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内容】1.组织变革与创新2.组织结构创新3.创新与学习型组织【重点、难点】1.重点:组织学习和组织修炼的基本观点。2.难点:制度结构创新。【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结合PPT讲授。2.课堂讨论学习型组织的构建过程。【学习要求】1,复习上一章所学基本知识点,预习并自觉查阅学习通上的辅助学习资料2.课堂上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踊跃回答问题,积极参与互动。3.课后完成复习与思考题,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复习与思考】1.组织常见的变革障碍有哪些?它们是怎样影响组织创新的?2.在知识经济时代下企业如何才能做好组织结构调整?3.如何才能将组织打造成为学习型组织?【学习资源】1.学习强国《管理学原理》视频学习。2.《管理学原理》马工程教材自测习题。五、实践教学安排以文化管理机构、文化企业等相关组织实际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作为案例,通过以小组讨论为主要形式的课堂讨论,提高学生对于管理学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六、考核方式(一)考核方式课程考核方式分为过程性考核和期末考核。过程性考核方式(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40%)、平时作业(60%)。期未考核采用闭卷考试。(二)考核方式与课程目标的关系课程目标考核内容及所占比例(%)考核方式25
25 【课程内容】 1.组织变革与创新 2.组织结构创新 3.创新与学习型组织 【重点、难点】 1.重点:组织学习和组织修炼的基本观点。 2.难点:制度结构创新。 【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 结合 PPT 讲授。 2.课堂讨论 学习型组织的构建过程。 【学习要求】 1.复习上一章所学基本知识点,预习并自觉查阅学习通上的辅助学习资料。 2.课堂上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踊跃回答问题,积极参与互动。 3.课后完成复习与思考题,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复习与思考】 1.组织常见的变革障碍有哪些?它们是怎样影响组织创新的? 2.在知识经济时代下企业如何才能做好组织结构调整? 3.如何才能将组织打造成为学习型组织? 【学习资源】 1.学习强国《管理学原理》视频学习。 2.《管理学原理》马工程教材自测习题。 五、实践教学安排 以文化管理机构、文化企业等相关组织实际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作为案例, 通过以小组讨论为主要形式的课堂讨论,提高学生对于管理学知识的实践运用 能力。 六、考核方式 (一)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方式分为过程性考核和期末考核。 过程性考核方式(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40 %)、平时作业(60 %)。 期末考核采用闭卷考试。 (二)考核方式与课程目标的关系 课程目标 考核内容及所占比例(%) 考核方式
课程目标1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30%课堂测试、期末考试课程目标2课堂表现、期末考试专业能力:30%课程目标3专业能力:30%团队合作、期末考试课程目标4综合专业素养:10%课堂讨论、课堂表现八、成绩评定(一)评定方式1.总成绩评定总成绩=过程性考核方式(平时成绩)×30%+期末考核×70%2.平时成绩评定(1)课堂表现: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练习、讨论,创造性地提出问题的能力。(2)作业完成情况:学生平时作业提交次数及完成质量。3.期末成绩评定详见晋中学院期末考试试题参考答案与评分细则(《管理学原理》)。(二)评分标准评分标准序号评价项目90-10080-8970-7960-690-59优良中及格不及格认真听课,积上课较认真,上课不太认上课能简单思课堂表现极互动,主动互动较积极,真,有互动但听课很不认真,考,互动时有讨论,发言积发言次数较不多,很少发没有互动。(40%)一定自主性。极。多。言。作业内容完作业内容完作业内容完作业内容完整,独立或合整,独立或合整,独立或全整,独立或合作完成全部作作业内容不完作业完成情况作完成作业要部完成作业要作完成作业要2业要求。书写整,没有达到作(60%)求。书写端正,求,书写端正,求。书写较凌业要求。端正,对问题但对问题分析没有对问题进乱,没有对问有详细透彻的较全面。行分析。题进行分析。分析。八、选用教材编者备注教材名称出版社出版时间是否马工程教材26
26 课程目标 1 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30% 课堂测试、期末考试 课程目标 2 专业能力:30% 课堂表现、期末考试 课程目标 3 专业能力:30% 团队合作、期末考试 课程目标 4 综合专业素养:10% 课堂讨论、课堂表现 八、成绩评定 (一)评定方式 1.总成绩评定 总成绩=过程性考核方式(平时成绩)×30%+期末考核×70% 2.平时成绩评定 (1)课堂表现: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练习、讨论,创造性地提出问题的能力。 (2)作业完成情况:学生平时作业提交次数及完成质量。 3.期末成绩评定 详见晋中学院期末考试试题参考答案与评分细则(《管理学原理》)。 (二)评分标准 序号 评价项目 评分标准 90-100 80-89 70-79 60-69 0-59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 1 课堂表现 (40%) 认真听课,积 极互动,主动 讨论,发言积 极。 上课较认真, 互动较积极, 发 言 次 数 较 多。 上课能简单思 考,互动时有 一定自主性。 上 课 不 太 认 真,有互动但 不多,很少发 言。 听课很不认真, 没有互动。 2 作业完成情况 (60%) 作 业 内 容 完 整,独立或合 作完成全部作 业要求。书写 端正,对问题 有详细透彻的 分析。 作 业 内 容 完 整,独立或合 作完成作业要 求。书写端正, 但对问题分析 较全面。 作 业 内 容 完 整,独立或全 部完成作业要 求,书写端正, 没有对问题进 行分析。 作 业 内 容 完 整,独立或合 作完成作业要 求。书写较凌 乱,没有对问 题进行分析。 作业内容不完 整,没有达到作 业要求。 八、选用教材 教材名称 编者 出版社 出版时间 是否马工程教材 备注
