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危机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再次遭到重创,70年代末西方经 济全面衰退。加之战后盛行的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使各国出现庞大的 财政赤字,西方各国经济进入一个通货膨胀与生产停滞并存的“滞胀” 阶段。据统计,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的GDP年平均增长率, 1974~1982年只有2~4个百分点,比70年代以前的高速增长时期 下降了2~4个百分点 资本主义各国经济在七、八十年代进入了一个调整时期。70年 代末80年代初,西方各国先后进行了经济政策的大调整,货币学派 和供应学派的经济政策取代了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政府对经济的干 预大大减弱,市场调节国民经济的功能得到较好的恢复和加强。伴随 着经济政策调整出现的是经济结构的大调整,第三产业化趋势进一步 加强,“后工业化”趋势更为明显。这个阶段也是国际经济关系大调 整的阶段,这一时期,发达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 经济矛盾和摩擦不断爆发,为协调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矛盾,解决布 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国际金融领域的混乱和动荡,并应对石油危机后 的经济全面衰退,建立了西方七国首脑会议这一新的大国协调机制;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关系的调整则表现在发达国家成功地将 发展中国家纳入现存的全球性或区域性国际经济合作体系中,从而缓 解了南北之间的矛盾。 在美苏争霸和建立平行市场的负作用影响下,社会主义各国照搬 苏联高度集权的中央计划经济模式的弊端进一步发展,致使各社会主 义国家经济从60年代起一直陷入徘徊不前的局面。苏联在经济低速 发展的同时仍保持庞大的军费开支,使这一局面更难以扭转。由于体 制僵化,苏联经济从η0年代开始出现停滞趋势。80年代,苏联经济 进一步下滑,按《美国统计摘要》1990年第七期公布的数字,1987 年苏联的国民生产总值相当于美国的54.3%,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美 国的466%,若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相应数字为3967%和3406%
石油危机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再次遭到重创,70 年代末西方经 济全面衰退。加之战后盛行的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使各国出现庞大的 财政赤字,西方各国经济进入一个通货膨胀与生产停滞并存的“滞胀” 阶段。据统计,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的 GDP 年平均增长率, 1974~1982 年只有 2~4 个百分点,比 70 年代以前的高速增长时期 下降了 2~4 个百分点。 资本主义各国经济在七、八十年代进入了一个调整时期。70 年 代末 80 年代初,西方各国先后进行了经济政策的大调整,货币学派 和供应学派的经济政策取代了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政府对经济的干 预大大减弱,市场调节国民经济的功能得到较好的恢复和加强。伴随 着经济政策调整出现的是经济结构的大调整,第三产业化趋势进一步 加强,“后工业化”趋势更为明显。这个阶段也是国际经济关系大调 整的阶段,这一时期,发达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 经济矛盾和摩擦不断爆发,为协调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矛盾,解决布 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国际金融领域的混乱和动荡,并应对石油危机后 的经济全面衰退,建立了西方七国首脑会议这一新的大国协调机制;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关系的调整则表现在发达国家成功地将 发展中国家纳入现存的全球性或区域性国际经济合作体系中,从而缓 解了南北之间的矛盾。 在美苏争霸和建立平行市场的负作用影响下,社会主义各国照搬 苏联高度集权的中央计划经济模式的弊端进一步发展,致使各社会主 义国家经济从 60 年代起一直陷入徘徊不前的局面。苏联在经济低速 发展的同时仍保持庞大的军费开支,使这一局面更难以扭转。由于体 制僵化,苏联经济从 70 年代开始出现停滞趋势。80 年代,苏联经济 进一步下滑,按《美国统计摘要》1990 年第七期公布的数字,1987 年苏联的国民生产总值相当于美国的 54.3%,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美 国的 46.6%,若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相应数字为 39.67%和 34.06%
匈牙利、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的改革相继被扼杀。中国总结了本国社 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吸取了苏联和东欧国 家推行苏联经济模式的受挫教训,同时也借鉴了当今世界发达国家和 发展中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和教训,在70年代末走上了 一条全新的改革之路。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在70年代有了新的发展,一批新兴工业国家 涌现出来,拉美的巴西、墨西哥,中东的石油生产国和亚洲“四小龙” 都发展较快。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总体实力不强,在世界经济格局中 仍处于不利地位。80年代,发展中国家两极分化加深,少数国家经 过跳跃式的发展,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并逐渐成为发达国家俱乐部 的成员。