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高中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 专题部分 名句名篇 【高考目标】 识记A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考点阐释】 名篇名句的默写是高考语文的必考考点,各省市的赋分不等,在4-11分之间。多数为5-8分。试题的材料多出自高中 语文课本,课外名句的考查有减少的趋势,以减轻考生备考的负担。考查的重点是名篇及名篇中的名句(景中传情的 写景名句,富有生活哲理或抒发积极向上情怀的句子)。理解性默写是根据话题或情景,按照要求,用古诗文中的名句 填空。它要求考生在记忆的基础上对内容要理解,才能准确选择,比记忆型默写的难度有所増加。这种题型有渐冷的 趋势。 要点精析】 从2002年起,语文高考试卷增加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考点。这是对过去同类考试内容的继承和发展。 在1998年以前,高考有“默写中国名言警句”一项。比较这两个相似的考点,可以发现,它们都是为了引导高中生重 视文化积累和语言积累,丰富高中生的人文内涵:要求考生默写的都是“常见”的,知名度高的。不同之处是现在的 要求提高了,增加了“篇”的要求。 再从试题的表述看,过去是“写出下列名言名句的上句或下句”(任选三句):现在的表述是“补写出下列名句 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两小题)。很显然,过去试题着眼于句,而且每小题只要求默写一句:现在的“空缺部分”, 从2002年-2010年的试题看,至少是相连的两句,如“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 无五尺应门之童”,多则要求写出四句甚至五句,如默写《念奴娇·赤壁怀古》下片中的五句,这实际上隐含着“篇” 的要求了 从默写的内容看,过去多为“警句”。所谓“警句”,按《现代汉语词典》的说法,是“简练而含义深刻动人的 语句”从当时的具体试题看,多为包含哲理的句子。现在试题的范围扩展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表现的是一种人情味。“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则是意味深藏的景物描写。默写这样的句子在过去的试 题中似乎很少见到 再从默写的材料来源看,过去默写的名句多来自课本以外,课本内的则比较少 名句名篇:名句名篇的默写是每套试卷必不可少的内容。为了给考生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使更多的考生都能发挥自 己的特长和爱好,多数试卷都设置了二选一四选三或五选四等多种形式的选做题 【备考园地】 默写名句名篇答题技巧规律总结 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识记不出);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 书写错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和引导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不起来,可先放一放,不要急躁, 可能做完其他题后又会突然回忆起来。答完题,一定要反复默念,要包括引导句在内作“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当 和书写错漏的问题一般都可以发现并纠正。另外,如果命题是三选二,答题时就应以最有把握的题做起,做了两题就 够了。如果三题都做(最好不要这样),要确保前两题完全正确,因为高考阅卷评分有时规定只看你做的前两题,有错 误即扣分,即使你第三条做对了也不给分。 另外,在复习和应试时还应注意 (一)要突破生僻难写字 对于文质兼美的名言名句,多数同学能熟读成诵,但在考试中却得不到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生僻字、难写字书写 有误,一字之差,导致丢分,实在遗憾。 例如: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杜甫《咏怀古迹》) 以上三句中的“羁”“鹜”“壑”就极易写错,复习中要反复多写几遍,强化记忆。 (二)要注意同音异义词 读音相同,意义不同甚至相反的词语在名句名篇中大量存在,这也是命题人设置陷阱的热点。复习中应该特别注意这 些同音异义词,做到既知其音,更明其义
2011 高中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 专题部分 名句名篇 【高考目标】 识记 A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考点阐释】 名篇名句的默写是高考语文的必考考点,各省市的赋分不等,在 4-11 分之间。多数为 5--8 分。试题的材料多出自高中 语文课本,课外名句的考查有减少的趋势,以减轻考生备考的负担。考查的重点是名篇及名篇中的名句(景中传情的 写景名句,富有生活哲理或抒发积极向上情怀的句子)。理解性默写是根据话题或情景,按照要求,用古诗文中的名句 填空。它要求考生在记忆的基础上对内容要理解,才能准确选择,比记忆型默写的难度有所增加。这种题型有渐冷的 趋势。 【要点精析】 从 2002 年起,语文高考试卷增加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考点。这是对过去同类考试内容的继承和发展。 在 1998 年以前,高考有“默写中国名言警句”一项。比较这两个相似的考点,可以发现,它们都是为了引导高中生重 视文化积累和语言积累,丰富高中生的人文内涵;要求考生默写的都是“常见”的,知名度高的。不同之处是现在的 要求提高了,增加了“篇”的要求。 再从试题的表述看,过去是“写出下列名言名句的上句或下句”(任选三句);现在的表述是“补写出下列名句 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两小题)。很显然,过去试题着眼于句,而且每小题只要求默写一句;现在的“空缺部分”, 从 2002 年-2010 年的试题看,至少是相连的两句,如“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 无五尺应门之童”,多则要求写出四句甚至五句,如默写《念奴娇·赤壁怀古》下片中的五句,这实际上隐含着“篇” 的要求了。 从默写的内容看,过去多为“警句”。所谓“警句”,按《现代汉语词典》的说法,是“简练而含义深刻动人的 语句”从当时的具体试题看,多为包含哲理的句子。现在试题的范围扩展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表现的是一种人情味。“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则是意味深藏的景物描写。默写这样的句子在过去的试 题中似乎很少见到。 再从默写的材料来源看,过去默写的名句多来自课本以外,课本内的则比较少。 名句名篇:名句名篇的默写是每套试卷必不可少的内容。为了给考生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使更多的考生都能发挥自 己的特长和爱好,多数试卷都设置了二选一.四选三或五选四等多种形式的选做题。 【备考园地】 默写名句名篇答题技巧规律总结 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识记不出);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 书写错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和引导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不起来,可先放一放,不要急躁, 可能做完其他题后又会突然回忆起来。