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学年浙江省第二次五校联考 语文试题卷 语言文字运用(共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倾圮(pi) 腈纶(jng 体己(ti) 赧颜相向(nan) B.酩酊(ding)处暑(ch)秦桧(gui) 不塞不流(se) C.凝睇(ti) 间或(jin)游弋(yi) 戛玉敲金(jid) D.粗糙(cao) 爪牙(zhao)盛器( cheng) 落拓不羁(tuo)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傅斯年不低调,不谦虚,不设城府,不留退路,不攻 于心计,不屑于安排,他更像一位敢怒敢言的西方斗 士,而不像厚貌深衷的东方学者 B.这件作品另一个特殊之处,在于画上长长短短的题跋,表达了吴昌硕对于诗意、绘 画的理解,像是一部情节丰富、引人入胜、跌宕起伏的“迷你小说”。 C.瞬间半世纪,与友人结伴而行,旧地重游,群星陨落,石屋尚存,井台冰封,泉水 喷涌,可煮小米粥裹腹,可品紫阳茶论艺 D.夸夸其谈、好大喜功历来为国人所不耻,在利益多元、诉求多样的今天,如果一个 领导干部还满嘴“假大空”,老百姓怎么可能信任你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大运河拥有无与伦比的时空尺度,拥有无数的码头、桥梁,河道边的衙署、官 仓,而这条由物质与非物质文化共同构成的雄浑大河,居然今日仍在使用 B.以往,他对《大学》中的“正心”、“诚意”,早已 背诵如流,滚瓜烂熟,却如和尚念经,浑然不解其义 理,眼下受到蔡元培先生的当头棒喝,方始大彻大悟 C.上世纪八十年代,受西方现代主义潮流的要挟,画坛冒出危言耸听的“中国画穷途 末日”论,张仃立即予以澄清,提出“没有中国画的危机,只有中国画家的危机 D.不忍心现代人迷失于真实与影像之间,故以强悍的反思能力、悲悯的文人情怀揭破 各种媒介中的种种鬼打墙现象,他的《隐私这道甜点》堪称“媒体现形记”。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人们以自身的智慧、自觉与自信为标尺,选择文化的走向,建造文化的大发展大繁 荣,同样也会抛弃糟粕与毒素,实现文化的自我更新 B.古希腊时代之所以创造出维纳斯、持矛者、掷铁饼者这些千古不朽的雕塑,是由于 艺术家对人的完美形体有一种衷心的迷恋所致。 C.尽管仍持谨慎态度,但美国不得不承认中国是“利益攸关者”,并认为中国参与重 大事务的国际协调,中国的地位和实力也意味着必须得承担更多国际责任 梁启超、顾颉刚这些学界巨擘都十分钦佩王国维,个中原因与其说是对王国维学识 的赞赏,不如说是对王国维身上沉静优雅的知识分子风范的强烈认同 5.根据上下语境,在横线上写出相应的句子。(3分) 梁启超10岁那年,陪父亲到朋友家做客。刚一进门就被院里一株蓓蕾初绽的杏树 迷醉,并偷偷折下一枝,掩藏在宽大的袖筒里。谁知,他的这一微妙之举,仍被父亲和
