性。 D.历史学者对《山海经》有不同认知,《隋书·经籍志》把它列入史部,视为史书,王国维则把它作为古史材料 看待。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很多人认为《山海经》的记载荒唐夸张,与真实的历史差别较大,司马迁也持这种观点,因此《史记》并不采 用《山海经》。 B. 《四库全书》的编者认为,《山海经》所记的神话传说并无真实可言,不宜归入史部,而应列入子部小说家类。 C.谭其骧和王国维利用《山海经》研究历史的方法不同,前者是将神话和历史分而治之,后者则从神话中发掘史 料。 D.电视剧《康熙王朝》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了虚构,其中部分情节与历史事实有出入,不能从这类作品中 发掘史料。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即使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也会产生新的传说,这些传说将来会不会成为研究这个时代的史料也未可知。 B.“五四”之前,很多涉及历史的神话传说之所以没有成为广泛使用的史料,是因为这些作品在史学和文学归类 问题上存在争议。 C.在历史研究中,当代学者会把文学作品作为史料看待,在他们看来,《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艺术手法差异 并不重要。 D.文学作品能否 成为史料,取决于历史学家的眼光,而历史学家对文学与史学关系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当
时的学术背景。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 当前,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推动了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人工智能成了全球产业界、学术界的高频词。有研究者 将人工智能定义为:对一种通过计算机实现人脑思维结果,能从环境中获取感知并执行行动的智能体的描述和构建。 人工智能并不是新鲜事物。20世纪中叶,“机器思维”就已出现在这个世界上。1936年,英国数学家阿兰·麦席森 图灵从模拟人类思考和证明的过程入手,提岀利用杋器执行逻辑代码来模拟人美的各种计算和逻辑思维过程的设想。 1950年,他发表了《计算机器与智能》一文,提出了判断机器是否具有智能的标准,即“图灵测试”。“图灵测试”是 指一台机器如果能在5分钟内回答由人类测试者提岀的一系列问题,且超过30%的回答让測试者误认为是人类所答 那么就可以认为这机器具有智能。 20世纪80年代,美国哲学家约翰·希尔勒教授用“中文房间”的思维实验,表达了对“智能”的不同思考。一个 不懂中文只会说英语的人被关在一个封闭的房间里,他只有铅笔、纸张和一大本指导手册,不时会有画着陌生符号的 纸张被递进来。被测试者只能通过阅读指导手册找寻对应指令来分析这些符号。之后,他向屋外的人交出一份同样写 满符号的答卷。被测试者全程都不知道,其实这些纸上用来记录问题和答案的符号是中文。他完全不懂中文,但他的 回答是完全正确的。上述过程中,被测试者代表计算杋,他所经历的也正是计算杋的工作内容,即遵循规则,操控符 号。“中文房间”实验说明看起来完全智能的计算机程序其实根本不理解自身处理的各种信息。希尔勒认为,如果机器 有“智能”,就意味着它具有理解能力。既然机器没冇理解能力,那么所谓的“让机器拥冇人类智能”的说法就是无稽 之谈了。 在人工智能研究领域中,不同学派的科学家对“何为智能”的理解不尽相冋。符号主义学派认为“智能”的实质 就是具体问题的求解能力,他们会为所设想的智能机器规划妤不同的问题求解路径,运用形式推理和数理逻辑的方法, 让计算机模仿人类思维进行决策和推理。联结主义学派认为“智能”的实质就是非智能部件相互作为的产物,在他们 眼里人类也是一种机器,其智能来源于许多非智能但半自主的组成大脑的物质间的相互作用。他们研究大脑的结构, 让计算机去模仿人类的大脑,并且用某种教学模型去重建一个简化的神经元网络。行为主义学派认为“智能”的实质 是机器和人类的行为相似,研究人工智能应该研究人类感知和行动的本能,而不是高级的逻辑推理,不解决基本问题 就无法实现复杂的思维模拟。因而他们让计算机模仿人的行为,建立人工智能系统。 时至今日,研究者们对“智能”的理解仍未形成共识。但是,正是对“何为智能”这个核心问题的不断思考和解 答,推动了人工智能技术在不同层面的发展。 (取材于谭营等人的文章) 材料