答完题,一定要反复默念,要包括引导句在内作“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当 和书写错漏的问题一般都可以发现并纠正。另外,如果命题是三选二,答题时就应以最有把握的题做起,做了两题就 够了。如果三题都做(最好不要这样),要确保前两题完全正确,因为高考阅卷评分有时规定只看你做的前两题,有错 误即扣分,即使你第三条做对了也不给分。 另外,在复习和应试时还应注意: (一)要突破生僻难写字 对于文质兼美的名言名句,多数同学能熟读成诵,但在考试中却得不到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生僻字、难写字书写 有误,一字之差,导致丢分,实在遗憾。 例如: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杜甫《咏怀古迹》) 以上三句中的“羁”“鹜”“壑”就极易写错,复习中要反复多写几遍,强化记忆。 (二)要注意同音异义词 读音相同,意义不同甚至相反的词语在名句名篇中大量存在,这也是命题人设置陷阱的热点。复习中应该特别注意这 些同音异义词,做到既知其音,更明其义。 w w w . j b 1 0 0 0 . c o m w w w . j b 1 0 0 0 . c o m w w w . j b 1 0 0 0 . c o m
例如: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司马迁《史记》) 以上三句话中,“幽”的意思是“隐藏的、隐蔽的”,容易由后面的“愁”想当然地写作“忧”,若联系后面与它对举的 暗恨”,理解了词意,就不会误写了:第二句中“暗”的意思是“绿柳成荫”,易误为“岸”:第三句中“销”的意思 是“熔化”,易误为“消”。 (三)要注意同义异形词 意思相同而字形迥异的词在名句名篇中也是屡见不鲜的,这类词对学生有更大的迷惑性和误导性,是考试得分的“盲 点”之一,复习时也应引起高度重视 例如:为由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毛泽东《七律·到韶山》)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 以上三句中,“教”容易误写成与之同义的“叫”,“长”容易误写成“常”,“材”容易误写成“才”。 (四)要留意具体环境 名句名篇的背诵和默写,不应机械古板地死记硬背,要联系上下文,在具体语境中分析品味和识记一些关键的词语, 从而使自己对名句既有感性的记忆,又有理性的思考 例如: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白居易《卖炭瓮》)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白居易《琵琶行》)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 第一句如果不联系“卖炭的老人虽然衣衫单薄,却愿意天气寒冷卖个好价钱”的具体语境,就可能想当然地把“愿” 写成“怨”:第二句如果不联系“琵琶女本不愿为人弹奏,是千呼万唤的情况下才出来”的,就会把“始”写成“使”; 第三句如果不联系“晴空”“排云”这两个语境,就会把“霄”错写成“宵”。 (五)要留心语句顺序 有不少名句的语句顺序即使颠倒,意思也不会发生改变,一部分学生不知就里,往往观其大略、不求甚解,导致把语 句顺序颠倒,白白丢了分 例如: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与元九书》)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 以上这四句,稍不注意,就很可能写错顺序:“春色满园”写成“满园春色”’“淡妆浓抹”写成“浓妆淡抹”,“歌诗” 写成“诗歌”,“孤帆一片”写成“一片孤帆”。 (六)要注意语句出处 很多名句经过长期流传,已经成为耳熟能详的“大众名言”。但是,在演变流传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名句发生了很 大变化,甚至有了新的说法。这样答题时,就一定要看清句子后面的出处。 例如: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李世民《赠萧瑀》) 像上面的句子,已经标明了出处,就不能把“路曼曼”写成“路漫漫”了,虽然平时写的是“路漫漫”:也不能把“蝉 噪林逾静”写成“蝉噪林愈静”,虽然意思并没有改变;更不能在“疾风知劲草”后接“烈火识真金”,虽然这种说法 已成俗语 诚然,名句名篇主要靠点滴积累,只有厚积才能薄发,但高三复习的有限时间里,多些方法,多些技巧,多些归纳, 多些总结,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古诗文默写的六种形式 高考语文试卷中,古诗文默写题所考内容在朝代上侧重先秦和唐宋,在文体上侧重诗歌和散文,在内容上侧重思想性、 教育性和审美性。其中,湖南卷侧重于课本内容。随着高考的改革,古诗文默写的形式也精彩纷呈,实现了由单纯识 记默写向理解识记默写能力培养的跨越,其表现形式主要有六种。 (一)、一线串珠式默写 命题者用一“话题”贯穿试题,要求考生在理解的基础之上联系与“话题”有关的名句,然后进行准确默写。 1.古代诗词常以“月”烘托意境。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 ,送我至剡溪”。王维《山居秋暝》中的
例如: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司马迁《史记》) 以上三句话中,“幽”的意思是“隐藏的、隐蔽的”,容易由后面的“愁”想当然地写作“忧”,若联系后面与它对举的 “暗恨”,理解了词意,就不会误写了;第二句中“暗”的意思是“绿柳成荫”,易误为“岸”;第三句中“销”的意思 是“熔化”,易误为“消”。 (三)要注意同义异形词 意思相同而字形迥异的词在名句名篇中也是屡见不鲜的,这类词对学生有更大的迷惑性和误导性,是考试得分的“盲 点”之一,复习时也应引起高度重视。 例如:为由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毛泽东《七律·到韶山》)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 以上三句中,“教”容易误写成与之同义的“叫”,“长”容易误写成“常”,“材”容易误写成“才”。 (四)要留意具体环境 名句名篇的背诵和默写,不应机械古板地死记硬背,要联系上下文,在具体语境中分析品味和识记一些关键的词语, 从而使自己对名句既有感性的记忆,又有理性的思考。 例如: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白居易《卖炭瓮》)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白居易《琵琶行》)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 第一句如果不联系“卖炭的老人虽然衣衫单薄,却愿意天气寒冷卖个好价钱”的具体语境,就可能想当然地把“愿” 写成“怨”;第二句如果不联系“琵琶女本不愿为人弹奏,是千呼万唤的情况下才出来”的,就会把“始”写成“使”; 第三句如果不联系“晴空”“排云”这两个语境,就会把“霄”错写成“宵”。 (五)要留心语句顺序 有不少名句的语句顺序即使颠倒,意思也不会发生改变,一部分学生不知就里,往往观其大略、不求甚解,导致把语 句顺序颠倒,白白丢了分。 例如: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与元九书》)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 以上这四句,稍不注意,就很可能写错顺序:“春色满园”写成“满园春色”,“淡妆浓抹”写成“浓妆淡抹”,“歌诗” 写成“诗歌”,“孤帆一片”写成“一片孤帆”。 (六)要注意语句出处 很多名句经过长期流传,已经成为耳熟能详的“大众名言”。