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2017届高三考前热身考试 语文试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 150分钟。两卷答案均应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阅读题(70分)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黑格尔说,“真正有价值的悲剧不是出现在善恶之间,而是出现在两难之间。” 眼下,关于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关系,就是这样一种关系。没有什么比谈论人工智 能更酷炫的了。但问题在于,许多科幻电影、电视剧都设想了最终机器人终将取 代人类的悲惨结局。最近霍金就再次表示了这种担忧 其实,无论是科幻电影中的桥段,或是霍金的担心,某种意义上,更像是 对于人类未来不确定性的焦虑。这种不确定,既源于对人工智能理解上存在的不 确定性,也在于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制度可能造成冲击的不确定性。 其实,现在所有的人工智能技术,都是基于对人类智能的简单、粗糙的模 仿。即使像所谓的“神经网络”这样的名称,听着特别玄,但它与人类神经系统 的真实情况,还是要差上很多级别,它们仍然只是建立在神经元连接机理的粗浅 抽象上的数学模型 并且,目前所有的人工智能产品,都局限于某个极窄的范围之内,不要说 超级智能,即使是简单的跨界,也要做岀很大的调整,才能实现 当然,你可以说,还是存在某个时刻,人工智能就是变得比人类聪明了 我们假设真的存在这种可能,那意味着人工智能需要具备某种意识,不管这种意 识是否跟人类相同。如果没有这种意识,人工智能为什么要来消灭人类呢?为什 么一定要与人类为敌呢 更何况,人类现在对于自身的意识、伦理、思想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它们 又是什么,尚不清楚。如果机器真能自主产生意识,那也只能说,这是宿命。 相较于这种可能性非常微小的威胁,更值得我们关注的,是人工智能对人 类社会制度产生的冲击。这种冲击,并非人工智能的主动行为,而是当其改变 前的生产行为方式后,人类社会自身适应、调整自身制度的努力所带来的改变 虽然人工智能带来的自动化潮,可能消灭近半数的工作岗位,但失去收入 的只是普通的劳动者而已,企业却可能因此受益,甚至获取更多利润。那么这些 利润、财富该如何分配呢?很大可能是这个社会的财富将越来越集中到少数人手 中 正如英国乐施会今年早些时候发布的报告所言,目前世界上最富有的八个 人,拥有财富是人类总体财富的一半。想象一下,如果机器人革命加剧这种趋势, 结果又会如何? 社会的不公平将会是极大的问题。正如上一次工业革命,使得劳动与资本 关系发生了变化,进而产生了福利制度和福利国家。现在,我们更紧迫的事情
四川 2017 届高三考前热身考试 语文试卷 本试卷分第 I 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两卷答案均应写在答题卡上。 第 I 卷 阅读题(7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9 分,每小题 3 分) 黑格尔说,“真正有价值的悲剧不是出现在善恶之间,而是出现在两难之间。” 眼下,关于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关系,就是这样一种关系。没有什么比谈论人工智 能更酷炫的了。但问题在于,许多科幻电影、电视剧都设想了最终机器人终将取 代人类的悲惨结局。最近霍金就再次表示了这种担忧。 其实,无论是科幻电影中的桥段,或是霍金的担心,某种意义上,更像是 对于人类未来不确定性的焦虑。这种不确定,既源于对人工智能理解上存在的不 确定性,也在于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制度可能造成冲击的不确定性。 其实,现在所有的人工智能技术,都是基于对人类智能的简单、粗糙的模 仿。