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长远和总体来看,集团化不可能阻遏世界经济的全球化。相反,作 为阶段性、局部性的实践与探索,区域经济一体化必然导致未来的世 界经济进入更高级的一体化阶段 四、世界经济在不平衡中发展 经济全球化加快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但并非所有国家都公平分享 全球化的“红利”,相反,全球化加剧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经 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不仅使发达国家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出现新的 局面,而且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以及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 发展不平衡产生了一种加速作用 发达国家之间一超多强的经济差距正在拉大。20世纪90年代以 来美国的经济增长率一直高于欧、日以及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水平, 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份量正在加重。更重要的是,美国国内经济状况、 金融环境、基础设施、科技水平、国际化程度、企业管理和国民素质 均独占鳌头。虽然美国经济在2001年经历了连续三个季度的负增长, 但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美国2001~2003年的经济增长速度 分别为3.8%、0.3%、2.2%、2.6%,仍高于同期发达国家的整体增长 速度3.8%、0.8%、1.7%、2.5%;更高过同期德国的2.9%、0.6% 0.5%、2.0%,以及日本的2.4%、-0.3%、-0.5%、1.1%。这说明,在 段时间内,美国经济与其他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仍在加大之中。 欧洲国家在高新技术产业的投入和扩展方面均落后于美国,但当 前欧洲从政府到商界,都正在致力于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创造性应用, 努力为经济的突飞猛进创造条件。欧洲国家具有很大的潜能,其国际 化程度和国民素质均处高位。为启动欧元而实行多年的紧缩性货币和 财政政策几乎使欧洲各经济大国的通货膨胀荡然无存,欧元的成功启 动有利于增强欧盟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和推动经济增长,2002年以
从长远和总体来看,集团化不可能阻遏世界经济的全球化。相反,作 为阶段性、局部性的实践与探索,区域经济一体化必然导致未来的世 界经济进入更高级的一体化阶段。 四、世界经济在不平衡中发展 经济全球化加快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但并非所有国家都公平分享 全球化的“红利”,相反,全球化加剧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经 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不仅使发达国家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出现新的 局面,而且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以及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 发展不平衡产生了一种加速作用。 发达国家之间一超多强的经济差距正在拉大。20 世纪 90 年代以 来美国的经济增长率一直高于欧、日以及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水平, 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份量正在加重。更重要的是,美国国内经济状况、 金融环境、基础设施、科技水平、国际化程度、企业管理和国民素质 均独占鳌头。虽然美国经济在 2001 年经历了连续三个季度的负增长, 但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美国 2001~2003 年的经济增长速度 分别为 3.8%、0.3%、2.2%、2.6%,仍高于同期发达国家的整体增长 速度 3.8%、0.8%、1.7%、 2.5%;更高过同期德国的 2.9%、0.6%、 0.5%、2.0%,以及日本的 2.4%、-0.3%、-0.5%、1.1%。这说明,在 一段时间内,美国经济与其他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仍在加大之中。 欧洲国家在高新技术产业的投入和扩展方面均落后于美国,但当 前欧洲从政府到商界,都正在致力于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创造性应用, 努力为经济的突飞猛进创造条件。欧洲国家具有很大的潜能,其国际 化程度和国民素质均处高位。为启动欧元而实行多年的紧缩性货币和 财政政策几乎使欧洲各经济大国的通货膨胀荡然无存,欧元的成功启 动有利于增强欧盟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和推动经济增长,2002 年以