2013 学年浙江省第二次五校联考 语文试题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 24 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 3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倾圮.(pǐ) 腈.纶(jīng) 体.己(tǐ) 赧.颜相向(nǎn) B.酩酊.(dǐng) 处.暑(chǔ) 秦桧.(guì) 不塞.不流(sè) C.凝睇.(tì) 间.或 (jiàn) 游弋.(yì) 戛.玉敲金(jiá) D.粗糙.(cāo) 爪.牙(zhǎo) 盛.器(chéng) 落拓.不羁(tuò)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傅斯年不低调,不谦虚,不设城府,不留退路,不攻 于心计,不屑于安排,他更像一位敢怒敢言的西方斗 士,而不像厚貌深衷的东方学者。 B. 这件作品另一个特殊之处,在于画上长长短短的题跋,表达了吴昌硕对于诗意、绘 画的理解,像是一部情节丰富、引人入胜、跌宕起伏的“迷你小说”。 C. 瞬间半世纪,与友人结伴而行,旧地重游,群星陨落,石屋尚存,井台冰封,泉水 喷涌,可煮小米粥裹腹,可品紫阳茶论艺。 D. 夸夸其谈、好大喜功历来为国人所不耻,在利益多元、诉求多样的今天,如果一个 领导干部还满嘴“假大空”,老百姓怎么可能信任你?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大运河拥有无与伦比的时空尺度,拥有无数的码头、桥梁,河道边的衙署、官 仓,而这条由物质与非物质文化共同构成的雄浑大河,居然..今日仍在使用。 B. 以往,他对《大学》中的“正心”、“诚意”,早已 背诵如流,滚瓜烂熟,却如和尚念经,浑然不解其义 理,眼下受到蔡元培先生的当头棒喝 ....,方始大彻大悟。 C. 上世纪八十年代,受西方现代主义潮流的要挟..,画坛冒出危言耸听的“中国画穷途 末日”论,张仃立即予以澄清,提出 “没有中国画的危机,只有中国画家的危机”。 D. 不忍心现代人迷失于真实与影像之间,故以强悍的反思能力、悲悯的文人情怀揭破 各种媒介中的种种鬼打墙 ...现象,他的《隐私这道甜点》堪称“媒体现形记”。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人们以自身的智慧、自觉与自信为标尺,选择文化的走向,建造文化的大发展大繁 荣,同样也会抛弃糟粕与毒素,实现文化的自我更新。 B. 古希腊时代之所以创造出维纳斯、持矛者、掷铁饼者这些千古不朽的雕塑,是由于 艺术家对人的完美形体有一种衷心的迷恋所致。 C. 尽管仍持谨慎态度,但美国不得不承认中国是“利益攸关者”,并认为中国参与重 大事务的国际协调,中国的地位和实力也意味着必须得承担更多国际责任。 D. 梁启超、顾颉刚这些学界巨擘都十分钦佩王国维,个中原因与其说是对王国维学识 的赞赏,不如说是对王国维身上沉静优雅的知识分子风范的强烈认同。 5.根据上下语境,在横线上写出相应的句子。(3 分) 梁启超 10 岁那年,陪父亲到朋友家做客。刚一进门就被院里一株蓓蕾初绽的杏树 迷醉,并偷偷折下一枝,掩藏在宽大的袖筒里。谁知,他的这一微妙之举,仍被父亲和
朋友家的人看见了。父亲不好意思在朋友面前责备儿子,便以对对联的形式来处罚他 父亲吟岀上联:“袖里笼花,小子暗藏舂色。”梁启超仰头凝思,瞥见对面厅檐上挂着的 挡煞”大镜,随即念出下联:“堂上悬镜 。”对联一出口,便贏得 满堂喝彩,父亲也很欣赏儿孑那对仗工整、音韵铿锵的下联
