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市场、企业与中间性组织 20什好90年代以来,名种各样的终济组织层出不穷。除一体化大企业之外 战略联盟、虚拟企业、企业集群等经济组织纷纷涌现,并在竞争中逐渐表现出竞 争优势, 学术界将这 些新兴的经济组织统称为中间性组织。中间性 织为什么会 出现?其本质是什么?为什么称其为中间性组织?“中间”的涵义是什么?本章 的主要任务就是对经济思想中关于市场、企业与中间性组织本质的研究进行简要 梳理,并细明本书对市场、企业与中间性组织本质的观点 第一节市场的性质 “市场”(market)源于拉丁文mercatus,本意指“贸易”或“贸易的场所” 众所周知,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人们没有剩余产品可用来交 换,在这种条件下,市场是不可能产生的。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劳动产品有 了剩余,劳动产品的交换开始出现,市场也就随之出现了。在西方社会, 市场是 初具有三层含义: 物理空间 在这 空间中交易者进行无数 的市场交易,即市场是交易发生的场所:第二 表示在这个物理空间中,人们的 聚集和相关的经济活动:第三,市场也表示进入市场交易的权利。随着经济的 发展,市场的涵义逐渐演变为在供给与需求作用下的经济交易。到了19世纪, 聊代意义上的市场形式开始出四,市场被逐步的地象成为调节供给与需求的价格 机制。可以说 儿乎所 有的经济学研究都是以市场 为背会 讨论市场 济中各 问题的。但是,究竞市场如何界定,其本质是什么的问题却被许多经济学研究者 忽视了。本节旨在通过对前人研究的总结归纳揭示出市场的本质,界定市场的性 质。 一、市场的经济本质 什么是市场”这一最基本的问题,经济学界并没有给予太多的关注 尽管经济学家们研究了有关市场的各类现象。对此,诺思+不无感慨地指出:市 场是新古典经济学的基础与前提,但是,经济学文献中却极少有著作讨论这一中 心制度。“什么是市场”是本书界定中间性组织本质的重要前提,因而有必要通 时对前人研究的梳理来我到这一问颗的答室】 纵观经济理论发展历程,关于市场的研究早在亚当斯密时期就己经开始了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分析了市场与劳动分工的关系以及市场对价格的影响 。他的主要观点为:第一,市场决定劳动分工。斯密认为市场越大国家财富就 越多,国家财富是劳动的结果,因而国家财富越多劳动分工就越复杂,即劳动生 产率反过来又决定者劳动分工的程度。第二,商品市场价格对自然价格的表现程 度,受到“看不见的手”的引导。斯密相信,经济能够在“看不见的手”的引导 朝向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的方向发展。斯密的贡献在于,他明确地指出 市场是一种协调经济活动、组织分工的制度,并形象地把市场比喻成一只“看不 海人民出版社
第二章 市场、企业与中间性组织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各种各样的经济组织层出不穷。除一体化大企业之外, 战略联盟、虚拟企业、企业集群等经济组织纷纷涌现,并在竞争中逐渐表现出竞 争优势,学术界将这些新兴的经济组织统称为中间性组织。中间性组织为什么会 出现?其本质是什么?为什么称其为中间性组织?“中间”的涵义是什么?本章 的主要任务就是对经济思想中关于市场、企业与中间性组织本质的研究进行简要 梳理,并阐明本书对市场、企业与中间性组织本质的观点。 第一节 市场的性质 “市场”(market)源于拉丁文 mercatus,本意指“贸易”或“贸易的场所”。 众所周知,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人们没有剩余产品可用来交 换,在这种条件下,市场是不可能产生的。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劳动产品有 了剩余,劳动产品的交换开始出现,市场也就随之出现了。在西方社会,市场最 初具有三层含义:第一,市场表示一个物理空间,在这一空间中交易者进行无数 的市场交易,即市场是交易发生的场所;第二,表示在这个物理空间中,人们的 聚集和相关的经济活动;第三,市场也表示进入市场交易的权利3 。随着经济的 发展,市场的涵义逐渐演变为在供给与需求作用下的经济交易。到了 19 世纪, 现代意义上的市场形式开始出现,市场被逐步的抽象成为调节供给与需求的价格 机制。可以说,几乎所有的经济学研究都是以市场为背景,讨论市场经济中各类 问题的。