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理论 过男维济5k治2007年第2期 冷战国际史与 国际关系理论的链接 构建中国国际关系研究体系的路径探索 张曙光 【内容提要】冷战国际史的研究应该与现代国际关系理论的探索相链接。作者认为,冷战 国际关系的经历不仅应该成为检测国际关系理论假设的一个时空实验室”,而且也应该成为 当代与未来国际关系理论研究新议题的设定以及现存国际关系理论假设与模式检验的参照体 系。自冷战以来,主要大国不断解密和公布的档案文献为国际关系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难以替 代的数据库”。如果中国“新生代的国际关系理论学者能够对西方国际关系理论进行深刻与 精确的诠释并进行延伸研究,同时尝试采用理论指导”与“历史实证相结合的方法,这样必将 为形成中国国际关系研究与理论体系做出贡献。 关键词】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冷战研究;外交史档案;国际关系研究议题设置;历史实证 【作者简介】张曙光,上海外国语大学特聘教授、美国马里兰大学教授。(上海邮编: 200083)。 【中图分类号】D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550(2007)02-0007-08 中国国际关系研究能否构建出新的理论体系?对 的机遇。 此,学者们仍莫衷一是。①本文认为,关键性的前提是 首先,冷战国际关系应该成为检测当代国际关系 如何构建出切实可行的国际关系研究的方法体系。一 理论假设的一个时空实验室”。不同于自然科学研 个值得尝试的方法是将国际关系理论和国际关系史的 究,社会科学研究长期受到理论检验与实验手段“不 研究相链接,即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将国际关系史当做 科学甚至缺位的困扰,国际关系理论的研究更是如 理论假设检验和实证的时空试验室和数据库,国际 此,以致大多数理论仍停留在思辨、假设与概念化的层 关系史研究以国际关系理论为史实“复原的分析性 面,因而迫切需要一个可操作的试验时空”。20世纪 框架。一个能够承载这样链接的学术载体应该是对 对整个人类产生根本性影响的世界性战争分别是第一 怜战国际史(The Cold W ar Intemational History)研 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随后是美苏间的冷战。 究。② 根据并非严格的历史断代法,第一次世界大战持续了 四年(1914~1918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打了六年 链接冷战国际史 (1939~1945年),冷战则用了45年才宣告结束(1946 与国际关系理论的思考 一1991年),时间长度上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十倍,第 冷战国际史研究与国际关系理论探索相结合应该 ①参见王逸舟:绪论》,载王逸舟主编:《仲国因际关系研究 成为国际关系跨领域研究的有益尝试。如何将冷战国 (1995~2005)》,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60页。 际史和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两者实现在研究方法上有机 ②为推动对冷战国际史的研究,美因国际关系研究机构威尔逊 国际学术交流中心于1995年成立了怜战因际史研究项目”。美国的 的、深度的结合,这对中国国际关系学者来说,既是一 哈佛大学、俄亥俄大学以及英因的伦敦政治与经济学院也分别成立了 个具有学理意义的挑战,也是一个开启学术创新路径 怜战国际史研究与教学机构。 7—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2007年第 2期 冷战国际史与 国际关系理论的链接 ———构建中国国际关系研究体系的路径探索 张曙光 【内容提要 】 冷战国际史的研究应该与现代国际关系理论的探索相链接。作者认为 ,冷战 国际关系的“经历 ”不仅应该成为检测国际关系理论假设的一个时空“实验室 ”,而且也应该成为 当代与未来国际关系理论研究新议题的设定以及现存国际关系理论假设与模式检验的参照体 系。自冷战以来 ,主要大国不断解密和公布的档案文献为国际关系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难以替 代的“数据库 ”。如果中国“新生代 ”的国际关系理论学者能够对西方国际关系理论进行深刻与 精确的诠释并进行延伸研究 ,同时尝试采用“理论指导 ”与“历史实证 ”相结合的方法 ,这样必将 为形成中国国际关系研究与理论体系做出贡献。 【关键词 】 国际关系理论研究 ;冷战研究 ;外交史档案 ;国际关系研究议题设置 ;历史实证 【作者简介 】 张曙光 ,上海外国语大学特聘教授、美国马里兰大学教授。 (上海 邮编 : 200083)。 【中图分类号 】 D80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6 - 9550 (2007) 02 - 0007 - 08 中国国际关系研究能否构建出新的理论体系 ? 对 此 ,学者们仍莫衷一是。① 本文认为 ,关键性的前提是 如何构建出切实可行的国际关系研究的方法体系。一 个值得尝试的方法是将国际关系理论和国际关系史的 研究相链接 ,即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将国际关系史当做 理论假设检验和实证的时空“试验室 ”和数据库 ,国际 关系史研究以国际关系理论为史实“复原 ”的分析性 框架。一个能够承载这样链接的学术载体应该是对 “冷战国际史 ( The Cold W ar International H istory) ”研 究。② 一 链接冷战国际史 与国际关系理论的思考 冷战国际史研究与国际关系理论探索相结合应该 成为国际关系跨领域研究的有益尝试。