即使像所谓的“神经网络”这样的名称,听着特别玄,但它与人类神经系统 的真实情况,还是要差上很多级别,它们仍然只是建立在神经元连接机理的粗浅 抽象上的数学模型。 并且,目前所有的人工智能产品,都局限于某个极窄的范围之内,不要说 超级智能,即使是简单的跨界,也要做出很大的调整,才能实现。 当然,你可以说,还是存在某个时刻,人工智能就是变得比人类聪明了。 我们假设真的存在这种可能,那意味着人工智能需要具备某种意识,不管这种意 识是否跟人类相同。如果没有这种意识,人工智能为什么要来消灭人类呢?为什 么一定要与人类为敌呢? 更何况,人类现在对于自身的意识、伦理、思想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它们 又是什么,尚不清楚。如果机器真能自主产生意识,那也只能说,这是宿命。 相较于这种可能性非常微小的威胁,更值得我们关注的,是人工智能对人 类社会制度产生的冲击。这种冲击,并非人工智能的主动行为,而是当其改变目 前的生产行为方式后,人类社会自身适应、调整自身制度的努力所带来的改变。 虽然人工智能带来的自动化潮,可能消灭近半数的工作岗位,但失去收入 的只是普通的劳动者而已,企业却可能因此受益,甚至获取更多利润。那么这些 利润、财富该如何分配呢?很大可能是这个社会的财富将越来越集中到少数人手 中。 正如英国乐施会今年早些时候发布的报告所言,目前世界上最富有的八个 人,拥有财富是人类总体财富的一半。想象一下,如果机器人革命加剧这种趋势, 结果又会如何? 社会的不公平将会是极大的问题。正如上一次工业革命,使得劳动与资本 关系发生了变化,进而产生了福利制度和福利国家。现在,我们更紧迫的事情
恐怕不是去想,人工智能有了自主意识后,会如何消灭人类,而是在面对新的劳 动关系、新的生产方式时,人类社会的制度究竟应该怎么调整。 所以,如果人工智能能够摧毁人类,那一定不是因为人工智能觉醒,而是 人类在这一波的社会关系变化中,自己失控了,放任极端化的社会制度出现,破 坏了其自身生存的基础。这与其说是人工智能带来的,还不如说是人类自身的不 可靠所导致的。 (摘编自南方时报网) 1.下列关于“人工智能”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技术是对人类智能简单、粗糙的模仿,它只是建立在粗浅抽象上的 数学模型。B.人工智能中即使能够建立所谓的“神经网络”,与人类神经系统的 真实情况相差甚远。 C.人工智能的发展对人类社会制度产生的冲击可能会大于人工智能技术对人类 的威胁。 D.人工智能带来的自动化潮可能使企业获取更多利润,还改变了目前的生产行为 方式 2.下列关于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关系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太多科幻作品设想了机器人终将取代人类的悲惨结局,连霍金这样的科 学家都因此表示 了担忧。 B.人类对人工智能的担忧可能源于对人工智能理解的不确定以及人工智能对 人类社会制度的 冲击。 C.随着技术的发展,即使人工智能有可能变得比人类聪明,但这并不意味着人 工智能就一定会 与人类为敌。 D.人工智能如果能摧毁人类,更可能是人类在适应新的一波社会关系变化中, 自身失控而导致 的 3.下列关于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目前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关系存在一种两难境地,人工智能虽然给人类带来了 便利,但其发展 也有诸多不确定性。 B.目前的人工智能产品在应用上局限于极窄的范围之内,想实现产品简单的跨 界更加是不可能 的事情。 C.人类对于自身的了解尚且有限,人工智能能否自主产生与人类相同的意识对 于人类来说更是 不能确定之事。 D.与其担心人工智能的觉醒,不如更关注人类如何解决由于自身的不可靠而导 致的一系列失控 问题。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4~6题。(12分) 张炜:写作献给那些倔强的心灵
