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志愿行动成为社会凝聚其成员的一种重要场域;从社会成员角度看,志愿精神和志愿行动 则成为社会提升其成员素质的一个平台。正是在自愿参与公益事业或提供公共服务的实际行 动中,社会成员实现了其精神境界的提升,完成了其价值观念的变化和人生经验的丰富,甚 至促进了其自身知识的扩展和技能的增强,而这一切的经历及其感受也必将成为生命中一份 宝贵的精神财富 1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志愿行动所体现的功能与其他三项不属于同一层面的一项是 A.“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玉树抗震救灾行动中,全国各族人民心系灾区,目前已 为灾区捐款45亿多元人民币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快乐天使”们长期坚持照顾孤残儿童,实现了帮助他人的 善良愿望,收获了快乐和幸福 C.“一个也不能少”,希望工程志愿者们以他们的满腔热忱和无私行动,唤起了社会各 界人士对失学儿童的真诚关爱。 D.“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社区服务志愿者“一对一”定人到户帮助孤寡老人,弘扬了 中华民族爱老敬老的优良传统。 1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有关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志愿精神通常具有自愿性、公益性和亲身参与性的人文内涵。 B.志愿行动是人文精神的一种具体化和日常化的实际体现形式 C.社会成员追求工具合理性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物质成就的获得。 D.社会成员在当前特定社会背景下对强竞争和高情感将更为向往 15.简要谈谈,如果缺乏志愿精神和志愿行动,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对人的发展会有怎样 影响。(6分) 解析:本题在四个事例中选出一个与其它三个不一样的,只要结合文章的段落结构就能很快 得出:一个是志愿精神对于社会层面的影响,一个是对于个人发展层面的影响,于是这样就 很容易得出B选项
和志愿行动成为社会凝聚其成员的一种重要场域;从社会成员角度看,志愿精神和志愿行动 则成为社会提升其成员素质的一个平台。正是在自愿参与公益事业或提供公共服务的实际行 动中,社会成员实现了其精神境界的提升,完成了其价值观念的变化和人生经验的丰富,甚 至促进了其自身知识的扩展和技能的增强,而这一切的经历及其感受也必将成为生命中一份 宝贵的精神财富。 1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志愿行动所体现的功能与其他三项不属于同一层面的一项是 A.“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玉树抗震救灾行动中,全国各族人民心系灾区,目前已 为灾区捐款 45 亿多元人民币。 B.“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快乐天使”们长期坚持照顾孤残儿童,实现了帮助他人的 善良愿望,收获了快乐和幸福。 C.“一个也不能少”,希望工程志愿者们以他们的满腔热忱和无私行动,唤起了社会各 界人士对失学儿童的真诚关爱。 D.“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社区服务志愿者“一对一”定人到户帮助孤寡老人,弘扬了 中华民族爱老敬老的优良传统。 1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有关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志愿精神通常具有自愿性、公益性和亲身参与性的人文内涵。 B.志愿行动是人文精神的一种具体化和日常化的实际体现形式。 C.社会成员追求工具合理性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物质成就的获得。 D.社会成员在当前特定社会背景下对强竞争和高情感将更为向往。 15.简要谈谈,如果缺乏志愿精神和志愿行动,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对人的发展会有怎样的 影响。(6 分) 13.B 解析:本题在四个事例中选出一个与其它三个不一样的,只要结合文章的段落结构就能很快 得出:一个是志愿精神对于社会层面的影响,一个是对于个人发展层面的影响,于是这样就 很容易得出 B 选项。 14.D
