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个人哥名文量,地不代国璨毓计局观点,轴引用时务请蕴守本网“权声明” 吉林经济实力和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化状况分析 2003-05-30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快,我省在与其他省市分享全球市场、争夺资源的激烈竞 争中,其竞争力不强的弱势逐渐暴露出来。据第二次全国基本单位普查统计显示,2001年 末,我省产业活动单位有117万个,占全国比重1.7%:服务业单位的比重占全部的只有52% 而同期,上海市产业活动单位336万个,占全国比重达47%,从事社会服务业单位的比重 为12.8%。这说明,我省经济整体实力与发达省市相比还有很大距离 本文根据基本单位普查资料及其他相关资料,采用主成分分析和比较优势系数法对我省 的经济实力进行了客观的实证研究分析 吉林省经济实力评价 按照系统性、层次性、可行性、可比性和指标量化性等原则,建立由总量、产业、效益 和开放四大实力模块、19项统计指标构成的地区经济实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 法,建立经济实力评价模型。 (一)总体评价 根据模型得到如下结果,见下表: 表2综合经济实力综合分值及排序(前20位) 主成分综合分值位次主成分综合分值 北京 0.69 10 1.76 6 天津 -0.35 0.87 河北 -0.04 山西 -1.07 21 辽宁 0.89 0.68 吉林 -0.70 黑龙江 上海 2.72 3.40 江苏 3.19 2.3 浙江 2.10 1.95 安徽 -0.32 -0.88 福建 0.34 0.50 山东 河南 0.76 湖北 0.53 -0.10 湖南 0.02 -0.55 广东 4.16 5.1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吉林基普系列分析之三
凡 个 人 署 名 文 章 ,均 不 代 表 国 家 统 计 局 观 点 。转 载 或 引 用 时 务 请 遵 守 本 网 “ 版 权 声 明 ” 。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国 家 统 计 局 吉 林 基 普 系 列 分 析 之 三 吉林经济实力和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化状况分析 2003-05-30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快,我省在与其他省市分享全球市场、争夺资源的激烈竞 争中,其竞争力不强的弱势逐渐暴露出来。据第二次全国基本单位普查统计显示,2001 年 末,我省产业活动单位有11.7万个,占全国比重1.7%;服务业单位的比重占全部的只有5.2%。 而同期,上海市产业活动单位 33.6 万个,占全国比重达 4.7%,从事社会服务业单位的比重 为 12.8%。这说明,我省经济整体实力与发达省市相比还有很大距离。 本文根据基本单位普查资料及其他相关资料,采用主成分分析和比较优势系数法对我省 的经济实力进行了客观的实证研究分析。 一、吉林省经济实力评价 按照系统性、层次性、可行性、可比性和指标量化性等原则,建立由总量、产业、效益 和开放四大实力模块、19 项统计指标构成的地区经济实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 法,建立经济实力评价模型。 (一)总体评价 根据模型得到如下结果,见下表: 表 2 综合经济实力综合分值及排序(前 20 位) 1996 年 2001 年 主成分综合分值 位次 主成分综合分值 位次 北京 0.69 10 1.76 6 天津 -0.35 16 0.87 7 河北 0.83 8 -0.04 11 山西 -1.07 21 -0.85 17 辽宁 0.89 7 0.68 8 吉林 -0.86 18 -0.70 16 黑龙江 -0.06 14 0.04 10 上海 2.72 3 3.40 2 江苏 3.19 2 2.39 3 浙江 2.10 5 1.95 4 安徽 -0.32 15 -0.88 18 福建 0.34 12 0.50 9 山东 2.60 4 1.90 5 河南 0.76 9 -0.39 13 湖北 0.53 11 -0.10 12 湖南 0.02 13 -0.55 15 广东 4.16 1 5.16 1