来欧元一直维持强势。但由于一直充当欧洲经济发展火车头的德国近 年来经济一直增长缓慢甚至出现负增长,加之欧洲内部需求不足,同 美国经济相比,欧洲经济缺乏活力却更为平稳。 日本经济在经受泡沫经济破裂之苦多年低迷不振后,于1999年 开始露出一丝曙光,走出低谷,实现了自1997年第四季度以来的第 次正增长。但2001年日本经济又陷入负增长,目前日本的的财政 赤字已经超过130%,通货收缩的形势依然没有改变。在这样的背景 下,小泉政府提出了“没有改革就没有增长”的口号。日本正在进行 自上而下的深入调整,特别是日本的金融改革、银行资本构成的变更 以及日本企业的改革,都对扭转日本经济的颓势起了积极作用。特别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的科技能力一直保持强有力的地位,位居世界第 二,这将为日本的未来发展提供推动力。在日本这样一个发达国家通 过改革促进增长的道路将会是长期而又艰难的 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也在拉大。新兴工业化国家经济步入迅速 复苏轨道。遭受金融危机冲击的一些东亚国家通过一系列不断深化的 结构调整和变革,已实现了强劲的回升,经济增长率普遍高于预期 被西方人视为“异乎寻常”的典型。根据亚洲开发银行(ADB)的预 测,在2002和2003年亚洲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速度分别达到5%和 5.7%。中国经济的强劲增长和区内贸易的增长为东亚国家的经济回升 做出了重大贡献。然而,很多非洲国家和南亚国家经济发展仍然缓慢, 有的甚至停滞不前,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还在100~300美元之间徘 徊。尤其令人关注的是拉丁美洲国家因外债负担过重而引发的经济危 机,2001年阿根廷经济危机之波未平,2002年巴西经济不稳之波又 起。据联合国拉美和加勒比经济委员会( ECLAC)的统计,2002年拉 美地区的经济增长率仅为0.8% 转轨国家的经济发展也出现同样情况。由于各国拥有的经济资源 和优势条件不一样,各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及在市场化改革中的开放程
来欧元一直维持强势。但由于一直充当欧洲经济发展火车头的德国近 年来经济一直增长缓慢甚至出现负增长,加之欧洲内部需求不足,同 美国经济相比,欧洲经济缺乏活力却更为平稳。 日本经济在经受泡沫经济破裂之苦多年低迷不振后,于 1999 年 开始露出一丝曙光,走出低谷,实现了自 1997 年第四季度以来的第 一次正增长。但 2001 年日本经济又陷入负增长,目前日本的的财政 赤字已经超过 130%,通货收缩的形势依然没有改变。在这样的背景 下,小泉政府提出了“没有改革就没有增长”的口号。日本正在进行 自上而下的深入调整,特别是日本的金融改革、银行资本构成的变更 以及日本企业的改革,都对扭转日本经济的颓势起了积极作用。特别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的科技能力一直保持强有力的地位,位居世界第 二,这将为日本的未来发展提供推动力。在日本这样一个发达国家通 过改革促进增长的道路将会是长期而又艰难的。 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也在拉大。新兴工业化国家经济步入迅速 复苏轨道。遭受金融危机冲击的一些东亚国家通过一系列不断深化的 结构调整和变革,已实现了强劲的回升,经济增长率普遍高于预期, 被西方人视为“异乎寻常”的典型。根据亚洲开发银行(ADB)的预 测,在 2002 和 2003 年亚洲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速度分别达到 5%和 5.7%。中国经济的强劲增长和区内贸易的增长为东亚国家的经济回升 做出了重大贡献。然而,很多非洲国家和南亚国家经济发展仍然缓慢, 有的甚至停滞不前,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还在 100~300 美元之间徘 徊。尤其令人关注的是拉丁美洲国家因外债负担过重而引发的经济危 机,2001 年阿根廷经济危机之波未平,2002 年巴西经济不稳之波又 起。据联合国拉美和加勒比经济委员会(ECLAC)的统计,2002 年拉 美地区的经济增长率仅为 0.8%。 转轨国家的经济发展也出现同样情况。由于各国拥有的经济资源 和优势条件不一样,各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及在市场化改革中的开放程
