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技术原理课程讲稿-第二章 干藏 第 1 页 ,共 33 页 第十章制冷机械与设备 第一节 食品冷冻技术 冷冻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是相当广泛的,它的作用是作为食品加工的手段和 防止食品腐败。冷冻贮藏食品,能延长食品保存期限,减少食品损耗,以及加工 冷冻食品等。 一、制冷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1.冷冻制品速冻制品的加工和低温加工 eg 冰淇淋、速冻水饺、速冻蔬菜。 低温加工:啤洒低温发酵(2~3℃),碳酸饮料在充气前冷却 3~5℃(此时, 二氧化碳溶解量大,充气最大。地下水温度为 7℃,夏天江河水温 18-20℃。) 2.食品的贮藏(冰柜、冷库) 3.食品加工的特殊手段 冷冻浓缩、冷冻干燥。 4.食品生产车间的空气调节 二、食品冷冻技术 制冷技术是利用某种装置,以消耗机械功或其他能量来维持某一物料的温度 低于周围自然环境的温度。这种技术是建立在热力学的基础上的,是现代食品工 程的重要基础技术之一。 人们通常把冷冻分为两种:一般冷冻和深度冷冻。 一般冷冻:冷冻温度范围在-100℃以内, 深度冷冻:冷冻温度范围低于-100℃ 食品工业多采用一般冷冻温度范围多在-18℃以上。多采用压缩式单级冷冻 机制冷系统。 冰箱的冷藏室:3~5℃,冻藏室-18℃。 深度冷冻多用于化工/医药。 三、一般制冷方法 一般的制冷方法有如下几种: 1、空气压缩制冷 这种制冷方法是利用大气中的空气作制冷剂。空气首先在压缩机中绝热压 缩至 0.5~0.6Mpa,然后在等压下以冷水冷却至可能的温度;冷却后的空气于膨胀 阀中绝热膨胀,空气温度继续降低;然后温度降低的空气再通过制冷器,在等压 下吸取热量,使之回升至原来的温度,再回到压缩机中,进行另一循环。 它的制冷循环是以两等压过程代替逆卡诺循环中的两等温过程。 其特点是制冷系数较小,故经济性较差;由于在制冷过程中物质不发生集态 变化,无潜热可利用。故单位制冷量也较小;为了获得足够的制冷量,则需用要
食品技术原理课程讲稿-第二章 干藏 第 1 页 ,共 33 页 第十章制冷机械与设备 第一节 食品冷冻技术 冷冻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是相当广泛的,它的作用是作为食品加工的手段和 防止食品腐败。冷冻贮藏食品,能延长食品保存期限,减少食品损耗,以及加工 冷冻食品等。 一、制冷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1.冷冻制品速冻制品的加工和低温加工 eg 冰淇淋、速冻水饺、速冻蔬菜。 低温加工:啤洒低温发酵(2~3℃),碳酸饮料在充气前冷却 3~5℃(此时, 二氧化碳溶解量大,充气最大。地下水温度为 7℃,夏天江河水温 18-20℃。) 2.食品的贮藏(冰柜、冷库) 3.食品加工的特殊手段 冷冻浓缩、冷冻干燥。 4.食品生产车间的空气调节 二、食品冷冻技术 制冷技术是利用某种装置,以消耗机械功或其他能量来维持某一物料的温度 低于周围自然环境的温度。这种技术是建立在热力学的基础上的,是现代食品工 程的重要基础技术之一。 人们通常把冷冻分为两种:一般冷冻和深度冷冻。 一般冷冻:冷冻温度范围在-100℃以内, 深度冷冻:冷冻温度范围低于-100℃ 食品工业多采用一般冷冻温度范围多在-18℃以上。