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独喜思谦之徒 士大夫之族 D.然终欲为兄一言焉 公为我献之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这封信中虽陈述了自己不幸的遭遇,但更多地是想表明自己希望贤人 掌权的政治理想和欲做“太平之人”的志向。 B.作者在信中写一些认为他贬谪处罚太轻的人,对他诽谤越来越多,并以此来 讨好他的仇敌,作为进身之阶,揭露了当时的官场丑态。 C.作者写自己在永州的贬谪生活时,运用了反衬法,“炎毒”、“楚越之声” 不正常的视为平常,“北人言”,正常的视为不正常,有力地控诉了黑暗社会 的罪行。 D.信中明言“今天子兴教化,定邪正”,但像柳宗元这样有才华的人却受尽诽 谤,被贬蛮夷之地久居,对比鲜明,辛讽蕴藉。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凡人皆欲自达仆先得显处才不能逾同列声不能压当世 世之怒仆宜也与罪人交十年官又以是进辱在附会 20.把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欲免世之求进者怪怒媚嫉,其可得乎?(3分) (2)闻北人言,则啼呼走匿,虽病夫亦怛然骇之。(4分) [答案]11.16.答案B 17.答案C 18.答案B 9.答案凡人皆欲自达/仆先得显处/才不能逾同列/声不能压当世/世之怒仆 宜也/与罪人交十年/官又以是进/辱在附会。(错2处,扣1分) 20.答案(1)想要摆脱世上追求进取的人的责怪怨恨和嫉妒,这可能吗?(2) 听到北方人说的话语,就啼叫大呼逃避躲藏,即使是病人也会对此恐惧惊吓不已。 [解析]11.16.端:原因 17.都解释为“这,此”。A.表转折/表并列B.连词,来/介词,凭借D.介 词,跟/介词,替。 18.通过诽谤来讨好他的仇敌的是“饰智求仕者”,而不是“认为对我的贬黜 太轻,不足以平息愤怒”的众人 19.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答题时要结合具体语意和上下文去分析推断,同时注 意人称代词和虚词“也”等在断句上的辅助作用。 20.本题考査文言文翻译的能力。答题时要有得分点意识。(1)“免”“媚嫉” 和反问句式,各1分。(2)“走匿”、“虽”、“怛然”、句意各1分。 文言译文: 尊敬的思谦兄:昨天祁县的王师范经过永州,说你忽然有了当官的心思,这实在 是件有益于太平盛世的事情。我听到这件事后非常高兴,但如果没有王生的一番 话,我不就一直不知道么? 我很不幸,从前被进用的时候正赶上动摇不安的局势,平时闭门不出,口舌是非 还是很多,更何况又有和我长久交往的人,位居高处操作大权。那些追求进升却 被斥退的人,都聚集在一起制造仇怨,捏造粉饰,于是对我的仇恨更加大肆蔓延 开来。不是确切明晰,自己能决断于心的人,谁能了解我在晦暗中的情况呢?我
C.独喜思谦之徒 士大夫之族 D.然终欲为兄一言焉 公为我献之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在这封信中虽陈述了自己不幸的遭遇,但更多地是想表明自己希望贤人 掌权的政治理想和欲做“太平之人” 的志向。 B.作者在信中写一些认为他贬谪处罚太轻的人,对他诽谤越来越多,并以此来 讨好他的仇敌,作为进身之阶,揭露了当时的官场丑态。 C.作者写自己在永州的贬谪生活时,运用了反衬法,“炎毒” 、“楚越之声” , 不正常的视为平常,“北人言” ,正常的视为不正常,有力地控诉了黑暗社会 的罪行。 D.信中明言“今天子兴教化,定邪正” ,但像柳宗元这样有才华的人却受尽诽 谤,被贬蛮夷之地久居,对比鲜明,辛讽蕴藉。 19.用“∕” 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 分) 凡 人 皆 欲自 达 仆 先 得 显 处 才 不 能 逾 同 列 声 不 能 压 当 世 世 之 怒仆 宜 也 与 罪 人 交 十 年 官 又 以 是 进 辱 在 附 会 20.把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 分) (1)欲免世之求进者怪怒媢嫉,其可得乎?(3 分) ▲ (2)闻北人言,则啼呼走匿,虽病夫亦怛然骇之。