解析:本题是根据原文选出不正确的一项。这个就是我们通畅所谓的“細节十推断题”。 第一步就是要定位原文,第二步就是要分辨种类,第三步要看这个选项符不符合文章大意的 延伸。这些细节题中无外乎就是因栗颠倒、无中生有、以偏概全、逻辑混乱等等一些问题, 我们一一来验证。k选说“志愿精神通常具有自愿性、公益性和亲身参与性的人文内涵” 我们马上定位到文章第三段的四个社会作用,这就明确表示志愿精神具有公益性;然后文章 最后一段中“正是自题参与公益事业”同样也是说明“自、公益、参与”三个特性:最后 第一段有关人文精神的表述,都证明A项正确。而B选项说“志題行动使人文精神的一种具 体化和日常化的实际体现形式”,这一句话在文章的第一段第一句就说了“志愿精神可以表 述为一种具体化或日常化的人文精神”,并且在后面也提到说“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形 式”,所以B选项的表述正确。在看C选项“社会威员追求工具合理性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 物质成就感的获得”,我们可以定位到文章第五段前两句“志愿精神和志愿行动体现了社会 威员对价值合理性的追求。现代化的物质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工具合理性的追求”, 于是“追求工具合理性”有助于“物质威就感的获得”,所以C选项也正确。最后看D选项 “社会成员在当前特定社会背景下对强竞争和高情感将更向往”,我们立马就可以定位到文 章的的倒数第二段的第二句“在观代化进程……社会竟争状态加剧…使得社会成员对于高 情感的向往……表观得日益突出”,于是问题发现了:原文中“强竞争”是原因,“对高情 感的向往”是鲒果,但是在D选项中,“强竞争”和“对高情感的向往”都成了结果,这就 是“因栗颠倒”的选项
15 答:①从人对社会的融入(社会角度)看,少了一种扩大交往面、凝聚交往对象的重要场 域,对价值合理性社会意义的关注以及人本化取向的生活目标都可能趋于淡化:②从个人发 展角度看,少了一个提升个人素质的平台,一条让个人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在人的发展进 程中可能出现畸形走势。 解析:本题是今年的新题型,要求考生谈谈如果缺乏志愿精神和志愿行动,在社会发展进程 中,人的发展会有怎样的影响?这道题其实就是一道开放的题目,考生可以畅所欲言。那么 要问人的发展,考生可以就着原文最后一段的第二句中关于“人与社会”和“人与自我”这 两层意思来答影响即可,无非就是把原文中“有了志愿精神好的方面”的反面写出来。所以 这道题尽管是新题型,但是难度不是很大。 (10年福建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诗产生于西周的礼乐政治活动而非原始宗教仪式,是政坛言说的产物,与歌并不同源, 但却有着歌德一些元素。不过,它们的联系不再文字形式而在音乐。在西周,诗的言说主体 的身份为朝廷官员,言说对象为君臣,言说内容自然也不能脱离政治,故“诗”一开始就承 担者政治言说的特殊功能。《国语·周语上》载历王时的邵公说:“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 士献诗……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勃。”可见诗在西周时期的功能是补察时政。周代 的礼乐政治重要的一点,就是通过礼乐教化向臣民灌输礼乐伦理道德观念,所以周代设有专 门的机构来负责这一工作。《礼记·孔子闲居》载孔子说:“诗之所至,礼亦至焉,礼之所至, 乐亦至焉。”可见,在周代,战国以前的人将诗看做是礼乐的一部分,诗所承载的是礼乐道 德的价值取向。 歌则不同。早期的歌德本质是音乐,适合抒情而不适合言事。歌是一种大众表达情感意 愿的形式,而非专门用来表达和传播礼乐伦理道德,不可能用来教化百姓。因而,原有的歌 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显然已不能满足教化需要。于是,有了“诗”这一专门用于朝廷政治文体 的产生和“歌”向“诗”的转变 这一转变,在“歌”之外确立了一种新的韵文形态,即诗的形态。这一形态与歌不同: 是它的本质不再是音乐而是“文学”。二是诗一产生就被赋予了政治君臣关系政治言说的 性质。这一性质,除决定“诗”最初的作者主要应是朝廷的官员外,还确立了“诗”作为国
15、 答: ①从人对社会的融入(社会角度)看,少了一种扩大交往面、凝聚交往对象的重要场 域,对价值合理性社会意义的关注以及人本化取向的生活目标都可能趋于淡化;②从个人发 展角度看,少了一个提升个人素质的平台,一条让个人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在人的发展进 程中可能出现畸形走势。 解析:本题是今年的新题型,要求考生谈谈如果缺乏志愿精神和志愿行动,在社会发展进程 中,人的发展会有怎样的影响?这道题其实就是一道开放的题目,考生可以畅所欲言。那么 要问人的发展,考生可以就着原文最后一段的第二句中关于“人与社会”和“人与自我”这 两层意思来答影响即可,无非就是把原文中“有了志愿精神好的方面”的反面写出来。所以 这道题尽管是新题型,但是难度不是很大。 (10 年福建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0-12 题 诗产生于西周的礼乐政治活动而非原始宗教仪式,是政坛言说的产物,与歌并不同源, 但却有着歌德一些元素。不过,它们的联系不再文字形式而在音乐。在西周,诗的言说主体 的身份为朝廷官员,言说对象为君臣,言说内容自然也不能脱离政治,故“诗”一开始就承 担者政治言说的特殊功能。《国语•周语上》载历王时的邵公说:“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 士献诗……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勃。”