但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进入相对缓慢的增长期,许多国家的经 济都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不少国家还发生了债务危机,除东亚外的平 均增长率仅为23%,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发达国家的相对差距扩大 至20倍。80年代被认为是发展中国家“失去的十年”。 (三)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第二次转折 世界经济的第二次转折发生在90年代初。进入90年代,科技 革命再次掀起高潮,一大批科学技术取得新的进展,电脑的广泛应用 使劳动工具发生了深刻的质变,极大地改变了人类在劳动过程中的地 位和职能,许多新材料的问世和新能源的应用扩大和改变了劳动对 象,其结果不仅极大地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率,而且使世界经济的生 产能力、产业结构和生产关系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在七、八十年代世 界经济调整时期,各国政府竞相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战略调 整,在加速国内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世界经济的总体发展。自 90年代初,世界经济进入一个新的经济增长时期,1996到2000年, 世界经济的增长速度分别为4.1%、4.3%、4.6%、5%和47% 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经过80年代社会经济政策的调整和福利制 度的改革后,经济关系变得比较协调,经济结构相对合理,市场机制
匈牙利、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的改革相继被扼杀。中国总结了本国社 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吸取了苏联和东欧国 家推行苏联经济模式的受挫教训,同时也借鉴了当今世界发达国家和 发展中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和教训,在 70 年代末走上了 一条全新的改革之路。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在 70 年代有了新的发展,一批新兴工业国家 涌现出来,拉美的巴西、墨西哥,中东的石油生产国和亚洲“四小龙” 都发展较快。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总体实力不强,在世界经济格局中 仍处于不利地位。80 年代,发展中国家两极分化加深,少数国家经 过跳跃式的发展,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并逐渐成为发达国家俱乐部 的成员。但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进入相对缓慢的增长期,许多国家的经 济都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不少国家还发生了债务危机,除东亚外的平 均增长率仅为 2.3%,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发达国家的相对差距扩大 至 20 倍。80 年代被认为是发展中国家“失去的十年”。 (三)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第二次转折 世界经济的第二次转折发生在 90 年代初。进入 90 年代,科技 革命再次掀起高潮,一大批科学技术取得新的进展,电脑的广泛应用 使劳动工具发生了深刻的质变,极大地改变了人类在劳动过程中的地 位和职能,许多新材料的问世和新能源的应用扩大和改变了劳动对 象,其结果不仅极大地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率,而且使世界经济的生 产能力、产业结构和生产关系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在七、八十年代世 界经济调整时期,各国政府竞相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战略调 整,在加速国内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世界经济的总体发展。自 90 年代初,世界经济进入一个新的经济增长时期,1996 到 2000 年, 世界经济的增长速度分别为 4.1%、4.3%、4.6%、5%和 4.7%。 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经过 80 年代社会经济政策的调整和福利制 度的改革后,经济关系变得比较协调,经济结构相对合理,市场机制
和政府作用都已被重新塑造,战后曾经出现过的生产关系严重扭曲已 大大缓解,终于突破“滞胀”局面,进入一个新的经济增长时期。高 新技术产业成为发达国家新的经济增长点,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产 业正在成为新的主导产业。特别是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美国,凭借“新 经济”重新夺回世界经济竞争力排行榜冠军,经济实力亦有所恢复。 不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这一轮增长,除个别国家外,大多数 国家只是达到中等增长速度,即3%左右的年均增长率,但低通货膨 胀率下的温和增长,对资本主义经济而言已经是一种成就了 发展中国家总体经济形势自90年代以来有所改善。从80年代开 始,伴随着吸引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外国资本,发展中国家相继进行了 经济体制的改革,政府减少了对经济的直接干预,按市场化的原则重 塑政府的作用。科技革命成果在发展中国家的推广和应用,使建立在 信息处理技术上的现代市场组织形式,由发达国家传输到了发展中国 家,对完善发展中国家的市场结构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促进和深化 了市场机制在发展中国家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进入90年代,发展中 国家整体经济增长速度加快,1990~1996年间GDP平均增长率达到 59%,其中增长最快的亚洲国家达到825%1996年,非洲国家20 年来第一次增长速度高达5%,拉美国家也出现了3.5%的增长势头。 前苏联、东欧等所谓“经济转轨国家”,因采用激进的休克疗法 使其经济出现了连续8年的下降,到1996年才开始有微弱的增长, 1999年增长率上升到25%,2000年达5.3%。俄罗斯的经济下降延续 了9年到1997年才开始走出负增长的阴影,但1998年金融危机使经 济形势发生逆转,1999年俄经济再次回升,当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 3.2%,2000年增速高达8.3% 进入21世纪,世界经济出现了许多不确定因素。世界经济在2001 年陷入“增长性衰退ˆ,所谓增长性衰退,即世界经济増速在3%以下 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说法,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只有达到3%以上