(4 分) ▲ [答案] 11.16.答案 B 17.答案 C 18.答案 B 19.答案凡人皆欲自达∕仆先得显处∕才不能逾同列∕声不能压当世∕世之怒仆 宜也∕与罪人交十年∕官又以是进∕辱在附会。(错 2 处,扣 1 分) 20.答案 (1) 想要摆脱世上追求进取的人的责怪怨恨和嫉妒,这可能吗? (2) 听到北方人说的话语,就啼叫大呼逃避躲藏,即使是病人也会对此恐惧惊吓不已。 [解析] 11.16.端:原因。 17. 都解释为“这,此” 。A.表转折∕表并列 B.连词,来 ∕介词,凭借 D.介 词,跟∕介词,替。 18. 通过诽谤来讨好他的仇敌的是“饰智求仕者” ,而不是“认为对我的贬黜 太轻,不足以平息愤怒” 的众人。 19. 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答题时要结合具体语意和上下文去分析推断,同时注 意人称代词和虚词“也” 等在断句上的辅助作用。 20.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答题时要有得分点意识。(1)“免” “媢嫉” 和反问句式,各 1 分。(2)“走匿” 、“虽” 、“怛然” 、句意各 1 分。 文言译文: 尊敬的思谦兄:昨天祁县的王师范经过永州,说你忽然有了当官的心思,这实在 是件有益于太平盛世的事情。我听到这件事后非常高兴,但如果没有王生的一番 话,我不就一直不知道么? 我很不幸,从前被进用的时候正赶上动摇不安的局势,平时闭门不出,口舌是非 还是很多,更何况又有和我长久交往的人,位居高处操作大权。那些追求进升却 被斥退的人,都聚集在一起制造仇怨,捏造粉饰,于是对我的仇恨更加大肆蔓延 开来。不是确切明晰,自己能决断于心的人,谁能了解我在晦暗中的情况呢?我
当时三十三岁,很年轻,从御史里行提升到了礼部员外郎,破格取得显位美职, 想要摆脱世上追求进取的人的责怿怨恨和嫉妒,这可能嘠?所有的人都想要升迁 显贵,我先拥有了显赫的地位,才能不能超过同僚,声望不能盖过世人,所以世 人怨恨我也是应该的。我和罪人们交往了十年,官位因此得到进升,错就错在附 会他们了。圣朝宽宏大量,对我的贬黜很轻,不足以平息众人的愤怒,所以诽谤 的话语转而更多,众人一起喧哗,我逐渐变成了怪人。弄巧设诈求取官职的人 更是用责骂我来讨好仇恨我的人,每天都有新花样,务必达到讨好成功,他们自 以为这是被迅速提拔的途径。因此对我们的侮辱也加重了,各种罪名横生,不知 道其中的原委,真悲伤啊!人生少有活到六七十岁的,如今我已三十七岁了,长 期以来觉得日月短促,一年更甚一年,大概不超过数十年,就没我这人了。是非 荣辱,又有什么可值得论道的!要是说个不停,结果只能加重罪名 在蛮夷中居住的时间长了,也习惯了这里的炎热和瘴气。楚、越之间的音调很奇 特,说话喧闹难懂,如今听起来也觉得正常不足为怪了,我已和这里的人成为同 类了。家中新出生的孩子,他们都自然学说这里的话语,一天到晚两耳全听的 是这种话语,听到北方人说的话语,就啼叫大呼逃避躲藏,即使是病人也恐惧惊 吓不已。自己料想在此地还能居住几时,怎还敢不知停息,说长道短,再招致世 人的非议讥笑呢?我读《周易》《困卦》到“其人有言而他人不信,那是因为在 困顿之时的话语”时,反复阅读更加高兴,感叹说:“唉!我即使每家安置 张嘴来自我称道,也只不过是挨骂更加厉害罢了。”因此更加乐意闭口不言, 和树木湿透交朋友,不再把自己的意思表达给别人 如今天子振兴教化,禁止邪恶扶持正气,天下人都喜悦快乐,而我和其他四五个 人,沦落如此,难道不是命运吗?命运是由天而定,不是说话的人所能控制的 又有什么怨恨呢?只能髙兴像你思谦这些人,赶上了好时候,能在正确道义的指 引下一展宏图。正确道义的实施,天下万物都能够享受到福分。倘若因叛贼平定 而庆贺行赏之际,得以被昭雪宽大,买上些能养活自己的土地来耕种,早晚歌唱 进而撰成文章,希望被巡察各地风情的人采取,献给朝廷,来增加圣唐诗歌的篇 章,即使得不到官位,也不枉为太平之世的人了。这都是希望之外的事,最终还 是想要跟你倾诉一下。宗元拜谢 12.(四川省南充市高2014届第一次高考适应性考试)用斜线(/)给下面的短 文划线部分断句。(限划10处)(5分)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 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 [答案]12.