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大学《纺纱学工艺理论汇编》 二 08 6 1234 市市4市 定位置 测定位置 to) 测定位 图4刺辊部分气流的静压规律 1.2锡林盖板间的气流 锡林表面所带动的气流在经过后罩板时,形成高的气压,后罩板出口处的气 流压力一般大于车间大气压力,因此有气流流向车外,一部分则仍随锡林进入锡 林盖板工作区域,气流逐渐自盖板隙缝向墙板处逸出。对盖板隙缝气压的实测数 据如图5所示,图中曲线1为空车时的测定值,曲线2为纺棉时的测定值,约在 进口第7根盖板处,隙缝的气压已与大气压相近。 锡林盖板间的气流与梳理作用的关系曾引起人们的注意,对棉纤维来说,当 气流速度在10ms左右时,作用力约为0.42.5mg/cm,一般估计气流对纤维的 作用力较梳针或锯齿的机械梳理力要小得多, 16/154
新疆大学《纺纱学工艺理论汇编》 16 / 154 1. 2 锡林盖板间的气流 锡林表面所带动的气流在经过后罩板时,形成高的气压,后罩板出口处的气 流压力一般大于车间大气压力,因此有气流流向车外,一部分则仍随锡林进入锡 林盖板工作区域,气流逐渐自盖板隙缝向墙板处逸出。对盖板隙缝气压的实测数 据如图 5 所示,图中曲线 1 为空车时的测定值,曲线 2 为纺棉时的测定值,约在 进口第 7 根盖板处,隙缝的气压已与大气压相近。 锡林盖板间的气流与梳理作用的关系曾引起人们的注意,对棉纤维来说,当 气流速度在 10 m/s 左右时,作用力约为 0.4~2.5 mg/ cm,一般估计气流对纤维的 作用力较梳针或锯齿的机械梳理力要小得多
新疆大学《纺纱学工艺理论汇编》 后罩板 刺辊罩盖、11 锡林 刺辊 小漏底 大漏底 图3静压测定点位置 向道夫 图5盖板间的气压分布 1.3前上罩板的气流6 前上罩板是控制斩刀花的一个机件,并具有控制锡林上纤维向道夫转移的作 用。当锡林回转时,一部分气流进入前上罩板内,一部分气流则自盖板与前上罩 板的空隙中流出。当前上罩板与锡林间的隔距减小时,流速增大,罩板内气压降 低,因而原来流出罩板外的气流被吸入罩板内,从而使部分盖板上的纤维一起带 入前上罩板内,使斩刀花减少。 拉科夫对此进行了实验,结果如表2所示 17/154
新疆大学《纺纱学工艺理论汇编》 17 / 154 1. 3 前上罩板的气流[6] 前上罩板是控制斩刀花的一个机件,并具有控制锡林上纤维向道夫转移的作 用。当锡林回转时,一部分气流进入前上罩板内,一部分气流则自盖板与前上罩 板的空隙中流出。当前上罩板与锡林间的隔距减小时,流速增大,罩板内气压降 低,因而原来流出罩板外的气流被吸入罩板内,从而使部分盖板上的纤维一起带 入前上罩板内,使斩刀花减少。 拉科夫对此进行了实验,结果如表 2 所示:
新疆大学《纺纱学工艺理论汇编》 表2前上罩板上的隔距对气流速度和流量的影响 前上罩板上 口隔距(mm) 流速(m/s) 流量(L/) 043 117 500 066 121 805 091 114 104 拉科夫认为:前上罩板隔距减小将使纤维压向锡林梳针,增加与梳针接触的面 积,然后由梳针的作用将盖板上的纤维剥下,在测定盖板隙缝间的气流时,发现 在近前上罩板的盖板隙缝处有负气压,气流自隙缝间流入,巴甫洛夫也有类似的 结论。(参见表3)。 