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 决学集刊 May,2008 第3期 Colected Papers ofHistory Studes No.3 ·世界史研究· 中美关系解冻过程中的巴基斯坦渠道 郑华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上海200030) 摘要:在中美关系解冻的过程中,巴基斯坦渠道起到了在中美之间有效传递信息,促成基辛格秘密访华 的重要作用。以叶海亚为首的巴基斯坦领导人将发展同中美两国的友好关系与实现本国国家利益紧密联系 在一起,使得“从首脑,经首脑,到首脑的巴基斯坦渠道成为中美关系解冻过程中最为可靠和高效的渠道之 一。 关键词:中美关系解冻;巴基斯坦渠道;中间人 中图分类号:K27,K71254;K35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59.8095(2008)03,0072-06 在1969-1972中美关系解冻过程中,巴基斯坦渠道起到了在中美之间有效传递信息、促成基辛格 1971年7月秘密访华的重要作用,并为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虽然现存有关 中美关系解冻的研究成果中都不可避免地提到巴基斯坦渠道,但论述均过于简单,未能从当时南亚地缘 政治的研究视角深度探析巴基斯坦在中美关系解冻过程中担当中间人与实现本国国家利益之间的相互 关系。事实上,当巴基斯坦驻美大使阿格·希拉利(Agaha Hilaly)延用19世纪的外交惯例-手书情 报,口述信息,让对方记录之时,连基辛格本人都惊诧于巴基斯坦人的克尽职守。本文基于新近解 密的尼克松总统档案,挖掘巴基斯坦充当中美关系解冻中间人的深层动因,深入探讨巴基斯坦渠道运作 的重要特点。 巴基斯坦地处南亚、中亚和西亚的交汇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但如果从国家安全的角度看,这一 地理位置极易使其遭受外部攻击。国内的安全稳定也因受外部世界各种变化的影响而存在诸多变数。 同印度相比,独立后的巴基斯坦不具备成为一个地区大国的条件和潜力。它的面积为90多万平方公 里,人口7000万,不到印度的1/3。而且国内自然资源匮乏,经济基础落后。独立之初,巴基斯坦国力 弱小,社会结构复杂,民族、宗教矛盾尖锐,政局动荡不安。因而,巴基斯坦采取亲西方的外交政策,其主 要目的是希望获取西方国家的军事和经济援助,抗衡强邻印度。 巴基斯坦在建国初期曾积极寻求与英国建立联盟关系,在遭受挫折后转而寻求同中东和美国的合 收稿日期:2007-03.14 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冷战时期美国重大外交政策研究”(06D0013) 作者简介:郑华(1973·),女,河北辛集人,文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中美关 系和美国对外政策。 72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2008年 5月 第 3期 Co lle c ted Pap e rs o f H isto ry S tud ie s May, 2008 No13 收稿日期 : 2007 - 03 - 14 基金项目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冷战时期美国重大外交政策研究 ”(06JD0013) 作者简介 :郑华 (1973 - ) ,女 ,河北辛集人 ,文学博士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讲师 ,研究方向为中美关 系和美国对外政策。 ·世界史研究 · 中美关系解冻过程中的巴基斯坦渠道 郑 华 (上海交通大学 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 ,上海 200030) 摘 要 :在中美关系解冻的过程中 ,巴基斯坦渠道起到了在中美之间有效传递信息 ,促成基辛格秘密访华 的重要作用。以叶海亚为首的巴基斯坦领导人将发展同中美两国的友好关系与实现本国国家利益紧密联系 在一起 ,使得“从首脑 ,经首脑 ,到首脑 ”的巴基斯坦渠道成为中美关系解冻过程中最为可靠和高效的渠道之 一。 关键词 :中美关系解冻 ;巴基斯坦渠道 ;中间人 中图分类号 : K27; K712. 54; K353. 0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0559 - 8095 (2008) 03 - 0072 - 06 在 1969 - 1972中美关系解冻过程中 ,巴基斯坦渠道起到了在中美之间有效传递信息、促成基辛格 1971年 7月秘密访华的重要作用 ,并为 1972年 2月尼克松总统访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虽然现存有关 中美关系解冻的研究成果中都不可避免地提到巴基斯坦渠道 ,但论述均过于简单 ,未能从当时南亚地缘 政治的研究视角深度探析巴基斯坦在中美关系解冻过程中担当中间人与实现本国国家利益之间的相互 关系。事实上 ,当巴基斯坦驻美大使阿格 ·希拉利 (Agaha H ilaly)延用 19世纪的外交惯例 ———手书情 报 ,口述信息 ,让对方记录 ———之时 ,连基辛格本人都惊诧于巴基斯坦人的克尽职守。本文基于新近解 密的尼克松总统档案 ,挖掘巴基斯坦充当中美关系解冻中间人的深层动因 ,深入探讨巴基斯坦渠道运作 的重要特点。 一 巴基斯坦地处南亚、中亚和西亚的交汇处 ,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但如果从国家安全的角度看 ,这一 地理位置极易使其遭受外部攻击。国内的安全稳定也因受外部世界各种变化的影响而存在诸多变数。 同印度相比 ,独立后的巴基斯坦不具备成为一个地区大国的条件和潜力。它的面积为 90多万平方公 里 ,人口 7 000万 ,不到印度的 1 /3。而且国内自然资源匮乏 ,经济基础落后。独立之初 ,巴基斯坦国力 弱小 ,社会结构复杂 ,民族、宗教矛盾尖锐 ,政局动荡不安。因而 ,巴基斯坦采取亲西方的外交政策 ,其主 要目的是希望获取西方国家的军事和经济援助 ,抗衡强邻印度。 巴基斯坦在建国初期曾积极寻求与英国建立联盟关系 ,在遭受挫折后转而寻求同中东和美国的合 72