但是,在演变流传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名句发生了很 大变化,甚至有了新的说法。这样答题时,就一定要看清句子后面的出处。 例如: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李世民《赠萧瑀》) 像上面的句子,已经标明了出处,就不能把“路曼曼”写成“路漫漫”了,虽然平时写的是“路漫漫”;也不能把“蝉 噪林逾静”写成“蝉噪林愈静”,虽然意思并没有改变;更不能在“疾风知劲草”后接“烈火识真金”,虽然这种说法 已成俗语。 诚然,名句名篇主要靠点滴积累,只有厚积才能薄发,但高三复习的有限时间里,多些方法,多些技巧,多些归纳, 多些总结,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古诗文默写的六种形式 高考语文试卷中,古诗文默写题所考内容在朝代上侧重先秦和唐宋,在文体上侧重诗歌和散文,在内容上侧重思想性、 教育性和审美性。其中,湖南卷侧重于课本内容。随着高考的改革,古诗文默写的形式也精彩纷呈,实现了由单纯识 记默写向理解识记默写能力培养的跨越,其表现形式主要有六种。 (一)、一线串珠式默写 命题者用一“话题”贯穿试题,要求考生在理解的基础之上联系与“话题”有关的名句,然后进行准确默写。 1.古代诗词常以“月”烘托意境。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________,送我至剡溪”。王维《山居秋暝》中的“________
清泉石上流”。李清照《一剪梅》中的“雁字回时, ”。姜夔《扬州慢》中的“二十四桥仍在 2.愁,是人类一种特定的情绪,但在古代诗人的笔下,这种情绪却异彩纷呈。李煜《 》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 李白《》中的“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张继 》中的“月落呜啼 霜满天, 》中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3.古代诗词常用“空、自”等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杜甫《蜀相》中的“ 陆游 》中 的 镜中衰鬓已先斑”。李清照《一剪梅》中的“ 种相思,两处闲愁”。岳飞《满江红》中的“莫 等闲, 李白的“人生得意须尽欢 这些句子都用一“空”字抒写了怀才不遇之情 4.鸟是一种常见的动物,在古诗文中常被用来表达复杂的情感。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著有《归去来兮辞》《饮 酒》等。他写的《归田园居》中有“ ,池鱼思故渊”,用鸟表达自己的归隐之情。李白在《蜀道难》中感叹 雄飞雌从绕林间”,表达了蜀道艰难,行程孤独之情。杜甫在《登高》中写道:“风急天髙猿啸哀 在《 》中写道:“飘飘何所似 这寄寓了飘泊不定老病孤独的情感。李密在《陈情表》中有 愿乞终养”,用乌鸦反哺表现自己对祖母的孝顺之情。 (二)、比较式默写 此种考查方式单刀直入或用一个“主题”引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异曲同工的诗句,要求考生在揣摩题旨和细细回忆诗 歌内容的前提下,对名句进行准确默写。 1.杜甫一生失意,常陷入病痛孤独之境,他的《登高》和《登岳阳楼》两诗对此都有直接描述,这些句子是《登高》中 的 ”和《登岳阳楼》中的“ 2.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柳永的《雨霖铃》中,既交待秋天的背景又蕴含离别之意的句子是《琵琶行》中的 和《雨霖铃》中的“ 3.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同样是菊花,在婉约派女词人李清照看来是“ 如今有谁堪摘”(《声声慢》)。而在领袖毛泽东笔下则是“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采 桑下·重阳》 4.《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师说》中“ ”的观点异曲同工 (三)、嵌入式默写 此种考查方式交代篇目、作者和内容,要求考生在分析判断的同时准确默写出名句 1.陆游曾用“ 的诗句来表达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 2.王勃《滕王阁序》中用“潦水尽而寒潭清 ”两句描写深秋的景色 南宋词人 在《扬州慢》中用“过春风十里 ”描绘了战争洗劫后扬州城的荒芜景象,令人感叹。 4杜甫在《》中借感叹历史人物诸葛亮的诗句“ 长使英雄泪满襟”抒发自己功业无成、壮志未酬的情 怀。同样,南宋诗人陆游在《书愤》一诗中以 来抒发自己报国无门的愤懑之情 (四)、观点式默写 在这种形式的默写题中,试题明确篇目、作者和观点,让考生在理解的前提下默写名句。 1.《劝说》强调学习必须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因而比喻说: ,朽木不折 2.曹操《短歌行》抒发了广招贤才、一统天下的博大胸怀,诗最后四句是: ,天下归 心 3.《阿房宫赋》通过阿房宫的兴毁揭示秦王朝覆亡的历史教训,故说: 4.《触龙说赵太后》中触龙认为父母应该这样爱子女:“ 5.《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期望达到的政治境界是: 6柳永的《》中的“ 常用来表现亲朋洒泪而别、欲语难言的感人场面。 7.杜甫《》中慨叹诸葛亮壮志未酬、抒发自己壮志未酬的两句诗是:“ (五)、引入式默写 在这种方式中,命题者用一观点切入,然后连缀一组名句,让考生在具体的语境中领悟大意和关键词,以达到正确默 写的目的。 1.“男女思念之情是古代文人笔下常见的题材”,如宋代词人 写的《 》中有表达男女情感不受时空限制的 词句:“ ,又岂在朝朝暮暮!”柳永的《》中有表达他对女友一往情深的诗句:“ 为伊消得人 憔悴。” 2.好的文学语言常常善于把抽象化的感觉形象化,如 》中的“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白居易《 》中的“东船西舫悄无言 苏轼《赤壁赋》中的“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清泉石上流”。李清照《一剪梅》中的“雁字回时,_______;________”。姜夔《扬州慢》中的“二十四桥仍在,________”。 2 .愁,是人类一种特定的情绪,但在古代诗人的笔下,这种情绪却异彩纷呈。李煜《_______》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 _______”。李白《_______》中的“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_______”。张继《_______》中的“月落呜啼 霜满天,_______”。_______《_______》中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_______,_______”。 3.古代诗词常用“空、自”等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杜甫《蜀相》中的“_______,_______”。陆游《_______》中 的“_______,镜中衰鬓已先斑”。李清照《一剪梅》中的“_______。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岳飞《满江红》中的“莫 等闲,_______,_______”。李白的“人生得意须尽欢,_______”。这些句子都用一“空”字抒写了怀才不遇之情。 4.鸟是一种常见的动物,在古诗文中常被用来表达复杂的情感。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_______,著有《归去来兮辞》《饮 酒》等。他写的《归田园居》中有“ _______,池鱼思故渊”,用鸟表达自己的归隐之情。