但是,究竟市场如何界定,其本质是什么的问题却被许多经济学研究者 忽视了。本节旨在通过对前人研究的总结归纳揭示出市场的本质,界定市场的性 质。 一、市场的经济本质 关于“什么是市场”这一最基本的问题,经济学界并没有给予太多的关注, 尽管经济学家们研究了有关市场的各类现象。对此,诺思4 不无感慨地指出:市 场是新古典经济学的基础与前提,但是,经济学文献中却极少有著作讨论这一中 心制度。“什么是市场”是本书界定中间性组织本质的重要前提,因而有必要通 过对前人研究的梳理来找到这一问题的答案。 纵观经济理论发展历程,关于市场的研究早在亚当·斯密时期就已经开始了。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分析了市场与劳动分工的关系以及市场对价格的影响 5 。他的主要观点为:第一,市场决定劳动分工。斯密认为市场越大国家财富就 越多,国家财富是劳动的结果,因而国家财富越多劳动分工就越复杂,即劳动生 产率反过来又决定着劳动分工的程度。第二,商品市场价格对自然价格的表现程 度,受到“看不见的手”的引导。斯密相信,经济能够在“看不见的手”的引导 下朝向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的方向发展。斯密的贡献在于,他明确地指出了 市场是一种协调经济活动、组织分工的制度,并形象地把市场比喻成一只“看不 3 周长城,2003:《经济社会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 128 页。 4 诺思, 1994(中译本):《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5 亚当·斯密, 1965(中译本):《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
见的手”。但是,他并没有对市场这种制度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他的研究更多的 集中在对生产的分析上。 马歇尔以后的经济学家对斯密市场理论加以继承和深化。他们赞同斯密关于 竞争的市场效率最优的观点, 并提出了局部均衡理论。他们认为, 市场均衡是在 竞争条件下,在生产者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与消费者对效用最大化的追求中实现 的,而协调生产者供给与消费者需求、调节资源配置的动力是价格。如马歇尔对 市场的研究侧重于对市场运行机制的分析,并明确地指出了价格机制对市场运行 的作用,揭示出价格机制作为协调经济活动的协调机制的本质。但是,他的研究 仅局限于 对价格机制的解释 有对作为 种制度的市场给出更详尽的分析 哈耶克认为,市场是自然产生的,它是人类行动的自然结果而不是有意的) 为设计。市场这种制度的形成是千万人相互竞争、相互作用的结果,所以,这种 自发形成的制度包含了所有人所知道的互不相同的信息,而竞争过程又使得任何 人都不能控断制度设计和先制府形成机制,因而无法利用垄断来损人利己。出外 哈耶克还对市场制度的功能进行了研究,为后人进 步研究市场的本质做出】 献。他认为,市场的实质是分散化的,市场中各类有关成本 利益、机会的信息 是分散的,市场制度的功能并不是让所有人分享所有信息,恰恰相反,市场制度 会促进专业化分工造成的信息不对称,从而使人们不需要知道其他专业的知识 但知能受所有专业部门的产品。换言之,市场制度的功能在于,当每个人只 知道整个社会信息的极少 部分时」 人们却能充分利用所有部分信息的集合” 哈耶克研究的精髓 于对市场功能的诠释, 其研究指出市场制度会加剧信 息在月 有经济行为者之间的不对称性,促使分工程度的进一步提高。他的研究是对亚 当·斯密的“市场决定劳动分工理论”的进一步深入。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市场理论有了很大发展。以科斯、威廉姆森、诺思为代表 的新制度经济学从“交易成本”出发对作为一种制度的市场进行了研究。科斯认 为市场是一种制度,他批评经济学家们过于注重市场价格的决定而忽略对市场本 身的研究。 经济学中充斥着大量对市场结构 价格决定、产品差异 的研究,但却很少有对市场本质的专门研究。科斯认为,市场是作为一种协调经 济活动、组织资源配置的制度形式而存在的,市场制度的协调作用直接依赖于价 格机制,价格机制本质上决定者资源的配置“。同时,科斯也明确指出市场不是 唯一的协调经济活动、组织资源配置的制度形式, 即实中存在若对市场这种协调 经济活动的制度形 式的替代方式。