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剩余价值。资本家把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攫为己有,归其享用和不断扩大资本。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 追求是无止境的,为此他们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剩余价值率,增强对工人的剥削。资本 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它导致个别企业生产有组织和整个 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引起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或衰退,造成生产力的破坏。资产阶级国家是维 护资产阶级利益,剥削压迫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工具。国家机构体制采取分权原则,即立法,司法,行 政三权分立和地方政权机构形成统一整体。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社会两大对抗的基本阶级。无 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资本主义社会必将被社会主义社会所代替。 2、社会形态发展的多样性 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并不意味着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过程是整齐划一、按照同一模式进行的, 它仅仅指明各个国家和民族历史发展过程的共同性质。一般规律,客观必然性等等,并不能概括它们各自 历史发展的全部内容,不能反映它们各自历史的全部变化和全部细节,不能说明它们彼此之间的各种差别。 因此,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原理,不是解释各个国家和民族历史发展的万应灵药。为了具体说明各个国 家和民族的历史,既要研究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又要研究社会形态发展的多样性。要从社会形态发展 的多样性中概括出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又要从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中把握社会形态发展的多样性。 社会形态发展的多样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处于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具有各自的特点 各个国家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所具有的典型意义不同 人类社会在由较低的社会形态向较高的社会形态转变时,不同国家和民族所采取的过渡形式各有特点 不同国家和民族所处的社会形态具有复杂性 对于第一个方面,我们以奴隶社会为例加以说明 首先,由于东方民族和西方民族聚居的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差别,它们在从原始社会转向奴隶社 会时,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并不完全一样。在西欧,是随着铁器的发明和使用进入奴隶社会的:在中国, 则是随着青铜器的制造和使用进入奴隶社会的。在西欧,奴隶社会的社会分工程度比较高,商品生产和商 品交换比较发达,在古希腊已经有了较为发达的海外贸易:在中国,社会分工的发展程度比较低,商品生 产和商品交换不够发达,是纯粹的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其次,东方和西方奴隶社 会的土地所有制的具体形式和奴隶主占有奴隶的具体方式不同。在西欧,主要实行奴隶主私人土地所有制 在东方(中国,印度等)则主要实行奴隶主的国家土地所有制,中国西周的“井田制”就是这种土地所有制 的典型。在对奴隶的占有形式上,西欧主要是使用私人奴隶,东方则较多地使用国有奴隶:西欧主要使用 单身奴隶,东方则除使用单身奴隶外,还较多地使用有家室的奴隶:西方的奴隶大都是古典奴隶,只是在 罗马帝国后期才开始使用授产奴隶:东方则较早较多地使用授产奴隶。在东西方国家,奴隶人数在总人口 中所占的比重也不相同。在西欧,奴隶占总人口的比重大些:在东方,奴隶占总人口的比重小些。 再次,不同的奴隶制国家,奴隶主剥削奴隶的具体方式也有这样那样的差别。在西欧,奴隶主以经营大庄 园或作坊为主,直接驱使和强制奴隶从事较大规模的集体劳动:在东方,奴隶主则主要是把土地划成小块, 分给家庭奴隶以家庭为单位分散耕作,并较多地使奴隶从事家务劳动。基于这种情况,恩格斯把西欧的奴 隶制称为“古代的劳动奴隶制”,把东方的奴隶制称为“东方的家庭奴隶制”,并指出这两种类型的奴隶制都 是“充分发展的奴隶制”。(《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177~178页。 与第一个方面紧密相关的是第二方面,即各个国家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所具有的典型意义不同。由于各国 所处的自然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不同,受外界因素的影响不同,某一国家在某个社会形态发展得比较典型
