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齐齐哈尔市2014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散文诗的意义追求,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也是一个现实的课题 美是一个艺术标准,仿佛它与“意义”无涉。人们习惯将“思想性”和 “艺术性”分立,便是这种认识的典型反映。于是,意义成了外在附加于“美” 之上的“身外之物”,等于承认了“无意义”之“美”的作品有存在的可能性 这是一种糊涂观念。不存在所谓“纯美”,美乃是人对于外在事物的主体感知, 关感中包含着对事物存在之“真”和理性感知上“善”的认同。也就是说,美乃 是真善美浑然一体的统一,从这一基本理念出发,便会认识到,所谓意义的追求 原出于美自身不可或缺的内在构成,而不是可有可无的外在附加,审美和意义不 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 中国古代的“文”,与现代作为审美对象的文学作品并不等同,文史哲 往往搅在一起,且多以论辩性学术性文章为主体。在此背景上产生的“文以载 道”观,很明确,文章不过是一个载体,她承载的是“道”,即理性的道德伦理 观念之类,传道论教为目的,写文章是手段。在这里,“文”好比是一艘“船” 船上载的是“道”,两者关系,属于外在的叠加或扭结。现在作为审美对象的散 文诗,在性质上与之有着显然的不同。审美既是手段,也是目的。审美中所包含 的“意义”,其内涵与外延也宽泛多了,不仅限于思想、哲理、道德观、政治理 想等,举凡人的主观意识,包括对于事物的印象、感受、幻觉,都在其内,既有 感性的、理性的,也有情感的、想象的。从这一认识出发,我们来观察一些散文 诗,理解她们的审美与意义的组合或构成,对此问题的认识就会清晰一些。 意义的追求是每一章散文诗必须坚持的,是她的生命线。没有任何意义 的散文诗,决非好作品。意义和审美是一体化的存在,只有在审美的前提下,在 足以强化审美而不是削弱审美的前提下,才能实现意义的追求。意义离不开思想 性,但不等同于思想性。意义的范畴远超“思想”或理性的范畴。特别是,意义 在散文诗中的表现方式,不同于哲学、理论文章以及新闻报道。散文诗经常是以 叙事与抒情的方式,用诗意的语言表达,而不宜于直白地诉诸理性化的议论。理 解一首散文诗的意义,就不能简单化地从其理性直白中取得,而要从溶涵于其诗 歌整体中的一切方面,包括贯串全诗之情绪的起伏流动,以至语言节奏的每一个 细部中去领悟和品味。“卒章以言志”,在作品的结尾处将主题思想和盘托出, 这种古老的方式似已为许多诗人舍弃。然而在一些诗评中,孤立地抽出主题思想 即“意义”的做法,仍相当流行。而在学校的文学教学中,这种方法更为普遍 它已极大地损害了文学的美学形象,仿佛只要知道诗的“正确思想”便已足够, 而不必去管她的审美价值何在。应从审美的全局来面对、评说、解析散文诗,而 不要孤立地去谈散文诗的“社会意义”,就很有必要了。 摘编自耿林莽《散文诗:意义的追求》 1.下列关于“散文诗的意义”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散文诗的意义追求,是一个永恒、现实的课题。散文诗的意义是它的 生命线,它必须坚持意义追求,没有意义的散文诗一定不是好作品 B.散文诗意义的追求,只有在审美的前提下,在足以强化审美而不是削 弱审美的前提下,才能实现,因为散文诗的意义和审美是一体化的存在