诺思有 《制度 制度变迁与经济 效》 功 描述了市场发展的主要步骤,并指出市场是一套混和的制度体系,这些制度有的 能提高效率,有的则降低效率·。新制度经济学第一次深入研究了作为一种制度 的市场,并且指出市场这种制度形式作为协调经济活动、组织交易的制度不是万 能的,即市场制度在组织交易时也存在低效率甚至无效率的情况。 张五常则从契 排角度 本质的问题进行 张五常虽然没有就 什么是市场的问题进行专门研究,但其却在“企业的契约性质 义中揭示了币 场的本质,他认为市场是一种契约形式,是产品所有权交易契约2。当投入所有 这是杨小凯在“ 金的哈耶克 中对哈耶克思想精髓的概括。参见杨小凯,2004:《杨小凯 ,1994(中 木):《生产的制度与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7( 布 上海人民出版社
见的手”。但是,他并没有对市场这种制度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他的研究更多的 集中在对生产的分析上。 马歇尔以后的经济学家对斯密市场理论加以继承和深化。他们赞同斯密关于 竞争的市场效率最优的观点,并提出了局部均衡理论。他们认为,市场均衡是在 竞争条件下,在生产者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与消费者对效用最大化的追求中实现 的,而协调生产者供给与消费者需求、调节资源配置的动力是价格。如马歇尔对 市场的研究侧重于对市场运行机制的分析,并明确地指出了价格机制对市场运行 的作用,揭示出价格机制作为协调经济活动的协调机制的本质。但是,他的研究 仅局限于对价格机制的解释,而没有对作为一种制度的市场给出更详尽的分析6 。 哈耶克认为,市场是自然产生的,它是人类行动的自然结果而不是有意的人 为设计。市场这种制度的形成是千万人相互竞争、相互作用的结果,所以,这种 自发形成的制度包含了所有人所知道的互不相同的信息,而竞争过程又使得任何 人都不能垄断制度设计和制度形成机制,因而无法利用垄断来损人利己。此外, 哈耶克还对市场制度的功能进行了研究,为后人进一步研究市场的本质做出了贡 献。他认为,市场的实质是分散化的,市场中各类有关成本、利益、机会的信息 是分散的,市场制度的功能并不是让所有人分享所有信息,恰恰相反,市场制度 会促进专业化分工造成的信息不对称,从而使人们不需要知道其他专业的知识, 但却能享受所有专业部门的产品7 。换言之,市场制度的功能在于,当每个人只 知道整个社会信息的极少一部分时,人们却能充分利用所有部分信息的集合8 。 哈耶克研究的精髓在于对市场功能的诠释,其研究指出市场制度会加剧信息在所 有经济行为者之间的不对称性,促使分工程度的进一步提高。他的研究是对亚 当·斯密的“市场决定劳动分工理论”的进一步深入。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市场理论有了很大发展。以科斯、威廉姆森、诺思为代表 的新制度经济学从“交易成本”出发对作为一种制度的市场进行了研究。科斯认 为市场是一种制度,他批评经济学家们过于注重市场价格的决定而忽略对市场本 身的研究9 。事实上,经济学中充斥着大量对市场结构、价格决定、产品差异等 的研究,但却很少有对市场本质的专门研究。科斯认为,市场是作为一种协调经 济活动、组织资源配置的制度形式而存在的,市场制度的协调作用直接依赖于价 格机制,价格机制本质上决定着资源的配置10。同时,科斯也明确指出市场不是 唯一的协调经济活动、组织资源配置的制度形式,现实中存在着对市场这种协调 经济活动的制度形式的替代方式。诺思在《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一书中 描述了市场发展的主要步骤,并指出市场是一套混和的制度体系,这些制度有的 能提高效率,有的则降低效率11。新制度经济学第一次深入研究了作为一种制度 的市场,并且指出市场这种制度形式作为协调经济活动、组织交易的制度不是万 能的,即市场制度在组织交易时也存在低效率甚至无效率的情况。 张五常则从契约安排角度对市场本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张五常虽然没有就 什么是市场的问题进行专门研究,但其却在“企业的契约性质”一文中揭示了市 场的本质,他认为市场是一种契约形式,是产品所有权交易契约12。当投入所有 6 马歇尔,1890(中译本 1983):《经济学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 7 哈耶克,1948(中译本 1989):《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8 这是杨小凯在“我所了解的哈耶克思想”一文中对哈耶克思想精髓的概括。