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大学《纺纱学工艺理论汇编》 可称为转移分梳,即在盖板转移纤维时进行良好的分梳。锡林上纤维被盖板分梳 时易成为前弯钩,而转到盖板上被锡林分梳时又转变为后弯钩。所以纤维在锡林 盖板间交替接触分梳时,经常改变弯钩方向,容易使纤维杂乱,搓成棉结、白星 而转移分梳就没有这种现象,并且可以迅速把棉束单纤维化。 锡林上喂入的纤维到中前区盖板时逐渐减少,而中前区向下针面转移的纤维 增多。所以中前区放出纤维进行反复分梳,直至走出梳理区,将前上罩板剥离的 盖板花部分纤维交给锡林,然后向道夫转移。道夫接受锡林上一部分纤维,其余 由锡林带回,加上喂入的纤维再进入盖板梳理区。 以上说明了纤维和纤维束在锡林盖板、道夫间运动及分梳的全过程。整个运 动过程产生两种平衡:一是盖板吸收纤维与放出纤维量的平衡,否则移向道夫的 纤维量就会变化:二是喂入和输出,即与转移给道夫的纤维量取得平衡(除去落 物),否则又使盖板和锡林上纤维量变动。 例如梳棉机产量为20kgh,锡林转速为180rmin,则输出纤维量为333gmin。 锡林每一转输出纤维量1.85g,则每一转盖板中前区放出的纤维量亦应为1.85g 前中区约30根盖板的总纤维量约为40g,故锡林每一转放出的纤维量约为总量 的120。经过盖板的纤维大约只有1/10被转移,大部分成为落棉。 盖板必须贮存纤维,组成纤维层形成转移分梳,也必须有一定量的纤维才能 放出必需的纤维量。这就是盖板使用弹性针布的原因。 锡林针齿则不然,毋须积聚较厚的纤维负荷,它可依靠离心力向盖板转移纤 维。因此,可以应用金属针布,避免原来用弹性针布时纤维充塞较厚必须及时抄 针的麻烦 在金属针布锡林上可以减少纤维负荷,因此针齿可以浅矮且加密,尤其在锡 林高速时。但一定的纤维负荷可以帮助锡林盖板间纤维的转移和向道夫的转移。 齿深1mm多,可以容纳三四十层纤维,也可以形成转移分梳,因此,针齿还应 有必要的深度。 所谓盖板锡林间的动态平衡,不是一般所说的整个盖板梳理区上下交替的平 衡,而是后区吸收和前中区放出的平衡。 笔者以及许多研究者都做过红白棉卷及抬高盖板等试验。一个较简单的现象 是当改喂红棉层时,棉条不立刻变红而是逐渐变红:在开始生产时,棉条也不立 刻形成而是逐渐有棉条输出,并愈来愈粗地到达定量。这些都说明盖板积聚纤维 21/154
新疆大学《纺纱学工艺理论汇编》 21 / 154 可称为转移分梳,即在盖板转移纤维时进行良好的分梳。锡林上纤维被盖板分梳 时易成为前弯钩,而转到盖板上被锡林分梳时又转变为后弯钩。所以纤维在锡林 盖板间交替接触分梳时,经常改变弯钩方向,容易使纤维杂乱,搓成棉结、白星, 而转移分梳就没有这种现象,并且可以迅速把棉束单纤维化。 锡林上喂入的纤维到中前区盖板时逐渐减少,而中前区向下针面转移的纤维 增多。所以中前区放出纤维进行反复分梳,直至走出梳理区,将前上罩板剥离的 盖板花部分纤维交给锡林,然后向道夫转移。道夫接受锡林上一部分纤维,其余 由锡林带回,加上喂入的纤维再进入盖板梳理区。 以上说明了纤维和纤维束在锡林盖板、道夫间运动及分梳的全过程。整个运 动过程产生两种平衡:一是盖板吸收纤维与放出纤维量的平衡,否则移向道夫的 纤维量就会变化;二是喂入和输出,即与转移给道夫的纤维量取得平衡(除去落 物),否则又使盖板和锡林上纤维量变动。 