黑龙江齐齐哈尔市 2014 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散文诗的意义追求,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也是一个现实的课题。 美是一个艺术标准,仿佛它与“意义”无涉。人们习惯将“思想性”和 “艺术性”分立,便是这种认识的典型反映。于是,意义成了外在附加于“美” 之上的“身外之物”,等于承认了“无意义”之“美”的作品有存在的可能性。 这是一种糊涂观念。不存在所谓“纯美”,美乃是人对于外在事物的主体感知, 关感中包含着对事物存在之“真”和理性感知上“善”的认同。也就是说,美乃 是真善美浑然一体的统一,从这一基本理念出发,便会认识到,所谓意义的追求, 原出于美自身不可或缺的内在构成,而不是可有可无的外在附加,审美和意义不 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 中国古代的“文”,与现代作为审美对象的文学作品并不等同,文史哲 往往搅在一起,且多以论辩性学术性文章为主体。在此背景上产生的“文以载 道”观,很明确,文章不过是一个载体,她承载的是“道”,即理性的道德伦理 观念之类,传道论教为目的,写文章是手段。在这里,“文”好比是一艘“船”, 船上载的是“道”,两者关系,属于外在的叠加或扭结。现在作为审美对象的散 文诗,在性质上与之有着显然的不同。审美既是手段,也是目的。审美中所包含 的“意义”,其内涵与外延也宽泛多了,不仅限于思想、哲理、道德观、政治理 想等,举凡人的主观意识,包括对于事物的印象、感受、幻觉,都在其内,既有 感性的、理性的,也有情感的、想象的。从这一认识出发,我们来观察一些散文 诗,理解她们的审美与意义的组合或构成,对此问题的认识就会清晰一些。 意义的追求是每一章散文诗必须坚持的,是她的生命线。没有任何意义 的散文诗,决非好作品。意义和审美是一体化的存在,只有在审美的前提下,在 足以强化审美而不是削弱审美的前提下,才能实现意义的追求。意义离不开思想 性,但不等同于思想性。意义的范畴远超“思想”或理性的范畴。特别是,意义 在散文诗中的表现方式,不同于哲学、理论文章以及新闻报道。散文诗经常是以 叙事与抒情的方式,用诗意的语言表达,而不宜于直白地诉诸理性化的议论。理 解一首散文诗的意义,就不能简单化地从其理性直白中取得,而要从溶涵于其诗 歌整体中的一切方面,包括贯串全诗之情绪的起伏流动,以至语言节奏的每一个 细部中去领悟和品味。“卒章以言志”,在作品的结尾处将主题思想和盘托出, 这种古老的方式似已为许多诗人舍弃。然而在一些诗评中,孤立地抽出主题思想 即“意义”的做法,仍相当流行。而在学校的文学教学中,这种方法更为普遍。 它已极大地损害了文学的美学形象,仿佛只要知道诗的“正确思想”便已足够, 而不必去管她的审美价值何在。应从审美的全局来面对、评说、解析散文诗,而 不要孤立地去谈散文诗的“社会意义”,就很有必要了。 (摘编自耿林莽《散文诗:意义的追求》) 1.下列关于“散文诗的意义”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散文诗的意义追求,是一个永恒、现实的课题。散文诗的意义是它的 生命线,它必须坚持意义追求,没有意义的散文诗一定不是好作品。 B.散文诗意义的追求,只有在审美的前提下,在足以强化审美而不是削 弱审美的前提下,才能实现,因为散文诗的意义和审美是一体化的存在
C.意义的范畴远超“思想”或理性的范畴,它离不开思想性,但不等同 于思想性。因此,散文诗的意义的表现方式,不同于哲学、理论文章以及新闻报 道 D.散文诗的意义,不能简单化地从其理性直白中取得,而要从溶涵于其 诗歌整体中的一切方面,包括情绪的起伏流动、语言节奏的每一个细部中去领悟 和品味。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的“文以载道”观认为,文章不过是一个载体,它承载的是 “道”,即理性的道德伦理观念之类,传道论教为目的,写文章是手段。 B.中国古代的“文”,与现代作为审美对象的文学作品并不等同,现在 作为审美对象的散文诗,在性质上与古代的“文以载道”的观点明显不同 C.