朋友家的人看见了。父亲不好意思在朋友面前责备儿子,便以对对联的形式来处罚他。 父亲吟出上联:“袖里笼花,小子暗藏春色。”梁启超仰头凝思,瞥见对面厅檐上挂着的 “挡煞”大镜,随即念出下联:“堂上悬镜, 。” 对联一出口,便赢得 满堂喝彩,父亲也很欣赏儿子那对仗工整、音韵铿锵的下联
6.“汉字新解”,是指利用汉字独特的结构、内涵,抒写现实人生的新思索新理念。请参 照示例,在“敏”“耻”“愧”中任选一个,写一段个性化的新解读。(4分) 〔示例〕“说”字:有“言”必“兑”。人能说话是常事,说的话能兑现方才有价 值。大话说得天花坠,后果很不妙,而信口雌黃胡乱说,结局更危险 “敏”字 耻”字: 7.请看下面的“‘T型人才示意图”,按要求答题。(5分) 广博的理论知识 精深的专业技能 T型人才示意图 (1)简要说明用字母“T”来命名这类人才的理由。(2分) (2)联系实际,谈谈你对“‘T’型人才”的认识。(不超过60字)(3分) 现代文阅读(共29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9分) 在北朝书法资料尚未广泛传播时,我们对这个时段的创作风貌几乎茫然,不知其对后 世的影响。直至这些民间之作忽地涌到眼前,才让人很清楚地看到大唐楷书完全可从北朝 那里寻到根源。尤其是北齐、北周,许多作品已经开启了唐人楷书的先河,只不过民间之 作缺乏创作链、传播机遇,终是底层之物。到了唐官僚文人手里就大不一样,譬如颜真卿 就很明显地受到北齐北周书风的熏染,只是在效法过程中,用笔更为细致准确,结构更为 堂正庄重,模式更为稳定,于是更典型、更突出。天下人尽知颜真卿,却不详其出处何在, 以为大家可以无中生有,是天纵之才。树必有根,水必有源。学文学艺,就是掌握其法, 法是传承的,文人雅土需要,民间书手也需要,否则,就难以言说书写。民间有民间的法, 民间与上层建筑离得很远,法也就有一定的界限。从“斜画紧结”转向“平画宽结”,北 魏到北齐、北周,书风就出现了巨变。尽管无名姓,书写也无从看岀秩序,形成不了一个 人的创作程序,但法在每件作品里,可为后世效仿。初唐欧、虞、褚、薛四家之作,在北 朝墓志造像记中可以找到极其相似的用笔和结体。譬如禇遂良、虞世南的运墨、间架、章 法之笔调,都能在北朝书法中找到痕迹,而欧阳询、薛矅的坚硬、瘦劲、决断之神态,更 可在北朝书法中察觉。可是,究竟他们在多大程度上效仿过民间书法呢?他们自己没有提
6.“汉字新解”,是指利用汉字独特的结构、内涵,抒写现实人生的新思索新理念。请参 照示例,在“敏”“耻”“愧”中任选一个,写一段个性化的新解读。(4 分) 〔示例〕“说”字:有“言”必“兑”。人能说话是常事,说的话能兑现方才有价 值。大话说得天花坠,后果很不妙,而信口雌黄胡乱说,结局更危险。 “敏”字: 。 “耻”字: 。 “愧”字: 。 7.请看下面的“‘T’ 型人才示意图”,按要求答题。(5 分) (1) 简要说明用字母“T”来命名这类人才的理由。(2 分) (2) 联系实际,谈谈你对“‘T’型人才”的认识。(不超过 60 字)(3 分) 二、现代文阅读(共 29 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 3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8-10 题。