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本土化:3.经营行销化:4.发展均衡化。 二、全面品质教育 全面品质教育( Total Quality Education,TQE)系指企业界全面品质管理 Total uality Management,TQM)策略在教育上的运用,主要目的在于探索其可行性和应用性 以提升教育品质。兹列举较具代表性的研究如下: (一) Melvin(1991)认为全面品质管理运用于教育上,有五项要点:1顾客为中心:2. 系统地改进运作方式:3.发展人力资源:4长期思考:5对品质承诺 (二) Murgatroyd(992)认为推行全面品质管理的理念于学校,应从六个范围着手:1 建立学校远景( Vision):2促进组织所有成员精进( Mastery):3顾客导向的策 略:4建立超常( Outrageous)的目标:5透过团队( Teams有效运作;6改进 每日管理 (三) Rinehart(1993)将教育视为一个系统( System),在教育系统的每个人皆扮演供给 者与顾客的角色,所有人都应一起努力改进教育品质,因此系统中的每一部份 如果都能追求最高品质,方能达到全面品质管理应用在教育上的效用。详细的 内容如图2所示 (四) Greenwood& Gaunt(1994)认为企业管理理论皆可应用于学校环境,就全面品质 管理而言,探索品质的定义,学校的顾客链( Customer chain)、顾客需求,了解 过程意义及品质成本,才能改变学校文化,进阶成为学习型组织。学校的品质系 统,他们认为有下列六项:1.订定品质政策:2建立适当之组织结构:3.建立 数据搜寻系统:4定期顾客调查:5设计适切课程:6建立文件控制系 (五)吴清山、黄旭均(民84)就全面品质管理来推动教育改革及提升教育品质,提出 以下策略:1.建立长远之教育目标:2.了解并满足教育系统中顾客的需求;3. 持续不断地追求教育品质:4.不断地改进教育系统:5全员参与共同努力提升 教育的品质:6加强教育人员之在职进修:7.改进传统的考试与评鉴方式 (六)林公乎(民85)就全面品管理在高等教育的应用提出以下观点:就TQM观点看, 我们可将属于高等教育的大专院校视为一个系统,此系统之输出为:受教育的 人一学生、研究成果、企业(或社区)服务。其输入资源包括:学校组织中的 学生、教师、业务、幕僚、行政人员、财务人员、图书管理人等、计算器中心、 实习工厂、实验室等的设备与人员、休闲设施、学生宿舍、学校建筑及其它实 体设施等。此系统之转换过程包括:传授知识的活动、学术研究、社区或企业
应用本土化; 3.经营行销化; 4.发展均衡化。 二、全面品质教育 全面品质教育 (Total Quality Education, TQE) 系指企业界全面品质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TQM) 策略在教育上的运用,主要目的在于探索其可行性和应用性, 以提升教育品质。兹列举较具代表性的研究如下: (一)Melvin (1991) 认为全面品质管理运用于教育上,有五项要点: 1.顾客为中心; 2. 系统地改进运作方式; 3.发展人力资源; 4.长期思考; 5.对品质承诺。 (二)Murgatroyd (1992) 认为推行全面品质管理的理念于学校,应从六个范围着手: 1. 建立学校远景 (Vision) ; 2.促进组织所有成员精进(Mastery); 3.顾客导向的策 略; 4.建立超常 (Outrageous) 的目标; 5.透过团队 (Teams)有效运作; 6.改进 每日管理。 (三)Rinehart (1993) 将教育视为一个系统 (System) ,在教育系统的每个人皆扮演供给 者与顾客的角色,所有人都应一起努力改进教育品质,因此系统中的每一部份 如果都能追求最高品质,方能达到全面品质管理应用在教育上的效用。