审美中所包含的“意义”,其内涵与外延很宽泛,不仅限于思想、哲 理、道德观、政治理想等,还包括对于事物的印象、感受、幻觉。 D.人们已经舍去了在作品的结尾处将主题思想和盘托出的方式,但是在 些诗评中,孤立地抽出主题思想即“意义”的做法,仍相当流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思想性”和“艺术性”分立的观念是错误的,意义不是附加于 “美”之上的“身外之物”,不存在“无意义”之“美”的作品 B.美是真善美浑然一体的统一,是人对于外在事物的主体感知,美感中 包含着对事物存在之“真”和理性感知上“善”的认同。 C.意义的追求,原出于美自身不可或缺的内在构成,而不是可有可无的 外在附加,审美和意义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 D.孤立地谈散文诗的“社会意义”的做法极大地损害了文学的美学形 象,因此,很有必要从审美的全局来面对、评说、解析散文诗。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安丙,字子文,广安人。淳熙间进士,调大足县主簿。通判隆庆府,嘉 泰三年,郡大水,丙白守张鼎,发常平粟振之。寻又凿石徙溪,自是无水患。知 大安军,岁旱,民艰食,丙以家财即下流籴米数万石以振。事闻,诏加一秩。 开禧二年,程松为四川宣抚使,吴曦副之。松夜延丙议。丙为松言曦必 误国,松不省。盖丙尝为其父客,素知曦。三年正月甲午,曦僭号建官,称臣于 金,以丙为丞相长史、权行都省事。事既炽,丙不得脱,度徒死无益,阳与而阴 图之。遂与杨巨源、李好义等谋诛曦。丙遣弟焕往约诸将,相与拊定。于是传檄 诸道,按堵如故。曦僭位凡四十一日。三月戊寅,陈曦所以反及矫制平贼便宜赏 功状,自劾待罪,函曦首级与曦所受金人诏印及所匿庚牌附驿 时方议和,丙独戒饬将士,以攻为守,威声甚著。时沿边关隘悉为金毁, 丙遗时相书,云:“今于关表广结义士,月给以粮,俾各保田庐,逮事定,则系 之尺籍而劝之耕,庶可经久 贼张福、莫简叛。贼自阆趋遂宁,所过无不残灭。丙欲自持十万缗往益 昌募士。魏了翁移书宰执,谓安丙不起,则贼未即平,蜀未可定,虽贼亦曰:“须 安相公作宣抚,事乃定耳。”诏起丙为四川宣抚使,予便宜。丙奏:“臣不辞老 以报国。”至遂宁,贼犹负固于普州之茗山。丙下令诸军合围,绝其樵汲之路以 困之。未几,俘获张福等十七人以献
C.意义的范畴远超“思想”或理性的范畴,它离不开思想性,但不等同 于思想性。因此,散文诗的意义的表现方式,不同于哲学、理论文章以及新闻报 道。 D.散文诗的意义,不能简单化地从其理性直白中取得,而要从溶涵于其 诗歌整体中的一切方面,包括情绪的起伏流动、语言节奏的每一个细部中去领悟 和品味。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的“文以载道”观认为,文章不过是一个载体,它承载的是 “道”,即理性的道德伦理观念之类,传道论教为目的,写文章是手段。 B.中国古代的“文”,与现代作为审美对象的文学作品并不等同,现在 作为审美对象的散文诗,在性质上与古代的“文以载道”的观点明显不同。 C.审美中所包含的“意义”,其内涵与外延很宽泛,不仅限于思想、哲 理、道德观、政治理想等,还包括对于事物的印象、感受、幻觉。 D.人们已经舍去了在作品的结尾处将主题思想和盘托出的方式,但是在 一些诗评中,孤立地抽出主题思想即“意义”的做法,仍相当流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思想性”和“艺术性”分立的观念是错误的,意义不是附加于 “美”之上的“身外之物”,不存在“无意义”之“美”的作品。 B.美是真善美浑然一体的统一,是人对于外在事物的主体感知,美感中 包含着对事物存在之“真”和理性感知上“善”的认同。 C.意义的追求,原出于美自身不可或缺的内在构成,而不是可有可无的 外在附加,审美和意义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 D.