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的,再像这两首诗,在另种观点上说,当然也不是毫无可取的作品。可是就内容说,就效果 说,便不能和前列李杜两人诗相比。从这两首诗里,我们可以推知作者在当时的心情是十分幽闲的 帘斜树隔情无限,烛暗香残坐不辞”,这简直已是幽闲的极致。像这样以不痛不痒或者嗜情享乐的心 情所写出来的东西,不是失之无病呻吟,便是夸张渲染,读了以后只能令人产生空虚无物或矫情生厌 的感觉,却引不起读者心灵上的共鸣和同情。这些诗因为缺乏对于人生对于思想有何开拓的要素,只 给人以倏忽的浮薄的影响,所以充其量也仅能算作二三等诗作。 待月东林月正国,广庭无树草无烟; 中秋云净出沧海,牛夜露寒当碧天。 轮影漸移金殿外,镜光犹挂画楼前; 莫辞达曙殷勤望,一堕西岩又隔年。 —许浑《八月十五夜宿鹤林寺玩月诗》 “莫辞达曙殷勤望,一堕西岩又隔年”,这种对于时光易逝而又想及时抓住的感觉,在我们日常生 活里出现的时机非常频繁。然而有些虽然是诗人却也不能如此和谐地用适宜的文字表现出来的。这种 感觉虽然十分为大家熟悉,并不能算为创见,而且意义也不很博大深刻,可是惟其因为是大家所熟悉 的,又是一部分诗人所弃置不用的,所以更易令人感到亲切和动人。单就这一点论,这首诗就可高出 陆秦两作。 这样,我们回到上面的意思继续来说,一些辞调琳琅砌语艳丽的作品严格说来是都不能叫作好东 西的。正相反,那些不加藻饰的作品却总多见其真挚自然,亲切而动人。尤其,在那些不加藻饰,情 之所至,而在诉说或感喟某种宇宙人生的缺憾的诗篇之中,其感人的力量也最大。此其故,也许因为 人生本是悲剧的综合吧。“何人种丹桂,不长出轮枝”。诗人诚不能无感于“盈缺青冥外,东风万古吹” 了呢
N二单元 14 衣食住行,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为重要的内容。由于各地区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 不同,各民族的创造智慧、审美追求不同,因而不同区域、不同民族、不同历史时期,人 们在衣食住行方面也会表现出不同的特色,并构成异彩纷呈的民俗文化。 修 本单元所选课文都是反映衣食住行文化的作品。认真阅读,你对这方面的民俗文化一 定会有更深的理解:由衣的变更透视时代侧影,由食的艺术体验乡土风情,由居的风格省 中 察审美追求……同时,提高感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国民俗文化 更衣记① 张爱玲 如果当初世代相传的衣服没有大批卖给收旧货的,一年一度六月里晒衣裳,该是一件 辉煌热闹的事吧。你在竹竿与竹竿之间走过,两边拦着绫罗绸缎的墙—那是埋在地底下 的占代宫室里发掘出的甬道。你把额角贴在织金的花绣上。太阳在这边的时候,将金线晒 得滚烫,然而现在已经冷了。 从前的人吃力地过了一辈子,所作所为,渐渐蒙上了灰尘;子孙晾衣裳的时候又把灰 尘给抖了下来,在黃色的太阳里飞舞着。回忆这东西若是有气味的话,那就是樟脑的香, 甜而稳妥,像记得分明的快乐,甜而怅惘,像忘却了的忧愁。 我们不大能够想象过去的世界,这么迂缓,安静,齐整—在满清三百年的统治下, 女人竟没有什么时装可言!一代又一代的人穿着同样的衣服而不觉得厌烦。开国的时候 因为“男降女不降”,女子的服装还保留着显著的明代遗风。从17世纪中叶直到19世纪 末,流行着极度宽大的衫裤,有一种四平八稳的沉着气象。领圈很低,有等于无。穿在外 面的是“大袄”。在非正式的场合,宽了衣,便露出“中袄”。“中袄”里面有紧窄合身的 ①选自《流言》(浙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有删节。张爱玲(1920-1995),现代女作家。原名张瑛。原籍河北丰 润,生于上海,1952年移居香港,后定居美国,1995年在美国洛杉矶去世。主要著作有小说集《传奇》、散文集《流 言)和长篇小说《半生缘》等
