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欧联合自强。西欧经济在“马歇尔计划”的支持下迅速复兴, 并走上一条联合自强的道路。从50年代初建立的法国等六国煤钢联 营发展起来的欧洲共同体对西欧经济发展起着主导作用。70年代初 欧洲联合取得重大进展。1973年1月欧洲共同体新增加英国、爱尔 兰、丹麦三个成员国,使其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上升到40%。到1980 年,西欧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达到26780亿美元,超过美国的25867 亿美元,高出日本一倍以上。80年代西欧联合进一步发展,整个地 中海北岸连成一片,欧共体12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占全世界的14;对 外贸易占全世界的25。欧共体内部加紧经济政治一体化,大大加强 了西欧联合的力量和声势,成为世界经济中重要的一极。 日本实力跃升。战后日本在美国的扶持下,经济高速发展,经济 增长速度大大高于同期的美国和西欧。1956-1973年的18年间是日 本经济高速发展和工业现代化的时期。石油危机发生后,日本经济虽 然也同样遭到巨大冲击,但其经济增速仍高于同期的美、欧。70年 代日、美、欧的经济增长速度分别为49%、27%和33%,80年代则 分别为42%、2.3%和2%。1968年,日本国民生产总值超过联邦德 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大国。1988年,日本国民 生产总值达到29万亿美元,约为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的60%,超过苏 联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此外,日本的外汇储备居世界之首,海外 净产值也居世界之冠,是最大的债权国。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 的三大中心之 (三)90年代以来三大经济集团并踞的格局 80年代末90年代初,不仅是世界政治动荡剧变的时期,也是世 界经济深入调整的时期。冷战结束使世界长期存在的不同性质和相互 隔离的两大平行市场的局面基本结束,美、日、欧经济的三足鼎立局 面扩大为带有全球战略性的三大区域集团并踞。 欧盟(EU)。西欧地区经济一体化起步最早,发展程度最高。1993
西欧联合自强。西欧经济在“马歇尔计划”的支持下迅速复兴, 并走上一条联合自强的道路。从 50 年代初建立的法国等六国煤钢联 营发展起来的欧洲共同体对西欧经济发展起着主导作用。70 年代初, 欧洲联合取得重大进展。1973 年 1 月欧洲共同体新增加英国、爱尔 兰、丹麦三个成员国,使其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上升到 40%。到 1980 年,西欧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达到 26 780 亿美元,超过美国的 25 867 亿美元,高出日本一倍以上。80 年代西欧联合进一步发展,整个地 中海北岸连成一片,欧共体 12 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占全世界的 1/4;对 外贸易占全世界的 2/5。欧共体内部加紧经济政治一体化,大大加强 了西欧联合的力量和声势,成为世界经济中重要的一极。 日本实力跃升。战后日本在美国的扶持下,经济高速发展,经济 增长速度大大高于同期的美国和西欧。1956~1973 年的 18 年间是日 本经济高速发展和工业现代化的时期。石油危机发生后,日本经济虽 然也同样遭到巨大冲击,但其经济增速仍高于同期的美、欧。70 年 代日、美、欧的经济增长速度分别为 4.9%、2.7%和 3.3%,80 年代则 分别为 4.2%、2.3%和 2%。1968 年,日本国民生产总值超过联邦德 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大国。1988 年,日本国民 生产总值达到 2.9 万亿美元,约为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的 60%,超过苏 联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此外,日本的外汇储备居世界之首,海外 净产值也居世界之冠,是最大的债权国。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 的三大中心之一。 (三)90 年代以来三大经济集团并踞的格局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不仅是世界政治动荡剧变的时期,也是世 界经济深入调整的时期。冷战结束使世界长期存在的不同性质和相互 隔离的两大平行市场的局面基本结束,美、日、欧经济的三足鼎立局 面扩大为带有全球战略性的三大区域集团并踞。 欧盟(EU)。西欧地区经济一体化起步最早,发展程度最高。1993
年11月1日“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生效,使欧洲一体化进入“欧 洲联盟”阶段。1995年1月1日,瑞典、奥地利、芬兰加入欧盟 使欧盟扩大到15个成员国。1999年1月1日欧元正式启动。欧盟是 世界上最大的地区经济集团和贸易集团。据统计,1996年欧盟的国 内生产总值达8.4万亿美元,占世界总产值的31.5%,高于美国的27%; 欧盟的外贸总额占世界的20%,也超过美国的18%。欧元的启动不仅 促进欧盟经济增长,也在国际货币体系中挑战美元。进入21世纪, 欧盟的东扩方针已开始实施,2002年12月的哥本哈根欧盟首脑会议 完成了与波兰、匈牙利等10个中东欧候选国的入盟谈判,它们将于 2004年5月1日成为欧盟正式成员国。届时,欧盟的成员国将从15 个增加到25个,人口将从约3.8亿增加到约455亿,国内生产总值 将从9万多亿增加到10万多亿,占世界总产值的1/3强,其在世界 经济中的整体地位将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北美自由贸易区( NAFTA)。1988年美国和加拿大签署了《美加 自由贸易协定》,1989年1月1日正式生效。1992年墨西哥加入,1994 年1月1日,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诞生。据1995年统计数字,北美 自由贸易区拥有3.87亿人口,面积2130多万平方公里,国内生产 总值超过8万亿美元,其经济实力和市场规模略小于欧盟。面对欧盟 的不断扩大,美国总统布什在1990年6月倡议建立一个北起阿拉斯 加,南迄火地岛的涵盖整个美洲的自由贸易区。北美自由贸易区是美 国实现其“美洲倡议”的第一步,下一步是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美洲 自由贸易区,借以增强与欧亚抗衡的实力。1994年12月美洲34个 国家(除古巴外)的领导人在美国迈阿密举行第一届美洲国家首脑会 议,正式启动关于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的谈判。2001年4月在加拿 大魁北克市举行第三届美洲国家首脑会议,34个国家达成协议,将 2005年12月定为正式启动美洲自由贸易区的最后期限。届时,美洲 自由贸易区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区,拥有8亿人口及世界