如何将冷战国 际史和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两者实现在研究方法上有机 的、深度的结合 ,这对中国国际关系学者来说 ,既是一 个具有学理意义的挑战 ,也是一个开启学术创新路径 的机遇。 首先 ,冷战国际关系应该成为检测当代国际关系 理论假设的一个时空“实验室 ”。不同于自然科学研 究 ,社会科学研究长期受到理论检验与实验手段“不 科学 ”甚至缺位的困扰 ,国际关系理论的研究更是如 此 ,以致大多数理论仍停留在思辨、假设与概念化的层 面 ,因而迫切需要一个可操作的“试验时空 ”。20世纪 对整个人类产生根本性影响的世界性战争分别是第一 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 ,随后是美苏间的冷战。 根据并非严格的历史断代法 ,第一次世界大战持续了 四年 ( 1914 ~1918 年 ) , 第二次世界大战打了六年 (1939~1945年 ) ,冷战则用了 45年才宣告结束 (1946 ~1991年 ) ,时间长度上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十倍 ,第 — 7 — 国际关系理论 ① ② 参见王逸舟 :《绪论 》,载王逸舟主编 :《中国国际关系研究 (1995~2005)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 2006年版 , 第 1~60页。 为推动对冷战国际史的研究 ,美国国际关系研究机构“威尔逊 国际学术交流中心 ”于 1995年成立了“冷战国际史研究项目 ”。美国的 哈佛大学、俄亥俄大学以及英国的伦敦政治与经济学院也分别成立了 “冷战国际史 ”研究与教学机构
冷战国际史与国际关系理论的链接 二次世界大战的七倍。更为重要的是,不同于对两次 了集体安全、战略威慑、军备控制、危机管理甚至有限 世界大战的历史研究,史学家们未等冷战结束,他们就 战争。解决国际冲突的方式是否发生了范式转换 开始撰写冷战历史了,@使得这样的当代历史(con~ (paradign sh),如从解决到管理再到弥合(reconcil temporary history)”2表现出超常的领域宽泛性和内容 iation)”? 不稳定性。冷战主导了近半个世纪的国际关系,虽然 议题五:国际合作规范体制的建构。冷战的阵 冷战大致是以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为标志而告终的, 营对抗并未阻碍甚至延缓国际间的多面和深度合 但国际体系、大国行为逻辑和决策者的思维惯性并未 作。到底应该如何评估冷战状态下国际合作的规范 随着冷战结束而终结,以致冷战不仅具有历史的延续 (Nom)和机制(Regme)的构建与实施?这些规范和 性,也隐含了当今与未来的时间向度。冷战在20世纪 体制是否也适用于非冷战形态下的国际社会?新的规 国际关系中也具有特殊的空间向度。冷战的影响面并 范机制的建构是否导致国际关系主体的变化(从国 不局限于世界的地理空间(二战结束时,大多数民族 家政府到非国家政府)? 国家实际上都不同程度地受制于冷战国际关系体 议题六:科技革命与国际关系的关联。冷战中革 系),同时延伸至国际的社会空间。由于冷战的原因, 命性的科技进步既促进了人类发展,但也恶化了国际 现代社会至少在12个方面(军事、外交、政治、法律、 安全。科技到底能否成为当代国际关系中的一个重要 情报经济、教育、科技、医药、体育、艺术和社会)发生 自变量甚至一个新的分析范式? 了根本性变迁。正是由于其特殊的时空条件,冷战作 议题七:民主和平的评估。冷战的告终是否真 为验证国际关系理论的历史实验室的功能应予以 的就标志着人类历史终结”了?如果说冷战中硬实 利用。 力”遏制、威慑和胁迫能力)的作用下降、“软权力” 其次,冷战国际关系应该成为设定当代与未来国 (心理、价值观、意识形态影响力③)的地位上升,那么 际关系理论研究新议题的参照体系。正是考虑到冷战 民主、自由、人权在多大程度上能确保世界“长治久 国际关系所显现的特性,研究者可以对一些涉及国际 安”? 关系终极问题的议题进行重新设置。笔者认为可 再次,冷战国际关系应该成为检验现存国际关系 以从七个方面对议题进行重新设置,分别如下: 理论模式的参照体系。尽管处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时 议题一:“大国体系(great-power system)的变迁 期,冷战仍然继承了传统国际关系的基本属性。现代 规律。如果冷战国际关系的主旋律为(美苏之间的) 国际关系理论主要产生于对至少500年以来民族国家 超级大国关系,那么到底是什么在维系和构建超 对外交往行为轨迹的研究。其中无论是成论(均势、 级”大国体系?为什么一个超级大国苏联)会最终自 地缘政治),还是假设(威慑、霸权、危机处理、国际体 动放弃超级大国地位? 制、相互依存、一体化等),都对冷战研究具有框架性 议题二:“力量分布(power distribution)的变化轨 的指导意义。更重要的是,它们能够在冷战国际关系 迹。冷战大都由两极(bipolarity)在维持均势,但不乏 的体系内得到进一步验证。例如,国际关系学者可以 构建多极体系(muli-polarity)的努力。传统的极” 对冷战中民族国家的外交与安全决策行为进行多层面 是否仍是描述力量分布的坐标?在衡量超、大、中、 小国家上,有无新的指数(如核力量或软力量”)? 1 John Lewis Gaddis,We Nar Knav:Rethinking Cold War History. 议题三:世界经济对国际社会的影响。如果说以 New York:Oxord University Press,1997,pp.281-282 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为特征的冷战时期世界经 ②美国冷战因际史研究的代表性人物约翰·加迪斯(John Lewis 济新变化导致国际社会的变迁,那么国际社会中民族 Gaddis)为了推广当代历史”研究的概念,于20世纪90年代初在俄亥 俄大学设立了当代历史研究所”。 国家的对外行为(身份认同、对待资源和环境的态度 ③此类代表作包括:Michael H.Hunt,ldeology and U.S Foreign 等)是否也因此发生本质变化? Policy.