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大附中高一年级语文必修2模块结业考试 试题卷 时量:120分钟 满分:150分 命题人:湖南师大附中高一语文备课组 一、选择题(共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有错误的一组是 A.裨益(bi) 酾酒(shi) 镂刻(lou) 觞曲水( shang) B.禊事(xi) 干禄(gan) 蜷缩(quan) 虚御风(ping) 流冯义 C.溘死(ke) 赎罪(shu) 愀然(qio) 愤填膺(ying) D.蕈菌(xun) 商榷(zhu6) 兑现(dui) 便言 令才( bian) 1.D/商榷(que)便言令才(pian)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A.资产者尽相诽谤他、诅咒他。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珠丝一样轻 轻抹去。 B.诸君肄业于此,或三年,或四年,苟能爱惜光阴,孜孜求学,则其造诣,容 有底止 C.一个人夹在各地的市民中间,浑浑沌沌地过去,秋的意境与恣态,总赏玩不 到实足。 D.我梦想有一天,悠谷上升,高山下降,坎坷曲折之路成坦途,胜光披露,满 照人间 2.B/A尽相一竞相珠丝一蛛丝C恣态一姿态实足一十足D悠谷一幽谷胜 光一圣光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低碳生活”是个新概念,所提出的却是世界可持续发展的老问题, 它 了人类因气候变化而对未来产生的担忧,我们应提倡“低碳 生活 ②推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实现开发建设与生态保护的有 机统一,有利于 经济结构,创造高效生态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③“大手拉小手。”在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经验的交流会上,不少地方、 学校介绍了他们的实际做法和初步成效, 了群众的这句话 A.反应调整验证 B.反应调控 印证 C.反映调整印证 D.反映调控验证 3.C/反应:机体受到刺激而引起相应的活动;事情引起的意见、态度或行动。反 映:把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出来;把情况、意见等告诉上级或有关部门。调整: 改变原有的情况,使适应客观环境和要求。调控:调节控制。验证:通过实验或 检验证实。印证:证明与事实相符。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构建和谐社会,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大 的意义
湖南师大附中高一年级语文必修 2 模块结业考试 试 题 卷 时量:120 分钟 满分:150 分 命题人:湖南师大附中高一语文备课组 一、选择题(共 15 分,每小题 3 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有错误的一组是 A. 裨益(bì) 酾酒(shī) 镂刻(lòu) 流 觞曲水(shānɡ) B. 禊事(xì) 干禄(ɡān) 蜷缩(quán) 冯 虚御风(pínɡ) C. 溘死(kè) 赎罪(shú) 愀然(qiǎo) 义 愤填膺(yīnɡ) D. 蕈菌(xùn) 商榷(zhuó) 兑现(duì) 便言 令才(biàn) 1.D/商榷(què) 便言令才(pián) 2. 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A. 资产者尽相诽谤他、诅咒他。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珠丝一样轻 轻抹去。 B. 诸君肄业于此,或三年,或四年,苟能爱惜光阴,孜孜求学,则其造诣,容 有底止。 C. 一个人夹在各地的市民中间,浑浑沌沌地过去,秋的意境与恣态,总赏玩不 到实足。 D. 我梦想有一天,悠谷上升,高山下降,坎坷曲折之路成坦途,胜光披露,满 照人间。 2.B/A 尽相—竞相 珠丝—蛛丝 C 恣态—姿态实足—十足 D 悠谷—幽谷 胜 光—圣光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 “低碳生活”是个新概念,所提出的却是世界可持续发展的老问题, 它 了人类因气候变化而对未来产生的担忧,我们应提倡“低碳 生活”。 ② 推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实现开发建设与生态保护的有 机统一,有利于 经济结构,创造高效生态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③ “大手拉小手。”在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经验的交流会上,不少地方、 学校介绍了他们的实际做法和初步成效, 了群众的这句话。 A. 反应 调整 验证 B. 反应 调控 印证 C. 反映 调整 印证 D. 反映 调控 验证 3.C/反应:机体受到刺激而引起相应的活动;事情引起的意见、态度或行动。反 映:把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出来;把情况、意见等告诉上级或有关部门。调整: 改变原有的情况,使适应客观环境和要求。调控:调节控制。验证:通过实验或 检验证实。印证:证明与事实相符。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构建和谐社会,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大 的意义
B.据统计数据显示,去年居民收入超过GDP的增速,为收入倍增计划释放了积 极信号。 C.漫步小径,微风送来阵阵芬芳;环顾四周,只见一棵棵腊梅树,正在那里释 放幽香 D.鲁迅在小说《祝福》中的祥林嫂,只想以自己诚实的劳动来换取或维持起码 的生活。 4.A/B“据……显示”句式杂糅,删去“据”或“显示”。C动宾搭配不当, “见”不能搭配“一棵棵腊梅树,正在那里释放幽香”。D成分残缺,造成主语 不明,应在介词短语“在小说《祝福》中”之后加上“塑造”一词;或删去“在” 5.在①②画横线处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印象中成熟的向日葵,花盘都是低垂的,所以有诗人赞 可我家的这几株向日葵初出茅庐,尚 不懂得这些, ,开心而单纯地笑着,就像稚 气未脱的乡野小妹子。 A.①愈是谦虚,愈是成熟 ②顾自低垂着脑袋 B.①愈是成熟,愈是谦虚 ②顾自低垂着脑袋 C.①愈是成熟,愈是谦虚 ②依然高昂着头 D.①愈是谦虚,愈是成熟 ②依然高昂着头 4.C/①诗人因向日葵成熟、低垂,而发出有关“谦虚”的赞叹。②描写的是未 成熟的向日葵,故应为“高昂着头”状 二、填空题(每句两空,每空1分,共8分) 6.根据前后句子按原文默写 (1)青青子衿,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 鸣 。我有嘉 兵 (曹操《短歌行》 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 悲夫! (王羲之《兰亭集序》) (3)清风徐 来 歌窈窕之 章 (苏轼《赤壁赋》) 6.(1)悠悠我心/食野之苹/鼓瑟吹笙(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亦犹今之视昔(3)水波 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 三、阅读题(共4个语段,共67分) (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7—9题。(选择题3分,共12分) 氓
B. 据统计数据显示,去年居民收入超过 GDP 的增速,为收入倍增计划释放了积 极信号。 C. 漫步小径,微风送来阵阵芬芳;环顾四周,只见一棵棵腊梅树,正在那里释 放幽香。 D. 鲁迅在小说《祝福》中的祥林嫂,只想以自己诚实的劳动来换取或维持起码 的生活。 4. A/B“据……显示”句式杂糅,删去“据”或“显示”。 C 动宾搭配不当, “见”不能搭配“一棵棵腊梅树,正在那里释放幽香”。D 成分残缺,造成主语 不明,应在介词短语“在小说《祝福》中”之后加上“塑造”一词;或删去“在”。 5. 在①②画横线处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印象中成熟的向日葵,花盘都是低垂的,所以有诗人赞 叹: ① 。可我家的这几株向日葵初出茅庐,尚 不懂得这些, ② ,开心而单纯地笑着,就像稚 气未脱的乡野小妹子。 A. ① 愈是谦虚,愈是成熟 ② 顾自低垂着脑袋 B. ① 愈是成熟,愈是谦虚 ② 顾自低垂着脑袋 C. ① 愈是成熟,愈是谦虚 ② 依然高昂着头 D. ① 愈是谦虚,愈是成熟 ② 依然高昂着头 4.C∕①诗人因向日葵成熟、低垂,而发出有关“谦虚”的赞叹。②描写的是未 成熟的向日葵,故应为“高昂着头”状。 二、填空题(每句两空,每空 1 分,共 8 分) 6. 根据前后句子按原文默写: ⑴ 青青子衿,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 鸣, 。我有嘉 宾, 。 (曹操《短歌行》) ⑵ ,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 今, ,悲夫! (王羲之《兰亭集序》) ⑶ 清风徐 来, 。 , , 歌窈窕之 章。 (苏轼《赤壁赋》) 6.⑴悠悠我心/食野之苹/鼓瑟吹笙 ⑵固知一死生为虚诞/亦犹今之视昔 ⑶水波 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 三、阅读题(共 4 个语段,共 67 分) (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 7—9 题。(选择题 3 分,共 12 分) 氓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 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 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 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 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 不知,晊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 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选自《诗经·卫风》 7.下列各句中,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氓》的女主人公讲述自己恋爱结婚、被虐和无端遭弃的婚恋悲剧,满腔愤 懑 B.“于嗟女兮,无与士耽”是女主人公在三年婚嫁生活中得出的痛苦经验和教 训 C.“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和“桑之落矣,其黄而陨”,隐喻女子容颜的由美 而衰。 D.氓恋爱时“信誓旦旦”,变心则为钱财已得,“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即可 为证 7.D/变心是因为女子色衰,以及氓品行不好。“以尔车来,以我贿迁”是当时的 婚俗。 8.《氓》三处写到“淇水”,任选其中二处所写“淇水”,赏析其作用。(4 分) 答 8.①《氓》三处写到淇水,所写淇水有实有虚,它成了一场悲剧婚姻的见证。② 谈婚论嫁时,送子涉淇,淇水喻示了爱情的缠绵;③遭弃归途中,淇水湿帷,淇 水暗合了婚姻的变故;④归家静思时,淇水有岸,淇水反衬了悲剧的宽广。(答 处2分) 9.简要赏析《氓》中女子的形象。(5分) 答 9.《氓》中女子是一场悲剧婚姻中的弃妇。(1分)她美丽多情,敢于追求美好 的婚姻生活;(2分)她勤劳坚强,勇敢地面对婚变而向不专一的爱情诀别。(2 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选择每题3分,翻译题6分,共 分) 游褒禅山记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 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 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 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 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 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 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选自《诗经•卫风》) 7. 下列各句中,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氓》的女主人公讲述自己恋爱结婚、被虐和无端遭弃的婚恋悲剧,满腔愤 懑。 B.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是女主人公在三年婚嫁生活中得出的痛苦经验和教 训。 C.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和“桑之落矣,其黄而陨”,隐喻女子容颜的由美 而衰。 D. 氓恋爱时“信誓旦旦”,变心则为钱财已得,“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即可 为证。 7.D/变心是因为女子色衰,以及氓品行不好。“以尔车来,以我贿迁”是当时的 婚俗。 8.《氓》三处写到“淇水”,任选其中二处所写“淇水”,赏析其作用。(4 分) 答: 8.①《氓》三处写到淇水,所写淇水有实有虚,它成了一场悲剧婚姻的见证。② 谈婚论嫁时,送子涉淇,淇水喻示了爱情的缠绵;③遭弃归途中,淇水湿帷,淇 水暗合了婚姻的变故;④归家静思时,淇水有岸,淇水反衬了悲剧的宽广。(答 一处 2 分) 9. 简要赏析《氓》中女子的形象。(5 分) 答: 9.《氓》中女子是一场悲剧婚姻中的弃妇。(1 分)她美丽多情,敢于追求美好 的婚姻生活;(2 分)她勤劳坚强,勇敢地面对婚变而向不专一的爱情诀别。(2 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选择每题 3 分,翻译题 6 分,共 18 分)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 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 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 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入之甚寒,回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 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 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 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 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 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 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 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 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 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 也! (节选王安石《游褒禅山 记》)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拥:持、拿 B.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夷:平坦 C.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舍:房舍 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相:帮助 10.C/舍:筑舍定居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B.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而记游者甚众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荆轲逐秦王,秦王 还柱而走 C.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D.然力足以至焉,于人 为可讥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况修短随化,终期 于尽 11.A/以:均作连词,表因果,因为。B而:均作连词,上句表因果,因而;下 句表修饰,可不译。C其:上句语气助词,不译;下句代词,他。D于:介词, 上句表条件,在。下句表结果,到。 1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说到后洞“游历艰难”的一组是 ①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 ②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③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④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⑤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王安石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 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 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 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 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 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 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 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 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 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 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 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 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 也! (节选王安石《游褒禅山 记》)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拥:持、拿 B.