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客观性原则(Objectivity)
新闻客观性原则 (Objectivity)
客观性理念产生的背景客观性理念的发展过程客观性作为新闻职业理念客观性作为报道方式新闻客观性原则在我国新闻操作中的状况
◼ 客观性理念产生的背景 ◼ 客观性理念的发展过程 ◼ 客观性作为新闻职业理念 ◼ 客观性作为报道方式 ◼ 新闻客观性原则在我国新闻操作中的状况
发生在竹林中的故事谁叙述的真实?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1892一1927)在1921年发表短篇《在竹林中》,故事后来被导演黑泽明(1910一1998)改编为电影《罗生门》(1950年)。这个故事说,在竹林里发生了一起杀人事件,事后各人的陈述,要不就是说了谎,要不就是没有说出全部的真相。原来所有人都有软弱的一面,他们门都希望掩饰自已软弱的一面套用作者的话,就是“哪重有软弱,哪单就有谎言。下图依次为:芥川龙之介、黑泽明、《罗门生》剧本封面
◼ 发生在竹林中的故事——谁叙述的真实? ◼ 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1892-1927)在1921年发表短篇 《在竹林中》,故事后来被导演黑泽明(1910-1998﹚改编 为电影《罗生门》(1950年)。 ◼ 这个故事说,在竹林里发生了一起杀人事件,事后各人的陈 述,要不就是说了谎,要不就是没有说出全部的真相。原来 所有人都有软弱的一面,他们都希望掩饰自己软弱的一面。 套用作者的话,就是“哪里有软弱,哪里就有谎言。” ◼ 下图依次为:芥川龙之介、黑泽明、《罗门生》剧本封面
故事梗概在竹林里发生了一起杀人事件,一名武士被杀,其妻子遭强暴。事后,强盗、武士妻子争相承认自己才是杀人凶手连武士的灵魂也争着自己是自杀的!强盗把自己描述成为一名盖世枭雄,武士妻子把自己形容为一名贞节女子,武土鬼魂则把自己说成一名为名誉力战而亡的英雄。可是,一名路过的樵夫却指出,他们都说了谎或没说出事实的全部。原来,强盗的确想拥有武士的妻子,但他发现武士嫌厌这被糟竭过的女人,强盗竞然也因此丢弃女人。女人羞辱悲愤之余,说出“谁是强者我跟谁!”导致两个男人开始竞争。打斗过程两人其实都充满恐慌与惧怕,最后强盗杀了武士。可是,即使樵夫本人,也隐脑了自己路过偷去了武士宝刀的事实。为了武土荣誉、贞节名声、强者形象、贪婪害怕等原因,让他们都有一个软弱之处,所有人均没有说出全部真相
◼ 故事梗概 ◼ 在竹林里发生了一起杀人事件,一名武士被杀,其妻子遭 强暴。事后,强盗、武士妻子争相承认自己才是杀人凶手, 连武士的灵魂也争着自己是自杀的!强盗把自己描述成为 一名盖世枭雄,武士妻子把自己形容为一名贞节女子,武 士鬼魂则把自己说成一名为名誉力战而亡的英雄。可是, 一名路过的樵夫却指出,他们都说了谎或没说出事实的全 部。 ◼ 原来,强盗的确想拥有武士的妻子,但他发现武士嫌厌这 被糟蹋过的女人,强盗竟然也因此丢弃女人。女人羞辱悲 愤之余,说出“谁是强者我跟谁!”导致两个男人开始竞 争。打斗过程两人其实都充满恐慌与惧怕,最后强盗杀了 武士。 ◼ 可是,即使樵夫本人,也隐瞒了自己路过偷去了武士宝刀 的事实。 ◼ 为了武士荣誉、贞节名声、强者形象、贪婪害怕等原因, 让他们都有一个软弱之处,所有人均没有说出全部真相
客观性理念产生的背景及这个理念的发展过程客观性的理念并非是哪个阶级造成的,而是伴随以下三点而形成的:1.19世纪中叶政党报刊向商业报刊的转变,新闻业要满足尽可能多的受众的共同需求和兴趣2.19世纪以来哲学认识论关于事物可知的信念此前英国哲学家休谟(DavidHume)的“不可知论”有一定地位休谟,1711-1776
一、客观性理念产生的背景及这个理念的发 展过程 ◼ 客观性的理念并非是哪 个阶级造成的,而是伴 随以下三点而形成的: ◼ 1.19世纪中叶政党报刊 向商业报刊的转变,新 闻业要满足尽可能多的 受众的共同需求和兴趣。 ◼ 2.19世纪以来哲学认识 论关于事物可知的信念。 此前英国哲学家休谟 (David Hume)的“不 可知论”有一定地位。 ◼ 休谟,1711-1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