参见杨小凯,2004:《杨小凯 谈经济》,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 101 页。 9 科斯,1994(中译本):《生产的制度与结构》,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10 科斯,1937(中译本 1994):《企业的性质》,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11 诺思,1990(中译本 1994):《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12 Cheung, 1983. The Contractual Nature of the Firm. Journal of Law & Economics, Vol.26, pp.1-21
者们的全部贡献能够通过直接衡量而定价并出售给顾客时,就可以通过形成产品 新有权交易契的的方式来完成交易。张五常同时也指中,并非所有产品的所有价 值特征都可以直接地衡量和定价,因而会出现产品所有权的部分让渡,即投入所 有者保留了 些其他权利,这样契约就成了 一份有结构的文件 。张五常的页南 在于揭示出市场的契约属性,这一现象无疑是客观事实,但张五常却恰恰忽略了 另一个更为重要的事实,即契约关系缔结后市场协调分工或经济活动的机制,这 使得张五常对市场的研究停留在契约属性的表面,并最终导致其认为市场是唯一 的协调分工及经济活动的制度形式。张五常契约理论的研究为本书清晰界定什么 是市场奠定了理论基础,是本书展开进 步研究的出发点之 从上述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梳理,可以看出经济学对市场概念的研究并不十分 丰富,大部分研究都是对市场某个侧面的讨论。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对市场本质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以科斯、诺思等为代表的新制度经 济学派的研究为本书清晰的界定市场做出了卓越贡献。在总结吸收前人研究成果 的基础 可以得出结论:市场是 种以价格机制为协调机制的协调 泳活动或 交易、组织分工的制度形式,这种制度形式表现为一种产品所有权交易契约。这 一结论是将市场作为纯粹的经济制度,在不考虑社会因素条件下,做出的关于市 场本质的经济学解释。事实上,任何经济制度都不能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忽视 社会因素的经济研究是存在局限性的,因而有必要在社会学框架下对这一结论进 行修正
者们的全部贡献能够通过直接衡量而定价并出售给顾客时,就可以通过形成产品 所有权交易契约的方式来完成交易。张五常同时也指出,并非所有产品的所有价 值特征都可以直接地衡量和定价,因而会出现产品所有权的部分让渡,即投入所 有者保留了一些其他权利,这样契约就成了一份有结构的文件13。张五常的贡献 在于揭示出市场的契约属性,这一现象无疑是客观事实,但张五常却恰恰忽略了 另一个更为重要的事实,即契约关系缔结后市场协调分工或经济活动的机制,这 使得张五常对市场的研究停留在契约属性的表面,并最终导致其认为市场是唯一 的协调分工及经济活动的制度形式。张五常契约理论的研究为本书清晰界定什么 是市场奠定了理论基础,是本书展开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之一。 从上述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梳理,可以看出经济学对市场概念的研究并不十分 丰富,大部分研究都是对市场某个侧面的讨论。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对市场本质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以科斯、诺思等为代表的新制度经 济学派的研究为本书清晰的界定市场做出了卓越贡献。在总结吸收前人研究成果 的基础上,可以得出结论:市场是一种以价格机制为协调机制的协调经济活动或 交易、组织分工的制度形式,这种制度形式表现为一种产品所有权交易契约。这 一结论是将市场作为纯粹的经济制度,在不考虑社会因素条件下,做出的关于市 场本质的经济学解释。事实上,任何经济制度都不能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忽视 社会因素的经济研究是存在局限性的,因而有必要在社会学框架下对这一结论进 行修正。 13 参见 Cheung, 1970. The Structure of a Contract and the Theory of a Non-exclusive Resource. Journal of Law & Economics.Vol.13, Iss: 1, pp.49-70