凡个人哥名文量,地不代国璨毓计局观点,轴引用时务请蕴守本网“权声明” 四川 0.98 -0.47 陕西 -0 1.19 从表中得出对我省综合经济实力的总体评价,即:横向比较,我省经济实力有所增强, 居全国位次由19%6年第18位升至2001年的第16位:;纵向比较,1996年与2001年综合分 值均小于零,表明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两个年度位次均处于全国中游偏下水平,说明在全 国不具备竞争优势。 (二)从四大模块看实力 表3四大模块综合分值及在全国的位次 1996年 2001年 主成分综合分值 位次 主成分综合分值 位次 总量实力 -0.85 产业实力 0.05 0.0 效益实力 -0.8 -0.83 2 开放实力 -0.73 从上表得知,这四大模块综合分值均小于零,在全国都不具备竞争优势。 一是总量较小。我省国内生产总值,1996年居全国第19位,2001年仍居全国第19位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996年的5163元增加到200年的7640元,与自己比,这是一个较大 的跨越,但只居全国第14位的位次上,与曾居12位的历史水平仍有差距,可见赶超的压力 很大。 二是结构不优。我省GDP 、三产业结构比例由1996年的281:406:31.3发展 为2001年的21.2:43.3:36.5,结构合理度有所提高。但与上海市的1.7:47.6:50.7三次 产业结构相比,还有很大的距离。而且,我省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中仍以传统商业、运输业为 主,新兴三产发展明显不足 三是效益不高。从企业效益看,工业企业实现利润由1996年净亏损1233亿元转为2001 年净盈利8562亿元,在全国的位次也由29位升至15位。但是,由于我省资源配置不够合 理等深层次原因,较高的利润水平并没有促进我省经济整体效益实力的提高。从1996年到 2001年,人均地方财政收入由29272亿元增加到45002亿元,但在全国的位次却由第12 位下降到第15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80553元增加到5340.46元,居全国的位次 却由第23位降至第30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2125.56元增加到218222元,居全国的 位次也由第10位降至第16位 四是开放不大。从1996年到2001年,我省进出口总额由248亿美元增加到31.3亿美 元,增量较小,且居全国位次也由第14位降至第17位:出口总额由10.81亿美元增加到15.30 亿美元,增量不到5亿美元,居全国位次由第19位升至第18位,只升1位:出口依存度由 604%降至595%,且位次由第11位降至第14位:外商直接投资及其他投资由4.52亿美元 减少到3.38亿美元,居全国位次由第18位降至第20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吉林基普系列分析之三
凡 个 人 署 名 文 章 ,均 不 代 表 国 家 统 计 局 观 点 。转 载 或 引 用 时 务 请 遵 守 本 网 “ 版 权 声 明 ” 。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国 家 统 计 局 吉 林 基 普 系 列 分 析 之 三 四川 0.98 6 -0.47 14 陕西 -1.19 23 -0.98 19 新疆 -1.19 22 -1.02 20 从表中得出对我省综合经济实力的总体评价,即:横向比较,我省经济实力有所增强, 居全国位次由 1996 年第 18 位升至 2001 年的第 16 位;纵向比较,1996 年与 2001 年综合分 值均小于零,表明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两个年度位次均处于全国中游偏下水平,说明在全 国不具备竞争优势。 (二)从四大模块看实力 表 3 四大模块综合分值及在全国的位次 1996 年 2001 年 主成分综合分值 位次 主成分综合分值 位次 总量实力 -0.86 18 -0.85 17 产业实力 -0.05 13 -0.03 12 效益实力 -0.81 22 -0.83 21 开放实力 -0.73 17 -0.81 16 从上表得知,这四大模块综合分值均小于零,在全国都不具备竞争优势。 一是总量较小。我省国内生产总值,1996 年居全国第 19 位,2001 年仍居全国第 19 位。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 1996 年的 5163 元增加到 2001 年的 7640 元,与自己比,这是一个较大 的跨越,但只居全国第 14 位的位次上,与曾居 12 位的历史水平仍有差距,可见赶超的压力 很大。 二是结构不优。我省 GDP 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由 1996 年的 28.1:40.6:31.3 发展 为 2001 年的 21.2:43.3:36.5,结构合理度有所提高。但与上海市的 1.7:47.6:50.7 三次 产业结构相比,还有很大的距离。而且,我省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中仍以传统商业、运输业为 主,新兴三产发展明显不足。 