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屋外的来人。一个外来者,打门请进,有所要求,有所询问,他至多是个客 人,一切要等主人来决定。反过来说,一个钻窗子进来的人,不管是偷东西还是 偷情,早已决心来替你做个暂时的主人,顾不到你的欢迎和拒绝了。你进前门, 先要经门房通知,再要等主人出现,还得寒暄几句,方能说明来意,既费心思, 又费时间,哪像从后窗进来的直捷痛快?好像学问的捷径,在乎书背后的引得, 若从前面正文看起,反见得迂远了。 世界上的屋子全有门,而不开窗的屋子我们还看得到。这指示出窗比门代表更高 的人类进化阶段。门是住屋子者的需要,窗多少是一种奢侈,屋子的本意,只像 鸟窠兽窟,准备人回来过夜的,把门关上,算是保护。但是墙上开了窗子,收入 光明和空气,使我们白天不必到户外去,关了门也可生活。屋子在人生里因此增 添了意义,不只是避风雨、过夜的地方,并且有了陈设,挂着书画,是我们从早 到晚思想、工作、娱乐、演出人生悲喜剧的场子。门是人的进出口,窗可以说是 天的进出口。屋子本是人造了为躲避自然的胁害,而向四垛墙、一个屋顶里,窗 引诱了一角天进来,驯服了它,给人利用,好比我们笼络野马,变为家畜一样 从此我们在屋子里就能和自然接触,不必去找光明,换空气,光明和空气会来找 到我们。所以,人对于自然的胜利,窗也是一个。不过,这种胜利,有如女子对 于男子的胜利,表面上看来好像是让步一一人开了窗让风和日光进来占领,谁知 道来占领这个地方的就给这个地方占领去了!我们刚说门是需要,需要是不由人 做得主的。譬如饿了就要吃,渴了就得喝。所以,有人敲门,你总得去开,也许 是易卜生所说比你下一代的青年想冲进来,也许像德昆西论谋杀后闻打门声所 说,光天化日的世界想攻进黑暗罪恶的世界,也许是浪子回家,也许是有人借债 (更许是讨债),你愈不知道,怕去开,你愈想知道究竟,愈要去开。甚至每天邮 差打门的声音,也使你起了带疑惧的希冀,因为你不知道而又愿知道他带来的是 什么消息。门的开关是由不得你的。但是窗呢?你清早起来,只要把窗幕拉过 边,你就知道窗外有什么东西在招呼着你,是雪,是雾,是雨,还是好太阳,决 定要不要开窗子。上面说过窗子算得奢侈品,奢侈品原是在人看情形斟酌增减的。 我常想,窗可以算房屋的眼睛。刘煕译名说:“窗,聪也;于内窥外, 为聪明也。”正和凯罗( Gottfriedkeller)《晚歌》( Abendlied)起句所谓“双 瞳如小窗( Fensterlein),佳景收历历”同样地只说着一半。眼睛是灵魂的窗户, 我们看见外界,同时也让人看到了我们的内心;眼睛往往跟着心在转。窗子许里 面人看出去,同时也许外面人看进来,所以在热闹地方住的人要用窗帘子,替他 们私生活做个保障。晚上访人,只要看窗里有无灯光,就约略可以猜到主人在不 在家,不必打开了门再问,好比不等人开口,从眼睛里看出他的心思。关窗的作 用等于闭眼。天地间有许多景象是要闭了眼才看得见的,譬如梦。假使窗外的人 声物态太嘈杂了,关了窗好让灵魂自由地去探胜,安静地默想。有时,关窗和闭 眼也有连带关系,你觉得窗外的世界不过尔尔,并不能给与你什么满足,你想回 到故乡,你要看见跟你分离的亲友,你只有睡觉,闭了眼向梦里寻去,于是你起 来先关了窗。因为只是春天,还留着残冷,窗子也不能整天整夜不关的。(原文 有删改) 16.文章第一段说“屋子外的春天太贱了”“春天是该镶嵌在窗子里看的”,原 因是什么?(4分) (1)“屋子外的春天太贱了”是因 为 (2分)
用于屋外的来人。一个外来者,打门请进,有所要求,有所询问,他至多是个客 人,一切要等主人来决定。反过来说,一个钻窗子进来的人,不管是偷东西还是 偷情,早已决心来替你做个暂时的主人,顾不到你的欢迎和拒绝了。你进前门, 先要经门房通知,再要等主人出现,还得寒暄几句,方能说明来意,既费心思, 又费时间,哪像从后窗进来的直捷痛快?好像学问的捷径,在乎书背后的引得, 若从前面正文看起,反见得迂远了。 世界上的屋子全有门,而不开窗的屋子我们还看得到。这指示出窗比门代表更高 的人类进化阶段。门是住屋子者的需要,窗多少是一种奢侈,屋子的本意,只像 鸟窠兽窟,准备人回来过夜的,把门关上,算是保护。但是墙上开了窗子,收入 光明和空气,使我们白天不必到户外去,关了门也可生活。屋子在人生里因此增 添了意义,不只是避风雨、过夜的地方,并且有了陈设,挂着书画,是我们从早 到晚思想、工作、娱乐、演出人生悲喜剧的场子。门是人的进出口,窗可以说是 天的进出口。屋子本是人造了为躲避自然的胁害,而向四垛墙、一个屋顶里,窗 引诱了一角天进来,驯服了它,给人利用,好比我们笼络野马,变为家畜一样。 从此我们在屋子里就能和自然接触,不必去找光明,换空气,光明和空气会来找 到我们。所以,人对于自然的胜利,窗也是一个。不过,这种胜利,有如女子对 于男子的胜利,表面上看来好像是让步——人开了窗让风和日光进来占领,谁知 道来占领这个地方的就给这个地方占领去了!我们刚说门是需要,需要是不由人 做得主的。譬如饿了就要吃,渴了就得喝。所以,有人敲门,你总得去开,也许 是易卜生所说比你下一代的青年想冲进来,也许像德昆西论谋杀后闻打门声所 说,光天化日的世界想攻进黑暗罪恶的世界,也许是浪子回家,也许是有人借债 (更许是讨债),你愈不知道,怕去开,你愈想知道究竟,愈要去开。甚至每天邮 差打门的声音,也使你起了带疑惧的希冀,因为你不知道而又愿知道他带来的是 什么消息。门的开关是由不得你的。但是窗呢?你清早起来,只要把窗幕拉过一 边,你就知道窗外有什么东西在招呼着你,是雪,是雾,是雨,还是好太阳,决 定要不要开窗子。上面说过窗子算得奢侈品,奢侈品原是在人看情形斟酌增减的。 我常想,窗可以算房屋的眼睛。刘熙译名说:“窗,聪也;于内窥外, 为聪明也。”正和凯罗(GottfriedKeller)《晚歌》 (Abendlied)起句所谓“双 瞳如小窗(Fensterlein),佳景收历历”同样地只说着一半。眼睛是灵魂的窗户, 我们看见外界,同时也让人看到了我们的内心;眼睛往往跟着心在转。窗子许里 面人看出去,同时也许外面人看进来,所以在热闹地方住的人要用窗帘子,替他 们私生活做个保障。晚上访人,只要看窗里有无灯光,就约略可以猜到主人在不 在家,不必打开了门再问,好比不等人开口,从眼睛里看出他的心思。关窗的作 用等于闭眼。天地间有许多景象是要闭了眼才看得见的,譬如梦。假使窗外的人 声物态太嘈杂了,关了窗好让灵魂自由地去探胜,安静地默想。有时,关窗和闭 眼也有连带关系,你觉得窗外的世界不过尔尔,并不能给与你什么满足,你想回 到故乡,你要看见跟你分离的亲友,你只有睡觉,闭了眼向梦里寻去,于是你起 来先关了窗。因为只是春天,还留着残冷,窗子也不能整天整夜不关的。 (原文 有删改) 16.文章第一段说“屋子外的春天太贱了”“春天是该镶嵌在窗子里看的”,原 因是什么?(4 分) ⑴“屋子外的春天太贱了”是因 为: 。(2 分)