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夷:平坦 C.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舍:房舍 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相:帮助 10.C/舍:筑舍定居。 1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B.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而记游者甚众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荆轲逐秦王,秦王 还柱而走 C.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D.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 为可讥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况修短随化,终期 于尽 11.A/以:均作连词,表因果,因为。B 而:均作连词,上句表因果,因而;下 句表修饰,可不译。C 其:上句语气助词,不译;下句代词,他。D 于:介词, 上句表条件,在。下句表结果,到。 12.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说到后洞“游历艰难”的一组是 ①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 ②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③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④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⑤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⑥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A.①②④ B.①③④ ③④⑤ D.②③⑥ 12.B/②写前洞;⑤写“我”还有力量游历,火把还足够照明;⑥写华山洞命名 的原因。 1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要到达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的地方,需要志、力、物,三者中志 最重要。 B.文章指出探求只要尽了志与力,即使不能到达险远、非常之境,也没有什么 可悔的。 C.作者赞美古人求思之深之广的治学精神,旨在批评当时浅尝辄止的浮泛不实 的学风。 D.平坦和近旁处,游览的人就会多;比喻如此去治学,其学问当然就难有深度 和广度 13.C/文章没有直接“批评当时浅尝辄止的浮泛不实的学风” 1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3分) 译 文 (2)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3分) 文 4.(1)探询洞的深度,就是那些喜好游历的人也不能穷尽。(问、深、穷、)(2) 我也后悔自己跟随他们因而不能穷尽游洞的快乐。(亦、随、极)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共18分) 故都的秋 郁达夫 (1)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 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 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 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髙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 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 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 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 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2)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 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 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 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 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⑥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③④⑤ D. ②③⑥ 12.B/②写前洞;⑤写“我”还有力量游历,火把还足够照明;⑥写华山洞命名 的原因。 13.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项是 A. 作者认为要到达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的地方,需要志、力、物,三者中志 最重要。 B. 文章指出探求只要尽了志与力,即使不能到达险远、非常之境,也没有什么 可悔的。 C. 作者赞美古人求思之深之广的治学精神,旨在批评当时浅尝辄止的浮泛不实 的学风。 D. 平坦和近旁处,游览的人就会多;比喻如此去治学,其学问当然就难有深度 和广度。 13.C/文章没有直接“批评当时浅尝辄止的浮泛不实的学风”。 1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 分) ⑴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3 分) 译 文: ⑵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3 分) 译 文: 14.⑴探询洞的深度,就是那些喜好游历的人也不能穷尽。(问、深、穷、)⑵ 我也后悔自己跟随他们因而不能穷尽游洞的快乐。(亦、随、极)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17 题。(共 18 分) 故都的秋 郁达夫 ⑴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 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 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 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 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 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 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 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⑵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 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 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 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 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