追求剩余价值。资本家把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攫为己有,归其享用和不断扩大资本。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 追求是无止境的,为此他们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剩余价值率,增强对工人的剥削。资本 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它导致个别企业生产有组织和整个 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引起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或衰退,造成生产力的破坏。资产阶级国家是维 护资产阶级利益,剥削压迫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工具。国家机构体制采取分权原则,即立法,司法,行 政三权分立和地方政权机构形成统一整体。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社会两大对抗的基本阶级。无 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资本主义社会必将被社会主义社会所代替。 2、社会形态发展的多样性 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并不意味着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过程是整齐划一、按照同一模式进行的, 它仅仅指明各个国家和民族历史发展过程的共同性质。一般规律,客观必然性等等,并不能概括它们各自 历史发展的全部内容,不能反映它们各自历史的全部变化和全部细节,不能说明它们彼此之间的各种差别。 因此,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原理,不是解释各个国家和民族历史发展的万应灵药。为了具体说明各个国 家和民族的历史,既要研究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又要研究社会形态发展的多样性。要从社会形态发展 的多样性中概括出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又要从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中把握社会形态发展的多样性。 社会形态发展的多样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处于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具有各自的特点。 各个国家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所具有的典型意义不同。 人类社会在由较低的社会形态向较高的社会形态转变时,不同国家和民族所采取的过渡形式各有特点。 不同国家和民族所处的社会形态具有复杂性。 对于第一个方面,我们以奴隶社会为例加以说明。 首先,由于东方民族和西方民族聚居的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差别,它们在从原始社会转向奴隶社 会时,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并不完全一样。在西欧,是随着铁器的发明和使用进入奴隶社会的;在中国, 则是随着青铜器的制造和使用进入奴隶社会的。在西欧,奴隶社会的社会分工程度比较高,商品生产和商 品交换比较发达,在古希腊已经有了较为发达的海外贸易;在中国,社会分工的发展程度比较低,商品生 产和商品交换不够发达,是纯粹的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其次,东方和西方奴隶社 会的土地所有制的具体形式和奴隶主占有奴隶的具体方式不同。在西欧,主要实行奴隶主私人土地所有制; 在东方(中国,印度等)则主要实行奴隶主的国家土地所有制,中国西周的“井田制”就是这种土地所有制 的典型。在对奴隶的占有形式上,西欧主要是使用私人奴隶,东方则较多地使用国有奴隶;西欧主要使用 单身奴隶,东方则除使用单身奴隶外,还较多地使用有家室的奴隶;西方的奴隶大都是古典奴隶,只是在 罗马帝国后期才开始使用授产奴隶;东方则较早较多地使用授产奴隶。在东西方国家,奴隶人数在总人口 中所占的比重也不相同。在西欧,奴隶占总人口的比重大些;在东方,奴隶占总人口的比重小些。 再次,不同的奴隶制国家,奴隶主剥削奴隶的具体方式也有这样那样的差别。在西欧,奴隶主以经营大庄 园或作坊为主,直接驱使和强制奴隶从事较大规模的集体劳动;在东方,奴隶主则主要是把土地划成小块, 分给家庭奴隶以家庭为单位分散耕作,并较多地使奴隶从事家务劳动。基于这种情况,恩格斯把西欧的奴 隶制称为“古代的劳动奴隶制”,把东方的奴隶制称为“东方的家庭奴隶制”,并指出这两种类型的奴隶制都 是“充分发展的奴隶制”。(《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1 卷,人民出版社 1965 年版,第 177~178 页。) 与第一个方面紧密相关的是第二方面,即各个国家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所具有的典型意义不同。由于各国 所处的自然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不同,受外界因素的影响不同,某一国家在某个社会形态发展得比较典型
在另一社会形态则可能成为落伍者,发展得不够典型。就世界范围来看,古希腊、罗马可以说是奴隶制社 会形态发展的典型,近代英、法两国是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发展的典型,而中国的封建社会则当之无愧地成 为封建社会发展的典型形态。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确证: 首先,与世界各国封建社会形态的历史相比,中国封建社会出现的最早,延续的时间最长。史学界对中国 古代史分期问题存在严重分歧。如果从公元前1066年西周开国算起,约有近3000年左右的历史。如果从 春秋战国时期算起,也有2200年到2700年的历史。西欧封建社会的历史,如果从公元5世纪末西罗马帝 国灭亡算起,到公元17世纪中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为止,只有1200年左右的历史,只相当于中国封 建社会历史的一半。 其次。中国封建社会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明显地高于世界上其他国家。中国很多科学上的发现 和技术上的发明都早于西欧。指南针。造纸术。火药和活字印刷,被誉为中国的四大发明。中国的四大发 明传人西方,对欧洲社会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成了西方资产阶级发展的必要前提。 