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 先看一 看这个 试验, 你可以 看出什 么 规律? P.黄色、圆粒(♀)× 绿色、皱粒(♂) F1 全部 黄色、圆粒 F2 表现型 黄色、圆粒 黄色、皱粒 绿色、圆粒 绿色、皱粒 实得粒数 315 101 108 32 比例 9/16 3/16 3/16 1/16 类型 亲本类型 重新组合类型 亲本类型 图3—1 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遗传试验结果
第一节 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 先看一 看这个 试验, 你可以 看出什 么 规律? P.黄色、圆粒(♀)× 绿色、皱粒(♂) F1 全部 黄色、圆粒 F2 表现型 黄色、圆粒 黄色、皱粒 绿色、圆粒 绿色、皱粒 实得粒数 315 101 108 32 比例 9/16 3/16 3/16 1/16 类型 亲本类型 重新组合类型 亲本类型 图3—1 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遗传试验结果
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结果 ▪ 1.在F2的四种表现型中有两种与亲本一样, 即黄色圆粒和绿色皱粒;另外两种则与双亲 不同,即绿色圆粒和黄色皱粒,这说明通过 杂交和F1自交,可以在F2中产生不同于双亲 的类型-新的性状组合型。 ▪ 2.如果把两对性状分别考虑,可以看出如下 结果: ▪ 仅就种粒形状统计,不考虑子叶颜色,则圆 形的有315+108=423粒;皱形的有 101+32=133粒,二者之比约为3:1
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结果 ▪ 1.在F2的四种表现型中有两种与亲本一样, 即黄色圆粒和绿色皱粒;另外两种则与双亲 不同,即绿色圆粒和黄色皱粒,这说明通过 杂交和F1自交,可以在F2中产生不同于双亲 的类型-新的性状组合型。 ▪ 2.如果把两对性状分别考虑,可以看出如下 结果: ▪ 仅就种粒形状统计,不考虑子叶颜色,则圆 形的有315+108=423粒;皱形的有 101+32=133粒,二者之比约为3:1
▪ 仅就子叶颜色统计,不考虑种粒形状,则黄子叶 的有315+101=416粒;绿子叶的有108+32=140 粒,二者之比也是3:1。 ▪ 由此可见,这两对相对性状虽为同一个体所具有, 但他们在遗传上是彼此互不干扰的,各自分别独 立遗传,他们的遗传比例也不会因为另一对相对 性状而改变,仍然都是3:1。根据概率原理,两 个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是两个事件的乘积, 那么这两对相对性状同时发生的概率就是:(3 黄:1绿)×(3圆:1皱)=9黄圆:3黄皱:3绿圆:1绿 皱 ▪ 即:(3:1)2 = 9:3:3:1
▪ 仅就子叶颜色统计,不考虑种粒形状,则黄子叶 的有315+101=416粒;绿子叶的有108+32=140 粒,二者之比也是3:1。 ▪ 由此可见,这两对相对性状虽为同一个体所具有, 但他们在遗传上是彼此互不干扰的,各自分别独 立遗传,他们的遗传比例也不会因为另一对相对 性状而改变,仍然都是3:1。根据概率原理,两 个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是两个事件的乘积, 那么这两对相对性状同时发生的概率就是:(3 黄:1绿)×(3圆:1皱)=9黄圆:3黄皱:3绿圆:1绿 皱 ▪ 即:(3:1)2 = 9:3:3:1
第二节 独立分配(自由组合)规律的 原理 ▪ 一、两对基因的分离和组合 ▪ 为什么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会产生上述结果呢? ▪ 概括地说,是由于控制两对性状遗传的基因分别存在于 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因而能够独立地分离,又能自由地 组合在一起的结果。 ▪ 以上述杂交为例,用Y和y分别代表子叶黄色和绿色这一 对基因,用R和r分别代表圆粒和皱粒这一对基因,则黄 色、圆粒亲本的基因型为YYRR,绿色、皱粒亲本的基 因型为yyrr。下面我们用棋盘方格来演示这两对基因的 分离与组合,如图3一2
第二节 独立分配(自由组合)规律的 原理 ▪ 一、两对基因的分离和组合 ▪ 为什么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会产生上述结果呢? ▪ 概括地说,是由于控制两对性状遗传的基因分别存在于 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因而能够独立地分离,又能自由地 组合在一起的结果。 ▪ 以上述杂交为例,用Y和y分别代表子叶黄色和绿色这一 对基因,用R和r分别代表圆粒和皱粒这一对基因,则黄 色、圆粒亲本的基因型为YYRR,绿色、皱粒亲本的基 因型为yyrr。下面我们用棋盘方格来演示这两对基因的 分离与组合,如图3一2
图3一2 两对等位基因的独立分配图解
图3一2 两对等位基因的独立分配图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