年 11 月 1 日“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生效,使欧洲一体化进入“欧 洲联盟”阶段。1995 年 1 月 1 日,瑞典、奥地利、芬兰加入欧盟, 使欧盟扩大到 15 个成员国。1999 年 1 月 1 日欧元正式启动。欧盟是 世界上最大的地区经济集团和贸易集团。据统计,1996 年欧盟的国 内生产总值达8.4 万亿美元,占世界总产值的31.5%,高于美国的27%; 欧盟的外贸总额占世界的 20%,也超过美国的 18%。欧元的启动不仅 促进欧盟经济增长,也在国际货币体系中挑战美元。进入 21 世纪, 欧盟的东扩方针已开始实施,2002 年 12 月的哥本哈根欧盟首脑会议 完成了与波兰、匈牙利等 10 个中东欧候选国的入盟谈判,它们将于 2004 年 5 月 1 日成为欧盟正式成员国。届时,欧盟的成员国将从 15 个增加到 25 个,人口将从约 3.8 亿增加到约 4.55 亿,国内生产总值 将从 9 万多亿增加到 10 万多亿,占世界总产值的 1/3 强,其在世界 经济中的整体地位将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1988 年美国和加拿大签署了《美加 自由贸易协定》,1989 年 1 月 1 日正式生效。1992 年墨西哥加入,1994 年 1 月 1 日,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诞生。据 1995 年统计数字,北美 自由贸易区拥有 3.87 亿人口,面积 2 130 多万平方公里,国内生产 总值超过 8 万亿美元,其经济实力和市场规模略小于欧盟。面对欧盟 的不断扩大,美国总统布什在 1990 年 6 月倡议建立一个北起阿拉斯 加,南迄火地岛的涵盖整个美洲的自由贸易区。北美自由贸易区是美 国实现其“美洲倡议”的第一步,下一步是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美洲 自由贸易区,借以增强与欧亚抗衡的实力。1994 年 12 月美洲 34 个 国家(除古巴外)的领导人在美国迈阿密举行第一届美洲国家首脑会 议,正式启动关于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的谈判。2001 年 4 月在加拿 大魁北克市举行第三届美洲国家首脑会议,34 个国家达成协议,将 2005 年 12 月定为正式启动美洲自由贸易区的最后期限。届时,美洲 自由贸易区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区,拥有 8 亿人口及世界
1/3的经济规模。 亚太地区自80年代以来是全球经济增长最快、最有活力的地区, 但由于区域内各国在社会制度、经济体制、经济发展水平等各方面的 差异,迟迟未能建起区域集团。面对欧洲联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日渐 增强的排他性色彩,加强地区经济合作成为各国的强烈愿望。经澳大 利亚提议,1989年11月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成立了亚太经济合作 组织(APEC),亚太地区有组织的经济合作正式起步。APEC目前共有 21个成员,分布在美洲、亚洲和大洋洲。1991年11月在汉城举行的 APEC第三届部长级会议正式确立了APEC的宗旨和目标:“相互依存, 共同利益,坚持开放的多边贸易体制和减少区域贸易壁垒。”APEC成 员的历史、文化、宗教不同,政治、经济制度以及价值观各异,特别 是成员的经济体制、经济发展水平、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程度差别很大, 有的成员又分别属于不同的次区域经济集团。因此,APEC采取一种 灵活的、循序渐进的、自由自愿的合作方式,即集体制定目标,各成 员依据自身的情况为实现集体目标作出努力,实施贸易和投资自由化 的时间表也依各成员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而不同。独特的APEC模式是 对世界经济一体化各种模式的一个新贡献 三、战后世界经济的高速增长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相对统一和稳定 的国际经济秩序以及前所未有的大规模的科技革命,使世界经济进入 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无论是发展的规模还是发展的速度在人 类历史上都是空前的。期间,世界经济整体的增长势头经历了两次转 折 (一)战后初期世界经济高速增长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50年代初,这是世界经济的恢复阶段, 也是即将到来的经济高速增长的准备阶段。二战后虽然局部战争和地
