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人循环和呼吸功能出现不可逆终止,同时,整个脑, 包括脑干的一切功能出现不可逆终止,这便是死亡。死亡定 义的确定必须符合公认的医学标准,这个意见实质上同意死 亡的两个标准并存。这种折衷的办法,作为目前一个时期的 过渡办法,使社会各方面都能够接受,这不失为一个明智的 措施。尔后,世界上很多国家纷纷效法,医学界和生物学界 也已基本上接受了死亡的两个标准的提法,一些医疗水平高 的医院在死亡鉴定上也开始使用。当然,在不发达地区和国 家的医院对于这一新标准还无暇涉及,在死亡标准上仍然沿 袭旧标准,但是,一些大医院或高等医学院的一些学者对这 类问题抱有兴趣,并在作严肃的探索。在我国,高级医学杂 志上登载这方面的译文和文献述评已有好几年了,在有些文 理交叉的著作中,也已经登录了有关这一方面的一般化的知 识性介绍。 3.意识死亡概念 意识死亡分先天和后天两种。先天意识死亡,是指母亲 分娩后,胎儿出世时已处于无意识的状态;后天意识死亡 指一个人由于因疾病或非常事故而造成意识死亡。后天意识 死亡有可逆和不可逆两种,不可逆意识死亡通常指脑及脑干 受到严重破坏,已无法通过医疗技术而复活。由于目前脑功 能的移植仍无完整成功的先例,因此,当人脑遭到破坏性损 坏后,就被称为不可逆的意识死亡。可逆性意识死亡通常指 脑组织的损伤经过医疗后,可以有某种程度的存活;另一种 是后天性精神障碍或痴呆;第三种是受外界原因的作用,病 人处于昏迷或休克状态,这就是我们日常说的“假死”,它
·14· 当一个人循环和呼吸功能出现不可逆终止,同时,整个脑, 包括脑干的一切功能出现不可逆终止,这便是死亡。死亡定 义的确定必须符合公认的医学标准,这个意见实质上同意死 亡的两个标准并存。这种折衷的办法,作为目前一个时期的 过渡办法,使社会各方面都能够接受,这不失为一个明智的 措施。尔后,世界上很多国家纷纷效法,医学界和生物学界 也已基本上接受了死亡的两个标准的提法,一些医疗水平高 的医院在死亡鉴定上也开始使用。当然,在不发达地区和国 家的医院对于这一新标准还无暇涉及,在死亡标准上仍然沿 袭旧标准,但是,一些大医院或高等医学院的一些学者对这 类问题抱有兴趣,并在作严肃的探索。在我国,高级医学杂 志上登载这方面的译文和文献述评已有好几年了,在有些文 理交叉的著作中,也已经登录了有关这一方面的一般化的知 识性介绍。 3.意识死亡概念 意识死亡分先天和后天两种。先天意识死亡,是指母亲 分娩后,胎儿出世时已处于无意识的状态;后天意识死亡, 指一个人由于因疾病或非常事故而造成意识死亡。后天意识 死亡有可逆和不可逆两种,不可逆意识死亡通常指脑及脑干 受到严重破坏,已无法通过医疗技术而复活。由于目前脑功 能的移植仍无完整成功的先例,因此,当人脑遭到破坏性损 坏后,就被称为不可逆的意识死亡。可逆性意识死亡通常指 脑组织的损伤经过医疗后,可以有某种程度的存活;另一种 是后天性精神障碍或痴呆;第三种是受外界原因的作用,病 人处于昏迷或休克状态,这就是我们日常说的“假死”,它 观者藏书 20100112
实际上是一种短暂性意识死亡。 人体生理学认定,一个人的意识的物质基础是脑中枢神 经系统,它不仅是自我意识的实体,而且也是人与人之间相 互认可的前提。当人的意识死亡处于可逆状态时,动用一切 医疗力量为此作出努力,这无疑是人道主义的基石。但是, 当人的意识死亡处于不可逆状态时,是否有必要运用医疗技 术继续维持其生命,或花费髙昂代价仅仅是为了安慰其家 属。这些高难度命题,比起脑死亡的争议更为复杂。一方面 是由于医疗技术和医学科学的日新月异,昨天认为是不可逆 的,今天却由于科学的突破而成为可逆的。另一方面,人们 仍然记忆犹新的事实是:由于当年法西斯大搞人种优生,消 灭劣等民族和有精神障碍的人,从而造成世界性灾难 对于法西斯专制的恶魔进行制裁,并防止它重新干扰人 类的正常社会生活秩序的信条,已纳入各国宪法和联合国的 有关公约。因此,人为地直接或间接造成一个意识死亡的病 人的死亡是不人道的,不管是可逆的还是不可逆的。前者构 成刑事犯罪;后者构成过失犯罪或失职。前者要负法律责 任;后者要负工作责任或道德责任。 意识死亡的人数在病人总数中仍占有一定的位置,他们 的死亡时间或称寿限,远远低于一般人。同时,由于意识死 亡的人本身的痛苦无法表述出来,因此,亲属通常希望自己 的亲人在离开人世前,能够享受应该享受的一切人道待遇, 而医务人员则通常应责无旁贷地帮助病人改善走向死亡的状 况,使之在符合人的尊严的状况下而逝去。 此外,我们还要重申一点:以往,人们往往都把心死亡 和脑死亡混为一谈。其实,脑存活是心存活的必要条件和基 础。因此根据脑死亡可确认心死亡,从而确定人死亡;相