度亦不相同,导致各国的经济恢复出现较大差别,下降期最短的波兰 仅连续下降了两年,从1992年就开始恢复并一直保持较高的经济增 长率,而乌克兰和中亚地区的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直到1996年 经济仍是负增长。由于俄罗斯经济严重依赖石油出口,其经济增长速 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世界石油价格的变动。2001年以来国际石油 价格的波动与下滑,致使俄罗斯经济发展从2000年8.3%的高增长速 度下降到2001年的55%和2002年的43% 世界经济不平衡发展的实践证明,并非所有国家都能在全球化当 中获取利益。西方发达国家在资金、技术、人才、管理以及贸易、投 资、金融等各个方面都占有优势,国际经济和金融组织也都控制在他 们手中。他们利用这些优势,首先推动并主导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从 而也自然地成为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而发展中国家却面临更多的挑 战。尤其在经济的质的方面,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更为巨大。 当前,发达国家已经占据新科技革命的制高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科 技含量和科技创新力却显严重不足,这对弥合南北差别构成重大牵 制。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走向繁荣的出路成为人们日渐焦虑的问题 1999年2月举行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第二十九届年会,选择 “负责任的全球化”作为主题。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会上指出,全球 化已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事实。市场扩展造成的影响远远超出社会及 政治体系的调节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应当共 同推动国际经济秩序的调整和改革。发达国家、尤其是具有全球影响 的大国应采取积极行动,防止和抑制国际资本的过度投机和金融市场 的剧烈波动,帮助发展中国家克服困难,以免出现新的危机,这是有 责任心的表现。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不是简单照搬别国的经验,而 是根据本国政治制度、文化背景和经济发展水平,找出适合于自己情 况的发展道路,保持本国经济稳定,这也是有责任心的表现
度亦不相同,导致各国的经济恢复出现较大差别,下降期最短的波兰 仅连续下降了两年,从 1992 年就开始恢复并一直保持较高的经济增 长率,而乌克兰和中亚地区的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直到 1996 年 经济仍是负增长。由于俄罗斯经济严重依赖石油出口,其经济增长速 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世界石油价格的变动。2001 年以来国际石油 价格的波动与下滑,致使俄罗斯经济发展从 2000 年 8.3%的高增长速 度下降到 2001 年的 5.5%和 2002 年的 4.3%。 世界经济不平衡发展的实践证明,并非所有国家都能在全球化当 中获取利益。西方发达国家在资金、技术、人才、管理以及贸易、投 资、金融等各个方面都占有优势,国际经济和金融组织也都控制在他 们手中。他们利用这些优势,首先推动并主导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从 而也自然地成为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而发展中国家却面临更多的挑 战。尤其在经济的质的方面,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更为巨大。 当前,发达国家已经占据新科技革命的制高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科 技含量和科技创新力却显严重不足,这对弥合南北差别构成重大牵 制。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走向繁荣的出路成为人们日渐焦虑的问题。 1999 年 2 月举行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第二十九届年会,选择 “负责任的全球化”作为主题。