多采用压缩式单级冷冻 机制冷系统。 冰箱的冷藏室:3~5℃,冻藏室-18℃。 深度冷冻多用于化工/医药。 三、一般制冷方法 一般的制冷方法有如下几种: 1、空气压缩制冷 这种制冷方法是利用大气中的空气作制冷剂。空气首先在压缩机中绝热压 缩至 0.5~0.6Mpa,然后在等压下以冷水冷却至可能的温度;冷却后的空气于膨胀 阀中绝热膨胀,空气温度继续降低;然后温度降低的空气再通过制冷器,在等压 下吸取热量,使之回升至原来的温度,再回到压缩机中,进行另一循环。 它的制冷循环是以两等压过程代替逆卡诺循环中的两等温过程。 其特点是制冷系数较小,故经济性较差;由于在制冷过程中物质不发生集态 变化,无潜热可利用。故单位制冷量也较小;为了获得足够的制冷量,则需用要
食品技术原理课程讲稿-第二章 干藏 第 2 页 ,共 33 页 比较庞大的设备,必造成动力消耗大,成本高;同时当冷却温度降到 0℃时,由 于冰霜生成,致使操作用难,故在现代工业中基本上被淘汰。 2、蒸汽压缩式制冷 这种方法是用常温及普通低温下可以汽化的物质作为工质(氨、氟利昂及某些碳 氢化合物),工质在循环过程不断发生集态变化(即液态→气态,气态→液态), 这是食品工业中使用广泛的制冷方法。 制冷循环为: 在蒸发器中产生的低压制冷剂蒸发(状态 1),在压缩机中被压缩到冷凝压 力,消耗了机械功 W,此时为绝热压缩过程,同时温度不断升高;然后压缩后 的蒸汽在过饱和状态下(点 2)进入冷凝器中,因受到冷却介质(水或空气)的 冷却而凝结成饱和液体(点 3),并放出热量,其冷凝结成饱和液体,并放出热 量,其冷凝过程为一等温等压过程;由冷凝器出来的制冷剂液体,经膨胀阀进行 绝热膨胀到蒸发压力,温度降到与之相应的饱和温度。此时已成为两相状态的汽 液混合物;然后进入蒸发器 A,进行等温等压的蒸发过程,以制冷量 Q。并回复 到起始状态,完成一个循环。 (可见,蒸汽压缩式制冷循环由压缩机,冷凝器,膨胀机和蒸发器等四个主 要部分组成。) 由此可见,蒸汽压缩式制冷循环的蒸发过程和冷却过程是在等温度情况下进 行的,不可逆性小,故循环的制冷系数大。它是利用液体的蒸发过程来制冷,故 单位制冷量大;同时,在蒸发器和冷凝器中都是有集态改变的传热过程,传热系 数较大,因而设备不是很庞大。 3、吸收式制冷 吸收式制冷方法与压缩式不同,它是利用热能以代替机械能而工作的。吸收 式制冷系统使用了两种工质,一种是产生冷效应的制冷剂;另一种是吸收制冷剂 而生成溶液的吸收剂。对制冷剂的要求与压缩式的相同,而对吸收剂则必须是吸 收能力强,同是在相同压力下,其沸点要远高于制冷剂的沸点。因而,当溶液受 热时,蒸发出来的蒸汽中,含制冷剂多,而含吸收剂很少。 蒸汽压缩式制冷所采用的制冷剂为一远较0℃为低的温度下即能转变为蒸汽 状态的物质,且此蒸汽经压缩复可转变液态。例如:NH3 在大气压下的沸点为 -33.4℃,所以可在低温下蒸发而吸热,达到制冷目的,蒸发后的低压蒸汽又可经 压缩机和冷却水冷却使之冷凝为液态 NH3。液氨经过膨胀阀以降低压力,又开始 其蒸发过程。 通常采用的工质为氨和水的二元溶液,其中 NH3 为制冷剂,水为吸收剂。 低温、低压的氨蒸汽,从蒸发器出来后进入吸收器。在吸收器中,氨蒸汽被 低压的稀溶液吸收,吸收所产生的吸收热由冷却水带走。吸收后的氨溶液由泵升 压经换热器加热后进