恐怕不是去想,人工智能有了自主意识后,会如何消灭人类,而是在面对新的劳 动关系、新的生产方式时,人类社会的制度究竟应该怎么调整。 所以,如果人工智能能够摧毁人类,那一定不是因为人工智能觉醒,而是 人类在这一波的社会关系变化中,自己失控了,放任极端化的社会制度出现,破 坏了其自身生存的基础。这与其说是人工智能带来的,还不如说是人类自身的不 可靠所导致的。 (摘编自南方时报网) 1.下列关于“人工智能”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技术是对人类智能简单、粗糙的模仿,它只是建立在粗浅抽象上的 数学模型。B.人工智能中即使能够建立所谓的“神经网络”,与人类神经系统的 真实情况相差甚远。 C.人工智能的发展对人类社会制度产生的冲击可能会大于人工智能技术对人类 的威胁。 D.人工智能带来的自动化潮可能使企业获取更多利润,还改变了目前的生产行为 方式。 2.下列关于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关系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太多科幻作品设想了机器人终将取代人类的悲惨结局,连霍金这样的科 学家都因此表示 了担忧。 B.人类对人工智能的担忧可能源于对人工智能理解的不确定以及人工智能对 人类社会制度的 冲击。 C.随着技术的发展,即使人工智能有可能变得比人类聪明,但这并不意味着人 工智能就一定会 与人类为敌。 D.人工智能如果能摧毁人类,更可能是人类在适应新的一波社会关系变化中, 自身失控而导致 的。 3.下列关于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目前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关系存在一种两难境地,人工智能虽然给人类带来了 便利,但其发展 也有诸多不确定性。 B.目前的人工智能产品在应用上局限于极窄的范围之内,想实现产品简单的跨 界更加是不可能 的事情。 C.人类对于自身的了解尚且有限,人工智能能否自主产生与人类相同的意识对 于人类来说更是 不能确定之事。 D.与其担心人工智能的觉醒,不如更关注人类如何解决由于自身的不可靠而导 致的一系列失控 问题。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4~6 题。(12 分) 张炜:写作献给那些倔强的心灵
张炜有很多头衔,他曾被冠以诗人之名,也被标识为“道德理想主义”, 更因“人文精神大讨论”成为标志性人物。他最看重的是“作家”。他最爱的是 写作。 他至今清晰地记得,当时的“人文精神大讨论”在学界引起的争论和讨 论,从北京扩展到全国。尽管讨论中有对作品的误读,但也有吸引读者再次深入 阅读的作用。误读是发生在所有作家身上的事情,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误读会 点点解除,不过新的误读也会一点点出现。而这一切,正是作家的魅力所在 “作家应该是丰富的、经得起误读折磨的、多解的,有时也是充满了矛盾的 张炜略感遗憾的是,现在没有这样的讨论了,似乎大家关注的都是网络时代的 些事情,其中占很大比重的是娱乐品。当年一些言辞激烈的青年参与了那场大讨 论,他们现在已经成了中年或准老年,再回头看去,大有人事沧桑之慨。他认为, 关于“人文”,关于“精神”,在一个商业主义和物质主义时代成为话题,当然 是至为难能可贵的,关于“人文精神”的讨论一定是具有永恒意义的。 多年来,张炜一直专注于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的研究和思考,包括屈 原、先秦诸子,出版了长篇随笔等相关的著作,包括《楚辞笔记》《也说李白与 杜甫》,也包括2016年初出版的古典文化随笔《陶渊明的遗产》。他觉得古代 的人写出的文学经典,与今天的人许多时候是一样的:同样的心境和方法,同样 的困难与欣乐。古往今来,人生总有一些出色的慨叹、异样的认知、绝妙的记叙, 就是这些丰富着我们无边无际的生活 张炜之所以选择“陶渊明”作为写作对象,是因为他觉得在这个时期,知 识分子柔软而坚硬的内心里,会存有陶渊明这个形象,他的选择,他的矛盾和痛 苦,也包括他的喜悦,或能深深地拨动许多人的心。 “只把他看成一个采菊人,笑吟吟地站在那儿,那是多么不求甚解。选择 陶渊明来解读,不是为了倡导现代的‘逃离’和‘疏离’,而正是相反,是在强 调人要有直面生活的勇气,强调人的真实。”张炜说,古代与现代的人看起来差 异很大,其实面临的基本问题、一些大问题都差不多。比如关于人的尊严、自我 的寻找、自由,这些都是基本上一样的。外在环境的差异,夸 2 大了我们与他们的不同。他们的困境,我们在今天也会大致遇到。所以我们追寻 古人的心情,会发现离他们并不遥远。他们都是一些大文化人,也是一些生命的 大标本,对于当今的价值不言自明。 他曾经自我评价是倔强的人。在《独药师》的扉页,他也郑重题写“谨将 此书,献给那些倔强的心灵。”他说,书中的倔强人物太多了,他们的命运,特 别是牺牲,都与这种性格有关。他怜惜古今所有的倔强人物,愿意把这部心血之 作题献给他们。因为他们起码不是机会主义者,就这一点来说很让人尊敬 在儿童文学的写作中,他似乎又回到了纯真、调皮、充满灵性的少年时代 张炜认为,写所谓的儿童作品和成人作品一样,都需要童心。童心之不足,常常 是许多作品坏掉的老根。童心是直接和纯洁,是对世界的一次真诚簇拥。童心是 反抗庸俗的利器。 拉美作家略萨说过,一个写作者在立志从事这个工作之前,一定要想好是 当一个坏作家还是当一个好作家?这听起来似乎令人费解,因为我们会认为,所 有人都会选择当一个好作家。但事实上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因为到书店和网络上 看一看就知道了。能够严苛地对待自己的文字、始终具有追求真理的热情,这在 一个写作者那里并不是轻易就能够做到的
张炜有很多头衔,他曾被冠以诗人之名,也被标识为“道德理想主义”, 更因“人文精神大讨论”成为标志性人物。他最看重的是“作家”。他最爱的是 写作。 他至今清晰地记得,当时的“人文精神大讨论”在学界引起的争论和讨 论,从北京扩展到全国。尽管讨论中有对作品的误读,但也有吸引读者再次深入 阅读的作用。误读是发生在所有作家身上的事情,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误读会 一点点解除,不过新的误读也会一点点出现。而这一切,正是作家的魅力所在。 “作家应该是丰富的、经得起误读折磨的、多解的,有时也是充满了矛盾的。” 张炜略感遗憾的是,现在没有这样的讨论了,似乎大家关注的都是网络时代的一 些事情,其中占很大比重的是娱乐品。当年一些言辞激烈的青年参与了那场大讨 论,他们现在已经成了中年或准老年,再回头看去,大有人事沧桑之慨。他认为, 关于“人文”,关于“精神”,在一个商业主义和物质主义时代成为话题,当然 是至为难能可贵的,关于“人文精神”的讨论一定是具有永恒意义的。 多年来,张炜一直专注于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的研究和思考,包括屈 原、先秦诸子,出版了长篇随笔等相关的著作,包括《楚辞笔记》《也说李白与 杜甫》,也包括 2016 年初出版的古典文化随笔《陶渊明的遗产》。他觉得古代 的人写出的文学经典,与今天的人许多时候是一样的:同样的心境和方法,同样 的困难与欣乐。古往今来,人生总有一些出色的慨叹、异样的认知、绝妙的记叙, 就是这些丰富着我们无边无际的生活。 张炜之所以选择“陶渊明”作为写作对象,是因为他觉得在这个时期,知 识分子柔软而坚硬的内心里,会存有陶渊明这个形象,他的选择,他的矛盾和痛 苦,也包括他的喜悦,或能深深地拨动许多人的心。 “只把他看成一个采菊人,笑吟吟地站在那儿,那是多么不求甚解。选择 陶渊明来解读,不是为了倡导现代的‘逃离’和‘疏离’,而正是相反,是在强 调人要有直面生活的勇气,强调人的真实。”张炜说,古代与现代的人看起来差 异很大,其实面临的基本问题、一些大问题都差不多。比如关于人的尊严、自我 的寻找、自由,这些都是基本上一样的。外在环境的差异,夸 2 大了我们与他们的不同。他们的困境,我们在今天也会大致遇到。所以我们追寻 古人的心情,会发现离他们并不遥远。他们都是一些大文化人,也是一些生命的 大标本,对于当今的价值不言自明。 他曾经自我评价是倔强的人。在《独药师》的扉页,他也郑重题写“谨将 此书,献给那些倔强的心灵。”他说,书中的倔强人物太多了,他们的命运,特 别是牺牲,都与这种性格有关。