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类文本”的应用性、实践性特点决定了高考命题不会回避对学生实践能力与实践体验的考察。“鉴赏评价” 层级中的“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探究”层级中的“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等都有可能要求考生结合自己的实践体验去“思考”、“判断”、提出“见解” 3、在贴近文本、整体感知上做文章 无论是分析综合,还是鉴赏评价,抑或是探究,都强调贴近文本,靠“文本”下篙,思维起于文本归于文本。超 越文本的妄加发挥,是不适宜的。而整体感知,说白了就是不要将文本的组成“要件”肢解,而要将其作为一个整体 来读。“访谈”、“调査报告”、“新闻”等文本,有可能除正文之外,会附加诸如“背景资料”、“补充介绍”等链接材料 阅读与解题时要善于将其与正文联系到一起进行信息的萃取、问题的提炼、价值的分析与意蕴的探究。 4、在文本的未定点或空白点上做文章。 任何一个文本(包括实用类文本)都有一些未定点或空白点,有的可能不是访谈双方讨论的中心话题,有的可能 不是作者陈述的主要方面,有的可能是作者未作评判的事情主体间的意见分歧,还有的可能就是作者提出的疑点或难 点,等等。这些方面常常成为命题人用以考察学生的辨别能力强弱、思维品质高低的命题点 【精题精炼】 1.(2010·福建高考)阅读下面的问题,完成13-15题 “天人合一”的医学模式 王庆其 中国古代先人们无论探讨宇宙的生成或寻找生命的奥秘,都是围绕着“天人关系”这个核心展开的。天人之学是 中国哲学的思雄起点,也是中国人最基本的思维方式。 《内经》是从天研究到人,从人探讨到天,提出“人与天地相参”,“善言天者,必验于人”的观点。可以认为 《内经》是以“天人一体”为理论核心,探讨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医学经典 所谓医学模式,是指人们认识和处理健康与疾病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内经》确立了“天人合一″的医学模式,认 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的生命现象是自然现象的部分,人与自然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遵循着同一自然规 律。于是,它将人体放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这些大背景下来考察生命的活动规律。 《内经》要求毎—个医生应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天文”、“地理”,概指自然环境种种影响因素 人事”,泛指社会人际之事,大而至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民风习俗等,小而至于病人的政治经济地位、家境际 遇及个人经历等,这些内容均与人体心身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天人合—”医学模式贯穿于整个中医学理论体系之中, 指导人们认识人体生理病理及诊治疾病和预防保健等医疗实践活动。 基于上述思路,《内经》关于健康的定义可以归纳为:①躯体无异常变化,所谓“平人者不病也”;②内部机能和
“实用类文本”的应用性、实践性特点决定了高考命题不会回避对学生实践能力与实践体验的考察。“鉴赏评价” 层级中的“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探究”层级中的“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等都有可能要求考生结合自己的实践体验去“思考”、“判断”、提出“见解”。 3、在贴近文本、整体感知上做文章。 无论是分析综合,还是鉴赏评价,抑或是探究,都强调贴近文本,靠“文本”下篙,思维起于文本归于文本。超 越文本的妄加发挥,是不适宜的。而整体感知,说白了就是不要将文本的组成“要件”肢解,而要将其作为一个整体 来读。“访谈”、“调查报告”、“新闻”等文本,有可能除正文之外,会附加诸如“背景资料”、“补充介绍”等链接材料, 阅读与解题时要善于将其与正文联系到一起进行信息的萃取、问题的提炼、价值的分析与意蕴的探究。 4、在文本的未定点或空白点上做文章。 任何一个文本(包括实用类文本)都有一些未定点或空白点,有的可能不是访谈双方讨论的中心话题,有的可能 不是作者陈述的主要方面,有的可能是作者未作评判的事情主体间的意见分歧,还有的可能就是作者提出的疑点或难 点,等等。这些方面常常成为命题人用以考察学生的辨别能力强弱、思维品质高低的命题点。。 【精题精炼】 1.(2010·福建高考) 阅读下面的问题,完成 13-15 题。 “天人合一”的医学模式 王庆其 中国古代先人们无论探讨宇宙的生成或寻找生命的奥秘,都是围绕着“天人关系”这个核心展开的。天人之学是 中国哲学的思维起点,也是中国人最基本的思维方式。 《内经》是从天研究到人,从人探讨到天,提出“人与天地相参”, “善言天者,必验于人”的观点。可以认为, 《内经》是以“天人一体”为理论核心,探讨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医学经典。 所谓医学模式,是指人们认识和处理健康与疾病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内经》确立了“天人合一”的医学模式,认 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的生命现象是自然现象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遵循着同一自然规 律。于是,它将人体放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这些大背景下来考察生命的活动规律。 《内经》要求每一个医生应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天文”、“地理”,概指自然环境种种影响因素; “人事”,泛指社会人际之事,大而至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民风习俗等,小而至于病人的政治经济地位、家境际 遇及个人经历等,这些内容均与人体心身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天人合一”医学模式贯穿于整个中医学理论体系之中, 指导人们认识人体生理病理及诊治疾病和预防保健等医疗实践活动。 基于上述思路,《内经》关于健康的定义可以归纳为:①躯体无异常变化,所谓“平人者不病也”;②内部机能和