表3前上罩板在各种安装位置时落棉量的变化 工作情况 盖板花(%)锡林抄针花(%) 前上罩板与 锡林隔距(mm) 045 214 112 065 222 118 090 229 1.07 无前上罩板 310 111 (1)前上罩板隔距诚小,盖板花诚少,抄针花增加,表明前上罩板确有帮助锡 林梳针抓取纤维的作用。 (②)当无前上罩板时就失去了前上罩板帮助抓取纤维的作用,因此盖板花大增, 其他尚有前上罩板高低位置对盖板花也有明显的影响。 前上罩板对盖板花的影响主要是:(1)机械作用力。(2)气流作用力。当隔距减 小,无论是从机械因素或气流因素分析,都使盖板花减少。反之,当隔距增大, 盖板花增加。 1.4锡林道夫部分的气流 在道夫凝聚过程中气流也有一定的作用,当气流通过道夫锡林隔距点时(图 6),由于隔距小,气压增加,气流进入道夫罩内并于机前喷出进入车间,因此在 锡林-道夫三角区采用道夫吸罩,以吸除散发出来的飞花和粉尘。 18/154
新疆大学《纺纱学工艺理论汇编》 18 / 154 拉科夫认为:前上罩板隔距减小将使纤维压向锡林梳针,增加与梳针接触的面 积,然后由梳针的作用将盖板上的纤维剥下,在测定盖板隙缝间的气流时,发现 在近前上罩板的盖板隙缝处有负气压,气流自隙缝间流入,巴甫洛夫也有类似的 结论。(参见表 3)。 (1)前上罩板隔距减小,盖板花减少,抄针花增加,表明前上罩板确有帮助锡 林梳针抓取纤维的作用。 (2)当无前上罩板时就失去了前上罩板帮助抓取纤维的作用,因此盖板花大增。 其他尚有前上罩板高低位置对盖板花也有明显的影响。 前上罩板对盖板花的影响主要是: (1)机械作用力。(2)气流作用力。当隔距减 小,无论是从机械因素或气流因素分析,都使盖板花减少。反之,当隔距增大, 盖板花增加。 1. 4 锡林道夫部分的气流 在道夫凝聚过程中气流也有一定的作用,当气流通过道夫锡林隔距点时(图 6),由于隔距小,气压增加,气流进入道夫罩内并于机前喷出进入车间,因此在 锡林-道夫三角区采用道夫吸罩,以吸除散发出来的飞花和粉尘
新疆大学《纺纱学工艺理论汇编》 -道共 图6锡林道夫间气流 【论文题目:《盖板杭理理论的新解》 【作者】:张文赓 【期刊名称】: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出版时间1:第37卷第2期,2011年4月 【内容导读】:梳棉机锡林盖板之间的主要作用为分梳作用,本文采用力学 分析手段对盖板分梳的基本作用、盖板梳理区纤维的运动以及盖板踵趾面做了重 新审视并提出了新的见解。作者将锡林盖板的分梳作用分为接触分杭和转移分梳: 盖板梳理区的后10根左右的盖板主要吸收纤维,基本不发生盖板纤维向锡林的 转移,发生的是接触分梳:10根盖板后,盖板上积聚的纤维层的弹性力使盖板 上的纤维向锡林转移,发生转移分梳。纤维在锡林盖板间交替接触分梳时,经常 改变弯钩方向,容易使纤维杂乱,搓成棉结、白星:而转移分梳无此现象,可以 迅速把棉束单纤维化。 盖板使用弹性针布和锡林使用金属针布的原因是为了实现转移分梳。接触分 梳时,踵趾面有缓和或顺序分杭作用:减小踵趾差可以增加盖板纤维层弹性回复 力的向下分力,且锡林也易于抓取盖板向下转移的纤维,有利于发生转移分梳。 【原文摘要】: 1对针面间分梳纤维的理解 锡林、盖板、道夫的梳理作用是两个针(齿)面做相对运动时对纤维和纤维束 19/154
