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中國古籍,為歷代思想家、哲學家所重視者,莫過於《周易》。自漢以 後,其書冠“六經之首”,作註者代有名家。 我鑒於《周易》對中國傳統文化思想影響之巨大、深遠,二十餘年前, 從事中國哲學研究教學時,即細讀《周易》經、傳,詳為註解,以圖揭示該書 思想之原貌。此意已於拙著《周易思想研究》一書的“前言”中加以說明, 今撰《帛書周易註譯》,以明初衷。 《帛書周易》之出土,實乃易學史上之大事。周易言約意豐,晦澀難 解,帛書又屢用假借字、異體字,更增其繁難,註譯實有必要。於是參考舊 稿,勉力撰成斯篇。 是書先校勘原文,次加註釋,次今譯,再總釋。校勘以辨錯誤,註解以 明文意,總釋以通卦義,今譯以助理解各家之說。擇善而從,力免偏執。 然《周易》佶屈聱牙,一九八四年五月武漢全國周易討論會,老少畢至,均 要求註釋與今譯《帛書周易》,以助有志於易學研究者和有興趣者領會其 意旨。 我之為是書,雖誠心求之,顧不逮前賢遠矣。邦人君子,啟其愚蒙,匡 其違失,則其望也。 此書之出版,得中州古籍出版社之助。責任編輯許樹棣先生用力最 勤,深志謝忱。 張立文於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一九八五年五月
《帛書周易》淺談 帛書周易》淺說 馬王堆漢墓《帛書》出土於一九七三年十二月。與《帛書周易》同時 出土的有帛書老子》甲乙本,《戰國縱横家書》、《五十二病方》等二十多 種古書,大部已整理發表,人們久已期待的《帛書周易》,終於在十年後的 《文物》一九八四年第三期(三月號)上發表了。儘管還僅是《六十四卦釋 文》,便已引起國内外易學研究和教學工作者的注意。它將促進整個易學 研究的開展。二十多年前,我在着手寫《周易思想研究》的時候,便對《周 易》進行註譯。“文革”後,我在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中國哲學史教師進 修班、研究生班和語言文學系教師進修班講授《周易》。一些出版社亦相 約出版,然想,既《帛書周易》已出土,未見《帛書周易》,而僅據通行本《周 易》註譯,總覺不妥。《馬王堆帛書六十四卦釋文》發表後,便參考舊稿, 重新整理,奮力一年有餘,而成《帛書周易註譯》。現作一些簡要說明。 、關於《帛書周易》 長沙馬王堆第三號漢墓出土的《帛書周易》,帛幅高約四十八釐米、寬 約八十五釐米,墨書。摺叠好放置在漆盒内。拼接復原後看出,摺叠方法 是:先由卷首向卷尾對摺,後連續摺叠兩次,再上下對叠。由於年久水浸, 已粘成整塊,且邊緣破損,故摺叠處文字缺損較多。雖經認真揭取,但已 斷裂成高約二十四釐米、寬約十釐米有餘(因缺損之故)的長方形殘片。 上下十六片,拼接綴合,可屬讀為《周易》。 帛幅卷首為《六十四卦》,再接一篇佚書。摺叠後,《六十四卦》在裹, 保存較好;佚書在外,殘破較重。《六十四卦》共九十三行,每滿行約六十 四至八十一字不等。每卦單獨起行。卦晝標在朱絲欄行格的頂端,後卦 名、卦辭、爻辭。如照照,细。卦辭與爻辭、爻辭與爻辭之間均點斷。 卦爻辭之間亦不附《彖》、《象》、《文言》。不分上、下篇。緊接《六十四卦》
帛書周易註譯 的佚書,亦單獨起行。篇首朱絲欄行格的頂端有墨丁,如「。共三十六行。 内容為:“二三子問曰:‘易屢稱於龍,龍之德如何?孔`曰:龍大矣!龍 刑……’”凡引卦爻辭之意,冠以“易曰”或“卦曰”。孔子的名寫為重文 號或將“孔”字寫為“子”,章節間用圓點“○”分開,句子間用黑點“·” 隔開。篇末無標題,未計字數,暫稱之為《二三子問》。 帛書《槃辭》篇首頂端塗有墨丁。凡四十六行,二千七百多字,比通行 本字數少,于豪亮先生《帛書周易》云“帛書《繫辭》字數較通行本《繫辭》 為多”,則不確。其原因是把緊接《繫辭》之後,篇首頂端塗有墨丁,首句 為“子曰:《易》之義…”的佚書,作為《繫辭》下篇,約四千字。其實,帛 書《繫辭》與《六十四卦》同,不分上、下篇。雖孔穎達《周易正義》卷首《論 分上下二篇》云:“案《乾鑿度》云:孔子曰:陽三陰四,位之正也。故《易》 卦六十四,分為上下,而象陰陽也。夫陽道純而奇,故上篇三十,所以象陽 也;陰道不純而偶,故下篇三十四,所以法陰也。《乾》、《坤》者,陰陽之本 始,萬物之祖宗,故為上篇之始而尊之也。《離》為日,《坎》為月,日月之 道,陰陽之經,所以始終萬物,故以《坎》、《離》為上篇之終也。《咸》、《恒》 者,男女之始,夫婦之道也。人道之興,必由夫婦,所以奉承祖宗為天地之 主,故為下篇之始而貴之也。《既濟》、《未濟》為最終者,所以明戒慎而全 王道也。以此言之,則上下二篇,文王所定,夫子作緯,以釋其義也。”然 《帛書周易》六十四卦次序與通行本六十四卦次序大異,其旨趣亦與孔氏 《論分上下二篇》相違。