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 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解析]12.这一段,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观。大意是:“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 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 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 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 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3.(四川省南充市高2014届第一次高考适应性考试)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 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使臣得同行于箕子、接舆,可以补所贤之主,是臣之大荣也,臣又何耻乎? (分)
当时三十三岁,很年轻,从御史里行提升到了礼部员外郎,破格取得显位美职, 想要摆脱世上追求进取的人的责怪怨恨和嫉妒,这可能吗?所有的人都想要升迁 显贵,我先拥有了显赫的地位,才能不能超过同僚,声望不能盖过世人,所以世 人怨恨我也是应该的。我和罪人们交往了十年,官位因此得到进升,错就错在附 会他们了。圣朝宽宏大量,对我的贬黜很轻,不足以平息众人的愤怒,所以诽谤 的话语转而更多,众人一起喧哗,我逐渐变成了怪人。弄巧设诈求取官职的人, 更是用责骂我来讨好仇恨我的人,每天都有新花样,务必达到讨好成功,他们自 以为这是被迅速提拔的途径。因此对我们的侮辱也加重了,各种罪名横生,不知 道其中的原委,真悲伤啊!人生少有活到六七十岁的,如今我已三十七岁了,长 期以来觉得日月短促,一年更甚一年,大概不超过数十年,就没我这人了。是非 荣辱,又有什么可值得论道的!要是说个不停,结果只能加重罪名。 在蛮夷中居住的时间长了,也习惯了这里的炎热和瘴气。楚、越之间的音调很奇 特,说话喧闹难懂,如今听起来也觉得正常不足为怪了,我已和这里的人成为同 一类了。家中新出生的孩子,他们都自然学说这里的话语,一天到晚两耳全听的 是这种话语,听到北方人说的话语,就啼叫大呼逃避躲藏,即使是病人也恐惧惊 吓不已。自己料想在此地还能居住几时,怎还敢不知停息,说长道短,再招致世 人的非议讥笑呢?我读《周易》《困卦》到“其人有言而他人不信,那是因为在 困顿之时的话语” 时,反复阅读更加高兴,感叹说:“唉!我即使每家安置一 张嘴来自我称道,也只不过是挨骂更加厉害罢了。” 因此更加乐意闭口不言, 和树木湿透交朋友,不再把自己的意思表达给别人。 如今天子振兴教化,禁止邪恶扶持正气,天下人都喜悦快乐,而我和其他四五个 人,沦落如此,难道不是命运吗?命运是由天而定,不是说话的人所能控制的, 又有什么怨恨呢?只能高兴像你思谦这些人,赶上了好时候,能在正确道义的指 引下一展宏图。正确道义的实施,天下万物都能够享受到福分。倘若因叛贼平定 而庆贺行赏之际,得以被昭雪宽大,买上些能养活自己的土地来耕种,早晚歌唱 进而撰成文章,希望被巡察各地风情的人采取,献给朝廷,来增加圣唐诗歌的篇 章,即使得不到官位,也不枉为太平之世的人了。这都是希望之外的事,最终还 是想要跟你倾诉一下。宗元拜谢。 12.(四川省南充市高 2014 届第一次高考适应性考试)用斜线(/)给下面的短 文划线部分断句。(限划 10 处)(5 分)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 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 [答案] 12. 