食品技术原理课程讲稿-第二章 干藏 第 2 页 ,共 33 页 比较庞大的设备,必造成动力消耗大,成本高;同时当冷却温度降到 0℃时,由 于冰霜生成,致使操作用难,故在现代工业中基本上被淘汰。 2、蒸汽压缩式制冷 这种方法是用常温及普通低温下可以汽化的物质作为工质(氨、氟利昂及某些碳 氢化合物),工质在循环过程不断发生集态变化(即液态→气态,气态→液态), 这是食品工业中使用广泛的制冷方法。 制冷循环为: 在蒸发器中产生的低压制冷剂蒸发(状态 1),在压缩机中被压缩到冷凝压 力,消耗了机械功 W,此时为绝热压缩过程,同时温度不断升高;然后压缩后 的蒸汽在过饱和状态下(点 2)进入冷凝器中,因受到冷却介质(水或空气)的 冷却而凝结成饱和液体(点 3),并放出热量,其冷凝结成饱和液体,并放出热 量,其冷凝过程为一等温等压过程;由冷凝器出来的制冷剂液体,经膨胀阀进行 绝热膨胀到蒸发压力,温度降到与之相应的饱和温度。此时已成为两相状态的汽 液混合物;然后进入蒸发器 A,进行等温等压的蒸发过程,以制冷量 Q。并回复 到起始状态,完成一个循环。 (可见,蒸汽压缩式制冷循环由压缩机,冷凝器,膨胀机和蒸发器等四个主 要部分组成。) 由此可见,蒸汽压缩式制冷循环的蒸发过程和冷却过程是在等温度情况下进 行的,不可逆性小,故循环的制冷系数大。它是利用液体的蒸发过程来制冷,故 单位制冷量大;同时,在蒸发器和冷凝器中都是有集态改变的传热过程,传热系 数较大,因而设备不是很庞大。 3、吸收式制冷 吸收式制冷方法与压缩式不同,它是利用热能以代替机械能而工作的。吸收 式制冷系统使用了两种工质,一种是产生冷效应的制冷剂;另一种是吸收制冷剂 而生成溶液的吸收剂。对制冷剂的要求与压缩式的相同,而对吸收剂则必须是吸 收能力强,同是在相同压力下,其沸点要远高于制冷剂的沸点。因而,当溶液受 热时,蒸发出来的蒸汽中,含制冷剂多,而含吸收剂很少。 蒸汽压缩式制冷所采用的制冷剂为一远较0℃为低的温度下即能转变为蒸汽 状态的物质,且此蒸汽经压缩复可转变液态。例如:NH3 在大气压下的沸点为 -33.4℃,所以可在低温下蒸发而吸热,达到制冷目的,蒸发后的低压蒸汽又可经 压缩机和冷却水冷却使之冷凝为液态 NH3。液氨经过膨胀阀以降低压力,又开始 其蒸发过程。 通常采用的工质为氨和水的二元溶液,其中 NH3 为制冷剂,水为吸收剂。 低温、低压的氨蒸汽,从蒸发器出来后进入吸收器。在吸收器中,氨蒸汽被 低压的稀溶液吸收,吸收所产生的吸收热由冷却水带走。吸收后的氨溶液由泵升 压经换热器加热后进
食品技术原理课程讲稿-第二章 干藏 第 3 页 ,共 33 页 入发生器,在发生器中,因加热而将高温、高压的氨蒸发出来,然后进入精馏塔; 同时发生器内变稀的溶液经换热器和节流阀再回到吸收器中。进入精馏器的蒸汽 被冷却水冷却后,含制冷剂多的蒸汽进入冷凝器,而含制冷剂极少的稀溶液回到 发生器。由冷却水带走热量,使蒸汽冷凝。冷凝后制冷剂经过节流阀进入蒸发器, 并向被冷却物质吸取热量。 以上部分的系统实际上起了将低压、低温制冷剂蒸汽变成高压、高温蒸汽 机的作用。即执行了压缩式制冷系统中的压缩机的任务。 其特点:无运动不见,无噪音,运转平稳,设备紧凑,适宜于电能缺乏而 热能充足的地方。 4、蒸汽喷射式制冷 蒸发喷射式制冷机与吸收式制冷机一样,以消耗热能来完成制冷机的补偿过 程。 它是利用高压水蒸汽通过喷射器造成低压,并使水在此低压蒸发吸热的原理 进行制冷的。 制冷剂是水。 工作原理: 锅炉的高压蒸汽进入喷射器中,工作蒸汽在喷嘴中膨胀,获得很大的汽流速 度(800-10000m/s)。由于这时压力能变为动能,产生真空,使蒸发器中的水蒸 发成蒸汽。当蒸发器中的水蒸发时,就从周围的水中及取热量,使其成为低温水, 供降温使用。工作蒸汽与低压蒸汽在喷射器的混合室内混合后即进入扩压器,在 扩压器中速度下降,动能又变为位能,压力升高,然后混合蒸汽就进入冷凝器中 冷凝成水,一部分送回锅炉,另一部分送入蒸发器,提供所须的冷量
