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这种远离或自主性,打破了原本的限制,扩大了原本的范围,丰富了原本的含义 这里的关键在于解释。在新的参照系之下对原本作新的解释,这就是传统远离原本的原因。 任何一个写下来的作品,一旦公之于世,它就是向广大的人群说话,不仅是向同时代人说话 而且是向后来人说话。作为受话人的读者不仅有同时代人,而且有后来人。读者可以对写作 的原本作出各不相同的回应,这些回应都是根据读者自己所处的参照系对原本所作的新解 释。可以说,传统的原本在形成为传统的过程中,不断地参照变化了的环境。在后来的一连 串读者面前展开一系列不断更新的世界。写作的原本是如此,行动的原本也是这样。传统的 行动痕迹往往出乎原初行动者的始料之所及,自有后来人的评说一一解释。 这样看,传统形成的过程本身便是一个传统不断更新、不断开放、不断壮大的过程。传 统本来就具有两面性,它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既因新的参照系与之相摩擦而不断更新自己, 又因其偏执性而抗拒摩擦,力图使自身永恒化。可以说,传统既是摩擦的结果,又是对摩擦 的抗拒。那种把传统一味看成凝固不变而无更新的观点是错误的、不符合史实的。因此,在 对待传统的问题上,我们应当根据新的参照系,对旧传统 (选自张世英(我看国学—一传统与现代),有删改) 1.从原文看,下列对“原本”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原本是传统的具有特定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参照系的始发言行。 B.原本指权威性的、天经地义的、带有信仰性质的凝聚群体的东西 C.原本是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和参照系已消失并成为过去的过程 D.原本指有自主性的相对独立于原初参照系、说话人、受话人的传统。 【试题答案】A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理解) 【试题解析】解答概念题,要特别注意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本题主要在概念的内涵上设 置选项。A项是“原本”内涵的正确的表述。B项据原文“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进展, 原本逐步地被认为是具有权威性的、天经地义的、带有信仰性质的东西而为群体所接受,成 为凝聚群体的力量,这样,原本也就逐步地形成为传统”可知,B项表达的是原本形成的传 统的内涵。C项把原本的属性搞错了。C项的表述简化为“原本是过程”,据原文“传统逐步 形成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远离原本的过程。这里所说的远离,是指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和当 时的参照系已消失而成为过去”可知,“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和当时的参照系已消失而成为 过去的过程”是传统的形成过程,而非原本是过程。D项原文是“原本是传统的始发言行”, 传统是原本的丰富、更新和壮大。D项的表述曲解了原文的意思
正是这种远离或自主性,打破了原本的限制,扩大了原本的范围,丰富了原本的含义。 这里的关键在于解释。在新的参照系之下对原本作新的解释,这就是传统远离原本的原因。 任何一个写下来的作品,一旦公之于世,它就是向广大的人群说话,不仅是向同时代人说话, 而且是向后来人说话。作为受话人的读者不仅有同时代人,而且有后来人。读者可以对写作 的原本作出各不相同的回应,这些回应都是根据读者自己所处的参照系对原本所作的新解 释。可以说,传统的原本在形成为传统的过程中,不断地参照变化了的环境。在后来的一连 串读者面前展开一系列不断更新的世界。写作的原本是如此,行动的原本也是这样。传统的 行动痕迹往往出乎原初行动者的始料之所及,自有后来人的评说——解释。 这样看,传统形成的过程本身便是一个传统不断更新、不断开放、不断壮大的过程。传 统本来就具有两面性,它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既因新的参照系与之相摩擦而不断更新自己, 又因其偏执性而抗拒摩擦,力图使自身永恒化。可以说,传统既是摩擦的结果,又是对摩擦 的抗拒。