例如梳棉机产量为 20 kg/h,锡林转速为 180r/min,则输出纤维量为 333 g/min。 锡林每一转输出纤维量 1.85 g,则每一转盖板中前区放出的纤维量亦应为 1.85 g。 前中区约 30 根盖板的总纤维量约为 40 g,故锡林每一转放出的纤维量约为总量 的 1/20。经过盖板的纤维大约只有 1/10 被转移,大部分成为落棉。 盖板必须贮存纤维,组成纤维层形成转移分梳,也必须有一定量的纤维才能 放出必需的纤维量。这就是盖板使用弹性针布的原因。 锡林针齿则不然,毋须积聚较厚的纤维负荷,它可依靠离心力向盖板转移纤 维。因此,可以应用金属针布,避免原来用弹性针布时纤维充塞较厚必须及时抄 针的麻烦。 在金属针布锡林上可以减少纤维负荷,因此针齿可以浅矮且加密,尤其在锡 林高速时。但一定的纤维负荷可以帮助锡林盖板间纤维的转移和向道夫的转移。 齿深 1 mm 多,可以容纳三四十层纤维,也可以形成转移分梳,因此,针齿还应 有必要的深度。 所谓盖板锡林间的动态平衡,不是一般所说的整个盖板梳理区上下交替的平 衡,而是后区吸收和前中区放出的平衡。 笔者以及许多研究者都做过红白棉卷及抬高盖板等试验。一个较简单的现象 是当改喂红棉层时,棉条不立刻变红而是逐渐变红;在开始生产时,棉条也不立 刻形成而是逐渐有棉条输出,并愈来愈粗地到达定量。这些都说明盖板积聚纤维
新疆大学《纺纱学工艺理论汇编》 及逐渐输出纤维的过程。当盖板上纤维向锡林转移时,受力情况如图1所示。 图2睡趾面的作用力 图1盖板上纤维受力 Fig.2 Forces of heel Fig.1 Forees on the flat's fibres and toe 以纤维层分析,FR为纤维层弹性回复力(resilient force:)FC为锡林上纤维 在回转时对纤维层的作用力,是纤维张力和离心力的合力,阻止纤维向下转移。 针的摩擦阻力也在纤维下移时产生阻力。因此,盖板上纤维向下转移,并非自由 而是有一定阻力的。当停车或停止喂入时,FC=0,于是纤维转移加快,使棉条 一段变粗。这种现象也反过来证明运转生产时存在对盖板纤维层的阻力。 当提高生产率时就必须增加单位时间盖板向锡林、道夫的转移量。例如,产 量为60kgh时,锡林转速为360min,则生产率为1 kg/min,盖板锡林每一转 向道夫的转移量为2.8g,比低产时要大54%,而且用时更短。这就需要较大的 纤维层量和向下转移的力。 3关于自由纤维的概念 一般所指的自由纤维量是针齿内部能转移的纤维总量。前面己经论述过,后 区10根左右盖板中,由锡林喂入而被盖板迅速吸收的纤维是没有能力向锡林转 移的,因而不存在自由纤维量。当进行停止喂入并刹停锡林同时抬高盖板时,刹 停锡林约20s,抬高盖板使之离开锡林约55,则锡林在与盖板分离过程中回转 了约15转(原锡林转速为180mm)。这15转使盖板前中区向下转移的纤维都转 到后区盖板上,也有一部分再回到前中区,但后区截留的比较多,因此出现后区 盖板纤维较多。实际上,自由纤维或能交替转移的纤维量主要是在前中区的盖板 以及锡林上。留在锡林上的纤维自锡林再转移到盖板后,又移向锡林,成为反复 转移,但未能在试验中表现出来 因此,所谓自由纤维的概念是模糊的,分不清而且难以测定或计算。比较确 221154