和政府作用都已被重新塑造,战后曾经出现过的生产关系严重扭曲已 大大缓解,终于突破“滞胀”局面,进入一个新的经济增长时期。高 新技术产业成为发达国家新的经济增长点,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产 业正在成为新的主导产业。特别是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美国,凭借“新 经济”重新夺回世界经济竞争力排行榜冠军,经济实力亦有所恢复。 不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这一轮增长,除个别国家外,大多数 国家只是达到中等增长速度,即 3%左右的年均增长率,但低通货膨 胀率下的温和增长,对资本主义经济而言已经是一种成就了。 发展中国家总体经济形势自 90 年代以来有所改善。从 80 年代开 始,伴随着吸引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外国资本,发展中国家相继进行了 经济体制的改革,政府减少了对经济的直接干预,按市场化的原则重 塑政府的作用。科技革命成果在发展中国家的推广和应用,使建立在 信息处理技术上的现代市场组织形式,由发达国家传输到了发展中国 家,对完善发展中国家的市场结构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促进和深化 了市场机制在发展中国家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进入 90 年代,发展中 国家整体经济增长速度加快,1990~1996 年间 GDP 平均增长率达到 5.9%,其中增长最快的亚洲国家达到 8.25%。1996 年,非洲国家 20 年来第一次增长速度高达 5%,拉美国家也出现了 3.5%的增长势头。 前苏联、东欧等所谓“经济转轨国家”,因采用激进的休克疗法 使其经济出现了连续 8 年的下降,到 1996 年才开始有微弱的增长, 1999 年增长率上升到 2.5%,2000 年达 5.3%。俄罗斯的经济下降延续 了 9 年到 1997 年才开始走出负增长的阴影,但 1998 年金融危机使经 济形势发生逆转,1999 年俄经济再次回升,当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 3.2%,2000 年增速高达 8.3%。 进入 21 世纪,世界经济出现了许多不确定因素。世界经济在 2001 年陷入“增长性衰退”,所谓增长性衰退,即世界经济增速在 3%以下, 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说法,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只有达到 3%以上
才能支持世界各国维持经济的正常增长,故而世界经济增速在3%以 下时被称为处于增长性衰退状态。2002年全球经济增长速度为2.8%, 与2001年的22%相比,被认为是出现转机的一年。但由于美国经济 复苏一波三折,欧洲经济依然沉闷,日本经济百病缠身,2002年的 世界经济仍是普遍低靡,2003年的世界经济也普遍不被看好。在- 片灰暗之中,增长速度高达8%的中国经济成为令人瞩目的亮点 第二节当代世界经济的基本特点和趋势 、世界经济进入了全球化时代 战后一个时期,世界经济被冷战分隔成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 经济体系。六、七十年代,由于资本主义阵营的分化和社会主义阵营 的破裂,东西方关系缓和,两大平行的市场日益接近。冷战结束以及 新的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使得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各国经济的相 互依存关系越来越强,逐渐融合为统一的世界大市场。统一的世界大 市场又进一步预示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可阻挡。在当今世界, 任何国家都不可能拥有现代化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一切条件,所有国家 都在不同程度上主动或被动地参与到全球经济大循环中。所谓“经济 全球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1997年5月的一份报告中界定为:“全 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贸易及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强,以及技 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 世界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国际化发展到较高阶段的产物。第三 次新技术革命带来的现代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发展,尤其是80年 代以来卫星通讯、传真技术、微电子技术的广泛应用和90年代因特 网的开通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技术和物质基础。普通人也可瞬间获得 地球各个角落发生的信息,并可与世界各地直接联系。信息流带来的 商品、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全球加速流动导致了全球“网络经济”的崛
