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模块分类复习优化设计系列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教学建议 近年来高考命题中“修辞”考查的核心是检测考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目的是指导语言实 践,因此高考不会考查单纯的修辞概念。高考试卷中亮相以来,形式在不断创新,大致出现 了这样两个特点:试题命制的形式,由主观题向客观题转变;考查内容的设置,由单一考查 向综合考查转变。本专题的复习教师应努力达成这样两个目标:引导学生把握复习重点和难 点;指导学生设计合理的复习方法。 常见的修辞方法”即《考试说明》中所规定考査的八种常见修辞格:比喻、比拟、借 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本考点的复习在内容上包括:①能够辨识常见的修辞方法;②能够理解修辞所表达的内容和表达作用 ③能够评价修辞运用的优劣;④能够根据要求运用修辞方法等四方面。 复习的重点有:①结合语境,准确理解常见修辞方法所表达的内容及其作用:②能够运 用不同的修辞方法遣词造句 复习的难点是:①诗歌鉴赏题中,结合诗句内容考查包括修辞方法在内的表达技巧的鉴 赏;②在现代文阅读题中,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修辞格的具体含义,理解语句。 问题磁场使用指导 、使用指导 本栏目意在引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典型问题的思考,了解“修辞”在高考中的地位与知 识的建构。并通过问题的点拨,能大致熟悉髙考“修辞题”设置的角度、类型及解题要领 、问题磁场 1.找出《水调歌头·游泳》中有5处修辞手法,并说说表达的效果。 水调歌头·游泳 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今日得宽余。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 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今世界殊 [点拨]开头两句既是引用又是对偶,引用两个古代歌谣:“常德德山山有德,长沙沙水 水无沙”和童谣“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这两句是 对比句,诗人运用对比手法,进一步表现在风浪中游泳的轻松自如,抒发了迎战风浪、激流 勇进的革命豪情。“逝者如斯夫”这里引用孔子的名言,诗人自己也鼓励人民以只争朝夕的 精神,奋发图强,加速社会主义建设。“风樯动”此句是借代,用风帆代替船只,是以部分 代整体。“巫山云雨”这里引用一段传说 在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句子,使之构成排比句 人的一生像金,要刚正,人格须挺立 人的一生像水,要灵 活,方法须随和; 人的一生像土,要本色,作风须朴实。 [点拨]此题把仿写与修辞运用结合在一起,做题时首先要把握好所提供语句的基本结构 及表现特点,然后以联想的方式选择恰当的内容,并使整体语句符合试题要求的修辞要求 参考答案:人的一生像木,要充实(或成材),内涵须深刻(或立场须坚定)……人的一生 像火,要燃烧(或要热情),性格须热情(或态度须诚恳 3.阅读下首一词,简要回答问题 虞美人李煜
1 高考语文模块分类复习优化设计系列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教学建议 近年来高考命题中“修辞”考查的核心是检测考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目的是指导语言实 践,因此高考不会考查单纯的修辞概念。高考试卷中亮相以来,形式在不断创新,大致出现 了这样两个特点:试题命制的形式,由主观题向客观题转变;考查内容的设置,由单一考查 向综合考查转变。本专题的复习教师应努力达成这样两个目标:引导学生把握复习重点和难 点;指导学生设计合理的复习方法。 “常见的修辞方法”即《考试说明》中所规定考查的八种常见修辞格:比喻、比拟、借 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本考点的复习在内容上包括:①能够辨识常见的修辞方法;②能够理解修辞所表达的内容和表达作用; ③能够评价修辞运用的优劣;④能够根据要求运用修辞方法等四方面。 复习的重点有:①结合语境,准确理解常见修辞方法所表达的内容及其作用;②能够运 用不同的修辞方法遣词造句。 复习的难点是:①诗歌鉴赏题中,结合诗句内容考查包括修辞方法在内的表达技巧的鉴 赏;②在现代文阅读题中,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修辞格的具体含义,理解语句。 