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延时,制作团队还和中科大的“美丽科学”团队合作,在拍摄中加入了超微摄影和显微摄 (摘编自2018.11“人民网”)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2017年中国外卖发展研究报告》显示,外卖成了都市年轻人主流的饮食方式。 B.2013-2018年在线外卖市场增速与同时期在线外卖用户增速成正相关关系 C.陈晓卿认为,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人们在饮食方面有很大的改善,但也有遗憾。 D.《风味人间》的制作团队没有墨守成规,能够引进先进技术拍摄高品质纪录片。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饮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孔子希望食物做得越精细越好,伊尹 强调做美食要把握好度。 B.2011-2014年在线外卖用户增速上升,购买外卖人数持续增加:20142018年在线外 用户增速下降,点外卖的人逐年减少。 C.陈晓卿说,吃过最妤吃的东西就是“饿”,这句话与俗语“饿时吃糠甜如蜜,饱时吃蜜 不甜”有异曲同工之妙。 D.《风味人间》与《舌尖》同中存异。前者在全球视野里审视中国美食的独特性,并 从 中折射出中国人民族个性的侧面 6.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外卖这种饮食方式的利与弊。(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魔笛 翌平 朗风站在考场中间,周围坐满了老师。他操着笛子向大家鞠了个躬,不等口令就开始吹 起来。朗风是个不太守规矩的孩子,在梁老师家里,他也总是操起笛子就吹
拍、延时,制作团队还和中科大的“美丽科学”团队合作,在拍摄中加入了超微摄影和显微摄 影。 (摘编自 2018.11“人民网”)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2017 年中国外卖发展研究报告》显示,外卖成了都市年轻人主流的饮食方式。 B.2013-2018 年在线外卖市场增速与同时期在线外卖用户增速成正相关关系。 C.陈晓卿认为,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人们在饮食方面有很大的改善,但也有遗憾。 D.《风味人间》的制作团队没有墨守成规,能够引进先进技术拍摄高品质纪录片。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饮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孔子希望食物做得越精细越好,伊尹 则 强调做美食要把握好度。 B.2011-2014 年在线外卖用户增速上升,购买外卖人数持续增加;2014-2018 年在线外 卖 用户增速下降,点外卖的人逐年减少。 C.陈晓卿说,吃过最好吃的东西就是“饿”,这句话与俗语“饿时吃糠甜如蜜,饱时吃蜜 蜜 不甜”有异曲同工之妙。 D.《风味人间》与《舌尖》同中存异。前者在全球视野里审视中国美食的独特性,并 从 中折射出中国人民族个性的侧面。 6.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外卖这种饮食方式的利与弊。 (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魔笛 翌平 朗风站在考场中间,周围坐满了老师。他操着笛子向大家鞠了个躬,不等口令就开始吹 起来。朗风是个不太守规矩的孩子,在梁老师家里,他也总是操起笛子就吹