再次,由于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比较高,中国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也高于西欧封建社会的生产关 系。与西欧的庄园领主制判然有别,在中国地主土地所有制自秦汉以来始终居于主导地位。在这种土地制 度下,允许自由买卖土地,地主占有土地多寡主要取决于经济实力,而不取决于政治上的等级特权:一家 户构成一个生产单位,从事农业和家庭手工业密切结合的个体小生产,在当时更能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 最后,由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较西方发达,因而中国封建的政治制度也较西方封建的政治 制度发达。在西欧中世纪,长时期内处于封建割据的分裂状况,封建领主在其领地内可以独立地行使司法 权、行政权,军事权,严重地阻碍了经济文化的发展,只是到封建社会后期才趋于统一。中国自秦始皇灭 六国废除分封制,建立郡县制以来,虽然也曾多次出现分裂的局面,但在多数时间里是中央集权的君主专 制制度占统治地位。全国有统一的文字,统一的货币,统一的度量衡,统一的税制,统一的车轨等等,对 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人类社会在由较低的社会形态向较高的社会形态转变时,不同国家和民族所采取的过渡形式各有特点的问 题。世界历史有着大量的事例,例如,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法国1789年的资产阶级大革命最 为典型,反封建最为彻底,而德国和日本向资本主义过渡主要是通过改良的办法,反封建不彻底,过渡不 典型。从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不同国家和民族采取的形式也不同。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采取的是城市武装起义的道路,通过剥夺剥夺者的办法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采 取的则是农村包围城市、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以后,对官僚 资本主义通过剥夺的政策,而对民族资本主义则通过赎买的政策,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不同国家和民族社会形态转变的多样性,还表现在有些国家和民族,由于特殊的历史条件,在由一个社会 形态向另一个社会形态转变的过程中,可能超越某一个或某几个社会形态。例如,美国跨越了奴隶社会和 封建社会由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了资本主义社会。欧洲的日耳曼民族没有经过奴隶社会,而是从农村公社 经过征服奴隶制的罗马帝国,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上直接建立起封建社会。我国在刚刚解放时,藏、彝等少 数民族还处在奴隶制社会形态,东北的鄂伦春族甚至还处在原始公社的部落所有制阶段。经过民主改革 他们超越了几个社会形态,直接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由于过去极左思潮的影响,第四个方面的问题很少被人们注意到,即不同国家和民族所处的社会形态具有 复杂性。过去人们以为,各种成熟的、定型了的社会形态之间是判然有别的,封建社会国家就是封建社会 国家,资本主义国家就是资本主义国家,它们之间不存在混合与交叉的关系。事实上,在每一个社会形态 中,都既有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又有过去遗留下来的不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力、生
在另一社会形态则可能成为落伍者,发展得不够典型。就世界范围来看,古希腊、罗马可以说是奴隶制社 会形态发展的典型,近代英、法两国是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发展的典型,而中国的封建社会则当之无愧地成 为封建社会发展的典型形态。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确证: 首先,与世界各国封建社会形态的历史相比,中国封建社会出现的最早,延续的时间最长。史学界对中国 古代史分期问题存在严重分歧。如果从公元前 1066 年西周开国算起,约有近 3000 年左右的历史。如果从 春秋战国时期算起,也有 2200 年到 2700 年的历史。西欧封建社会的历史,如果从公元 5 世纪末西罗马帝 国灭亡算起,到公元 17 世纪中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为止,只有 1200 年左右的历史,只相当于中国封 建社会历史的一半。 其次。中国封建社会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明显地高于世界上其他国家。中国很多科学上的发现 和技术上的发明都早于西欧。指南针。造纸术。火药和活字印刷,被誉为中国的四大发明。中国的四大发 明传人西方,对欧洲社会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成了西方资产阶级发展的必要前提。 再次,由于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比较高,中国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也高于西欧封建社会的生产关 系。与西欧的庄园领主制判然有别,在中国地主土地所有制自秦汉以来始终居于主导地位。在这种土地制 度下,允许自由买卖土地,地主占有土地多寡主要取决于经济实力,而不取决于政治上的等级特权;一家 一户构成一个生产单位,从事农业和家庭手工业密切结合的个体小生产,在当时更能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 最后,由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较西方发达,因而中国封建的政治制度也较西方封建的政治 制度发达。