问题磁场使用指导 一、使用指导 本栏目意在引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典型问题的思考,了解“修辞”在高考中的地位与知 识的建构。并通过问题的点拨,能大致熟悉高考“修辞题”设置的角度、类型及解题要领。 二、问题磁场 1.找出《水调歌头·游泳》中有 5 处修辞手法,并说说表达的效果。 水调歌头·游泳 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今日得宽余。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 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今世界殊。 [点拨]开头两句既是引用又是对偶,引用两个古代歌谣:“常德德山山有德,长沙沙水 水无沙”和童谣“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这两句是 对比句,诗人运用对比手法,进一步表现在风浪中游泳的轻松自如,抒发了迎战风浪、激流 勇进的革命豪情。“逝者如斯夫”这里引用孔子的名言,诗人自己也鼓励人民以只争朝夕的 精神,奋发图强,加速社会主义建设。“风樯动”此句是借代,用风帆代替船只,是以部分 代整体。“巫山云雨”这里引用一段传说。 2.在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句子,使之构成排比句。 人的一生像金,要刚正,人格须挺立; , , ;人的一生像水,要灵 活,方法须随和; , , ;人的一生像土,要本色,作风须朴实。 [点拨]此题把仿写与修辞运用结合在一起,做题时首先要把握好所提供语句的基本结构 及表现特点,然后以联想的方式选择恰当的内容,并使整体语句符合试题要求的修辞要求。 参考答案:人的一生像木,要充实(或成材),内涵须深刻(或立场须坚定)……人的一生 像火,要燃烧(或要热情),性格须热情(或态度须诚恳);…… 3.阅读下首一词,简要回答问题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 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词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两句倍受后人的称道,你觉得为什么? [点拨]这两句是以水喻愁的名句,用设问和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愁的弥漫、深浓 绵长,表现了词人内心无尽的哀伤,既有深度,又有力度。 4.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的问题。 中国新诗是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国文学进入了光辉的现代时期而形成的。从中 国古典诗歌的历史发展中探讨中国诗歌的民族传统,就好像一道九曲黄河,永不停息地滚滚 奔流着,它是既多曲折又割不断的一道长流。新的地理形势促使黄河转了弯,新的历史条件 推动“五四”以来诗歌的革新。如果循流溯源,那当然还是“黄河之水天上来”,那当然还 是继承与发展着殷周以至明清的诗歌传统。只是自此而下,黄河便一泻千里,“奔流到海不 复回”,现代诗歌,已经突破“民族的片面性和狭隘性”,而直接汇入“世界文学”的汪洋 上文中有这样三个比喻:①“九曲黄河”,②“黄河之水天上来”,③“奔流到海不复 回”,它们分别比喻什么?请你加以具体的说明。 [点拨]这道题实际上考查的还是在特定的语境中把握比喻的构成,找出本体是解题的关 键,如①对应的是“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历史发展中………一道长流”这句话,且句中有比喻词 “好像”,但本体是“探讨中国诗歌的民族传统”还是“民族传统”?就需要从本体和喻体 的相似形上加以区分了,通过比较可得出:奔流的九曲黄河还是跟传承的民族传统能够更好 地对应,即可确定答案,②③两句也可按这样的思路。参考答案:①中国诗歌的民族传统; ②新诗继承与发展着中国古典诗歌的民族传统;③新诗汇入了“世界文学”的汪洋 案例探究使用指导 使用指导 本栏目根据近几年髙考“修辞题”基本考法进行探讨,意在引出规范的解题思路与方法。 四个案例按“修辞方法及其作用的判断”“按要求拟写辞格句”“按要求仿写辞格句”和“按 要求仿写辞格段”的顺序分类设题。使用时应提醒学生,先自己认真探究,再看后面的解题 和探究。 、案例探究 [案例1]2002年全国春季高考第6题。 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这个手术我来给你做,希望你能配合。”话语轻柔得像一团云,一团雾。不,像一 团松软的棉球,轻轻地擦着疼痛的伤口 “棉球”这个比喻贴切,不仅符合医生职业的特点,而且切合患者当时的心态。 B.哦!我突然感觉到,我是看到了一个更是巴金的巴金。文静、温和、诚挚的外表里,却 有一颗无比坚强的心。 后一个“巴金”指代巴金的风格和精神,突出了描述对象的特征,给人印象鲜明深 刻 C.目前,我正兴致勃勃地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减肥”,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 绝不吝惜。 将作品拟人化,把删削冗繁说成是“减肥”,生动幽默。 D小雪和妺妺常常不吃晩饭,就跑到海边,把自己焊在礁石上,听潮起潮落,看沉日 升 一用拟物的方法夸大听潮的痴迷程度,形象生动,有感染力