时的学术背景。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当前,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推动了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人工智能成了全球产业界、学术界的高频词。有研究者 将人工智能定义为:对一种通过计算机实现人脑思维结果,能从环境中获取感知并执行行动的智能体的描述和构建。 人工智能并不是新鲜事物。20 世纪中叶,“机器思维”就已出现在这个世界上。1936 年,英国数学家阿兰•麦席森 •图灵从模拟人类思考和证明的过程入手,提出利用机器执行逻辑代码来模拟人类的各种计算和逻辑思维过程的设想。 1950 年,他发表了《计算机器与智能》一文,提出了判断机器是否具有智能的标准,即“图灵测试”。“图灵测试”是 指一台机器如果能在 5 分钟内回答由人类测试者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且超过 30%的回答让测试者误认为是人类所答, 那么就可以认为这机器具有智能。 20 世纪 80 年代,美国哲学家约翰•希尔勒教授用“中文房间”的思维实验,表达了对“智能”的不同思考。一个 不懂中文只会说英语的人被关在一个封闭的房间里,他只有铅笔、纸张和一大本指导手册,不时会有画着陌生符号的 纸张被递进来。被测试者只能通过阅读指导手册找寻对应指令来分析这些符号。之后,他向屋外的人交出一份同样写 满符号的答卷。被测试者全程都不知道,其实这些纸上用来记录问题和答案的符号是中文。他完全不懂中文,但他的 回答是完全正确的。上述过程中,被测试者代表计算机,他所经历的也正是计算机的工作内容,即遵循规则,操控符 号。“中文房间”实验说明看起来完全智能的计算机程序其实根本不理解自身处理的各种信息。希尔勒认为,如果机器 有“智能”,就意味着它具有理解能力。既然机器没有理解能力,那么所谓的“让机器拥有人类智能”的说法就是无稽 之谈了。 在人工智能研究领域中,不同学派的科学家对“何为智能”的理解不尽相同。符号主义学派认为“智能”的实质 就是具体问题的求解能力,他们会为所设想的智能机器规划好不同的问题求解路径,运用形式推理和数理逻辑的方法, 让计算机模仿人类思维进行决策和推理。联结主义学派认为“智能”的实质就是非智能部件相互作为的产物,在他们 眼里人类也是一 种机器,其智能来源于许多非智能但半自主的组成大脑的物质间的相互作用。他们研究大脑的结构, 让计算机去模仿人类的大脑,并且用某种教学模型去重建一个简化的神经元网络。行为主义学派认为“智能”的实质 是机器和人类的行为相似,研究人工智能应该研究人类感知和行动的本能,而不是高级的逻辑推理,不解决基本问题 就无法实现复杂的思维模拟。因而他们让计算机模仿人的行为,建立人工智能系统。 时至今日,研究者们对“智能”的理解仍未形成共识。但是,正是对“何为智能”这个核心问题的不断思考和解 答,推动了人工智能技术在不同层面的发展。 (取材于谭营等人的文章) 材料二:
2018年5月,谷歌 Duplex人工智能语音技术(部分)通过了“图灵测试”。这个消息进一步引发了人们对于人工 智能的思考:当机器人越来越像人,我们应该怎样做? 在人工智能的开发过程中,设计者会遇到伦理问题的挑战。比如著名的“隧道问题”:一辆自动驾驶的汽车在通 过黑暗的隧道时前方突然岀现一饣小孩,面对撞向隧道还是撞向行人这种进退维谷的突发情况,自动驾驶汽车会怎么 自动驾驶汽车依靠的是人工智能“大脑”,它会从以往案例数据库中选取一个与当前情景较相似的案例,然后根 据所选案例来实施本次决策。当遇到完全陌生的情景时,汽车仍然会进行搜索,即在“大脑”中迅速搜索与当前场景 相似度大于某个固定值的过往场景,形成与之对应的决断。如果计算机搜索出来的场景相似度小于那个值,自动驾驶 汽车将随机选择一种方式处理。 那么,如果自动驾驶汽车伤害了人类,谁来负责呢?有的学者认为不能将人工智能体作为行为主体对待。因为“主 体”概念有一系列限定,譬如具有反思能力、主观判断能力以及情感和价值目标设定等。人工智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 “智能”,它所表现出来智能以及对人类社会道德行为规范的掌握和遵循,是基于大数据学习的结果,和人类主观意识 有本质的不同。因此,人工智能体不可以作为社会责任的承担者。以上述自动驾驶汽车为例,究竟由人工智能开发者 负责,还是由汽车公司负贲甚至任何的第三方负贲,或者各方在何种情形下如何分担责任,应当在相关人工智能的法 律法规框架下通过制订商业合同进行约定。 人工智能在未来还可能产生的一个问题就是“奇点( singularity)”。所谓“奇点”就是指机器智能有朝一日超越 人类智能,那时杋器将能够进行自我编程而变得更加智能,它们也将持续设计更加先进的杌器,直到将人类远远甩开, 尽管研究者对“奇点”到来的时间和可能性还有争议,但是不管“奇点”时刻能否真的到来,在技术不断完善的过程 中,我们都要小心被人工智能“异化”。在我们训练人工智能的同时,有可能也被人工智能“训练”了。我们的一举 动、生活爱好都将被人工智能塑造,人工智能在无形中暗暗决定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当我们还在为自己的自由意志 而骄傲的时候,也许已不知不觉地沦为了数据的囚徒 面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种种冲击,上世纪50年代美国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提出的机器人三大定律,今天对我 们依然有借鉴意义。这三大定律是:机器人不得伤害人,也不得见到人受伤害而袖手旁观:机器人应服从人的一切命 令,但不得违反第一定律;机器人应保护自身安全,但不得违反第一,第二定律。归根结底,人是智能行为的总开关。 人工智能的开发者应该始终把对社会负责的原则,放在对技术进步的渴望之上。人类完全可以做到未雨绸缪,应对人 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威胁。 (取材于芮喆等人的文章) 4.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联结主义学派和符号主义学派都认为应研究人类大脑的结构 B.符号主义学派认为“智能”表现为解决具体问题的思维能力