孤立地谈散文诗的“社会意义”的做法极大地损害了文学的美学形 象,因此,很有必要从审美的全局来面对、评说、解析散文诗。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安丙,字子文,广安人。淳熙间进士,调大足县主簿。通判隆庆府,嘉 泰三年,郡大水,丙白守张鼎,发常平粟振之。寻又凿石徙溪,自是无水患。知 大安军,岁旱,民艰食,丙以家财即下流籴米数万石以振。事闻,诏加一秩。 开禧二年,程松为四川宣抚使,吴曦副之。松夜延丙议。丙为松言曦必 误国,松不省。盖丙尝为其父客,素知曦。三年正月甲午,曦僭号建官,称臣于 金,以丙为丞相长史、权行都省事。事既炽,丙不得脱,度徒死无益,阳与而阴 图之。遂与杨巨源、李好义等谋诛曦。丙遣弟焕往约诸将,相与拊定。于是传檄 诸道,按堵如故。曦僭位凡四十一日。三月戊寅,陈曦所以反及矫制平贼便宜赏 功状,自劾待罪,函曦首级与曦所受金人诏印及所匿庚牌附驿。 时方议和,丙独戒饬将士,以攻为守,威声甚著。时沿边关隘悉为金毁, 丙遗时相书,云:“今于关表广结义士,月给以粮,俾各保田庐,逮事定,则系 之尺籍而劝之耕,庶可经久。” 贼张福、莫简叛。贼自阆趋遂宁,所过无不残灭。丙欲自持十万缗往益 昌募士。魏了翁移书宰执,谓安丙不起,则贼未即平,蜀未可定,虽贼亦曰:“须 安相公作宣抚,事乃定耳。”诏起丙为四川宣抚使,予便宜。丙奏:“臣不辞老 以报国。”至遂宁,贼犹负固于普州之茗山。丙下令诸军合围,绝其樵汲之路以 困之。未几,俘获张福等十七人以献
先是,夏人来乞师并兵攻金人,丙且奏且行,分遣将士趋秦、巩、凤翔, 委丁节制,师次于巩。夏人以枢密使子宁众二十余万,约以夏兵野战,宋师攻 城。既而攻巩不克,乃已。丙卒,讣闻,辍视朝二日。 (选自《宋史·安丙传》,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松夜延丙议 延:邀请 B.陈曦所以反及矫制平贼便宜赏功状 矫:假托 C.贼犹负固于普州之茗山 负:遭受 D.师次于巩 次:驻扎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安丙忠于国家的一组是(3分) ①寻又凿石徙溪,自是无水患②遂与杨巨源、李好义等谋诛曦 ③时方议和,丙独戒饬将士,以攻为守,威声甚著④贼自阆趋遂宁,所过无 不残灭 ⑤臣不辞老以报国⑥夏人来乞师并兵攻金人,丙且奏且行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②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安丙恪尽职守,体恤百姓。他在隆庆府任职时,郡中发大水,他禀告 上司,打开粮仓救济;他任大安军知军,曾用自家粮食救济遭旱灾的百姓 B.安丙敢于和叛逆之人作斗争。他对宣抚使程松说,吴曦会贻误国事, 后来吴曦叛国投敌,并封安丙官职,安丙机智地与吴曦周旋,最终铲除了吴曦 C.安丙很有威望,平定叛贼有功。叛贼张福等人作乱,官员和叛贼都认 为只有安丙才能平定叛乱,朝廷起用安丙,他领兵平叛,俘虏了张福等人。 D.安丙竭诚为国效力。边境关口遭到金国人破坏,他写信给宰相,提出 自己的建议;他派兵和夏国人联合攻打金国;他去世后皇帝停止上朝两天表示哀 悼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事既炽,丙不得脱,度徒死无益,阳与而阴图之。(5分) (2)今于关表广结义士,月给以粮,俾各保田庐,逮事定,则系之尺籍而劝之 耕,庶可经久。(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好事近 刘子寰 秋色到东篱,一种露红①先占。应念金英⑦冷淡,摘胭脂浓染。 依稀十月小桃花,霜蕊破霞脸。