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进气终了压力pa (一)进气阻力△Pa (二)转速 (三)负荷 汽油机:负荷↑→节气们开度↑(质调节)→△P。→Pa→门,个: 柴油机:负荷↑-→循环供油量↑(量调节)(与△P。无关)→T。↑→刀,↓(不大)。 Pa↑ n,1 100% 65% 25%】 40% 汽油机 柴油机 Pe 二进气终了温度T。 T↑→pa↓→n,. (一)转速 (二)负荷 三排气终了压力P, p,↑→残余废气量→刀,。 P,x排气门处的阻力xn2,所以: n个→卫,个→刀,↓(影响较小)。 四排气终了温度T T↑→n,t。 五压缩比 ε↑-→7,↑
16 一 进气终了压力 pa (一)进气阻力 pa (二)转速 (三)负荷 汽油机:负荷→节气们开度(质调节)→ pa → pa → v ; 柴油机:负荷→循环供油量(量调节)(与 pa 无关)→ Ta → v (不大)。 二 进气终了温度 Ta Ta → a → v 。 (一)转速 (二)负荷 三 排气终了压力 pr pr →残余废气量→ v 。 pr 排气门处的阻力 n 2 ,所以: n→ pr → v (影响较小)。 四 排气终了温度 Tr Tr → v 。 五 压缩比 → v
刀,公式仅为定性分析用的,是粗略的。还有许多因素未予考虑。如:压力升高比,绝热指数 k,进气马赫数Ma,热传输和过量空气系数等。 第四阶段:小结 (1)依次梳理本堂课的的知识点: (2)简要概括和总结本堂课的重点、难点内容。 第五阶段:作业 讨论、思考题、作业: 1、为什么发动机进排气门要提前开、滞后关? 2、影响充量系数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参考资料: 1、陈培陵主编《汽车发动机原理》人民交通出版社 2、刘峰,王建听《汽车发动机原理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 3、周一鸣主编《汽车拖拉机学一发动机原理》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后记: 本次课通过图示案例分析的方式让学生对四冲程汽车发动机的换气过程:发动机的充量系数的 影响因素等有一个具体的认识,深刻掌握本专题内容,同时本专题的学习方法对以后各个章节的开 展有很大帮助
17 v 公式仅为定性分析用的,是粗略的。还有许多因素未予考虑。如:压力升高比,绝热指数 k,进气马赫数 Ma,热传输和过量空气系数等。 第四阶段:小结 (1)依次梳理本堂课的的知识点; (2)简要概括和总结本堂课的重点、难点内容。 第五阶段:作业 讨论、思考题、作业: 1、为什么发动机进排气门要提前开、滞后关? 2、影响充量系数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参考资料: 1、陈培陵主编《汽车发动机原理》人民交通出版社 2、刘峥,王建昕《汽车发动机原理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 3、周一鸣主编《汽车拖拉机学-发动机原理》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后记: 本次课通过图示案例分析的方式让学生对四冲程汽车发动机的换气过程;发动机的充量系数的 影响因素等有一个具体的认识,深刻掌握本专题内容,同时本专题的学习方法对以后各个章节的开 展有很大帮助
编号:04 课时安排:2学时教学课型:理论课☑实验课口习题课口实践课口其它口 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发动机的换气过程 第二讲提高充量系数的途径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1.了解发动机充量系数 2.掌握提高发动机充量系数的措施 教学重点、难点: 1影响发动机充量系数的因素 2提高发动机充量系数的措施 教学方式和手段: 教学方式: 1讲授法。制作精美多媒体课件,结合动画、视频进行剂析和演示,使讲解的内容浅显易懂。 2.互动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主讲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容和互动。 3.“举一反三”教学法。教学过程中,注重一步步提出假设和疑问,培养学生思维和推理的能力, 教学手段: 1多媒体课件的制作。 2.利用实验室实物进行现场教学,简单直观。 3.习题库的建立与更新