在西欧中世纪,长时期内处于封建割据的分裂状况,封建领主在其领地内可以独立地行使司法 权、行政权,军事权,严重地阻碍了经济文化的发展,只是到封建社会后期才趋于统一。中国自秦始皇灭 六国废除分封制,建立郡县制以来,虽然也曾多次出现分裂的局面,但在多数时间里是中央集权的君主专 制制度占统治地位。全国有统一的文字,统一的货币,统一的度量衡,统一的税制,统一的车轨等等,对 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人类社会在由较低的社会形态向较高的社会形态转变时,不同国家和民族所采取的过渡形式各有特点的问 题。世界历史有着大量的事例,例如,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法国 1789 年的资产阶级大革命最 为典型,反封建最为彻底,而德国和日本向资本主义过渡主要是通过改良的办法,反封建不彻底,过渡不 典型。从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不同国家和民族采取的形式也不同。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采取的是城市武装起义的道路,通过剥夺剥夺者的办法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采 取的则是农村包围城市、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以后,对官僚 资本主义通过剥夺的政策,而对民族资本主义则通过赎买的政策,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不同国家和民族社会形态转变的多样性,还表现在有些国家和民族,由于特殊的历史条件,在由一个社会 形态向另一个社会形态转变的过程中,可能超越某一个或某几个社会形态。例如,美国跨越了奴隶社会和 封建社会由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了资本主义社会。欧洲的日耳曼民族没有经过奴隶社会,而是从农村公社 经过征服奴隶制的罗马帝国,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上直接建立起封建社会。我国在刚刚解放时,藏、彝等少 数民族还处在奴隶制社会形态,东北的鄂伦春族甚至还处在原始公社的部落所有制阶段。经过民主改革, 他们超越了几个社会形态,直接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由于过去极左思潮的影响,第四个方面的问题很少被人们注意到,即不同国家和民族所处的社会形态具有 复杂性。过去人们以为,各种成熟的、定型了的社会形态之间是判然有别的,封建社会国家就是封建社会 国家,资本主义国家就是资本主义国家,它们之间不存在混合与交叉的关系。事实上,在每一个社会形态 中,都既有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又有过去遗留下来的不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力、生
产关系,上层建筑的残余,而且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上还会产生出未来新社会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萌 芽或因素。而在较大的多民族的国家中,在同一时期,不同民族有时又处于不同的社会形态。因此,为了 掌握每一个国家在某一社会形态中的全面情况,就必须既研究这一社会形态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力,生产 关系、上层建筑,又研究这一社会形态中不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不占主导地位的政治组织与 意识形态。因为任何一个社会形态都不是孤立的,静止的,而是处于发展的过程中,处于同其他社会形态 相联系的历史发展的链条中。只有全面考察存在于每一个国家某个社会形态中的各种社会因素及其交互作 用,才能全面地、具体地了解这个国家在这个社会形态的发展状况,否则就会陷入对历史的抽象研究之中。 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根据之一。 四、社会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因为社会进步有其内在根据,所以,社会进步是不可阻挡的。然而社会进步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恰恰 相反,总是要经历许多曲折,出现许多复杂的情况 人社会进步的质的方面来说,迄今为止,人类历史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有些国家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每一种社会形态较前一种社会形态都更发达、更进步,表现了历史前进 运动的具体历程,社会形态的更替不是任意的,而是社会发展的客观的必然的过程。任何一个新社会形态 的发现都不是偶然的,也不是神赐的。它是由原来的社会形态准备和孕育而成的。当新社会形态的根据和 条件一旦在旧的社会形态中孕育成熟时,它迟早会降生的,但这种更替从来不是毫无阻碍的,它不可避免 地要遭到旧势力和反动阶级的抵抗。因为社会形态的更替对于旧势力和反动阶级来说,就意味着被推翻、 被打倒、被抛出历史舞台。正因为如此,他们的抵御和反抗是顽固而持久的。这是社会进步曲折性和反复 性的根本原因。一种新的社会形态最终取代旧的社会形态,常常要经历上百年甚至几百年的反复较量。例 如中国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历时八百多年,其间曲折反复不可胜记。又如欧洲资本主义社会取代封建 社会也是经历了数百年的斗争,其间复辟和反复辟的斗争在有些国家发生过不止一次。这些以一种剥削形 式取代另一种剥削形式的变化,斗争尚且如此复杂,道路尚且如此曲折,若是建立没有剥削和压迫的新社 会,其道路必然更加曲折、复杂 1917年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它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取代资本主义制度已 经由理论变为现实。