·15· 实际上是一种短暂性意识死亡。 人体生理学认定,一个人的意识的物质基础是脑中枢神 经系统,它不仅是自我意识的实体,而且也是人与人之间相 互认可的前提。当人的意识死亡处于可逆状态时,动用一切 医疗力量为此作出努力,这无疑是人道主义的基石。但是, 当人的意识死亡处于不可逆状态时,是否有必要运用医疗技 术继续维持其生命,或花费高昂代价仅仅是为了安慰其家 属。这些高难度命题,比起脑死亡的争议更为复杂。一方面 是由于医疗技术和医学科学的日新月异,昨天认为是不可逆 的,今天却由于科学的突破而成为可逆的。另一方面,人们 仍然记忆犹新的事实是:由于当年法西斯大搞人种优生,消 灭劣等民族和有精神障碍的人,从而造成世界性灾难。 对于法西斯专制的恶魔进行制裁,并防止它重新干扰人 类的正常社会生活秩序的信条,已纳入各国宪法和联合国的 有关公约。因此,人为地直接或间接造成一个意识死亡的病 人的死亡是不人道的,不管是可逆的还是不可逆的。前者构 成刑事犯罪;后者构成过失犯罪或失职。前者要负法律责 任;后者要负工作责任或道德责任。 意识死亡的人数在病人总数中仍占有一定的位置,他们 的死亡时间或称寿限,远远低于一般人。同时,由于意识死 亡的人本身的痛苦无法表述出来,因此,亲属通常希望自己 的亲人在离开人世前,能够享受应该享受的一切人道待遇, 而医务人员则通常应责无旁贷地帮助病人改善走向死亡的状 况,使之在符合人的尊严的状况下而逝去。 此外,我们还要重申一点:以往,人们往往都把心死亡 和脑死亡混为一谈。其实,脑存活是心存活的必要条件和基 础。因此根据脑死亡可确认心死亡,从而确定人死亡;相 观者藏书 20100112
反,心死亡不一定是脑死亡,更不能判定为人死亡。因为心 死亡的人可以作为没有意识和自我意识的人类有机体,可以 作为生物学意义上的人而存在,尽管已失去作为社会人的意 义。痴呆、精神病患者可以具有多重性人格,可以处于意识 死亡和复苏的多重反复之中,这种人的意识死亡的特征不管 处于什么状态,但有机体和脑都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质变。这 就是心死亡与脑死亡,或意识死亡和脑死亡的同一性及差别 诚然,在对待意识死亡的人或称植物人方面,学术界对 他们的处置意见的分歧主要集中在结束与不结束其生命上; 同时,意识死亡的可逆性和不可逆性的争端也很繁复,主要 体现在评价指标和临床实践上。从社会、文化意义上看,其 界限更加模糊。比如,社会学把人的极度厌世者称之为心 死;心理学把人的心理错位的极端者看作心死,等等。此 外,我国传统的某些提法把意识死亡的定义定得过于宽泛。 比如“起死回生”,“置之死地而后生”,“大难不死,必 有后福”,等等说法。不但运用在人生的命运里,而且广泛 应用到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甚至中医文献和家传秘方中也 可窥见到它的踪迹,各种宗教释义更是把这个意思翻出了不 少新花样。 4.死亡的有关文献掠影 我国儒家文化的代表孔夫子,在论语中写道:“死生亦 大矣”,“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庄子曰:“哀莫大于 心死”;孟子曰:“舍身取义”,“视死如归”;佛教崇 尚“极乐世界”;新、旧教推崇“天国”及“我主与我同