(9 分) 在北朝书法资料尚未广泛传播时,我们对这个时段的创作风貌几乎茫然,不知其对后 世的影响。直至这些民间之作忽地涌到眼前,才让人很清楚地看到大唐楷书完全可从北朝 那里寻到根源。尤其是北齐、北周,许多作品已经开启了唐人楷书的先河,只不过民间之 作缺乏创作链、传播机遇,终是底层之物。到了唐官僚文人手里就大不一样,譬如颜真卿, 就很明显地受到北齐北周书风的熏染,只是在效法过程中,用笔更为细致准确,结构更为 堂正庄重,模式更为稳定,于是更典型、更突出。天下人尽知颜真卿,却不详其出处何在, 以为大家可以无中生有,是天纵之才。树必有根,水必有源。学文学艺,就是掌握其法, 法是传承的,文人雅士需要,民间书手也需要,否则,就难以言说书写。民间有民间的法, 民间与上层建筑离得很远,法也就有一定的界限。从“斜画紧结”转向“平画宽结”,北 魏到北齐、北周,书风就出现了巨变。尽管无名姓,书写也无从看出秩序,形成不了一个 人的创作程序,但法在每件作品里,可为后世效仿。初唐欧、虞、褚、薛四家之作,在北 朝墓志造像记中可以找到极其相似的用笔和结体。譬如褚遂良、虞世南的运墨、间架、章 法之笔调,都能在北朝书法中找到痕迹,而欧阳询、薛曜的坚硬、瘦劲、决断之神态,更 可在北朝书法中察觉。可是,究竟他们在多大程度上效仿过民间书法呢?他们自己没有提
及,后人凡提及,也都归于取法王羲之。王氏固然彪炳千秋,却也不能挫笼笔法于万端, 什么都挂在他身上,这是简单化了。明人刘基论道:“举世皆宗李杜诗,不知李杜更宗谁? 能探风雅无穷意,始是乾坤绝妙词。″这首诗的含意说得很清楚。书法茡习通常会持抱某 一名家,犹如当今守二王而不放,以为天下最佳、最合时风,而对于其所宗之范围关注甚 少。加上古代名家对于民间书法的学习也无甚披露,甚至不愿表明学过民间书法,也就让 人止于此了。民间书法是个汪洋大海,社会生活中缺乏条件、环境,然其才华智慧并不逊 于官僚名家,所谓“道在瓦甓″,使人不可轻视,不可绕过。相对南朝,北朝书法为后人 提供了难以估量的教益,如此之多的墓志、摩崖、造像记,让人感受到书法的风格多样、 气息真淳。名书家不免有这样的习气,学而闭口不说,却要言必钟王。但是,痕迹是不可 逃眼,不可逃心的,总有烙印留了下来。民间书法中的优秀之作全然可作范本,并不因地 位低下而荒芜,诚如元人杨维桢所言:“出于闾夫鄙隶,非尽公卿大夫士之所可及。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8.下列对“让人止于此”中“此”所指代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书法学习持抱某一名家 B.书法学习守二王而不放 C.古代名家无甚披露学过民间书法 D.古代名家不愿表明学过民间书法 9.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道在瓦甓”,汪洋大海般的北朝书法为后人尤其是唐朝楷书提供了难以估量的教 益,不可轻视。 B.自立风标的古代书法家,再有天赋、才情,也不可能横空出世,突如其来,而必定 以前人精华为根基,递进强大,更为典型。 C.刘基之诗告诉人们,学诗光学李杜诗篇是不够的,只有探寻到了风雅无穷之意,方 能领略李杜之诗的绝妙 D.民间书法自有其法,但因处于底层远离上层建筑,缺乏创作链和传播机遇,形成不 了秩序,因而模式无法稳定,书风就会巨变。 10.根据文本,概括“民间书法中的优秀之作全然可作范本”的理由。