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87:Eugene R Wittkopf, 议题四:国际冲突的解决方式。为避免在超级 Faces of Intemationalisn,Duthan:Duke University Press,1990;John G Stossinger,Cnsaders and Prgnatists New York:Norton,1985;Kenneth 大国”之间发生直接军事对抗,冷战中国际冲突的解 W.Thompson,Traditions and Vales in Politics and Diplanacy.Baton 决方式既包含了传统的军事结盟和外交谈判,也尝试 Rouge: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92. -8- 1994-2010 China Academie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二次世界大战的七倍。更为重要的是 ,不同于对两次 世界大战的历史研究 ,史学家们未等冷战结束 ,他们就 开始撰写冷战历史了 , ①使得这样的“当代历史 ( con2 temporary history) ”②表现出超常的领域宽泛性和内容 不稳定性。冷战主导了近半个世纪的国际关系 ,虽然 冷战大致是以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为标志而告终的 , 但国际体系、大国行为逻辑和决策者的思维惯性并未 随着冷战结束而终结 ,以致冷战不仅具有历史的延续 性 ,也隐含了当今与未来的时间向度。冷战在 20世纪 国际关系中也具有特殊的空间向度。冷战的影响面并 不局限于世界的地理空间 (二战结束时 ,大多数民族 国家实际上都不同程度地受制于冷战国际关系体 系 ) ,同时延伸至国际的社会空间。由于冷战的原因 , 现代社会至少在 12个方面 (军事、外交、政治、法律、 情报、经济、教育、科技、医药、体育、艺术和社会 )发生 了根本性变迁。正是由于其特殊的时空条件 ,冷战作 为验证国际关系理论的历史“实验室 ”的功能应予以 利用。 其次 ,冷战国际关系应该成为设定当代与未来国 际关系理论研究新议题的参照体系。正是考虑到冷战 国际关系所显现的特性 ,研究者可以对一些涉及国际 关系“终极问题 ”的议题进行重新设置。笔者认为可 以从七个方面对议题进行重新设置 ,分别如下 : 议题一 :“大国体系 ( great - power system) ”的变迁 规律。如果冷战国际关系的主旋律为 (美苏之间的 ) “超级大国 ”关系 ,那么到底是什么在维系和构建“超 级 ”大国体系 ? 为什么一个超级大国 (苏联 )会最终自 动放弃“超级 ”大国地位 ? 议题二 :“力量分布 (power distribution) ”的变化轨 迹。冷战大都由两极 ( bipolarity)在维持均势 ,但不乏 构建多极体系 (multi - polarity)的努力。传统的“极 ” 是否仍是描述力量分布的坐标 ? 在衡量“超、大、中、 小 ”国家上 ,有无新的指数 (如核力量或“软力量 ”) ? 议题三 :世界经济对国际社会的影响。如果说以 经济“一体化 ”和“全球化 ”为特征的冷战时期世界经 济新变化导致国际社会的变迁 ,那么国际社会中民族 国家的对外行为 (身份认同、对待资源和环境的态度 等 )是否也因此发生本质变化 ? 议题四 :国际冲突的解决方式。为避免在“超级 大国 ”之间发生直接军事对抗 ,冷战中国际冲突的解 决方式既包含了传统的军事结盟和外交谈判 ,也尝试 了集体安全、战略威慑、军备控制、危机管理甚至有限 战争。解决国际冲突的方式是否发生了范式转换 (paradigm shift) ,如从解决到管理再到“弥合 ( reconcil2 iation) ”? 议题五 :国际合作规范 /体制的建构。冷战的“阵 营 ”对抗并未阻碍甚至延缓国际间的多面和深度合 作。到底应该如何评估冷战状态下国际合作的规范 (Norm)和机制 (Regime)的构建与实施 ? 这些规范和 体制是否也适用于非冷战形态下的国际社会 ? 新的规 范 /机制的建构是否导致国际关系主体的变化 (从国 家政府到非国家政府 ) ? 议题六 :科技革命与国际关系的关联。冷战中革 命性的科技进步既促进了人类发展 ,但也恶化了国际 安全。科技到底能否成为当代国际关系中的一个重要 自变量甚至一个新的分析范式 ? 议题七 :“民主和平 ”的评估。冷战的告终是否真 的就标志着人类历史“终结 ”了 ? 如果说冷战中“硬实 力 ”(遏制、威慑和胁迫能力 )的作用下降、“软权力 ” (心理、价值观、意识形态影响力 ③)的地位上升 ,那么 “民主、自由、人权 ”在多大程度上能确保世界“长治久 安 ”? 再次 ,冷战国际关系应该成为检验现存国际关系 理论模式的参照体系。尽管处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时 期 ,冷战仍然继承了传统国际关系的基本属性。现代 国际关系理论主要产生于对至少 500年以来民族国家 对外交往行为轨迹的研究。其中无论是成论 (均势、 地缘政治 ) ,还是假设 (威慑、霸权、危机处理、国际体 制、相互依存、一体化等 ) ,都对冷战研究具有框架性 的指导意义。更重要的是 ,它们能够在冷战国际关系 的体系内得到进一步验证。例如 ,国际关系学者可以 对冷战中民族国家的外交与安全决策行为进行多层面 — 8 — 冷战国际史与国际关系理论的链接 ① ② ③ John Lewis Gaddis, W e N ow Know: Rethinking Cold W ar Histor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pp. 281 - 282. 美国冷战国际史研究的代表性人物约翰 ·加迪斯 (John Lewis Gaddis)为了推广“当代历史 ”研究的概念 ,于 20世纪 90年代初在俄亥 俄大学设立了“当代历史研究所 ”。 此类代表作包括 : M ichael H. Hunt, Ideology and U. S. Foreign Policy,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7; Eugene R. W ittkopf, Faces of Internationalism ,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1990; John G. Stossinger, Crusaders and Pragm atists, New York: Norton, 1985; Kenneth W. Thomp son, Traditions and Values in Politics and D iplom acy, Baton Rouge: 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92
