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家,我把《星夜》摊开,仔细端详。从色彩和结构来说,仿得还真像,该有的笔触 显然一笔都不少。如果——我将窗户打开,让海风吹进来,因为画的油彩气味还呛鼻—如 果,用科学的方法鉴定,仿画的人功夫确实好到完全逼真,好到任何人都看不出破绽来。我 是否能被这幅《犀夜》感动昵? 爱上《星夜》,是有过程的。住在大海旁每天看日落月出,就发现有一颗星,总是在黄昏 时就早早出场,那样大,那样亮,那样低,使我疑惑它是不是渔船顶上的一枚警示灯?是不 是一架飞机停在空中探测气候的动向?是不是隐藏在山头里只有云破时才看得见的一盏隐士 读书的火?那颗星,低到你觉得海面上的船桅一不小心就会勾到它 太阳沉下去,月亮起来时,星还在那里,依傍着月亮。不管那月亮如何地艳色浓稠,这 颗星还是堂堂正正地亮着 有一天黄昏,一个天文学家在我的阳台上,我们一同看那轮绯霞绚烂的夕阳在星的陪同 下,从云到山到海,冉冉层层拾级而下。他说:“海面上看金星好亮。” 我吃一惊,啊,原来它就是金星,维纳斯。无知的人,朝朝暮暮看着它,却不知它的身 份。今天知道了,跟它的关系可就不一样了。 我赶忙上网去看梵高的《星夜》,因为我记得,他画的是金星。 梵高在法国南部的精神疗养院里,写信给他的兄弟:“今天早上,天还没亮,我在窗口 看了很久,窗外什么都没有,唯有一颗金星,好大的一颗星。”“夜,”他说,“比白天还 要活,还要热烈。” 如果我失眠,披衣起身,走进沁凉的夜里;如果我凑巧走过一个大门深锁的精神病院, 那么我一仰脸就会看见在黑沉沉的大楼上有一扇开着的窗,窗口坐着一个孤独的人,正在注 视大地的荒芜和人间的荒凉,只有夜空里的星,有火。他说,“看星,总使我神驰……我问 自己:我们摊开地图,指着其上一个小黑点,然后就可以搭乘火车到那个点去,为什么我们 到不了那颗星呢?我们难道不可以搭乘‘死亡’到星星那一站?” 37岁的梵髙真的买了一张死亡的单程票,说走就走了,行囊里只有煎熬的痛苦和无可释 放的热情。《星夜》,在我看来,其实是一幅地图——梵高灵魂出走的地图,画出了他神驰的 旅行路线:从教堂的尖塔到天空里一颗很大、很亮、很低的星,这颗星,又活又热烈,而且 很低,低到你觉得教堂的尖塔一不小心就会勾到它。 我会被深圳画家村的《星夜》感动吗? 换一个问法:如果科学家能把一滴眼泪里所有的成分都复制了,包括水和盐和气味、温 度——他所复制的,请问,能不能被称做一滴“眼泪”昵? 16.文章为什么以“星夜”为题,请简述理由?(4分) 17.作者在第四段末尾说:“我是否能被这幅《星夜》感动呢?”到了倒数第二段,作者又 说“我会被深圳画家村的《星夜》感动吗?”这样写,用意何在?(5分) 18.结尾作者说,“如果科学家能把一滴眼泪里所有的成分都复制了,包括水和盐和气味 温度——他所复制的,请问,能不能被称做一滴‘眼泪’呢?”对此你是如何看的呢?(6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下一个袁隆平在哪里?