他怜惜古今所有的倔强人物,愿意把这部心血之 作题献给他们。因为他们起码不是机会主义者,就这一点来说很让人尊敬。” 在儿童文学的写作中,他似乎又回到了纯真、调皮、充满灵性的少年时代。 张炜认为,写所谓的儿童作品和成人作品一样,都需要童心。童心之不足,常常 是许多作品坏掉的老根。童心是直接和纯洁,是对世界的一次真诚簇拥。童心是 反抗庸俗的利器。 拉美作家略萨说过,一个写作者在立志从事这个工作之前,一定要想好是 当一个坏作家还是当一个好作家?这听起来似乎令人费解,因为我们会认为,所 有人都会选择当一个好作家。但事实上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因为到书店和网络上 看一看就知道了。能够严苛地对待自己的文字、始终具有追求真理的热情,这在 一个写作者那里并不是轻易就能够做到的
实际上张炜从未停止写诗。因为在他看来,诗才是文学的核心。诗消失了, 文学也就消失了,这对于一个时代和一个人,道理都是一样的。 “有人以为诗的读者太少,我可不那样认为。诗的读者最多,他们在读各 种诗,包括没有按照诗的通常格式分行的文字。没有诗就没有文学,文学有读者 诗就有读者。诗的常规形式出现在写作中,这也是自然而然的,但却不会是全 “我认为写作是快乐的,是尽性尽情的事情。把真性情藏起来的写作一定 是痛苦的、艰涩的。如果我有一天写得艰涩了,就一定是顾忌太多了,是掩去了 真性情,是做着极不快乐的工作,那也就没有希望了。一颗诗心跳动着,世界看 上去就生机盎然。诗人的忧愤和喜乐都是自然而然的,不是能装出来的,更不是 能根据需要设计出来的。我希望一生都是这样的一个诗人。”人活着痛苦太多了 但在这种痛苦中压迫了全部的天真,人就会变得更可悲。他想象自己即使到了八 十岁的时候,依然保持天真烂漫的天性。 (选自《中华读书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张炜,1956年生于山东龙口市,原籍山东栖霞。当代著名作家,现为 中国作协副主席、山东省作协主席,万松浦书院院长。张炜是一位充满理想主义 和浪漫情怀的作家。他的文字深沉、细腻,立足于理想中的乡土与传统的道德立 场,充满着人文关怀与哲思。其80年代前期所创作的长篇乡土小说《古船》是 一部具有史诗品格的长篇力作,一经发表便轰动文坛,成为20世纪80年代文学 创作潮流里长篇小说中的佼佼者之一。 ②张炜:“虽然我是一个山东作家,受齐鲁文化滋养,但我主要的还是受齐文化 的影响比较大,我出生的地方古代的时候应该属于东夷,那是一个面向大海、民 风开放的地方。相应地,我的文字如果有大海那种虚无缥缈的感觉,有许多幻想 与浪漫的色彩,那才是正常的。”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张炜有许多身份:作家,作协主席,书院院长,高校兼职教授。其中,他最 看重的是作家, 他是具有浪漫情怀和倔强性格的作家 B.世易时移,以前充满激情地投入人文精神大讨论的青年,已经过了热血贲张 的年龄,也就没 有人再关心“人文”,关心“精神”了, C.张炜撰写了不少古典文化随笔,是因为他认为古人对人生的慨叹、认知和记 叙能够丰富当代 人的生活,能让读者产生不少心理共鸣。 D.张炜认为陶渊明与现代人所面临的问题和困境如出一辙,他可以作为生命的 大标本,能拨动 许多人的心,给人直面生活的勇气。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张炜从来不怕读者对自己的作品产生误读,甚至产生新的误读和矛盾,他认为 这正体现了作 家的丰富性和魅力 B.在研究古代文人的著作中,张炜强调人的真实和勇气,是现实的;在儿童文 学写作中,他注