(2)“春天是该镶嵌在窗子里看的”是因 为 。(2分) 17.文章第三段说“窗比门代表更高的人类进化阶段”,这是为什么?(4分) 18.作者在文章最后说到关窗,他的用意是什么?(3分) 19.下面已概括出“窗”的一个功能,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它的另两个功能。 (4分) (1)窗,打通大自然和人的隔膜;(2) (每个要点2分) 20.从下面六个备选句子中选择三句,依次将序号填入下面语段的横线上,使文 段语意连贯,画面完整。(3分) 走进落基山脉,放眼望去, 由近及远,自下而上地映入眼帘,秀丽多姿,巍峨壮美 ①蓝蓝的湖水、绿绿的草原、密密的针叶林与层层山间草甸 ②密密的针叶林与层层山间草甸、绿绿的草原、蓝蓝的湖水 ③还有各种充满灵性的动物在自由游走着 ④自由游走着的各种充满灵性的动物 ⑤还有大面积的高山冰原及覆盖着皑皑白雪的奇异山峰 ⑥覆盖着皑皑白雪的奇异山峰及大面积的高山冰原 21.在下面新闻的横线处填上恰当的文字,概括新闻内容。(4分) 人民网北京9月13日电 当地时间13日上午,据 14名 船员将乘坐中方准备的飞机飞离日本冲绳县石垣机场回国。 在夸天上午的记者见面会上,日本官房长官仙谷由人表示7日被日本海 上保安厅扣押的14名中国船员将乘坐包机回到中国,一名代理船长已经从中国 来到日本,将驾驶渔船回国。据日本媒体报道,北京时间11点,中国渔船离开 了冲绳县石垣港,“在离开日本领海之前都有日本巡视船跟从。”据日本海上保 安厅介绍,针对渔船和14名船员的调查于12日结束,因为石垣地方法院10日 作出了对船长拘留10天的决定,因此那霸地方检察机关石垣支部将继续对船长 进行扣押调查。 作文(4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⑵“春天是该镶嵌在窗子里看的”是因 为: 。(2 分) 17.文章第三段说“窗比门代表更高的人类进化阶段”,这是为什么?(4 分) 18.作者在文章最后说到关窗,他的用意是什么?(3 分) 19.下面已概括出“窗”的一个功能,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它的另两个功能。 (4 分) ⑴窗,打通大自然和人的隔膜;(2) ; (3) 。(每个要点 2 分) 20.从下面六个备选句子中选择三句,依次将序号填入下面语段的横线上,使文 段语意连贯,画面完整。(3 分) 走进落基山脉,放眼望去, , , , 由近及远,自下而上地映入眼帘,秀丽多姿,巍峨壮美。 ①蓝蓝的湖水、绿绿的草原、密密的针叶林与层层山间草甸 ②密密的针叶林与层层山间草甸、绿绿的草原、蓝蓝的湖水 ③还有各种充满灵性的动物在自由游走着 ④自由游走着的各种充满灵性的动物 ⑤还有大面积的高山冰原及覆盖着皑皑白雪的奇异山峰 ⑥覆盖着皑皑白雪的奇异山峰及大面积的高山冰原 21.在下面新闻的横线处填上恰当的文字,概括新闻内容。(4 分) 人民网北京 9 月 13 日电 当地时间 13 日上午,据 悉, 。14 名 船员将乘坐中方准备的飞机飞离日本冲绳县石垣机场回国。 在夸天上午的记者见面会上,日本官房长官仙谷由人表示 7 日被日本海 上保安厅扣押的 14 名中国船员将乘坐包机回到中国,一名代理船长已经从中国 来到日本,将驾驶渔船回国。据日本媒体报道,北京时间 11 点,中国渔船离开 了冲绳县石垣港,“在离开日本领海之前都有日本巡视船跟从。”据日本海上保 安厅介绍,针对渔船和 14 名船员的调查于 12 日结束,因为石垣地方法院 10 日 作出了对船长拘留 10 天的决定,因此那霸地方检察机关石垣支部将继续对船长 进行扣押调查。 作文(4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关键词:毛毛虫—一蛹—一蝴蝶 全面领会三个词语之间的关系,理解变化过程中所蕴含的道理,并以此 为主旨作文。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700字。 2015年学考复习语文必修五A复习案(教师用案 选择题(第1至12题共24分,每小题2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C) A.迤逦(1) 僧恶(zeng) 朔风(shuo) 追溯 (s山) 傩神(nan) B.怔住( zheng)接壤(rang) 船棹(zhoo) 懿范(yi) 拔擢 (zhuo C.箭镞(zu) 岑寂(cen) 尺牍(d) 下乘 ( cheng)圆晕(yun) D.坍缩(dan) 毗邻(pi) 霎时(sha 刹那 隘道(ai) 答案C。(A.傩(nu6);B.壤(rang);D.坍(ta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迄今起讫精神恍惚晃如隔世模棱两可菱角分明 B.倚重旖旎兴高采烈没精打睬臭名昭著天理昭然 C.蜂窠巢穴神明庇佑荫庇后人含蓄蕴藉狼藉不堪 D.炼字精练清沁肺腑辎铢必较刻苦自砺点铁成金 答案C(A.恍如隔世,棱角分明;B.没精打采;D.锱铢必较,刻苦自励。) 3.依次填人下面语段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1)郭先生 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2)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也似乎 了搅扰 (3)老师一再提醒学生,放学回家时,一旦发现住宅周围有 可疑的 人徘徊或停留,应及时报告所在物业管理部门的保安人员。 