2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 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词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两句倍受后人的称道,你觉得为什么? [点拨]这两句是以水喻愁的名句,用设问和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愁的弥漫、深浓、 绵长,表现了词人内心无尽的哀伤,既有深度,又有力度。 4.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的问题。 中国新诗是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国文学进入了光辉的现代时期而形成的。从中 国古典诗歌的历史发展中探讨中国诗歌的民族传统,就好像一道九曲黄河,永不停息地滚滚 奔流着,它是既多曲折又割不断的一道长流。新的地理形势促使黄河转了弯,新的历史条件 推动“五四”以来诗歌的革新。如果循流溯源,那当然还是“黄河之水天上来”,那当然还 是继承与发展着殷周以至明清的诗歌传统。只是自此而下,黄河便一泻千里,“奔流到海不 复回”,现代诗歌,已经突破“民族的片面性和狭隘性”,而直接汇入“世界文学”的汪洋 了。 上文中有这样三个比喻:①“九曲黄河”,②“黄河之水天上来”,③“奔流到海不复 回”,它们分别比喻什么?请你加以具体的说明。 [点拨]这道题实际上考查的还是在特定的语境中把握比喻的构成,找出本体是解题的关 键,如①对应的是“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历史发展中……一道长流”这句话,且句中有比喻词 “好像”,但本体是“探讨中国诗歌的民族传统”还是“民族传统”?就需要从本体和喻体 的相似形上加以区分了,通过比较可得出:奔流的九曲黄河还是跟传承的民族传统能够更好 地对应,即可确定答案,②③两句也可按这样的思路。参考答案:①中国诗歌的民族传统; ②新诗继承与发展着中国古典诗歌的民族传统;③新诗汇入了“世界文学”的汪洋。 案例探究使用指导 一、使用指导 本栏目根据近几年高考“修辞题”基本考法进行探讨,意在引出规范的解题思路与方法。 四个案例按“修辞方法及其作用的判断”“按要求拟写辞格句”“按要求仿写辞格句”和“按 要求仿写辞格段”的顺序分类设题。使用时应提醒学生,先自己认真探究,再看后面的解题 和探究。 二、案例探究 [案例 1]2002 年全国春季高考第 6 题。 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个手术我来给你做,希望你能配合。”话语轻柔得像一团云,一团雾。不,像一 团松软的棉球,轻轻地擦着疼痛的伤口。 ——“棉球”这个比喻贴切,不仅符合医生职业的特点,而且切合患者当时的心态。 B.哦!我突然感觉到,我是看到了一个更是巴金的巴金。文静、温和、诚挚的外表里,却 有一颗无比坚强的心。 ——后一个“巴金”指代巴金的风格和精神,突出了描述对象的特征,给人印象鲜明深 刻。 C.目前,我正兴致勃勃地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减肥”,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 绝不吝惜。 ——将作品拟人化,把删削冗繁说成是“减肥”,生动幽默。 D.小雪和妹妹常常不吃晚饭,就跑到海边,把自己焊在礁石上,听潮起潮落,看日沉日 升。 ——用拟物的方法夸大听潮的痴迷程度,形象生动,有感染力