第三章中间性组织的成长演进 中间性组织不是一成不变的,与市场和企业一样,中间性组织也处于不断的 发展变化中,任何具体的中间性组织网络都要经历产生、发展和消亡,而这一过 程就是中间性组织的成长演进过程。本章主要是对中间性组织的演进过程以及网 络结构、网络规模的动态演进进行研究, 第一节中间性组织的演进过程 根据黄守坤在“产业网络及其演变模式分析”一文中对产业网络演变模式 的归纳,目前比较有影响力的产业网络演变模型包括源于资源依赖理论的资源 行动、 行 者模型 需求导 向模型和耗散结构 模型 这三种模型各有千秋 且都可以用来分析中间性组织的成长演化,但本书对中间性组织演进的研究是以 分工为罗辑起点的,这些模型并不话用于本研究。 事实上,有不少学者从分工视角对演变规律进行了解释,杨小凯就是其中杰 出的代表。杨小凯(ya如)认为,企业的太质是一种用劳动击场代替立品市场的 分工协调组织,当劳动市场的交易效率足够高于中间产品的交易效率时,分工会 通过劳动市场和企业 组织,当企业分工达 定程度之后 企业 法进 提高生产效率“。而当科技进步时,比如信息技术的应用,某些交易的交易效率 可能提高,企业发现如将这些交易用市场方式来组织可能效率更高,那么,企业 会将这些交易外部化。企业根据不同中间产品交易效率的变化,将核心能力保留 在企业内部,而那些并不重要的业务则由市场进行组织。因此,企业间接定价的 范围有所缩小, 由市场直接定价的范围有所打 企业间出现了网络化趋 。杨 小凯对企业演化的研究是十分有创见的,而且指出了企业网络化的演化趋势,然 而,他并没有对此进行过多的解释。同时,在杨小凯那里,社会分工与企业内部 分工被混淆了,因而不得不说杨小凯的研究是存在瑕疵的,但其结合交易成本进 行分析的研究思路是极富借鉴意义的。此外,马克思也从分工视角对企业(生产 的演变进 第 可惜的 马克思所处的时代限制了 他对中间性组织现象的进一步研究。事实上,马克思对资本主义企业的研究主要 集中在以手工工场为代表的一类企业上,而马克思却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遗产 即结合社会分工与企业内部分工共同进行分析的研究思路。本书对中间性组织演 讲的研究深受杨小凯和马克思研究的影响,其至有些思想直接来源于他门,本书 是从分工视角对中间性组织成长演进进行研究的 一、社会分工、企业、市场、技术与中间性组织的共同演进 如前所述,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了协调分工的新制度形式 业。企业不是单纯的劳动者聚集地,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企业内部产生了分工 随着内部分工的发展,分工越来越细,生产过程被细分为更多数目的基本操作 种新兴古微戏经济学框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 社
第三章 中间性组织的成长演进 中间性组织不是一成不变的,与市场和企业一样,中间性组织也处于不断的 发展变化中,任何具体的中间性组织网络都要经历产生、发展和消亡,而这一过 程就是中间性组织的成长演进过程。本章主要是对中间性组织的演进过程以及网 络结构、网络规模的动态演进进行研究。 第一节 中间性组织的演进过程 根据黄守坤在“产业网络及其演变模式分析” 一文中对产业网络演变模式 的归纳,目前比较有影响力的产业网络演变模型包括源于资源依赖理论的资源、 行动、行动者模型,需求导向模型和耗散结构模型14。这三种模型各有千秋,并 且都可以用来分析中间性组织的成长演化,但本书对中间性组织演进的研究是以 分工为逻辑起点的,这些模型并不适用于本研究。 事实上,有不少学者从分工视角对演变规律进行了解释,杨小凯就是其中杰 出的代表。杨小凯(Yang)认为,企业的本质是一种用劳动市场代替产品市场的 分工协调组织,当劳动市场的交易效率足够高于中间产品的交易效率时,分工会 通过劳动市场和企业进行组织,当企业分工达到一定程度之后,企业无法进一步 提高生产效率15。而当科技进步时,比如信息技术的应用,某些交易的交易效率 可能提高,企业发现如将这些交易用市场方式来组织可能效率更高,那么,企业 会将这些交易外部化。