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六中2012届高三年段12月份月考试卷 语文 满分150分,完成时间150分钟) 、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 1.补写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 ,直走咸阳 (杜牧《阿房宫赋》) (2)艰难苦恨繁霜鬓 。(杜甫《登高》) (3)东船西舫悄无言 (白居易《琵琶行》) 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 (5)山原旷其盈视, (王勃《滕王阁序》) ,愿乞终养。(李密《陈情表》)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何敞字文高,扶风平陵人也。其先家于汝阴。敞性公正。自以趣舍不合时务,每请召 常称疾不应。元和中,辟太尉宋由府,由待以殊礼。司徒袁安亦深敬重之。是时京师及四方 累有奇异鸟兽草木,言事者以为祥瑞。敞通经传,意甚恶之。乃言于二公日:“夫瑞应依德 而至,灾异缘政而生。今异鸟翔于殿屋,怪草生于庭际,不可不察。”由、安惧然不敢笞 居无何而肃宗崩。 时窦氏专政,外戚奢侈,赏赐过制。敞奏记由曰:“赏赉过度,至于空竭帑藏,损耗国 资。寻公家之用,皆百姓之力。明君赐赉,宜有品制,忠臣受赏,亦应有度。今明公位尊任 重,宜先正己以率群下,还所得赐,因陈得失,奏王侯就国,节省浮费,赈恤穷孤,则恩泽 下畅,黎庶悦豫,上天聪明,必有立应。”由不能用 窦宪为车骑将军,宪弟笃、景并起邸第,兴造劳役,百姓愁苦。敞上疏谏曰:“臣虽斗 筲之人,诚窃怀怪,以为笃、景亲近贵臣,当为百僚表仪。今百姓愁苦,县官无用,而遽起 大第,崇饰玩好,非所以垂令德也,宜且罢工匠,恤人之困。”书奏不省。 后拜为尚书,复上封事曰:“昔郑武姜之幸叔段,爱而不教,终至凶戾。由是观之,爱 子若此,犹饥而食之以毒,适所以害之也。宪秉三军之重,笃、景总宫卫之权,而虐用百姓
厦门六中 2012 届高三年段 12 月份月考试卷 语 文 (满分 150 分,完成时间 150 分钟) 一、古代诗文阅读(27 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 分) 1.补写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 ,直走咸阳。 (杜牧《阿房宫赋》) (2)艰难苦恨繁霜鬓, 。 (杜甫《登高》) (3)东船西舫悄无言, 。 (白居易《琵琶行》) (4) ,蓝田日暖玉生烟。 (李商隐《锦瑟》) (5)山原旷其盈视, 。 (王勃《滕王阁序》) (6) ,愿乞终养。 (李密《陈情表》) (二)文言文阅读(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2-5 题。 何敞字文高,扶风平陵人也。其先家.于汝阴。敞性公正。自以趣舍不合时务,每请召, 常称疾不应。元和中,辟太尉宋由府,由待以殊礼。司徒袁安亦深敬重之。是时京师及四方 累有奇异鸟兽草木,言事者以为祥瑞。敞通经传,意甚恶之。乃言于二公日:“夫瑞应依德 而至,灾异缘政而生。今异鸟翔于殿屋,怪草生于庭际,不可不察。”由、安惧然不敢答。 居无何而肃宗崩。 时窦氏专政,外戚奢侈,赏赐过制。敞奏记由曰:“赏赉过度,至于空竭帑藏,损耗国 资。寻.公家之用,皆百姓之力。明君赐赉,宜有品制,忠臣受赏,亦应有度。今明公位尊任 重,宜先正己以率群下,还所得赐,因陈得失,奏王侯就国,节省浮费,赈恤穷孤,则恩泽 下畅,黎庶悦豫,上天聪明,必有立应。”由不能用。 窦宪为车骑将军,宪弟笃、景并起邸第,兴造劳役,百姓愁苦。敞上疏谏曰:“臣虽斗 筲之人,诚窃怀怪,以为笃、景亲近贵臣,当为百僚表仪。今百姓愁苦,县官无用,而遽起 大第,崇饰玩好,非所以垂令.德也,宜且罢工匠,恤人之困。”书奏不省。 后拜为尚书,复上封事曰:“昔郑武姜之幸叔段,爱而不教,终至凶戾。由是观之,爱 子若此,犹饥而食之以毒,适所以害之也。宪秉三军之重,笃、景总宫卫之权,而虐用百姓
奢侈僭逼,诛戮无罪。今者论议凶凶,咸谓叔段复生于汉。虽知言必夷灭,而冒死自尽者 诚不忍目见其祸而怀默苟全。” 敞数切谏,言诸窦罪过,宪等深怨之。时济南王康尊贵骄甚,宪乃白出敞为济南太傅。 岁余迁汝南太守。敞疾文俗吏以苛刻求当时名誉,故在职以宽和为政。及举冤狱,以《春秋》 义断之。是以郡中无怨声,百姓化其恩礼。其出居者,皆归养其父母,推财相让者二百许人。 又修理阳旧渠,百姓赖其利,垦田增三万余顷。吏人共刻石,颂敞功德。 (节选自《后汉书卷四十三》)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先家于汝阴 家:安家 B.寻公家之用 寻:不久。 C.非所以垂令德 令:美好 宪乃白出敞为济南太傅 白:禀告 3.