(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20分) 时光涂抹的油漆 周玉洁 在城西我家老屋里,放着一把木质的老圈椅。 估计打那把太师椅的木匠手艺不精,也或许因为木料的欠缺或是因为贫寒人家用,不必 那么精细。所以那太师椅的椅背和扶手连在-起,被简化成了—个半圆。靠背是无屏的,省 了雕花镂空的工艺,甚至连漆也不上了。据我奶奶说,不上漆有不上漆的讲究,因为那椅子 的木料是上好的黄花梨木 我注意到那椅子的时候,它已经很老了。已失去了木料的本色,成了黑褐色。它油光满 面,稳重敦实,通体泛出柔和的光泽,好像是从榨油坊脱胎换骨般,油汪汪,亮闪闪。 我爸爸说,它亮,是因为它被镀上了几层时光。它被我老老太爷的大手抚摸了几十年, 被我太爷爷的长布衫打磨了几十年,还有我奶奶,生前也是爱坐这把椅子的 每当有人提起我太爷爷,总是会扭头四处找我,我大姑姑就曾点着我的脑门,咬牙切齿
及,后人凡提及,也都归于取法王羲之。王氏固然彪炳千秋,却也不能挫笼笔法于万端, 什么都挂在他身上,这是简单化了。明人刘基论道:“举世皆宗李杜诗,不知李杜更宗谁? 能探风雅无穷意,始是乾坤绝妙词。”这首诗的含意说得很清楚。书法学习通常会持抱某 一名家,犹如当今守二王而不放,以为天下最佳、最合时风,而对于其所宗之范围关注甚 少。加上古代名家对于民间书法的学习也无甚披露,甚至不愿表明学过民间书法,也就让 人止于此了。民间书法是个汪洋大海,社会生活中缺乏条件、环境,然其才华智慧并不逊 于官僚名家,所谓“道在瓦甓”,使人不可轻视,不可绕过。相对南朝,北朝书法为后人 提供了难以估量的教益,如此之多的墓志、摩崖、造像记,让人感受到书法的风格多样、 气息真淳。名书家不免有这样的习气,学而闭口不说,却要言必钟王。但是,痕迹是不可 逃眼,不可逃心的,总有烙印留了下来。民间书法中的优秀之作全然可作范本,并不因地 位低下而荒芜,诚如元人杨维桢所言:“出于闾夫鄙隶,非尽公卿大夫士之所可及。” (选自《 光明日报 》,有删改) 8.下列对“让人止于此”中“此”所指代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书法学习持抱某一名家 B.书法学习守二王而不放 C.古代名家无甚披露学过民间书法 D.古代名家不愿表明学过民间书法 9.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道在瓦甓”,汪洋大海般的北朝书法为后人尤其是唐朝楷书提供了难以估量的教 益,不可轻视。 B.自立风标的古代书法家,再有天赋、才情,也不可能横空出世,突如其来,而必定 以前人精华为根基,递进强大,更为典型。 C.刘基之诗告诉人们,学诗光学李杜诗篇是不够的,只有探寻到了风雅无穷之意,方 能领略李杜之诗的绝妙。 D.民间书法自有其法,但因处于底层远离上层建筑,缺乏创作链和传播机遇,形成不 了秩序,因而模式无法稳定,书风就会巨变。 10.根据文本,概括“民间书法中的优秀之作全然可作范本”的理由。(3 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1—15 题。(20 分) 时光涂抹的油漆 周玉洁 在城西我家老屋里,放着一把木质的老圈椅。 估计打那把太师椅的木匠手艺不精,也或许因为木料的欠缺或是因为贫寒人家用,不必 那么精细。