三是效益不高。从企业效益看,工业企业实现利润由 1996 年净亏损 12.33 亿元转为 2001 年净盈利 85.62 亿元,在全国的位次也由 29 位升至 15 位。但是,由于我省资源配置不够合 理等深层次原因,较高的利润水平并没有促进我省经济整体效益实力的提高。从 1996 年到 2001 年,人均地方财政收入由 292.72 亿元增加到 450.02 亿元,但在全国的位次却由第 12 位下降到第 15 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 3805.53 元增加到 5340.46 元,居全国的位次 却由第 23 位降至第 30 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 2125.56 元增加到 2182.22 元,居全国的 位次也由第 10 位降至第 16 位。 四是开放不大。从 1996 年到 2001 年,我省进出口总额由 24.8 亿美元增加到 31.3 亿美 元,增量较小,且居全国位次也由第 14 位降至第 17 位;出口总额由 10.81 亿美元增加到 15.30 亿美元,增量不到 5 亿美元,居全国位次由第 19 位升至第 18 位,只升 1 位;出口依存度由 6.04%降至 5.95%,且位次由第 11 位降至第 14 位;外商直接投资及其他投资由 4.52 亿美元 减少到 3.38 亿美元,居全国位次由第 18 位降至第 20 位
凡个人哥名 不代国毓计局观点,转成引用时务请守本网“权明” 二、比较优势分析 我们引入“比较优势系数”法来衡量比较 优势 若比较优势系数大于1,则表明具有比较优势,若小于1,则视为不具有比较优势。见 表42001年产业比较优势(部分省市) 系数位次系数位次系数位次系数位次 北京 0.22 29 0.74 131.75 天津 0.28 28 0.96 1.35 140 3 河北 1.08 16 97 19 03 辽宁 吉林 0.98 黑龙江 76 上海 0.93 2 江苏 0.75 1.01 1.05 浙江 0.68 0.95 1.14 安徽 151 60.84 20 0.59 26 1.01 28 福建 1.01 170.88 0.70221.19 11 山东 湖北 0.78 (一)第一产业是吉林较强的比较优势产业 吉林第一产业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主要表现为我省一产业生产力水平相对较高,据第 二次基本单位普查数据显示,按法人单位计算的一产业每人创造的营业收入为11408元/人 与粮食产量比我省多727万吨的黑龙江省相比,我省人均创造的营业收入多9026元/人。2002 年的最新数据也显示我省一产业劳动生产率为8523元/人,比全国水平高4445元/人,比黑 龙江高2991元/人。而同时我省一产业创造的增加值是黑龙江的1020%,而粮食总产量为 753%。我省农产品的单位面积产量比全国水平高67%,比龙江高139%,我省每个劳动力 的粮食生产量也居全国第1位,是全国水平的17倍,比龙江高62%。从而使吉林的玉米 大豆成为国家的粮食安全的重要力量,同时也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资源。 (二)工业接近于比较优势产业的发展水平,其制造业已具明显的比 较优势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吉林基普系列分析之三
凡 个 人 署 名 文 章 ,均 不 代 表 国 家 统 计 局 观 点 。转 载 或 引 用 时 务 请 遵 守 本 网 “ 版 权 声 明 ” 。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国 家 统 计 局 吉 林 基 普 系 列 分 析 之 三 二、比较优势分析 我们引入“比较优势系数”法来衡量比较 优势。 若比较优势系数大于 1,则表明具有比较优势,若小于 1,则视为不具有比较优势。见 表 4: 表 4 2001 年产业比较优势(部分省市) 一产 二产 工业 三产 系数 位次 系数 位次 系数 位次 系数 位次 北京 0.22 29 0.74 27 0.90 13 1.75 1 天津 0.28 28 0.96 9 1.35 2 1.40 3 河北 1.08 16 0.97 7 0.76 19 1.03 27 辽宁 0.71 24 0.95 10 0.85 15 1.21 8 吉林 1.32 11 0.85 18 0.98 7 1.09 20 黑龙江 0.76 22 1.10 1 1.15 4 0.96 29 上海 0.11 30 0.93 11 1.36 1 1.51 2 江苏 0.75 23 1.01 3 1.05 5 1.10 19 浙江 0.68 25 1.00 4 0.95 10 1.14 15 安徽 1.51 6 0.84 20 0.59 26 1.01 28 福建 1.01 17 0.88 15 0.70 22 1.19 11 山东 0.95 20 0.97 8 1.04 6 1.08 21 湖北 0.98 19 0.97 6 0.78 18 1.06 26 广东 0.63 26 0.98 5 1.20 3 1.20 10 (一)第一产业是吉林较强的比较优势产业 吉林第一产业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主要表现为我省一产业生产力水平相对较高,据第 二次基本单位普查数据显示,按法人单位计算的一产业每人创造的营业收入为 11408 元/人, 与粮食产量比我省多 727 万吨的黑龙江省相比,我省人均创造的营业收入多 9026 元/人。