何事③渊明风致,却十分妖艳? [注]①露红:红色的菊花。②金英:精英,大自然精华英秀。③何事: 为什么从事。 8.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简要分析“应念金英冷淡,摘胭脂浓染”中的“念”“摘” 两字。(5分) 9.词的结尾两句(何事渊明风致,却十分妖艳)表达了词人矛盾的思想情感,请 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先是,夏人来乞师并兵攻金人,丙且奏且行,分遣将士趋秦、巩、凤翔, 委丁焴节制,师次于巩。夏人以枢密使子宁众二十余万,约以夏兵野战,宋师攻 城。既而攻巩不克,乃已。丙卒,讣闻,辍视朝二日。 (选自《宋史·安丙传》,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松夜延丙议 延:邀请 B.陈曦所以反及矫制平贼便宜赏功状 矫:假托 C.贼犹负固于普州之茗山 负:遭受 D.师次于巩 次:驻扎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安丙忠于国家的一组是(3 分) ①寻又凿石徙溪,自是无水患 ②遂与杨巨源、李好义等谋诛曦 ③时方议和,丙独戒饬将士,以攻为守,威声甚著 ④贼自阆趋遂宁,所过无 不残灭 ⑤臣不辞老以报国 ⑥夏人来乞师并兵攻金人,丙且奏且行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②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安丙恪尽职守,体恤百姓。他在隆庆府任职时,郡中发大水,他禀告 上司,打开粮仓救济;他任大安军知军,曾用自家粮食救济遭旱灾的百姓。 B.安丙敢于和叛逆之人作斗争。他对宣抚使程松说,吴曦会贻误国事, 后来吴曦叛国投敌,并封安丙官职,安丙机智地与吴曦周旋,最终铲除了吴曦。 C.安丙很有威望,平定叛贼有功。叛贼张福等人作乱,官员和叛贼都认 为只有安丙才能平定叛乱,朝廷起用安丙,他领兵平叛,俘虏了张福等人。 D.安丙竭诚为国效力。边境关口遭到金国人破坏,他写信给宰相,提出 自己的建议;他派兵和夏国人联合攻打金国;他去世后皇帝停止上朝两天表示哀 悼。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事既炽,丙不得脱,度徒死无益,阳与而阴图之。(5 分) (2)今于关表广结义士,月给以粮,俾各保田庐,逮事定,则系之尺籍而劝之 耕,庶可经久。(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8-9 题。 好事近 刘子寰 秋色到东篱,一种露红①先占。应念金英⑦冷淡,摘胭脂浓染。 依稀十月小桃花,霜蕊破霞脸。何事③渊明风致,却十分妖艳? [注]①露红:红色的菊花。②金英:精英,大自然精华英秀。③何事: 为什么从事。 8.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简要分析“应念金英冷淡,摘胭脂浓染”中的“念”“摘” 两字。(5 分) 9.词的结尾两句(何事渊明风致,却十分妖艳)表达了词人矛盾的思想情感,请 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陶渊明《桃花源记》) (2)风急天高猿啸哀, ,不尽长江滚滚 来。(杜甫《登高》)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 东流。(李煜《虞美人》 乙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饥饿的歌声 陈力娇 米粒初中毕业,暂时没有工作,待在家里和母亲做土豆包包。 