那种把传统一味看成凝固不变而无更新的观点是错误的、不符合史实的。因此,在 对待传统的问题上,我们应当根据新的参照系,对旧传统 (选自张世英(我看国学——传统与现代),有删改) 1.从原文看,下列对“原本”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原本是传统的具有特定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参照系的始发言行。 B.原本指权威性的、天经地义的、带有信仰性质的凝聚群体的东西。 C.原本是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和参照系已消失并成为过去的过程。 D.原本指有自主性的相对独立于原初参照系、说话人、受话人的传统。 【试题答案】A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B(理解) 【试题解析】解答概念题,要特别注意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本题主要在概念的内涵上设 置选项。A 项是“原本”内涵的正确的表述。B 项据原文“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进展, 原本逐步地被认为是具有权威性的、天经地义的、带有信仰性质的东西而为群体所接受,成 为凝聚群体的力量,这样,原本也就逐步地形成为传统”可知,B 项表达的是原本形成的传 统的内涵。C 项把原本的属性搞错了。C 项的表述简化为“原本是过程”,据原文“传统逐步 形成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远离原本的过程。这里所说的远离,是指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和当 时的参照系已消失而成为过去”可知,“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和当时的参照系已消失而成为 过去的过程”是传统的形成过程,而非原本是过程。D 项 原文是“原本是传统的始发言行”, 传统是原本的丰富、更新和壮大。D 项的表述曲解了原文的意思
2.下列各项,不属于分析“传统远离原本”原因的一项是(3分) A.在新的参照系之下对原本作新的解释,这就势必造成传统不断地远离原本 B.读者对写作原本作出各不相同的回应,根据所处参照系对原本作出新解释。 C.因有后来人的评说解释,传统的行动痕迹往往出乎原初行动者始料之所及 D.传统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因新参照系的作用而具有更新与抗拒的两面性 【试题答案】D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分析综合) 【试题解析】对于“原因、根据、证据”这样字眼的题干,特别要注意选项与题干之间 要能构成因果关系。D选项中,新参照系的作用有两种:一是摩擦,二是抗拒摩擦。摩擦作 用使传统更新”,因而是“传统远离原本”的原因:但是传统“抗拒摩擦,力图使自身永恒 化”使得传统力图保持原本的最初本质特征,尽可能的不远离原本。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传统原本中的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参照系都是唯一的、不能代替的 B.因时间推移和历史进展,传统远离原本后就自然丧失了原本的特征。 C.过去是传统的一个重要特征,但传统内涵却在新参照系下发生突变。 D.在对待传统问题上,我们应当根据新的参照系作出新的评价和解释 【试题答案】D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分 析综合) 【试题解析】A项“唯一的”原文表述为“特定的”与原文不相符。B项原文是说“远 离,是指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和当时的参照系已消失而成为过去。”所以消失指的是原初行 动者、受动者和当时的参照系已消失,而不是“原本的特征丧失”C项“突变”概括错误。 原文“传统形成的过程本身便是一个传统不断更新、不断开放、不断壮大的过程”,因而传 统内涵在新参照系下发生的是“渐变”。 (10年江西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竞技庆典是古罗马文化中一种独一无二的仪式,它集竞技、宗教庆祝、胜利游行、血腥 表演为一体,是几百年间最为流行的全民娱乐方式。 为罗马辩护的学者试图把竞技庆典中的血腥表演归结为古代民族中非常普遍的以活人 献祭的宗教行为。然而,史料显示,罗马社会中使用人牲的现象比较罕见,通常只用牛羊献