企业根据不同中间产品交易效率的变化,将核心能力保留 在企业内部,而那些并不重要的业务则由市场进行组织。因此,企业间接定价的 范围有所缩小,由市场直接定价的范围有所扩大,企业间出现了网络化趋势。杨 小凯对企业演化的研究是十分有创见的,而且指出了企业网络化的演化趋势,然 而,他并没有对此进行过多的解释。同时,在杨小凯那里,社会分工与企业内部 分工被混淆了,因而不得不说杨小凯的研究是存在瑕疵的,但其结合交易成本进 行分析的研究思路是极富借鉴意义的。此外,马克思也从分工视角对企业(生产 组织)的演变进行了研究(参见第二章)。可惜的是,马克思所处的时代限制了 他对中间性组织现象的进一步研究。事实上,马克思对资本主义企业的研究主要 集中在以手工工场为代表的一类企业上,而马克思却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遗产, 即结合社会分工与企业内部分工共同进行分析的研究思路。本书对中间性组织演 进的研究深受杨小凯和马克思研究的影响,甚至有些思想直接来源于他们,本书 是从分工视角对中间性组织成长演进进行研究的。 一、社会分工、企业、市场、技术与中间性组织的共同演进 如前所述,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了协调分工的新制度形式——企 业。企业不是单纯的劳动者聚集地,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企业内部产生了分工, 随着内部分工的发展,分工越来越细,生产过程被细分为更多数目的基本操作, 14 黄守坤,2005:“产业网络及其演变模式分析”,北京:《中国工业经济》第 4 期。 15 杨小凯、黄有光,2000:《专业化与经济组织——一种新兴古典微观经济学框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 社
而且操作具有越来越专业化的趋势。伴随着企业内部分工的发展,企业内部的生 产迁回程度逐渐加深,在生产规模逐步扩大的情况下,这些同一产品的各个组成 部分可以被当作彼此相互独立的不同商品来生产,使得过去属于同一生产领域的 劳动,现在分解为不同的生产领域,这样企业的规模就越来越大, 体化程度也 就越来越高。市场规模的大小会限制企业一体化程度的加深,也会促进它向更深 程度发展,只有当市场能够吸收大量标准化产品时,企业内部分工才会继续加深, 加深迂回生产的程度才有利可图。马克思指出,企业内部分工使得企业内部的协 调成为一种技术性的需要,或者说,有分工就必然有协调,而协调是以资本的绝 对权威为基础的,企业内部分工必须服从 资本的指挥与纪律 有协调就有 协调成本,有协调成本就有协调效率,而且协调的难易程度随企业内部分工的加 深而增加,即内部分工程度越低协调越容易,相反,内部分工程度越高协调越困 难,因而协调效率会随企业内部分工程度的提高而降低。这就意味着,企业内部 分工不能无尽地持续下去,即使市场规模允许分工继续细化,单个企业内部也会 因为分 二体系太过复杂而无法进行有效协调, 从而阻止了企业内部分工的发展 最终使企业的生产效率下降。 企业内部分工不仅会因为协调微率的降低而无法讲行下去,还会因为技术讲 步与市场张的作用而发生分解。在技术与市场允许的情况下,企业内部生产某 种产品的各个生产环节会从企业中分离出来,形成多个新的产业,这就是说企业 内部庞大的分工体系被分解了 业内部生产的迂回程度降低了 分离出 的生 产环节会由新企业从事,而这些生产环节与原企业具有天然的内在联系,这样 业间分工就自然而然的形成了。那么,使企业内部分工转化为企业间分工的市场 条件和技术条件是什么呢?首先看市场条件,根据杨格定理可知,市场规模的大 小会制的分工的发展,闲而若使企业内部分工转化为企业间分工以须要有 市场规模,而这一市场规模要大到足以吸收比原来更多的产品,并且这 市场规 模应该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忽大忽小的市场规模只能让企业固守 体化,因为生 产能力的暂时闲置或不足不会影响企业决策,这是由供给需求规律决定的。再来 分析使企业内部分工转化为企业间分工的技术条件。根据技术与企业的共同演进 规律可知,技术进光是企业产生的前提条件,而将企业内部生产环节分离出来 必须有新的企业去生产这种分离出来的产品,若技术条件不能满足该产品单独生 企业内部分工向企业间分工的转化就 无法实到 必须以 技术进步为前提,而技术进步的程度以达到单独生产能够产生经济效益为最低 限。事实上,技术进步的程度越高,企业内部生产环节越容易发生分离。 将以上过程进行逻辑推理可以得出企业间分工越来越复杂、分工程度越来越 深的结论。