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一这一部分占本书较大的篇幅,其次将谈谈爱的实践一 在爱的实践方面,正象在其它领域的实践一样,是不能说得太多· 的。 6
第二章 爱的理论 一爱,人类生存问题的答案 任何爱的理论必须从人和人类生存的理论开始。固然我们在 动物中发现有爱,确切地说,发现有类似爱的东西,但是动物的爱 主要是动物所固有的一种本能特征。不难看出,这种仅有的本能特 征的残余还在人身上产生作用,人类之所以生存下来,关键是因为 他脱离了动物界,摆脱了本能适应,并且超越了自然界一尽管不 可能完全脱离自然界,他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一然而,他一旦脱离 了自然界,就再也不可能回复到自然界去了。人一旦被驱出了乐 园一即同自然界融为一体的原始状态如果他再要回到乐园 中去,手执闪闪发亮的刀剑的天使们,①就会阻挡他的去路。人 类唯一的办法就是发展自已的理性,寻找一种新的和谐,即具有 人性特点的,并非人类以前的那种一去不复返的和谐,以继续向前 发展。 人产生以后,人类也就象单个的人一样,从一种象本能一样 固定不变的状态,而进入一种非确定的、偶然的自由状态。他只 知道过去一至于未来,只能肯定是死亡。 ① Cherubim,九级天使中的第二级天使,地位比较高。在基督教中,她们专司条 护乐园,服漫上帝。一一泽者注 6
人赋有理性,他能意识到自身的生命,他意识到自已,意识到 同伴,意识到过去,也意识到未来的可能性,他意识到自已是作为 一个独立的实体存在的,知道他的寿命是短暂的,知道他出生并不 出于他的意志,他死亡并非不违反他的意愿,他还能意识到,他或 许是将作古于他所爱的人之前,或许是他所爱的人将永别于他之 前;面对自然和社会的力量,他清楚地意识到自已孤弱无能。°所有 的这一切使人类寂寞而孤独的生活处境变成了一座难以忍受的地 狱。蜘果他不摆脱这座地狱,坦然地走向自己的同伴,走向外部世 界,并采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把自已与同伴、与外界结合在一起,他 也许会精神失常。 孤独的经验起焦虑感,究其实它就是所有焦感感的根源。孤 独意味着被迫拆散,没有能力利用我们人的力量。因此,孤独包括 了虚弱无力以及不能积极地把握世界一一人和物。它表明世界能 极袭我们,而我们却无能反抗。于是孤独是强烈焦感感的根源。除 此之外,它还引起人的羞愧心和罪恶惑。在(圣经关于亚当和复娃 的故事里表达了这种由孤独弼引起羞愧心和罪恶感的经验。亚当 和爱娃因输吃了一些“智慧果”而违反了禁令之后(如果没有违反 禁令的自由,就无所谓善恶好坏),被驱出了乐园。他们使自已脱离 了自然界最原始的动物和谐而成为入,也就是说,他们作为人类出 生后一他们发现“自己赤身裸体一感到非常羞愧。”难道我们 认为这个古老而普通的神话还有19世纪那种严肃的道德观吗?难 道我们认为这个神话故事告诉我们的主要东西是因为他们的生殖 器棵示在外面而产生烂尬不安的困窘吗?这个神话根本不是那么 回事。·如果以19世纪维多利亚时代的人的态度来理解这个故事, 那么,我们就会忽视它的内在含义。其内在含义似乎是这样的:男 、人和女人只有意识到他们自身以及他们相互间的关系后才清楚地 道他们的孤独感和差异,因为他们属于不同的性别。但是,男人 7
和女人就算认识到他们之间的差异和孤独器也仍然是素不相识的 陌生人,因为他们还没有学会男女相爱(亚当以责备夏娃来保护 自已,而不是尽力爱护和关心她,就很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意 识到人类的弧独感而又不以爱同人结合在一起一一是羞愧心的根 源。同时,它也是焦虑感和罪恶感的根源。 于是,人最迫的需要是要克服孤独感,摆脱地狱般的寂箕。 根本达不到这个目的,就意味着悬昧无知,因为克服莫明其妙的孤 独感的唯一办法就是彻底摆脱外部世界,进行极为彻底的决裂,以 使孤独感慢慢消失一因为把人孤立起来的外部世界也消失了。 人—属于不同时代、不同文化的人一都面临着同一个需 要解决的问题:如何克服孤独感、如何达到结合在一起、如何超越 个人的独自生活而找到共同和谐的榆快生活。栖息山洞的原始 人,看管羊群的游牧民、古埃及的农民、腓尼基①的商人、罗马的士 兵、中世纪的僧侣、日本的武士以及现代社会的职员和工人无不同 样地关心这个问题。它之所以是同样一个问题,是因为它有共同的 基础:人类的处境、人类生存的条件。不同的人对这个问题有不同 的回答,动物崇拜、人命祭献、军事征服、尽情享受、情欲克制、忘我 工作、艺术创进、上帝的爱和人类的爱,都可以成为这个问题的答 案。固然对这个问题有很多答案一人类历史便是对这些答案的 记载一但是,这些答案并不是不胜枚举的。相反,一个人只要撇 开属于表面现象的细微差异而观察其内在本质的细微差异,他就 会发现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答案,并且这几个答案只能由生活在 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给出。哲学和宗教的历史,就是这些答案的 历史,是它们之间的差异的历史,同时也是这些数目有限的答案的 ① 非尼基(Phoenicia)是西亚的一个古国,位于黎巴嫩和叙利亚交界洋 地。一一译者注 8
历史。 就某种范围来说,这些答案取决于一个人所达到的个性成熟 的程度。婴儿时翔自我状态(I-ess)开始萌芽,但不明显,他仍感 觉到同母亲是一个整体,只要母亲出现,就没有孤独感。母亲本人 的身影、母亲的乳房、皮肤能消除那种孤独感。只是在儿膏增抑了 孤独感、并且他的个性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后,母亲本人的身影不再 龚效了,需要采用其它的办法克服孤独感。· 同样,人类在他的婴儿时期仍感到同自然界是一伞整体。土 地、动物、植物还是人类的世界。他同动物是一致的,没有多大区 别,穿戴动物的皮毛,图腾动物的祟拜、动物神的崇拜就说明了这 一点。但是,人类把这些原始联系抛得愈远,他就同自然界高得愈 远,需要找到摆脱孤独感的新办法就愈强烈。 达到摆脱弧独感这一目的的一个办法在于各种狂欢状态。,这 些狂欢状态,有时因药物的刺激和吸毒的影响,就可以达到自动引 起的虚无缥缈的境界。原始部落中的很多宗教仪式就有解决这类 问题的生动画面。在极度兴奋的解间状态中,外部世界销声氍迹。 虽然如此,孤独感和寂寞感又接蓮而来。由于大家一起举行宗教 仪式,因此群体结合在一起的经验增加,这一经验使解决孤独感与 寂寞感的办法更为有效。两性关系的经验是同这种狂欢的解决办 法分不开的,并且总是同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情欲高潮能产生 一种类似于虚无缥缈的状态或类似于某种药物或吸毒的效果。群 体成员尽情满足情欲的仪式是很多原始宗敦仪式中的一部分。似 乎在情欲放纵的经验之后,人暂时没有寂寞和孤独的痛苦。然而 焦虑感的强度慢慢增加,于是又通过重复举行宗教仪式来诚少焦 虑感。 只要这些狂欢状态成了一个部落共同的事情,它们就不会使 人产生焦虑感和罪恶感。按这种方式来行动没有什么不对的,甚至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