新疆大学《纺纱学工艺理论汇编》 19 / 154 【论文题目】:《盖板梳理理论的新解》 【作 者】:张文赓 【期刊名称】: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出版时间】:第 37 卷第 2 期,2011 年 4 月 【内容导读】:梳棉机锡林盖板之间的主要作用为分梳作用,本文采用力学 分析手段对盖板分梳的基本作用、盖板梳理区纤维的运动以及盖板踵趾面做了重 新审视并提出了新的见解。作者将锡林盖板的分梳作用分为接触分梳和转移分梳; 盖板梳理区的后 10 根左右的盖板主要吸收纤维,基本不发生盖板纤维向锡林的 转移,发生的是接触分梳;10 根盖板后,盖板上积聚的纤维层的弹性力使盖板 上的纤维向锡林转移,发生转移分梳。纤维在锡林盖板间交替接触分梳时,经常 改变弯钩方向,容易使纤维杂乱,搓成棉结、白星;而转移分梳无此现象,可以 迅速把棉束单纤维化。 盖板使用弹性针布和锡林使用金属针布的原因是为了实现转移分梳。接触分 梳时,踵趾面有缓和或顺序分梳作用;减小踵趾差可以增加盖板纤维层弹性回复 力的向下分力,且锡林也易于抓取盖板向下转移的纤维,有利于发生转移分梳。 【原文摘要】: 1 对针面间分梳纤维的理解 锡林、盖板、道夫的梳理作用是两个针(齿)面做相对运动时对纤维和纤维束
新疆大学《纺纱学工艺理论汇编》 所起的分梳、除杂等作用。两个针面间产生分梳作用的几何条件是两针面间的距 离很小,两针尖倾斜相对,相对运动的方向是逆向针尖的:而力学条件是在分梳 作用中两针面都有握持纤维的能力。即当一个针面对另一针面上所接触纤维进行 分梳时,纤维受到针齿的摩擦产生张力,使纤维尾端梳直或者产生绕针运动,或 者产生向针布内运动或因针齿的摩擦阻留在针齿上。因为两针面都有这样的受力 条件,所以它们相对运动以后,各抓取一部分纤维,形成所谓分配率或转移率 由喂入的针面(假设是下针面锡林)向相对的(假设是上针面盖板)针面转移,转移 到上针面的纤维是否可能再回到下针面上呢?在没有相应力的条件下,这种可能 性很小。只有伸出该针面的纤维端与下针面后继的针面接触,才有可能把该纤维 拉走。但拉走的可能性也是很小的,因为分梳时己拉动过,故可能仍留在原处。 因此,平行的上下两针面间纤维一次分梳作用,分配在两针面上的纤维很少能在 上下交替转移。这种简单平行针面间的分梳只是一次性的分梳,是一种接触分梳, 不可能把纤维束分成单纤维状态。用这样的理论来解释锡林盖板间的交替梳理作 用显然是不能成立的。 2锡林、盖板、道夫间纤维的基本运动 彻底梳理纤维和纤维束,一次分梳是不够的,必须在两针面间上下运动,反 复分梳。所以要先分析纤维在这些针面间的运动、上下交替和反复转移的规律。 从刺棍喂给锡林的纤维和纤维束,经后固定盖板分梳后,进入盖板梳理区时 由于离心力使其与盖板接触,被盖板抓取,或棉束、杂质等被抛向盖板。后区盖 板上的纤维量迅速增加,到10根盖板左右以后,盖板上纤维量才平稳少变。从 红白棉卷的试验中[山可以看到开始6根盖板全为红纤维,白纤维从第7根盖板 开始才迅速增加,到第16-20根左右白纤维量才比较稳定。即在第10或13根左 右的盖板中,纤维层逐渐积累起来,产生弹性力,纤维才能下移,纤维量才能稳 定。在积聚成纤维层以前,即梳理区后0根左右的盖板上是没有作用力使纤维 向锡林转移或交替的。