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 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解析] 12.这一段,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观。大意是:“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 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 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 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 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13.(四川省南充市高 2014 届第一次高考适应性考试)把第 I 卷文言文中画横线 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使臣得同行于箕子、接舆,可以补所贤之主,是臣之大荣也,臣又何耻乎? (4 分)
(2)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4分) 11、第I卷文言文中,范雎初见秦王,为什么闭口不言?请简要概括。(4分) [答案]13.10、答案(1)假如臣和箕子接舆一样,但可以有助于所敬佩的贤主, 这是臣最大的荣幸,臣有什么可羞耻的呢?(2)天下人见我因尽忠而死,所以 闭口不言,停步不前,没有人肯到秦国来而已。 11、答案①不了解秦王的决心②担心秦王不信任自己③秦王上怕太后④下被奸 臣迷惑(答出一点得1分,四点全答出得4分) [解析]13.10.本题考査文言文语句翻译的能力。(1)句中“使”“补”“贤” 各1分,大意1分;(2)“蹶”“杜”“即”各1分,大意1分。 11.本题考査筛选信息的能力。实际还是考査对文言文语意的理解和翻译能力 【参考译文】 范雎来到秦国,秦昭王在阶前迎接他,很恭敬地行宾主之礼。范雎谦让不肯接受。 接见范雎当天,凡是看见范雎的人,无不敬畏肃穆。秦昭王斥退左右,宫中空无 人。秦昭王跪着请求说:”先生愿意教导寡人什麽呢?”范雎说:”喔, 喔。”隔一会儿,秦昭王再度请求。范雎仍说:”喔,喔。”这样的前后三 次。秦昭王长跪说:”先生不愿意教导寡人吗?” 范雎谢罪说:”不敢如此。臣听说当初吕尚遇见周文王时,不过是个渔父,在 渭水北岸钓鱼。像这样,双方交情是很疏淡的,可是一次交谈,周文王便立他为 太师,载他一同回去,这是他们交谈很深入啊。所以周文王果然得到吕尚的辅佐 之功,据有天下,身为帝王。假如当时周文王忽略了吕望而不肯跟他深谈,那么 周便没有天子的德行,而周文王武王也就无从成就王业了。现在臣只是客卿,和 大王交情疏淡,而所要陈述的,都是匡正君臣的事,又处在大王的骨肉之间。臣 虽然愿意陈述一片愚忠,但还不知道大王的心意。大王问了三次,臣之所以没回 答,就是这个缘故啊! “臣并非有所畏惧而不敢说。即使明知今天说了,明天就有杀身之祸,臣也并不 害怕。只要大王相信并且实行臣所说的话,即使死亡,臣也不以为痛苦;即使逃 亡,臣也不以为忧愁:用漆涂身,成为癞子,披头散发,成为疯子,臣也不以为 耻辱。五帝那样的圣人也会死,三王那样的仁人也会死,五霸那样的贤人也会死, 乌获那样的力士也会死,孟贲夏育那样的勇士也会死。死,是任何人都不能避免 的。在必然会死的形势下,能够对秦国稍有补益,这是臣最大的心愿,臣有什么 可害怕的呢?伍子胥藏在袋子里逃出昭关,晚上赶路,白天藏匿,到了蔆水,没 有食物充飢,跪爬着在吴国市上行乞,终于复兴吴国,使阖庐成为霸主。如果臣 能像伍子胥那样进献计谋,即使遭到幽禁,终身不再相见,臣的主张已经实行, 臣还有什么忧愁呢?箕子接舆,涂漆在身上成为癞子,披头散发装做疯子,对殷 楚并没有帮助。假如臣和箕子接舆一样,但可以有助于所敬佩的贤主,这是臣最 大的荣幸,臣有什么可羞耻的呢? “臣所担心的,只是怕臣死之后,天下人见我因尽忠而死,所以闭口不言,停步 不前,没有人肯到秦国来而已。大王上怕太后的威严,下被奸臣丑态所迷惑,住 在深宫里,不离保母师傅的左右,终身迷惑不明,无人帮助您辨别奷邪。这样下 去,大则国家灭亡,小则自身孤立危险,这才是臣所害怕的。至于穷困耻辱的事 死亡放逐的祸患,臣并不害怕。臣死而能使秦治理得好,胜过活着啊。 秦昭王长跪着说:”先生,这是什么话呢!秦国地处偏远,寡人又愚昧无能, 有幸承先生到来,这是上天让寡人得以麻烦先生,保存先王的宗庙啊。寡人能受 先生的教诲,这是上天福佑先生,不抛弃先王的遗孤啊。先生怎么说出这样的话