朗风吹的是《乌苏里船歌》,这是他特别喜欢的一首曲子。这曲子很甜,第一次听梁老 师吹奏时,朗风就感受到那条大河在初春破冰,感受到渔民开心的心情。朗风的银笛晃动着, 舌尖一下子欢快起来,梁老师为这首曲子加了不少修饰音,依附着甜美的旋律跳跃着,朗风 反反复复地吹奏着船歌一段,像舞台上最衅艳的红绸子不断翻舞着相同的花。 吹着吹着朗风忽然就停下来,怯生生地问:“老师,还没让我吹吧?” 大家一下子都笑了。刚才看这小孩冲进考场,大家就想笑,他太有个性了,棉袄上系了 根红围中,头发跟鸟窝一样。可大家都不敢笑,这孩子一定是自己从大老远来的,别一笑把 孩子笑毛了。 你接着吹吧,孩子,”大个子老师说,“还有什么曲子?” “我想吹一下我老师的一部作品,《森林舞曲》。”朗风说。他操起笛子演奏起来。这是 第一乐章《夏末林中》,朗风用花舌和颤音不断模仿着各种鸟的声音,从一只小雏燕欢蹦乱 跳,到一群鸟鸦用翅膀扑打着落叶,再后来是一群大雁从蓝天上飞过。梁老师写的这段曲子, 明快而顺畅。朗风想起梁老师带他去听林中漂亮的雉鸡叽叽咕咕地叫,告诉他这嗓音非常自 然,是凭着本能随心发出来,然后用笛音来解释它的发音技巧。 第二乐章叫作《年儿》,这一段旋律太欢快了,连朗风家的黄狗听到都会摇晃尾巴。朗 风想起,他这大山里的孩子第一次听到梁老师的笛声,不由入神地痴呆着,然后用口哨把刚 才的曲子吹了出来,梁老师吃惊地看着他,嘴里更快更拐弯地又吹出一段,朗风又用口哨把 这段吹了出来。后来,梁老师主动教朗风吹笛子,爸爸不明白梁老师为什么要这样做,可他 坚信梁老师是真正的艺术家。他学吹笛子时,梁老师总是一遍遍地吹给他听,让他感受曲子 的每一个细节。长笛是有魔力的乐器,气息的着落点会构成不同的音色,但开始时他总是拿 不准,有点想放弃了,可梁老师不厌其烦的示范、鼓励的眼神,让他终究没有放下长笛。朗 风吹着吹着,旋律变得激昂起来,随后秧歌调就扭了进来。朗风记得,过年的时候,梁老师 把那条红色长围巾系在腰上,和全村男女老少都对扭了一遍,嘴里念念有词,哼着什么调 后来他把这些都变成这段音乐。 第三部分《农忙》,那是梁老师在雪夜里点着油灯写的,在夏天看着河畔开满的野花写 的。朗风想起春耕的时候,刚下放到农场的梁老师学开拖拉机,但他开的那辆车总是歪歪扭 扭,不能犁出笔直的麦道。大家都在笑。休息时,梁老师吹响这根银笛,笛声悠扬,像从很 古远的时候传过来的,也像一阵阵夏日里的微风。梁老师教给他,学音乐要听,当音符被演 奏者变成声音时,它们就有了生命,用心听懂这些声音比什么都重要
朗风吹的是《乌苏里船歌》,这是他特别喜欢的一首曲子。这曲子很甜,第一次听梁老 师吹奏时,朗风就感受到那条大河在初春破冰,感受到渔民开心的心情。朗风的银笛晃动着, 舌尖一下子欢快起来,梁老师为这首曲子加了不少修饰音,依附着甜美的旋律跳跃着,朗风 反反复复地吹奏着船歌一段,像舞台上最鲜艳的红绸子不断翻舞着相同的花。 吹着吹着朗风忽然就停下来,怯生生地问: “老师,还没让我吹吧?” 大家一下子都笑了。刚才看这小孩冲进考场,大家就想笑,他太有个性了,棉袄上系了 根红围巾,头发跟鸟窝一样。可大家都不敢笑,这孩子一定是自己从大老远来的,别一笑把 孩子笑毛了。 “你接着吹吧,孩子,”大个子老师说, “还有什么曲子?” “我想吹一下我老师的一部作品,《森林舞曲》。”朗风说。他操起笛子演奏起来。这是 第一乐章《夏末林中》,朗风用花舌和颤音不断模仿着各种鸟的声音,从一只小雏燕欢蹦乱 跳,到一群乌鸦用翅膀扑打着落叶,再后来是一群大雁从蓝天上飞过。梁老师写的这段曲子, 明快而顺畅。朗风想起梁老师带他去听林中漂亮的雉鸡叽叽咕咕地叫,告诉他这嗓音非常自 然,是凭着本能随心发出来,然后用笛音来解释它的发音技巧。 第二乐章叫作《年儿》,这一段旋律太欢快了,连朗风家的黄狗听到都会摇晃尾巴。朗 风想起,他这大山里的孩子第一次听到梁老师的笛声,不由入神地痴呆着,然后用口哨把刚 才的曲子吹了出来,梁老师吃惊地看着他,嘴里更快更拐弯地又吹出一段,朗风又用口哨把 这段吹了出来。后来,梁老师主动教朗风吹笛子,爸爸不明白梁老师为什么要这样做,可他 坚信梁老师是真正的艺术家。他学吹笛子时,梁老师总是一遍遍地吹给他听,让他感受曲子 的每一个细节。长笛是有魔力的乐器,气息的着落点会构成不同的音色,但开始时他总是拿 不准,有点想放弃了,可梁老师不厌其烦的示范、鼓励的眼神,让他终究没有放下长笛。朗 风吹着吹着,旋律变得激昂起来,随后秧歌调就扭了进来。朗风记得,过年的时候,梁老师 把那条红色长围巾系在腰上,和全村男女老少都对扭了一遍,嘴里念念有词,哼着什么调, 后来他把这些都变成这段音乐。 第三部分《农忙》,那是梁老师在雪夜里点着油灯写的,在夏天看着河畔开满的野花写 的。朗风想起春耕的时候,刚下放到农场的梁老师学开拖拉机,但他开的那辆车总是歪歪扭 扭,不能犁出笔直的麦道。大家都在笑。休息时,梁老师吹响这根银笛,笛声悠扬,像从很 古远的时候传过来的,也像一阵阵夏日里的微风。梁老师教给他,学音乐要听,当音符被演 奏者变成声音时,它们就有了生命,用心听懂这些声音比什么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