这些盖板迅速抓取刺棍喂给的纤维和纤维束,因而是盖板 吸收纤维的主要区域。在这个过程中,每次喂给的纤维或纤维束被第一次分梳后, 一部分填充在盖板上,但仍有部分纤维留在锡林针齿上。 由于离心力的作用,留在锡林上的纤维仍能与前面的盖板接触而产生分梳作 用,其纤维数量则逐渐减少,这种分梳为接触分梳。10根之后,即中前区盖板 上有积聚的纤维层,于是产生弹性力使盖板上的纤维向锡林转移。在转移过程中, 纤维被高速的锡林齿分梳,可迅速分解为单纤维状态。盖板锡林的这种分梳作用 20/154
新疆大学《纺纱学工艺理论汇编》 20 / 154 所起的分梳、除杂等作用。两个针面间产生分梳作用的几何条件是两针面间的距 离很小,两针尖倾斜相对,相对运动的方向是逆向针尖的;而力学条件是在分梳 作用中两针面都有握持纤维的能力。即当一个针面对另一针面上所接触纤维进行 分梳时,纤维受到针齿的摩擦产生张力,使纤维尾端梳直或者产生绕针运动,或 者产生向针布内运动或因针齿的摩擦阻留在针齿上。因为两针面都有这样的受力 条件,所以它们相对运动以后,各抓取一部分纤维,形成所谓分配率或转移率。 由喂入的针面(假设是下针面锡林)向相对的(假设是上针面盖板)针面转移,转移 到上针面的纤维是否可能再回到下针面上呢?在没有相应力的条件下,这种可能 性很小。只有伸出该针面的纤维端与下针面后继的针面接触,才有可能把该纤维 拉走。但拉走的可能性也是很小的,因为分梳时已拉动过,故可能仍留在原处。 因此,平行的上下两针面间纤维一次分梳作用,分配在两针面上的纤维很少能在 上下交替转移。这种简单平行针面间的分梳只是一次性的分梳,是一种接触分梳, 不可能把纤维束分成单纤维状态。用这样的理论来解释锡林盖板间的交替梳理作 用显然是不能成立的。 2 锡林、盖板、道夫间纤维的基本运动 彻底梳理纤维和纤维束,一次分梳是不够的,必须在两针面间上下运动,反 复分梳。所以要先分析纤维在这些针面间的运动、上下交替和反复转移的规律。 从刺棍喂给锡林的纤维和纤维束,经后固定盖板分梳后,进入盖板梳理区时 由于离心力使其与盖板接触,被盖板抓取,或棉束、杂质等被抛向盖板。后区盖 板上的纤维量迅速增加,到 10 根盖板左右以后,盖板上纤维量才平稳少变。从 红白棉卷的试验中[1]可以看到开始 6 根盖板全为红纤维,白纤维从第 7 根盖板 开始才迅速增加,到第 16~20 根左右白纤维量才比较稳定。即在第 10 或 13 根左 右的盖板中,纤维层逐渐积累起来,产生弹性力,纤维才能下移,纤维量才能稳 定。在积聚成纤维层以前,即梳理区后 10 根左右的盖板上是没有作用力使纤维 向锡林转移或交替的。这些盖板迅速抓取刺棍喂给的纤维和纤维束,因而是盖板 吸收纤维的主要区域。在这个过程中,每次喂给的纤维或纤维束被第一次分梳后, 一部分填充在盖板上,但仍有部分纤维留在锡林针齿上。 由于离心力的作用,留在锡林上的纤维仍能与前面的盖板接触而产生分梳作 用,其纤维数量则逐渐减少,这种分梳为接触分梳。10 根之后,即中前区盖板 上有积聚的纤维层,于是产生弹性力使盖板上的纤维向锡林转移。在转移过程中, 纤维被高速的锡林齿分梳,可迅速分解为单纤维状态。盖板锡林的这种分梳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