实际上张炜从未停止写诗。因为在他看来,诗才是文学的核心。诗消失了, 文学也就消失了,这对于一个时代和一个人,道理都是一样的。 “有人以为诗的读者太少,我可不那样认为。诗的读者最多,他们在读各 种诗,包括没有按照诗的通常格式分行的文字。没有诗就没有文学,文学有读者, 诗就有读者。诗的常规形式出现在写作中,这也是自然而然的,但却不会是全 部。” “我认为写作是快乐的,是尽性尽情的事情。把真性情藏起来的写作一定 是痛苦的、艰涩的。如果我有一天写得艰涩了,就一定是顾忌太多了,是掩去了 真性情,是做着极不快乐的工作,那也就没有希望了。一颗诗心跳动着,世界看 上去就生机盎然。诗人的忧愤和喜乐都是自然而然的,不是能装出来的,更不是 能根据需要设计出来的。我希望一生都是这样的一个诗人。”人活着痛苦太多了, 但在这种痛苦中压迫了全部的天真,人就会变得更可悲。他想象自己即使到了八 十岁的时候,依然保持天真烂漫的天性。 (选自《中华读书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张炜,1956 年生于山东龙口市,原籍山东栖霞。当代著名作家,现为 中国作协副主席、山东省作协主席,万松浦书院院长。张炜是一位充满理想主义 和浪漫情怀的作家。他的文字深沉、细腻,立足于理想中的乡土与传统的道德立 场,充满着人文关怀与哲思。其 80 年代前期所创作的长篇乡土小说《古船》是 一部具有史诗品格的长篇力作,一经发表便轰动文坛,成为 20 世纪 80 年代文学 创作潮流里长篇小说中的佼佼者之一。 ②张炜:“虽然我是一个山东作家,受齐鲁文化滋养,但我主要的还是受齐文化 的影响比较大,我出生的地方古代的时候应该属于东夷,那是一个面向大海、民 风开放的地方。相应地,我的文字如果有大海那种虚无缥缈的感觉,有许多幻想 与浪漫的色彩,那才是正常的。”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张炜有许多身份:作家,作协主席,书院院长,高校兼职教授。其中,他最 看重的是作家, 他是具有浪漫情怀和倔强性格的作家。 B.世易时移,以前充满激情地投入人文精神大讨论的青年,已经过了热血贲张 的年龄,也就没 有人再关心“人文”,关心“精神”了。 C.张炜撰写了不少古典文化随笔,是因为他认为古人对人生的慨叹、认知和记 叙能够丰富当代 人的生活,能让读者产生不少心理共鸣。 D.张炜认为陶渊明与现代人所面临的问题和困境如出一辙,他可以作为生命的 大标本,能拨动 许多人的心,给人直面生活的勇气。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 分) A.张炜从来不怕读者对自己的作品产生误读,甚至产生新的误读和矛盾,他认为 这正体现了作 家的丰富性和魅力。 B.在研究古代文人的著作中,张炜强调人的真实和勇气,是现实的;在儿童文 学写作中,他注
重体现纯真的童心,是理想的。 C.张炜从未停止写诗,因为他认为诗是文学的核心,文学写作的本质就是诗歌 的写作,诗歌消 失了,文学也就消失了。 D.张炜认为“文学”就应该具备“诗”的特点,应该是真性情的、充满诗心的、 天真浪漫的 因此他说:“诗的读者最多。” E.如果一个作家心中有顾忌和杂念,也就失去了真性情和诗心,那么他的文字 定是艰涩的 张炜认为这样的作家是可悲的。 6.结合材料,谈谈张炜作为一名作家,其“倔强”体现在哪些地方?(5分)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7~9题。(14分) 走进塔里木 贾平凹 ①八月里走进塔里木,为的是看油田大会战。沿着那条震惊了世界的沙漠 公路深入,知道了塔克拉玛干为什么称作死亡之海,知道了中国人向大漠要油的 决心有多大。那日的太阳极好,红得眼睛也难以睁开。我们喉咙冒烟,嘴唇干裂, 浑身的皮也觉得发紧。突然间起风了,先是柏油路上沙流如蛇,如烟,再就看见 路边有人骑毛驴,倏忽飘起,像剪纸一般落在远处的沙梁上。天开始黑暗,前边 直有四辆装载着木箱的卡车在疾驶,一辆在风中被掀翻,另外三辆摇晃如船。 司机说,在修这条公路和钻井的时候,大沙暴卷走了许多器械,单是推土机就有 十多台没踪影了。我们紧张得脸都煞白了,沉甸甸的雾和沙尘,使车灯打开也难 见路,风沙大得车门推不开,谁也不敢张嘴,张嘴一口沙。 ②我们走进了大漠腹地,大漠让我们在一天之内看到了它多种面目,我们 不是为浪漫而来,也不是为觅寻海市蜃楼。塔里木号称第二个中东,它的石油储 量最为丰富,地面自然条件又最为恶劣,地下地质结构又最为复杂。国家石油开 发战略转移,二十一世纪中国石油的命运在此所系。那么,这里演绎着的是一场 什么样的故事,这里的人如何为着自己的生存和为着壮丽的理想在奋斗呢?眼前 的塔里木,自然条件恶劣,但生活区的活动房里却也很现代化了,有电视录像看, 有空调机和淋浴器,吃的喝的全都从库尔勒运进,竟也节约下水办起了绿色试验 园,绿草簇簇,花在风沙弥漫的黄昏里明亮。