A.照例增添行迹 B.援例平添形迹 C.照例平添形迹 D.援例增添行迹 答案B。(援例:引用成例。平添:无端地增添。行迹:行动的踪迹;形迹:举 动和神色。) 4.下列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迄今为止,所有为世界末日设定的日期都杳无音讯地过去了。 B.回到家乡,家乡已是破败不堪,只有当年的老门楼依然兀立,与河边的老柳 树形影相吊。 C.有时书中的人物命运,引起我的沉思和联想,凝视着窗外神秘的夜空,不免 出神入化。 D.“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 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关键词:毛毛虫——蛹——蝴蝶 全面领会三个词语之间的关系,理解变化过程中所蕴含的道理,并以此 为主旨作文。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 700 字。 2015 年学考复习语文必修五 A 复习案(教师用案) 一、选择题(第 1 至 12 题共 24 分,每小题 2 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C ) A.迤逦(lǐ) 憎恶(zēng) 朔风(shuò) 追溯 (sù) 傩神(nán) B.怔住(zhèng) 接壤(ràng) 船棹(zhòo) 懿范(yì) 拔擢 (zhuó) C.箭镞(zú) 岑寂(cén) 尺牍(dú) 下乘 (chéng) 圆晕(yùn) D.坍缩(dān) 毗邻(pí) 霎时(shà) 刹那 (chà) 隘道(ài) 答案 C。(A.傩(nuó);B.壤(rǎng);D.坍(tā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C ) A.迄今 起讫 精神恍惚 晃如隔世 模棱两可 菱角分明 B.倚重 旖旎 兴高采烈 没精打睬 臭名昭著 天理昭然 C.蜂窠 巢穴 神明庇佑 荫庇后人 含蓄蕴藉 狼藉不堪 D.炼字 精练 清沁肺腑 辎铢必较 刻苦自砺 点铁成金 答案 C。(A.恍如隔世,棱角分明;B.没精打采;D.锱铢必较,刻苦自励。) 3.依次填人下面语段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B ) ⑴郭先生 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⑵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也似乎 了搅扰。 ⑶老师一再提醒学生,放学回家时,一旦发现住宅周围有 可疑的 人徘徊或停留,应及时报告所在物业管理部门的保安人员。 A.照例 增添 行迹 B.援例 平添 形迹 C.照例 平添 形迹 D.援例 增添 行迹 答案 B。(援例:引用成例。平添:无端地增添。行迹:行动的踪迹;形迹:举 动和神色。) 4.下列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D ) A.迄今为止,所有为世界末日设定的日期都杳无音讯地过去了。 B.回到家乡,家乡已是破败不堪,只有当年的老门楼依然兀立,与河边的老柳 树形影相吊。 C.有时书中的人物命运,引起我的沉思和联想,凝视着窗外神秘的夜空,不免 出神入化。 D.“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 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答案D。(A.杏无音讯:指没有一点消息;可改为“无声无息”;B.形影相吊: 指孤身一人,只有和自己的影子相互慰问,形容无依无靠,非常孤单;C.“出 神入化”是形容文学艺术达到了非常高超的境界。) 5.下列文化常识和文学常识叙述有错的一项是 古人的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因此又叫“别号”。例如陶渊明号“五柳先生”, 李白号“青莲居士”,欧阳修号“六一居士”,又号“醉翁” B.古人纪年,主要有干支纪年和帝王纪年两种。干支,即十天干,依次为:甲 乙丙丁戊己辛庚壬癸;地支即十二地支,依次为:子丑卯寅辰巳午未酉申戌亥 干支纪年,是依次两两相配而成的一种纪年方法。帝王纪年,是按照帝王即位的 年次或年号来纪年的。 C.《堂吉诃德》主人公的游侠冒险非常曲折滑稽,其实折射出16世纪末、17 世纪初西班牙社会的生活画面,展示了封建统治的黑暗和腐朽,具有鲜明的人文 主义倾向。 D.曹操在杀吕布之前征求刘备的意见,玄德答日:“公不见丁建阳、董卓之事 乎?”其意为:吕布是无义小人,只能杀不能留。丁原字建阳,董卓字仲颖,玄 德称丁原的字而称董卓的名,也表现了他对丁原的尊重和对董卓的厌恶 答案B。(天干、地支的顺序都不对。“辛庚”为“庚辛”;“卯寅”为“寅 卯”,“酉申”为“申酉”。)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6-8题。 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 呢?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事实上他们 并不是随处都用的,要是那样,就成了“万应锭”了。而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 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无论谢庄、陆厥、柳恽、王褒、沈 俭期、杜甫、黄庭坚,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这就不是偶然的 了。