2.下列各项,不属于分析“传统远离原本”原因的一项是(3 分) A.在新的参照系之下对原本作新的解释,这就势必造成传统不断地远离原本。 B.读者对写作原本作出各不相同的回应,根据所处参照系对原本作出新解释。 C.因有后来人的评说解释,传统的行动痕迹往往出乎原初行动者始料之所及。 D.传统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因新参照系的作用而具有更新与抗拒的两面性。 【试题答案】D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分析综合) 【试题解析】对于“原因、根据、证据”这样字眼的题干,特别要注意选项与题干之间 要能构成因果关系。D 选项中,新参照系的作用有两种:一是摩擦,二是抗拒摩擦。摩擦作 用使传统更新”,因而是“传统远离原本”的原因;但是传统“抗拒摩擦,力图使自身永恒 化”使得传统力图保持原本的最初本质特征,尽可能的不远离原本。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传统原本中的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参照系都是唯一的、不能代替的。 B.因时间推移和历史进展,传统远离原本后就自然丧失了原本的特征。 C.过去是传统的一个重要特征,但传统内涵却在新参照系下发生突变。 D.在对待传统问题上,我们应当根据新的参照系作出新的评价和解释。 【试题答案】D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分 析综合) 【试题解析】A 项“唯一的”原文表述为“特定的”与原文不相符。B 项原文是说“远 离,是指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和当时的参照系已消失而成为过去。”所以消失指的是原初行 动者、受动者和当时的参照系已消失,而不是“原本的特征丧失”C 项“突变”概括错误。 原文“传统形成的过程本身便是一个传统不断更新、不断开放、不断壮大的过程”,因而传 统内涵在新参照系下发生的是“渐变”。 (10 年江西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8 题。 竞技庆典是古罗马文化中一种独一无二的仪式,它集竞技、宗教庆祝、胜利游行、血腥 表演为一体,是几百年间最为流行的全民娱乐方式。 为罗马辩护的学者试图把竞技庆典中的血腥表演归结为古代民族中非常普遍的以活人 献祭的宗教行为。然而,史料显示,罗马社会中使用人牲的现象比较罕见,通常只用牛羊献
祭,只有在国家安全受到明显威胁时,出于迷信的原因,才象征性地处死少数异族人。更有 说服力的证据是,罗马人往往将活人献祭视为野蛮民族的愚昧行为,以此作为自身“文明性” 的反衬。 公元2世纪至5世纪罗马人与基督徒的论战也从反面证明了罗马人憎恶人牲的立场。在 论战中,双方都互相指责对方以活人献祭,以此确立自己在道德和文化方面的优越地位,将 对方钉上野蛮人的耻辱柱。 如果说罗马人的部分屠杀行为具有某种宗教色彩,那也是与军国主义捆绑在一起的。作 为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公开处决战俘的确有向庇佑罗马的诸神感恩的意味,但这并不是主 要方面。正如普拉斯所断言,“竞技庆典从本质上说是为生者举行的仪式,而不是为死者举 行的献祭”。对于以军事立国的罗马民族来说,这些屠杀行为首先是国家强力的展示。但屠 杀行为竟会演变成娱乐节目,则与罗马人纵容和欣赏的态度有密切关系。罗马的所有阶层都 对血腥表演极为痴迷。上至皇帝、元老院议员,下至身无分文的城市贫民,都热衷于观看人 兽搏斗、集体处决和角斗士对决等节目。这些被处死的人主要是战俘、罪犯和奴隶,他们被 称为“有害之人”,换言之是罗马帝国的害虫。因此,他们的死在罗马观众心中激不起任何 同情,按照塞内加的说法,屠杀他们只是出于“游戏和娱乐”的动机。正因为这样的屠杀没 有触动罗马人的道德底线,所以他们才毫不掩饰、甚至自豪地在雕刻和马赛克艺术中加以描 虽然仁慈一直是罗马人崇尚的道德准则,罗马历史上却从来没有大规模的抵制血腥表演 的运动。更令人惊讶的是,扮演社会良心角色的知识分子同样没有在原则上否定这样的血腥 表演。西塞罗虽然在一封信中批评了庞培的竞技庆典,但他只是轻描淡写地表示,这样的表 演对于一个有教养的人来说毫无乐趣可言。