谐,“形与神俱";③对外界环境适应,“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简单地说,健康的本质就是和谐,人与 自然的和谐、形与神(生理和心理)的和谐。人们的医疗实践活动就是为了调整和维护这种和谐。《内经》的医学模式 告诫医生不仅要注意患者的“病”,更要注意生病的“人”,知道谁生了病,有时比了解生了什么病更为重要。疾病不 过是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的一种反应,不同个体对疾病的反应是不同的,个体总是按照自身的反应和体验呈现出种种 临床症状 令人惊奇的是,《内经》“天人合—”的医学模式与近年医学界提出的“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的基本观点 是相通的。这表现在两者都不把“人″作为一个超然独立的实体,而是看作自然社会环境中的一员。因此,认识健康 与疾病,不仅着眼于个体,更着眼于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相互联系。其次,两者都注意到精神心理因素在个体健康与 疾病中所起的作用,强调社会心理因素的重要性,这就使得人们对于健康和疾病的认识及处理,不至于陷入单纯生物 因素的死胡同。这对于推动中医学术发展和提高诊治疾病、预防疾病的效果,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选自《<黄帝内经>的现代魅力》,2010年1月2日《文汇报》,有删改) 13.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5分) 《内经》“天人合一”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只要人研究清楚了“天”,也就清楚了“人”。反之亦然 B.要求医生“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视为《内经》“天人合一”理论在诊治疾病时的具体运用。 C.《内经》中“人事”,是指暂病人的政治经济地位、家境际遇及个人经历等,即指人体身心健康状况。 D.《内经》认为诊断“人”的病,不仅要关注“人”的生理状况、心理因素.还要考察“人”生活的社会、自然 环境 E.今年医学界提出“社会一一心理—一生物医学模式”,证明《内经》时代的医学比现代更发达 解析:本题考査了考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把握。A项理解过于绝对与僵化,这一点在文章第二段可以印证。C项 对“人事”的解释和原文第四段相对照可以看出太狭隘,不全面。E项的内容纯属无中生有,原文没有这个意思。 误区警示:本题误区在于考生对重点词语理解存在差距,并且不能忠实于原文,加上自己的理解造成误选。 谷案 14.作者为什么说“人们的医疗实践活动就是为了调整和维护这种和谐”?请简析。(4分) 解析:本题考查了对重要句子含义的理解能力。对本题的解答紧扣文中对应点倒数第二段进行分析概括即可 误区警示:对对应点内容理解不到位易使答案流于肤浅,表述不准确。 答案:依据《内经》“天人合一”的理论,健康就是人体与自然、社会环境的和谐,人体自身的和谐。失去这种和 谐,人体就产生疾病。因此,人们的医疗实践活动就是为了调整与维护这种和谐。(意思对即可) 15.文章最后说:“《内经》天人合一医学模式的基本观点,与近年医学界提出的社会一一心理一一生物医学模式 的的基本观点是相通的”。这句话给你什么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6分)
谐,“形与神俱”;③对外界环境适应,“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简单地说,健康的本质就是和谐,人与 自然的和谐、形与神(生理和心理)的和谐。人们的医疗实践活动就是为了调整和维护这种和谐。《内经》的医学模式 告诫医生不仅要注意患者的“病”,更要注意生病的“人”,知道谁生了病,有时比了解生了什么病更为重要。疾病不 过是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的一种反应,不同个体对疾病的反应是不同的,个体总是按照自身的反应和体验呈现出种种 临床症状。 令人惊奇的是,《内经》“天人合一”的医学模式与近年医学界提出的“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的基本观点 是相通的。这表现在两者都不把“人”作为一个超然独立的实体,而是看作自然社会环境中的一员。因此,认识健康 与疾病,不仅着眼于个体,更着眼于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相互联系。其次,两者都注意到精神心理因素在个体健康与 疾病中所起的作用,强调社会心理因素的重要性,这就使得人们对于健康和疾病的认识及处理,不至于陷入单纯生物 因素的死胡同。这对于推动中医学术发展和提高诊治疾病、预防疾病的效果,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选自《<黄帝内经>的现代魅力》,2010 年 1 月 2 日《文汇报》,有删改) 13.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内经》“天人合一”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只要人研究清楚了“天”,也就清楚了“人”。反之亦然。 B.要求医生“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视为《内经》“天人合一”理论在诊治疾病时的具体运用。 C.《内经》中“人事”,是指暂病人的政治经济地位、家境际遇及个人经历等,即指人体身心健康状况。 D.《内经》认为诊断“人”的病,不仅要关注“人”的生理状况、心理因素.还要考察“人”生活的社会、自然 环境。 E.今年医学界提出“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证明《内经》时代的医学比现代更发达。 解析:本题考查了考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把握。A 项理解过于绝对与僵化,这一点在文章第二段可以印证。C 项 对“人事”的解释和原文第四段相对照可以看出太狭隘,不全面。E 项的内容纯属无中生有,原文没有这个意思。 误区警示:本题误区在于考生对重点词语理解存在差距,并且不能忠实于原文,加上自己的理解造成误选。 答案:BD 14.作者为什么说“人们的医疗实践活动就是为了调整和维护这种和谐”?请简析。(4 分) 解析:本题考查了对重要句子含义的理解能力。对本题的解答紧扣文中对应点倒数第二段进行分析概括即可。 误区警示:对对应点内容理解不到位易使答案流于肤浅,表述不准确。 答案:依据《内经》“天人合一”的理论,健康就是人体与自然、社会环境的和谐,人体自身的和谐。失去这种和 谐,人体就产生疾病。因此,人们的医疗实践活动就是为了调整与维护这种和谐。(意思对即可) 15.文章最后说:“《内经》天人合一医学模式的基本观点,与近年医学界提出的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 的的基本观点是相通的”。这句话给你什么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6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