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会上指出,全球 化已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事实。市场扩展造成的影响远远超出社会及 政治体系的调节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应当共 同推动国际经济秩序的调整和改革。发达国家、尤其是具有全球影响 的大国应采取积极行动,防止和抑制国际资本的过度投机和金融市场 的剧烈波动,帮助发展中国家克服困难,以免出现新的危机,这是有 责任心的表现。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不是简单照搬别国的经验,而 是根据本国政治制度、文化背景和经济发展水平,找出适合于自己情 况的发展道路,保持本国经济稳定,这也是有责任心的表现
第三节当今世界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贫富差距扩大日益严重 不同国家间的贫富差距以及不同人群间的贫富差距的不断扩 大,使世界上的财富越来越集中于少数国家和少数人手中。这是一个 困扰了人类几千年至今仍然困扰着人类的世界性、历史性的问题,近 200年来世界经济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发展的同时,贫富差距也 迅速扩大。据美国经济史学家麦迪森的统计,自1820年以来,世界 人口增加了5倍,世界实际产出则为原来的50倍,但人类所收获的 这一巨大财富却是分配不均的。1820年,世界最富有国家和最贫穷 国家人均收入比是3:1,1913年为11:1,1950年为35:1,1977年为 44:1,1992年为72:1,1997年大约为74:1,2000年接近75:1 联合国自1960年开始的4个国际发展十年战略,无不致力于“消 除贫困和依赖,重新分配全球财富”,但始终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 问题。20世纪90年代,人均日收入低于1美元的极端贫困人口占世 界总人口的比率从29%下降到23%,但由于人口数量的增加,世界贫 困人口的数量没有大的减少。而世界贫困国家的数量还在不断增加, 1974年世界有29个最不发达国家,1990年增加到43个,1994年增 加到48个。联合国贸发会议于2000年10月12日发表的《2000年 最不发达国家报告》显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48个最不发 达国家的经济状况未见好转,3/4的人日生活费不足2美元。与此相 对照,2000年排名全球个人首富前3名的比尔·盖茨、阿卜杜勒-阿 其兹·阿勒沙特王子和菲利普·安许茨3人的资产总额,竟然超过全 球最贫困的26个国家、6亿多人口的财富的总和。而全球前200名 巨富者拥有的资产,超过全球41%人口资产的总和。高收入国家中的 10亿人所赚的钱几乎占世界所得总额的60%,中等收入国家中的15 亿人所赚的钱占20%强,剩下的才属于低收入国家的35亿人
第三节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贫富差距扩大日益严重 不同国家间的贫富差距以及不同人群间的贫富差距的不断扩 大,使世界上的财富越来越集中于少数国家和少数人手中。这是一个 困扰了人类几千年至今仍然困扰着人类的世界性、历史性的问题,近 200 年来世界经济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发展的同时,贫富差距也 迅速扩大。据美国经济史学家麦迪森的统计,自 1820 年以来,世界 人口增加了 5 倍,世界实际产出则为原来的 50 倍,但人类所收获的 这一巨大财富却是分配不均的。1820 年,世界最富有国家和最贫穷 国家人均收入比是 3:1,1913 年为 11:1,1950 年为 35:1,1977 年为 44:1,1992 年为 72:1,1997 年大约为 74:1,2000 年接近 75:1。 联合国自 1960 年开始的 4 个国际发展十年战略,无不致力于“消 除贫困和依赖,重新分配全球财富”,但始终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 问题。20 世纪 90 年代,人均日收入低于1美元的极端贫困人口占世 界总人口的比率从 29%下降到 23%,但由于人口数量的增加,世界贫 困人口的数量没有大的减少。而世界贫困国家的数量还在不断增加, 1974 年世界有 29 个最不发达国家,1990 年增加到 43 个,1994 年增 加到 48 个。联合国贸发会议于 2000 年 10 月 12 日发表的《2000 年 最不发达国家报告》显示,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世界 48 个最不发 达国家的经济状况未见好转,3/4 的人日生活费不足 2 美元。与此相 对照,2000 年排名全球个人首富前 3 名的比尔·盖茨、阿卜杜勒-阿 其兹·阿勒沙特王子和菲利普·安许茨 3 人的资产总额,竟然超过全 球最贫困的 26 个国家、6 亿多人口的财富的总和。而全球前 200 名 巨富者拥有的资产,超过全球 41%人口资产的总和。高收入国家中的 10 亿人所赚的钱几乎占世界所得总额的 60%,中等收入国家中的 15 亿人所赚的钱占 20%强,剩下的才属于低收入国家的 35 亿人