·16· 反,心死亡不一定是脑死亡,更不能判定为人死亡。因为心 死亡的人可以作为没有意识和自我意识的人类有机体,可以 作为生物学意义上的人而存在,尽管已失去作为社会人的意 义。痴呆、精神病患者可以具有多重性人格,可以处于意识 死亡和复苏的多重反复之中,这种人的意识死亡的特征不管 处于什么状态,但有机体和脑都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质变。这 就是心死亡与脑死亡,或意识死亡和脑死亡的同一性及差别 性。 诚然,在对待意识死亡的人或称植物人方面,学术界对 他们的处置意见的分歧主要集中在结束与不结束其生命上; 同时,意识死亡的可逆性和不可逆性的争端也很繁复,主要 体现在评价指标和临床实践上。从社会、文化意义上看,其 界限更加模糊。比如,社会学把人的极度厌世者称之为心 死;心理学把人的心理错位的极端者看作心死,等等。此 外,我国传统的某些提法把意识死亡的定义定得过于宽泛。 比如“起死回生”,“置之死地而后生”,“大难不死,必 有后福”,等等说法。不但运用在人生的命运里,而且广泛 应用到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甚至中医文献和家传秘方中也 可窥见到它的踪迹,各种宗教释义更是把这个意思翻出了不 少新花样。 4.死亡的有关文献掠影 我国儒家文化的代表孔夫子,在论语中写道:“死生亦 大矣”,“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庄子曰:“哀莫大于 心死”;孟 子曰:“舍 身取 义”,“视 死如 归”; 佛教 崇 尚“极乐世界”;新、旧教推崇“天国”及“我主与我同 观者藏书 20100112
在,阿门”;伊斯兰教则称死为“真主的召唤”。总而言 之,以往先哲对死的思考和论述通常立论简约,可以作多重 的多学科的释义,尔后大多从宗教、伦理意义的角度诠释。 有关文献和考古资料表明,世界上最早研究有关“死 亡”问题的专著,是刻在古埃及的棺材盖上,经过七千余年 的风雨沧桑。这部名为《死者的书》的石刻,于20年前被考 古学者发现并破译于世。而在中国西藏的一些古老的藏文经 卷中也有不少有关“死亡”问题的论述及有关死后复生和生 死轮回的记载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有关死的研究渐趋消逝。对于长生 不死,人们不再坚信不移,对人的灵魂问题的解释产生了歧 义。历史演变到近代,科学从生物学革命开始,以达尔文的 《物种起源》为实质性的开拓,继而纷呈于世的大作有赫胥 黎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摩尔根的《古代社会》以及 华莱士的《论奇迹和现代唯灵论》等等。自从黑格尔论证了 生命本身就带有死的萌芽”之后,恩格斯在《自然辩证 法》中说:“生就意味着死”。这些思想启发、推动了一批 科学家和人文学家对“死亡”问题的探讨。1904年,奥斯勒 发表了有关“死亡”的专题论文;1912年,帕克提出了“死 亡学”一词;1915年,霍尔研究死亡恐怖症的各种状态 1959年,费弗尔发表了《死亡的意义》的专题论述;1973 年,希得曼在研究人类的死亡行为后撰写成专著《人类死 亡》;1972年,卡斯滕鮑和艾森伯格合写的《死亡心理学》 一书,引起了舆论界的反响;1970年,美国创办了《死亡杂 志》、《生与死》、《死》等专门性杂志;1977年,日本创 办了《临终与临床》杂志。这些刊物不仅老人要读,中青年 也很感兴趣,因此极为畅销。美国、英国、德国(原联邦德
·17· 在,阿门”;伊斯兰教则称死为“真主的召唤”。总而言 之,以往先哲对死的思考和论述通常立论简约,可以作多重 的多学科的释义,尔后大多从宗教、伦理意义的角度诠释。 有关文献和考古资料表明,世界上最早研究有关“死 亡”问题的专著,是刻在古埃及的棺材盖上,经过七千余年 的风雨沧桑。这部名为《死者的书》的石刻,于 20 年前被考 古学者发现并破译于世。而在中国西藏的一些古老的藏文经 卷中也有不少有关“死亡”问题的论述及有关死后复生和生 死轮回的记载。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有关死的研究渐趋消逝。对于长生 不死,人们不再坚信不移,对人的灵魂问题的解释产生了歧 义。历史演变到近代,科学从生物学革命开始,以达尔文的 《物种起源》为实质性的开拓,继而纷呈于世的大作有赫胥 黎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摩尔根的《古代社会》以及 华莱士的《论奇迹和现代唯灵论》等等。自从黑格尔论证了 “生命本身就带有死的萌芽”之后,恩格斯在《自然辩证 法》中说:“生就意味着死”。这些思想启发、推动了一批 科学家和人文学家对“死亡”问题的探讨。1904 年,奥斯勒 发表了有关“死亡”的专题论文;1912 年,帕克提出了“死 亡学”一词;1915 年,霍尔研究死亡恐怖症的各种状态; 1959 年,费弗尔发表了《死亡的意义》的专题论述;1973 年,希得曼在研究人类的死亡行为后撰写成专著《人类死 亡》;1972 年,卡斯滕鲍和艾森伯格合写的《死亡心理学》 一书,引起了舆论界的反响;1970 年,美国创办了《死亡杂 志》、《生与死》、《死》等专门性杂志;1977 年,日本创 办了《临终与临床》杂志。这些刊物不仅老人要读,中青年 也很感兴趣,因此极为畅销。美国、英国、德国(原联邦德 观者藏书 20100112