详细的 内容如图 2 所示: (四)Greenwood & Gaunt (1994) 认为企业管理理论皆可应用于学校环境,就全面品质 管理而言,探索品质的定义,学校的顾客链 (Customer Chain) 、顾客需求,了解 过程意义及品质成本,才能改变学校文化,进阶成为学习型组织。学校的品质系 统,他们认为有下列六项: 1.订定品质政策; 2.建立适当之组织结构; 3.建立 数据搜寻系统; 4.定期顾客调查; 5.设计适切课程; 6.建立文件控制系统。 (五)吴清山、黄旭均 (民 84) 就全面品质管理来推动教育改革及提升教育品质,提出 以下策略: 1.建立长远之教育目标; 2.了解并满足教育系统中顾客的需求; 3. 持续不断地追求教育品质; 4.不断地改进教育系统; 5.全员参与共同努力提升 教育的品质; 6.加强教育人员之在职进修; 7.改进传统的考试与评鉴方式。 (六)林公孚 (民 85) 就全面品管理在高等教育的应用提出以下观点: 就 TQM 观点看, 我们可将属于高等教育的大专院校视为一个系统,此系统之输出为:受教育的 人-学生、研究成果、企业 (或社区) 服务。其输入资源包括:学校组织中的 学生、教师、业务、幕僚、行政人员、财务人员、图书管理人等、计算器中心、 实习工厂、实验室等的设备与人员、休闲设施、学生宿舍、学校建筑及其它实 体设施等。此系统之转换过程包括:传授知识的活动、学术研究、社区或企业
服务,在教育活动中,这项转换过程亦是输入资源彼此间的交互作用
服务,在教育活动中,这项转换过程亦是输入资源彼此间的交互作用
学校器材设 领导:系统计划设 备供货商 与重新设计以满足顾 持续评量 客的需求 顾客的需求 商业 教书 进一步研 家庭教育 小学中学高中_大学 (硕、博 服兵役或 教学媒体 民间服务 电视、录像 带、书藉) 戴明的哲学应用至改进教育品质 (供给者) (过程) (顾客) 入学 教学 ●辅导 课表 交通运输·健康服务 餐点服务·财政 机构的实例,并以辅仁大学为例,参考日本、美国找国及品质相关奖项之基本精 神编制量表,分别针对学生、教师与行政人员,调查其对于学习、教学与工作环 境之品质现况认知情形,以分析可行的导入策略。调查的内容分为七个项目:影 响(对学习、教学与工作相关事项,受访者的影响力大小):职责(受访者对学 习、教学、工作之责任感):创新性(受访者所处环境之创新性高低):改变之 必须性(受访者所处环境中必须进行改变之程度高低):满意度(受访者对所处 环境各方面之满意度):小组合作(受访者所处环境中小组合作可能性之高低) 及品质焦点(受访者及其所属团体对品质之承诺度)等等 、竞争策略 日本学者大前研一(1984)认为竞争策略是「以策略优势为思考中心所发展的策 略」, Hofer(1987)则定义竟争策略为「探讨如何在特定产业或区隔市场中竟争的策略」 因此,为了掌握本身所拥有且可能发挥的优势,必须能掌握竞争者过去及未来的实力 动向及策略。兹就关于竞争策略探讨与本研究相关性较大者如下: (一) Aaker(1984)认为分析竞争者,可从六个构面分析:1.经济规模、成长率与获利
图 2 戴明的哲学应用至改进教育品质 资料来源: Building a Vision for Quality Education, Rinehart G., 1993, Journal of School Leadership, 3, p.263. (七) 简大为 (1999) 以文献探讨了解国内外各实施全面品质管理或类似品质活动之教育 机构的实例,并以辅仁大学为例,参考日本、美国我国及品质相关奖项之基本精 神编制量表,分别针对学生、教师与行政人员,调查其对于学习、教学与工作环 境之品质现况认知情形,以分析可行的导入策略。调查的内容分为七个项目:影 响 (对学习、教学与工作相关事项,受访者的影响力大小) ; 职责 (受访者对学 习、教学、工作之责任感) ; 创新性 (受访者所处环境之创新性高低) ; 改变之 必须性 (受访者所处环境中必须进行改变之程度高低) ; 满意度 (受访者对所处 环境各方面之满意度) ; 小组合作 (受访者所处环境中小组合作可能性之高低) 及品质焦点 (受访者及其所属团体对品质之承诺度) 等等。 