¥号组济5k治2007年第2期 分析,这些层面包括:(1)利弊计算:(2)外来威胁认 一条客观、理性且可操作的路径④,然而值得进一步探 知;(3)威慑、胁迫和遏制;(4)使用武力决定,(5)风险 究的空间仍很大。 评估和控制;(6)结盟选择(与维护)行为;(7)正(援 助)负(制裁)面经济外交实施,(8)机构整合;(9)资 二 国际关系理论学者 源配置;(10)国内政治动员;(11)战略文化建构等。 对冷战国际史成果的借鉴 同时,如果国际关系学者将单个的决策行为放在一个 较长的时空段内、使用“历史长焦距或深度比较的方 无论是在冷战期间,还是在冷战结束以后,西方国 法©去检验或提炼,完全有可能得出接近理论意义 际关系理论学者的研究均受到了冷战史学家们如何解 的推论,而这样的研究成果距离构建国际关系理论的 读大国制定和执行外交与安全政策的极大影响。为了 科学要求也就不远了。 说明或检验某个国际关系理论假设,他们间接引用国 最后,自冷战以来,主要大国不断解密和公布的档 际关系史学家的成果,或是直接运用第一手历史资料, 案文献应该成为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数据库”。支 运用归纳和演绎推理的方法,初步形成了史论兼蓄的 撑现存冷战国际关系研究成果的一个最大、利用率最 特点。 高的文献数据库应属美国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解密 格兰·阿利森(Graham T Allison)就是一个很好 的外交和安全档案。在冷战结束后的15年间,美国开 的例子,他运用冷战期间大国处理危机事件的经典事 放了大量冷战时期的军事、外交档案(包括国家安全 件,精细阐述一个国际关系的理论假设。格兰·阿利 委员会、国务院、国防部、参谋长联席会议、中央情报局 森在《决策要素:解读古巴导弹危机》一书中,⑤聚焦于 等部门的文件)。罗斯福到尼克松时期的核心材料大 美国肯尼迪政府于1962年10月处理古巴导弹危机的 都已由国务院的历史编辑委员会以《美国对外关系文 决策过程这一危机几乎是美苏冷战中最为危险的危 件汾卷出版,②此后的大量档案也由国家安全档案馆 机事件),并细致地检验了他关于“官僚政治制约对外 根据美国的《伯由信息法案在互联网上公布。③其他 政策的理性选择的理论模式。他主要依据政府公开 西方大国如英国、法国、联邦德国、加拿大等定期公布 资料和事后对当事者的“访谈”,对肯尼迪总统在处理 的涉外档案也十分系统,不少核心文献都己经“数字 危机过程中所依赖的智囊一特别行政委员会(Ex 化了,查阅和使用非常方便。更令人鼓舞的是,冷战 Cm)”进行了多层次分析,发现在这样一个特殊 结束后前苏联和东欧国家开始有选择地解密外交档 的决策平台上,美国联邦机构内所有涉外机构(白宫、 案。此外,中国在过去20年间也公布了数量甚大的对 国家安全委员会、国务院、国防部、参谋长联席会议、中 外政策资料(特别是外交部档案近期开放的原始档 央情报局、各军兵种等)无一例外地为了各自机构的 案)。现存所有的(加上仍在不断公布的)数以百万 功能和利益(话语权、影响力、预算资源等)的扩容而 页)计的冷战时期大国外交与国防档案资料,为从事 极力争斗,以致最高决策无法按国家安全利益的根本 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学者们进行多案例、深度比较分 需要实施理性选择。阿利森的机构政治”三模式和 析时提供了厚实的资料基础,也为构建国际关系理论, 特别是在进行定量甚至模型分析时提供了一个社会科 1Paul Kennedy,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Great Poverx:Econcm ic 学研究中难以替代的数据库。 Change and Military Conflict from 1500 to 2000.New Yotk:Random Houe,1987,Pp3-15 自冷战结束以来,西方国际关系学界己注意到当 ②尼克松时期的中美外交关系档案第17卷已于2006年8月出 代国际关系理论与现代国际关系史在研究方法上出现 版,共1l55页。参见U.S Deparment of State,,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的分化,这种分化使国际关系的理论工作者抱怨历史 United States China.1969-1972.Vol 17,Washingtn,D.C:Govem- ment Printing Office,2006. 学者只知史实描述与考证,对理论构建不仅毫无兴趣 ③内容参见hp:/www gvu edu/.nsarchiv/。 且贡献甚微;历史学者则批评国际关系的理论工作者 ④早在1988年春,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就此议题召开了国际关系 不懂历史、忽视历史甚至滥用历史,致使理论”成 理论与因际关系史学家的联席研讨会,笔者应邀参加并发言,然而此后 这方面的关注和努力并不多见了。 为无法与历史相契合的假设。无疑,对于如何加强两 Graham T Allison,Essence of Decision:Explaining the Cuban 个相关领域的“双向对等链接”,国外学者曾努力寻找 M issile Crisis.Boson:Brown,1971,pp.4-21. 