新疆大学《纺纱学工艺理论汇编》 22 / 154 及逐渐输出纤维的过程。当盖板上纤维向锡林转移时,受力情况如图 1 所示。 以纤维层分析,FR 为纤维层弹性回复力(resilient force);FC 为锡林上纤维 在回转时对纤维层的作用力,是纤维张力和离心力的合力,阻止纤维向下转移。 针的摩擦阻力也在纤维下移时产生阻力。因此,盖板上纤维向下转移,并非自由 而是有一定阻力的。当停车或停止喂入时,FC=0,于是纤维转移加快,使棉条 一段变粗。这种现象也反过来证明运转生产时存在对盖板纤维层的阻力。 当提高生产率时就必须增加单位时间盖板向锡林、道夫的转移量。例如,产 量为 60 kg/h 时,锡林转速为 360 r/min,则生产率为 1 kg/min,盖板锡林每一转 向道夫的转移量为 2.8 g,比低产时要大 54%,而且用时更短。这就需要较大的 纤维层量和向下转移的力。 3 关于自由纤维的概念 一般所指的自由纤维量是针齿内部能转移的纤维总量。前面已经论述过,后 区 10 根左右盖板中,由锡林喂入而被盖板迅速吸收的纤维是没有能力向锡林转 移的,因而不存在自由纤维量。当进行停止喂入并刹停锡林同时抬高盖板时,刹 停锡林约 20 s,抬高盖板使之离开锡林约 5 s,则锡林在与盖板分离过程中回转 了约 15 转(原锡林转速为 180 r/min)。这 15 转使盖板前中区向下转移的纤维都转 到后区盖板上,也有一部分再回到前中区,但后区截留的比较多,因此出现后区 盖板纤维较多。实际上,自由纤维或能交替转移的纤维量主要是在前中区的盖板 以及锡林上。留在锡林上的纤维自锡林再转移到盖板后,又移向锡林,成为反复 转移,但未能在试验中表现出来。 因此,所谓自由纤维的概念是模糊的,分不清而且难以测定或计算。比较确
新疆大学《纺纱学工艺理论汇编》 定的是盖板最后转移给锡林而输向道夫的纤维量,或由盖板输出的自由纤维量, 因为它应该等于机器输入量减去落棉,也等于道夫输出量,否则会引发不平衡而 向动态平衡转化。 4重趾面的作用 对盖板踵趾面有许多不同的概念,笔者认为应该从盖板的作用和纤维在盖板 上的运动来研究讨论。既然它是先吸收然后放出纤维成为转移分梳的主体,首先 在吸收纤维进行第一次接触分梳时,踵趾面有过去所提出的缓和或顺序分梳作用 的功效.如果没有踵趾差,那么当喂入的纤维和纤维束在进入盖板梳理的后区时, 都充塞在盖板针布入口处的针隙间,乱哄哄地交错叠塞,显然是不利于分梳也不 利于以后的释放,所以踵趾差是完全必要的。可以观察现在盖板花的状态基本上 是有序的弯钩状并尾端近乎伸直地充填在针间。后继喂入的纤维和纤维束有序而 有张力地填充在针间,然后逐步形成弹性回复力。层层纤维有序地积累叠压才能 形成向下的弹性回复力,而无序杂乱的纤维层是不能产生的。纤维层的弹性回 复力是逐渐增大的,到一定程度才能使盖板上的纤维向下移动,也要克服梳针摩 擦及前述锡林上纤维回转时对它产生的阻力。踵趾差大小和弹性回复力的方向相 关。踵趾差大时,弹性回复力与锡林针面成的角度0较小,向下的分力也较小, 如图2所示。 当梳棉机生产率增大时,盖板在锡林每转应转移给锡林并移向道夫的纤维量 必须相应增加,于是首先必须增大弹性回复力,也应设法减小纤维向下针面转移 的阻力。