小袄”,上床也不脱去,多半是娇媚的桃红或水红。三件袄子之上又加着“云肩背心”, 黑缎宽镶,盘着大云头。 削肩、细腰、平胸,薄而小的标准美女在这一层层衣衫的重压下失踪了。她的本身是 不存在的,不过是一个衣架子罢了。中国人不赞成太触目的女人。历史上记载的耸人听闻 的美德—譬如说,一只胳膊被陌生男子拉了一把,便将它砍掉—虽然博得普遍的赞 叹,知识阶级对之总隐隐地觉得有点遗憾,因为一个女人不该吸引过度的注意;任是铁铮 铮的名字,挂在千万人的嘴唇上,也在呼吸的水蒸气里生了锈。女人要想出众一点,连这 样堂而皇之的途径都有人反对,何况奇装异服,自然那更是伤风败俗了 出门时裤子上罩的裙子,其规律化更为彻底。通常都是黑色,逢着喜庆年节,太太穿 红的,姨太太穿粉红。寡妇系黑裙,可是丈夫过世多年之后,如有公婆在堂,她可以穿湖 色或雪青。裙上的细褶是女人的仪态最严格的试验。家教好的姑娘,莲步姗姗,百褶裙虽 不至于纹丝不动,也只限于最轻微的摇颤。不惯穿裙的小家碧玉走起路来便予人以惊风骇 浪的印象。更为苛刻的是新娘的红裙,裙腰垂下一条条半寸来宽的飘带,带端系着铃。行 动时只许有一点隐约的叮当,像远山上宝塔上的风铃。晚至1920年左右,比较潇洒自由 的宽褶裙入时了,这一类的裙子方才完全废除。 民国初建立,有一时期似乎各方面都有浮面的清明气象。大家都认真相信卢梭的理想 化的人权主义。学生们热诚拥护投票制度、非孝、自由恋爱。甚至于纯粹的精神恋爱也有 人实验过,但似乎不曾成功。 时装上也显出空前的天真,轻快,愉悦。“喇叭管袖子”飘飘欲仙,露出一大截玉腕。佛 短袄腰部极为紫小。上层阶级的女人出门系裙,在家里只穿一条齐膝的短裤,丝袜也只到 膝为止,裤与袜的交界处偶然也大胆地暴露了膝盖。存心不良的女人往往从袄底垂下挑拨 性的长而宽的淡色丝质裤带,带端飘着排穗。 民国初年的时装,大部分的灵感是得自西方的。衣领减低了不算,甚至被蠲免①了的 时候也有,领口挖成圆形,方形,鸡心形,金刚钻形。白色丝质围巾四季都能用。白丝袜 脚跟上的黑绣花,像虫的行列,蠕蠕爬到腿肚子上。交际花与妓女常常有戴平光眼镜以为 美的。舶来品不分皂白地被接受,可见一斑 军阀来来去去,马蹄后飞沙走石,跟着他们自己的官员、政府、法律,跌跌绊绊赶上 去的时装,也同样地千变万化。短袄的下摆忽而圆,忽而尖,忽而六角形。女人的衣服往 常是和珠宝一般,没有年纪的,随时可以变卖,然而在民国的当铺里不复受欢迎了,因为 过了时就一文不值 时装的日新月异并不一定表现活泼的精神与新颖的思想。恰巧相反。它可以代表呆 滞;由于其他活动范围内的失败,所有的创造力都流入衣服的区域里去。在政治混乱期 间,人们没有能力改良他们的生活情形。他们只能够创造他们贴身的环境—那就是衣 服。我们各人住在各人的衣服里。 15 1921年,女人穿上了长袍。发源于满洲的旗装自从旗人入关之后一直是与中土的服 ①〔蠲(uon)免)免除
装并行着的,各不相犯,旗下的妇女嫌她们的旗袍缺乏女性美,也想改穿较妩媚的袄裤, 然而皇帝下诏,严厉禁止了。五族共和之后,全国妇女突然一致采用旗袍,倒不是为了效 忠于满清,提倡复辟运动,而是因为女子蓄意要模仿男子。在中国,自古以来女人的代名 词是“三绺梳头,两截穿衣”。一截穿衣与两截穿衣是很细微的区别,似乎没有什么不公 平之处,可是1920年的女人很容易地就多了心。她们初受西方文化的熏陶,醉心于男女 平权之说,可是四周的实际情形与理想相差太远了,羞愤之下,她们排斥女性化的一切, 16 恨不得将女人的根性斩尽杀绝。因此初兴的旗袍是严冷方正的,具有清教徒的风格。 政治上,对内对外陆续发生的不幸事件使民族灰了心。青年人的理想总有支持不了的 天。时装开始紧缩。喇叭管袖子收小了。1930年,袖长及肘,衣领又高了起来。往年 的元宝领的优点在它的适宜的角度,斜斜地切过两腮,不是瓜子脸也变了瓜子脸,这一次 的高领却是圆筒式的,紧抵着下颔,肌肉尚未松弛的姑娘们也生下双下巴。这种衣领根本 不可恕。可是它象征了十年前那种理智化的淫逸的空气—直挺挺的衣领远远隔开了女神 修 似的头与下面的丰柔的肉身。这儿有讽刺,有绝望后的狂笑。 当时欧美流行着的双排钮扣的军人式的外套正和中国人凄厉的心情一拍即合。然而恪 守中庸之道的中国女人在那雄赳赳的大衣底下穿着拂地的丝绒长袍,袍叉开到大腿上,露 中国民俗文化 出同样质料的长裤子,裤腿上闪着银色花边。衣服的主人翁也是这样的奇异的配搭,表面 上无不激烈地唱高调,骨子里还是唯物主义者。 近年来最重要的变化是衣袖的废除。(那似乎是极其艰难危险的工作,小心翼翼地, 费了20年的工夫方才完全剪去。)同时衣领矮了,袍身短了,装饰性质的镶滚也免了,改 用盘花钮扣来代替,不久连钮扣也被捐弃了,改用揿钮。总之,这笔账完全是减法—所 有的点缀品,无论有用没用,一概剔去。