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滑油粘度↓ 油膜破裂 最佳点t℃ §1-6热平衡 ·燃料的总热量大体按以下六部分,由试验确定: 1、发动机所耗燃油的热量 2、转换为有用功的热量 3、传递给冷却介质的热量 4、废气带走的热量 5、燃料不完全燃烧热损失 6、其它热量损失 传给气缸壁的热; 动机车身摩 事动锥助机构损失
11 §1-6 热平衡 • 燃料的总热量大体按以下六部分,由试验确定: 1、发动机所耗燃油的热量 2、转换为有用功的热量 3、传递给冷却介质的热量 4、废气带走的热量 5、燃料不完全燃烧热损失 6、其它热量损失
第四阶段:小结 (1)依次梳理本堂课的的知识点: (2)简要概括和总结本堂课的重点、难点内容。 第五阶段:作业 讨论、思考题、作业: 1、发动机的机械损失有哪些?如何测定其机械效率? 2、计算:六缸四行程柴油机D*S-135*140mm,在2200 r/min时发动机的有效功率Pe=154kw,有效 燃油消耗ge=217g(kWh),机械效率m=0.75,求该工况下的指示功率Pi,平均有效压力pe,有效 转矩Tg和有效热效率(柴油机热值Hu=42500kJKg)。 参考资料: 1、陈培陵主编《汽车发动机原理》人民交通出版社 2、刘峥,王建昕《汽车发动机原理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 3、周一鸣主编《汽车拖拉机学一发动机原理》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后记: 本次课通过图示案例分析的方式让学生对发动机的机械效率与机械损失,以及机械损失的测定 方法:汽车发动机的热平衡等有一个具体的认识,深刻掌握本专题内容,同时本专题的学习方法对 以后各个章节的开展有很大帮助
12 第四阶段:小结 (1)依次梳理本堂课的的知识点; (2)简要概括和总结本堂课的重点、难点内容。 第五阶段:作业 讨论、思考题、作业: 1、发动机的机械损失有哪些? 如何测定其机械效率? 2、计算:六缸四行程柴油机 D*S=135*140mm,在 2200r/min 时发动机的有效功率 Pe=154kW,有效 燃油消耗 ge=217g/ (kW.h),机械效率 ηm =0.75,求该工况下的指示功率 Pi,平均有效压力 pe,有效 转矩 Ttq 和有效热效率(柴油机热值 Hu=42500 kJ/Kg)。 参考资料: 1、陈培陵主编《汽车发动机原理》人民交通出版社 2、刘峥,王建昕《汽车发动机原理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 3、周一鸣主编《汽车拖拉机学-发动机原理》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后记: 本次课通过图示案例分析的方式让学生对发动机的机械效率与机械损失,以及机械损失的测定 方法;汽车发动机的热平衡等有一个具体的认识,深刻掌握本专题内容,同时本专题的学习方法对 以后各个章节的开展有很大帮助
编号:03 课时安排:2学时教学课型:理论课☑实验课口习题课口实践课口其它口 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发动机的换气过程 第一讲发动机换气过程、充量系数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1.掌握四冲程汽车发动机的换气过程 2.掌握发动机的充量系数的影响因素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四冲程汽车发动机的换气过程 2.掌握发动机的充量系数的影响因素 教学方式和手段: 教学方式: 1讲授法。制作精美多媒体课件,结合动画、视频进行剖析和演示,使讲解的内容浅显易懂。 2.实物直观教学法。理论联系实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互动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主讲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容和互动。教学手段: 1多媒体课件的制作。 2.利用实验室实物进行现场教学,简单直观。 3.习题库的建立与更新