由图2可知,减小重趾差可以增加弹性回复力的向下分力,而且锡林也 易于抓取盖板下移的纤维,经后固定盖板分梳后棉束变小是踵趾差减小的客观基 础。这应在维持必要的踵趾差,顺序分梳作用使纤维有序地充填在盖板针间为基 本条件下改变踵趾差。以棉纤维来说,0.1mm的间隙可以容纳约4层纤维。棉纤 维充填在盖板上后,其尾端常伸出盖板而与前一盖板相连。故踵趾面的空隙中, 尾端就较自由,这些邻近锡林的纤维能以较小的阻力向锡林转移。盖板针布的其 他规格也应在纤维吸放和使纤维回复力易于形成及向下转移来考虑。 5针齿纤维层负荷 锡林、盖板、道夫针齿内积聚的纤维层成为针面。锡林针布上纤维层可分为 两层:一层可称为工作层,是锡林向道夫转移的纤维层,处于锡林纤维层的表面: 另一层是转移给道夫后剩下的纤维层,可称为返回层,当道夫接受转移来纤维的 能力强时,该部分也可参与转移到道夫上。盖板上纤维层可分为3层,即表面向 23/154
新疆大学《纺纱学工艺理论汇编》 23 / 154 定的是盖板最后转移给锡林而输向道夫的纤维量,或由盖板输出的自由纤维量, 因为它应该等于机器输入量减去落棉,也等于道夫输出量,否则会引发不平衡而 向动态平衡转化。 4 踵趾面的作用 对盖板踵趾面有许多不同的概念,笔者认为应该从盖板的作用和纤维在盖板 上的运动来研究讨论。既然它是先吸收然后放出纤维成为转移分梳的主体,首先 在吸收纤维进行第一次接触分梳时,踵趾面有过去所提出的缓和或顺序分梳作用 的功效。如果没有踵趾差,那么当喂入的纤维和纤维束在进入盖板梳理的后区时, 都充塞在盖板针布入口处的针隙间,乱哄哄地交错叠塞,显然是不利于分梳也不 利于以后的释放,所以踵趾差是完全必要的。可以观察现在盖板花的状态基本上 是有序的弯钩状并尾端近乎伸直地充填在针间。后继喂入的纤维和纤维束有序而 有张力地填充在针间,然后逐步形成弹性回复力。层层纤维有序地积累叠压才能 形成向下的弹性回复力,而无序杂乱的纤维层是不能产生的。 纤维层的弹性回 复力是逐渐增大的,到一定程度才能使盖板上的纤维向下移动,也要克服梳针摩 擦及前述锡林上纤维回转时对它产生的阻力。踵趾差大小和弹性回复力的方向相 关。踵趾差大时,弹性回复力与锡林针面成的角度 θ 较小,向下的分力也较小, 如图 2 所示。 当梳棉机生产率增大时,盖板在锡林每转应转移给锡林并移向道夫的纤维量 必须相应增加,于是首先必须增大弹性回复力,也应设法减小纤维向下针面转移 的阻力。由图 2 可知,减小踵趾差可以增加弹性回复力的向下分力,而且锡林也 易于抓取盖板下移的纤维,经后固定盖板分梳后棉束变小是踵趾差减小的客观基 础。这应在维持必要的踵趾差,顺序分梳作用使纤维有序地充填在盖板针间为基 本条件下改变踵趾差。以棉纤维来说,0.1mm 的间隙可以容纳约 4 层纤维。棉纤 维充填在盖板上后,其尾端常伸出盖板而与前一盖板相连。故踵趾面的空隙中, 尾端就较自由,这些邻近锡林的纤维能以较小的阻力向锡林转移。盖板针布的其 他规格也应在纤维吸放和使纤维回复力易于形成及向下转移来考虑。 5 针齿纤维层负荷 锡林、盖板、道夫针齿内积聚的纤维层成为针面。锡林针布上纤维层可分为 两层:一层可称为工作层,是锡林向道夫转移的纤维层,处于锡林纤维层的表面; 另一层是转移给道夫后剩下的纤维层,可称为返回层,当道夫接受转移来纤维的 能力强时,该部分也可参与转移到道夫上。盖板上纤维层可分为 3 层,即表面向