作。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初,通过签署《供同防御援助协定》、《巴美双边防御协定》,并加入“东南 亚条约组织和巴格达条约组织”,巴基斯坦与美国在双边和多边条约的基础上实现了军事结盟。) (pp30.35)从1954年到1965年9月印巴战争爆发为止,美向巴基斯坦提供了大量的军事武器装备并 承诺对巴的独立和安全承担义务,累计向巴提供了138亿美元的军事援助和近30亿美元的经济援 助。21(pp64-67) 然而在意识形态领域,巴基斯坦并不希望与中、苏等社会主义国家对抗。事实上,巴基斯坦早在 1950年1月4日就承认了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较早承认新中国政权的国家之一。1962年,中印 边界冲突之后,巴基斯坦意识到缓和与中国关系之于对抗印度的重要性,并从1962年5月到1963年3 月,用10个月的时间完成了同中国的边界谈判。1963年8月,巴基斯坦和中国的空中航线开通,达 卡广州一上海之间有了固定的航班。1965年印巴冲突之后,肯尼迪政府终止了对巴基斯坦的军事援 助,这使得巴基斯坦开始寻求同中国发展更为密切的关系。中国基本上满足了巴基斯坦的愿望,在经济 和军事领域为巴基斯坦提供了一定的援助。自1964年开始,中巴双方领导人进行了一系列的高层互 访。中国在印巴冲突中给予巴基斯坦政治上的支持,巴基斯坦支持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国 每年都邀请巴基斯坦友好代表团参加国庆庆祝活动。巴基斯坦是文化大革命期间仅有的几个同中国保 持友好关系的国家之一,也是唯一一个没有公开批评中国的非共产主义国家。 在经济发展领域巴基斯坦非常重视同中国的经贸往来。这主要是因为巴基斯坦也是发展中国家, 在工业化和农业发展领域面临着与中国相似的问题,如土壤盐碱化、砍伐过度、洪水泛滥等等,巴基斯坦 可以借鉴中国的成功经验;其次,当西方对巴基斯坦的援助减少之时,中国给予巴基斯坦大量的援助,中 国提供的贷款多是低息或无息,并且还帮助巴基斯坦建立重工业企业,如塔克希勒工业区:再次,巴基斯 坦同中国的贸易多为顺差。)(pp31.32) 在赫鲁晓夫执政时期,苏联在印巴克什米尔问题上全力支持印度,但勃列日涅夫1964年秋季上台 之后,摒弃了赫鲁晓夫时期的南亚政策,对印度和巴基斯坦采取了一种较为平衡的政策。苏联开始在克 什米尔问题上保持中立,并向巴基斯坦注入大量的经济援助。莫斯科一方面想瓦解巴基斯坦和美国的 联盟,另一方面希望能削弱巴基斯坦和中国的关系,同时减少印巴之间的仇恨,从而使印巴在南亚联合 对抗中国。(p265)1(p14)从1966到1967年间,苏联对巴基斯坦的援助稳步增加。1968年,柯西金 作为巴基斯坦独立以来第一位来访的苏联总理同巴基斯坦达成了开展双边贸易和增加经济援助的协 议。此后,巴基斯坦军方领导人访问莫斯科,同苏联达成了苏向巴基斯坦提供军事援助的协议,这也是 苏联向巴基斯坦提供军事援助的开始。)(p216)巴基斯坦与苏联的关系有了一定的改善。 随着中苏边界武装冲突的爆发和不断升级,巴基斯坦意识到中苏交恶为巴进一步改善同中美两国 的关系提供了契机。叶海亚在执政6个月之后,对巴基斯坦的外交政策进行了重要调整,这主要体现在 他对伊朗议会的一次讲话中:经验告诉我们,过分依靠任何一个大国是不符合我们的利益的。大国的 利益是在不断变化的。小国只能对这些变化做出反应。对于依赖性过强的小国来说,做出这种调整是 很难的。因而,我们在处理同大国关系,如同美国的关系时,应保持一种平衡。我们不要以损害他国利 益为代价,乞求同大国保持友谊。州1(360)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巴基斯坦在中、美、苏之间开展多边 外交,其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获得经济和军事援助。事实上,叶海亚认为巴基斯坦能够积极改善同美国 的关系。在尼克松入主白宫之前,他曾先后五次访问巴基斯坦,两次是在他任副总统期间,三次是在他 离任之后。尽管当时他是以私人身份出访巴基斯坦,但仍得到了红地毯级的贵宾礼遇。1969年5 月,美国国务卿罗杰斯出访巴基斯坦,巴领导人借此机会提出希望美国增加军事援助的要求。1969年8 月1日,尼克松在巴基斯坦短暂停留了22个小时,尼克松提出与巴基斯坦“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恢复友 好关系”,并希望巴基斯坦能够在中美关系解冻过程中充当中间人,叶海亚则希望华盛顿能增加对巴的 武器援助。11(pp181-183)与此同时,苏联也希望能进一步加强同巴基斯坦的经济合作。柯西金于1969 年5月访问巴基斯坦,目的是希望巴基斯坦加入由印度、阿富汗和伊朗参加的南亚地区经济合作会议。 这就意味着巴基斯坦要恢复1965年因印巴冲突同印度终止的贸易,而苏巴在经济领域的合作将有可能 影响中巴关系的发展。1970年6月,叶海亚访问苏联,他虽然希望能从苏联获得更多的经济援助,但也 73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作。20世纪 50年代和 60年代初 ,通过签署《共同防御援助协定 》、《巴美双边防御协定 》,并加入“东南 亚条约组织 ”和“巴格达条约组织 ”,巴基斯坦与美国在双边和多边条约的基础上实现了军事结盟。 [ 1 ] (pp. 30 - 35)从 1954年到 1965年 9月印巴战争爆发为止 ,美向巴基斯坦提供了大量的军事武器装备并 承诺对巴的独立和安全承担义务 ,累计向巴提供了 13. 8亿美元的军事援助和近 30亿美元的经济援 助。 [ 2 ] (pp. 64 - 67) 然而在意识形态领域 ,巴基斯坦并不希望与中、苏等社会主义国家对抗。事实上 ,巴基斯坦早在 1950年 1月 4日就承认了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是较早承认新中国政权的国家之一。1962年 ,中印 边界冲突之后 ,巴基斯坦意识到缓和与中国关系之于对抗印度的重要性 ,并从 1962年 5月到 1963年 3 月 ,用 10个月的时间完成了同中国的边界谈判。1963年 8月 ,巴基斯坦和中国的空中航线开通 ,达 卡 —广州 —上海之间有了固定的航班。1965年印巴冲突之后 ,肯尼迪政府终止了对巴基斯坦的军事援 助 ,这使得巴基斯坦开始寻求同中国发展更为密切的关系。