国部分)和日本等国家的医学刊物都辟有“死亡”研究或讨 论专栏,有影响的报纸亦列出专栏讨论,公众对此兴趣极为 浓厚 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死亡教育的文献和教科书业已 出现。在德国(原联邦德国部分),已实施了“死亡”的教 育,出版了标准教科书和科普读物,开展了不仅针对老年人 和病人,而且针对青少年的伦理教育和医学常识普及教育 在日本,有关人士组成的特别委员会开始定期举办“生和死 问题研讨会”、“死亡问题恳谈会”。在美国,大学内的老 年学教程里列有“死亡学”的专节,社区老年大学关于“死 亡前期准备”的教材和资料已非常丰富。“死亡”教育已作 为终身教育的一部分。可见,了解、掌握有关人体死亡的知 识,并以科学的态度审视和冷静地对待,已成为现代人的基 本生活的必需。它标明着人类越来越正视和珍惜自身的价 值 一些大学的图书馆和资料馆已着手收集和整理有关死亡 的文献,并进行复印、制作缩微胶卷和录象等。有的影视档 案馆也在收集有关资料,有的在复制有关教学材料,有的编 制文史资料。一些著名的国立和市立图书馆,还经常举办有 关死亡的资料展览。平时,则辟有专门阅览室或档案室以供 人们研究和查询。在欧洲,原来在法西斯专制时期的集中 营,在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后纷纷被辟为陈列室。开始的意图 是揭露法西斯的滔天罪行,激发人们热爱民主、自由、和 平,继而,历史学家和政治学家开始研究法西斯主义推行 死 黑色恐怖”的根源,哲学家研究“尼采主义 的“意志论”泛滥的成因,生物学家研究法西斯利用生物实 验危害人类的根由。自60年代以来,“安乐死”的研究者的
·18· 国部分)和日本等国家的医学刊物都辟有“死亡”研究或讨 论专栏,有影响的报纸亦列出专栏讨论,公众对此兴趣极为 浓厚。 在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死亡教育的文献和教科书业已 出现。在德国(原联邦德国部分),已实施了“死亡”的教 育,出版了标准教科书和科普读物,开展了不仅针对老年人 和病人,而且针对青少年的伦理教育和医学常识普及教育。 在日本,有关人士组成的特别委员会开始定期举办“生和死 问题研讨会”、“死亡问题恳谈会”。在美国,大学内的老 年学教程里列有“死亡学”的专节,社区老年大学关于“死 亡前期准备”的教材和资料已非常丰富。“死亡”教育已作 为终身教育的一部分。可见,了解、掌握有关人体死亡的知 识,并以科学的态度审视和冷静地对待,已成为现代人的基 本生活的必需。它标明着人类越来越正视和珍惜自身的价 值。 一些大学的图书馆和资料馆已着手收集和整理有关死亡 的文献,并进行复印、制作缩微胶卷和录象等。有的影视档 案馆也在收集有关资料,有的在复制有关教学材料,有的编 制文史资料。一些著名的国立和市立图书馆,还经常举办有 关死亡的资料展览。平时,则辟有专门阅览室或档案室以供 人们研究和查询。在欧洲,原来在法西斯专制时期的集中 营,在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后纷纷被辟为陈列室。开始的意图 是揭露法西斯的滔天罪行,激发人们热爱民主、自由、和 平,继而,历史学家和政治学家开始研究法西斯主义推行 “死亡”、“黑色恐怖”的根源,哲学家研究“尼采主义” 的“意志论”泛滥的成因,生物学家研究法西斯利用生物实 验危害人类的根由。自 60 年代以来,“安乐死”的研究者的 观者藏书 2010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