新疆大学《纺纱学工艺理论汇编》 锡林转移的工作层、可参与转移的机动层和沉积内部无法转移而成为落棉的内积 层。机器停喂后,盖板机动层和锡林返回层纤维没有了阻力,故仍继续向道夫转 移纤维。道夫针齿上则仅有一层工作层,剥离后成为纤维网输出。在第2节中叙 述过这些纤维层负荷有两种动态平衡,即喂入与输出及盖板吸放的平衡。这都是 从连续定律得出的数量概念,但形成这些纤维变化的还有它们的力学条件与运动。 喂入的纤维和纤维束,或梳理区锡林上纤维向盖板转移都须有离心力和锡林 负荷弹性力的作用,否则就只能成为一次分梳。在进入盖板梳理区并与后区盖板 第一次分梳以后,部分纤维和纤维束留在锡林表面针内,再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向 盖板移动进行再次分梳,此时与第一次分梳的盖板要相隔一段距离或两次之间是 跳跃式的。这时的离心力也包括返回负荷的离心力,即返回负荷并不是无所作为, 而是帮助锡林上纤维和纤维束向盖板转移和分梳。跳跃式的再次分梳使各根盖板 的负荷不稳定,而留在锡林上的喂入纤维愈向前愈少。当梳棉机产量为20kgh 时,盖板上总的纤维量约为40g,即每根盖板平均1g左右。如果喂入的纤维都 迅速充塞到盖板上,则因锡林每转喂入1.85g,故仅需22转即7~8s就可充满 再计入锡林返回负荷,也仅需15s左右。在这段时间中盖板上纤维由弹性回复力 向锡林转移分梳并被锡林针齿抓取后,其线速度由盖板的低速变为锡林的高速 然后再在锡林负荷的离心力作用下跳跃式地向前方盖板上转移。这种跳跃式的相 互作用,也使各根盖板的纤维负荷不稳定,向上转移的那根盖板就不能放出纤维。 因此,吸放的平衡主要是盖板后区吸收纤维和前中区放出纤维的总体动态平衡, 不是各根盖板自成的动态平衡 锡林对单纤维应持握持状态,离心力仅使其自由端外跷,否则在向道夫移送 过程中抛开针面而形成乱纤维。因此,锡林上纤维是以盖板针面相接触而产生的 分梳而后转移,也有部分纤维在锡林负荷弹性力帮助下向上转移时被分梳,即在 梳理区内产生转移分梳。 6道夫转移率问题 道夫转移率道夫单位时间接收的纤维量等于D×q印,即等于单位时间的产 量。其中:vD为道夫线速度:qD为道夫单位圆周长度所接收的纤维量,与针齿 规格有关,也与锡林上纤维层负荷所产生的离心力和弹性力有关。 qD=qc1×vc/vD (1) 式中:qc1为锡林负荷QC转移给道夫的那一部分,QC=qC1+qC2,qC2 24/154
新疆大学《纺纱学工艺理论汇编》 24 / 154 锡林转移的工作层、可参与转移的机动层和沉积内部无法转移而成为落棉的内积 层。机器停喂后,盖板机动层和锡林返回层纤维没有了阻力,故仍继续向道夫转 移纤维。道夫针齿上则仅有一层工作层,剥离后成为纤维网输出。在第 2 节中叙 述过这些纤维层负荷有两种动态平衡,即喂入与输出及盖板吸放的平衡。这都是 从连续定律得出的数量概念,但形成这些纤维变化的还有它们的力学条件与运动。 喂入的纤维和纤维束,或梳理区锡林上纤维向盖板转移都须有离心力和锡林 负荷弹性力的作用,否则就只能成为一次分梳。