中国基本上满足了巴基斯坦的愿望 ,在经济 和军事领域为巴基斯坦提供了一定的援助。自 1964年开始 ,中巴双方领导人进行了一系列的高层互 访。中国在印巴冲突中给予巴基斯坦政治上的支持 ,巴基斯坦支持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国 每年都邀请巴基斯坦友好代表团参加国庆庆祝活动。巴基斯坦是文化大革命期间仅有的几个同中国保 持友好关系的国家之一 ,也是唯一一个没有公开批评中国的非共产主义国家。 在经济发展领域 ,巴基斯坦非常重视同中国的经贸往来。这主要是因为巴基斯坦也是发展中国家 , 在工业化和农业发展领域面临着与中国相似的问题 ,如土壤盐碱化、砍伐过度、洪水泛滥等等 ,巴基斯坦 可以借鉴中国的成功经验 ;其次 ,当西方对巴基斯坦的援助减少之时 ,中国给予巴基斯坦大量的援助 ,中 国提供的贷款多是低息或无息 ,并且还帮助巴基斯坦建立重工业企业 ,如塔克希勒工业区 ;再次 ,巴基斯 坦同中国的贸易多为顺差。 [ 3 ] (pp. 31 - 32) 在赫鲁晓夫执政时期 ,苏联在印巴克什米尔问题上全力支持印度 ,但勃列日涅夫 1964年秋季上台 之后 ,摒弃了赫鲁晓夫时期的南亚政策 ,对印度和巴基斯坦采取了一种较为平衡的政策。苏联开始在克 什米尔问题上保持中立 ,并向巴基斯坦注入大量的经济援助。莫斯科一方面想瓦解巴基斯坦和美国的 联盟 ,另一方面希望能削弱巴基斯坦和中国的关系 ,同时减少印巴之间的仇恨 ,从而使印巴在南亚联合 对抗中国。 [ 4 ] (p. 265) [ 5 ] (p. 14)从 1966到 1967年间 ,苏联对巴基斯坦的援助稳步增加。1968年 ,柯西金 作为巴基斯坦独立以来第一位来访的苏联总理同巴基斯坦达成了开展双边贸易和增加经济援助的协 议。此后 ,巴基斯坦军方领导人访问莫斯科 ,同苏联达成了苏向巴基斯坦提供军事援助的协议 ,这也是 苏联向巴基斯坦提供军事援助的开始。 [ 6 ] (p. 216)巴基斯坦与苏联的关系有了一定的改善。 随着中苏边界武装冲突的爆发和不断升级 ,巴基斯坦意识到中苏交恶为巴进一步改善同中美两国 的关系提供了契机。叶海亚在执政 6个月之后 ,对巴基斯坦的外交政策进行了重要调整 ,这主要体现在 他对伊朗议会的一次讲话中 :“经验告诉我们 ,过分依靠任何一个大国是不符合我们的利益的。大国的 利益是在不断变化的。小国只能对这些变化做出反应。对于依赖性过强的小国来说 ,做出这种调整是 很难的。因而 ,我们在处理同大国关系 ,如同美国的关系时 ,应保持一种平衡。我们不要以损害他国利 益为代价 ,乞求同大国保持友谊。” [ 7 ] (p. 360)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 ,巴基斯坦在中、美、苏之间开展多边 外交 ,其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获得经济和军事援助。事实上 ,叶海亚认为巴基斯坦能够积极改善同美国 的关系。在尼克松入主白宫之前 ,他曾先后五次访问巴基斯坦 ,两次是在他任副总统期间 ,三次是在他 离任之后。尽管当时他是以私人身份出访巴基斯坦 ,但仍得到了“红地毯 ”级的贵宾礼遇。1969年 5 月 ,美国国务卿罗杰斯出访巴基斯坦 ,巴领导人借此机会提出希望美国增加军事援助的要求。1969年 8 月 1日 ,尼克松在巴基斯坦短暂停留了 22个小时 ,尼克松提出与巴基斯坦“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恢复友 好关系 ”,并希望巴基斯坦能够在中美关系解冻过程中充当中间人 ,叶海亚则希望华盛顿能增加对巴的 武器援助。 [ 8 ] (pp. 181 - 183)与此同时 ,苏联也希望能进一步加强同巴基斯坦的经济合作。柯西金于 1969 年 5月访问巴基斯坦 ,目的是希望巴基斯坦加入由印度、阿富汗和伊朗参加的南亚地区经济合作会议。 这就意味着巴基斯坦要恢复 1965年因印巴冲突同印度终止的贸易 ,而苏巴在经济领域的合作将有可能 影响中巴关系的发展。1970年 6月 ,叶海亚访问苏联 ,他虽然希望能从苏联获得更多的经济援助 ,但也 73
意识到“巴基斯坦不可能同时与苏联和中国都保持良好的关系”。181(pp180,181)如果伊斯兰堡想从苏 联获得更多的军事援助,它将不得不疏远同北京的关系,这是叶海亚和他的幕僚们所不愿意做的。(印 678)对苏联来说,如果增加对巴的军援,会引起印度的不安。于是,莫斯科决定重新回到支持印度的立 场,虽格守以前的承诺,继续为巴提供军援,但没有增加新的军事援助。 巴基斯坦作为南亚次大陆的一个小国,从国家生存和发展的角度出发,周旋于美、中、苏三个大国之 间,不断调整国家的外交政策,以期能得到更多的经济和军事援助,防御强邻印度。但当“鱼”与熊掌” 不可兼得时,叶海亚本着俩利相权择其重两害相衡取其轻的原则,选择了在中美关系解冻过程中充 当双方联络的中间人。 二 中美关系解冻过程中的巴基斯坦渠道被称之为“从首脑、经首脑、到首脑的秘密通道。事实上,华 盛顿通过巴基斯坦渠道在努力地传达三个方面的意图:一是表达改善对华关系的愿望,并表明美国不会 同苏联相勾结,主宰亚洲事务;二是试探中方的态度和反应,三是力图开辟更为隐秘的高层对话渠道。 尼克松作为巴基斯坦渠道的开辟者,早在1969年8月1日访问巴基斯坦时,就明确表示了第一个 层面的意图。o1(pp180-181)作为中美信息传递的中间人,巴基斯坦及时、主动地向美方通报“已通过 巴基斯坦赴北京参加国庆20周年庆祝活动的代表团向北京转达尼克松总统的愿望”,)叶海亚总统 准备会见中国驻巴大使张彤,转达相关信息”,叶海亚总统准备借周恩来访问巴基斯坦的机会,谈论中 美关系2等情况。为了进一步试探中国的反应,基辛格请叶海亚转告周恩来,美国将停止两艘驱逐舰 在台湾海峡的巡逻活动,但这并不影响美在台湾问题上的基本立场。同时,尼克松总统认为应考虑取消 对华贸易限制。北京在接收到信息后,对此的反应是:感谢巴基斯坦在信息传递过程中所起的积极作 用:表示将释放两名乘游艇误入中国海域的美国人。在向中方多次传递信息的过程中,叶海亚也在反复 揣摩中方的意图,并向尼克松通报说,“估计中国愿意无条件恢复华沙大使级会谈”。11970年2月23 日希拉利向基辛格转交了叶海亚总统的一封信,叶海亚在信中转达了中国的一些观点:北京认为越南 战争不再是妨碍中美关系发展的一个问题:北京不再担心美国和苏联在亚洲勾结。至此,美方通过 巴基斯坦对中国的态度己经有大致的了解。 华盛顿一直非常希望开辟一条更为隐秘的对华沟通渠道。