社会主义社会要从根本上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铲除剥削,这一取代过程的艰巨性 和复杂性,是以往任何时代不可比拟的,因此,也必然会出现更多的曲折,发生许多更为复杂的情况。对 此我们必须有足够的认识和思想准备,这样,在曲折和反复面前才能处变不惊,冷静沉着。20世纪80年 代末期,社会主义的发展遇到了巨大的挫折,十月革命的故乡,搞了70多年社会主义的苏联一朝覆灭。其 原因是多方面的,苏联内部原因当然是主要的,但我们也不可忽视国际上反动势力对社会主义的颠覆和破 坏,历史上国际势力干涉一国的发展以至几国联合起来破坏世界和平与进步的事例可谓举不胜举,这也是 世界进步复杂与曲折的重要原因。因此,由此就对社会主义丧失信心,对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 然性发生动摇是不懂历史发展的曲折性与复杂性的表现,邓小平当时对这种现象曾作过非常科学的分析。 他说:“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 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的几百年间,发生过 多少次王朝复辟?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一些国家出现 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 发展。因此,不要惊慌失措,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有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邓小平的 分析既揭示了社会历史进步的必然性,又揭示了历史进步过程中的曲折性和反复性,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产关系,上层建筑的残余,而且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上还会产生出未来新社会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萌 芽或因素。而在较大的多民族的国家中,在同一时期,不同民族有时又处于不同的社会形态。因此,为了 掌握每一个国家在某一社会形态中的全面情况,就必须既研究这一社会形态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力,生产 关系、上层建筑,又研究这一社会形态中不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不占主导地位的政治组织与 意识形态。因为任何一个社会形态都不是孤立的,静止的,而是处于发展的过程中,处于同其他社会形态 相联系的历史发展的链条中。只有全面考察存在于每一个国家某个社会形态中的各种社会因素及其交互作 用,才能全面地、具体地了解这个国家在这个社会形态的发展状况,否则就会陷入对历史的抽象研究之中。 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根据之一。 四、社会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因为社会进步有其内在根据,所以,社会进步是不可阻挡的。然而社会进步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恰恰 相反,总是要经历许多曲折,出现许多复杂的情况。 人社会进步的质的方面来说,迄今为止,人类历史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有些国家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每一种社会形态较前一种社会形态都更发达、更进步,表现了历史前进 运动的具体历程,社会形态的更替不是任意的,而是社会发展的客观的必然的过程。任何一个新社会形态 的发现都不是偶然的,也不是神赐的。它是由原来的社会形态准备和孕育而成的。当新社会形态的根据和 条件一旦在旧的社会形态中孕育成熟时,它迟早会降生的,但这种更替从来不是毫无阻碍的,它不可避免 地要遭到旧势力和反动阶级的抵抗。因为社会形态的更替对于旧势力和反动阶级来说,就意味着被推翻、 被打倒、被抛出历史舞台。正因为如此,他们的抵御和反抗是顽固而持久的。这是社会进步曲折性和反复 性的根本原因。一种新的社会形态最终取代旧的社会形态,常常要经历上百年甚至几百年的反复较量。例 如中国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历时八百多年,其间曲折反复不可胜记。又如欧洲资本主义社会取代封建 社会也是经历了数百年的斗争,其间复辟和反复辟的斗争在有些国家发生过不止一次。这些以一种剥削形 式取代另一种剥削形式的变化,斗争尚且如此复杂,道路尚且如此曲折,若是建立没有剥削和压迫的新社 会,其道路必然更加曲折、复杂。 1917 年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它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取代资本主义制度已 经由理论变为现实。社会主义社会要从根本上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铲除剥削,这一取代过程的艰巨性 和复杂性,是以往任何时代不可比拟的,因此,也必然会出现更多的曲折,发生许多更为复杂的情况。对 此我们必须有足够的认识和思想准备,这样,在曲折和反复面前才能处变不惊,冷静沉着。20 世纪 80 年 代末期,社会主义的发展遇到了巨大的挫折,十月革命的故乡,搞了 70 多年社会主义的苏联一朝覆灭。其 原因是多方面的,苏联内部原因当然是主要的,但我们也不可忽视国际上反动势力对社会主义的颠覆和破 坏,历史上国际势力干涉一国的发展以至几国联合起来破坏世界和平与进步的事例可谓举不胜举,这也是 世界进步复杂与曲折的重要原因。因此,由此就对社会主义丧失信心,对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 然性发生动摇是不懂历史发展的曲折性与复杂性的表现,邓小平当时对这种现象曾作过非常科学的分析。 他说:“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 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的几百年间,发生过 多少次王朝复辟?