(2)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4 分) 11、第 I 卷文言文中,范雎初见秦王,为什么闭口不言?请简要概括。(4 分) [答案] 13.10、答案(1)假如臣和箕子接舆一样,但可以有助于所敬佩的贤主, 这是臣最大的荣幸,臣有什么可羞耻的呢?(2)天下人见我因尽忠而死,所以 闭口不言,停步不前,没有人肯到秦国来而已。 11、答案 ①不了解秦王的决心②担心秦王不信任自己③秦王上怕太后④下被奸 臣迷惑(答出一点得 1 分,四点全答出得 4 分) [解析] 13.10.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翻译的能力。(1)句中“使” “补” “贤” 各 1 分,大意 1 分;(2)“蹶” “杜” “即” 各 1 分,大意 1 分。 11. 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实际还是考查对文言文语意的理解和翻译能力。 【参考译文】 范雎来到秦国,秦昭王在阶前迎接他,很恭敬地行宾主之礼。范雎谦让不肯接受。 接见范雎当天,凡是看见范雎的人,无不敬畏肃穆。秦昭王斥退左右,宫中空无 一人。秦昭王跪着请求说:” 先生愿意教导寡人什麽呢?” 范雎说:” 喔, 喔。” 隔一会儿,秦昭王再度请求。范雎仍说:” 喔,喔。” 这样的前后三 次。秦昭王长跪说:” 先生不愿意教导寡人吗?” 范雎谢罪说:” 不敢如此。臣听说当初吕尚遇见周文王时,不过是个渔父,在 渭水北岸钓鱼。像这样,双方交情是很疏淡的,可是一次交谈,周文王便立他为 太师,载他一同回去,这是他们交谈很深入啊。所以周文王果然得到吕尚的辅佐 之功,据有天下,身为帝王。假如当时周文王忽略了吕望而不肯跟他深谈,那么 周便没有天子的德行,而周文王武王也就无从成就王业了。现在臣只是客卿,和 大王交情疏淡,而所要陈述的,都是匡正君臣的事,又处在大王的骨肉之间。臣 虽然愿意陈述一片愚忠,但还不知道大王的心意。大王问了三次,臣之所以没回 答,就是这个缘故啊! “臣并非有所畏惧而不敢说。即使明知今天说了,明天就有杀身之祸,臣也并不 害怕。只要大王相信并且实行臣所说的话,即使死亡,臣也不以为痛苦;即使逃 亡,臣也不以为忧愁;用漆涂身,成为癞子,披头散发,成为疯子,臣也不以为 耻辱。五帝那样的圣人也会死,三王那样的仁人也会死,五霸那样的贤人也会死, 乌获那样的力士也会死,孟贲夏育那样的勇士也会死。死,是任何人都不能避免 的。在必然会死的形势下,能够对秦国稍有补益,这是臣最大的心愿,臣有什么 可害怕的呢?伍子胥藏在袋子里逃出昭关,晚上赶路,白天藏匿,到了蔆水,没 有食物充飢,跪爬着在吴国市上行乞,终于复兴吴国,使阖庐成为霸主。如果臣 能像伍子胥那样进献计谋,即使遭到幽禁,终身不再相见,臣的主张已经实行, 臣还有什么忧愁呢?箕子接舆,涂漆在身上成为癞子,披头散发装做疯子,对殷 楚并没有帮助。假如臣和箕子接舆一样,但可以有助于所敬佩的贤主,这是臣最 大的荣幸,臣有什么可羞耻的呢? “臣所担心的,只是怕臣死之后,天下人见我因尽忠而死,所以闭口不言,停步 不前,没有人肯到秦国来而已。大王上怕太后的威严,下被奸臣丑态所迷惑,住 在深宫里,不离保母师傅的左右,终身迷惑不明,无人帮助您辨别奸邪。这样下 去,大则国家灭亡,小则自身孤立危险,这才是臣所害怕的。至于穷困耻辱的事, 死亡放逐的祸患,臣并不害怕。臣死而能使秦治理得好,胜过活着啊。” 秦昭王长跪着说:” 先生,这是什么话呢!秦国地处偏远,寡人又愚昧无能, 有幸承先生到来,这是上天让寡人得以麻烦先生,保存先王的宗庙啊。寡人能受 先生的教诲,这是上天福佑先生,不抛弃先王的遗孤啊。先生怎么说出这样的话