13 编 号:03 课时安排: 2 学时 教学课型:理论课 实验课□ 习题课□ 实践课□ 其它□ 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发动机的换气过程 第一讲 发动机换气过程、充量系数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1.掌握四冲程汽车发动机的换气过程 2.掌握发动机的充量系数的影响因素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四冲程汽车发动机的换气过程 2.掌握发动机的充量系数的影响因素 教学方式和手段: 教学方式: 1.讲授法。制作精美多媒体课件,结合动画、视频进行剖析和演示,使讲解的内容浅显易懂。 2.实物直观教学法。理论联系实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互动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主讲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容和互动。教学手段: 1.多媒体课件的制作。 2.利用实验室实物进行现场教学,简单直观。 3.习题库的建立与更新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温故 复习: (1)发动机的有效性能指标: (2)机械损失与机械损失效率: (3)热平衡。 第二阶段:导入 上堂课讲解了第一章发动机的性能剩余内容,辈握了发动机的有效性能指标、机械损失与机械 损失效率、同时学习了热平衡的知识点。该堂课开始第二章发动机唤起过程的讲解,由于该部分内 容较多,分两次进行讲解。本堂课主要学习四冲程发动机的换气过程、充量系数:了解影响充气效 率的各种因素。 第三阶段:知新 §2-1四冲程发动机的换气过程 配气定时 四冲程发动机的换气过程包括从排气门开启到进气门关闭的整个时期。约占410°480°曲轴转 角。 配气相位 气过程 图21配气相位 二换气过程 (一)排气过程
14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温故 复习: (1)发动机的有效性能指标; (2)机械损失与机械损失效率; (3)热平衡。 第二阶段:导入 上堂课讲解了第一章发动机的性能剩余内容,掌握了发动机的有效性能指标、机械损失与机械 损失效率、同时学习了热平衡的知识点。该堂课开始第二章发动机唤起过程的讲解,由于该部分内 容较多,分两次进行讲解。本堂课主要学习四冲程发动机的换气过程、充量系数;了解影响充气效 率的各种因素。 第三阶段:知新 §2-1 四冲程发动机的换气过程 一 配气定时 四冲程发动机的换气过程包括从排气门开启到进气门关闭的整个时期。约占 410º~ 480º曲轴转 角。 图 2-1 配气相位 二 换气过程 (一)排气过程
1自由排气阶段A 2强制排气阶段B 3超临界排气C 4亚临界排气D (二)进气过程和气门叠开角 1气阀叠开角 (1)非增压:20°~60°CA。 (2)增压:110°~140°CA 2扫气的作用 (1)清除废气,增加气缸内的新鲜充量。 (2)降低排气温度。 (3)降低热负荷最严重处(如气阀、活塞等)的温度。 三换气损失 理论循环换气功与实际循环换气功之差。 (一)排气损失功Y (二)进气损失功X (三)泵气损失功(X+Y-D) §2-2四冲程发动机的充量系数 一充量系数 为此较不同大小、不同类型发动机的充气品质和换气过程的完善程度,不受气缸工作容积h的 影响,引入充量系数(充气效率)刀,的概念。 非增压:空气滤清器后进气管内的气体状态,通常取为当地的大气状态。 增压:增压器出口状态。 充气效率是衡量换气过程进行得完善程度的重要指标。 柴油机:0.75-0.90,汽油机:0.70-0.85。 二充气效率的分析式 充入气缸的新鲜充量=缸内气体的总质量一缸内残余废气质量 (一)进气门关闭时缸内气体的总质量 (二)排气门关闭时缸内残余废气的质量 (三)充入气缸的新鲜充量 (四)充气效率的分析式 §23影响充气效率的各种因素
15 1 自由排气阶段 A 2 强制排气阶段 B 3 超临界排气 C 4 亚临界排气 D (二)进气过程和气门叠开角 1 气阀叠开角 (1)非增压:20~60 CA。 (2)增压:110~140 CA。 2 扫气的作用 (1)清除废气,增加气缸内的新鲜充量。 (2)降低排气温度。 (3)降低热负荷最严重处(如气阀、活塞等)的温度。 三 换气损失 理论循环换气功与实际循环换气功之差。 (一)排气损失功 Y (二)进气损失功 X (三)泵气损失功(X+Y-D) §2-2 四冲程发动机的充量系数 一 充量系数 为比较不同大小、不同类型发动机的充气品质和换气过程的完善程度,不受气缸工作容积 Vh 的 影响,引入充量系数(充气效率) v 的概念。 非增压:空气滤清器后进气管内的气体状态,通常取为当地的大气状态。 增 压:增压器出口状态。 充气效率是衡量换气过程进行得完善程度的重要指标。 柴油机:0.75~0.90,汽油机:0.70~0.85。 二 充气效率的分析式 充入气缸的新鲜充量 = 缸内气体的总质量-缸内残余废气质量 (一)进气门关闭时缸内气体的总质量 (二)排气门关闭时缸内残余废气的质量 (三)充入气缸的新鲜充量 (四)充气效率的分析式 §2-3 影响充气效率的各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