2002 年的最新数据也显示我省一产业劳动生产率为 8523 元/人,比全国水平高 4445 元/人,比黑 龙江高 2991 元/人。而同时我省一产业创造的增加值是黑龙江的 102.0%,而粮食总产量为 75.3%。我省农产品的单位面积产量比全国水平高 6.7%,比龙江高 13.9%,我省每个劳动力 的粮食生产量也居全国第 1 位,是全国水平的 1.7 倍,比龙江高 6.2%。从而使吉林的玉米、 大豆成为国家的粮食安全的重要力量,同时也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资源。 (二)工业接近于比较优势产业的发展水平,其制造业已具明显的比 较优势
凡个人哥名文量,地不代国璨毓计局观点,轴引用时务请蕴守本网“权声明” 虽然按比较系数计算,工业比较系数为0.98,低于1的水平,但居全国各省市区的位置, 却较为靠前,为第7位。基普的数据也显示,工业人均创造营业收入是一产的11倍,特别 是制造工业的优势更为显著,其创造的人均收入比工业全部水平高121%。 一是明显的生产效率及成本优势 2001年我省制造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53561元/人,不仅高于同时期全省工业平均 水平132%,也高于同时期全国制造业平均水平87%。从1996年到2001年的五年间,我 省制造业企业创造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5倍,年平均增长率达到284%,比同一时期全省 工业年平均增幅高出了3.3个百分点,更高于同一时期全国制造业的年平均提高幅度99个 百分点。充分显示了我省制造业所具有的较强的比较优势。因为从理论讲比较优势强调的是, 不同地区产业分工与互补的合理性,而这种合理性突出地表现为劳动生产率的比较和相对优 势,即谁的劳动效率高,那么就能充分发挥自身的市场优势,从而创造更多的价值 劳动生产率相对较高,成就我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利用比较优势,促进生产成本的降 低。2001年我省制造业实现的万元增加值所消耗的成本费用为3.3万元,比同期全国制造业 3.4万元的水平低了5.3%。从1996年到2001年,我省制造业单位消耗水平降低了0.9%, 而同时期全国制造业是上升了27%,这一降一升,深刻表现出我省制造业相对较低的生产 成本,有能力争取更广阔的价格空间,增强其产品的竞争力。 二是突出的行业集中度优势 我省工业经济中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石油化学工业两大支柱性行业和食品、医药、电 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三大优势性行业,构筑了我省工业经济内部独特的行业结构特征优势 巨大的存量优势,2001年末,我省五大支柱和优势行业共拥有各类资产1803.2亿元 其在全省工业资产总额中的比重由1996年的49.2%扩大到2001年的546%。 定的市场优势,2001年,我省五大支柱和优势行业累计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2150亿 元,比1996年增加599.2亿元,五年间的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4.6%,占工业的比重由1996 年的542%扩大到2001年的679%,提升了13.7个百分点 较高的效益优势,2001年,我省五大支柱和优势行业累计实现利税1509亿元,比1996 年增加1050亿元,五年间的年平均增长率高达269%,占工业的比重由1996年的659%扩 大到2001年的69.3% 三是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 人工成本相对较低。2001年我省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比全国水平高88%,而平均工资则 为全国平均水平的91.7%,那么,工资水平与劳动生产率之比为16.7:19.8。也就是说,我 省的人工成本比全国水平低3.1个百分点。可以这样理解,人工成本相对较低,说明我省制 造业生产的机会成本比全国水平要低,进而拥有生产要素上的价格比较优势,而且这种优势 还存在着进一步提高工资水平的空间或者潜力,进而激励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人才相对集聚。具体表现在我省已经建立起了一支与经济发展基本相协调的科技人员队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吉林基普系列分析之三