经济全球化浪潮不断加快,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平等地从全球化 中受益,迄今全球化的好处和机会仍然高度集中于少数国家,结果导 致不同国家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富有的工业国掌握着世界97%的 专利。世界上最富有的“七国集团”所拥有的200家跨国公司占有的 财产,1997年占世界生产总值的33%,如果把跨国公司扩大到500家, 则“富国俱乐部”的这500家企业就占有世界生产总值的45%。在发 达国家从全球化中得到经济、教育和文化上的各种好处的同时,全球 化给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带来的是进一步的边缘化和贫困化,尤其是非 洲撒哈拉以南地区和南亚的最不发达国家,其债务在全球化加快发展 的90年代,从1990年的1212亿美元增加到1998年的1504亿美元。 全球化还拉大了不同人群的贫富差距。即便是在最倡导经济全球化并 在全球化浪潮中获利最多的美国,不同人群间的收入和财富的两极分 化也在扩大。2000年的统计资料表明,美国20%最富家庭获得全国收 入的将近一半和财富的80%,5%的”尖子”户则获得收入的1/4和财 富的60%。而在底层的60%的家庭却只获得收入的25%,最底层20% 家庭所拥有的财富不是零就是负数。而收入和财富的差异又影响了人 们能够获得财富的技术手段。 全球化带来的贫富差距拉大,并不仅仅表现在对经济财富的占有 上,更表现在对信息的占有上。2000年的统计数字表明,整个非洲 装置的电话不及纽约曼哈顿地区的拥有量;芬兰每千人移动电话的占 有率是世界上最高的,为417部、其次是挪威为381部、第三是瑞典 为358部,而在发展中国家中还有20亿的贫困人口未曾打过电话 欧盟,加上挪威、瑞士、日本、美国、加拿大、新西兰和澳大利亚 只占世界人口的17%,而他们的因特网用户却占了世界总用户的82%, 住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区的使用者还不到1%,发达国家每6.8 人中就有1名因特网用户,而发展中国家每440人中才有1名用户 因特网的使用水平与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惊人地相似,在因特网
经济全球化浪潮不断加快,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平等地从全球化 中受益,迄今全球化的好处和机会仍然高度集中于少数国家,结果导 致不同国家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富有的工业国掌握着世界 97%的 专利。世界上最富有的“七国集团”所拥有的 200 家跨国公司占有的 财产,1997 年占世界生产总值的 33%,如果把跨国公司扩大到 500 家, 则“富国俱乐部”的这 500 家企业就占有世界生产总值的 45%。在发 达国家从全球化中得到经济、教育和文化上的各种好处的同时,全球 化给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带来的是进一步的边缘化和贫困化,尤其是非 洲撒哈拉以南地区和南亚的最不发达国家,其债务在全球化加快发展 的 90 年代,从 1990 年的 1212 亿美元增加到 1998 年的 1504 亿美元。 全球化还拉大了不同人群的贫富差距。即便是在最倡导经济全球化并 在全球化浪潮中获利最多的美国,不同人群间的收入和财富的两极分 化也在扩大。2000 年的统计资料表明,美国 20%最富家庭获得全国收 入的将近一半和财富的 80%,5%的”尖子”户则获得收入的 1/4 和财 富的 60%。而在底层的 60%的家庭却只获得收入的 25%,最底层 20% 家庭所拥有的财富不是零就是负数。而收入和财富的差异又影响了人 们能够获得财富的技术手段。 全球化带来的贫富差距拉大,并不仅仅表现在对经济财富的占有 上,更表现在对信息的占有上。2000 年的统计数字表明,整个非洲 装置的电话不及纽约曼哈顿地区的拥有量;芬兰每千人移动电话的占 有率是世界上最高的,为 417 部、其次是挪威为 381 部、第三是瑞典 为 358 部,而在发展中国家中还有 20 亿的贫困人口未曾打过电话; 欧盟,加上挪威、瑞士、日本、美国、加拿大、新西兰和澳大利亚, 只占世界人口的 17%,而他们的因特网用户却占了世界总用户的 82%, 住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区的使用者还不到 1%,发达国家每 6.8 人中就有 1 名因特网用户,而发展中国家每 440 人中才有 1 名用户。 因特网的使用水平与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惊人地相似,在因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