土豆包包很繁琐,且费时费力,孤寂难耐,有时不留神,还会被磨板刮 破手指,血洇出来时,米粒再也不想干了,却苦于母亲严厉的眼神 这天米粒来了解救的人,是街道的曾阿姨。曾阿姨一来,母亲绽开笑脸 迎了上去。曾阿姨对母亲说,听说你家米粒歌唱得好,我是特地来请她,水城之 夏音乐会,想让米粒拿头彩。母亲一听乐了,说,我家米粒唱得是好,但是你们 那里供饭吗?米粒一走,土豆包包没人做了,我家还有等着吃饭的呢。米粒的母 亲说着,眼光投向一直生病在床的米粒的哥哥。曾阿姨忙道,就是因为供饭我才 找米粒的,我知道你们家困难,粮食不够吃,米粒去练唱,半个月就可给你省下 六斤粮食,那要顶多少土豆包包呀! 母亲不吭声了。 第二天米粒去练唱了。米粒的嗓音,天生丽质,高音亮而圆,一般歌曲 都是原调唱,唱郭兰英的《我的祖国》,根本不用降调,又柔又软,余音悠长 懂行的人闭眼一听,俨然在品尝郭兰英甜美的歌声,不由得对米粒刮目相看。 乐手们很久没听到这样的声音了,曲音一落,他们放下手中的乐器都不 吭声了,他们完全陶醉了,他们被这小姑娘的歌声征服了。 曾阿姨站在一旁,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她虽不懂音乐,但米粒唱得好 她还是知道的,乐手们发了愣她还是看得出来的。曾阿姨就当即许愿,米粒好好 唱,音乐会若一举夺魁,阿姨推荐你去文工团。 曾阿姨的话,搅动起米粒的心思,她做梦都想上文工团,那样她就不用 天天做土豆包包了。米粒高兴得唱了一首又一首,她的嗓音适应能力强,能唱反 串,把胡传魁和阿庆嫂,还有刁德一的唱腔唱得惟妙惟肖。 食堂里吃得好,每顿一个菜,两个馒头,米粒就想到了哥哥。哥哥瘫痪 在床,从没吃过白面馒头。米粒一想到他,就吃不下去了。就和曾阿姨提出,能 不能把自己的另一个馒头,带给自己的哥哥。 若是别人,曾阿姨不会同意,但是她是米粒,音乐会最有希望得大奖的 歌手。曾阿姨就点头了。从这天起,米粒每顿都吃一个馒头,把另一个馒头留给 了哥哥。 个馒头很快就消化完了,米粒会很快感到饥饿,但她会转移方向,她 饿就唱歌,一唱歌就什么都忘了。这办法很帮米粒的忙,既赶跑了饥饿,还把 歌越练越好,米粒成了大家的宠儿。 转眼,水城之夏音乐会临近了,排练也在紧锣密鼓中。这天彩排,彩 排实际就是领导检查节目。曾阿姨对彩排十分重视,她说,主管文化的县长前来
(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 。 (陶渊明《桃花源记》) (2)风急天高猿啸哀, 。 ,不尽长江滚滚 来。 (杜甫《登高》) (3) ,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 东流。(李煜《虞美人》) 乙 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饥饿的歌声 陈力娇 米粒初中毕业,暂时没有工作,待在家里和母亲做土豆包包。 土豆包包很繁琐,且费时费力,孤寂难耐,有时不留神,还会被磨板刮 破手指,血洇出来时,米粒再也不想干了,却苦于母亲严厉的眼神。 这天米粒来了解救的人,是街道的曾阿姨。曾阿姨一来,母亲绽开笑脸 迎了上去。曾阿姨对母亲说,听说你家米粒歌唱得好,我是特地来请她,水城之 夏音乐会,想让米粒拿头彩。母亲一听乐了,说,我家米粒唱得是好,但是你们 那里供饭吗?米粒一走,土豆包包没人做了,我家还有等着吃饭的呢。米粒的母 亲说着,眼光投向一直生病在床的米粒的哥哥。曾阿姨忙道,就是因为供饭我才 找米粒的,我知道你们家困难,粮食不够吃,米粒去练唱,半个月就可给你省下 六斤粮食,那要顶多少土豆包包呀! 母亲不吭声了。 第二天米粒去练唱了。米粒的嗓音,天生丽质,高音亮而圆,一般歌曲 都是原调唱,唱郭兰英的《我的祖国》,根本不用降调,又柔又软,余音悠长, 懂行的人闭眼一听,俨然在品尝郭兰英甜美的歌声,不由得对米粒刮目相看。 乐手们很久没听到这样的声音了,曲音一落,他们放下手中的乐器都不 吭声了,他们完全陶醉了,他们被这小姑娘的歌声征服了。 