食品技术原理课程讲稿-第二章 干藏 第 3 页 ,共 33 页 入发生器,在发生器中,因加热而将高温、高压的氨蒸发出来,然后进入精馏塔; 同时发生器内变稀的溶液经换热器和节流阀再回到吸收器中。进入精馏器的蒸汽 被冷却水冷却后,含制冷剂多的蒸汽进入冷凝器,而含制冷剂极少的稀溶液回到 发生器。由冷却水带走热量,使蒸汽冷凝。冷凝后制冷剂经过节流阀进入蒸发器, 并向被冷却物质吸取热量。 以上部分的系统实际上起了将低压、低温制冷剂蒸汽变成高压、高温蒸汽 机的作用。即执行了压缩式制冷系统中的压缩机的任务。 其特点:无运动不见,无噪音,运转平稳,设备紧凑,适宜于电能缺乏而 热能充足的地方。 4、蒸汽喷射式制冷 蒸发喷射式制冷机与吸收式制冷机一样,以消耗热能来完成制冷机的补偿过 程。 它是利用高压水蒸汽通过喷射器造成低压,并使水在此低压蒸发吸热的原理 进行制冷的。 制冷剂是水。 工作原理: 锅炉的高压蒸汽进入喷射器中,工作蒸汽在喷嘴中膨胀,获得很大的汽流速 度(800-10000m/s)。由于这时压力能变为动能,产生真空,使蒸发器中的水蒸 发成蒸汽。当蒸发器中的水蒸发时,就从周围的水中及取热量,使其成为低温水, 供降温使用。工作蒸汽与低压蒸汽在喷射器的混合室内混合后即进入扩压器,在 扩压器中速度下降,动能又变为位能,压力升高,然后混合蒸汽就进入冷凝器中 冷凝成水,一部分送回锅炉,另一部分送入蒸发器,提供所须的冷量
食品技术原理课程讲稿-第二章 干藏 第 4 页 ,共 33 页 图 蒸汽喷射式制冷机工作原理图 四、制冷技术理论基础(冷冻原理) 制冷过程是将热能从低温物体取出,并将其放到高温物体中的物理过程。 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这种过程(热能够自动地从高温物体传递给低温物体)只 有在加入外功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即借助于冷冻机的外加功才行。热力第一定律: △U=Q-W,△U-物系状态变化时内能的差值△U,Q-物系吸热,W—物体对 环境作的功。 1、热力循环的概念 在实际应用上,需要的是连续不断的热与功转换,为此,应要使工质经过若 干个过程后,回复原来的状态,而又完成了热与功的转换。在这种转换过程中, 工质状态发生周期性变化,称为热力循环。 因为工质经过一个循环后,回复到原来的状态,所以对一个热力循环来说, 工质的内能没有变化,经过一个循环,体系对外的热交换和功交换的关系是: q = (du + dw) = dW = W 体系完成一个循环对外界的热交换是,从热源吸收的热量 q1 和对冷源放出 的热量 q2 代数和,称为“净热”。所以 q= q1+q2。同理,功交换也是“净功”, 也是体系对外界和外界对体系所作功的代数和。所以可以谘体系循环的净热等于 净功。 体系从外界吸收的热量 q1 并没有完全变成功,而是一部变成功,其余部分 又放给外界。工质从温度较高的热源吸热,并向温度较低的冷源放热 q2(冷源损 失)。对于热机来说,总希望它所吸收之热 q1 变成功的部分愈多愈好,冷源损失 愈少愈好,衡量这种热能利用效果的指标叫循环热效率,定义为 1 2 1 1 2 1 1 q q q q q q W = − − = = 。热效率就是循环中加入热量转变为有用功的 百分数。 热力学第二定律表明,循环热效率不能达到 100%。其最大极限是多大? 卡诺循环。 卡诺循环由两个定温过程和两个绝热过程所组成。 设热源温度 T1,冷源温度 T2,在整个循环中保持恒温。在经过一个循环后, 工质吸热 q1=T1△S(为 TS 图上 1-2-5-6-1 所围之面积)。.放热 q2=T2△S(为 TS 图上 4-3-5-6-4 所围之面积),△S=S2-S1,则卡诺循环效率 1 2 1 2 1 1 T T q q = − = −