这是因为新一轮的企业内部分工会创造出更多的新产业,会有更多的 企业从电站分出来的生立活对 在新企业不断的衍生过程中,企业间分工变 得越来越复杂 分工程度 米越深。但是 企业间分 二并不 定朝向更加复杂的 方面发展,事实上,以上结论的得出是以市场规模的扩大和技术进步为前提的, 只要前提发生了改变,结论就会有所不同。例如,在市场规模不断菱缩的条件下, 市场无法吸收所有创造出来的产品,此时,某些低效率的企业就会倒闭,而如果 市场规模继续萎缩,那么, 几平所有的企业△到闭.其至△出印个立业的 假设没有新技术 E, 与该产 业相联系的 业都 多米 诺骨 牌那样逐个衰亡,相应地,企业间分工也不复存在。但这并不是故事的唯 结局 假设有新的替代技术产生,那么,发生技术进步的企业将比旧技术企业更有效率, 此时,企业可以不依赖其他企业提供中间产品而转向自己生产,这样企业间分工
而且操作具有越来越专业化的趋势。伴随着企业内部分工的发展,企业内部的生 产迂回程度逐渐加深,在生产规模逐步扩大的情况下,这些同一产品的各个组成 部分可以被当作彼此相互独立的不同商品来生产,使得过去属于同一生产领域的 劳动,现在分解为不同的生产领域,这样企业的规模就越来越大,一体化程度也 就越来越高。市场规模的大小会限制企业一体化程度的加深,也会促进它向更深 程度发展,只有当市场能够吸收大量标准化产品时,企业内部分工才会继续加深, 加深迂回生产的程度才有利可图。马克思指出,企业内部分工使得企业内部的协 调成为一种技术性的需要,或者说,有分工就必然有协调,而协调是以资本的绝 对权威为基础的,企业内部分工必须服从于“资本的指挥与纪律”。有协调就有 协调成本,有协调成本就有协调效率,而且协调的难易程度随企业内部分工的加 深而增加,即内部分工程度越低协调越容易,相反,内部分工程度越高协调越困 难,因而协调效率会随企业内部分工程度的提高而降低。这就意味着,企业内部 分工不能无尽地持续下去,即使市场规模允许分工继续细化,单个企业内部也会 因为分工体系太过复杂而无法进行有效协调,从而阻止了企业内部分工的发展, 最终使企业的生产效率下降。 企业内部分工不仅会因为协调效率的降低而无法进行下去,还会因为技术进 步与市场扩张的作用而发生分解。在技术与市场允许的情况下,企业内部生产某 种产品的各个生产环节会从企业中分离出来,形成多个新的产业,这就是说企业 内部庞大的分工体系被分解了,企业内部生产的迂回程度降低了。分离出来的生 产环节会由新企业从事,而这些生产环节与原企业具有天然的内在联系,这样企 业间分工就自然而然的形成了。那么,使企业内部分工转化为企业间分工的市场 条件和技术条件是什么呢? 首先看市场条件,根据杨格定理可知,市场规模的大 小会制约分工的发展,因而若使企业内部分工转化为企业间分工必须要有一定的 市场规模,而这一市场规模要大到足以吸收比原来更多的产品,并且这一市场规 模应该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忽大忽小的市场规模只能让企业固守一体化,因为生 产能力的暂时闲置或不足不会影响企业决策,这是由供给需求规律决定的。再来 分析使企业内部分工转化为企业间分工的技术条件。根据技术与企业的共同演进 规律可知,技术进步是企业产生的前提条件,而将企业内部生产环节分离出来就 必须有新的企业去生产这种分离出来的产品,若技术条件不能满足该产品单独生 产的要求,企业内部分工向企业间分工的转化就无法实现。可见,必须以一定的 技术进步为前提,而技术进步的程度以达到单独生产能够产生经济效益为最低 限。事实上,技术进步的程度越高,企业内部生产环节越容易发生分离。 将以上过程进行逻辑推理可以得出企业间分工越来越复杂、分工程度越来越 深的结论。这是因为新一轮的企业内部分工会创造出更多的新产业,会有更多的 新企业从事被分离出来的生产活动,在新企业不断的衍生过程中,企业间分工变 得越来越复杂、分工程度越来越深。但是,企业间分工并不一定朝向更加复杂的 方面发展,事实上,以上结论的得出是以市场规模的扩大和技术进步为前提的, 只要前提发生了改变,结论就会有所不同。例如,在市场规模不断萎缩的条件下, 市场无法吸收所有创造出来的产品,此时,某些低效率的企业就会倒闭,而如果 市场规模继续萎缩,那么,几乎所有的企业都会倒闭,甚至会出现整个产业的衰 亡。假设没有新技术产生,那么,与该产业相联系的一系列产业都会像多米诺骨 牌那样逐个衰亡,相应地,企业间分工也不复存在。但这并不是故事的唯一结局。 假设有新的替代技术产生,那么,发生技术进步的企业将比旧技术企业更有效率, 此时,企业可以不依赖其他企业提供中间产品而转向自己生产,这样企业间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