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方法课程内容支撑的课程目标学时安排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讨第一章4课程目标1/4论法第二章4课程目标1/2/4讲授法、案例法、讨论法第三章4课程目标1/2/3/4讲授法、案例法讲授法、实物法、故事教12 第四章课程目标1/2/3/4学法、角色扮演法讲授法、讨论法、启发式12第五章课程目标1/2/3/4教学法案例法8第六章课程目标1/2/3/4讲授法、故事教学法讲授法、故事教学法8第七章课程目标1/2/3/4比赛教学法4第八章课程目标1/2/3/4讲授法、案例法4第九章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课程目标1/2/3/44第十章讲授法、案例法课程目标1/2/4合计64(二)课程内容第一章中国文化概述【学习目标】1.辨认释“中国”、释“中华民族”、释“文化”·“文明”的基本概念2.描述文化史的研究对象3.分析中国文化的生态环境4.总结中国文化的特质及世界地位5.分析中国文化史分期【课程内容】1.释“中国”、释“中华民族”、释“文化”·“文明”2.文化史的研究对象3.中国文化的生态环境4.中国文化的特质及世界地位5.中国文化史分期【重点、难点】1.重点:释“中国”、释“中华民族”释“文化”·“文明”中国文化的特质与世界地位2.难点:释“文化”·“文明”:中国文化史分期31
31 课程内容 支撑的课程目标 教学方法 学时安排 第一章 课程目标 1/4 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 讨 论法 4 第二章 课程目标 1/2/4 讲授法、案例法、讨论法 4 第三章 课程目标 1/2/3/4 讲授法、案例法 4 第四章 课程目标 1/2/3/4 讲授法、实物法、故事教 学法、角色扮演法 12 第五章 课程目标 1/2/3/4 讲授法、讨论法、启发式 教学法 案例法 12 第六章 课程目标 1/2/3/4 讲授法、故事教学法 8 第七章 课程目标 1/2/3/4 讲授法、故事教学法 比赛教学法 8 第八章 课程目标 1/2/3/4 讲授法、案例法 4 第九章 课程目标 1/2/3/4 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 4 第十章 课程目标 1/2/4 讲授法、案例法 4 合计 64 (二)课程内容 第一章 中国文化概述 【学习目标】 1.辨认释“中国”、释“中华民族”、释“文化”·“文明”的基本概念 2.描述文化史的研究对象 3.分析中国文化的生态环境 4.总结中国文化的特质及世界地位 5.分析中国文化史分期 【课程内容】 1.释“中国”、释“中华民族”、释“文化”·“文明” 2.文化史的研究对象 3.中国文化的生态环境 4.中国文化的特质及世界地位 5.中国文化史分期 【重点、难点】 1.重点:释“中国”、释“中华民族”释“文化”·“文明” 中国文化的特质与世界地位 2.难点:释“文化”·“文明”;中国文化史分期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清楚关于中国、中华民族、文化、文明等基本概念等理论知识,并对文化与文明之间的关系进行辨析。2.案例法与启发式教学法结合对于中国文化的生态环境、特质、文化史分期等内容,老师举例讲解,启发学生也举例,并启发学生去思考中国文化的世界地位,思考中国文化史分期的依据,老师加以引导与评价。【学习要求】1.提前预习,自觉查阅学习通上老师上传的辅助学习资料。2.课堂上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踊跃回答问题,积极参与互动。3.课后完成复习与思考题、章节测试题,巩固课堂所学知识。4.课堂推荐书目,阅读并撰写感悟,养成读书的习惯。【复习与思考】1.“中国”一词的本义、引申义及现代义。2.“文化”的本质内涵以及分类。3.中国文化的特质及世界影响。4.中国文化史发生过哪几次转折,主要内容。【学习资源】1.章节练习试题2.利用学习通平台推荐相关学习资料3.推荐阅读书目,并将电子版上传到手机学习通。《宅兹中国一一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葛兆光,中华书局2011年。第二章中国文化的发祥【学习目标】1.分析中国人的起源2.描述原始农业与畜牧业3.解释初民的精神世界和文化生活4.归纳传统视野中的黄金时代【课程内容】1.中国人的起源2.原始农业与畜牧业3.初民的精神世界和文化生活4.传统视野中的黄金时代32