才能支持世界各国维持经济的正常增长,故而世界经济增速在 3%以 下时被称为处于增长性衰退状态。2002 年全球经济增长速度为 2.8%, 与 2001 年的 2.2%相比,被认为是出现转机的一年。但由于美国经济 复苏一波三折,欧洲经济依然沉闷,日本经济百病缠身,2002 年的 世界经济仍是普遍低靡,2003 年的世界经济也普遍不被看好。在一 片灰暗之中,增长速度高达 8%的中国经济成为令人瞩目的亮点。 第二节 当代世界经济的基本特点和趋势 一、 世界经济进入了全球化时代 战后一个时期,世界经济被冷战分隔成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 经济体系。六、七十年代,由于资本主义阵营的分化和社会主义阵营 的破裂,东西方关系缓和,两大平行的市场日益接近。冷战结束以及 新的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使得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各国经济的相 互依存关系越来越强,逐渐融合为统一的世界大市场。统一的世界大 市场又进一步预示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可阻挡。在当今世界, 任何国家都不可能拥有现代化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一切条件,所有国家 都在不同程度上主动或被动地参与到全球经济大循环中。所谓“经济 全球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 1997 年 5 月的一份报告中界定为:“全 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贸易及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强,以及技 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 世界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国际化发展到较高阶段的产物。第三 次新技术革命带来的现代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发展,尤其是 80 年 代以来卫星通讯、传真技术、微电子技术的广泛应用和 90 年代因特 网的开通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技术和物质基础。普通人也可瞬间获得 地球各个角落发生的信息,并可与世界各地直接联系。信息流带来的 商品、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全球加速流动导致了全球“网络经济”的崛
起,这种网上的信息交换,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市场空间,突破了传统 市场必须以一定的地域存在为前提的条件,促进了世界经济全球市场 化的形成。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在1992年联合国致词中宣布:“第一个 真正的全球性时代已经到来”。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以 下几个方面: (一)跨国公司数量和规模空前发展 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载体,在信息革命的推动下,其数量、 规模、经济实力和科技开发能力都得到空前的发展。跨国公司的数量 从70年代末的一万多家增长到199年的母公司4万家,子公司25 万家,1999年母公司增至6.3万家,子公司增至70万家。全球化进 程的加快导致全球企业兼并的步伐加快,1999年全球企业并购总金 额猛增至3.31万亿美元,超过1990年至1995年并购总额之和。通 过企业兼并,跨国公司的规模不断扩大,在世界经济活动中的作用不 断增强。1999年跨国公司的产值已占世界总产值的40%,跨国公司 内部和相互贸易已占世界贸易的60%,超过2/3的国际贸易额与跨 国公司的活动有关,跨国公司控制了国际技术贸易的60%至70%, 在全球的直接投资已占国际直接投资的90%以上。联合国贸发会的 分析表明,跨国公日益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二)国际分工细化与深化 世界经济全球化表明国际分工发展进入了新阶段。信息网络技术 的发展大大促进了国际分工的发展,费用低廉、快捷有效且几乎不受 数量限制的信息传递为跨国公司的母子公司之间进行远程调度和控 制提供了有效手段,使得生产和投资在全球各个角落与近在咫尺一样 容易。跨国公司通过因特网充分发挥其生产能力、资源和人才的优势, 进行跨越国界和地区界限的生产要素和资源的优化组合,让世界各地 公司、企业之间进行直观的生产和协调,使越来越多的国家参加到全 球范围的国际分工体系之中。国际分工目前已从垂直分工进展到水平
起,这种网上的信息交换,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市场空间,突破了传统 市场必须以一定的地域存在为前提的条件,促进了世界经济全球市场 化的形成。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在 1992 年联合国致词中宣布:“第一个 真正的全球性时代已经到来”。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以 下几个方面: (一)跨国公司数量和规模空前发展 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载体,在信息革命的推动下,其数量、 规模、经济实力和科技开发能力都得到空前的发展。跨国公司的数量 从 70 年代末的一万多家增长到 1994 年的母公司 4 万家,子公司 25 万家,1999 年母公司增至 6.3 万家,子公司增至 70 万家。全球化进 程的加快导致全球企业兼并的步伐加快,1999 年全球企业并购总金 额猛增至 3.31 万亿美元,超过 1990 年至 1995 年并购总额之和。通 过企业兼并,跨国公司的规模不断扩大,在世界经济活动中的作用不 断增强。1999 年跨国公司的产值已占世界总产值的 40%,跨国公司 内部和相互贸易已占世界贸易的 60%,超过 2/3 的国际贸易额与跨 国公司的活动有关,跨国公司控制了国际技术贸易的 60%至 70%, 在全球的直接投资已占国际直接投资的 90%以上。联合国贸发会的 分析表明,跨国公日益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二)国际分工细化与深化 世界经济全球化表明国际分工发展进入了新阶段。信息网络技术 的发展大大促进了国际分工的发展,费用低廉、快捷有效且几乎不受 数量限制的信息传递为跨国公司的母子公司之间进行远程调度和控 制提供了有效手段,使得生产和投资在全球各个角落与近在咫尺一样 容易。跨国公司通过因特网充分发挥其生产能力、资源和人才的优势, 进行跨越国界和地区界限的生产要素和资源的优化组合,让世界各地 公司、企业之间进行直观的生产和协调,使越来越多的国家参加到全 球范围的国际分工体系之中。国际分工目前已从垂直分工进展到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