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君为臣纲:忠君 (65) 五、传统士大夫的“气节”… (69) 第五章经学与哲学 (7A) 一、儒家哲学的实用理性… (74) 二、儒学与阴阳五行说… (78) 三、儒学与佛老之学… (83) 四、儒家哲学的困境… (88) 第六章经学与史学 (91) 一、史官文化的传统… (92) 二、《春秋》笔法…… (96) 三、六经皆史 (101) 第七章经学与文学 -44 (106) 一、“赋诗言志功与“美刺原则…… (106) 二、实用主义的文学传统…… (111) 三、“言志”与“载道” (116) 四、非正统文学的正统化… (121) 第八章经学与学术… (126) 一、经学笺注主义… (127) 二、义理之学 (131) 三、考证之学 (135) 四、文字之学 (141) 亚
第一章 孔子与经学现象 孔子是中国文化的圣人。两千多年来,夫子的大名可以 说是家喻户晓,人皆尽知,甚至远传到海外,成为中国文化的 象征。虽然孔子在生前并不得志,但在身后却享受了人间少有 的殊荣,他本人被尊为“至圣先师”,他所传授的六经被奉为圣 径法典,而他在山东曲阜的故居也成了中国文化的圣地,连至 高无上的皇帝也得千里迢迢去行礼朝拜。历代的朝廷照例要 封一位孔子的后裔为“衍圣公”,让孔子的血脉代代相传。所 以,在中国的千家万姓之中,也许只有孔氏一家的世系才一脉 相传,历经两千多年从未中断。这也许是孔子生前做梦也未曾 想到的。 在这种崇圣尊经的文化背景下,经学,即注经之学,也成 了一门至高无上的学问。在中国传统文化即经、史、子、集四部 书中,经学居于首位。经学并不是我们今天所谓的政治学、教 育学,伦理学、哲学、史学、文学或其它别的什么学,但它似乎 又包括了所有这些学问。所以,古人甚至有“经学以外无学 阿”的说法。在过去,中国人崇奉着孔圣人,捧读着圣人传下来 的经典,形成了种唯圣唯经的文化传统,这就是在中国历史 上绵延了两千多年的经学现象。 1 足r5
、孔子与六经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文明古国。当现代 欧洲人的祖先大多还生活在原始的大森林中的时候,我们的 祖先就已在黄河流域创造出了辉煌灿烂的上古华夏文化。 《诗》、《书》、《礼》、《乐》、《易》、《春秋》,即儒家所谓的六经,就 是春秋以前上古华夏文化的遗存。《诗》是春秋以前贵族与平 民的乐歌总集,《书》是上古之史,是古代的官方文献汇编: 《礼》记古代的冠、婚、朝、聘、丧祭等礼仪;《乐》是音乐之书: 《易》是卜筮问神之书,《春秋》是鲁国242年间的编年史。总 之,六经是中国上古文化的渊薮,它汇聚了两干多年前我们的 祖先所创造的文化业绩。 六经虽然是两千多年前的文化古籍,但它们却包含了很 多了不起的创造性的思想与智慧,甚至令我们现代人也赞叹 不已。例如,《易》中的阴阳观念,其实就是一种深刻的符号思 维模式。它认为阴(符号--)与阳(符号一)是两种普遍的物性, 宇宙本是无,阴阳相合而生出天(三),地〈=)、雷(三)、山 (主)、火(运)、水(三)、泽(三)、风(三)等八卦即八种基本物 质,八卦再两两相重,演成八八六十四卦,天地间的万事万物 即由此而生。德国大数学家莱布尼兹就是从这种思维模式中 受到启发,发明了以“”与“!”(同阴阳相对应)为基本运算单 位的二进位制,而现代电子什算机的程序语言正是二进位制。 《尚书中的五行观念识为字宙万物是由金、水、水、火,土五种 基本朗质构戒的,这与古语游的“理石系说样,是-一种朴 素的斜学试识论。至乎《诗经中:光是清-手法,更是具有超 2
、 时空的艺术魅力,不但对两干年来的中国诗歌发生了深远影 响,而且吸引了西方诗人的注意。美国意象派的代表诗人庞德 曾将《诗经》译为英文,取名《孔子颂诗集》,风行一时。它对西 方现代派诗歌运动的影响,早已成了比较文学研究中的热了 果题。六经中所包含的上古华夏文化的辉煌成就,由此可见一 斑。 但是,在春秋以前,学在官府,文化由贵族垄断,六经即是 帝王官府所掌的“官书”,是贵族之学。六经中所汇聚的上古文 化只为贵族所享有,只为贵族所传习,这自然给六经蒙上了一 层神移的色彩。而且,在尚无文化自觉意识的古代先民心中, 由祖先世世代代积累创造出来并遗留下来的文化传统,自然 是一种神圣的典范,容易引起后来者的无限崇拜。所以,作为 上古文化典籍的六经要受到尊崇,看来正是势所必然,理所当 然的事。然而,它们被抬到吓人的高度,被幸为万世不易的神 圣法典,却与孔子有不解之缘。 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出生子一个没落贵族的家庭。孔子 的出生实在太平凡了,他的母亲既不是因为“梦日入怀”而有 感,也不是因为吞食了鸟卵而受胎,虽有一些迷信传说,而实 是因为与一位名叫叔梁纥的普通百姓“野合”一古代所谓 “桑间濮上”的男女欢会—而生下了孔子。孔子少年时是很 微贱的,那时,受教育还只是贵族的特权,他完全靠自学获得 了六经的知识,并且终生学而不厌,拜过许多人为师,所以,过 去曾流传着“圣人无常师”的传说。其间的艰难困苦,我们是不 难想象的。也许正因为如此,孔子才立志要打破学在官府的局 面,把六经中的文化知识广泛传授给平民子弟,让他们也有机 会学习享有王官垄断的贵族之学。在中国历史上,孔子首开私 3
家讲学之风,广招弟子,有教无类,普及教育这实在是一件前 无古人的伟大创举。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授弟子,自然在教学过程 中要对这些上古的文化典籍加以整理编次,于是后代便有孔 子编定六经垂教万世的说法·认为六经出自孔子之手。如汉代 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古诗原有三千篇,至 孔子去其重复者,定为三百篇、而且“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于 《韶》、《武》、《雅》、《颂》之声”:又说,孔子“追迹三代之礼,序 《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穆,编次其事”,等等。至于孔子 作《春秋》的说法,更是由来已久,如孟子即说:“世衰道微、邪 说暴行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 《春秋》。《卷秋》者,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白:‘知我者,其惟 《春秋》乎1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其实,六经原本是古代先 王的旧典,王官所掌,贵族所习,孔子只是首先将六经由官学 变为私学,他是六经的第一位非官方的传人。后代传授六经的 学者,追根溯源,都要归结到孔子,并因此而产生六经出于孔 子之手的种种说法,也自然是情理之中的事。 孔子不仅仅只是一位诲人不倦的教书先生,而且也是一 位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思想家与活动家。他当过鲁国管理牧 场与仓库的小官,也当过鲁国的大司寇,并曾一度摄行相事, 掌管国政,但他执政的时间很短,未来得及全面施展他的政治 抱负就下了台。他只好带着几个学生,一车两马,周游列国,风 餐露宿,不辞辛劳,以求得到某一位君主的赏识,结果却四处 碰壁,凄凄然如“丧家之犬”。最后连孔子自已也禁不住失望地 哀叹:“凤鸟不至,河不出书,我这-一生恐怕是完了吧!”他甚至 想乘竹筏子漂洋过海。在这种心境之下,自然容易生出一种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