三、竞争策略 日本学者大前研一 (1984) 认为竞争策略是「以策略优势为思考中心所发展的策 略」,Hofer (1987) 则定义竞争策略为「探讨如何在特定产业或区隔市场中竞争的策略」。 因此,为了掌握本身所拥有且可能发挥的优势,必须能掌握竞争者过去及未来的实力、 动向及策略。兹就关于竞争策略探讨与本研究相关性较大者如下: (一)Aaker (1984) 认为分析竞争者,可从六个构面分析: 1.经济规模、成长率与获利 工商业 教书 进一步研究 (硕、博士班) 学校器材 设 备供货商 领导:系统计划设计 与重新设计以满足顾 客的需求 持续评量 顾客的需求 家庭教育 小学 中学 高中 大学 家 庭 社 区 教学媒体 (电视、录像 带、书藉) 服兵役或 民间服务 (供给者) (过程) (顾客) 入学 ⚫ 教学 ⚫ 辅导 课表 ⚫ 交通运输 ⚫ 健康服务 餐点服务 ⚫ 财政
率:2经营目标与预测假设:3过去与现在之策略:4组织发展与企业文化: 5成本结构与退出市场之障碍:6.企业之优势及弱势 (二) Kotler(1984)认为企业竟争地位,可分成领导、挑战、追随及利基等四种类型 (三) Porter(199)指出,竞争优势系指竞争力的提升,一个产业在某一个国家能产生竞 争优势,关键因素有以下四组: 1生产因素:指一个国家在特定产业竞争中有关生产方面的表现,如:劳工素 质或基础建设的良莠 2需求条件:指本国市场对该项产业所提供产品或服务的需求为何。 3.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表现:这项产品的相关产业和上游产业是否具有国际 竞争力。 4企业的策略、结构和竞争对手:企业在一个国家的基础组织和管理型态,以 及国内市场竞争对手的表现。 上述四组关键因素以图形表示,其状如钻石,各因素间相互关联,故称为「钻石 体系」( Diamond)。此外,波特也特别声明,一国特定产业之发展及其竞争优势又受「机 会」与「政府」因素之影响,但未将此两变量纳入体系之内,主要在于不管「机会」或 「政府」因素如何有利,若缺乏前述关键因素之存在,也是徒然。决定国家竞争优势的 钻石体系如图3所示 企业策略 机会 企业结构 同业竞争 生产因素 需求条件 相关及 政府 支援产业
率; 2.经营目标与预测假设; 3.过去与现在之策略; 4.组织发展与企业文化; 5.成本结构与退出市场之障碍; 6.企业之优势及弱势。 (二)Kotler (1984) 认为企业竞争地位,可分成领导、挑战、追随及利基等四种类型。 (三)Porter (1990) 指出,竞争优势系指竞争力的提升,一个产业在某一个国家能产生竞 争优势,关键因素有以下四组: 1.生产因素:指一个国家在特定产业竞争中有关生产方面的表现,如:劳工素 质或基础建设的良莠。 2.需求条件:指本国市场对该项产业所提供产品或服务的需求为何。 3.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表现:这项产品的相关产业和上游产业是否具有国际 竞争力。 4.企业的策略、结构和竞争对手:企业在一个国家的基础组织和管理型态,以 及国内市场竞争对手的表现。 上述四组关键因素以图形表示,其状如钻石,各因素间相互关联,故称为「钻石 体系」 (Diamond) 。此外,波特也特别声明,一国特定产业之发展及其竞争优势又受「机 会」与「政府」因素之影响,但未将此两变量纳入体系之内,主要在于不管「机会」或 「政府」因素如何有利,若缺乏前述关键因素之存在,也是徒然。决定国家竞争优势的 钻石体系如图 3 所示: 企业策略 企业结构 同业竞争 相关及 支援产业 生产因素 需求条件 机会 政府