曾阿姨站在一旁,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她虽不懂音乐,但米粒唱得好 她还是知道的,乐手们发了愣她还是看得出来的。曾阿姨就当即许愿,米粒好好 唱,音乐会若一举夺魁,阿姨推荐你去文工团。 曾阿姨的话,搅动起米粒的心思,她做梦都想上文工团,那样她就不用 天天做土豆包包了。米粒高兴得唱了一首又一首,她的嗓音适应能力强,能唱反 串,把胡传魁和阿庆嫂,还有刁德一的唱腔唱得惟妙惟肖。 食堂里吃得好,每顿一个菜,两个馒头,米粒就想到了哥哥。哥哥瘫痪 在床,从没吃过白面馒头。米粒一想到他,就吃不下去了。就和曾阿姨提出,能 不能把自己的另一个馒头,带给自己的哥哥。 若是别人,曾阿姨不会同意,但是她是米粒,音乐会最有希望得大奖的 歌手。曾阿姨就点头了。从这天起,米粒每顿都吃一个馒头,把另一个馒头留给 了哥哥。 一个馒头很快就消化完了,米粒会很快感到饥饿,但她会转移方向,她 一饿就唱歌,一唱歌就什么都忘了。这办法很帮米粒的忙,既赶跑了饥饿,还把 歌越练越好,米粒成了大家的宠儿。 一转眼,水城之夏音乐会临近了,排练也在紧锣密鼓中。这天彩排,彩 排实际就是领导检查节目。曾阿姨对彩排十分重视,她说,主管文化的县长前来
观看,文化局长前来观看,这次演出,不亚于正式演出。米粒第一次上台,曾阿 姨鼓励她,好好唱,县长看你唱得好,会特批你去文工团。米粒是个孩子,只要 能去文工团,她什么都不害怕,别说在台上唱一两首歌 米粒的放松果然让她声名鹊起,歌声像一只漂亮的鸟,飞向在场的每 个人的心,让人久久挥之不去。县长上台和演员合影时,特意拉过米粒,问寒问 暖,还让摄影师给他们单独摄了一张。 曾阿姨对米粒的表现,别提多高兴了。 三天以后音乐会开始了。演出顺序排在下午。曾阿姨为鼓舞演员的士气, 中餐特地由馒头改成面条。又特地把米粒和一个小演员单独安排在一张桌上。可 是那小演员突然肚子痛,面条都没吃,青着脸回去了。米粒很惋惜那碗面条,若 是馒头,她会给哥哥留着。 小演员突然掉队让曾阿姨很是不悦,但一想到有米粒顶着,能一俊遮百 丑,曾阿姨一心的乌云也就散了。可是事情往往不随人愿,往往都是指儿不养娘, 指地不打粮。谁都没想到这么有优势的米粒,会意外地把这次演出搞砸了,米粒 在演唱时髙音区根本就没上去,而且声音喑哑,还出现了破音儿。 曾阿姨失望了,当时就撂了脸子。米粒自己也失望,下了台妆都没卸, 个人哭着回家了。不用说去文工团的事也泡汤了 米粒又开始做土豆包包了,任谁也问不出她败场的原因,成为一个谜。 直到十年后,米粒考上了音乐学院,偶然的一次机会,米粒遇到当年 的一位乐手,乐手请米粒吃饭,席间问起了这事,米粒听了乐手的话,神情怅然 了许久,最后才幽幽地说:那碗面条,扔了真的太可惜了。 选自《小说月刊》,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米粒不想跟母亲在家里做土豆包包,做土豆包包繁琐又费时费力,而 且不小心会刮破手指,表明米粒不爱劳动。 B.文中“歌声像一只漂亮的鸟,飞向在场的每一个人的心”运用比喻的 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写出了米粒歌声的优美动人 C.母亲不让米粒去唱歌,因为唱歌就不能做土豆包包挣钱,无法补贴家 用,但是,听到可以供饭就不吭声了,这说明母亲很小气 D.米粒每顿饭可以有两个馒头,但是,她想到瘫痪在床的哥哥从没有吃 过馒头,就留下一个给哥哥,这事破例得到曾阿姨的同意 E.米粒在音乐会上败场,令曾阿姨很失望,没有去成文工团,后来考上 了音乐学院,揭开了谜底,“饥饿”是她败场的主因 (2)“曾阿姨”在全文结构上有什么作用?(6分) (3)文中两处画横线的句子表现了米粒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4)有人认为文章最后一段可以删去,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全文阐述理由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醉翁用心良苦逸夫不畏艰难 上海,是电影传入中国的第一站。邵醉翁以他特有的敏锐,及时抓住了 这一商机,成为最早一批涉足此道的人。而邵醉翁虽然知道六弟聪明伶俐,且热 爱电影,却因为他年龄尚小,并未让他参与。邵氏家族的电影事业,最初是由老 大邵醉翁、老二邵村人、老三邵山客兄弟三人开创的