塞内加是竞技庆典最严厉的批评者。但他并不是 从根本上反对表演性的屠杀,只是反对以娱乐为唯一目的的屠杀。他认为残酷的集体处决是 绝对正义的惩罚。他真正担心的是如此密集、强烈的暴力表演对观众道德的腐蚀作用,所以 他强调,竞技庆典中的死亡一定要体现出勇敢的品质和道德的警戒效果。另外一些哲学家甚 至称赞此类表演有助于培养罗马公民的勇气和斯多葛主义所追求的忍耐精神 (选自李永毅、李永刚《死亡盛宴:古罗马竞技庆典与帝国秩序》,有删改) 6.下列对文中“竞技庆典”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竞技庆典是古罗马文化中最为流行的全民娱乐方式,罗马人都从中得到乐趣 B.竞技庆典本质上不是为死者举行的献祭,而是为生者举行的仪式。 C.竞技庆典由人兽搏斗、集体处决和角斗士对决三项血腥表演构成
祭,只有在国家安全受到明显威胁时,出于迷信的原因,才象征性地处死少数异族人。更有 说服力的证据是,罗马人往往将活人献祭视为野蛮民族的愚昧行为,以此作为自身“文明性” 的反衬。 公元 2 世纪至 5 世纪罗马人与基督徒的论战也从反面证明了罗马人憎恶人牲的立场。在 论战中,双方都互相指责对方以活人献祭,以此确立自己在道德和文化方面的优越地位,将 对方钉上野蛮人的耻辱柱。 如果说罗马人的部分屠杀行为具有某种宗教色彩,那也是与军国主义捆绑在一起的。作 为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公开处决战俘的确有向庇佑罗马的诸神感恩的意味,但这并不是主 要方面。正如普拉斯所断言,“竞技庆典从本质上说是为生者举行的仪式,而不是为死者举 行的献祭”。对于以军事立国的罗马民族来说,这些屠杀行为首先是国家强力的展示。但屠 杀行为竟会演变成娱乐节目,则与罗马人纵容和欣赏的态度有密切关系。罗马的所有阶层都 对血腥表演极为痴迷。上至皇帝、元老院议员,下至身无分文的城市贫民,都热衷于观看人 兽搏斗、集体处决和角斗士对决等节目。这些被处死的人主要是战俘、罪犯和奴隶,他们被 称为“有害之人”,换言之是罗马帝国的害虫。因此,他们的死在罗马观众心中激不起任何 同情,按照塞内加的说法,屠杀他们只是出于“游戏和娱乐”的动机。正因为这样的屠杀没 有触动罗马人的道德底线,所以他们才毫不掩饰、甚至自豪地在雕刻和马赛克艺术中加以描 绘。 虽然仁慈一直是罗马人崇尚的道德准则,罗马历史上却从来没有大规模的抵制血腥表演 的运动。更令人惊讶的是,扮演社会良心角色的知识分子同样没有在原则上否定这样的血腥 表演。西塞罗虽然在一封信中批评了庞培的竞技庆典,但他只是轻描淡写地表示,这样的表 演对于一个有教养的人来说毫无乐趣可言。塞内加是竞技庆典最严厉的批评者。但他并不是 从根本上反对表演性的屠杀,只是反对以娱乐为唯一目的的屠杀。他认为残酷的集体处决是 绝对正义的惩罚。他真正担心的是如此密集、强烈的暴力表演对观众道德的腐蚀作用,所以 他强调,竞技庆典中的死亡一定要体现出勇敢的品质和道德的警戒效果。另外一些哲学家甚 至称赞此类表演有助于培养罗马公民的勇气和斯多葛主义所追求的忍耐精神。 (选自李永毅、李永刚《死亡盛宴:古罗马竞技庆典与帝国秩序》,有删改) 6.下列对文中“竞技庆典”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竞技庆典是古罗马文化中最为流行的全民娱乐方式,罗马人都从中得到乐趣。 B.竞技庆典本质上不是为死者举行的献祭,而是为生者举行的仪式。 C.竞技庆典由人兽搏斗、集体处决和角斗士对决三项血腥表演构成
D.竞技庆典有助于培养罗马公民的勇气和斯多葛主义所追求的忍耐精神。 答案:B(信息在第四段:正如普拉斯所断言,“竞技庆典从本质上说是为生者举行的仪 式,而不是为死者举行的献祭”。A项相关信息在第五段,“西塞罗虽然在一封信中批评了庞 培的竞技庆典,但他只是轻描淡写地表示,这样的表演对于一个有教养的人来说亳无乐趣可 言”,可见,并不是“罗马人都从中得到乐趣”。C项相关信息在第四段,“上至皇帝、元老 院议员,下至身无分文的城市贫民,都热衷于观看人兽搏斗、集体处决和角斗士对决等节目”。 并没有说“竞技庆典由人兽搏斗、集体处决和角斗士对决三项血腥表演构成”。D项相关信 息在第五段,“另外一些哲学家甚至称赞此类表演有助于培养罗马公民的勇气和斯多葛主义 所追求的忍耐精神”。注意只是一些哲学家认为。)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确立自己在道德和文化方面的优越地位,基督徒和罗马人在祭祀活动中只用牛 羊献祭,将活人献祭视为野蛮民族的愚昧行为 B.为了展示国家强力,罗马民族上至皇帝、元老院议员,下至身无分文的城市贫民, 都热衷于观看血腥表演。 