[解题思路]B项中的后一个“巴金”是指生活中的巴金,前一个才是指代巴金精神及其作 品的风格特点。 [正确答案]B [评点与探究]本题考査常见修辞手法的运用。容易错选的是A项,认为把“话语”比喻 成“棉球”不恰当。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此比喻由医务人员所说,并且其对象是病人,在 特写的场合中是合适的。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了解各种常见修辞手法的基本特点,然后结合 语句的特定语境进行分析。 [案例2]2002年全国秋季高考第25题 仿照下面的比喻形式,另写一组句子。要求选择新的本体和喻体,意思完整。(不要求 与原句字数相同) 海是水的一部字典 浪花是部首 涛声是音序, 鱼虾、海鸥是海的文字。 [解题思路]要正确解答这一试题,首先要正确理解所给语例的比喻和所表达的意义。所 给的四句话本体的中心是“海”。“浪花”“涛声”“鱼虾、海鸥”是“海”的局部细节或 与“海”密切相联。四个喻体的中心是“字典”,“部首”“音序”“文字”是“字典”的 组成部分,各自发挥作用。不仅如此,四个喻体与四个本体之间凭借“相似点”构成完整的 比喻。这样“另写的一组句子”才能符合要求。同时,还要注意题干“选择新的本体和喻体, 意思完整”的要求。 [参考答案]事业是人生的一座大厦:追求是支柱,奋斗是砖瓦,热情是事业成功的脚手 架。(或生命是人生的一颗树:出生是发芽,过程是树干,成绩付出则是树叶和果实。 [评点与探究]这是一道主要考査比喻运用的试题。比喻是考生最常用的修辞手段,但此 题更具有智力的色彩。本体和喻体要贴切,四个比喻句内容上要连贯,结构上要构成总分关 系:第一句的比喻领有下面三个比喻,四个比喻构成一个完整的意思。 [案例3]假如你有一位同学“重理轻文”(或重文轻理),请你用赠言的方式启发他(她) 纠正这个偏向,赠言中比必须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解题思路]根据题干要求“必须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先要了解比喻辞格的基本特征, 然后选择好设喻的角度。一般有这样三个角度可供选择:“重理轻文”、“重文轻理”抑或 文理兼顾”等。 参考答案]精通“数理化”,学好“文史政”,是确定智慧与高尚“交点坐标”的两条 轨迹。 [评点与探究]本题容易出错的是赠言内容虽然符合题目要求,但没有使用比喻辞格;或 虽使用了比喻辞格,但赠言内容不符合题目要求。解题时必须在内容和辞格上加以综合考虑。 知识归纳与思维拓展使用指导 使用指导 本栏目是在“案例探究”的基础上的归纳和拓展,从两个层面上展开:一是“修辞题” 复习的注意点;二是高考“修辞题”的常见的四种题型和解题的策略。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自 行小结或归纳,这样相关内容的掌握,效果可能会更佳 知识归纳与思维拓展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能力层次D级。近年来更多地趋向于简答、仿写、补写 题,重在考査在实际语言环境中运用和理解修辞手法的能力,常出现在试卷的第五、六大题 中。在今后的高考试卷中,修辞方法的考査同阅读、鉴赏结合,是重要的关注点;修辞方法
3 [解题思路]B 项中的后一个“巴金”是指生活中的巴金,前一个才是指代巴金精神及其作 品的风格特点。 [正确答案]B [评点与探究]本题考查常见修辞手法的运用。容易错选的是 A 项,认为把“话语”比喻 成“棉球”不恰当。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此比喻由医务人员所说,并且其对象是病人,在 特写的场合中是合适的。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了解各种常见修辞手法的基本特点,然后结合 语句的特定语境进行分析。 [案例 2] 2002 年全国秋季高考第 25 题。 仿照下面的比喻形式,另写一组句子。要求选择新的本体和喻体,意思完整。(不要求 与原句字数相同) 海是水的一部字典: 浪花是部首, 涛声是音序, 鱼虾、海鸥是海的文字。 [解题思路]要正确解答这一试题,首先要正确理解所给语例的比喻和所表达的意义。所 给的四句话本体的中心是“海”。“浪花”“涛声”“鱼虾、海鸥”是“海”的局部细节或 与“海”密切相联。四个喻体的中心是“字典”,“部首”“音序”“文字”是“字典”的 组成部分,各自发挥作用。不仅如此,四个喻体与四个本体之间凭借“相似点”构成完整的 比喻。这样“另写的一组句子”才能符合要求。同时,还要注意题干“选择新的本体和喻体, 意思完整”的要求。 [参考答案]事业是人生的一座大厦:追求是支柱,奋斗是砖瓦,热情是事业成功的脚手 架。(或生命是人生的一颗树:出生是发芽,过程是树干,成绩付出则是树叶和果实。) [评点与探究]这是一道主要考查比喻运用的试题。比喻是考生最常用的修辞手段,但此 题更具有智力的色彩。本体和喻体要贴切,四个比喻句内容上要连贯,结构上要构成总分关 系:第一句的比喻领有下面三个比喻,四个比喻构成一个完整的意思。 [案例 3]假如你有一位同学“重理轻文”(或重文轻理),请你用赠言的方式启发他(她) 纠正这个偏向,赠言中比必须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解题思路]根据题干要求“必须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先要了解比喻辞格的基本特征, 然后选择好设喻的角度。一般有这样三个角度可供选择:“重理轻文”、“重文轻理”抑或 “文理兼顾”等。 [参考答案]精通“数理化”,学好“文史政”,是确定智慧与高尚“交点坐标”的两条 轨迹。 [评点与探究]本题容易出错的是赠言内容虽然符合题目要求,但没有使用比喻辞格;或 虽使用了比喻辞格,但赠言内容不符合题目要求。解题时必须在内容和辞格上加以综合考虑。 知识归纳与思维拓展使用指导 一、使用指导 本栏目是在“案例探究”的基础上的归纳和拓展,从两个层面上展开:一是“修辞题” 复习的注意点;二是高考“修辞题”的常见的四种题型和解题的策略。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自 行小结或归纳,这样相关内容的掌握,效果可能会更佳。 二、知识归纳与思维拓展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能力层次 D 级。近年来更多地趋向于简答、仿写、补写 题,重在考查在实际语言环境中运用和理解修辞手法的能力,常出现在试卷的第五、六大题 中。在今后的高考试卷中,修辞方法的考查同阅读、鉴赏结合,是重要的关注点;修辞方法
与语言表达结合起来考査更是高考的发展趋势所在,这或许又将是以后几年修辞命题的一大 热点。因此,复习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掌握各种修辞方法 比喻 1、构成条件:①比喻的本体和喻体是本质不同的两类事物;②本体与喻体两事物在某 方面具有相似点。由此可分析是不是比喻,例:①小玲长得象她的妈妈一样漂亮;②看照片, 我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时代;③母亲觉得这个人好象有些面熟;④事实正如他所预料的那样: ⑤我们要放下包袱,解放思想 辨析:①句中“小玲”与“妈妈”是同类事物,不能构成比喻,仅是比较;②句中没有 用一事物比另一事物,只是再现记忆中的某些情景,属单纯的想象;③句没有两个事物,“好 象”像表示一种猜测;④句两事物实质上是同一事物事实结果与预料的结果,不是比喻,只 表证实、等同;⑤句用的是“包袱”一词的比喻义,不再看作比喻修辞 2、修辞的作用: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能使事物生动、具体、形象、以鲜明可 感的印象;用作说理,能使深奥的抽象的道理,变得浅显通俗、生动。 拟人 1、构成条件:拟人是赋予物以人的情态、感情或言行 2、修辞作用:不仅可以使读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可以感受到作者对 事物的强烈感情,从而引起共鸣。 借代 1、构成条件 ①本体不出现,而借用一个事物来代替;②本体与借体是密切相关的两事物,存在着具 体与抽象或部分与整体、专名与泛名、特征与本体等的关系。 2、和借喻的区别:①借喻的本体与喻体必须有相似性,借代的两事物则必须有相关性; ②借喻能加“像”等喻词转化为明喻,借代不能。 3、修辞作用:引人联想,使表达的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夸张 1、夸张,是对客观的人、事物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2、修辞作用:①能深刻地表现出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 鸣。②通过对事物形象的渲染,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 排比与反复 1、构成条件不同。反复:相同词语、句子的重复。排比:①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 意思密切关联的短语或句子的排列;②排列的短语或句子三个或三个以上。 2、修辞作用。排比,能增强文章气势,增强感情的表达。反复,能突岀、强调思想感情, 加强节奏感。 对偶与对比 、构成条件:对偶①字数相等;②结构相同;③意义相联。 对比:用以对比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必须是确有相互对立的关系。 2、修辞作用:对偶,在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顿挫感强;从内容上看,凝练集中,概 括力强。对比,使事物的性质、状态、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3、区别:对比要求意义上的相反、相对;对偶要求结构形式上的整齐。 设问与反问 两者均是无疑而问,明知故问,但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反问则明确地表示 肯定和否定的内容。设问,自问自答;反问寓答于问