凡 个 人 署 名 文 章 ,均 不 代 表 国 家 统 计 局 观 点 。转 载 或 引 用 时 务 请 遵 守 本 网 “ 版 权 声 明 ” 。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国 家 统 计 局 吉 林 基 普 系 列 分 析 之 三 虽然按比较系数计算,工业比较系数为 0.98,低于 1 的水平,但居全国各省市区的位置, 却较为靠前,为第 7 位。基普的数据也显示,工业人均创造营业收入是一产的 11 倍,特别 是制造工业的优势更为显著,其创造的人均收入比工业全部水平高 121%。 一是明显的生产效率及成本优势 2001 年我省制造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 53561 元/人,不仅高于同时期全省工业平均 水平 13.2%,也高于同时期全国制造业平均水平 8.7%。从 1996 年到 2001 年的五年间,我 省制造业企业创造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 2.5 倍,年平均增长率达到 28.4%,比同一时期全省 工业年平均增幅高出了 3.3 个百分点,更高于同一时期全国制造业的年平均提高幅度 9.9 个 百分点。充分显示了我省制造业所具有的较强的比较优势。因为从理论讲比较优势强调的是, 不同地区产业分工与互补的合理性,而这种合理性突出地表现为劳动生产率的比较和相对优 势,即谁的劳动效率高,那么就能充分发挥自身的市场优势,从而创造更多的价值。 劳动生产率相对较高,成就我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利用比较优势,促进生产成本的降 低。2001 年我省制造业实现的万元增加值所消耗的成本费用为 3.3 万元,比同期全国制造业 3.4 万元的水平低了 5.3%。从 1996 年到 2001 年,我省制造业单位消耗水平降低了 0.9%, 而同时期全国制造业是上升了 2.7%,这一降一升,深刻表现出我省制造业相对较低的生产 成本,有能力争取更广阔的价格空间,增强其产品的竞争力。 二是突出的行业集中度优势 我省工业经济中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石油化学工业两大支柱性行业和食品、医药、电 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三大优势性行业,构筑了我省工业经济内部独特的行业结构特征优势。 巨大的存量优势,2001 年末,我省五大支柱和优势行业共拥有各类资产 1803.2 亿元, 其在全省工业资产总额中的比重由 1996 年的 49.2%扩大到 2001 年的 54.6%。 一定的市场优势,2001 年,我省五大支柱和优势行业累计实现产品销售收入 1215.0 亿 元,比 1996 年增加 599.2 亿元,五年间的年平均增长率达到 14.6%,占工业的比重由 1996 年的 54.2%扩大到 2001 年的 67.9%,提升了 13.7 个百分点。 较高的效益优势,2001 年,我省五大支柱和优势行业累计实现利税 150.9 亿元,比 1996 年增加 105.0 亿元,五年间的年平均增长率高达 26.9%,占工业的比重由 1996 年的 65.9%扩 大到 2001 年的 69.3%。 三是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 人工成本相对较低。2001 年我省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比全国水平高 8.8%,而平均工资则 为全国平均水平的 91.7%,那么,工资水平与劳动生产率之比为 16.7:19.8。也就是说,我 省的人工成本比全国水平低 3.1 个百分点。可以这样理解,人工成本相对较低,说明我省制 造业生产的机会成本比全国水平要低,进而拥有生产要素上的价格比较优势,而且这种优势 还存在着进一步提高工资水平的空间或者潜力,进而激励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人才相对集聚。具体表现在我省已经建立起了一支与经济发展基本相协调的科技人员队