图3产业竞争力钻石模式 资料来源: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 Porter M.E,1990. (四) Hodgetts(1993)及 Van Den bosch和 DeMan(1994)就Por的钻石模式进行研究发 现:由于该模式对政府构面未清楚建构,因此政府的影响力究竟是正向或负向 则尚待解释。此外,也发现该模式对开发中国家的解释力尚嫌不足 (五)杨泽泉(民80)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考量,认为钻石模式虽未能提出严谨之数学模 式,但对于国家竞争优势的思考提供了一个简捷的方向 (六)陈正男及谭大纯(民86)对 Porter的钻石模式,探索性的设计一套衡量钻石模式 的量表,用以弥补MD「世界竞争力报导」之缺陷,结果发现新量表具有中度 的效标效度,而钻石模式确实具有产业特定性,却不存在跨国间效果。 参、研究设计 本研究主题较少见诸于文献,关于高等教育竞争力的重要衡量构面也尚待摸索, 因此研究方法上采取定性的探索性( Exploratory)研究法,比较美、英、日、澳等四个教 育先进国家及我国,为提升国家竞争力,所采取的教育变革策略,以增进对问题了解的 深度及广度。分析架构上以 Porter(1990)提出的竞争钻石结构理论为依据,探索我国高 等教育在经济国际化冲击下的竞争策略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之研究方法有文献调查( Literature Survey),档案资料分析 ( Documentary analysis及比较研究( Comparative Study)。主要内容兹分述如下 一)文献调査系指搜集相关的研究论文、专题报告及报章杂志等文献资料等,予以 整理分析 二)档案数据分析系指搜集有关于政府法规、官方报告及报告书及教育统计资料等, 并予以整理分析。 三)比较研究
图 3 产业竞争力钻石模式 资料来源: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 Porter M. E., 1990. (四)Hodgetts (1993) 及 Van Den Bosch 和 DeMan (1994) 就 Porter 的钻石模式进行研究发 现:由于该模式对政府构面未清楚建构,因此政府的影响力究竟是正向或负向 则尚待解释。此外,也发现该模式对开发中国家的解释力尚嫌不足。 (五)杨泽泉 (民 80)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考量,认为钻石模式虽未能提出严谨之数学模 式,但对于国家竞争优势的思考提供了一个简捷的方向。 (六)陈正男及谭大纯 (民 86) 对 Porter 的钻石模式,探索性的设计一套衡量钻石模式 的量表,用以弥补 IMD「世界竞争力报导」之缺陷,结果发现新量表具有中度 的效标效度,而钻石模式确实具有产业特定性,却不存在跨国间效果。 参、研究设计 本研究主题较少见诸于文献,关于高等教育竞争力的重要衡量构面也尚待摸索, 因此研究方法上采取定性的探索性 (Exploratory) 研究法,比较美、英、日、澳等四个教 育先进国家及我国,为提升国家竞争力,所采取的教育变革策略,以增进对问题了解的 深度及广度。分析架构上以 Porter (1990) 提出的竞争钻石结构理论为依据,探索我国高 等教育在经济国际化冲击下的竞争策略。 一、研究方法 本 研 究 主 要 之 研 究 方 法 有 文 献 调 查 (Literature Survey) , 档 案 资 料 分 析 (Documentary Analysis) 及比较研究 (Comparative Study)。主要内容兹分述如下: (一) 文献调查系指搜集相关的研究论文、专题报告及报章杂志等文献资料等,予以 整理分析。 (二) 档案数据分析系指搜集有关于政府法规、官方报告及报告书及教育统计资料等, 并予以整理分析。 (三) 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