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一些国家出现 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 发展。因此,不要惊慌失措,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有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邓小平的 分析既揭示了社会历史进步的必然性,又揭示了历史进步过程中的曲折性和反复性,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和深远的教育意义 从社会进步的量上看,同一社会形态内部的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往往只有通过改良、改革 的方式才能够实现,而改良与改革的实质必然是社会各种利益的重新调整与分配,但是,社会既得利益者 总会千方百计地阻挠、破坏这种调整与分配。如果政府或各阶级、阶层不能妥善处理和协调各种矛盾与关 系,制定切实可行的改革或改良方案,就有可能导致社会发展的动荡、曲折乃至倒退,破坏社会文明健康 有序的发展进程。再者,任何一个社会形态都有其产生、确立、成熟以至衰落的历史,无论是在其产生之 初,还是在其衰落之时,社会文明进步的历史进程必然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而发生扭曲和偏离 目前,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正处于攻坚阶段,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也必将对我国的改革开放产生更为直 接和深远的影响,因此,只有进一步坚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贯彻“三个有利于”的改革标 准,协调好各种社会关系,紧紧地团结和依靠广大的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切实维护他们的根本利益,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利用法制的手段规范人们的行为和社会的运作,才能确保社会主义文明健康、持 续地发展。 第二节: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 当代西方反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派别大都指责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是“人学的空场”。(萨特语)这要么是对马 克思主义哲学的无知,要么就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污蔑。事实上,对人的研究始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特 别是他的历史哲学的重要内容。因为马克思坚信“历史不过是人的活动的历史”,离开了对人的本质、价值 等等的研究,历史也就成了“非人的历史”。但是马克思却坚决地反对那种脱离活生生的人类实践来抽象地 谈论人的本质、价值、意义等等的做法,因为人从来都是生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具体的人。因此,马克 思从辩证的立场和实践的观点出发,在人的本质问题上,坚持人的社会性和主体性的辩证统一,在人的价 值问题上坚持人的目的性和手段性的辩证统一,在人生境界问题上坚持人的客观境界和主体境遇的辩证统 地回答了有关人的本质及价值的一系列问题。在当前的市场经济下如何看待人的变化、人的价 以及人生境遇,相信是大学生特别是我们军校大学生都十分关注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有关论述为我们 实现人生价值、提高人生境界提供了良好的参照,指明了可行的方向。今天我们就开始学习第九章:人的 本质、价值和人生境界。 一、人的本质 对人的本质的科学规定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在实践的基础上克服了以往哲学在人的 本质、人性等问题上的种种片面性认识,揭示了现实的人的本质 人类对自身本质的探索 可以说,早在人类刚刚脱离动物界的时候,人们就己经开始了有关自身的奥秘与意义的思考。因此在各民 族的原始神话和原始宗教中,几乎都有关于人类起源及其在世界中地位的传说,中国关于伏羲与女娲的神 话传说,西方亚当与夏娃的传说是我们都比较熟悉、也较具代表性的两个。在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由 于人类不仅要求摆脱自然束缚,而且要进一步摆脱社会压迫:由于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人类自我 意识的要求更加强烈,使这一问题日益成为许多思想家、哲学家思考的重要内容 在古代,人们一般只局限于从人的直接存在即“人性”上,把人性同物性直观地区分出来。认为物有物性 人有人性,只要找到人性是什么,“人”也就自然而然地确定了。而在物性的区分上又主要把人与动物加以 区别
和深远的教育意义。 从社会进步的量上看,同一社会形态内部的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往往只有通过改良、改革 的方式才能够实现,而改良与改革的实质必然是社会各种利益的重新调整与分配,但是,社会既得利益者 总会千方百计地阻挠、破坏这种调整与分配。如果政府或各阶级、阶层不能妥善处理和协调各种矛盾与关 系,制定切实可行的改革或改良方案,就有可能导致社会发展的动荡、曲折乃至倒退,破坏社会文明健康 有序的发展进程。再者,任何一个社会形态都有其产生、确立、成熟以至衰落的历史,无论是在其产生之 初,还是在其衰落之时,社会文明进步的历史进程必然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而发生扭曲和偏离。 