32 【教学方法】 1.讲授法 讲解清楚关于中国、中华民族、文化、文明等基本概念等理论 知识,并对文化与文明之间的关系进行辨析。 2.案例法与启发式教学法结合 对于中国文化的生态环境、特质、文化史 分期等内容,老师举例讲解,启发学生也举例,并启发学生去思考中国文化的 世界地位,思考中国文化史分期的依据,老师加以引导与评价。 【学习要求】 1.提前预习,自觉查阅学习通上老师上传的辅助学习资料。 2.课堂上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踊跃回答问题,积极参与互动。 3.课后完成复习与思考题、章节测试题,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4.课堂推荐书目,阅读并撰写感悟,养成读书的习惯。 【复习与思考】 1.“中国”一词的本义、引申义及现代义。 2.“文化”的本质内涵以及分类。 3.中国文化的特质及世界影响。 4.中国文化史发生过哪几次转折,主要内容。 【学习资源】 1.章节练习试题 2.利用学习通平台推荐相关学习资料 3.推荐阅读书目,并将电子版上传到手机学习通。 《宅兹中国——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葛兆光,中华书局 2011 年。 第二章 中国文化的发祥 【学习目标】 1.分析中国人的起源 2.描述原始农业与畜牧业 3.解释初民的精神世界和文化生活 4.归纳传统视野中的黄金时代 【课程内容】 1.中国人的起源 2.原始农业与畜牧业 3.初民的精神世界和文化生活 4.传统视野中的黄金时代
【重点、难点】1.重点:初民的精神世界和文化生活;传统视野中的黄金时代2.难点:传统视野中的黄金时代【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石器文化的代表性人群的基本特征,旧石器时代文化与新石器时代文化之间的区别,详细讲解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典型代表,重点讲解原始宗教、原始文化,以及儒家的黄金时代等基本知识。2.案例法与讨论法结合举例讲解旧石器时代文化与新石器时代文化之间的区别等内容,并提出问题如如何钻木取火,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再如原始宗教产生的原因、“大同”理想社会一一“黄金圣世”产生的背景及影响,老师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老师加以引导与评价。【学习要求】1.提前预习,自觉查阅学习通上老师上传的辅助学习资料。2.课堂上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踊跃回答问题,积极参与互动。3.课后完成复习与思考题、章节测试题,巩固课堂所学知识。4.对于课堂存疑问题,既可向老师请教,又可与同学讨论,建议多查阅相关资料,自主学习,形成自主解决问题的习惯。【复习与思考】1.原始宗教的内容。2.儒家关于“黄金圣世”的理想描述。3.旧石器与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差异。【学习资源】1.章节练习试题2.利用学习通平台推荐相关学习资料第三章青铜时代【学习目标】1.描述文明的初现(标志)2.分析青铜器及三代的物质文明3.叙述文字的早期形态4.分析三代的天命观念和人文传统;5.阐述礼乐制度与社会生活【课程内容】1.文明的初现33