可见诗在西周时期的功能是补察时政。周代 的礼乐政治重要的一点,就是通过礼乐教化向臣民灌输礼乐伦理道德观念,所以周代设有专 门的机构来负责这一工作。《礼记•孔子闲居》载孔子说:“诗之所至,礼亦至焉,礼之所至, 乐亦至焉。”可见,在周代,战国以前的人将诗看做是礼乐的一部分,诗所承载的是礼乐道 德的价值取向。 歌则不同。早期的歌德本质是音乐,适合抒情而不适合言事。歌是一种大众表达情感意 愿的形式,而非专门用来表达和传播礼乐伦理道德,不可能用来教化百姓。因而,原有的歌 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显然已不能满足教化需要。于是,有了“诗”这一专门用于朝廷政治文体 的产生和“歌”向“诗”的转变。 这一转变,在“歌”之外确立了一种新的韵文形态,即诗的形态。这一形态与歌不同: 一是它的本质不再是音乐而是“文学”。二是诗一产生就被赋予了政治君臣关系政治言说的 性质。这一性质,除决定“诗”最初的作者主要应是朝廷的官员外,还确立了“诗”作为国
家政治意识形态的工具性。因而,诗的言说主体的身份是朝廷官员而非普通百姓,言说的内 容为政治而非个体的情感。三是诗多非即时即事的言说,多先为文字创作。且由于政治演说 性质具有一定的规定性,故诗句式齐整,口语成分和杂言较少,如《大雅》、《小雅》。 由于原始宗教祭祀少补了乐,音乐在原始宗教中具有神圣性,又能起着愉悦作用,所以 适应着礼乐政治而产生的“诗”,很自然地继承了宗教礼乐仪式之歌“音乐+语言”这一形式 诗歌与音乐结合,有助于提高诗的地位。另外,当时的书写工具不发达,借助音乐可以使诗 便于传播,更广泛地发挥教化作用。诗与音乐的融为一体,更有利于承担礼乐政治的职能。 不过,即使是用文字与音乐结合这一形式,诗也与歌不一样。歌的语言和音乐的融合是 原生态的存在。歌产生时,音乐与语言是相伴相随的,没有音乐不能谓之歌。诗则是现有文 字,后来配乐用于仪式的演唱。由于诗纳入了周代“乐”的系统,音乐和诗的对接才被固定 下来,但配诗之乐是后来附加的。 (选自赵辉《歌与诗的起源及原始功能异同》,有删改) 10.下列有关先秦“诗”与“歌”的比较,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诗是政坛言说的产物并为西周的礼乐政治服务的,而早期的歌是大众表达情感意愿 的形式。 B.诗与歌虽然在原始功能上不同,但诗却有歌的一些元素,它们的联系方式只在音乐 C.“歌”向“诗”的转变,是因为原有的歌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不能满足通过礼乐教化 臣民的需要。 D.诗是先有文字,后来配乐用于仪式的演唱,而歌产生是先有音乐,后来才有语言的 1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达,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诗在西周言说主体的身份是朝廷官员,所以诗就具有了政坛君臣关系政治言说的性 质 B.从周代到战国以前,人们把诗看作是礼乐的一部分,因为它所承载是是礼乐道德的 价值取向。 C.早期的歌是适合于抒发个体的情感,借助音乐可以使歌便于传播,更广泛地发挥教 化的作用。 “诗”在继承了宗教礼乐仪式之歌“音乐+语言”这一形式后,诗与音乐就开始结合 起来 12.请结合文本,简述“诗”在西周的作用。(3分)答
家政治意识形态的工具性。因而,诗的言说主体的身份是朝廷官员而非普通百姓,言说的内 容为政治而非个体的情感。三是诗多非即时即事的言说,多先为文字创作。且由于政治演说 性质具有一定的规定性,故诗句式齐整,口语成分和杂言较少,如《大雅》、《小雅》。 由于原始宗教祭祀少补了乐,音乐在原始宗教中具有神圣性,又能起着愉悦作用,所以, 适应着礼乐政治而产生的“诗”,很自然地继承了宗教礼乐仪式之歌“音乐+语言”这一形式。 诗歌与音乐结合,有助于提高诗的地位。另外,当时的书写工具不发达,借助音乐可以使诗 便于传播,更广泛地发挥教化作用。诗与音乐的融为一体,更有利于承担礼乐政治的职能。 不过,即使是用文字与音乐结合这一形式,诗也与歌不一样。歌的语言和音乐的融合是 原生态的存在。歌产生时,音乐与语言是相伴相随的,没有音乐不能谓之歌。诗则是现有文 字,后来配乐用于仪式的演唱。由于诗纳入了周代“乐”的系统,音乐和诗的对接才被固定 下来,但配诗之乐是后来附加的。 (选自赵辉《歌与诗的起源及原始功能异同》,有删改) 10. 下列有关先秦“诗”与“歌”的比较,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诗是政坛言说的产物并为西周的礼乐政治服务的,而早期的歌是大众表达情感意愿 的形式。 B.诗与歌虽然在原始功能上不同,但诗却有歌的一些元素,它们的联系方式只在音乐。 C.“歌”向“诗”的转变,是因为原有的歌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不能满足通过礼乐教化 臣民的需要。 D.诗是先有文字,后来配乐用于仪式的演唱,而歌产生是先有音乐,后来才有语言的。 1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达,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诗在西周言说主体的身份是朝廷官员,所以诗就具有了政坛君臣关系政治言说的性 质。 B.从周代到战国以前,人们把诗看作是礼乐的一部分,因为它所承载是是礼乐道德的 价值取向。 C.早期的歌是适合于抒发个体的情感,借助音乐可以使歌便于传播,更广泛地发挥教 化的作用。 D.“诗”在继承了宗教礼乐仪式之歌“音乐+语言”这一形式后,诗与音乐就开始结合 起来。 12. 请结合文本,简述“诗”在西周的作用。(3 分)答:
10、解析:本题考查了对重要概念在文中含义的理解能力。D项中“而歌产生时是先有 音乐,后来才有语言的”是不准确的,文章第五段“歌的语言和音乐的融合是原生态的存在” “歌产生时,音乐与语言是相伴相随的”可以充分的证明这一点。A、B、C三项在文中都各 有体现 误区警示:考生答题误区在于对原文重要概念的把握不到位。 答案:D 11、解析:本题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的把握和理解。C项把歌和音乐割裂开来,是不正确 的,因为原文第二段“早期的歌的本质是音乐”这两者是一体的,另外借助音乐更便于传播, 更广泛地发挥教化作用的是“诗”而不是“歌”。 误区警示:本题误区在于对原文内容把握不准确,找不准题干的对应点,就无法做出正 确选择 答案:C 12、解析:本题考査了对文章的概括和分析综合能力。对本文的解答要把握住文章的内 容要点,从全文入手,找出有关诗的作用的信息,整合作答 误区警示:本题考生容易失误的地方,除对内容要点概括不全外,还易表述混乱,辞不 达意。 答案:诗诗西周礼乐政治活动的产物,承担着政治言说的特殊功能。一方面可以补察时 政,另一方面通过礼乐教化向臣民灌输礼乐伦理道德观念,是国家政治医师形态的工具。 (10年安徽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一切传统都是过去的东西,但并非一切过去的东西都是传统。可是,过去确系传统的 个重要特征,我们不能离开过去与现在的关系而谈传统。 传统都有其“原本”,原本是传统的始发言行。传统的始发言行有其特定的原初行动者、 特定的受动者,还有其特定的叫作参照系的现实环境。在传统的原本中,所有这些都是特定 的、不能代替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进展,原本逐步地被认为是具有权威性的、天经地义的、带有 信仰性质的东西而为群体所接受,成为凝聚群体的力量,这样,原本也就逐步地形成为传统。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传统逐步形成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远离原本的过程。这里所说的远离, 是指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和当时的参照系已消失而成为过去。这样,传统在形成过程中就取 得了相对独立于原本所处的参照系以及原初说话人、原初受话人的自主性
10、解析:本题考查了对重要概念在文中含义的理解能力。D 项中“而歌产生时是先有 音乐,后来才有语言的”是不准确的,文章第五段“歌的语言和音乐的融合是原生态的存在” “歌产生时,音乐与语言是相伴相随的”可以充分的证明这一点。A、B、C 三项在文中都各 有体现。 误区警示:考生答题误区在于对原文重要概念的把握不到位。 答案:D 11、解析:本题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的把握和理解。C 项把歌和音乐割裂开来,是不正确 的,因为原文第二段“早期的歌的本质是音乐”这两者是一体的,另外借助音乐更便于传播, 更广泛地发挥教化作用的是“诗”而不是“歌”。 误区警示:本题误区在于对原文内容把握不准确,找不准题干的对应点,就无法做出正 确选择。 答案:C 12、解析:本题考查了对文章的概括和分析综合能力。对本文的解答要把握住文章的内 容要点,从全文入手,找出有关诗的作用的信息,整合作答。 误区警示:本题考生容易失误的地方,除对内容要点概括不全外,还易表述混乱,辞不 达意。 答案:诗诗西周礼乐政治活动的产物,承担着政治言说的特殊功能。一方面可以补察时 政,另一方面通过礼乐教化向臣民灌输礼乐伦理道德观念,是国家政治医师形态的工具。 (10 年安徽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一切传统都是过去的东西,但并非一切过去的东西都是传统。可是,过去确系传统的一 个重要特征,我们不能离开过去与现在的关系而谈传统。 传统都有其“原本”,原本是传统的始发言行。传统的始发言行有其特定的原初行动者、 特定的受动者,还有其特定的叫作参照系的现实环境。在传统的原本中,所有这些都是特定 的、不能代替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进展,原本逐步地被认为是具有权威性的、天经地义的、带有 信仰性质的东西而为群体所接受,成为凝聚群体的力量,这样,原本也就逐步地形成为传统。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传统逐步形成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远离原本的过程。这里所说的远离, 是指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和当时的参照系已消失而成为过去。这样,传统在形成过程中就取 得了相对独立于原本所处的参照系以及原初说话人、原初受话人的自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