观看,文化局长前来观看,这次演出,不亚于正式演出。米粒第一次上台,曾阿 姨鼓励她,好好唱,县长看你唱得好,会特批你去文工团。米粒是个孩子,只要 能去文工团,她什么都不害怕,别说在台上唱一两首歌。 米粒的放松果然让她声名鹊起,歌声像一只漂亮的鸟,飞向在场的每一 个人的心,让人久久挥之不去。县长上台和演员合影时,特意拉过米粒,问寒问 暖,还让摄影师给他们单独摄了一张。 曾阿姨对米粒的表现,别提多高兴了。 三天以后音乐会开始了。演出顺序排在下午。曾阿姨为鼓舞演员的士气, 中餐特地由馒头改成面条。又特地把米粒和一个小演员单独安排在一张桌上。可 是那小演员突然肚子痛,面条都没吃,青着脸回去了。米粒很惋惜那碗面条,若 是馒头,她会给哥哥留着。 小演员突然掉队让曾阿姨很是不悦,但一想到有米粒顶着,能一俊遮百 丑,曾阿姨一心的乌云也就散了。可是事情往往不随人愿,往往都是指儿不养娘, 指地不打粮。谁都没想到这么有优势的米粒,会意外地把这次演出搞砸了,米粒 在演唱时高音区根本就没上去,而且声音喑哑,还出现了破音儿。 曾阿姨失望了,当时就撂了脸子。米粒自己也失望,下了台妆都没卸, 一个人哭着回家了。不用说去文工团的事也泡汤了。 米粒又开始做土豆包包了,任谁也问不出她败场的原因,成为一个谜。 一直到十年后,米粒考上了音乐学院,偶然的一次机会,米粒遇到当年 的一位乐手,乐手请米粒吃饭,席间问起了这事,米粒听了乐手的话,神情怅然 了许久,最后才幽幽地说:那碗面条,扔了真的太可惜了。 (选自《小说月刊》,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米粒不想跟母亲在家里做土豆包包,做土豆包包繁琐又费时费力,而 且不小心会刮破手指,表明米粒不爱劳动。 B.文中“歌声像一只漂亮的鸟,飞向在场的每一个人的心”运用比喻的 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写出了米粒歌声的优美动人。 C.母亲不让米粒去唱歌,因为唱歌就不能做土豆包包挣钱,无法补贴家 用,但是,听到可以供饭就不吭声了,这说明母亲很小气。 D.米粒每顿饭可以有两个馒头,但是,她想到瘫痪在床的哥哥从没有吃 过馒头,就留下一个给哥哥,这事破例得到曾阿姨的同意。 E.米粒在音乐会上败场,令曾阿姨很失望,没有去成文工团,后来考上 了音乐学院,揭开了谜底,“饥饿”是她败场的主因。 (2)“曾阿姨”在全文结构上有什么作用?(6 分) (3)文中两处画横线的句子表现了米粒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6 分) (4)有人认为文章最后一段可以删去,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全文阐述理由。 (8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醉翁用心良苦 逸夫不畏艰难 上海,是电影传入中国的第一站。邵醉翁以他特有的敏锐,及时抓住了 这一商机,成为最早一批涉足此道的人。而邵醉翁虽然知道六弟聪明伶俐,且热 爱电影,却因为他年龄尚小,并未让他参与。邵氏家族的电影事业,最初是由老 大邵醉翁、老二邵村人、老三邵山客兄弟三人开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