C.崇尚仁慈虽然一直是罗马人的道德准则,但是在古罗马文化中,它与欣赏娱乐性的 血腥表演是并行不悖的 D.罗马知识分子担心,尽管血腥表演没有触动罗马人的道德底线,但密集、强烈的暴 力表演会对道德产生腐蚀作用。 答案:C(A项相关信息在第二段,注意文中说的“通常”。B项相关信息在第四段,“屠 杀行为竟会演变成娱乐节目,则与罗马人纵容和欣赏的态度有密切关系”。并不是“为了展 示国家强力”。D项相关信息在第五段,“他真正担心的是如此密集、强烈的暴力表演对观众 道德的腐蚀作用”。只是西塞罗个人的担心,他不能代表知识分子。) 8.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罗马人在祭祀中很少使用人牲,并以此作为自身“文明性”的表现,这就表明罗马 人已经具有敬畏生命的情怀 B.罗马所有阶层都对血腥表演极为痴迷,把人兽搏斗、集体处决和角斗士对决当作娱 乐节目,可以说对人类的屠杀符合他们的道德准则。 C.罗马社会通常只用牛羊献祭,而且往往将活人献祭视为野蛮民族的愚昧行为,因此, 很难将竞技庆典中的屠杀理解为一种宗教行为。 D.罗马知识分子没有在原则上否定血腥表演,甚至对此称赞有加,可见他们普遍缺乏
D.竞技庆典有助于培养罗马公民的勇气和斯多葛主义所追求的忍耐精神。 答案:B(信息在第四段:正如普拉斯所断言,“竞技庆典从本质上说是为生者举行的仪 式,而不是为死者举行的献祭”。A 项相关信息在第五段,“西塞罗虽然在一封信中批评了庞 培的竞技庆典,但他只是轻描淡写地表示,这样的表演对于一个有教养的人来说毫无乐趣可 言”,可见,并不是“罗马人都从中得到乐趣”。C 项相关信息在第四段,“上至皇帝、元老 院议员,下至身无分文的城市贫民,都热衷于观看人兽搏斗、集体处决和角斗士对决等节目”。 并没有说“竞技庆典由人兽搏斗、集体处决和角斗士对决三项血腥表演构成”。D 项相关信 息在第五段,“另外一些哲学家甚至称赞此类表演有助于培养罗马公民的勇气和斯多葛主义 所追求的忍耐精神”。注意只是一些哲学家认为。)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确立自己在道德和文化方面的优越地位,基督徒和罗马人在祭祀活动中只用牛 羊献祭,将活人献祭视为野蛮民族的愚昧行为。 B.为了展示国家强力,罗马民族上至皇帝、元老院议员,下至身无分文的城市贫民, 都热衷于观看血腥表演。 C.崇尚仁慈虽然一直是罗马人的道德准则,但是在古罗马文化中,它与欣赏娱乐性的 血腥表演是并行不悖的。 D.罗马知识分子担心,尽管血腥表演没有触动罗马人的道德底线,但密集、强烈的暴 力表演会对道德产生腐蚀作用。 答案:C(A 项相关信息在第二段,注意文中说的“通常”。B 项相关信息在第四段,“屠 杀行为竟会演变成娱乐节目,则与罗马人纵容和欣赏的态度有密切关系”。并不是“为了展 示国家强力”。D 项相关信息在第五段,“他真正担心的是如此密集、强烈的暴力表演对观众 道德的腐蚀作用”。只是西塞罗个人的担心,他不能代表知识分子。) 8.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罗马人在祭祀中很少使用人牲,并以此作为自身“文明性”的表现,这就表明罗马 人已经具有敬畏生命的情怀。 B.罗马所有阶层都对血腥表演极为痴迷,把人兽搏斗、集体处决和角斗士对决当作娱 乐节目,可以说对人类的屠杀符合他们的道德准则。 C.罗马社会通常只用牛羊献祭,而且往往将活人献祭视为野蛮民族的愚昧行为,因此, 很难将竞技庆典中的屠杀理解为一种宗教行为。 D.罗马知识分子没有在原则上否定血腥表演,甚至对此称赞有加,可见他们普遍缺乏
社会良心 答案:C(A、“具有敬畏生命的情怀”无中生有。B、“可以说对人类的屠杀符合他们的 道德准则”错了,文中说的是“被处死的人主要是战俘、罪犯和奴隶,他们被称为‘有害之 人’”。D、“可见他们普遍缺乏社会良心”错了。文中说“双方都互相指责对方以活人献祭, 以此确立自己在道德和文化方面的优越地位”,可见他们还是有社会良心的。) (10年辽宁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现代文阅读 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学、艺术中的精品都有永久的魅力,后代人无法仿制。像《诗经》、《楚 辞》都是被誉为不朽的作品。说它们不朽,无非是说它有比一般文学、艺术作品享有更长的 寿命,在较长的时间里能继续发生影响,“不朽″并不具有哲学概念的"永恒存在″的意思。拿屈 原的作品来说,汉朝初年的贾谊被感动的痛苦流涕,今天试找了一位大学中文系的青年来读 一下,他的感受总难达到贾谊的程度,即使这位青年也有深沉的苦闷,满腹牢骚,《红楼梦》 也是一部名著,和《诗经》、《楚辞》一样产生过广泛的影响。