2018 年 5 月,谷歌 Duplex 人工智能语音技术(部分)通过了“图灵测试”。这个消息进一步引发了人们对于人工 智能的思考:当机器人越来越像人,我们应该怎样做? 在人工智能的开发过程中,设计者会遇到伦理问题的挑战。比如著名的“隧道问题”:一辆自动驾驶的汽车在通 过黑暗的隧道时前方突然出现一个小孩,面对撞向隧道还是撞向行人这种进退维谷的突发情况,自动驾驶汽车会怎么 做?[ 来源:学§科§网Z§X§X§K] 自动驾驶汽车依靠的是人工智能“大脑”,它会从以往案例数据库中选取一个与当前情景较相似的案例,然后根 据所选案例来实施本次决策。当遇到完全陌生的情景时,汽车仍然会进行搜索,即在“大脑”中迅速搜索与当前场景 相似度大于某个固定值的过往场景,形成与之对应的决断。如果计算机搜索出来的场景相似度小于那个值,自动驾驶 汽车将随机选择一种方式处理。 那么,如果自动驾驶汽车伤害了人类,谁来负责呢?有的学者认为不能将人工智能体作为行为主体对待。因为“主 体”概念有一系列限定,譬如具有反思能力、主观判断能力以及情感和价值目标设定等。人工智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 “智能”,它所表现出来智能以及对人类社会道德行为规范的掌握和遵循,是基于大数据学习的结果,和人类主观意识 有本质的不同。因此,人工智能体不可以作为社会责任的承担者。以上述自动驾驶汽车为例,究竟由人工智能开发者 负责,还是由汽车公司负责甚至任何的第三方负责,或者各方在何种情形下如何分担责任,应当在相关人工智能的法 律法规框架下通过制订商业合同进行约定。 人工智能在未来还可能产生的一个问题就是“奇点 (singularity)”。所谓“奇点”就是指机器智能有朝一日超越 人类智能,那时机器将能够进行自我编程而变得更加智能,它们也将持续设计更加先进的机器,直到将人类远远甩开。 尽管研究者对“奇点”到来的时间和可能性还有争议,但是不管“奇点”时刻能否真的到来,在技术不断完善的过程 中,我们都 要小心被人工智能“异化”。在我们训练人工智能的同时,有可能也被人工智能“训练”了。我们的一举 一动、生活爱好都将被人工智能塑造,人工智能在无形中暗暗决定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当我们还在为自己的自由意志 而骄傲的时候,也许已不知不觉地沦为了数据的囚徒。 面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种种冲击,上世纪 50 年代美国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提出的机器人三大定律,今天对我 们依然有借鉴意义。这三大定律是:机器人不得伤害人,也不得见到人受伤害而袖手旁观;机器人应服从人的一切命 令,但不得违反第一定律;机器人应保护自身安全,但不得违反第一,第二定律。归根结底,人是智能行为的总开关。 人工智能的开发者应该始终把对社会负责的原则,放在对技术进步的渴望之上。人类完全可以做到未雨绸缪,应对人 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威胁。 (取材于芮喆等人的文章) 4.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联结主义学派和符号主义学派都认为应研究人类大脑的结构。 B. 符号主义学派认为“智能”表现为解决具体问题的思维能力
C.数学家图灵提出了用机器来模拟人类行为的设想 D.“中文房间”实验是为了证明计算机无法理解中文。 5.根据材料二,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自动驾驶汽车能够根据情景的相似度进行决策。 B.人工智能体的“智能”和人类的主观意识相同。 C.人们认为人工智能的“奇点”总有一天会到来 D.在任何情况下,机器都应该服从人的一切命令。 出行完全依赖导航是被人工智能“异化”的一种表现。 6.根据材料一、材料二,简要说明人类对人工智能的认识是如何不断深化的。(4分) 、古诗文阅读(43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 人君之欲平治夭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夫朝无贤人,犹鸿鹄之无羽翼也,虽有千里之望,犹不能致其意 之所欲至矣。是故绝江海者托于船,致远道者托于乘,欲霸王者托于贤。