目前,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正处于攻坚阶段,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也必将对我国的改革开放产生更为直 接和深远的影响,因此,只有进一步坚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贯彻“三个有利于”的改革标 准,协调好各种社会关系,紧紧地团结和依靠广大的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切实维护他们的根本利益,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利用法制的手段规范人们的行为和社会的运作,才能确保社会主义文明健康、持 续地发展。 第二节: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 当代西方反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派别大都指责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是“人学的空场”。(萨特语)这要么是对马 克思主义哲学的无知,要么就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污蔑。事实上,对人的研究始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特 别是他的历史哲学的重要内容。因为马克思坚信“历史不过是人的活动的历史”,离开了对人的本质、价值 等等的研究,历史也就成了“非人的历史”。但是马克思却坚决地反对那种脱离活生生的人类实践来抽象地 谈论人的本质、价值、意义等等的做法,因为人从来都是生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具体的人。因此,马克 思从辩证的立场和实践的观点出发,在人的本质问题上,坚持人的社会性和主体性的辩证统一,在人的价 值问题上坚持人的目的性和手段性的辩证统一,在人生境界问题上坚持人的客观境界和主体境遇的辩证统 一。科学地回答了有关人的本质及价值的一系列问题。在当前的市场经济下如何看待人的变化、人的价值 以及人生境遇,相信是大学生特别是我们军校大学生都十分关注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有关论述为我们 实现人生价值、提高人生境界提供了良好的参照,指明了可行的方向。今天我们就开始学习第九章:人的 本质、价值和人生境界。 一、人的本质 对人的本质的科学规定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在实践的基础上克服了以往哲学在人的 本质、人性等问题上的种种片面性认识,揭示了现实的人的本质。 人类对自身本质的探索 可以说,早在人类刚刚脱离动物界的时候,人们就已经开始了有关自身的奥秘与意义的思考。因此在各民 族的原始神话和原始宗教中,几乎都有关于人类起源及其在世界中地位的传说,中国关于伏羲与女娲的神 话传说,西方亚当与夏娃的传说是我们都比较熟悉、也较具代表性的两个。在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由 于人类不仅要求摆脱自然束缚,而且要进一步摆脱社会压迫;由于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人类自我 意识的要求更加强烈,使这一问题日益成为许多思想家、哲学家思考的重要内容。 在古代,人们一般只局限于从人的直接存在即“人性”上,把人性同物性直观地区分出来。认为物有物性, 人有人性,只要找到人性是什么,“人”也就自然而然地确定了。而在物性的区分上又主要把人与动物加以 区别
春秋时期,我国的大思想家、哲学家孔子就提出“仁者,人也”,人与禽兽的区别在于人懂得“礼义廉耻”, 即是说,人是“伦理的生物”。在这之后关于人性“善恶”的争论就成为当时百家争鸣的重要内容。孟子最 早提出“性善论”。他在《孟子告子上》写道:“人之性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这就是说,人的本性天生就是善的,就好像水总是往低处流淌一样。“人之初,性本善”,《三字经》开头 这两句,说明性善论已深入到民众之中。与“性善论”相对立的是荀子的“性恶论”。《荀子→性恶》中说:“人 之性恶,其善者伪(人为)也。”意思是说人生而具有好色、好声、好味、好利等特性,只有经过教化,才 能去恶从善。另外告子“无善无恶”论、董仲舒的“性三品”论、扬雄的“善恶混合”论、李翱的“性善情恶”论, 在古代影响也不小。 在古代欧洲,与中国的孔子处于大约同一时期,在中西方文化中也与孔子处于同等重要位置的思想家和哲 学家柏拉图认为人是“理性的生物”,这就开创了与中国截然不同的人性论传统。直到现在,我们中国人骂 某人是畜生的理由仍不外是有悖人伦,当然,除了柏拉图的理性论而外,古希腊的其他哲学家也提出过不 同的见解,例如德谟克里特提出“人是一个世界”,看到了人的复杂性: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 意识到了人在世界中的主体地位:而亚里士多德己经把人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提出“人天生是政治动物” 的观点。然而,这些观点都没能超过理性论对西方的影响 进入近代,思想家不再满足于用直接存在、具体人性来规定人,而开始寻找决定人的普遍性质和深层结构 把它看作具体人性、直接存在的决定者。并由此形成了两种对立的主体观:以英国为代表的经验主义传统 强调人的自然的、固有的本性,认为它是由具体的个别的人性中归纳出来的共同性:认为人就其本性来说, 就是自然的、个体的、由生理欲求支配的。而欧洲大陆的理性主义传统则认为人性是现象形态,是由深层 的即人的理性、伦理本质决定的,强调人的本质具有超自然的、应有的性质:认为人本质上应该是精神的、 族类的、按伦理规范行动的 前一种观点来自于14~16世纪在意大利发生的提倡和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文艺复兴运动。这个运动以 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为名,提出要关心人的世俗生活,动摇了神学的绝对统治地位,因为在欧洲中世纪 整个社会完全被神学所统治,宗教是唯一的意识形态,神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和绝对权威。文艺复兴运动 的思想家们不是强调神,而是强调人本身,他们认为,人与动物不同,突出表现为人有思想,人是“先思而 后行”。不仅如此,他们还指出人是自由的,人有“自由意志”,这同宗教神学把人看作是上帝的奴仆、没有 任何权利和自由的观点,是针锋相对的。