“五四”前后青年男女知识分 子没有读过《红楼梦》的占少数,现在青年读《红楼梦》的占少数,现在青年读《红楼梦》 的比例显然要少得多。 以上现象,借用电信通讯的概念,可以称为“文化影响衰减”现象。远距离的通讯联络, 讯号逐渐衰减,距离越远衰减越明显,为了防止衰减,中间没有接力站,是讯号得到增益, 衰减现象之所以出现,是因为古人的处境与今人不同,古人的思想感受有与今人相同处,也 由与今人不同处,世代相去久远,古今人之间感受的差别越大。 中国哲学有极丰富的文化遗产,孔子、老子等思想流派到今天还有影响。我们常听人说 孔子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要继承中华名族的优良传统,首先要发扬孔子的哲学。也有 人认为孔子思想与今天中国的现代化关系不大,倒是有些保守思想是孔子哲学造成的。这两 种看法都有根据,现在从文化影响的衰减现象来看,我不相信世界上有一种文化现象两千多 年永远长寿而不衰减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影响长久不衰,完全是凭借了两次接力站的补充,得到增益的结果, 第一次增益,西汉的董仲舒抬出孔子为号召,增加了汉朝流行的天人感应、阴阳五行学说, 建立了宗教神学,在他的带动下,中国哲学史上出现了全国性的第一个高潮。思想是随着社 会生活的变革而变革的,当董仲舒的哲学不能应付佛教、道教的冲击,孔子的独尊地位保不 住了,宋朝的朱熹起了第二次接力作用,把魏晋隋唐时期已经趋于衰减的儒家振兴起来。朱 熹把儒家学说变成儒教,形成了儒教经学,为了壮大自己,儒教洗去了佛教、道教的心性修
社会良心。 答案:C(A、“具有敬畏生命的情怀”无中生有。B、“可以说对人类的屠杀符合他们的 道德准则”错了,文中说的是“被处死的人主要是战俘、罪犯和奴隶,他们被称为‘有害之 人’”。D、“可见他们普遍缺乏社会良心”错了。文中说“双方都互相指责对方以活人献祭, 以此确立自己在道德和文化方面的优越地位”,可见他们还是有社会良心的。) (10 年辽宁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现代文阅读 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学、艺术中的精品都有永久的魅力,后代人无法仿制。像《诗经》、《楚 辞》都是被誉为不朽的作品。说它们不朽,无非是说它有比一般文学、艺术作品享有更长的 寿命,在较长的时间里能继续发生影响,"不朽"并不具有哲学概念的"永恒存在"的意思。拿屈 原的作品来说,汉朝初年的贾谊被感动的痛苦流涕,今天试找了一位大学中文系的青年来读 一下,他的感受总难达到贾谊的程度,即使这位青年也有深沉的苦闷,满腹牢骚,《红楼梦》 也是一部名著,和《诗经》、《楚辞》一样产生过广泛的影响。“五四”前后青年男女知识分 子没有读过《红楼梦》的占少数,现在青年读《红楼梦》的占少数,现在青年读《红楼梦》 的比例显然要少得多。 以上现象,借用电信通讯的概念,可以称为“文化影响衰减”现象。远距离的通讯联络, 讯号逐渐衰减,距离越远衰减越明显,为了防止衰减,中间没有接力站,是讯号得到增益, 衰减现象之所以出现,是因为古人的处境与今人不同,古人的思想感受有与今人相同处,也 由与今人不同处,世代相去久远,古今人之间感受的差别越大。 中国哲学有极丰富的文化遗产,孔子、老子等思想流派到今天还有影响。我们常听人说 孔子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要继承中华名族的优良传统,首先要发扬孔子的哲学。也有 人认为孔子思想与今天中国的现代化关系不大,倒是有些保守思想是孔子哲学造成的。这两 种看法都有根据,现在从文化影响的衰减现象来看,我不相信世界上有一种文化现象两千多 年永远长寿而不衰减。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影响长久不衰,完全是凭借了两次接力站的补充,得到增益的结果, 第一次增益,西汉的董仲舒抬出孔子为号召,增加了汉朝流行的天人感应、阴阳五行学说, 建立了宗教神学,在他的带动下,中国哲学史上出现了全国性的第一个高潮。思想是随着社 会生活的变革而变革的,当董仲舒的哲学不能应付佛教、道教的冲击,孔子的独尊地位保不 住了,宋朝的朱熹起了第二次接力作用,把魏晋隋唐时期已经趋于衰减的儒家振兴起来。朱 熹把儒家学说变成儒教,形成了儒教经学,为了壮大自己,儒教洗去了佛教、道教的心性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