1/3 的经济规模。 亚太地区自 80 年代以来是全球经济增长最快、最有活力的地区, 但由于区域内各国在社会制度、经济体制、经济发展水平等各方面的 差异,迟迟未能建起区域集团。面对欧洲联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日渐 增强的排他性色彩,加强地区经济合作成为各国的强烈愿望。经澳大 利亚提议,1989 年 11 月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成立了亚太经济合作 组织(APEC),亚太地区有组织的经济合作正式起步。APEC 目前共有 21 个成员,分布在美洲、亚洲和大洋洲。1991 年 11 月在汉城举行的 APEC 第三届部长级会议正式确立了 APEC 的宗旨和目标:“相互依存, 共同利益,坚持开放的多边贸易体制和减少区域贸易壁垒。”APEC 成 员的历史、文化、宗教不同,政治、经济制度以及价值观各异,特别 是成员的经济体制、经济发展水平、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程度差别很大, 有的成员又分别属于不同的次区域经济集团。因此,APEC 采取一种 灵活的、循序渐进的、自由自愿的合作方式,即集体制定目标,各成 员依据自身的情况为实现集体目标作出努力,实施贸易和投资自由化 的时间表也依各成员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而不同。独特的 APEC 模式是 对世界经济一体化各种模式的一个新贡献。 三、战后世界经济的高速增长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相对统一和稳定 的国际经济秩序以及前所未有的大规模的科技革命,使世界经济进入 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无论是发展的规模还是发展的速度在人 类历史上都是空前的。期间,世界经济整体的增长势头经历了两次转 折。 (一)战后初期世界经济高速增长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 50 年代初,这是世界经济的恢复阶段, 也是即将到来的经济高速增长的准备阶段。二战后虽然局部战争和地
区冲突不断,美苏争霸使核战争的阴影笼罩人类,但世界主要国家之 间并没有产生全面的军事对抗,国际局势总体而言是和平的,这为世 界经济增长提供了一个比较稳定的外部环境。同时,世界银行、国际 货币基金组织以及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等国际经济组织的建立使各国 之间的经济活动更为协调,有力地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和世界市场 的扩大。二战后,从美国开始,一场全球范围的科技革命从发达资本 主义国家扩展至发展中国家,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三次科技革命,也称 作新技术革命,它以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为核 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大大超过了前两次科技革命,深刻地改变了世界经 济的面貌。得益于稳定的国际环境,良好的经济秩序和大量涌现的新 技术,从50年代初开始,世界经济进入高速增长阶段。 美国利用战后拥有的霸权,构筑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安全 网”,为资本主义各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比较良好的国际经济环 境。战后25年间,资本主义各国广泛采用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资 产阶级政府日益扩大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干预,通过推行“福利国家” 政策缓和阶级矛盾,通过财政金融措施缓和并避免经济危机造成的严 重冲击,从而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但也留下了日后经济滞胀的隐 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科技革命的策源地,先进技术的应用对这些 国家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起了巨大作用。另外,廉价的能源和工业原料 也是战后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基础。从1951到1970年的 20年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平均每年的经济增长率达到53%,大大 高于两次大战期间的23%,其中日、德等国的发展尤为迅猛,联邦 德国在50年代的工业生产年平均增长率达95%,日本工业在1956 到1973年间的增速达到136%,个别年份超过15%,这是一个资本 主义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苏联经济在二战前就建立起髙度中央集权的“斯大林模式”,这 种模式可以在短期内集中全国有限的物力、财力和人力以达到特定目
区冲突不断,美苏争霸使核战争的阴影笼罩人类,但世界主要国家之 间并没有产生全面的军事对抗,国际局势总体而言是和平的,这为世 界经济增长提供了一个比较稳定的外部环境。同时,世界银行、国际 货币基金组织以及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等国际经济组织的建立使各国 之间的经济活动更为协调,有力地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和世界市场 的扩大。二战后,从美国开始,一场全球范围的科技革命从发达资本 主义国家扩展至发展中国家,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三次科技革命,也称 作新技术革命,它以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为核心, 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大大超过了前两次科技革命,深刻地改变了世界经 济的面貌。得益于稳定的国际环境,良好的经济秩序和大量涌现的新 技术,从 50 年代初开始,世界经济进入高速增长阶段。 美国利用战后拥有的霸权,构筑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安全 网”,为资本主义各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比较良好的国际经济环 境。战后 25 年间,资本主义各国广泛采用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资 产阶级政府日益扩大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干预,通过推行“福利国家” 政策缓和阶级矛盾,通过财政金融措施缓和并避免经济危机造成的严 重冲击,从而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但也留下了日后经济滞胀的隐 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科技革命的策源地,先进技术的应用对这些 国家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起了巨大作用。