基辛格曾分别于1969年12月19日和 1970年2月24日两次向巴驻美大使希拉利表示:希望巴基斯坦转告中国:如果中国愿意以一种比华 沙会谈更为安全、保密的形式或渠道进行谈判,美国同意接受”,“华盛顿和北京通过外交渠道的正常交 往会引起公众的注意,因而准备开辟由白宫掌控的华盛顿一北京秘密通道,并要确保这个通道的安 全”。111970年10月25日,尼克松总统借联合国成立25周年庆祝活动之机,再次向叶海亚表达了“美 国非常愿意派特使到北京,同北京建立秘密联系,建立一种比华沙会谈更为隐秘的沟通方式州16的愿 望。叶海亚总统借1970年11月10日·14日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的机会,向周恩来转达了美国希望举 行更高级别会晤的愿望。然而,中美关系解冻的历史过程并不是美方发出信号,中国积极回应这样一 个简单的过程。尽管毛泽东也愿意同华盛顿建立秘密的沟通渠道来改善双边关系,但他不喜欢按部就 班地照美国人设计的方式联系。因而,他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回应了美方发出的信号接见埃德加· 斯诺和乒乓外交。181(pp236,278)乒乓外交之后,中美双方又通过巴基斯坦渠道频繁传递信息,这条 “从首脑,经首脑,到首脑的渠道比刚刚开启的时候更为畅通了,它在中美关系解冻的过程中起到了 信使和传话筒的作用,并最终促成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的成功。 三 自1969年10月15日到1971年8月7日,中美双方通过巴基斯坦渠道传递的文件多达49份。白 宫发出的文件一般是口述或打印在没有任何标记的白纸上,亲自交给巴基斯坦驻美国大使希拉利。他 将口信打印或手写出来,放入外交公文袋(在极特殊的情况下使用信使),通过伊斯兰堡总统的秘书送 交叶海亚总统。中方的回复是通过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张彤直接交给叶海亚总统的。叶海亚会让他的 74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意识到“巴基斯坦不可能同时与苏联和中国都保持良好的关系 ”。 [ 8 ] (pp. 180 - 181)如果伊斯兰堡想从苏 联获得更多的军事援助 ,它将不得不疏远同北京的关系 ,这是叶海亚和他的幕僚们所不愿意做的。 [ 9 ] (p. 678)对苏联来说 ,如果增加对巴的军援 ,会引起印度的不安。于是 ,莫斯科决定重新回到支持印度的立 场 ,虽恪守以前的承诺 ,继续为巴提供军援 ,但没有增加新的军事援助。 巴基斯坦作为南亚次大陆的一个小国 ,从国家生存和发展的角度出发 ,周旋于美、中、苏三个大国之 间 ,不断调整国家的外交政策 ,以期能得到更多的经济和军事援助 ,防御强邻印度。但当“鱼 ”与“熊掌 ” 不可兼得时 ,叶海亚本着“两利相权择其重 ,两害相衡取其轻 ”的原则 ,选择了在中美关系解冻过程中充 当双方联络的中间人。 二 中美关系解冻过程中的巴基斯坦渠道被称之为“从首脑、经首脑、到首脑 ”的秘密通道。事实上 ,华 盛顿通过巴基斯坦渠道在努力地传达三个方面的意图 :一是表达改善对华关系的愿望 ,并表明美国不会 同苏联相勾结 ,主宰亚洲事务 ;二是试探中方的态度和反应 ;三是力图开辟更为隐秘的高层对话渠道。 尼克松作为巴基斯坦渠道的开辟者 ,早在 1969年 8月 1日访问巴基斯坦时 ,就明确表示了第一个 层面的意图。 [ 10 ] (pp. 180 - 181)作为中美信息传递的中间人 ,巴基斯坦及时、主动地向美方通报“已通过 巴基斯坦赴北京参加国庆 20周年庆祝活动的代表团向北京转达尼克松总统的愿望 ”; [ 11 ]“叶海亚总统 准备会见中国驻巴大使张彤 ,转达相关信息 ”;“叶海亚总统准备借周恩来访问巴基斯坦的机会 ,谈论中 美关系 ” [ 12 ]等情况。为了进一步试探中国的反应 ,基辛格请叶海亚转告周恩来 ,美国将停止两艘驱逐舰 在台湾海峡的巡逻活动 ,但这并不影响美在台湾问题上的基本立场。同时 ,尼克松总统认为应考虑取消 对华贸易限制。 [ 11 ]北京在接收到信息后 ,对此的反应是 :感谢巴基斯坦在信息传递过程中所起的积极作 用 ;表示将释放两名乘游艇误入中国海域的美国人。在向中方多次传递信息的过程中 ,叶海亚也在反复 揣摩中方的意图 ,并向尼克松通报说 ,“估计中国愿意无条件恢复华沙大使级会谈 ”。 [ 13 ] 1970年 2月 23 日希拉利向基辛格转交了叶海亚总统的一封信 ,叶海亚在信中转达了中国的一些观点 :“北京认为越南 战争不再是妨碍中美关系发展的一个问题 ;北京不再担心美国和苏联在亚洲勾结。” [ 14 ]至此 ,美方通过 巴基斯坦对中国的态度已经有大致的了解。 华盛顿一直非常希望开辟一条更为隐秘的对华沟通渠道。基辛格曾分别于 1969年 12月 19日和 1970年 2月 24日两次向巴驻美大使希拉利表示 :希望巴基斯坦转告中国 :“如果中国愿意以一种比华 沙会谈更为安全、保密的形式或渠道进行谈判 ,美国同意接受 ”,“华盛顿和北京通过外交渠道的正常交 往会引起公众的注意 ,因而准备开辟由白宫掌控的华盛顿 ———北京秘密通道 ,并要确保这个通道的安 全 ”。 [ 15 ] 1970年 10月 25日 ,尼克松总统借联合国成立 25周年庆祝活动之机 ,再次向叶海亚表达了“美 国非常愿意派特使到北京 ,同北京建立秘密联系 ,建立一种比华沙会谈更为隐秘的沟通方式 ” [ 16 ]的愿 望。叶海亚总统借 1970年 11月 10日 - 14日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的机会 ,向周恩来转达了美国希望举 行更高级别会晤的愿望。 [ 17 ]然而 ,中美关系解冻的历史过程并不是美方发出信号 ,中国积极回应这样一 个简单的过程。尽管毛泽东也愿意同华盛顿建立秘密的沟通渠道来改善双边关系 ,但他不喜欢按部就 班地照美国人设计的方式联系。因而 ,他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回应了美方发出的信号 ———接见埃德加 · 斯诺和乒乓外交。 [ 18 ] (pp. 236 - 278)乒乓外交之后 ,中美双方又通过巴基斯坦渠道频繁传递信息 ,这条 “从首脑 ,经首脑 ,到首脑 ”的渠道比刚刚开启的时候更为畅通了 ,它在中美关系解冻的过程中起到了 “信使 ”和“传话筒 ”的作用 ,并最终促成 1971年 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的成功。 三 自 1969年 10月 15日到 1971年 8月 7日 ,中美双方通过巴基斯坦渠道传递的文件多达 49份。白 宫发出的文件一般是口述或打印在没有任何标记的白纸上 ,亲自交给巴基斯坦驻美国大使希拉利。他 将口信打印或手写出来 ,放入外交公文袋 (在极特殊的情况下使用信使 ) ,通过伊斯兰堡总统的秘书送 交叶海亚总统。中方的回复是通过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张彤直接交给叶海亚总统的。叶海亚会让他的 74