例如吴均的《答柳恽》说:“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髙木。”这里用“高树 是不是可以呢?当然也可以;曹植的《野田黄雀行》就说:“高树多悲风,海水 扬其波。”这也是千古名句,可是这里的“高树多悲风”却并没有落叶的形象, 而“寒风扫高木”则显然是落叶的景况了。前者正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 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而后者却是一个叶子越 来越少的局面,所谓“扫高木”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然则“高 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 “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 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 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 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 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 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 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 于言筌者也在此。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 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 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 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 “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所
答案 D。(A.杏无音讯:指没有一点消息;可改为“无声无息”;B.形影相吊: 指孤身一人,只有和自己的影子相互慰问,形容无依无靠,非常孤单;C.“出 神入化”是形容文学艺术达到了非常高超的境界。) 5.下列文化常识和文学常识叙述有错的一项是 ( B ) A.古人的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因此又叫“别号”。例如陶渊明号“五柳先生”, 李白号“青莲居士”,欧阳修号“六一居士”,又号“醉翁”。 B.古人纪年,主要有干支纪年和帝王纪年两种。干支,即十天干,依次为:甲 乙丙丁戊己辛庚壬癸;地支即十二地支,依次为:子丑卯寅辰巳午未酉申戌亥。 干支纪年,是依次两两相配而成的一种纪年方法。帝王纪年,是按照帝王即位的 年次或年号来纪年的。 C.《堂吉诃德》主人公的游侠冒险非常曲折滑稽,其实折射出 16 世纪末、17 世纪初西班牙社会的生活画面,展示了封建统治的黑暗和腐朽,具有鲜明的人文 主义倾向。 D.曹操在杀吕布之前征求刘备的意见,玄德答日:“公不见丁建阳、董卓之事 乎?”其意为:吕布是无义小人,只能杀不能留。丁原字建阳,董卓字仲颖,玄 德称丁原的字而称董卓的名,也表现了他对丁原的尊重和对董卓的厌恶。 答案 B。(天干、地支的顺序都不对。“辛庚”为“庚辛”; “卯寅”为“寅 卯”,“ 酉申”为“申酉”。)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6—8 题。 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 呢?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事实上他们 并不是随处都用的,要是那样,就成了“万应锭”了。而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 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无论谢庄、陆厥、柳恽、王褒、沈 俭期、杜甫、黄庭坚,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这就不是偶然的 了。例如吴均的《答柳恽》说:“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这里用“高树” 是不是可以呢?当然也可以;曹植的《野田黄雀行》就说:“高树多悲风,海水 扬其波。”这也是千古名句,可是这里的“高树多悲风” 却并没有落叶的形象, 而“寒风扫高木”则显然是落叶的景况了。前者正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 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而后者却是一个叶子越 来越少的局面,所谓“扫高木” 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然则“高 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 “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 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 征。 