《周易》古本恐無上、下篇之分。《帛書周易》六十 四卦之間亦無墨丁相隔,依《帛書周易》體例,則不分上下篇,帛書《繫辭》 當亦無上、下篇之分。《繫辭》之後以墨丁相隔者,乃非《繫辭》下篇,而為 另一篇佚書,可稱之為《易之義》。此其- 其二,帛書《繫辭》包括通行本(王弼本、《周易正義》本、《周易集解》 本,非朱熹《周易本義》本之分章)《繫辭上》的第一、二、三、四、五、六、七、 九、十、十一、十二章;《繫辭下》的第一、二、三章,第四章的第 四、七節,第七章“若夫雜物撰德”以後數句以及第九章。絕大部分章節已 在《繫辭》中。僅缺《繫辭上》第八章“大衍之數五十……”和《繫辭下》第 四章的幾節,第五、六章,第七章的“若夫雜物撰德”以前部分及第八章。 所缺部分既有見於《易之義》篇,亦見於另一篇題為《要》的佚書。《繫辭 下》第五、六章,第七章“若夫雜物撰德”以前部分和第八章見於《易之義》
《宋書周易》淺影 篇,而第四章的“子曰顏氏之子”和“《易》日三人行則損一人,一人行則得 其友”兩節見於《要》篇,既然所缺部分見於兩篇佚書,便不可謂《易之義》 為《繫辭下》篇。 其三,帛書《繫辭》内容涉及通行本《繫辭》上下兩篇,且上下兩篇的 首尾章節均已完整所缺僅中間的部分章節,故不能以《易之義》為《繫辭 下》篇,則帛書《繫辭》字數較通行本為多,亦不能成立。由於帛書《繫辭》 最後一行有殘缺,故有無篇題、字數,均不得考。 篇題為《要》的佚書,由於篇首殘缺,故篇首朱絲欄行格的頂端有無墨 丁,已無可考。篇末註明為一千六百四十八字,殘存十八行半,一千零四 十餘字。 另一篇首朱絲欄行格的頂端有墨丁(《帛書周易》所能見到的第四處 瞾丁)的,包括篇題為《繆和》和《昭力》兩篇。首句或為“繆和問於先生 曰”,或為“昭力問曰”。篇尾註明字數為六千,應是兩篇的合計。内容是 繆和、吕昌、吴孟、張射、李平、昭力等人與傳《易》者的答問。如“《易 渙》之九二”,“今《易·渙》之六四”,“《易·歸妹》之上六”等,是關於某 卦爻辭含義的問答,亦涉及楚莊王(公元前六一三年)越王勾踐(公元前 四九六年)、吴王夫差(公元前四九五年)魏文侯(公元前四四六年)的歷 史事件。此篇當作於戰國中、後期,已開始把卦爻辭與歷史事件相附會。 《帛書周易》與陶片、甲骨上的數字卦的關係 依據現今地下出土資料,最初的卦畫,并非用代表偶數的陰“--”和 奇數的陽“—”構成。而是用一、五、六、七、八、九等六個數字組成的。傳 說黄帝時臣“隸首造數”(見《漢書·律曆志》),距今已有五千餘年。《 切經音義》引《算經》云:“黄帝為法,數有十等。”《說文》:“數,計也。”《漢 書·律曆志》:“數,一十百千萬也,所以箅數事物,順性命之理也。”便是 計算事物的方法。數名的發展次序,當為一、二、三、四,以至於十。據考 古器物上記載:西安半坡村仰韶文化遺址中出土陶器上刻有:X、十、)(爻、 、4,姜寨仰韶文化遺址出土陶器上刻有:X、A、、、1、、叫,河南二里頭 文化中的陶器上刻有:X、、十、、1、H、Ⅵ、叫,江蘇海安縣青墩淞澤文化遺 址中出土骨器的鹿角上刻有:÷、上、三、X、八,河南安陽出土殷代甲骨上刻 有:一、、三、三、x、(∞、×)、人、十、x、九、1、、u、Ⅶ、x1、t1划、九、百
帛書周易註譯 迕,周原出土的甲骨上刻有:、二、、三、x、(A)、十、义、丸、。可見,中 國古代關於數的記載,大體是統一的,即、二、亠、三、x(∞、x)∧、十、 、丸、l。現將中西歐美古文數名比較列為一表: 中西歐美古文數名比較表 Egyptian Mnl ui niumi n in wn an N r phoenician Aramaic ll m m d Juul rimU mm/wky 一剧- Nafataean wwa15v5|p明」 Palmycenl Maya 中國半坡 姜寨 n可 馬廠頭 城子崖 二里頭 青墩 里崗 殷文 分+九 周文=三区x+风九[ 這些數是人類計算事物的需要,是人們概念的具體化。然而數開始 邁向神學的臺階,則是同卜筮相聯繫的。數有奇數和偶數,用三個和六個 相同或不同奇偶數的符號構成數的圖形畫,其特點與《易》卦結構相似。 卦分陰陽奇偶,似將一、七為少陽,五、九為老陽;六為老陰,八為少陰。故 將這種數的圖形畫簡稱為數字卦,或稱筮卦。它最早(就目前掌握資料而 言)見之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淞澤文化遺物上,如“川 XH/nk< /h”“<则x”兩 組數字卦,是由一、三=、三、三、乂、∧六個數字構成,後來鑒於一、三、三、三易 於混淆,則放棄了二、三、三三個數字,保留了一、X、∧,又增加了十、、九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