所以那太师椅的椅背和扶手连在一起,被简化成了一个半圆。靠背是无屏的,省 了雕花镂空的工艺,甚至连漆也不上了。据我奶奶说,不上漆有不上漆的讲究,因为那椅子 的木料是上好的黄花梨木。 我注意到那椅子的时候,它已经很老了。已失去了木料的本色,成了黑褐色。它油光满 面,稳重敦实,通体泛出柔和的光泽,好像是从榨油坊脱胎换骨一般,油汪汪,亮闪闪。 我爸爸说,它亮,是因为它被镀上了几层时光。它被我老老太爷的大手抚摸了几十年, 被我太爷爷的长布衫打磨了几十年,还有我奶奶,生前也是爱坐这把椅子的。 每当有人提起我太爷爷,总是会扭头四处找我,我大姑姑就曾点着我的脑门,咬牙切齿
地笑着说:“就数你划算,看看这帮老的小的,老太爷子当年抱过谁?就你,整天把你兜在 长布衫里,坐在老圈椅上,把你当个稀奇宝。” 我怎么不记得了呢?我当然不记得这些。可表姐坚持说我应该记得。那时候老太爷时常 抱着我,在圈椅上打瞌睡,我在他怀里也睡得打呼噜。即便是老太爷已经老得不省人事了, 还是抱着我,用长衫的下摆裹着我,整天坐在圈椅里,谁进来都不瞧一眼,唯有我哭时,他 才抬抬眼皮。 可那时我仅仅不到两岁啊,我如何能记得? 这样的争论之后,我开始远远地看在圈椅里打盹的奶奶。我蹲在墙角看着她蓝布的大襟 衣裳,和袖筒里露出的枯柴样的手,如何扶着扶手。我以此想象者太爷抱着我打瞌睡的样子, 想那苍老的身躯是如何搂着_个娇嫩的小人儿安然入睡的 老太爷有一张发黄的黑白照片,山羊胡子,五官清瘦,穿着长衫,坐着。照片上的那个 老人如此陌生,可他坐的那把椅子却那么熟悉,是那把老圈椅。 我坐在那宽大的椅子上,双脚离了地,背靠着椅背,手抚着扶手。我闭着眼睛,试图在 幻想中去寻找老太爷的呼吸,体味那曾当了我摇篮的长衫的衣襟;有时也去回想奶奶坐在这 圈椅上给我讲过的故事和那些老掉牙的儿歌。我屡屡落空,被突然的惊骇吓倒。老老太、老 太爷、奶奶都曾安详地坐过这把椅子,可是现在,他们竟然都不在了,他们什么时候离开的? 他们去了哪里? 我从椅子上跳下来,仔仔细细地查找,椅座的缝隙、椅子腿的木楔、扶手上隐隐的纹理 我看得那么仔细。那椅子散发出一股气味儿,那是复杂的混合。我深吸一口气,辨出里头有 秋雨绵绵的季节湿漉漉的落叶,有翻开一本发霉的旧书时飘岀的淡淡油墨,有壁橱里经年的 棉絮,有尘土、有风、有说不清道不明的太多气息。我的嗅觉好像出了问题,有点喘不过气 来。 就在那时,爸爸问我,“你在找什么? 找老老太、太爷爷和奶奶。”我说,“他们坐这椅子那么久怎会什么痕迹也不留下? 爸爸楞楞地看着我,忽然转身去找了一把小刀来。他蹲在我身旁,用锋利的刀刃在老圈 椅的扶手上刮了一下。刀片上有一层黑色的污垢,而那被刮过的地方露出了清新的黄色,那 么嫩的木色,鲜亮、剌眼。 看看,那些老辈们留下的。″爸爸笑着,指着刀片上的那团黑,开玩笑般地说,“他 们留下的垢痂。 我被他脸上的笑激怒了,鼻子酸,眼泪就要掉下来。那个无情的人,竟然这样去说我 们逝去的亲人们。我甩开他的胳膊,愤愤地。可是他依然笑着,“这是他们拿时光给这椅子 爸爸在我愤怒地走开后,独自坐在了圈椅上,他的双手捂着眼睛坐了很久。妈妈说,我 走后,他几乎哭出了声 很多年后,我才明白为什么。为什么他对着我要笑,背着我却哭。因为那时,我还是个 孩子,还不能明白什么是生死,什么是无望的思念,他无法对一个孩子描述死亡的残酷和时 间的无情。他笑得虽然很蹩脚,那玩笑也开得不合时宜。但从那以后,我再坐那圈椅时,却 从未因为想起老老太、太爷爷和奶奶而惊骇。我不再去找他们留下的痕迹,在我的脑海中没 有关于死亡的任何蛛丝马迹。 我安然地蜷在圈椅上,嘴里含着粒冰糖,懒洋洋地看书。时钟滴答滴答,光线透过窗 棂照进来,很静谧,很祥和,我觉得一切都那么好,那么好