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 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 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 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 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 于言筌者也在此。而“木” 作为 “树” 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 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 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 因此常被排 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 “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所
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 阴”更为真实的形象。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 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 “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 树叶”这个词汇了。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 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 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 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 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这里带着“木”字的 更为普遍的性格。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 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 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袅袅 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 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 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它不同于:“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 冉冉,落叶何翩翩。”(曹植《美女篇》)中的落叶,因为那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 分的繁密的叶子。也不同于:“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 头人。”(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中的黄叶,因为那黄叶还是静静地长满在 树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虽然是具有“木叶”微黄的颜色,却没有“木叶” 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飘零之意;而且它的黄色由于雨的湿润,也显然是 变得太黄了。“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 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至于“落木”呢,则比“木叶”还 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日暮风吹, 叶落依枝。”(吴均《青溪小姑歌》)恰足以说明这“叶”的缠绵的一面。然则“木 叶”与“落木”又还有着一定的距离,它乃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 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这却又正是那《九歌》中湘夫人的性 格形象。 6.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选出正确的 项 A.在寒风扫高木的季节,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 B.在秋风叶落的季节,表现空阔境界 C.在高树多悲风的日子,表现鲜明的形象。 D.在萧条冷落的日子,表现空阔境界。 答案B。(从文中语句中可见,如“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都以此在 秋天的情景中”,“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 7.对下列诗歌中加点词语“暗示性”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髙木”,暗示了叶子越来越少的空阔。 B.“髙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暗示了满树叶子在吹动的饱满情境。 C.“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暗示着生命在流动,正欣欣向荣, 点染出江南春天的繁华灿烂 D.