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还提出人具有满足自己欲望和追求享乐的 本性,这是对封建神学所宣扬的禁欲主义的反抗。总之,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把人看作是有理性,有自 由意志、追求享乐的,认为理性、自由、享乐是人的本性。现在,我们通常说,文艺复兴是资产阶级思想 的古代形式,但不可否认的是,古希腊、古罗马的许多传统确实通过这一运动形式而得以“复兴”和保存 不然,我们就很难解释古希腊、古罗马何以是欧洲文化的源头 紧随17世纪英国经验主义“自然人”理论的是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前夕发生的启蒙运动。启蒙思想 家冲破了神学世界观的束缚,用无神论和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考察人,他们提出“天赋人权”论,认为人不是 上帝创造的,而是从自然界中发展出来的:人的权利既不是神赐的,也不是人给的,而是天赋的,这里讲 的“天”就是自然,人的权利是人生来就有的,人生来具有哪些权利呢?第一是自由的权利。卢梭提出“人是 生而自由的”。他在《社会契约论》一书中写道:“这种人人共有的自由,是人的本性的结果。”第二是平等 的权利。启蒙思想家认为,人不仅生而自由,而且生而平等。第三是人有追求幸福和享乐的权利,除了这 些思想之外,他们中有些人还提出人性的善恶是由环境和教育所决定的,提出“人是环境的产物”,人是教 育的产物。霍尔巴哈说:“我愿意把人造成怎样,就可以把他造成怎样”,总之,启蒙思想家把人的本质归
春秋时期,我国的大思想家、哲学家孔子就提出“仁者,人也”,人与禽兽的区别在于人懂得“礼义廉耻”, 即是说,人是“伦理的生物”。在这之后关于人性“善”“恶”的争论就成为当时百家争鸣的重要内容。孟子最 早提出“性善论”。他在《孟子•告子上》写道:“人之性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这就是说,人的本性天生就是善的,就好像水总是往低处流淌一样。“人之初,性本善”,《三字经》开头 这两句,说明性善论已深入到民众之中。与“性善论”相对立的是荀子的“性恶论”。《荀子•性恶》中说:“人 之性恶,其善者伪(人为)也。”意思是说人生而具有好色、好声、好味、好利等特性,只有经过教化,才 能去恶从善。另外告子“无善无恶”论、董仲舒的“性三品”论、扬雄的“善恶混合”论、李翱的“性善情恶”论, 在古代影响也不小。 在古代欧洲,与中国的孔子处于大约同一时期,在中西方文化中也与孔子处于同等重要位置的思想家和哲 学家柏拉图认为人是“理性的生物”,这就开创了与中国截然不同的人性论传统。直到现在,我们中国人骂 某人是畜生的理由仍不外是有悖人伦,当然,除了柏拉图的理性论而外,古希腊的其他哲学家也提出过不 同的见解,例如德谟克里特提出“人是一个世界”,看到了人的复杂性;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 意识到了人在世界中的主体地位;而亚里士多德已经把人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提出“人天生是政治动物” 的观点。然而,这些观点都没能超过理性论对西方的影响。 进入近代,思想家不再满足于用直接存在、具体人性来规定人,而开始寻找决定人的普遍性质和深层结构, 把它看作具体人性、直接存在的决定者。并由此形成了两种对立的主体观:以英国为代表的经验主义传统 强调人的自然的、固有的本性,认为它是由具体的个别的人性中归纳出来的共同性;认为人就其本性来说, 就是自然的、个体的、由生理欲求支配的。而欧洲大陆的理性主义传统则认为人性是现象形态,是由深层 的即人的理性、伦理本质决定的,强调人的本质具有超自然的、应有的性质;认为人本质上应该是精神的、 族类的、按伦理规范行动的。 前一种观点来自于 14~16 世纪在意大利发生的提倡和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文艺复兴运动。这个运动以 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为名,提出要关心人的世俗生活,动摇了神学的绝对统治地位,因为在欧洲中世纪, 整个社会完全被神学所统治,宗教是唯一的意识形态,神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和绝对权威。文艺复兴运动 的思想家们不是强调神,而是强调人本身,他们认为,人与动物不同,突出表现为人有思想,人是“先思而 后行”。不仅如此,他们还指出人是自由的,人有“自由意志”,这同宗教神学把人看作是上帝的奴仆、没有 任何权利和自由的观点,是针锋相对的。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还提出人具有满足自己欲望和追求享乐的 本性,这是对封建神学所宣扬的禁欲主义的反抗。总之,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把人看作是有理性,有自 由意志、追求享乐的,认为理性、自由、享乐是人的本性。现在,我们通常说,文艺复兴是资产阶级思想 的古代形式,但不可否认的是,古希腊、古罗马的许多传统确实通过这一运动形式而得以“复兴”和保存。 不然,我们就很难解释古希腊、古罗马何以是欧洲文化的源头。 紧随 17 世纪英国经验主义“自然人”理论的是 18 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前夕发生的启蒙运动。启蒙思想 家冲破了神学世界观的束缚,用无神论和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考察人,他们提出“天赋人权”论,认为人不是 上帝创造的,而是从自然界中发展出来的;人的权利既不是神赐的,也不是人给的,而是天赋的,这里讲 的“天”就是自然,人的权利是人生来就有的,人生来具有哪些权利呢?第一是自由的权利。卢梭提出“人是 生而自由的”。他在《社会契约论》一书中写道:“这种人人共有的自由,是人的本性的结果。”第二是平等 的权利。启蒙思想家认为,人不仅生而自由,而且生而平等。第三是人有追求幸福和享乐的权利,除了这 些思想之外,他们中有些人还提出人性的善恶是由环境和教育所决定的,提出“人是环境的产物”,人是教 育的产物。霍尔巴哈说:“我愿意把人造成怎样,就可以把他造成怎样”,总之,启蒙思想家把人的本质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