33 【重点、难点】 1.重点:初民的精神世界和文化生活;传统视野中的黄金时代 2.难点:传统视野中的黄金时代 【教学方法】 1.讲授法 讲解石器文化的代表性人群的基本特征,旧石器时代文化与新 石器时代文化之间的区别,详细讲解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典型代表,重点讲解原 始宗教、原始文化,以及儒家的黄金时代等基本知识。 2.案例法与讨论法结合 举例讲解旧石器时代文化与新石器时代文化之间 的区别等内容,并提出问题如如何钻木取火,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再如原始宗 教产生的原因、“大同”理想社会——“黄金圣世”产生的背景及影响,老师引 导学生展开讨论,老师加以引导与评价。 【学习要求】 1.提前预习,自觉查阅学习通上老师上传的辅助学习资料。 2.课堂上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踊跃回答问题,积极参与互动。 3.课后完成复习与思考题、章节测试题,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4.对于课堂存疑问题,既可向老师请教,又可与同学讨论,建议多查阅相 关资料,自主学习,形成自主解决问题的习惯。 【复习与思考】 1.原始宗教的内容。 2.儒家关于“黄金圣世”的理想描述。 3.旧石器与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差异。 【学习资源】 1.章节练习试题 2.利用学习通平台推荐相关学习资料 第三章 青铜时代 【学习目标】 1.描述文明的初现(标志) 2.分析青铜器及三代的物质文明 3.叙述文字的早期形态 4.分析三代的天命观念和人文传统; 5.阐述礼乐制度与社会生活 【课程内容】 1.文明的初现
2.青铜器及三代的物质文明3.文字的早期形态4.三代的天命观念和人文传统;5.礼乐制度与社会生活【重点、难点】1.重点:青铜器及三代的物质文明;文字的早期形态三代的天命观念和人文传统:礼乐制度与社会生活2.难点:三代的天命观念和人文传统;礼乐制度与社会生活【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文明的标志、青铜器的价值、文字的早期形态等知识,详细讲解三代的天命观念和人文传统,重点讲解青铜器的类型、甲骨文和金文、礼乐制度与社会生活等内容。2.案例法:对于青铜器的类型、甲骨文和金文、三代的天命观念等内容,多从案例讲解,并配合短视频等手段。【学习要求】1.提前预习,自觉查阅学习通上老师上传的辅助学习资料。2.课堂上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踊跃回答问题,积极参与互动。3.课后完成复习与思考题、章节测试题,巩固课堂所学知识。4.青铜器文化认知与赏析专题,要求学生根据分类,整理具有代表性的青铜器,简要说明朝代、名称、用途,并配图。上传学习通,分享与交流。【复习与思考】1.文明起源的标志,中国文明起源是多源而不是一源的原因。2.中国早起文字的形态。3.中国古代青铜器的类别及其特点。【学习资源】1.章节练习试题2.利用学习通平台推荐相关学习资料第四章元典时代文化的多元走向【学习目标】1.指明春秋战国之际的文化变革2.分析士的崛起与私学的出现3.分析百家争鸣与元典创制4.描述出土简帛与先秦学术34
34 2.青铜器及三代的物质文明 3.文字的早期形态 4.三代的天命观念和人文传统; 5.礼乐制度与社会生活 【重点、难点】 1.重点:青铜器及三代的物质文明;文字的早期形态 三代的天命观念和人文传统;礼乐制度与社会生活 2.难点:三代的天命观念和人文传统;礼乐制度与社会生活 【教学方法】 1.讲授法:讲解文明的标志、青铜器的价值、文字的早期形态等知识,详 细讲解三代的天命观念和人文传统,重点讲解青铜器的类型、甲骨文和金文、 礼乐制度与社会生活等内容。 2.案例法:对于青铜器的类型、甲骨文和金文、三代的天命观念等内容, 多从案例讲解,并配合短视频等手段。 【学习要求】 1.提前预习,自觉查阅学习通上老师上传的辅助学习资料。 2.课堂上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踊跃回答问题,积极参与互动。 3.课后完成复习与思考题、章节测试题,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4.青铜器文化认知与赏析专题,要求学生根据分类,整理具有代表性的青 铜器,简要说明朝代、名称、用途,并配图。上传学习通,分享与交流。 【复习与思考】 1.文明起源的标志,中国文明起源是多源而不是一源的原因。 2.中国早起文字的形态。 3.中国古代青铜器的类别及其特点。 【学习资源】 1.章节练习试题 2.利用学习通平台推荐相关学习资料 第四章 元典时代文化的多元走向 【学习目标】 1.指明春秋战国之际的文化变革 2.分析士的崛起与私学的出现 3.分析百家争鸣与元典创制 4.描述出土简帛与先秦学术