“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暗示着环境的幽静,心情的舒畅 答案D。(暗示着环境的寂静,心情的惨淡。) 8.下列句中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谓:“午阴嘉树清圆。” (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 阴”更为真实的形象。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 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 “叶” 字 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 “树叶” 这个词汇了。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 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 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 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 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这里带着“木”字的 更为普遍的性格。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 而“木” 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 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袅袅 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 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 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它不同于:“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 冉冉,落叶何翩翩。”(曹植《美女篇》)中的落叶,因为那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 分的繁密的叶子。也不同于:“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 头人。”(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中的黄叶,因为那黄叶还是静静地长满在 一树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虽然是具有“木叶”微黄的颜色,却没有“木叶” 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飘零之意;而且它的黄色由于雨的湿润,也显然是 变得太黄了。“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 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至于“落木”呢,则比“木叶”还 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日暮风吹, 叶落依枝。”(吴均《青溪小姑歌》)恰足以说明这“叶”的缠绵的一面。然则“木 叶”与“落木”又还有着一定的距离,它乃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 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这却又正是那《九歌》中湘夫人的性 格形象。 6.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选出正确的一 项 ( B ) A.在寒风扫高木的季节,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 B.在秋风叶落的季节,表现空阔境界。 C.在高树多悲风的日子,表现鲜明的形象。 D.在萧条冷落的日子,表现空阔境界。 答案 B。(从文中语句中可见,如“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都以此在 秋天的情景中”,“ 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 7.对下列诗歌中加点词语“暗示性”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D ) A.“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暗示了叶子越来越少的空阔。 B.“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暗示了满树叶子在吹动的饱满情境。 C.“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暗示着生命在流动,正欣欣向荣, 点染出江南春天的繁华灿烂。 D.“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暗示着环境的幽静,心情的舒畅。 答案 D。(暗示着环境的寂静,心情的惨淡。) 8.下列句中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