管理学2020.8是《管理学》编写组高等教育出版社九、主要参考书目[1]苏勇.改变世界一一中国杰出企业家管理思想精粹.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16[2]梁漱滇.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3]彼得·德鲁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22[4]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北京:中信出版社.2018[5]丹尼尔A雷恩.管理思想史(第7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2[6]周三多等.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八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24[7]斯蒂芬·罗宾斯等.管理学(第15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2十、课程学习建议1.要求:需要每月花费3-5天时间进行基本理论知识的巩固学习。2.建议:充分利用网络文献资源,主动查阅相关研究文献。27
27 管理学 《管理学》编写组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0.8 是 九、主要参考书目 [1]苏勇.改变世界——中国杰出企业家管理思想精粹.北京:企业管理出版 社.2016 [2]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 [3]彼得·德鲁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22 [4]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北京:中信出版社.2018 [5]丹尼尔·A·雷恩.管理思想史(第 7 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2 [6]周三多等.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八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24 [7]斯蒂芬·罗宾斯等.管理学(第 15 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2 十、课程学习建议 1.要求:需要每月花费 3-5 天时间进行基本理论知识的巩固学习。 2.建议:充分利用网络文献资源,主动查阅相关研究文献
《中国文化史》课程大纲一、课程信息中国文化史Historyof Chinese Culture课程名称适用专业文化产业管理课程编码232610103B2先修课程中国古代史修读学期课程类别学科专业基础课程课程性质险必修口选修4课程学分考核方式考试口考查课程学时64学时(理论学时64,实践学时0)执笔人梁润萍审核人钱永平二、课程简介本课程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科专业基础课,是山西省“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试点课程,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手段,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具体落实,更是实现本专业培养目标的必经环节。通过本课程使学生具备以下知识、能力和素养:1.掌握我国传统文化知识,把握其历史发展脉络,形成专业知识体系和整体认知系统。2.引导学生对现代文化现象进行有益思考,培养学生具备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人际交往与沟通的能力、自我提升思想与道德素质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3.领悟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知行合一的良好品格,做一个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新时代精神气象、有真正文化底蕴的人。三、课程目标(一)课程目标29
29 《中国文化史》课程大纲 一、课程信息 课程名称 中国文化史 History of Chinese Culture 课程编码 232610103B 适用专业 文化产业管理 先修课程 中国古代史 修读学期 2 课程类别 学科专业基础课程 课程性质 必修 □选修 课程学分 4 考核方式 考试 □考查 课程学时 64 学时(理论学时 64,实践学时 0 ) 执笔人 梁润萍 审核人 钱永平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科专业基础课,是山西省“课程思政”教 育教学改革的试点课程,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手段,是对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体系教育的具体落实,更是实现本专业培养目标的必经环节。通过本课程 使学生具备以下知识、能力和素养: 1.掌握我国传统文化知识,把握其历史发展脉络,形成专业知识体系和整 体认知系统。 2.引导学生对现代文化现象进行有益思考,培养学生具备独立思考、分析 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人际交往与沟通的能力、自我提升思想与道德素 质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3.领悟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培养学生形成正 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知行合一的良好品格,做一个具有强烈社 会责任感、新时代精神气象、有真正文化底蕴的人。 