是故吕尚聘,而天下知商将亡而周之王也 管夷吾、百里奚任,而天下知齐、秦之必霸也。纣用恶来,齐用苏秦,秦用赵高,而天下知其亡也。 齐景公伐宋,至于岐堤之上,登高以望,太息而叹曰:“昔我先君桓公,长轂八百乘以霸诸侯,今我长穀三千乘, 而不敢久处于此者,岂其无管仲欤!”弦章对曰:“臣闻之,水广则鱼大,君明则臣忠。昔有桓公,故有管仲。今桓公 在此,则车下之臣尽管仲也。” 杨因见赵简主曰:“臣居乡三逐,事君五去,闻君好士,故走来见。”简主闻之,绝食而叹,跽而行。左右进谏曰: “居乡三逐,是不容众也;事君五去,是不忠上也。今君有士见过人矣。”简主曰:“子不知也。去美女煮忍想之仇也 德君子乱世所也正真之行邪枉所憎也”遂出见之,因授以为相,而国大治 子路问于孔子曰:“治国何如?”孔子曰:“在于尊贤而贱不肖。”子路曰:“范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 曰:“范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也,贱不肖而不能去也。贤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己而雠之。贤者怨之,不 肖者雠之,怨雠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 无常安之国,无恒治之民:得贤者则安昌,失之者则危亡,自古及今,未有不然者也。明镜所以照形也,往古所 以知今也。夫知恶往古之所以危亡,而不务袭迹于其所以安昌,则未有异乎却走而求逮前人也 节选自刘向《说苑·卷八·尊贤》,有删改)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 致:达到 B.贱不肖而不能去也 贱:地位低下
C. 数学家图灵提出了用机器来模拟人类行为的设想。 D. “中文房间”实验是为了证明计算机无法理解中文。 5.根据材料二,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 )(5 分) A. 自动驾驶汽车能够根据情景的相似度进行决策。 B. 人工智能体的“智能”和人类的主观意识相同。 C. 人们认为人工智能的“奇点”总有一天会到来。 D. 在任何情况下,机器都应该服从人的一切命令。 E. 出行完全依赖导航是被人工智能“异化”的一种表现。 6.根据材料一、材料二,简要说明人类对人工智能的认识是如何不断 深化的。(4 分) 二、古诗文阅读(43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22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7~11 题。 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夫朝无贤人,犹鸿鹄之无羽翼也,虽有千里之望,犹不能致.其意 之所欲至矣。是故绝.江海者托于船,致远道者托于乘,欲霸王者托于贤。是故吕尚聘,而天下知商将亡而周之王也; 管夷吾、百里奚任,而天下知齐、秦之必霸也。纣用恶来,齐用苏秦,秦用赵高,而天下知其亡也。 齐景公伐宋,至于岐堤之上,登高以.望,太息而叹曰:“昔我先君桓公,长毂八百乘以霸诸侯,今我长毂三千乘, 而不敢久处于此者,岂其无管仲欤!”弦章对曰:“臣闻之,水广则.鱼大,君明则臣忠。昔有桓公,故有管仲。今桓公 在此,则车下之臣尽管仲也。” 杨因见赵简主曰:“臣居乡三逐,事君五去,闻君好士,故走来见。”简主闻之,绝食而叹,跽而行。左右进谏曰: “居乡三逐,是不容众也;事君五去,是不忠上也。今君有士见过人矣。”简主曰:“子不知也。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 盛德君子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遂出见之,因.授以为相,而国大治。 子路问于孔子曰:“治国何如?”孔子曰:“在于尊贤而贱不肖。”子路曰:“范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 曰:“范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也,贱.不肖而不能去也。贤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己而雠之。贤者怨之,不 肖者雠之,怨雠.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 无常安之国,无恒治之民;得贤者则安昌,失之者则危亡,自古及今,未有不然者也。明镜所以照形也,往古所 以知今也。夫知恶往古之所以危亡,而不务袭迹于其所以安昌,则未有异乎却走而求逮前人也。 (节选自刘向《说苑·卷八·尊贤》,有删改) 7.对下列句子中 加点的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 致:达到 B.贱.不肖而不能去也 贱:地位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