6 回到家,我把《星夜》摊开,仔细端详。从色彩和结构来说,仿得还真像,该有的笔触, 显然一笔都不少。如果——我将窗户打开,让海风吹进来,因为画的油彩气味还呛鼻——如 果,用科学的方法鉴定,仿画的人功夫确实好到完全逼真,好到任何人都看不出破绽来。我 是否能被这幅《星夜》感动呢? 爱上《星夜》,是有过程的。住在大海旁每天看日落月出,就发现有一颗星,总是在黄昏 时就早早出场,那样大,那样亮,那样低,使我疑惑它是不是渔船顶上的一枚警示灯?是不 是一架飞机停在空中探测气候的动向?是不是隐藏在山头里只有云破时才看得见的一盏隐士 读书的火?那颗星,低到你觉得海面上的船桅一不小心就会勾到它。 太阳沉下去,月亮起来时,星还在那里,依傍着月亮。不管那月亮如何地艳色浓稠,这 颗星还是堂堂正正地亮着。 有一天黄昏,一个天文学家在我的阳台上,我们一同看那轮绯霞绚烂的夕阳在星的陪同 下,从云到山到海,冉冉层层拾级而下。他说:“海面上看金星好亮。” 我吃一惊,啊,原来它就是金星,维纳斯。无知的人,朝朝暮暮看着它,却不知它的身 份。今天知道了,跟它的关系可就不一样了。 我赶忙上网去看梵高的《星夜》,因为我记得,他画的是金星。 梵高在法国南部的精神疗养院里,写信给他的兄弟:“今天早上,天还没亮,我在窗口 看了很久,窗外什么都没有,唯有一颗金星,好大的一颗星。”“夜,”他说,“比白天还 要活,还要热烈。” 如果我失眠,披衣起身,走进沁凉的夜里;如果我凑巧走过一个大门深锁的精神病院, 那么我一仰脸就会看见在黑沉沉的大楼上有一扇开着的窗,窗口坐着一个孤独的人,正在注 视大地的荒芜和人间的荒凉,只有夜空里的星,有火。他说,“看星,总使我神驰……我问 自己:我们摊开地图,指着其上一个小黑点,然后就可以搭乘火车到那个点去,为什么我们 到不了那颗星呢?我们难道不可以搭乘‘死亡’到星星那一站?” 37 岁的梵高真的买了一张死亡的单程票,说走就走了,行囊里只有煎熬的痛苦和无可释 放的热情。《星夜》,在我看来,其实是一幅地图——梵高灵魂出走的地图,画出了他神驰的 旅行路线:从教堂的尖塔到天空里一颗很大、很亮、很低的星,这颗星,又活又热烈,而且 很低,低到你觉得教堂的尖塔一不小心就会勾到它。 我会被深圳画家村的《星夜》感动吗? 换一个问法:如果科学家能把一滴眼泪里所有的成分都复制了,包括水和盐和气味、温 度——他所复制的,请问,能不能被称做一滴“眼泪”呢? 16.文章为什么以“星夜”为题,请简述理由?(4 分) 17.作者在第四段末尾说:“我是否能被这幅《星夜》感动呢?”到了倒数第二段,作者又 说“我会被深圳画家村的《星夜》感动吗?”这样写,用意何在?(5 分) 18.结尾作者说,“如果科学家能把一滴眼泪里所有的成分都复制了,包括水和盐和气味、 温度——他所复制的,请问,能不能被称做一滴‘眼泪’呢?”对此你是如何看的呢?(6 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9—21 题。 下一个袁隆平在哪里?
原春琳张国 留在土地上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中国年轻人在减少,但这并不是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担 的问题。 他更关心的是,中国的农业正在转型,需要大量的高素质农科人才。否则,“现代农业” 无从谈起。“其实现代农业跟传统农业有很大的区别。传统的农民,根本没办法从事现代农 业。”张桃林对记者说。 这不是张桃林一个人的担心。广西壮族自治区副主席陈章良也有同样的忧虑。这位中国 农业大学原校长,对农业的理解从理论层面真真切切地转到了实际层面,“农业科技太重要 了”。他仅以甘蔗为例,作为甘蔗主产区,如果广西甘蔗产量出了问题,全国的糖价都会迅 速上升 农业院校也在担心。华南农业大学副校长温思美说,原来部委所属的七八所农业大学, 传统的涉农专业学生占在校生的比例不会超过20%,华南农大这个比例则为16%~18%尽 管重点大学不愁生源,但是传统的涉农专业很难招到高分考生。对一些涉农专业而言,招生 的常态是:高分考生少,第一志愿少。 涉农的职业院校更是让人忧心。去年,贵州省教育厅副厅长蔡志君当面向教育部部长袁 贵仁反映:在近10年的时间里,农业大省贵州涉农的职业学校从13所减少到4所,涉农专 业严重萎缩,种植业专业几乎停办,涉农专业招生人数仅占全省招生总数的3%左右,每年涉 农专业毕业生还不到3000人,学生毕业后纷纷到沿海发达地区打工。农村职业学校生源严重 不足是个普遍现象,不少农村职业学校的建筑只有一个教学楼。与此相对应的是,在职业院 校里,一些看起来风光、更容易找到工作的专业,比如,厨师、动漫,则广受青睐。 在这个自由选择的年代,没人能强迫别人作出某种选择。毕竟,农业的“苦”字招牌一 直没有摘掉过。以涉农专业的大学生为例,有人说,学农的学生看起来比较土。