地笑着说:“就数你划算,看看这帮老的小的,老太爷子当年抱过谁?就你,整天把你兜在 长布衫里,坐在老圈椅上,把你当个稀奇宝。” 我怎么不记得了呢?我当然不记得这些。可表姐坚持说我应该记得。那时候老太爷时常 抱着我,在圈椅上打瞌睡,我在他怀里也睡得打呼噜。即便是老太爷已经老得不省人事了, 还是抱着我,用长衫的下摆裹着我,整天坐在圈椅里,谁进来都不瞧一眼,唯有我哭时,他 才抬抬眼皮。 可那时我仅仅不到两岁啊,我如何能记得? 这样的争论之后,我开始远远地看在圈椅里打盹的奶奶。我蹲在墙角看着她蓝布的大襟 衣裳,和袖筒里露出的枯柴样的手,如何扶着扶手。我以此想象老太爷抱着我打瞌睡的样子, 想那苍老的身躯是如何搂着一个娇嫩的小人儿安然入睡的。 老太爷有一张发黄的黑白照片,山羊胡子,五官清瘦,穿着长衫,坐着。照片上的那个 老人如此陌生,可他坐的那把椅子却那么熟悉,是那把老圈椅。 我坐在那宽大的椅子上,双脚离了地,背靠着椅背,手抚着扶手。我闭着眼睛,试图在 幻想中去寻找老太爷的呼吸,体味那曾当了我摇篮的长衫的衣襟;有时也去回想奶奶坐在这 圈椅上给我讲过的故事和那些老掉牙的儿歌。我屡屡落空,被突然的惊骇吓倒。老老太、老 太爷、奶奶都曾安详地坐过这把椅子,可是现在,他们竟然都不在了,他们什么时候离开的? 他们去了哪里? 我从椅子上跳下来,仔仔细细地查找,椅座的缝隙、椅子腿的木楔、扶手上隐隐的纹理, 我看得那么仔细。那椅子散发出一股气味儿,那是复杂的混合。我深吸一口气,辨出里头有 秋雨绵绵的季节湿漉漉的落叶,有翻开一本发霉的旧书时飘出的淡淡油墨,有壁橱里经年的 棉絮,有尘土、有风、有说不清道不明的太多气息。我的嗅觉好像出了问题,有点喘不过气 来。 就在那时,爸爸问我,“你在找什么?” “找老老太、太爷爷和奶奶。”我说,“他们坐这椅子那么久,怎会什么痕迹也不留下?” 爸爸楞楞地看着我,忽然转身去找了一把小刀来。他蹲在我身旁,用锋利的刀刃在老圈 椅的扶手上刮了一下。刀片上有一层黑色的污垢,而那被刮过的地方露出了清新的黄色,那 么嫩的木色,鲜亮、刺眼。 “看看,那些老辈们留下的。”爸爸笑着,指着刀片上的那团黑,开玩笑般地说,“他 们留下的垢痂。” 我被他脸上的笑激怒了,鼻子一酸,眼泪就要掉下来。那个无情的人,竟然这样去说我 们逝去的亲人们。我甩开他的胳膊,愤愤地。可是他依然笑着,“这是他们拿时光给这椅子 上的漆。” 爸爸在我愤怒地走开后,独自坐在了圈椅上,他的双手捂着眼睛坐了很久。妈妈说,我 走后,他几乎哭出了声。 很多年后,我才明白为什么。为什么他对着我要笑,背着我却哭。因为那时,我还是个 孩子,还不能明白什么是生死,什么是无望的思念,他无法对一个孩子描述死亡的残酷和时 间的无情。他笑得虽然很蹩脚,那玩笑也开得不合时宜。但从那以后,我再坐那圈椅时,却 从未因为想起老老太、太爷爷和奶奶而惊骇。我不再去找他们留下的痕迹,在我的脑海中没 有关于死亡的任何蛛丝马迹。 我安然地蜷在圈椅上,嘴里含着一粒冰糖,懒洋洋地看书。时钟滴答滴答,光线透过窗 棂照进来,很静谧,很祥和,我觉得一切都那么好,那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