18 编 号:04 课时安排: 2 学时 教学课型:理论课 实验课□ 习题课□ 实践课□ 其它□ 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发动机的换气过程 第二讲 提高充量系数的途径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1.了解发动机充量系数 2.掌握提高发动机充量系数的措施 教学重点、难点: 1.影响发动机充量系数的因素 2.提高发动机充量系数的措施 教学方式和手段: 教学方式: 1.讲授法。制作精美多媒体课件,结合动画、视频进行剖析和演示,使讲解的内容浅显易懂。 2.互动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主讲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容和互动。 3.“举一反三”教学法。教学过程中,注重一步步提出假设和疑问,培养学生思维和推理的能力。 教学手段: 1.多媒体课件的制作。 2.利用实验室实物进行现场教学,简单直观。 3.习题库的建立与更新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温故 复习: (1)四冲程发动机的换气过程(配气正时、换气过程、换气损失): (2)四冲程发动机的充量系数: (3)影响充气效率的各种因素。 第二阶段:导入 上堂课学习了发动机换气过程的第一部分内容,了解了四冲程发动机的换气过程、四冲程发动 机的充量系数、以及影响充气效率的各种因素,通过上课时的学习,使学生对发动机的换气过程有 了一定的了解。该课时开始讲解发动机的换气过程剩余内容,主要包括提高发动机充量系数的措施 进气管内的动态效应两部分知识,通过该课时的学习,完善发动机换气过程的知识系统。 第三阶段:知新 §23提高发动机充量系数的措施 减小进气系统阻力。 沿程阻力,局部阻力(节流阻力). 汽油机:空气滤清器→化油器→进气管→进气道→进气门。 柴油机:空气滤清器→进气管→进气道→进气门。 一减小流动阻力 (一)进气门 1进气们直径 2四气门 3气门升程h 4阀顶过渡圆角R
19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温故 复习: (1)四冲程发动机的换气过程(配气正时、换气过程、换气损失); (2)四冲程发动机的充量系数; (3)影响充气效率的各种因素。 第二阶段:导入 上堂课学习了发动机换气过程的第一部分内容,了解了四冲程发动机的换气过程、四冲程发动 机的充量系数、以及影响充气效率的各种因素,通过上课时的学习,使学生对发动机的换气过程有 了一定的了解。该课时开始讲解发动机的换气过程剩余内容,主要包括提高发动机充量系数的措施, 进气管内的动态效应两部分知识,通过该课时的学习,完善发动机换气过程的知识系统。 第三阶段:知新 §2-3 提高发动机充量系数的措施 减小进气系统阻力。 沿程阻力,局部阻力(节流阻力)。 汽油机:空气滤清器→化油器→进气管→进气道→ 进气门。 柴油机:空气滤清器→进气管→进气道→进气门。 一 减小流动阻力 (一)进气门 1 进气门直径 2 四气门 3 气门升程 h 4 阀顶过渡圆角 R
(二)进气管 1表面光洁度和流通面积 2转弯和节流阻力 3截面形状 (三)进气道 (四)空气滤清器 (五)化油器 二合理选择配气定时 (一)配气定时的综合评定 (二)进气迟闭角p, (三)推气提前角p。 (四)气门叠开角。 9,e竹-→缸内气体易倒流进气管:9→P,↑,T↑一刃, 增压发动机气门叠开角应大一些。 §24进气管内的动态效应 现象 气体在进排气管中有压力波动现象,有效组织、利用压力波动,可以提高充气效率 D' 进闭 进闭 L=300[mm L=1140[mm 195柴油机,L为进气管长度 进气门开闭时:P个→P。↑→门,个: 排气门开闭时:P。→卫,→刀,。 动态效应与进排气管的长度和直径有关。 波的动态机理
20 (二)进气管 1 表面光洁度和流通面积 2 转弯和节流阻力 3 截面形状 (三)进气道 (四)空气滤清器 (五)化油器 二 合理选择配气定时 (一)配气定时的综合评定 (二)进气迟闭角 i (三)排气提前角 e (四)气门叠开角 i,e i,e →缸内气体易倒流进气管; i,e → pr , Ta → v 。 增压发动机气门叠开角应大一些。 §2-4 进气管内的动态效应 一 现象 气体在进排气管中有压力波动现象,有效组织、利用压力波动,可以提高充气效率。 L=300 [mm] L=1140 [mm] 195 柴油机,L 为进气管长度 进气门开闭时: i p → a p → v ; 排气门开闭时: e p → r p → v 。 动态效应与进排气管的长度和直径有关。 二 波的动态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