呢!今后不论大事小事,上到太后,下到大臣,希望先生能毫无保留地指教,不 要怀疑寡人。 范雎再拜,秦昭王也跟着再拜。 14.(四川省南充市高2014届第一次高考适应性考试)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9 题 范雎说秦王 范雎至,秦王庭迎范雎,敬执宾主之礼,范雎辞让。 是日见范雎,见者无不变色易容者。秦王屏左右,宫中虚无人,秦王跪而进曰: “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范雎曰:“唯唯。”有问,秦王复请,范雎曰:“唯 唯。”若是者三。秦王跽曰:“先生不幸教寡人乎?” 范雎谢曰:“非敢然也。臣闻昔者吕尚之遇文王也,身为渔父而钓于渭阳之滨耳 若是者,交疏也。已一说而立为太师,载与俱归者,其言深也。故文王果收功于 吕尚,卒擅天下,而身立为帝王。向使文王疏吕望而弗与深言,是周无天子之德, 而文、武无与成其王也。今臣羁旅之臣也,交疏于王,而所愿陈者,皆匡君臣之 事,处人骨肉之间。愿以陈臣之陋忠,而未知王心也。所以王三问而不对者,是 也。臣非有所畏而不敢言也。知今日言之于前,而明日伏诛于后,然臣弗敢畏也 大王信行臣之言,死不足以为臣患,亡不足以为臣忧;漆身而为厉,被发而为狂, 不足以为臣耻。五帝之圣而死,三王之仁而死,五霸之贤而死,鸟获之力而死, 贲、育之勇而死。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处必然之势,可以少有补于秦,此臣 之所大愿也,臣何患乎?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夜行而昼伏,至于菱水,无以糊 其口。膝行蒲伏,乞食于吴市,卒兴吴国,阖庐为霸。使臣得进谋如伍子胥,加 之以幽囚,终身不复见,是臣说之行也,臣何忧乎?箕子、接舆,漆身而为厉 被发而为狂,无益于殷、楚。使臣得同行于箕子、接舆,可以补所贤之主,是臣 之大荣也,臣又何耻乎?臣之所恐者,独恐臣死之后,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蹶也, 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足下上畏太后之严,下惑奸臣之态,居深宫之中, 不离保傅之手,终身暗惑,无与照奸。大者宗庙灭覆,小者身以孤危,此臣之所 恐耳。若夫穷辱之事,死亡之患,臣弗敢畏也。臣死而秦治,贤于生也 秦王跪曰:“先生,是何言也。夫秦国僻远,寡人愚不肖,先生乃幸至此,此天 以寡人恩先生,而存先王之庙也!寡人得受命于先生,此天所以幸先王而不弃其 孤也!先生奈何而言若此!事无大小,上及太后,下至大臣,愿先生悉以教寡人, 无疑寡人也 范雎再拜,秦王亦再拜 (《战国策·秦策》)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皆匡君臣之事匡:辅助 B.漆身而为厉厉:癞疮 C.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橐:口袋 D.终身暗惑,无与照奸照:察知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先生何以幸教寡人但以刘日薄西山 B.臣闻始时吕尚之遇文王也鹏之徙于南冥也 C.臣死而秦治,贤于生也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D.处必然之势,可以少有补于秦臣诚恐见欺于秦而负赵 [答案]14.8、答案A
呢!今后不论大事小事,上到太后,下到大臣,希望先生能毫无保留地指教,不 要怀疑寡人。” 范雎再拜,秦昭王也跟着再拜。 14.(四川省南充市高 2014 届第一次高考适应性考试)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8—9 题。 范雎说秦王 范雎至,秦王庭迎范雎,敬执宾主之礼,范雎辞让。 是日见范雎,见者无不变色易容者。秦王屏左右,宫中虚无人,秦王跪而进曰: “先生何以幸教寡人?” 范雎曰:“唯唯。” 有问,秦王复请,范雎曰:“唯 唯。” 若是者三。秦王跽曰:“先生不幸教寡人乎?” 范雎谢曰:“非敢然也。臣闻昔者吕尚之遇文王也,身为渔父而钓于渭阳之滨耳。 若是者,交疏也。已一说而立为太师,载与俱归者,其言深也。故文王果收功于 吕尚,卒擅天下,而身立为帝王。向使文王疏吕望而弗与深言,是周无天子之德, 而文、武无与成其王也。今臣羁旅之臣也,交疏于王,而所愿陈者,皆匡君臣之 事,处人骨肉之间。