食品技术原理课程讲稿-第二章 干藏 第 4 页 ,共 33 页 图 蒸汽喷射式制冷机工作原理图 四、制冷技术理论基础(冷冻原理) 制冷过程是将热能从低温物体取出,并将其放到高温物体中的物理过程。 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这种过程(热能够自动地从高温物体传递给低温物体)只 有在加入外功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即借助于冷冻机的外加功才行。热力第一定律: △U=Q-W,△U-物系状态变化时内能的差值△U,Q-物系吸热,W—物体对 环境作的功。 1、热力循环的概念 在实际应用上,需要的是连续不断的热与功转换,为此,应要使工质经过若 干个过程后,回复原来的状态,而又完成了热与功的转换。在这种转换过程中, 工质状态发生周期性变化,称为热力循环。 因为工质经过一个循环后,回复到原来的状态,所以对一个热力循环来说, 工质的内能没有变化,经过一个循环,体系对外的热交换和功交换的关系是: q = (du + dw) = dW = W 体系完成一个循环对外界的热交换是,从热源吸收的热量 q1 和对冷源放出 的热量 q2 代数和,称为“净热”。所以 q= q1+q2。同理,功交换也是“净功”, 也是体系对外界和外界对体系所作功的代数和。所以可以谘体系循环的净热等于 净功。 体系从外界吸收的热量 q1 并没有完全变成功,而是一部变成功,其余部分 又放给外界。工质从温度较高的热源吸热,并向温度较低的冷源放热 q2(冷源损 失)。对于热机来说,总希望它所吸收之热 q1 变成功的部分愈多愈好,冷源损失 愈少愈好,衡量这种热能利用效果的指标叫循环热效率,定义为 1 2 1 1 2 1 1 q q q q q q W = − − = = 。热效率就是循环中加入热量转变为有用功的 百分数。 热力学第二定律表明,循环热效率不能达到 100%。其最大极限是多大? 卡诺循环。 卡诺循环由两个定温过程和两个绝热过程所组成。 设热源温度 T1,冷源温度 T2,在整个循环中保持恒温。在经过一个循环后, 工质吸热 q1=T1△S(为 TS 图上 1-2-5-6-1 所围之面积)。.放热 q2=T2△S(为 TS 图上 4-3-5-6-4 所围之面积),△S=S2-S1,则卡诺循环效率 1 2 1 2 1 1 T T q q = − = −
食品技术原理课程讲稿-第二章 干藏 第 5 页 ,共 33 页 1-2 线为定温吸热过程 2-3 线为绝热膨胀过程 3-4 线为定温放热过程 4-1 线为绝热压缩过程 (PV、TS 为一种顺时针进行的热力循环) 2、制冷的基本概念。 (1)逆卡诺循环 与卡诺循环相反,逆时针循环。 这 4 个过程均为可逆,所以它是一个理论的循环,在工业生产上是不能实 现的,但可作为实际制冷循环完善程度的比较标准。 在实际的制冷循环中,不仅压缩和膨胀不可能是绝热过程,而且在两个等温过程 中,放热侧工质温度必高于热源(冷却介质)的温度。吸热侧的工质温度必低于 冷源(被冷却的物体)的温度(即非可逆过程)。 (2)制冷过程(氨制冷循环原理) 氨液在 1atm 以下,吸热气化后,其低压低温蒸汽必须设法回复到液体状态, 才能继续进行制冷。 