4 与语言表达结合起来考查更是高考的发展趋势所在,这或许又将是以后几年修辞命题的一大 热点。因此,复习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 掌握各种修辞方法 比喻 1、构成条件:①比喻的本体和喻体是本质不同的两类事物;②本体与喻体两事物在某一 方面具有相似点。由此可分析是不是比喻,例:①小玲长得象她的妈妈一样漂亮;②看照片, 我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时代;③母亲觉得这个人好象有些面熟;④事实正如他所预料的那样; ⑤我们要放下包袱,解放思想。 辨析:①句中“小玲”与“妈妈”是同类事物,不能构成比喻,仅是比较;②句中没有 用一事物比另一事物,只是再现记忆中的某些情景,属单纯的想象;③句没有两个事物,“好 象”像表示一种猜测;④句两事物实质上是同一事物事实结果与预料的结果,不是比喻,只 表证实、等同;⑤句用的是“包袱”一词的比喻义,不再看作比喻修辞。 2、修辞的作用: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能使事物生动、具体、形象、以鲜明可 感的印象;用作说理,能使深奥的抽象的道理,变得浅显通俗、生动。 拟人 1、构成条件:拟人是赋予物以人的情态、感情或言行。 2、修辞作用:不仅可以使读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可以感受到作者对 事物的强烈感情,从而引起共鸣。 借代 1、构成条件: ①本体不出现,而借用一个事物来代替;②本体与借体是密切相关的两事物,存在着具 体与抽象或部分与整体、专名与泛名、特征与本体等的关系。 2、和借喻的区别:①借喻的本体与喻体必须有相似性,借代的两事物则必须有相关性; ②借喻能加“像”等喻词转化为明喻,借代不能。 3、修辞作用:引人联想,使表达的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夸张 1、夸张,是对客观的人、事物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2、修辞作用:①能深刻地表现出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 鸣。②通过对事物形象的渲染,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 排比与反复 1、构成条件不同。反复:相同词语、句子的重复。排比:①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 意思密切关联的短语或句子的排列;②排列的短语或句子三个或三个以上。 2、修辞作用。排比,能增强文章气势,增强感情的表达。反复,能突出、强调思想感情, 加强节奏感。 对偶与对比 1、构成条件:对偶①字数相等;②结构相同;③意义相联。 对比:用以对比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必须是确有相互对立的关系。 2、修辞作用:对偶,在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顿挫感强;从内容上看,凝练集中,概 括力强。对比,使事物的性质、状态、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3、区别:对比要求意义上的相反、相对;对偶要求结构形式上的整齐。 设问与反问 两者均是无疑而问,明知故问,但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反问则明确地表示 肯定和否定的内容。设问,自问自答;反问寓答于问
设问的作用是提出问题,启发思考,加强印象;反问的作用则是为了加强语气、语意的 表达。 (二)把握试题的基本特征,及试题对修辞的基本要求。 1.注意形式要求。如写一个比喻句,语句整体上要构成排比句、对偶句等, 注意内容要求。所写内容要与已经提供的语句相关,或直接根据试题要求的话题内容 进行做题。 (三)树立大修辞观,克服片面性 1.在运用常见修辞方法的时候,要理解修辞除修辞方法外,还存在着范围的广阔性、内 容的全面性。修辞不仅包括我们通常所理解的各种辞格的运用,还包括在语音、词语、句法 篇章等方面的运用 2.修辞的理解和运用要注意和语法、逻辑结合。语法管话说得通不通,逻辑管话说得对 不对,而修辞管话说得好不好。说话、写文章,先要通顺、正确,然后要求好,即形象生动。 3提高联想、想象等思维能力。 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而思想是思维的结果。因此,近年来高考对修辞运用能力的考 查,与其说是考语言运用能力,不如说是考思维能力;要写得出,写得对,首先要想得出, 想得对。有些考生写不出恰当的比喻句,不是因为不懂比喻手法,也不是语言表达能力差, 而是思维能力不够,想不出恰当的喻体。因此,要提髙修辞运用能力,关键是要提髙思维能 力,尤其是联想、想象能力。 