艰苦奋斗永远是石油人生活的主旋 律,但石油人并不是只会做苦行僧。不论是筑路、钻井、修房和运输,生产体制 已经与世界接轨,机械和工艺是世界一流,效益当然也是高效益。新的时代,新 的石油人,在荒凉的大漠里,为国家铸造着新的辉煌。 ③接触了不同岗位不同层次的石油人,所到之处,工人们让签字。我写惯 了那些唐诗宋词,工人们却自己想词,他们想出的词几乎全是豪言壮语。这里的 工人将这些语言渗进自己的生活,他们实实在在,没有丁点虚伪和矫饰,他们就 是这样干的,信仰和力量就来自这里。于是,我遵嘱写下的差不多都是“笑傲沙 海”“生命在大漠”“我为祖国献石油”等等。这里真是一块别种意义的净土 啊,这就是涌动在石油战线上的清正之气,这也是支持一个民族的浩然之气啊 ④回到库尔勒,我们应邀在那里作报告。我们是作家,却并没有讲什么文 学和文学写作的技巧,只是讲几天来我们的感受。是的,如何把恶劣的自然环境 转化为生存的欢乐,如何把国家的重托和期望转化为工作的能量,如何把人性的 种种欲求转化为特有的性格和语言,使我们进一步了解了石油人。如今社会,有
重体现纯真的童心,是理想的。 C.张炜从未停止写诗,因为他认为诗是文学的核心,文学写作的本质就是诗歌 的写作,诗歌消 失了,文学也就消失了。 D.张炜认为“文学”就应该具备“诗”的特点,应该是真性情的、充满诗心的、 天真浪漫的, 因此他说:“诗的读者最多。” E.如果一个作家心中有顾忌和杂念,也就失去了真性情和诗心,那么他的文字 一定是艰涩的, 张炜认为这样的作家是可悲的。 6.结合材料,谈谈张炜作为一名作家,其“倔强”体现在哪些地方?(5 分)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7~9 题。(14 分) 走进塔里木 贾平凹 ①八月里走进塔里木,为的是看油田大会战。沿着那条震惊了世界的沙漠 公路深入,知道了塔克拉玛干为什么称作死亡之海,知道了中国人向大漠要油的 决心有多大。那日的太阳极好,红得眼睛也难以睁开。我们喉咙冒烟,嘴唇干裂, 浑身的皮也觉得发紧。突然间起风了,先是柏油路上沙流如蛇,如烟,再就看见 路边有人骑毛驴,倏忽飘起,像剪纸一般落在远处的沙梁上。天开始黑暗,前边 一直有四辆装载着木箱的卡车在疾驶,一辆在风中被掀翻,另外三辆摇晃如船。 司机说,在修这条公路和钻井的时候,大沙暴卷走了许多器械,单是推土机就有 十多台没踪影了。我们紧张得脸都煞白了,沉甸甸的雾和沙尘,使车灯打开也难 见路,风沙大得车门推不开,谁也不敢张嘴,张嘴一口沙。 ②我们走进了大漠腹地,大漠让我们在一天之内看到了它多种面目,我们 不是为浪漫而来,也不是为觅寻海市蜃楼。塔里木号称第二个中东,它的石油储 量最为丰富,地面自然条件又最为恶劣,地下地质结构又最为复杂。国家石油开 发战略转移,二十一世纪中国石油的命运在此所系。那么,这里演绎着的是一场 什么样的故事,这里的人如何为着自己的生存和为着壮丽的理想在奋斗呢?眼前 的塔里木,自然条件恶劣,但生活区的活动房里却也很现代化了,有电视录像看, 有空调机和淋浴器,吃的喝的全都从库尔勒运进,竟也节约下水办起了绿色试验 园,绿草簇簇,花在风沙弥漫的黄昏里明亮。艰苦奋斗永远是石油人生活的主旋 律,但石油人并不是只会做苦行僧。不论是筑路、钻井、修房和运输,生产体制 已经与世界接轨,机械和工艺是世界一流,效益当然也是高效益。新的时代,新 的石油人,在荒凉的大漠里,为国家铸造着新的辉煌。 ③接触了不同岗位不同层次的石油人,所到之处,工人们让签字。我写惯 了那些唐诗宋词,工人们却自己想词,他们想出的词几乎全是豪言壮语。这里的 工人将这些语言渗进自己的生活,他们实实在在,没有丁点虚伪和矫饰,他们就 是这样干的,信仰和力量就来自这里。于是,我遵嘱写下的差不多都是“笑傲沙 海”“生命在大漠”“我为祖国献石油”等等。这里真是一块别种意义的净土 啊,这就是涌动在石油战线上的清正之气,这也是支持一个民族的浩然之气啊! ④回到库尔勒,我们应邀在那里作报告。我们是作家,却并没有讲什么文 学和文学写作的技巧,只是讲几天来我们的感受。是的,如何把恶劣的自然环境 转化为生存的欢乐,如何把国家的重托和期望转化为工作的能量,如何把人性的 种种欲求转化为特有的性格和语言,使我们进一步了解了石油人。如今社会,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