9—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2007年第 2期 分析 ,这些层面包括 : ( 1)利弊计算 ; ( 2 )外来威胁认 知 ; (3)威慑、胁迫和遏制 ; (4)使用武力决定 ; (5)风险 评估和控制 ; (6)结盟选择 (与维护 )行为 ; ( 7)正 (援 助 )负 (制裁 )面经济外交实施 ; ( 8)机构整合 ; ( 9)资 源配置 ; ( 10)国内政治动员 ; ( 11)战略文化建构等。 同时 ,如果国际关系学者将单个的决策行为放在一个 较长的时空段内、使用“历史长焦距 ”或深度比较的方 法 ①去“检验 ”或提炼 ,完全有可能得出接近理论意义 的推论 ,而这样的研究成果距离构建国际关系理论的 科学要求也就不远了。 最后 ,自冷战以来 ,主要大国不断解密和公布的档 案文献应该成为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数据库 ”。支 撑现存冷战国际关系研究成果的一个最大、利用率最 高的文献数据库应属美国自 20世纪 70年代开始解密 的外交和安全档案。在冷战结束后的 15年间 ,美国开 放了大量冷战时期的军事、外交档案 (包括国家安全 委员会、国务院、国防部、参谋长联席会议、中央情报局 等部门的文件 )。罗斯福到尼克松时期的核心材料大 都已由国务院的历史编辑委员会以《美国对外关系文 件 》分卷出版 , ②此后的大量档案也由国家安全档案馆 根据美国的《自由信息法案 》在互联网上公布。③ 其他 西方大国如英国、法国、联邦德国、加拿大等定期公布 的涉外档案也十分系统 ,不少核心文献都已经“数字 化 ”了 ,查阅和使用非常方便。更令人鼓舞的是 ,冷战 结束后前苏联和东欧国家开始有选择地解密外交档 案。此外 ,中国在过去 20年间也公布了数量甚大的对 外政策资料 (特别是外交部档案近期开放的原始档 案 )。现存所有的 (加上仍在不断公布的 )数以百万 (页 )计的冷战时期大国外交与国防档案资料 ,为从事 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学者们进行多案例、深度比较分 析时提供了厚实的资料基础 ,也为构建国际关系理论 , 特别是在进行定量甚至模型分析时提供了一个社会科 学研究中难以替代的数据库。 自冷战结束以来 ,西方国际关系学界已注意到当 代国际关系理论与现代国际关系史在研究方法上出现 的分化 ,这种分化使国际关系的理论工作者抱怨历史 学者只知史实描述与考证 ,对理论构建不仅毫无兴趣 且贡献甚微 ;历史学者则批评国际关系的理论工作者 不懂历史、忽视历史甚至“滥用 ”历史 ,致使“理论 ”成 为无法与历史相契合的假设。无疑 ,对于如何加强两 个相关领域的“双向对等链接 ”,国外学者曾努力寻找 一条客观、理性且可操作的路径 ④,然而值得进一步探 究的空间仍很大。 二 国际关系理论学者 对冷战国际史成果的借鉴 无论是在冷战期间 ,还是在冷战结束以后 ,西方国 际关系理论学者的研究均受到了冷战史学家们如何解 读大国制定和执行外交与安全政策的极大影响。为了 说明或检验某个国际关系理论假设 ,他们间接引用国 际关系史学家的成果 ,或是直接运用第一手历史资料 , 运用归纳和演绎推理的方法 ,初步形成了史论兼蓄的 特点。 格兰 ·阿利森 ( Graham T. A llison)就是一个很好 的例子 ,他运用冷战期间大国处理危机事件的经典事 件 ,精细阐述一个国际关系的理论假设。格兰 ·阿利 森在《决策要素 :解读古巴导弹危机 》一书中 , ⑤聚焦于 美国肯尼迪政府于 1962年 10月处理古巴导弹危机的 决策过程 (这一危机几乎是美苏冷战中最为危险的危 机事件 ) ,并细致地检验了他关于“官僚政治制约对外 政策的理性选择 ”的理论模式。他主要依据政府公开 资料和事后对当事者的“访谈 ”,对肯尼迪总统在处理 危机过程中所依赖的智囊 ———“特别行政委员会 ( Ex2 Com) ”———进行了多层次分析 ,发现在这样一个特殊 的决策平台上 ,美国联邦机构内所有涉外机构 (白宫、 国家安全委员会、国务院、国防部、参谋长联席会议、中 央情报局、各军兵种等 )无一例外地为了各自机构的 功能和利益 (话语权、影响力、预算资源等 )的扩容而 极力争斗 ,以致最高决策无法按国家安全利益的根本 需要实施理性选择。阿利森的“机构政治 ”三模式和 — 9 — ① ② ③ ④ ⑤ Paul Kennedy, The R ise and Fall of the Great Powers: Econom ic Change and M ilitary Conflict from 1500 to 2000,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87, pp. 3 - 15. 尼克松时期的中美外交关系档案第 17卷已于 2006年 8月出 版 ,共 1155页。参见 U. S. Department of State,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 tates: China, 1969 - 1972, Vol. 17, Washington, D. C: Govern2 ment Printing Office, 2006。 内容参见 http: / /www. gwu. edu /~nsarchiv/。 早在 1988年春 ,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就此议题召开了国际关系 理论与国际关系史学家的联席研讨会 ,笔者应邀参加并发言 ,然而此后 这方面的关注和努力并不多见了。 Graham T. A llison, Essence of Decision: Explaining the Cuban M issile Crisis, Boston: Brown, 1971, pp. 4 - 21