备考创新训练使用指导 、使用指导 本栏目的练习按同“辨识常见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辨识常见的修辞方法”“根据要 求运用修辞方法”“分析与评价修辞方法运用的优劣”等四方面的顺序归类编排,以便于教 师的指导,更有利于学生通过训练形成规范的解题意识和实际运用技能 备考创新训练 1.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及表达作用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 的性格。 用具体的可以感知的“骨头”代替实际存在而又不可触摸的抽象的精神,给人形象 而深刻的感受。 B.我们总希望一切都是完美的,总希望所有的机缘都能在同时出现,总希望整条路上都 是和风丽日、鸟语花香。却没想到,追求完美的我们,本身就是一种不完美,一种极端的不 完美。 三个“总希望”领起的排比句强调了“我们”对“完美”的希求,以及对完美难以 得到的深深的惋惜。 C.海与山绸缪在一起,分不出,是海侵入了山间,还是山诱俘了海水,只见海把山围成 了一角角的半岛,山呢,把海围成了一汪汪的海湾。 一拟人手法的运用,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海山浑然一体的优美意境。 D.江上的景色越发奇丽。两岸都是悬崖峭壁,累累垂垂的石乳一直浸到江水里面,像莲 花,像海棠叶,像一挂一挂的葡萄,也像仙人骑鹤,乐手吹箫……说不定你忘记自已在漓江 y用多个比喻表现漓江两岸石乳的千姿百态,进而表现了漓江景色的奇丽 [解析]三个“总希望”领起的排比句强调了“我们”对“完美”的希求,但并没有表达 “对完美难以得到的深深的惋惜”。“却没想到”后面表达的应是作者对“我们”希求完美 的这种思想的否定
5 设问的作用是提出问题,启发思考,加强印象;反问的作用则是为了加强语气、语意的 表达。 (二)把握试题的基本特征,及试题对修辞的基本要求。 1.注意形式要求。如写一个比喻句,语句整体上要构成排比句、对偶句等, 2.注意内容要求。所写内容要与已经提供的语句相关,或直接根据试题要求的话题内容 进行做题。 (三)树立大修辞观,克服片面性。 1.在运用常见修辞方法的时候,要理解修辞除修辞方法外,还存在着范围的广阔性、内 容的全面性。修辞不仅包括我们通常所理解的各种辞格的运用,还包括在语音、词语、句法、 篇章等方面的运用。 2.修辞的理解和运用要注意和语法、逻辑结合。语法管话说得通不通,逻辑管话说得对 不对,而修辞管话说得好不好。说话、写文章,先要通顺、正确,然后要求好,即形象生动。 ⒊提高联想、想象等思维能力。 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而思想是思维的结果。因此,近年来高考对修辞运用能力的考 查,与其说是考语言运用能力,不如说是考思维能力;要写得出,写得对,首先要想得出, 想得对。有些考生写不出恰当的比喻句,不是因为不懂比喻手法,也不是语言表达能力差, 而是思维能力不够,想不出恰当的喻体。因此,要提高修辞运用能力,关键是要提高思维能 力,尤其是联想、想象能力。 备考创新训练使用指导 一、使用指导 本栏目的练习按同“辨识常见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辨识常见的修辞方法”“根据要 求运用修辞方法”“分析与评价修辞方法运用的优劣”等四方面的顺序归类编排,以便于教 师的指导,更有利于学生通过训练形成规范的解题意识和实际运用技能。 二、备考创新训练 1.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及表达作用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 的性格。 ——用具体的可以感知的“骨头”代替实际存在而又不可触摸的抽象的精神,给人形象 而深刻的感受。 B.我们总希望一切都是完美的,总希望所有的机缘都能在同时出现,总希望整条路上都 是和风丽日、鸟语花香。却没想到,追求完美的我们,本身就是一种不完美,一种极端的不 完美。 ——三个“总希望”领起的排比句强调了“我们”对“完美”的希求,以及对完美难以 得到的深深的惋惜。 C.海与山绸缪在一起,分不出,是海侵入了山间,还是山诱俘了海水,只见海把山围成 了一角角的半岛,山呢,把海围成了一汪汪的海湾。 ——拟人手法的运用,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海山浑然一体的优美意境。 D.江上的景色越发奇丽。两岸都是悬崖峭壁,累累垂垂的石乳一直浸到江水里面,像莲 花,像海棠叶,像一挂一挂的葡萄,也像仙人骑鹤,乐手吹箫……说不定你忘记自己在漓江 上了呢! ——用多个比喻表现漓江两岸石乳的千姿百态,进而表现了漓江景色的奇丽。 [解析]三个“总希望”领起的排比句强调了“我们”对“完美”的希求,但并没有表达 “对完美难以得到的深深的惋惜”。“却没想到”后面表达的应是作者对“我们”希求完美 的这种思想的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