愿以陈臣之陋忠,而未知王心也。所以王三问而不对者,是 也。臣非有所畏而不敢言也。知今日言之于前,而明日伏诛于后,然臣弗敢畏也。 大王信行臣之言,死不足以为臣患,亡不足以为臣忧;漆身而为厉,被发而为狂, 不足以为臣耻。五帝之圣而死,三王之仁而死,五霸之贤而死,鸟获之力而死, 贲、育之勇而死。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处必然之势,可以少有补于秦,此臣 之所大愿也,臣何患乎?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夜行而昼伏,至于菱水,无以糊 其口。膝行蒲伏,乞食于吴市,卒兴吴国,阖庐为霸。使臣得进谋如伍子胥,加 之以幽囚,终身不复见,是臣说之行也,臣何忧乎?箕子、接舆,漆身而为厉, 被发而为狂,无益于殷、楚。使臣得同行于箕子、接舆,可以补所贤之主,是臣 之大荣也,臣又何耻乎?臣之所恐者,独恐臣死之后,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蹶也, 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足下上畏太后之严,下惑奸臣之态,居深宫之中, 不离保傅之手,终身暗惑,无与照奸。大者宗庙灭覆,小者身以孤危,此臣之所 恐耳。若夫穷辱之事,死亡之患,臣弗敢畏也。臣死而秦治,贤于生也。” 秦王跪曰:“先生,是何言也。夫秦国僻远,寡人愚不肖,先生乃幸至此,此天 以寡人恩先生,而存先王之庙也!寡人得受命于先生,此天所以幸先王而不弃其 孤也!先生奈何而言若此!事无大小,上及太后,下至大臣,愿先生悉以教寡人, 无疑寡人也!” 范雎再拜,秦王亦再拜。 (《战国策·秦策》)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皆匡君臣之事匡:辅助 B.漆身而为厉厉:癞疮 C.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橐:口袋 D.终身暗惑,无与照奸照:察知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先生何以幸教寡人但以刘日薄西山 B.臣闻始时吕尚之遇文王也鹏之徙于南冥也 C.臣死而秦治,贤于生也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D.处必然之势,可以少有补于秦臣诚恐见欺于秦而负赵 [答案] 14.8、答案 A
9、答案B [解析]14.8.匡:匡正 9.A介词:用/连词:因为B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连词,表假设“如 果”/连词“表顺承”D介词,“对”/介词,与“见”连用,表被动。 15.(河北衡水中学2014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调研考试)古诗文阅读(选择题9 分) 李膺字元礼,颍川襄城人也。膺性简亢,无所交接,唯以同郡荀淑、陈寔为师友。 初举孝廉,为司徒胡广所辟,举高第,再迁青州刺史。守令畏威明,多望风弃官, 转护乌桓校尉。鲜卑数犯塞,膺常蒙矢石,每破走之,虏甚惮慑。以公事免官, 还居纶氏,教授常千人。南阳樊陵求为门徒,膺谢不受,陵后以阿附宦官,致位 太尉,为节者所羞。荀爽尝就谒膺,因为其御,既还,喜曰:“今日乃得御李君 矣。”其见慕如此。永寿二年,鲜卑寇云中,桓帝闻膺能,乃复征为度辽将军 自膺到边,皆望风惧服,先所掠男女悉送还塞下。自是之后,声振远域。 廷熹二年征,再迁河南尹。时宛陵大姓羊元群罢北海郡,藏罪狼籍,郡舍溷轩① 有奇巧,乃载之以归。膺表欲按其罪,元群行赂宦竖,膺反坐输作左校②。再迁, 复拜司隶校尉。时张让弟朔为野王令,贪残无道,至乃杀孕妇,闻膺厉威严,惧 罪逃还京师,因匿兄让第舍,藏于合柱中。膺知其状,率将吏破柱取朔,付洛阳 狱。受辞毕,即杀之。自此诸黄门常侍皆鞠躬屏气,休沐不敢复出宫省。帝怪问 其故,并叩头泣曰:“畏李校尉。” 顷之,帝崩。陈蕃为太傅,与大将军窦武共秉朝政,连谋诛诸宦官,故引用天下 名士,乃以膺为长乐少府。及陈、窦之败,膺等复废。 后张俭事起,收捕钩党,乡人谓膺曰:“可去矣。”