冷战国际史与国际关系理论的链接 实证方法虽存在简约或夸大的弱点,却开启了国际关 问题。④尽管乔治和斯莫克并未就如何完善延伸威 系理论对组织机构政治和理性行为者模式的长 慑的理论模式提出建议,但他们利用国际关系史学 期研究。① 家的研究成果进行理论批判与“多案例深度比较的 运用冷战期间数个国际关系典型案例的研究成果 方法一度成为国际关系理论学者竞相模仿的范本。⑤ 来实证和推导某个理论假设的成功例子较多,影响较 除了上述学者主要是利用冷战国际关系史学者的 大的有约翰·米尔斯海默(John Mearshemer)的《常规 研究成果进行验证、提炼或批判某个理论假设外,还有 威慑和史蒂芬·沃尔特(Steven Walt)的《联盟的起 不少的国际关系理论学家直接采用国际关系史学者的 源》。约翰·米尔斯海默通过对冷战期间的部分热战 治学方法,将原始档案与文献当做理论验证的数据库。 (如朝鲜战争和中东地区的五次战争)中双方决策行 为了说明决策者常常受到主观认知心理的约束,罗伯 为(认知威胁、计算得失、动员资源、效果评估)的分 特·杰维斯(Robert Jervis)的学生黛博拉·拉森(De 析,检测了他提出的“核条件下的常规威慑会由于挑 borah Larson)在她的专著遏制的起源:一种心理的解 战一方具备迅速解决战斗的军事能力(如闪电打 释中,依据解密的杜鲁门政府“机密档案"和总统文 击’)和政治意愿(果断的战略决策和体制内外的支 献,并根据一个独特的解码系统(decoding system)”, 持)而毁于一旦的假设;②史蒂芬·沃尔特也通过分 定性(威胁认知)、定量(文献中反映与威胁认知与判 析对冷战期间中东地区不同联盟的变化,论证了他关 断相关内容的类别、频率、排序等)描述和分析了杜鲁 于“非对称结构中相对较弱的一方何时、在何种条件 门在冷战初期对遏制战略的考虑与其决策的心理 下、为了何种目的采取怎样的结盟选择的理论议题。 历程和特征,得出了领导人认知的失真(cognitive dis 借用国际关系史学家的研究成果,他验证了新现实主 ortion)"与决策客观性和理性存在着反比关系的结 义关于“威胁平衡对当代民族国家结盟行为的引导 论。@采取几乎类似的方法,理查德·勒博(Richard 和驱动作用。③ NetLebow)在《在战争与和平之间》一书中,通过对数 亚历山大·乔治(A lexander George)和理查德· 个冷战危机实例进行“历史与理论的分析后指出,组 斯莫克(R ichard Smoke)合写的《威慑与美国对外政 织机构的繁杂结构、相互牵制政治势力之间的勾心斗 策:理论与实践》一书则通过对众多的冷战国际危机 角及信息处理的误差等等,会让最高决策者对局势的 案例进行综合比较和深度分析,从而提出一个理论批 正确认识以及做决策的信心与决心产生直接影响,由 判体系,成为用冷战国际关系史来实证和推导理论假 此而造成的决策误识(m ispercepton)和误算(mis 设的一个突出的例子。几乎完全依据国际关系史学家 calculation)往往是决定危机中现状保护者的威慑 对美国在冷战期间对外政策的研究成果,亚历山大· 乔治与理查德·斯莫克选择了十多个案例其中包括 1948年的柏林危机、1954~1955年与1958年的两次 台海危机、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1964年的越南北 1David A.Welch,"The Organ izational Process and Bureaucratic 部湾危机等),考察了美国如何建立并运用威慑实现 Politics Paradigns Retrospect and Prospect Intemational Securin.Vol 其对盟国和友邦的战略保护。按照他们的归纳,美国 17,Na2,1992,Pp112.146 在冷战期间采取的战略是所谓的“延伸威慑”战略。 2 John Mearshemer,Comventional Deterence,Ithaca:Comell Uni versity Press,1983,pp 203-212 乔治和斯莫克的研究结果对超级大国能否有效实施 3 Stephen M.Walt,The O rig ins of A lliances.Ithaca:ComellUniver 延伸威慑提出了严重质疑。他们认为,由于威慑理 sity Press,1987,pp 5-9 论的产生基础是“演绎推理的方法,与冷战期间美国 A lexander George and R ichard Smoke,Deterence in American Fo- reign Policy:Theory and Pructice,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的国际战略实践联系甚小。此外,在处理未来的危机 1974,pp10-15:参见张曙光:碱慑理论:美因国际战略学的一个重要 中,这样的理论根本无法指导政府决策者如何通过 领域》,载《镁国研究》,1990年第4期,第45页。 延伸威慑”去影响苏联及其盟国的行为方式与意图。 Jack S Levy,War in the Modem Great Pover Systemn,1495- 1975.Lexington:University of Kentucky Press,1983,pp.200-210. 通过对各个案例的深度比较,他们发现,威慑最多只能 Deborah Larson,Origins of Contaimment:A Psychological Expla- 使挑战者退回原地,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造成冲突的 nation.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2,pp.3-21. -10-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实证方法虽存在简约或夸大的弱点 ,却开启了国际关 系理论对“组织机构政治 ”和“理性行为者模式 ”的长 期研究。① 运用冷战期间数个国际关系典型案例的研究成果 来实证和推导某个理论假设的成功例子较多 ,影响较 大的有约翰 ·米尔斯海默 (John Mearsheimer)的《常规 威慑 》和史蒂芬 ·沃尔特 (Steven W alt)的《联盟的起 源 》。