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何敞深得吏民敬重的一组是(3分)( ①辟太尉宋由府,由待以殊礼②司徒袁安亦深敬重之 ③由、安惧然不敢答④宪乃白出敞为济南太傅 ⑤百姓化其恩礼⑥吏人共刻石,颂敞功德 A.①②④B.③④⑤C.③⑤⑥D.①②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何敞被征召到太尉府后,京城及周围出现奇异的草木鸟兽,有人认为是祥瑞之兆 但何敞持不同意见。 窦氏专权,赏赐超过规定,何敞劝谏并恳请宋由送回得到的赏赐,给属下作表率 但是没有被采纳 C.窦宪弟笃、景一起兴造邸第,劳民伤财。何敞上书劝谏,言辞恳切,认为窦宪应该 给百官做好表率 D.何敞多次讽谏,指出窦氏诸人的罪过,遭到窦宪的嫉恨,后被窦宪排挤出京,做了 济南王的太傅 5.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辟太尉宋由府,由待以殊礼。 译 (2)爱子若此,犹饥而食之以毒,适所以害之也 译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6.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文后题目。(6分) 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①
奢侈僭逼,诛戮无罪。今者论议凶凶,咸谓叔段复生于汉。虽知言必夷灭,而冒死自尽者, 诚不忍目见其祸而怀默苟全。” 敞数切谏,言诸窦罪过,宪等深怨之。时济南王康尊贵骄甚,宪乃白.出敞为济南太傅。 岁余迁汝南太守。敞疾文俗吏以苛刻求当时名誉,故在职以宽和为政。及举冤狱,以《春秋》 义断之。是以郡中无怨声,百姓化其恩礼。其出居者,皆归养其父母,推财相让者二百许人。 又修理阳旧渠,百姓赖其利,垦田增三万余顷。吏人共刻石,颂敞功德。 (节选自《后汉书·卷四十三》)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3 分)( ) A.其先家.于汝阴 家:安家 B.寻.公家之用 寻:不久。 C.非所以垂令.德 令:美好。 D.宪乃白.出敞为济南太傅 白:禀告。 3.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何敞深得吏民敬重的一组是(3 分)( ) ①辟太尉宋由府,由待以殊礼 ②司徒袁安亦深敬重之 ③由、安惧然不敢答 ④宪乃白出敞为济南太傅 ⑤百姓化其恩礼 ⑥吏人共刻石,颂敞功德 A.①②④ B.③④⑤ C.③⑤⑥ D.①②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 ...的一项是(3 分)( ) A.何敞被征召到太尉府后,京城及周围出现奇异的草木鸟兽,有人认为是祥瑞之兆, 但何敞持不同意见。 B.窦氏专权,赏赐超过规定,何敞劝谏并恳请宋由送回得到的赏赐,给属下作表率, 但是没有被采纳。 C.窦宪弟笃、景一起兴造邸第,劳民伤财。何敞上书劝谏,言辞恳切,认为窦宪应该 给百官做好表率。 D.何敞多次讽谏,指出窦氏诸人的罪过,遭到窦宪的嫉恨,后被窦宪排挤出京,做了 济南王的太傅。 5.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 分) (1) 辟太尉宋由府,由待以殊礼。 译: (2)爱子若此,犹饥而食之以毒,适所以害之也。 译: (三)古代诗歌阅读(6 分) 6.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文后题目。(6 分) 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①
清·纳兰性德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②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③,当时只道是寻常 【注】①本词是作者为怀念他早逝的妻子而作。②被酒:醉酒。③李清照《金石录后序》谓自己常与 丈夫赵明诚比赛看谁的记性好,胜者可饮茶以示庆贺,有时太过高兴,不觉让茶水泼湿衣裳 (1)词的上阕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是如何刻画的?请简要分析。(3分) 答 (2)你认为“当时只道是寻常”一句有何深意?请简要分析。(3分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 7.下列各项中对作品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押赴西伯利亚的犯人起程了。那正是天气炎热的七月,街上差不多一片荒凉,少数 几个过路人在路边阴影里走着。有的犯人经不起烈日照晒,当场中暑倒毙了。