“天天跟土 地打交道,怎么洋得起来?”温思美说:“农科学生要跟着太阳转,跟着地球转。一年四季, 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农事,都要去做基本的实践。这是花钱花时间的事情。有的学生开玩笑, 农科学生要比其他专业学生多吃二两饭。” 与城市相比,农村的条件还是要差一些。尤其是有了知识积累之后,很多人宁肯在城市 打工,也不愿意回到农村与农业打交道。培育出世界首例试管山羊的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旭日 干直言:“别说高校学生不愿意去,农村的人也不愿意在农村,农民工的第三代都不愿意回 去了。 旭日干是真急了:“大量农业科技人才人才流失,粮食安全谁来保证,谁来实现农业现 代化?” 对很多从事农业科技的研究人员来说,袁隆平是一个传奇。 有人说,他一个人干了两亿农民的活儿。他培育的杂交水稻被称为“东方魔稻”,确保 了我国以仅占世界7%的土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每年增产的稻谷可以解决6000万人的 吃饭问题 众所周知,袁隆平取得今天的成果付出了多少辛苦:一个上世纪50年代初的大学毕业 生,天天泡在田间地头,孜孜不倦地研究他的杂交水稻 在很多人看来,这位院士更像是一个农民。可是如今,又有多少大学生,愿意像袁老那
7 原春琳 张 国 留在土地上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中国年轻人在减少,但这并不是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担 心的问题。 他更关心的是,中国的农业正在转型,需要大量的高素质农科人才。否则,“现代农业” 无从谈起。“其实现代农业跟传统农业有很大的区别。传统的农民,根本没办法从事现代农 业。”张桃林对记者说。 这不是张桃林一个人的担心。广西壮族自治区副主席陈章良也有同样的忧虑。这位中国 农业大学原校长,对农业的理解从理论层面真真切切地转到了实际层面,“农业科技太重要 了”。他仅以甘蔗为例,作为甘蔗主产区,如果广西甘蔗产量出了问题,全国的糖价都会迅 速上升。 农业院校也在担心。华南农业大学副校长温思美说,原来部委所属的七八所农业大学, 传统的涉农专业学生占在校生的比例不会超过 20%,华南农大这个比例则为 16%~18%。尽 管重点大学不愁生源,但是传统的涉农专业很难招到高分考生。对一些涉农专业而言,招生 的常态是:高分考生少,第一志愿少。 涉农的职业院校更是让人忧心。去年,贵州省教育厅副厅长蔡志君当面向教育部部长袁 贵仁反映:在近 10 年的时间里,农业大省贵州涉农的职业学校从 13 所减少到 4 所,涉农专 业严重萎缩,种植业专业几乎停办,涉农专业招生人数仅占全省招生总数的 3%左右,每年涉 农专业毕业生还不到 3000 人,学生毕业后纷纷到沿海发达地区打工。农村职业学校生源严重 不足是个普遍现象,不少农村职业学校的建筑只有一个教学楼。与此相对应的是,在职业院 校里,一些看起来风光、更容易找到工作的专业,比如,厨师、动漫,则广受青睐。 在这个自由选择的年代,没人能强迫别人作出某种选择。毕竟,农业的“苦”字招牌一 直没有摘掉过。以涉农专业的大学生为例,有人说,学农的学生看起来比较土。“天天跟土 地打交道,怎么洋得起来?”温思美说:“农科学生要跟着太阳转,跟着地球转。一年四季, 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农事,都要去做基本的实践。这是花钱花时间的事情。有的学生开玩笑, 农科学生要比其他专业学生多吃二两饭。” 与城市相比,农村的条件还是要差一些。尤其是有了知识积累之后,很多人宁肯在城市 打工,也不愿意回到农村与农业打交道。培育出世界首例试管山羊的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旭日 干直言:“别说高校学生不愿意去,农村的人也不愿意在农村,农民工的第三代都不愿意回 去了。” 旭日干是真急了:“大量农业科技人才人才流失,粮食安全谁来保证,谁来实现农业现 代化?” 对很多从事农业科技的研究人员来说,袁隆平是一个传奇。 有人说,他一个人干了两亿农民的活儿。他培育的杂交水稻被称为“东方魔稻”,确保 了我国以仅占世界 7%的土地养活占世界 22%的人口,每年增产的稻谷可以解决 6000 万人的 吃饭问题。 众所周知,袁隆平取得今天的成果付出了多少辛苦:一个上世纪 50 年代初的大学毕业 生,天天泡在田间地头,孜孜不倦地研究他的杂交水稻。 在很多人看来,这位院士更像是一个农民。可是如今,又有多少大学生,愿意像袁老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