另外,廉价的能源和工业原料 也是战后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基础。从 1951 到 1970 年的 20 年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平均每年的经济增长率达到 5.3%,大大 高于两次大战期间的 2.3%,其中日、德等国的发展尤为迅猛,联邦 德国在 50 年代的工业生产年平均增长率达 9.5%,日本工业在 1956 到 1973 年间的增速达到 13.6%,个别年份超过 15%,这是一个资本 主义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苏联经济在二战前就建立起高度中央集权的“斯大林模式”,这 种模式可以在短期内集中全国有限的物力、财力和人力以达到特定目
标,因而在战争时期,以及战后医疗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快速 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等阶段,均有其积极作用。但随着社会经济进入 正常发展阶段,这种排斥市场、高度集中的经济发展模式的弊端逐渐 显露。二战后社会主义从一国发展到多国,各社会主义国家大多照搬 这一模式,在战后实行了高度集中的中央计划经济,并以经互会为依 托建立起一个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平行的社会主义市场。这个市场对 社会主义国家间互通有无,共同抵抗西方的封锁有积极意义,但由于 社会主义国家的国际分工强调互补性,排斥竞争性,国民经济发展强 调自力更生,而且在经互会成员国之间的贸易中又存在很多不合理因 素,因此,社会主义国家间的市场很不发达,国际贸易发展不快,对 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带来一定影响。1951~1955年,苏联社会总 产值年均增长速度高达10.8%,随后有所下降,但在1956~1965年 的十年间,增速度仍达8.8%;15年间的工业年均增速达10.7%。其 他东欧国家的经济年均增长速度也一直保持在8%以上 发展中国家在50年代以前的经济增长速度较慢,但从50年代到 70年代,其经济增长速度也达到了54% (二)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第一次转折 世界经济的第一次转折发生在70年代初,世界经济高速增长期结 束,步入了一个低速增长和调整的时期。但即便是在这个低速增长时 期,世界经济的总体增长速度仍然高于二战前的各个阶段。 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宣告了西方廉价能源时代的结束,打破 了长期以来西方列强垄断世界经济秩序的局面,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 了西方世界70年代以来的经济。在1973年发生的第一次石油危机危 机中,美国纽约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从1067点急剧下跌到1974年 12月的570点,工业生产下降了14%,日本工业生产下降了20%以上 所有工业化国家的生产力增长都明显放慢。随着廉价能源时代的结 束,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高速增长亦告结束。接踵而来的第二次
标,因而在战争时期,以及战后医疗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快速 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等阶段,均有其积极作用。但随着社会经济进入 正常发展阶段,这种排斥市场、高度集中的经济发展模式的弊端逐渐 显露。二战后社会主义从一国发展到多国,各社会主义国家大多照搬 这一模式,在战后实行了高度集中的中央计划经济,并以经互会为依 托建立起一个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平行的社会主义市场。这个市场对 社会主义国家间互通有无,共同抵抗西方的封锁有积极意义,但由于 社会主义国家的国际分工强调互补性,排斥竞争性,国民经济发展强 调自力更生,而且在经互会成员国之间的贸易中又存在很多不合理因 素,因此,社会主义国家间的市场很不发达,国际贸易发展不快,对 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带来一定影响。1951~1955 年,苏联社会总 产值年均增长速度高达 10.8%,随后有所下降,但在 1956~1965 年 的十年间,增速度仍达 8.8%;15 年间的工业年均增速达 10.7%。其 他东欧国家的经济年均增长速度也一直保持在 8%以上。 发展中国家在 50 年代以前的经济增长速度较慢,但从 50 年代到 70 年代,其经济增长速度也达到了 5.4%。 (二)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第一次转折 世界经济的第一次转折发生在 70 年代初,世界经济高速增长期结 束,步入了一个低速增长和调整的时期。但即便是在这个低速增长时 期,世界经济的总体增长速度仍然高于二战前的各个阶段。 70 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宣告了西方廉价能源时代的结束,打破 了长期以来西方列强垄断世界经济秩序的局面,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 了西方世界 70 年代以来的经济。在 1973 年发生的第一次石油危机危 机中,美国纽约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从 1067 点急剧下跌到 1974 年 12 月的 570 点,工业生产下降了 14%,日本工业生产下降了 20%以上, 所有工业化国家的生产力增长都明显放慢。随着廉价能源时代的结 束,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高速增长亦告结束。接踵而来的第二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