聂赫留朵夫 路为犯人恶劣的处境四处奔波说情,他几乎成了犯人的袒护者。(《复活》) B.住在圣母院里,爱斯梅拉达重新恢复了希望。一天早晨,她走到屋顶边上,从圆形 圣约翰教堂的尖顶上方俯视广场。她看到了她朝思暮想的弗比斯正勒马驰过广场。于是她请 求卡西莫多去找弗比斯,可是弗比斯用大马靴踹了卡西莫多一脚,策马远去。(《巴黎圣母院》) C.第四十七回呆霸王薛蟠向柳湘莲调情遭柳一顿暴打,只被打得“好兄弟”“好哥哥” 好老爷”的乱叫,喝了泥水才给放过。原来这柳湘莲最痛恨这个不堪的薛蟠,只和宝玉交 好。前文宝玉挨打,忠肃王爷要找的戏子琪官就是他。尤三姐耻情拔剑自刎,他后悔莫及, 也拔剑自刎。(《红楼梦》) D.觉民对琴低声说:“琴妹,我们学堂明年暑假要招收女生。”听到这消息,琴十分高 兴,说到时候要第一个去报名。回家后,她找母亲商量,母亲的态度虽然让她很失望,但当 她读了易卜生的《娜拉》后,又充满了希望,并写信给许倩如,表明自己的决心。(《家》) E.大个子拿侬长相难看,头脑简单,内心纯朴。她在葛朗台家里起早贪黑,什么都干 像一条忠心耿耿的狗那样保护主人的财产。有时葛朗台也会怜悯地瞧着她说:“可怜的拿侬!” 但在拿侬看来,主人的这种怜悯也是拿侬的全部幸福。(《欧也妮·葛朗台》 8.简答题。(任选一题,100字左右)(5分) (1)今人常用“死诸葛吓走活仲达”来比喻人虽死余威犹在。“死诸葛吓走活仲达”典 出《三国演义》,请简要叙述这个故事。 (《三国演义》) (2)老葛朗台看见査理母亲的梳妆盒,像饿虎一般扑去抢夺,即便女儿拿起剪子准备拼 命,也没有改变主意。但后来,他却突然改变了态度。请简述他转变态度的原因及表现。(《欧 也妮·葛朗台》 选第()题 答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 9.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①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清·纳兰性德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②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③,当时只道是寻常。 【注】①本词是作者为怀念他早逝的妻子而作。②被酒:醉酒。③李清照《金石录后序》谓自己常与 丈夫赵明诚比赛看谁的记性好,胜者可饮茶以示庆贺,有时太过高兴,不觉让茶水泼湿衣裳。 (1)词的上阕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是如何刻画的?请简要分析。(3 分) 答: (2)你认为“当时只道是寻常”一句有何深意?请简要分析。(3 分) 答: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 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 分) 7.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内容的表述,不正确 ...的两项是(5 分)( )( ) A.押赴西伯利亚的犯人起程了。那正是天气炎热的七月,街上差不多一片荒凉,少数 几个过路人在路边阴影里走着。有的犯人经不起烈日照晒,当场中暑倒毙了。聂赫留朵夫一 路为犯人恶劣的处境四处奔波说情,他几乎成了犯人的袒护者。(《复活》) B.住在圣母院里,爱斯梅拉达重新恢复了希望。一天早晨,她走到屋顶边上,从圆形 圣约翰教堂的尖顶上方俯视广场。她看到了她朝思暮想的弗比斯正勒马驰过广场。于是她请 求卡西莫多去找弗比斯,可是弗比斯用大马靴踹了卡西莫多一脚,策马远去。(《巴黎圣母院》) C.第四十七回呆霸王薛蟠向柳湘莲调情遭柳一顿暴打,只被打得“好兄弟”“好哥哥” “好老爷”的乱叫,喝了泥水才给放过。原来这柳湘莲最痛恨这个不堪的薛蟠,只和宝玉交 好。前文宝玉挨打,忠肃王爷要找的戏子琪官就是他。尤三姐耻情拔剑自刎,他后悔莫及, 也拔剑自刎。(《红楼梦》) D.觉民对琴低声说:“琴妹,我们学堂明年暑假要招收女生。”听到这消息,琴十分高 兴,说到时候要第一个去报名。回家后,她找母亲商量,母亲的态度虽然让她很失望,但当 她读了易卜生的《娜拉》后,又充满了希望,并写信给许倩如,表明自己的决心。(《家》) E.大个子拿侬长相难看,头脑简单,内心纯朴。她在葛朗台家里起早贪黑,什么都干, 像一条忠心耿耿的狗那样保护主人的财产。有时葛朗台也会怜悯地瞧着她说:“可怜的拿侬!” 但在拿侬看来,主人的这种怜悯也是拿侬的全部幸福。(《欧也妮·葛朗台》) 8.简答题。(任选一题,100 字左右)(5 分) (1)今人常用“死诸葛吓走活仲达”来比喻人虽死余威犹在。“死诸葛吓走活仲达”典 出《三国演义》,请简要叙述这个故事。 (《三国演义》) (2)老葛朗台看见查理母亲的梳妆盒,像饿虎一般扑去抢夺,即便女儿拿起剪子准备拼 命,也没有改变主意。