三、课程目标 (一)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达到以下目标:课程目标1:通过课程学习,学生获得关于历史学、考古学、伦理学、哲学、美学、宗教学、艺术学、文学等方面的传统文化知识,增加学生的人文知识储备,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对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完整认知,为学生的专业学习和未来工作夯实基础。毕业要求2:学科知识课程目标2:通过对诸子思想、汉文化对秦楚文化的继承、二重证据法、玄学与魏晋风度、理学、启蒙新声等课程内容的认知学习,培养学生具备运用辩证思维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理性看待帝国文化的固守和外拓、南北文化的差异与整合、隋唐盛世与东西方文化交流、耶稣会士来华及东西方文化交流、郑和七下西洋与“迁海令”等课程内容,促使学生认识到不同的人与人之间、文化之间、思想之间交流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与语言沟通的能力。【毕业要求2:学科知识】课程目标3:通过课程学习,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积极向上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传统文化观和文化创新观,养成持续学习的习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身体健康、心理健全,具备终身学习的理念具有良好的自主学习意识和终身学习意识,不断提升自我管理和自主学习能力,通过不断学习,适应社会和个人的可持续发展。【毕业要求1:品德修养】课程目标4:学习历史文化名人的思想、学识、优秀品质和事迹,与名人心灵对话,促使学生领悟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神,培养学生好学求实、诚实守信追求真理的精神,崇尚真善美,助力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青年,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增强文化自信,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培育学生具有家国情怀和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毕业要求1:品德修养】(二)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关系课程目标支撑的毕业要求支撑的毕业要求指标点2.1课程目标1毕业要求2:学科知识2.2课程目标2毕业要求2:学科知识课程目标3毕业要求1:品德修养1.11.2课程目标4毕业要求1:品德修养四、课程内容(一)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的关系30
30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达到以下目标: 课程目标 1:通过课程学习,学生获得关于历史学、考古学、伦理学、哲 学、美学、宗教学、艺术学、文学等方面的传统文化知识,增加学生的人文知 识储备,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对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完整认知, 为学生的专业学习和未来工作夯实基础。【毕业要求 2:学科知识】 课程目标 2:通过对诸子思想、汉文化对秦楚文化的继承、二重证据法、 玄学与魏晋风度、理学、启蒙新声等课程内容的认知学习,培养学生具备运用 辩证思维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理性看待帝国文化的固 守和外拓、南北文化的差异与整合、隋唐盛世与东西方文化交流、耶稣会士来 华及东西方文化交流、郑和七下西洋与“迁海令”等课程内容,促使学生认识 到不同的人与人之间、文化之间、思想之间交流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具备良好 的人际交往与语言沟通的能力。【毕业要求 2:学科知识】 课程目标 3:通过课程学习,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积极向上的 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传统文化观和文化创新观,养成持续学习的习惯,树立 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身体健康、心理健全,具备终身学习的理念, 具有良好的自主学习意识和终身学习意识,不断提升自我管理和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不断学习,适应社会和个人的可持续发展。【毕业要求 1:品德修养】 课程目标 4:学习历史文化名人的思想、学识、优秀品质和事迹,与名人 心灵对话,促使学生领悟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神,培养学生好学求实、诚实守信、 追求真理的精神,崇尚真善美,助力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 纪律”的四有青年,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增强文化自信,培养学生具有较强 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培育学生具有家国情怀和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毕业 要求 1:品德修养】 (二)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关系 课程目标 支撑的毕业要求 支撑的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目标 1 毕业要求 2:学科知识 2.1 课程目标 2 毕业要求 2:学科知识 2.2 课程目标 3 毕业要求 1:品德修养 1.1 课程目标 4 毕业要求 1:品德修养 1.2 四、课程内容 (一)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