在进入盖板梳理区并与后区盖板 第一次分梳以后,部分纤维和纤维束留在锡林表面针内,再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向 盖板移动进行再次分梳,此时与第一次分梳的盖板要相隔一段距离或两次之间是 跳跃式的。这时的离心力也包括返回负荷的离心力,即返回负荷并不是无所作为, 而是帮助锡林上纤维和纤维束向盖板转移和分梳。跳跃式的再次分梳使各根盖板 的负荷不稳定,而留在锡林上的喂入纤维愈向前愈少。当梳棉机产量为 20 kg/h 时,盖板上总的纤维量约为 40 g,即每根盖板平均 1 g 左右。如果喂入的纤维都 迅速充塞到盖板上,则因锡林每转喂入 1.85 g,故仅需 22 转即 7~8 s 就可充满, 再计入锡林返回负荷,也仅需 15s 左右。在这段时间中盖板上纤维由弹性回复力 向锡林转移分梳并被锡林针齿抓取后,其线速度由盖板的低速变为锡林的高速, 然后再在锡林负荷的离心力作用下跳跃式地向前方盖板上转移。这种跳跃式的相 互作用,也使各根盖板的纤维负荷不稳定,向上转移的那根盖板就不能放出纤维。 因此,吸放的平衡主要是盖板后区吸收纤维和前中区放出纤维的总体动态平衡, 不是各根盖板自成的动态平衡 锡林对单纤维应持握持状态,离心力仅使其自由端外跷,否则在向道夫移送 过程中抛开针面而形成乱纤维。因此,锡林上纤维是以盖板针面相接触而产生的 分梳而后转移,也有部分纤维在锡林负荷弹性力帮助下向上转移时被分梳,即在 梳理区内产生转移分梳。 6 道夫转移率问题 道夫转移率道夫单位时间接收的纤维量等于 ,即等于单位时间的产 量。其中:vD 为道夫线速度;qD 为道夫单位圆周长度所接收的纤维量,与针齿 规格有关,也与锡林上纤维层负荷所产生的离心力和弹性力有关。 式中:qC1 为锡林负荷 QC 转移给道夫的那一部分,QC= qC1+qC2, qC2
新疆大学《纺纱学工艺理论汇编》 为返回负荷;vC为锡林线速度。 如果盖板前中区转移给锡林并移向道夫的纤维负荷为Q℉,则在平衡条件下 QF=qC。但生产中会出现下列情况: (I)QF>qC1,即可以转移给道夫的纤维量较多,于是QC增加,离心力也增 大,q即有所增加,棉条变粗,返回负荷也有所增加。但如果喂入量没有增加, 盖板前中区纤维负荷减小,使放出的纤维量随之减少达到新的平衡。当QF<qC 时,则出现相反的情况。 2)当针布与隔距保持不变,而生产率增大时,VD相应增大。此时按式(1)必 须增加qc1或vC。当生产率增加1倍而vc也增加1倍,则qa可以不变,而且由 于QC的离心力增大,道夫接受纤维转移的能力增强,在qp相同时,QC或qC2 还可以减少,即盖板在前中区向锡林放出的纤维负荷或锡林负荷,可以减少但时 间较快,所以盖板纤维层弹性回复力还必须增大。因此,当提高梳理机生产率时, 增大锡林转速及道夫转移率是一个必要的措施,否则必须增加q©1,使盖板纤维 层负荷必须有较大增加。当锡林上纤维向盖板分梳转移时,盖板接收纤维的能力 就很差,纤维就容易在针面间浮动而搓成棉结疵点。同时,当q▣增大,道夫也 一时难以接受,必须增大QC或qC2以增加离心力,但都不利于梳理质量。 (3)放大锡林与道夫间隔距,使道夫接收纤维的能力降低,因而在其他相同的 条件下,必须增大锡林纤维负荷QC,盖板负荷也因而增大,均不利于梳理质量。 因此,一般都尽可能减小这一隔距。 (4)当道夫速度增加而其他条件不变时,棉条定量减轻,而生产率不变时,q即 减小,QC可以减少,因而锡林负荷及盖板负荷均相应减小,道夫转移率增大, 有利于提高梳理质量 7结语 ()盖板梳理是针面间一种特殊的梳理,它由锡林的离心力和盖板针面纤维层 的弹性回复力使纤维产生相互交替的梳理作用,达到单纤维化及除杂的目的。 (2)纤维和纤维束在锡林盖板之间的运动有两类:一是喂入纤维和纤维束在喂 入盖板梳理区后,一部分向盖板充填迅速形成纤维弹性层,产生弹性回复力,使 充填的纤维层向下运动,部分纤维被高速锡林针齿分梳,形成转移分梳:二是喂 入梳理区后,仍被锡林抓取的那部分纤维,在离心力作用下再次接触盖板跳跃式 进行分梳并转移,其数量则愈来愈少,称为接触分梳。转移分梳优于接触分梳, 25/154
新疆大学《纺纱学工艺理论汇编》 25 / 154 为返回负荷;vC 为锡林线速度。 如果盖板前中区转移给锡林并移向道夫的纤维负荷为 QF,则在平衡条件下 QF= qC1。但生产中会出现下列情况: (1)QF> qC1,即可以转移给道夫的纤维量较多,于是 QC 增加,离心力也增 大,qD 有所增加,棉条变粗,返回负荷也有所增加。但如果喂入量没有增加, 盖板前中区纤维负荷减小,使放出的纤维量随之减少达到新的平衡。当 QF< qC1 时,则出现相反的情况。 (2)当针布与隔距保持不变,而生产率增大时,vD 相应增大。此时按式(1)必 须增加 qC1 或 vC。当生产率增加 1 倍而 vC 也增加 1 倍,则 qC1 可以不变,而且由 于 QC 的离心力增大,道夫接受纤维转移的能力增强,在 qD 相同时,QC 或 qC2 还可以减少,即盖板在前中区向锡林放出的纤维负荷或锡林负荷,可以减少但时 间较快,所以盖板纤维层弹性回复力还必须增大。因此,当提高梳理机生产率时, 增大锡林转速及道夫转移率是一个必要的措施,否则必须增加 qC1,使盖板纤维 层负荷必须有较大增加。当锡林上纤维向盖板分梳转移时,盖板接收纤维的能力 就很差,纤维就容易在针面间浮动而搓成棉结疵点。同时,当 qC1 增大,道夫也 一时难以接受,必须增大 QC 或 qC2 以增加离心力,但都不利于梳理质量。 (3)放大锡林与道夫间隔距,使道夫接收纤维的能力降低,因而在其他相同的 条件下,必须增大锡林纤维负荷 QC,盖板负荷也因而增大,均不利于梳理质量。 因此,一般都尽可能减小这一隔距。 (4)当道夫速度增加而其他条件不变时,棉条定量减轻,而生产率不变时,qD 减小,QC 可以减少,因而锡林负荷及盖板负荷均相应减小,道夫转移率增大, 有利于提高梳理质量。 7 结语 (1)盖板梳理是针面间一种特殊的梳理,它由锡林的离心力和盖板针面纤维层 的弹性回复力使纤维产生相互交替的梳理作用,达到单纤维化及除杂的目的。 (2)纤维和纤维束在锡林盖板之间的运动有两类:一是喂入纤维和纤维束在喂 入盖板梳理区后,一部分向盖板充填迅速形成纤维弹性层,产生弹性回复力,使 充填的纤维层向下运动,部分纤维被高速锡林针齿分梳,形成转移分梳;二是喂 入梳理区后,仍被锡林抓取的那部分纤维,在离心力作用下再次接触盖板跳跃式 进行分梳并转移,其数量则愈来愈少,称为接触分梳。转移分梳优于接触分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