但后来,他却突然改变了态度。请简述他转变态度的原因及表现。(《欧 也妮·葛朗台》) 选第( )题 答: (二)文化经典阅读(6 分) 9.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 分) ①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论语·子路》) ②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 不可胜用也。谷和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 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 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 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上》) (1)下列对选项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一个国家的人口多了,应该要先使他们富裕起来,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教 育他们。 B.孟子列举了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三个事例,喻劝君王要善于 以时”养民 C.孟子认为,王道之始,重在使人民养生丧死而无憾,只要做到这点,君王就可以高 枕无忧了。 D.孟子提出了他的施政理想:“五十者可以衣帛”,“七十者可以食肉”,“颁白者 不负戴于道路”。 (2)从上面两则选段来看,孔子和孟子在治国施政方面的共同点是什么?(3分) 三、现代文阅读(共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中国古人写“钟声”的诗句很多,其中有很多脍炙人口的佳句,如杜甫的“晨钟云外湿”、 张继的“夜半钟声到客船”等。在这些诗句中,“钟声”以其自身特有的存在方式,构成中 国古典诗学一个饶有兴味的审美意象。 钟声从一开始就与人类的文化活动有密切的关系。 黑格尔说:“塔楼上的钟塔是专门为宗教仪式而设的,因为钟声特别适合于基督教的礼 拜,这种依稀隐约的庄严的声响,能感发人的心灵深处……”在欧洲,钟声所传达的缥缈、 崇高、严静的宗教意味,是自始至终贯穿下来的。 在中国,情况则有不同。在有关记载中,钟声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纯粹的宗教祭祀 仪式中的钟声,这种宗教音乐带给人的心理感受是恐惧、松弛和宗教性迷醉。另一类是与古 代庆典活动相关的钟声,多用来表达一种阔大、热烈的气氛,如《诗经关雎》中的“钟鼓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论语•子路》) ②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 不可胜用也。谷和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 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 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 白者不 负戴 于道路 矣。 七十 者衣帛 食肉 ,黎 民不饥 不寒 ,然 而不王 者, 未之 有也。 (《孟子•梁惠王上》) (1)下列对选项内容的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 ) A.孔子认为,一个国家的人口多了,应该要先使他们富裕起来,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教 育他们。 B.孟子列举了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三个事例,喻劝君王要善于 “以时”养民。 C.孟子认为,王道之始,重在使人民养生丧死而无憾,只要做到这点,君王就可以高 枕无忧了。 D.孟子提出了他的施政理想:“五十者可以衣帛”,“七十者可以食肉”,“颁白者 不负戴于道路”。 (2)从上面两则选段来看,孔子和孟子在治国施政方面的共同点是什么?(3 分) 答: 三、现代文阅读(共 24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0-12 题。 《 中国古人写“钟声”的诗句很多,其中有很多脍炙人口的佳句,如杜甫的“晨钟云外湿”、 张继的“夜半钟声到客船”等。在这些诗句中,“钟声”以其自身特有的存在方式,构成中 国古典诗学一个饶有兴味的审美意象。 钟声从一开始就与人类的文化活动有密切的关系。 黑格尔说:“塔楼上的钟塔是专门为宗教仪式而设的,因为钟声特别适合于基督教的礼 拜,这种依稀隐约的庄严的声响,能感发人的心灵深处……”在欧洲,钟声所传达的缥缈、 崇高、严静的宗教意味,是自始至终贯穿下来的。 在中国,情况则有不同。在有关记载中,钟声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纯粹的宗教祭祀 仪式中的钟声,这种宗教音乐带给人的心理感受是恐惧、松弛和宗教性迷醉。另一类是与古 代庆典活动相关的钟声,多用来表达一种阔大、热烈的气氛,如《诗经·关雎》中的“钟鼓