约翰 ·米尔斯海默通过对冷战期间的部分热战 (如朝鲜战争和中东地区的五次战争 )中双方决策行 为 (认知威胁、计算得失、动员资源、效果评估 )的分 析 ,检测了他提出的“核条件下的常规威慑会由于挑 战一方具备迅速解决战斗的军事能力 (如‘闪电打 击 ’)和政治意愿 (果断的战略决策和体制内外的支 持 )而毁于一旦 ”的假设 ; ②史蒂芬 ·沃尔特也通过分 析对冷战期间中东地区不同联盟的变化 ,论证了他关 于“非对称结构中相对较弱的一方何时、在何种条件 下、为了何种目的采取怎样的结盟选择 ”的理论议题。 借用国际关系史学家的研究成果 ,他验证了新现实主 义关于“威胁平衡 ”对当代民族国家结盟行为的引导 和驱动作用。③ 亚历山大 ·乔治 (A lexander George)和理查德 · 斯莫克 (Richard Smoke)合写的《威慑与美国对外政 策 :理论与实践 》一书则通过对众多的冷战国际危机 案例进行综合比较和深度分析 ,从而提出一个理论批 判体系 ,成为用冷战国际关系史来实证和推导理论假 设的一个突出的例子。几乎完全依据国际关系史学家 对美国在冷战期间对外政策的研究成果 ,亚历山大 · 乔治与理查德 ·斯莫克选择了十多个案例 (其中包括 1948年的柏林危机、1954~1955年与 1958年的两次 台海危机、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1964年的越南北 部湾危机等 ) ,考察了美国如何建立并运用威慑实现 其对盟国和友邦的战略保护。按照他们的归纳 ,美国 在冷战期间采取的战略是所谓的“延伸威慑 ”战略。 乔治和斯莫克的研究结果对超级大国能否有效实施 “延伸威慑 ”提出了严重质疑。他们认为 ,由于威慑理 论的产生基础是“演绎推理 ”的方法 ,与冷战期间美国 的国际战略实践联系甚小。此外 ,在处理未来的危机 中 ,这样的理论根本无法指导政府决策者如何通过 “延伸威慑 ”去影响苏联及其盟国的行为方式与意图。 通过对各个案例的深度比较 ,他们发现 ,威慑最多只能 使挑战者退回原地 ,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造成冲突的 问题。④ 尽管乔治和斯莫克并未就如何完善“延伸威 慑 ”的理论模式提出建议 ,但他们利用国际关系史学 家的研究成果进行理论批判与“多案例深度比较 ”的 方法一度成为国际关系理论学者竞相模仿的范本。⑤ 除了上述学者主要是利用冷战国际关系史学者的 研究成果进行验证、提炼或批判某个理论假设外 ,还有 不少的国际关系理论学家直接采用国际关系史学者的 治学方法 ,将原始档案与文献当做理论验证的数据库。 为了说明决策者常常受到主观认知心理的约束 ,罗伯 特 ·杰维斯 (Robert Jervis)的学生黛博拉 ·拉森 (De2 borah Larson)在她的专著《遏制的起源 :一种心理的解 释 》中 ,依据解密的杜鲁门政府“机密档案 ”和总统文 献 ,并根据一个独特的“解码系统 ( decoding system) ”, 定性 (威胁认知 )、定量 (文献中反映与威胁认知与判 断相关内容的类别、频率、排序等 )描述和分析了杜鲁 门在冷战初期对“遏制战略 ”的考虑与其决策的心理 历程和特征 ,得出了领导人“认知的失真 ( cognitive dis2 tortion) ”与决策客观性和理性存在着反比关系的结 论。⑥ 采取几乎类似的方法 ,理查德 ·勒博 (Richard Net Lebow)在《在战争与和平之间 》一书中 ,通过对数 个冷战危机实例进行“历史与理论 ”的分析后指出 ,组 织机构的繁杂结构、相互牵制、政治势力之间的勾心斗 角及信息处理的误差等等 ,会让最高决策者对局势的 正确认识以及做决策的信心与决心产生直接影响 ,由 此而造成的决策“误识 (m ispercep tion) ”和“误算 (m is2 calculation) ”往往是决定危机中“现状保护者 ”的威慑 — 10 — 冷战国际史与国际关系理论的链接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David A. Welch, “The O rganizational Process and Bureaucratic Politics Paradigms: Retrospect and Prospect,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17, No. 2, 1992, pp. 112 - 146. John Mearsheimer, Conventional Deterrence, Ithaca: Cornell Uni2 versity Press, 1983, pp. 203 - 212. Stephen M. Walt, TheO rigins of A lliances, Ithaca: CornellUniver2 sity Press, 1987, pp. 5 - 9. A lexander George and Richard Smoke, Deterrence in Am erican Fo2 reign Policy: Theory and Practice,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4, pp. 10 - 15;参见张曙光 :《威慑理论 :美国国际战略学的一个重要 领域 》,载《美国研究 》, 1990年第 4期 ,第 45页。 Jack S. Levy, W ar in the M odern Great Power System , 1495 - 1975, Lexington: University of Kentucky Press, 1983, pp. 200 - 210. Deborah Larson, O rigins of Containm ent: A Psychological Expla2 nation,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2, pp. 3 - 21