军事秘书通过外交部把中方的回复送到希拉利手中,然后再转交白宫。一些消息,如收到信笺后的确认 函,会用巴基斯坦外交部密码的形式发送到华盛顿或中国。基辛格在回忆录中写道:“希拉利说他无权 将文件留给我,所以他只能慢慢地口述,我记录下来。1(p01)巴基斯坦之所以用一种隐秘的手法在 中美之间传递信息,是为了符合华盛顿和北京的要求。这两个一直处于敌对状态的国家,尤其是华盛顿 不愿在事情未取得任何实质性的进展之前,引发公众的注意。(pvi·xv美国驻巴基斯坦大使约 瑟夫·法兰(Joseph Farland)©味参与信息的传递工作,并且也一直不知晓巴基斯坦渠道在中美关系解 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直至1971年5月7日,也就是在基辛格秘密访华的前夕,基辛格才告诉他巴基 斯坦渠道的作用,并希望他为华盛顿北京的高层会晤做准备。2) 综观巴基斯坦渠道开启和运作的全过程,华盛顿在开辟沟通渠道方面具有以下四方面特点。首先, 华盛顿叩开同中国对话大门的过程是双方互致友好的外交信号,运用非言语行为进行对话、沟通,表明 政策方向变化的过程。1969年12月3日,美驻波兰大使斯托塞尔在华沙一次公开的时装表演结束前 主动同中国外交官交谈,表达了希望能同中方进行会谈的愿望。中方在1969年12月7日释放了两名 乘游艇误入中国海域的美国人。美方取消了太平洋第七舰队在台湾海峡的巡逻。这种无声的信号都被 对方及时捕捉到,并得以正确地解读,从而为开启沟通渠道营造了较为缓和的氛围。其次,公开渠道与 秘密渠道(back channel))并用。华盛顿一方面运用传统外交手段同北京进行华沙大使级公开会谈,②另 一方面又同时探求秘密的巴基斯坦渠道。公开渠道可以引导社会舆论,为中美关系解冻营造有利的政 治氛围:秘密渠道可以避免外界干扰,易取得实质性进展。此外,华盛顿采用的双轨并行”方式有效地 避免了官僚体制内部国务院和国安会之间的分歧与摩擦。尼克松政府奉行的秘而不宣,小圈子 运作的“秘密外交”,虽有悖于传统外交模式,但却取得了重要突破。再次,华盛顿选取可靠的“第三 方做中美关系改善的中间人。一方面,弱化意识形态因素,选择同中国保持良好关系的巴基斯坦做中 间人;另一方面,选用可靠的命令执行者或“信使传递信息。希拉利具有职业外交官的良好素质,具有 克尽职守、严守机密、做事谨慎、考虑周全的优点,并且同基辛格私交甚笃。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改善 同中国的关系这一政策具有连续性和持久性。从1969年1月21日尼克松入主白宫对135次华沙会 谈寄予厚望,到1970年1月20日举行135次会谈,相隔仅一年的时间;从1969年8月1日尼克松请叶 海亚做中美关系解冻的中间人”,到1971年4月27日基辛格得知周恩来同意与美国特使在北京会晤, 相隔一年零八个月的时间。在此期间,华盛顿表现出足够的耐心和信心,在改善同中国的关系这一问题 上未表现出丝毫的动摇。虽然国务院和国家安全委员会有意见分歧,但只局限在具体实施步骤和方式 上,而非质疑政策本身。正如尼克松给叶海亚的一封信中所写道的:“你知道我有兴趣和中国领导人进 行更深入的会谈,尽管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我不会放弃。正如你所知道的,我们在探求同中国接 触的一切可能。在具体实施步骤上,华盛顿做到了计划周详、谨慎。在通过巴基斯坦渠道向北京传 递信息时,为确保中方能够有效地接受美方的建议,每次传递的信息不超过两条,做到了循序渐进、步步 深入。虽然华盛顿非常希望能尽快同北京直接进行秘密对话,但在节奏的把握上适度,力求做到不急不 缓,以免给中国留下过于急切的印象,从而避免在谈判中处于不利地位。 四 尼克松政府之所以能开启同中国对话的大门,是因为中美高层领导人都有改善双边关系的强烈意 愿,抵御苏联的扩张成为二者最大的共同利益。然而,战场上曾兵戎相向,长期对抗的敌对国家在开启 沟通渠道初始阶段,“预热时间较长。尼克松原本选择了两个同中国保持友好关系的国家,一个是较 温和的资本主义国家巴基斯坦,另一个是较温和的社会主义国家罗马尼亚充当中间人”,) 并借联合国25周年庆祝活动之机,分别向叶海亚和齐奥赛斯库表达了希望同中国举行更高层次会谈的 ①共和党人,曾在华盛顿任律师,B特工,曾在艾森豪威尔时期任美驻巴拿马和多米尼加共和国大使。 ②有关135、136次中美大使级会谈在中美关系解冻过程中作用,详见拙作:华沙渠道与中美关系解冻1969·1972华盛倾决策 内幕》,当代中因史研究2007年第2期,第94-101页。 75 1994-2010 China Academie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军事秘书通过外交部把中方的回复送到希拉利手中 ,然后再转交白宫。一些消息 ,如收到信笺后的确认 函 ,会用巴基斯坦外交部密码的形式发送到华盛顿或中国。基辛格在回忆录中写道 :“希拉利说他无权 将文件留给我 ,所以他只能慢慢地口述 ,我记录下来。” [ 10 ] (p. 701)巴基斯坦之所以用一种隐秘的手法在 中美之间传递信息 ,是为了符合华盛顿和北京的要求。这两个一直处于敌对状态的国家 ,尤其是华盛顿 不愿在事情未取得任何实质性的进展之前 ,引发公众的注意。 [ 19 ] (pp. xvii - xviii)美国驻巴基斯坦大使约 瑟夫 ·法兰 (Joseph Farland) ①未参与信息的传递工作 ,并且也一直不知晓巴基斯坦渠道在中美关系解 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直至 1971年 5月 7日 ,也就是在基辛格秘密访华的前夕 ,基辛格才告诉他巴基 斯坦渠道的作用 ,并希望他为华盛顿 —北京的高层会晤做准备。 [ 20 ] 综观巴基斯坦渠道开启和运作的全过程 ,华盛顿在开辟沟通渠道方面具有以下四方面特点。首先 , 华盛顿叩开同中国对话大门的过程是双方互致友好的外交信号 ,运用非言语行为进行对话、沟通 ,表明 政策方向变化的过程。1969年 12月 3日 ,美驻波兰大使斯托塞尔在华沙一次公开的时装表演结束前 主动同中国外交官交谈 ,表达了希望能同中方进行会谈的愿望。中方在 1969年 12月 7日释放了两名 乘游艇误入中国海域的美国人。美方取消了太平洋第七舰队在台湾海峡的巡逻。这种无声的信号都被 对方及时捕捉到 ,并得以正确地解读 ,从而为开启沟通渠道营造了较为缓和的氛围。其次 ,公开渠道与 秘密渠道 ( back channel)并用。华盛顿一方面运用传统外交手段同北京进行华沙大使级公开会谈 , ②另 一方面又同时探求秘密的巴基斯坦渠道。公开渠道可以引导社会舆论 ,为中美关系解冻营造有利的政 治氛围 ;秘密渠道可以避免外界干扰 ,易取得实质性进展。此外 ,华盛顿采用的“双轨并行 ”方式有效地 避免了官僚体制内部 ———国务院和国安会之间的分歧与摩擦。尼克松政府奉行的“秘而不宣 ,小圈子 运作 ”的“秘密外交 ”,虽有悖于传统外交模式 ,但却取得了重要突破。再次 ,华盛顿选取可靠的“第三 方 ”做中美关系改善的中间人。一方面 ,弱化意识形态因素 ,选择同中国保持良好关系的巴基斯坦做中 间人 ;另一方面 ,选用可靠的命令执行者或“信使 ”传递信息。希拉利具有职业外交官的良好素质 ,具有 克尽职守、严守机密、做事谨慎、考虑周全的优点 ,并且同基辛格私交甚笃。最后需要指出的是 :“改善 同中国的关系 ”这一政策具有连续性和持久性。从 1969年 1月 21日尼克松入主白宫对 135次华沙会 谈寄予厚望 ,到 1970年 1月 20日举行 135次会谈 ,相隔仅一年的时间 ;从 1969年 8月 1日尼克松请叶 海亚做中美关系解冻的“中间人 ”,到 1971年 4月 27日基辛格得知周恩来同意与美国特使在北京会晤 , 相隔一年零八个月的时间。在此期间 ,华盛顿表现出足够的耐心和信心 ,在改善同中国的关系这一问题 上未表现出丝毫的动摇。虽然国务院和国家安全委员会有意见分歧 ,但只局限在具体实施步骤和方式 上 ,而非质疑政策本身。正如尼克松给叶海亚的一封信中所写道的 :“你知道我有兴趣和中国领导人进 行更深入的会谈 ,尽管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但我不会放弃。正如你所知道的 ,我们在探求同中国接 触的一切可能。” [ 13 ]在具体实施步骤上 ,华盛顿做到了计划周详、谨慎。在通过巴基斯坦渠道向北京传 递信息时 ,为确保中方能够有效地接受美方的建议 ,每次传递的信息不超过两条 ,做到了循序渐进、步步 深入。虽然华盛顿非常希望能尽快同北京直接进行秘密对话 ,但在节奏的把握上适度 ,力求做到不急不 缓 ,以免给中国留下过于急切的印象 ,从而避免在谈判中处于不利地位。 四 尼克松政府之所以能开启同中国对话的大门 ,是因为中美高层领导人都有改善双边关系的强烈意 愿 ,抵御苏联的扩张成为二者最大的共同利益。然而 ,战场上曾兵戎相向 ,长期对抗的敌对国家在开启 沟通渠道初始阶段 ,“预热 ”时间较长。尼克松原本选择了两个同中国保持友好关系的国家 ,一个是较 温和的资本主义国家 ———巴基斯坦 ,另一个是较温和的社会主义国家 ———罗马尼亚充当“中间人 ”, [ 21 ] 并借联合国 25周年庆祝活动之机 ,分别向叶海亚和齐奥赛斯库表达了希望同中国举行更高层次会谈的 75 ① ② 共和党人 ,曾在华盛顿任律师 , FB I特工 ,曾在艾森豪威尔时期任美驻巴拿马和多米尼加共和国大使。 有关 135、136次中美大使级会谈在中美关系解冻过程中作用 ,详见拙作 :《华沙渠道与中美关系解冻 1969 - 1972———华盛顿决策 内幕 》,《当代中国史研究 》2007年第 2期 ,第 94 - 101页
愿望。2此后,罗马尼亚驻美大使博格丹(Comeliu Bogdan)也曾多次在中美之间传递信息。但史实最 终证明:巴基斯坦渠道比罗马尼亚渠道更为有效。美国似乎更倾向于巴基斯坦渠道,因为在美国人看来 罗马尼亚属于苏联主导下的社会主义阵营,它会使许多事情变得复杂。11(pp703.704) 当中美华沙大使级会谈举步维艰的时候,华盛顿还试图建立巴黎秘密渠道。黑格曾指示美驻法武 官沃尔特斯通过法国负责巴黎谈判的萨蒂尼大使(Jean Sainteny)接触中方代表,以求建立巴黎秘密渠 道,但未能如愿。2此外,华盛顿还通过美在香港的领事馆搜集中方情报。严格地说,香港是华盛顿的 一个观察哨,信息的传递也是从香港到华盛顿的单向流动。24] 巴基斯坦出于自身地缘政治利益的考虑,在中美高层领导人之间频繁传递信息,其主要目的之一就 是希望得到美国的军事援助。为了继续保持同巴基斯坦的友好关系,尼克松也准备在军事援助方面做 出一种姿态,但他同时意识到美国放松杀伤性武器转移的禁令会引起印度的不安。尼克松政府用了近 一年的时间考虑如何向巴提供军事援助。1970年10月8日,也就是叶海亚赴美参加联合国25周年庆 祝活动前夕,美国宣布对巴基斯坦实行“一次例外”,允许巴基斯坦购买价值5千万美金的飞机和300 辆载人装甲车。⑧1(印183)尼克松政府时期,美国的南亚政策服务于其对苏缓和的全球战略。事实上,在 美国的全球战略中,南亚的重要性是有限的。在尼克松每年一度向国会提交的对外政策报告中,1970 年,南亚部分在长达85页的报告中只占1页;1971年,南亚部分在125页的报告中只占3页。而后者可 以总结为:美国的南亚政策是促进经济发展,增加人道主义关怀,鼓励印度和巴基斯坦解决地区纠纷,确 保苏联和中国均不能在南亚谋求主导地位。这表明美国可以接受印度的不结盟政策和巴基斯坦调整外 交政策。报告说我们无意迫使印巴双方寻求比它们各自的国家利益更为需要的紧密关系。州1(仰 143.144)26](pp279.281)然而,华盛顿还需要巴基斯坦在中美之间传递信息,所以尼克松政府要适时地 向巴基斯坦提供一定的经济和军事援助。但无论美国对巴基斯坦提供怎样的援助,都不会超出其在南 亚实施均衡外交政策的原则。 总之,华盛顿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用近两年半的时间(1969年1月到1971年5月)叩开了同北京 对话的大门,拉开了基辛格秘密访华的一幕,从而揭开了中美关系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宋德星.论巴基斯坦联盟外交及其困境[J].