5.总结尊君重民的政治伦理6.归纳先秦时期的区域文化【课程内容】1.春秋战国之际的文化变革2.士的崛起与私学的出现3.百家争鸣与元典创制4.出土简帛与先秦学术5.尊君重民的政治伦理6.先秦时期的区域文化【重点、难点】1.重点:士的崛起与私学的出现;百家争鸣与元典创制;尊君重民的政治伦理;先秦时期的区域文化2.难点:士的崛起与私学的出现;百家争鸣与元典创制【教学方法】1.讲授法与故事教学法结合讲解清楚春秋战国之际的文化变革等背景内容,便于学生理解士的崛起与私学的出现、百家争鸣与元典创制等重要内容,并且,这两部分内容做重要讲解,对于先秦诸子(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墨子等,采用故事教学法对人物进行讲解,如孟子思想中浩然正气的养成,通过孟母三迁、牛山之牧、以礼待人等故事穿插讲授:庄子的齐物论思想通过枯鱼之肆、电尾涂中、濠梁之辩、鼓盆而歌、朝三暮四、庄周梦蝶等寓言故事以及结合教师自身经历展开讲解:对于出土简帛与先秦学术之间的关联做简要讲解,对尊君重民的政治伦理和先秦时期的区域文化等内容仍做重点讲解。2.角色扮演法与实物法结合百家争鸣部分内容的学习采用了角色扮演教学法,以文化某班学生为具体实施对象,要求学生以诸子为榜样进行角色扮演,并在OBE理念指导下进行了反向设计,具体实施步骤如下:第一,预期效果。一是让学生内化课堂所讲的诸子思想知识;二是通过代入角色让学生零距离感受古代名人的品格力量与人格魅力,践行于日常学习生活中。第二,实施方式。要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即要求学生主要从儒、墨、道、法等诸子学说代表人物中选择角色进行扮演第三,布置与实施。要求该班学生分组讨论角色的选取,查阅资料并完成35
35 5.总结尊君重民的政治伦理 6.归纳先秦时期的区域文化 【课程内容】 1.春秋战国之际的文化变革 2.士的崛起与私学的出现 3.百家争鸣与元典创制 4.出土简帛与先秦学术 5.尊君重民的政治伦理 6.先秦时期的区域文化 【重点、难点】 1.重点:士的崛起与私学的出现;百家争鸣与元典创制;尊君重民的政治 伦理;先秦时期的区域文化 2.难点:士的崛起与私学的出现;百家争鸣与元典创制 【教学方法】 1.讲授法与故事教学法结合 讲解清楚春秋战国之际的文化变革等背景内 容,便于学生理解士的崛起与私学的出现、百家争鸣与元典创制等重要内容, 并且,这两部分内容做重要讲解,对于先秦诸子(孔子、孟子、荀子、老子、 庄子、韩非子、墨子等),采用故事教学法对人物进行讲解,如孟子思想中浩然 正气的养成,通过孟母三迁、牛山之牧、以礼待人等故事穿插讲授;庄子的齐 物论思想通过枯鱼之肆、曳尾涂中、濠梁之辩、鼓盆而歌、朝三暮四、庄周梦 蝶等寓言故事以及结合教师自身经历展开讲解;对于出土简帛与先秦学术之间 的关联做简要讲解,对尊君重民的政治伦理和先秦时期的区域文化等内容仍做 重点讲解。 2.角色扮演法与实物法结合 百家争鸣部分内容的学习采用了角色扮演教学法,以文化某班学生为具体 实施对象,要求学生以诸子为榜样进行角色扮演,并在 OBE 理念指导下进行了 反向设计,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第一,预期效果。一是让学生内化课堂所讲的诸子思想知识;二是通过代 入角色让学生零距离感受古代名人的品格力量与人格魅力,践行于日常学习生 活中。 第二,实施方式。要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即 要求学生主要从儒、墨、道、法等诸子学说代表人物中选择角色进行扮演。 第三,布置与实施。要求该班学生分组讨论角色的选取,查阅资料并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