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作业的过程中,根本设有这种创造者和创造产品结合在一起的 特点。工人成了机器上的一个小小的部件或企业管理机构织的 一个小小的附属品。他不再是他了一因此,除了一味遵从和适应 的结合形式外,就根本不会有任何结合了。 在创造活动中达到的结合,不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结合;以狂 欢或情欲放纵的形式达到的结合是转瞬即逝的结合,以从众和遵 循公约的办法达到的结合是虚伪的结合。因此,它们只是生存问 题的部分答杂。生存问题的全部或完善的答案则在于用爱达到人 与人之间的结合以及用爱达到同另一个人的结合。 这种人与人之间结合在一起的愿望是人类进步的最强大的驱 动力。它是最基本的情感,是把人类、种族、社会、家庭维系在一起 的力量。如果达不到结合在一起的目的,就意味着愚昧和毁 灭一毁灭自身与毁灭他人。没有爱,人类一天也不能生存。但 是,如果我们把所达到的人与人之间的结合称为“爱”,那么我们会 发现自己理屈词穷、面临困境。达到结合能采用不同的方式一一 并且,不同的结合方式,就象不同的爱的形式一样,它们所共有的 差异是非常显著的。我是应该把所有的结合形式都称为爱见? 抑或是仪因为某一种具体的结合,我们应该保持“爱”一“过去东 西方其有四千年历史的、各种庞大的人本宗教和哲学体系”中一直 就成为完美的德行一这个词儿呢? 由于各种语义学上的困难,答案只能是任意的。重要的是,当 我们讲到爱时,我们知道在谈论什么样的结合。我们把爱是当作 生存问题的成熟的答案,还是当作所谓共生性结合①的爱的那些 不成熟形式呢?在后面几页中,我仅把爱称为前者一人类生存问 ①共生性错合(Symbiotic union)是霜两个不间的生物有机体生活在一起,相互 依被、关系密切,这种关系对双方有利。一师者注 15
题的答案。我将从后者一一共生性结合着手来讨论“爱”。 共生性结合在怀孕的母亲和几之间的关系中有其生物学棋 式。他们是两个人,但是一个统一体。他们生活“在一起” (共生现象),相互依赖、双方需要。胎儿是母亲的一个部分,他从母 亲那里接受他所需要的一切东西,可以说母亲是他的天地,她供养 他,保护他,而且他使母亲的生命增加了意义。在心理的共生结合 方面,两个实体是相互独立的:但是在心理学上,他们却相互依赖。 共生性结合的被动形式是服从,或者我们若使用一个临床术 语,则是受虐狂。受虐者为了逃避自己难以忍受的孤独感和寂寞 感,让自己成为另一个人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个人控制、支配、引导 和保护受虐者可以说,他是受唐者的生命和氧气。受虐者服从那 个人,那个人的威力不断增大。对受虐者来说,那个人既是人,又 是上帝:他什么都是,我除了我仅因为是他的一部分外什么也不 是,我作为一部分,我具有一定的伟大性、强悍性和确定性。.受虐 者不敢作决定,更甭说冒险了。他不能只身独处一依赖性强,没 有完整性,他还有天生不足的特点。从宗教意义上讲,崇拜的对象 是偶像,就受虐者爱的关系的世俗意义面言,他崇拜的主要方式也 是同样的。受虐关系,同肉欲和性欲是分不开的,在这种情祝下, 他不只是在心理上是服从的,而且在他整个身体上也是服从的。受 虐者服从命运,服从疾病,服从有节奏感的音乐,服从由药物所引 起的狂欢状态或者服从由神志恍惚所引起的狂欢状态。一一在所 有这些事例中,受虐者谴责自己的完满性,使自已成为某人的工 具,成为自身以外的某种东西的工具。他无需通过侧造性的活动 来解决生存问题。 共生性结合的主动形式是支配,或者使用一个同受虐狂相应 的心理学术语则是施虐狂。施虐者为了逃避自已的孤独感和束缚 感,使另一个人成为自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同另一个崇拜他的 16
合作提高自己的地位。 施虐者不能脱离受房者,就象受虏者不能脱离施虐者二样;谁 没有对方,谁也不能生活。双方的差异只是在于施磨者命令、利 用、伤害和侮辱对方,受虑者是被对方命令、利用、伤害和悔辱。就 某种现实意义而言,施虐者与受虐者有很大的差别;就某种较强烈 的情感意义而言,这种差别同两个人所依存的重要的共同性相比 使微不足道了:双方都是不完满的结合。如果明白这一点,那么 我们常常发现一个人既采取施虐的态度又采取受虐的态度对不同 的对象作出不同的反应时,并不感到吃惊。希特勒起初以施虐的 态度对人们作出反应,但是他以受虐的态度对命运、对历史、对“更 高的自然力量”作出反应。他的末日一在整个毁灭性中自 杀一一就象梦想成功一即统治整个世界一样,独居一格①。 与共生性结合相反,成熟的爱是在保特一个人的完满性和一 个人的个性的条件下的结合。