南亚研究,2001,[11]Oct10,1969,Memo fiom Kissinger the President President (1). Yahya and Communist China[Z].Source:NSCF box 1031. [2赵伯乐.当代南亚国际关系Ml.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12]Aug28,1969,Memcon by Harold Saunders National Security 社,2003. Council Staff,of Conversation with Ambassador Agha Hilaly [3 ]P.L.Bhola Pakistan China Relations:Search for Politico- [Z].Source:NPMP,NSCF,box 1032 Strategic Relations [M].Japur.R.B.S A.Publishers,1986 [13]Dec 23.1969.Saunders o Kissinger Your Meeting with Am- [4 ]Bhabani Sen Gupta The Fulcnm ofAsia [M ]New York:Pega- bassador Hilaly-4:50 P.M.Tuesday,Dec 23,with Nixon letter 1s1970 to Yahya Khan attached [Z].Source:NPMP,NSCF,box 1031. 5 ]S P.Seth Sino Indian Relations Changing Perspectives[J]. [14]24 Feb 1970,Kissinger to N ixon Message from President Yahya Problems of Comm unisn,March April 1974,Na XX IlI on China[Z].Source:NPMP,box 138 [6 W illiam Bamds China and Am erica:The Search for a Ner Rela-[15 ]Memcon on Meeting with Hilaly on 19 Dec 1969 [Z].Source: tionship [M ]New York: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1977. NPMP,NSCF,box 624. [7]S M.Burke Pakistan's Foreign Policy:An Historical Analysis [16]25 Oct,1970,Memocon Meeting Between the President and Pa- [M ]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3. kistan President Yahya [Z ]25 Oct 1970,Source:NEMP, [8 Dennis Kux The US and Pakistan 1947-2000:D isenchanted AF NSCF,box 1032 lies [M ]Washingion D.C.Woodrow W ilson Center Press,[17]5 Jan 1971,Memo of Record by Col R ichard T Kennedy,16 2001. Dec 1970,"encbsing response o PRC via Hilaly and Yahya, [9 ]G M.Choudhury India,Pakistan.Bangladesh and Major Par- delivered in Beijing"[Z].Source:NEMP,NSCF,box 1031 ers:Politics of a Divided Subcontinent [M ]New York:Free [18]Chen Jian Mao's China and the Cold War [M ]University of Pes8,1975. North Carolina Press,2001. [10 Henry Kissinger White House Years [M ]Bertelsann:L ittle [19]F.S A ijaevddin Frm a Head,through a Head.to a Head B rown and Company,1979 [M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76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enki.net
愿望。 [ 22 ]此后 ,罗马尼亚驻美大使博格丹 (Corneliu Bogdan)也曾多次在中美之间传递信息。但史实最 终证明 :巴基斯坦渠道比罗马尼亚渠道更为有效。美国似乎更倾向于巴基斯坦渠道 ,因为在美国人看来 罗马尼亚属于苏联主导下的社会主义阵营 ,它会使许多事情变得复杂。 [ 10 ] (pp. 703 - 704) 当中美华沙大使级会谈举步维艰的时候 ,华盛顿还试图建立巴黎秘密渠道。黑格曾指示美驻法武 官沃尔特斯通过法国负责巴黎谈判的萨蒂尼大使 (Jean Sainteny)接触中方代表 ,以求建立巴黎秘密渠 道 ,但未能如愿。 [ 23 ]此外 ,华盛顿还通过美在香港的领事馆搜集中方情报。严格地说 ,香港是华盛顿的 一个观察哨 ,信息的传递也是从香港到华盛顿的单向流动。 [ 24 ] 巴基斯坦出于自身地缘政治利益的考虑 ,在中美高层领导人之间频繁传递信息 ,其主要目的之一就 是希望得到美国的军事援助。为了继续保持同巴基斯坦的友好关系 ,尼克松也准备在军事援助方面做 出一种姿态 ,但他同时意识到美国放松杀伤性武器转移的禁令会引起印度的不安。尼克松政府用了近 一年的时间考虑如何向巴提供军事援助。1970年 10月 8日 ,也就是叶海亚赴美参加联合国 25周年庆 祝活动前夕 ,美国宣布对巴基斯坦实行“一次例外 ”,允许巴基斯坦购买价值 5千万美金的飞机和 300 辆载人装甲车。 [ 8 ] (p. 183)尼克松政府时期 ,美国的南亚政策服务于其对苏缓和的全球战略。事实上 ,在 美国的全球战略中 ,南亚的重要性是有限的。在尼克松每年一度向国会提交的对外政策报告中 , 1970 年 ,南亚部分在长达 85页的报告中只占 1页 ; 1971年 ,南亚部分在 125页的报告中只占 3页。