凡个人名文章,不代要国能计观,轴成引用时 伍。拥有各类科技人员77万人,比19%6年末增加44万人,增长了135.4%,其增长幅度 高于全国水平1255个百分点:全省科技人员在全国同类人员中的比重由199年末的1.1% 扩大到2000年末的24%,提升了13个百分点。全省科技人员中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在全国 同类人员中的比重则由1996年末的1.3%扩大到2000年末的28% 而且我省每万人在校大学生及拥有的科技人员均居全国前列,分别列第5位和第6位, 科研院所也较为集中;大型企业拥有的科研机构及人员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些指标说明 人才的集聚,能够形成一种氛围,能够增强开发的合力,2001年我省专利受理量居全国的 第10位,属中上游水平;技术市场成交率提高了158%。而且这种合力更能够增加其使用 价值,进而降低其使用成本。 所以,人工成本相对较低与人才相对集聚,说明我省发展制造业在人力资源上不仅具有 成本相对较小的比较优势,而且还拥有相对较多的人才,并且存在着人才能量扩大释放的空 间。这对承接全球制造业向中国转移的趋势,我省抢占有利位置,或者说抓住先机非常有力。 四是适宜的技术结构优势 总体看我省经济发展中科技的含量不是很多,特别是高技术的比重较低。但 是,把我省工业的技术发展水平与产业结构状态结合起来比较,会发现其技术结 构优势明显。 更改资金投入逐年提高。见表5 表5资产利润率与更新改造资金 单位:亿元 1996年1997年1998年1999年200年2001年 资产利润率(%) 0.49 0.26 0.13 0.75 2.69 2.59 更新改造资金 6243 57.68 114 12874 我省更改资金的状况,反映在产出上,是产业结构的升级与优化,表现在资 产利用率的提高。如果再考虑我省工业传统产业多的这一显著特征,那么,可以 认为产业技术水平提高是因,而资产利用率提高是果。 新产品产值比重保持较高水平,说明产品的技术含量中具有较高的创新度。见表6: 表61998—2001新产品产值比重与全国比较 单位:% 198年199年200年2001年 吉林 16.70 12.55 全国 791 8.33 9.37 9.7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吉林基普系列分析之三
凡 个 人 署 名 文 章 ,均 不 代 表 国 家 统 计 局 观 点 。转 载 或 引 用 时 务 请 遵 守 本 网 “ 版 权 声 明 ” 。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国 家 统 计 局 吉 林 基 普 系 列 分 析 之 三 伍。拥有各类科技人员 7.7 万人,比 1996 年末增加 4.4 万人,增长了 135.4%,其增长幅度 高于全国水平 125.5 个百分点;全省科技人员在全国同类人员中的比重由 1996 年末的 1.1% 扩大到 2000 年末的 2.4%,提升了 1.3 个百分点。全省科技人员中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在全国 同类人员中的比重则由 1996 年末的 1.3%扩大到 2000 年末的 2.8%。 而且我省每万人在校大学生及拥有的科技人员均居全国前列,分别列第 5 位和第 6 位, 科研院所也较为集中;大型企业拥有的科研机构及人员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些指标说明 人才的集聚,能够形成一种氛围,能够增强开发的合力,2001 年我省专利受理量居全国的 第 10 位,属中上游水平;技术市场成交率提高了 15.8%。而且这种合力更能够增加其使用 价值,进而降低其使用成本。 所以,人工成本相对较低与人才相对集聚,说明我省发展制造业在人力资源上不仅具有 成本相对较小的比较优势,而且还拥有相对较多的人才,并且存在着人才能量扩大释放的空 间。这对承接全球制造业向中国转移的趋势,我省抢占有利位置,或者说抓住先机非常有力。 四是适宜的技术结构优势 总体看我省经济发展中科技的含量不是很多,特别是高技术的比重较低。但 是,把我省工业的技术发展水平与产业结构状态结合起来比较,会发现其技术结 构优势明显。 更改资金投入逐年提高。见表 5: 表 5 资产利润率与更新改造资金 单位:亿元 1996 年 1997 年 1998 年 1999 年 2000 年 2001 年 资产利润率(%) -0.49 -0.26 -0.13 0.75 2.69 2.59 更新改造资金 62.43 57.68 83.20 99.42 114.54 128.74 我省更改资金的状况,反映在产出上,是产业结构的升级与优化,表现在资 产利用率的提高。如果再考虑我省工业传统产业多的这一显著特征,那么,可以 认为产业技术水平提高是因,而资产利用率提高是果。 新产品产值比重保持较高水平,说明产品的技术含量中具有较高的创新度。见表 6: 表 6 1998—2001 新产品产值比重与全国比较 单位:% 1998 年 1999 年 2000 年 2001 年 吉林 23.36 16.70 12.55 16.57 全国 7.91 8.33 9.37 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