对曰:“事不辞难,罪不 逃刑,臣之节也。吾年已六十,死生有命,去将安之?”乃诣诏狱。考死,妻 子徙边,门生、故吏及其父兄,并被禁锢。 时侍御史蜀郡景毅子顾为膺门徒,而未有录牒,故不及于谴。毅乃慨然曰:“本 谓膺贤,遣子师之,岂可以遗漏名籍,苟安而已!”遂自表免归,时人义之。 [注]①溷hn轩:厕所。②输作左校,东汉政府对犯罪官员的惩罚,服劳役刑 节选自《后汉书·党锢传·李膺传》 0.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膺谢不受 谢:推辞 B.引用天下名士 引:推荐 C.膺表欲按其罪 按:查办 D.考死,妻子徙边考:父亲 11.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李膺有威慑力的一组是( ①无所交接,唯以同郡荀淑、陈寔为师友 ②鲜卑数犯塞,膺常蒙矢石,每破走之,虏甚惮慑 ③南阳樊陵求为门徒,膺谢不受 ④自膺到边,皆望风惧服 ⑤自此诸黄门常侍皆鞠躬屏气,休沐不敢复出宫省 ⑥遂自表免归,时人义之 A.①③⑤ B.①②④ C.②④⑤ D.③⑤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9、答案 B [解析] 14.8.匡:匡正 9. A 介词:用/连词:因为 B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C 连词,表假设“如 果” /连词“表顺承” D 介词,“对” /介词,与“见” 连用,表被动。 15.(河北衡水中学 2014 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调研考试)古诗文阅读(选择题 9 分) 李膺字元礼,颍川襄城人也。膺性简亢,无所交接,唯以同郡荀淑、陈寔为师友。 初举孝廉,为司徒胡广所辟,举高第,再迁青州刺史。守令畏威明,多望风弃官。 转护乌桓校尉。鲜卑数犯塞,膺常蒙矢石,每破走之,虏甚惮慑。以公事免官, 还居纶氏,教授常千人。南阳樊陵求为门徒,膺谢不受,陵后以阿附宦官,致位 太尉,为节者所羞。荀爽尝就谒膺,因为其御,既还,喜曰:“今日乃得御李君 矣。” 其见慕如此。永寿二年,鲜卑寇云中,桓帝闻膺能,乃复征为度辽将军。 自膺到边,皆望风惧服,先所掠男女悉送还塞下。自是之后,声振远域。 廷熹二年征,再迁河南尹。时宛陵大姓羊元群罢北海郡,藏罪狼籍,郡舍溷轩① 有奇巧,乃载之以归。膺表欲按其罪,元群行赂宦竖,膺反坐输作左校②。再迁, 复拜司隶校尉。时张让弟朔为野王令,贪残无道,至乃杀孕妇,闻膺厉威严,惧 罪逃还京师,因匿兄让第舍,藏于合柱中。膺知其状,率将吏破柱取朔,付洛阳 狱。受辞毕,即杀之。自此诸黄门常侍皆鞠躬屏气,休沐不敢复出宫省。帝怪问 其故,并叩头泣曰:“畏李校尉。” 顷之,帝崩。陈蕃为太傅,与大将军窦武共秉朝政,连谋诛诸宦官,故引用天下 名士,乃以膺为长乐少府。及陈、窦之败,膺等复废。 后张俭事起,收捕钩党,乡人谓膺曰:“可去矣。” 对曰:“事不辞难,罪不 逃刑,臣之节也。吾年已六十,死生有命,去将安之?” 乃诣诏狱。考死,妻 子徙边,门生、故吏及其父兄,并被禁锢。 时侍御史蜀郡景毅子顾为膺门徒,而未有录牒,故不及于谴。毅乃慨然曰:“本 谓膺贤,遣子师之,岂可以遗漏名籍,苟安而已!” 遂自表免归,时人义之。 [注]①溷 hùn 轩: 厕所。②输作左校,东汉政府对犯罪官员的惩罚,服劳役刑。 节选自《后汉书•党锢传•李膺传》 10.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膺谢不受 谢:推辞 B.引用天下名士 引:推荐 C.膺表欲按其罪 按:查办 D.考死,妻子徙边 考:父亲 11.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李膺有威慑力的一组是( ) ①无所交接,唯以同郡荀淑、陈寔为师友 ②鲜卑数犯塞,膺常蒙矢石,每破走之,虏甚惮慑 ③南阳樊陵求为门徒,膺谢不受 ④自膺到边,皆望风惧服 ⑤自此诸黄门常侍皆鞠躬屏气,休沐不敢复出宫省 ⑥遂自表免归,时人义之 A.①③⑤ B.①②④ C.②④⑤ D.③⑤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