爱是人类的一种积极力量。这是 种把隔离人及其同伴的大墙摧毁的力量,也是一种把一个人与其 他的人结合在一起的力量:爱使人克服寂寞感和孤独感,但爱允许 人有自己的个性,允许人保持自己的完满性。在爱中会出现两个 人变成一个人而仍是两个人的风趣之谈。 如果我们说爱是一种活动,那么我们会发现“活动”这个词的 意义模糊不清、难于处理。“活动”这个词的现代用法常常是指通 过耗费精力使一种现有情状发生变化的行动。因此,如果一个人 做生意、学医、做桌子、进行没完没了的流水作业的操作或参加 运动,那么他可以被认为是一个话动的人。所有这些活动的共同 特点是它们指向一个要达到的外部目标。至于活动的动机根本不 ① 参见E·弗罗姆的:逃避自:。此书对受落狂和施虐在进行了详细论述。R nehart&Compaay出轰,纽约,l841年。 17
在考虑之列。例如,强烈的不安全感和孤独感可以成为一个人整 日拚命于活的动机,争强好胜,钱迷心窍也许成为另一个人整日拚 命干活的动机。在所有这些情况下,人是感情的奴隶。他的自主性 实质上成了“被动性”,因为他是被迫的;他是一个“痛苦者”,并不 是一个“行动者”。在另一方面,一个人静坐、冥思,设有任何目的, 只体验自己,同世界浑然一体。如果是这样的话,他被认为是“被 动的”,因为他没有“做”任何事情。事实上,这种全神贯注的冥思 是存在的最高的活动状态,亦即一种灵魂的活动,只有在内部世界 自由和独立的条件下,这种活动才有可能产生。活动的一种概念, 即现代活动的概念,指的是耗费精力达到外部的目标,活动的另一 种概念,是指利用人的内部力量而不顾及外部发生的任何变化。活 动的后者概念,斯宾诺莎论述得非常请楚。在情感中,他把主动情 感和被动情感细分为“行动”与“激情”。在产生一种主动情感时,人 是自由的,他是情感的主人,在产生一种被动情感时,人是被迫的, 他就是连自已还没有意识到的被动机所发起的对象。因此,斯宾 诺莎得出这么个结论:德性和力量是同一东西①。妒忌、猜疑,野 心及任何贪婪都是情感:爱是一种行动,是人的力量的实践。这种 实践仅在自由中进行,而不能当作一种冲动的结果。 爱是一种积极的活动,并不是一种被动的情感;它是主动地 “站进去”(“standing in”)的活动,而不是盲目地“沉迷上”(fall- i1gfor”)的情感。如果用最通常的方式来描述爱的主动特征,那 么,它主要是给予(giving)并不是接纳(receiving)。 什么是给予呢?虽然这个问题的答案看起来简单,可是它极含 糊而又复杂。最流行的错误理解刚认为,给予是“放弃”某些东西、 失去某些东西,栖牲某些东西。人,只要他的性格发展还没有越出 ① 斯夹诺莎,伦理学),第四部分<界说中的第八条定义。 18
接纳倾向型阶段、剥削顿向型阶段或贮藏倾向型阶段,他是以这种 方式体验给子行为的①。属于市侩倾向型性格的人是乐于翰予 的,但是,他为了接纳或索取才做交易,只给予不索取对他来说是 在受骗②。主要属于非创造倾向型的人惑到给子就是倾家荡产的 变种。因此,属于这种性格类型的大多数人拒绝给予。就某种栖 牲意义而言,给予会使某些人积善成德。他们感到,正因为给子是 蒲苦的,所以,一个人应该给予,他1给予的德行在于这种接受柄 牲的行动。对他们来说,给予犹于索取的标准,就意味着经历丧失 的痛苦优于经历接纳的快乐。 对属于创造倾向型性格的人来说,给予有着完全不同的意义, 给予是潜能的最高表现。正是在给予的行动中,我体验到我的力 量,我的财富和我的潜能。这种增加生气和潜能的经验,使我感到 无比快乐。因此,我自已精力充沛地、生机勃勒地体验生活,就象 我快乐地体验生活一样。国给予要比索取和接纳快乐,这并不是因 为它是某种东西的丧失,而是我的活力在给予的行为中表现出来。 只要把这个原理应用于不同的具体环境,.就不难意识到它的 合理性和有效性。最基本的事例是在于两性关系方面。男人性功 能的高潮在于给予的行为,男人把自已的身躯和性生殖器命予女 人,在情欲亢进的时刻还把自己的精液给予她。如果他是一个有 ① 弗罗奶在论及到人性与人格时谈乳过现代社会中可以对付独服和复真感的 几种心瘫机制,他称之为“性格的动力慎向*(dynamicorieatation of chara-- ctr),这种性格倾向由非创造候向型与创造梗向型组成,非创造领向型多少有 点变态,它包括接钠顺向型、刺御领向型、贮震领向型和市侩领向型。弗罗姆认 为,冀正使全的人属于创造向型,这种人能发挥自日的潜能、才智和力量, 为社会创进财富:在受的问糖上,普于关心,了解、尊澈别人。一译者注 ②盘见弗罗舞的:为自己的人,,第三章第54一第117页,Rine hart&Company 出版,纽约,1947年。 ⑧ 比较斯爽谁莎绮快乐下的定义。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