而后者可 以总结为 :美国的南亚政策是促进经济发展 ,增加人道主义关怀 ,鼓励印度和巴基斯坦解决地区纠纷 ,确 保苏联和中国均不能在南亚谋求主导地位。这表明美国可以接受印度的不结盟政策和巴基斯坦调整外 交政策。报告说“我们无意迫使印巴双方寻求比它们各自的国家利益更为需要的紧密关系。” [ 25 ] (pp. 143 - 144) [ 26 ] (pp. 279 - 281)然而 ,华盛顿还需要巴基斯坦在中美之间传递信息 ,所以尼克松政府要适时地 向巴基斯坦提供一定的经济和军事援助。但无论美国对巴基斯坦提供怎样的援助 ,都不会超出其在南 亚实施均衡外交政策的原则。 总之 ,华盛顿经过不懈的努力 ,终于用近两年半的时间 (1969年 1月到 1971年 5月 )叩开了同北京 对话的大门 ,拉开了基辛格秘密访华的一幕 ,从而揭开了中美关系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 [ 1 ]宋德星. 论巴基斯坦联盟外交及其困境 [J ]. 南亚研究 , 2001, (1). [ 2 ]赵伯乐. 当代南亚国际关系 [M ].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 , 2003. [ 3 ] P. L. Bhola. Pakistan - China Relations: Search for Politico - S trategic Relations [M ]. Jaipur: R. B. S. A. Publishers, 1986. [ 4 ]Bhabani Sen Gup ta. The Fulcrum of Asia [M ]. New York: Pega2 sus, 1970. [ 5 ] S. P. Seth. Sino - Indian Relations: Changing Perspectives[ J ]. Problem s of Comm unism ,March - Ap ril 1974, No. XX III. [ 6 ]W illiam Barnds. China and Am erica: The Search for a N ew Rela2 tionship [M ].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1977. [ 7 ] S. M. Burke. Pakistan’s Foreign Policy: An Historical Analysis [M ].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3. [ 8 ]Dennis Kux. The US and Pakistan 1947 - 2000: D isenchanted A l2 lies [M ]. Washington D. C. : Woodrow W ilson Center Press, 2001. [ 9 ] G. M. Choudhury. India, Pakistan, B angladesh and M ajor Pow2 ers: Politics of a D ivided Subcontinent [M ]. New York: Free Press, 1975. [ 10 ] Henry Kissinger. W hite House Years [M ]. Bertelsman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1979. [ 11 ]Oct. 10, 1969, Memo from Kissinger to the President. President Yahya and Communist China[ Z]. Source: NSCF box 1031. [ 12 ]Aug. 28, 1969, Memcon by Harold Saunders. 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 Staff, of Conversation with Ambassador Agha Hilaly [ Z]. Source: NPMP, NSCF, box 1032. [ 13 ]Dec. 23, 1969, Saunders to Kissinger. Your Meeting with Am2 bassador Hilaly - 4: 50 P. M. Tuesday, Dec. 23, with N ixon letter to Yahya Khan attached [ Z]. Source: NPMP, NSCF, box 1031. [ 14 ]24 Feb. 1970, Kissinger to N ixon. Message from President Yahya on China[ Z]. Source: NPMP, box 138. [ 15 ]Memcon on Meeting with Hilaly on 19 Dec. 1969 [ Z]. Source: NPMP, NSCF, box 624. [ 16 ]25 Oct. , 1970, Memocon. MeetingBetween the President and Pa2 kistan President Yahya [ Z ]. 25 Oct. 1970, Source: NPMP, NSCF, box 1032. [ 17 ]5 Jan. 1971, Memo of Record by Col. Richard T. Kennedy, 16 Dec. , 1970, “enclosing response to PRC via Hilaly and Yahya, delivered in Beijing”[ Z]. Source: NPMP, NSCF, box 1031. [ 18 ]Chen Jian. M ao’s China and the Cold W ar [M ].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2001. [ 19 ] F. S. A ijaevddin. From a Head, through a Head, to a Head [M ].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