李白在《蜀道难》中感叹 “_______,雄飞雌从绕林间”,表达了蜀道艰难,行程孤独之情。杜甫在《登高》中写道:“风急天高猿啸哀,_______。” _______在《_______》中写道:“飘飘何所似?_______。”这寄寓了飘泊不定老病孤独的情感。李密在《陈情表》中有 “_______,愿乞终养”,用乌鸦反哺表现自己对祖母的孝顺之情。 (二)、比较式默写 此种考查方式单刀直入或用一个“主题”引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异曲同工的诗句,要求考生在揣摩题旨和细细回忆诗 歌内容的前提下,对名句进行准确默写。 1.杜甫一生失意,常陷入病痛孤独之境,他的《登高》和《登岳阳楼》两诗对此都有直接描述,这些句子是《登高》中 的“_______,_______”和《登岳阳楼》中的“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柳永的《雨霖铃》中,既交待秋天的背景又蕴含离别之意的句子是《琵琶行》中的“_________, _________”和《雨霖铃》中的“_________,_________”。 3.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同样是菊花,在婉约派女词人李清照看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今有谁堪摘”(《声声慢》)。而在领袖毛泽东笔下则是“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_________,__________”(《采 桑下·重阳》)。 4.《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异曲同工。 (三)、嵌入式默写 此种考查方式交代篇目、作者和内容,要求考生在分析判断的同时准确默写出名句。 1.陆游曾用“________,________”的诗句来表达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 2.王勃《滕王阁序》中用“潦水尽而寒潭清,______”两句描写深秋的景色。 3.南宋词人______在《扬州慢》中用“过春风十里,________”描绘了战争洗劫后扬州城的荒芜景象,令人感叹。 4.杜甫在《______》中借感叹历史人物诸葛亮的诗句“________,长使英雄泪满襟”抒发自己功业无成、壮志未酬的情 怀。同样,南宋诗人陆游在《书愤》一诗中以“ _______,_______”来抒发自己报国无门的愤懑之情。 (四)、观点式默写 在这种形式的默写题中,试题明确篇目、作者和观点,让考生在理解的前提下默写名句。 1.《劝说》强调学习必须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因而比喻说:“________,朽木不折;________,________。” 2.曹操《短歌行》抒发了广招贤才、一统天下的博大胸怀,诗最后四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天下归 心。” 3.《阿房宫赋》通过阿房宫的兴毁揭示秦王朝覆亡的历史教训,故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触龙说赵太后》中触龙认为父母应该这样爱子女:“________,________。” 5.《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期望达到的政治境界是:“________,________。” 6.柳永的《______》中的“________,________”常用来表现亲朋洒泪而别、欲语难言的感人场面。 7.杜甫《______》中慨叹诸葛亮壮志未酬、抒发自己壮志未酬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 (五)、引入式默写 在这种方式中,命题者用一观点切入,然后连缀一组名句,让考生在具体的语境中领悟大意和关键词,以达到正确默 写的目的。 1.“男女思念之情是古代文人笔下常见的题材”,如宋代词人______写的《______》中有表达男女情感不受时空限制的 词句:“ ________,又岂在朝朝暮暮!”柳永的《______》中有表达他对女友一往情深的诗句:“______,为伊消得人 憔悴。” 2.好的文学语言常常善于把抽象化的感觉形象化,如_______《_______》中的“___________,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白居易《________》中的“东船西舫悄无言,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中的“余音袅袅,不绝如缕;___________
总之,同学们在复习古诗文时不应机械古板地死记硬背,而要联系上下文,在具体的语言环境里分析、品味和识记, 这样才会对名句既有感性的记忆,又有理性的思考,才能在考场上从容应对,做好古诗文默写题。 三、读背重点 1高中课文读背重点 (0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0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03)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跤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04)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05)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06)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 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战国·荀子《劝学》 (07)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08)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09)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东晋·王羲之《兰亭集序》 (10)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11)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12)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13)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14)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东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15)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16)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17)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 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18)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19)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唐朝·韩愈《师说》 (20)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 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 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21)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 舟之嫠妇。 (2)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 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23)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24)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 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25)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 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宋代·苏轼 (26)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27)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
___________”。 总之,同学们在复习古诗文时不应机械古板地死记硬背,而要联系上下文,在具体的语言环境里分析、品味和识记, 这样才会对名句既有感性的记忆,又有理性的思考,才能在考场上从容应对,做好古诗文默写题。 三、读背重点 1.高中课文读背重点 (0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0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03)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04)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05)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06)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 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 战国·荀子《劝学》 (07)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 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08)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09)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 东晋·王羲之《兰亭集序》 (10)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11)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12)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13)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14)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 东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15)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16)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17)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 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18)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19)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 唐朝·韩愈《师说》 (20)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 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 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21)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 舟之嫠妇。 (22)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 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23)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24)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 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25)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 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宋代·苏轼 (26)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27)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
从之也轻。 (28)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 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 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一战国·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29)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30)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31)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皤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 争光可也。 西汉·司马迁《报任安书》 (32)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一西汉·贾谊《过秦论》 33)二川溶溶,流λ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髙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困困焉, 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 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一一唐代·杜牧《阿房宫赋》 (34)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35)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 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36)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37)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 六国下矣 一一宋代·苏洵《六国论》 (38)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39)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一宋代·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40)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41)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 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一一晋代·李密《陈情表》 42)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 天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披 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 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晩,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2高中课文补充读背 (01)《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0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一宋代·欧阳修《伶官传序》 03)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 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明代·归有光《项脊轩志》 (04)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05)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06)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盈,则思江海下百 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07)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 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从之也轻。 (28)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 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 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战国·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29)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30)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31)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 争光可也。 ——西汉·司马迁《报任安书》 (32)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西汉·贾谊《过秦论》 (33)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 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 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唐代·杜牧《阿房宫赋》 (34)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35)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 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36)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37)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 六国下矣。 ——宋代·苏洵《六国论》 (38)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39)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宋代·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40)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41)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 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晋代·李密《陈情表》 (42)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 天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披 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 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2.高中课文补充读背 (01)《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0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宋代·欧阳修《伶官传序》 (03)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 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明代·归有光《项脊轩志》 (04)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05)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06)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盈,则思江海下百 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07)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 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