系统中的制冷剂(氨)饱和蒸汽被压缩机吸入压缩,成高压高温的过热蒸 汽,此过程 为等熵过程。制冷剂(氨)的高压高温过热蒸汽,其温度高于环境介质(水或空 气)的温度,其压力使制冷剂(氨蒸气)能在常温下冷凝成液体状态。因而排至 冷凝器时,经冷却、冷凝成高压的氨液,把热量传给冷却水,为等压过程。高压 液体通过膨胀阀时,因节流而降压,在压力降低的同时,氨液制冷剂因沸腾蒸发 吸热,而使其本身的温度也相应下降(只要降压足够,应可使其温度降低到所需 要的低温),为等焓过程。把这种低压低温的氨(制冷剂)引入蒸发器,蒸发吸 热,发生冷效应,使周围空气及物料温度下降,为等压等温过程。从蒸发器出来 的低压低温蒸汽重新进入压缩机,这样就完成了一次制冷循环。 (3)制冷量 任何制冷系统和制冷机产生的冷效应,即制冷剂从被冷却物体中所能取出的 热量,称为制冷量 Dr 制冷能力。它可用单位质量制冷剂所吸热的热量 q0 来表示, 其单位 J/Kg。也可用单位容积制冷所吸收的热量 vs.来表示。其单位为 J/m3 . 对于 理想的逆卡诺循环,其理想的制冷量 q0 = TC ( ) ( ) 2 3 1 4 s s T s s − = c − 。可见理想 制冷量与冷源温度 Tc有关,而与热源的 Th 无关。冷源温度愈高,则制冷量愈大
食品技术原理课程讲稿-第二章 干藏 第 5 页 ,共 33 页 1-2 线为定温吸热过程 2-3 线为绝热膨胀过程 3-4 线为定温放热过程 4-1 线为绝热压缩过程 (PV、TS 为一种顺时针进行的热力循环) 2、制冷的基本概念。 (1)逆卡诺循环 与卡诺循环相反,逆时针循环。 这 4 个过程均为可逆,所以它是一个理论的循环,在工业生产上是不能实 现的,但可作为实际制冷循环完善程度的比较标准。 在实际的制冷循环中,不仅压缩和膨胀不可能是绝热过程,而且在两个等温过程 中,放热侧工质温度必高于热源(冷却介质)的温度。吸热侧的工质温度必低于 冷源(被冷却的物体)的温度(即非可逆过程)。 (2)制冷过程(氨制冷循环原理) 氨液在 1atm 以下,吸热气化后,其低压低温蒸汽必须设法回复到液体状态, 才能继续进行制冷。 系统中的制冷剂(氨)饱和蒸汽被压缩机吸入压缩,成高压高温的过热蒸 汽,此过程 为等熵过程。制冷剂(氨)的高压高温过热蒸汽,其温度高于环境介质(水或空 气)的温度,其压力使制冷剂(氨蒸气)能在常温下冷凝成液体状态。因而排至 冷凝器时,经冷却、冷凝成高压的氨液,把热量传给冷却水,为等压过程。高压 液体通过膨胀阀时,因节流而降压,在压力降低的同时,氨液制冷剂因沸腾蒸发 吸热,而使其本身的温度也相应下降(只要降压足够,应可使其温度降低到所需 要的低温),为等焓过程。把这种低压低温的氨(制冷剂)引入蒸发器,蒸发吸 热,发生冷效应,使周围空气及物料温度下降,为等压等温过程。从蒸发器出来 的低压低温蒸汽重新进入压缩机,这样就完成了一次制冷循环。 (3)制冷量 任何制冷系统和制冷机产生的冷效应,即制冷剂从被冷却物体中所能取出的 热量,称为制冷量 Dr 制冷能力。它可用单位质量制冷剂所吸热的热量 q0 来表示, 其单位 J/Kg。也可用单位容积制冷所吸收的热量 vs.来表示。其单位为 J/m3 . 对于 理想的逆卡诺循环,其理想的制冷量 q0 = TC ( ) ( ) 2 3 1 4 s s T s s − = c − 。可见理想 制冷量与冷源温度 Tc有关,而与热源的 Th 无关。冷源温度愈高,则制冷量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