乐之”。后来这类钟声又演变成显示身份地位的象征信号,如王勃《滕王阁序》的“闾阎扑 地,钟鸣鼎食之家”。随着这层意义的岀现,钟声也就逐渐具有了审美属性 但这些都还不全是古典诗学中那种发人深省、令人超升、使人有所领悟的“钟声”意象 它的生成还有一个更为直接、也更为深层的原因,这就是:钟声昭示着时间。 无论中西,钟声都与时间有特殊的关系,或者说,钟声常给时间一种特殊的内涵。在西 方,《圣经》中就常用“丧钟”一词提示尘世的虚幻。在基督教的生命观里,钟声能提醒人 类:生命的短暂和上帝的永恒。钟声的这层时间含义实质上包含了两种意义:一是表示日常 生活时间,如早钟、晚钟;二是表示带宗教色彩的时间,如丧钟,我们可称之为“精神时间"。 钟声的这两种意义,在中国古代也有昭示,但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积淀成分。 在中国文化里,钟鸣常与桑榆之年等特定意象连用,表达对时光消逝的感觉和对生命的 领悟。尤其在佛教东渡,带给中国传统思想以“空″的观念后,寺院的钟声被赋予了一切皆 空的佛教思想,从而逐渐变成人们反省、忏悔、探视内心和领悟生存的象征。钟声作为一种 信号,它展示出生命在时光中消耗、磨损的程度,从心灵深处提醒人们:夕阳西下或早晨到 来,旧的结束或新的开始,以及“我们向何处去”或“何处是归程”等。钟声又常与年华已 逝、风尘碌碌的惆怅心情联系在一起,其缥缈而又严静的音律也最易把精疲力竭的生灵,引 入宗教的虚幻精神境界。 在西方,对“钟声”意象最为关注和凝神思考的当推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他晩 年一直思考用“诗”去追寻在现代社会中“隐去“的上帝。他认为,对诗来说,重要的是“说 出"(蕴含)精神能量′。这蕴含的精神能量,被他比喻为“沉默的钟声"。他要求诗人用这 钟声”去寻回上帝和神性事物,让人们通过诗,聆听到内心深处“沉寂的钟声”,最终完 成向上帝皈依的历史旅程。 中国人真正悟出这“沉寂的钟声”的悠长意味的,则应首推唐代诗佛王维。诗如
乐之”。后来这类钟声又演变成显示身份地位的象征信号,如王勃《滕王阁序》的“闾阎扑 地,钟鸣鼎食之家”。随着这层意义的出现,钟声也就逐渐具有了审美属性。 但这些都还不全是古典诗学中那种发人深省、令人超升、使人有所领悟的“钟声”意象。 它的生成还有一个更为直接、也更为深层的原因,这就是:钟声昭示着时间。 无论中西,钟声都与时间有特殊的关系,或者说,钟声常给时间一种特殊的内涵。在西 方,《圣经》中就常用“丧钟”一词提示尘世的虚幻。在基督教的生命观里,钟声能提醒人 类:生命的短暂和上帝的永恒。钟声的这层时间含义实质上包含了两种意义:一是表示日常 生活时间,如早钟、晚钟;二是表示带宗教色彩的时间,如丧钟,我们可称之为“精神时间”。 钟声的这两种意义,在中国古代也有昭示,但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积淀成分。 在中国文化里,钟鸣常与桑榆之年等特定意象连用,表达对时光消逝的感觉和对生命的 领悟。尤其在佛教东渡,带给中国传统思想以“空”的观念后,寺院的钟声被赋予了一切皆 空的佛教思想,从而逐渐变成人们反省、忏悔、探视内心和领悟生存的象征。钟声作为一种 信号,它展示出生命在时光中消耗、磨损的程度,从心灵深处提醒人们:夕阳西下或早晨到 来,旧的结束或新的开始,以及“我们向何处去”或“何处是归程”等。钟声又常与年华已 逝、风尘碌碌的惆怅心情联系在一起,其缥缈而又严静的音律也最易把精疲力竭的生灵,引 入宗教的虚幻精神境界。 在西方,对“钟声”意象最为关注和凝神思考的当推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他晚 年一直思考用“诗”去追寻在现代社会中“隐去”的上帝。他认为,对诗来说,重要的是“说 出”(蕴含)“精神能量”。这蕴含的精神能量,被他比喻为“沉默的钟声”。他要求诗人用这 “钟声”去寻回上帝和神性事物,让人们通过诗,聆听到内心深处“沉寂的钟声”,最终完 成向上帝皈依的历史旅程。 中国人真正悟出这“沉寂的钟声”的悠长意味的,则应首推唐代诗佛王维。诗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