剩下的只有一件紧身背心,露出颈项,两臂与 小腿。 现在要紧的是人,旗袍的作用不外乎烘云托月忠实地将人体轮廓曲曲勾出。革命前的 装束却反之,人属次要,单只注重诗意的线条,于是女人的体格公式化,不脱衣服,不知 道她与她有什么不同。 男装的近代史较为平淡。只是一个极短的时期,民国四年至八九年,男人的衣服也讲 究花哨,滚上多道的如意头,而且男女的衣料可以通用,然而生当其时的人都认为那是天 下大乱的怪现状之一。目前中国人的西装,固然是谨严而黯淡,遵守西洋绅土的成规,即 使中装也长年地在灰色,咖啡色,深青里面打滚,质地与图案也极单调。男子的生活比女 子自由得多,然而单凭这一件不自由,我就不愿意做一个男子。 衣服似乎是不足挂齿的小事。刘备说过这样的话:“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可是 如果女人能够做到“丈夫如衣服”的地步,就很不容易。有个西方作家曾经抱怨过,多数 攵人选择丈夫远不及选择帽子一般的聚精会神,慎重考虑。再没有心肝的女子说起她“去 年那件织锦缎夹袍”的时候,也是一往情深的 直到18世纪为止,中外的男子尚有穿红着绿的权利。男子服色的限制是现代文明的 题 特征。不论这在心理上有没有不健康的影响,至少这是不必要的压抑。文明社会的集团生 活里,必要的压抑有许多种,似乎小节上应当放纵些,作为补偿。有这么一种议论,说男
性如果对于衣着感到兴趣些,也许他们会安分一点,不至于千方百计争取社会的注意与赞 美,为了造就一己的声望,不惜祸国殃民。若说只消将男人打扮得花红柳绿的,天下就太 平了,那当然是笑话。大红蟒衣里面戴着绣花肚兜的官员,照样会淆乱朝纲。但是预言家 威尔斯①的合理化的乌托邦里面的男女公民一律穿着最鲜艳的薄膜质的衣裤、斗篷,这倒 也值得做我们参考的资料。 因为习惯上的关系,男子打扮得略略不中程式,的确看着不顺眼,中装上加大衣,就 是一个例子,不如另加上一件棉袍或皮袍来得妥当,便臃肿些也不妨。有一次我在电车上 看见一个年轻人,也许是学生,也许是店伙,用米色绿方格的兔子呢制了太紧的袍,脚上 穿着女式红绿条纹短袜,嘴里含着别致的描花假象牙烟斗,烟斗里并没有烟。他吮了 会,拿下来把它一截截拆开了,又装上去,再送到嘴里去吮,面上颇有得色。乍看觉得好 笑,然而为什么不呢,如果他喜欢?……秋凉的薄暮,小菜场上收了摊子,满地的鱼腥和 青白色的芦粟的皮与渣。一个小孩骑了自行车冲过来,卖弄本领,大叫一声,放松了扶 手,摇摆着,轻倩地掠过。在这一刹那,满街的人都充满了不可理喻的景仰之心。人生最 可爱的当儿便在那一撒手吧? 老北京的四合院② 邓云乡 第 四合院之好,在于它有房子、有院子、有大门、有房门。关上大门,自成一统;走出 房门,顶天立地;四顾环绕,中间舒展;廊栏曲折,有露有藏。如果条件好,几个四合院 连在一起,那除去合之外,又多了一个深字。“庭院深深深几许”“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 却照深深院”……这样纯中国式的诗境,其感人深处,是和古老的四合院建筑分不开的。 北京四合院好在其合,贵在其敞。合便于保存自我的天地;敞则更容易观赏广阔的空 间,视野更大,无坐井观天之弊。这样的居住条件,似乎也影响到居住者的素养气质。 方面是不干扰别人,自然也不愿别人干扰。二方面很敞快、较达观、不拘谨、较坦然,但 也缺少竟争性,自然也不斤斤计较。三方面对自然界很敏感,对春夏秋冬岁时变化有深厚 情致。让我们先来看看四合院的春、夏、秋、冬。 冬至过了是腊八,四合院春的消息已经开始萌动了。过了二十三,离年剩七天……在 腊尽春回之际,四合院中自然是别有一番风光了,最先是围绕着年的点缀。半世纪前,老 式人家还要贴春联,而新式人家或客居的半新式人家,春联一般都免了。但都要打扫房 子,重新糊窗户。打扫房屋如果说雅言叫掸③尘,北京人说话讲究忌讳,大年下的,什么 ①〔威尔斯)即赫伯特·乔治·威尔斯( Herbert G.wlsl866-1946),英国小说家、人类历史学家。一生著述颇丰 代表作《时间机器》《星际战争》。②选自《云乡漫录》(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有删改。③((d) 轻轻地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