¥男经济s收治2007年第2期 能否成功的关键。① 后者的源点。⑤在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研究冷 另一位显示出良好的史学方法训练的国际关系理 战的学者大都具有国际关系史学的训练背景,®但其 论学者为汤玛斯·柯庆生(Thomas Christensen)。②不 中不少人在冷战史研究中仍有意识地借鉴了西方政治 同于他的美国同行,柯庆生不仅能够运用美国解密的 和国际关系理论的分析框架和思辨逻辑。 外交与国防档案,还能熟练地使用中国改革开放以后 最为显著的是冷战史研究大师约翰·加迪斯 公布的一些重要文献(如健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等多 (John Lewis Gaddis)。尽管他所受的训练始于文献检 卷本)。他在1997年由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索和美国外交史,但他对于冷战起源和发展的研究基 《大战略、国内动员与中美冲突:1947~1958》专著 本体现了现实主义的权力结构决定论,即将国家间 中,③依据翔实的文献资料不仅包括了较为完整的杜 的权力关系认做国际关系的核心,而由权力关系构成 鲁门档案,还包括了中国20世纪90年代初期公开的 的国际政治结构决定了国际关系(如冲突、合作、中 材料),系统地比较了中美在冷战对抗高峰期中各 立)的演变,利益”、“威胁”、资源等成为民族国家 自所面临的国内政治压力,部分地论证了中美两国的 对外政策选择的依据。⑦加迪斯的代表作《遏制战略》 国内因素(意识形态影响、执政合法性诉求、压力集团 所依据的是权力结构的逻辑,借鉴了对称与非对称的 干扰、公共政策讨论等)与对外政策选择(对抗还是合 理论模式,从而建构了遏制战略的理性分析框架,即 作)具有关联性的假设。 “对称遏制”与绯对称遏制”。加迪斯根据此理论框 当然,无论是借用国际关系史学家的研究成果,还 架并结合美国公布的外交与国防档案文献,解析了从 是直接使用外交文献,上述国际关系理论学者借鉴冷 杜鲁门时期到里根时期的遏制战略选择。他的结论 战国际史论证和检验理论的做法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是:超级大国在全球范围内的对抗中,双方即便能建立 方法上的局限性。首先,由于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往往 对称的权力结构,但都无法在利益、威胁和资源等方面 从理论假设出发,而国际关系史的探索则是从时空切 实现对称关系,因而动态的绯对称遏制"才是理性选 入,因而前者所试图归纳的“决策行为”的普遍性原 择。据此,他尖锐地指出,自1950年4月采纳《国家安 则,往往对后者所强调的“决策(时空)背景”忽略不 全委员会第68号文件后,美国冷战期间的历届政府 计。其次,由于受到档案解密限制的影响,国际关系史 便偏离了遏制战略的始作俑者乔治·凯南的“绯对称 学家们的研究成果或多或少包含了史实的不完整性与 动态遏制战略要求,这不仅导致美国频频陷入危机 其解析的偏见,因此,如果国际关系理论学者不加质疑 地将那些尚未成熟并处于不断修正的“历史作为 教科书性的既定史实,难免会导致国际关系理论在不 1 Richard Net Lebow,Besveen Peace and War The Natre of In ter 断完善的过程中出现以讹传讹的结果。最后,由于国 national Crisis Baltmore:John HopkinsUniversity Press,1984,pp.180- 际关系史与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在训练方法上的不同, 185. 后者无法按史学研究要求做到全面收集资料、慎重比 ②作为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博士生的柯庆生在1987~1988年 间,获得了美因社会科学研究院博士论文奖学金,该项目一个主要的 较来源和深入解析文献,因此就难免出现顾此失彼、抓 条件是要求他用两年时间学习因际关系史研究方法。 小放大的倾向。 3 Thomas Christensen,Grund Strutegy.Do estic Mobiliation.and Sino American Conflict 1947 1958.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国际关系理论对冷战史研究的 Press,1997,pp330-340 ④张曙光:践谈美国外交文献的利用》,载美国研究》,2006年 框架性指导 第4期。 5 MichaelW.Doyle and G John Ikenbery,eds,Ner Thinking in 尽管史学研究长期存在着“历史是艺术还是科 Intemational Relations Theory.Boulder.Westview,1997,pp 3-9 ⑧“美国外交史”一般称为“dpkmatic hisory”或“American di- 学的争论,④在国际关系史外交史研究领域,不乏存 pkmatic history”,以区别于“history of intemational relations”。 在既描述史实又侧重理论分析的学者。尽管国际关系 ⑦关于现实主义的结构论,参见Hans Morgenthau,.Politics among Nations:The Stuggle for Paver and Peace.New Yotk:Knopf,1948;Ken- 史研究一直归属为历史学,但它与作为政治学分支的 neth Waltz,Theory of Intemational Politics New York:Random House, 国际关系学向来存在学术上的渊源关系,前者应该是 1979等。 11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2007年第 2期 能否成功的关键。① 另一位显示出良好的史学方法训练的国际关系理 论学者为汤玛斯 ·柯庆生 ( Thomas Christensen)。② 不 同于他的美国同行 ,柯庆生不仅能够运用美国解密的 外交与国防档案 ,还能熟练地使用中国改革开放以后 公布的一些重要文献 (如《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 》等多 卷本 )。他在 1997年由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大战略、国内动员与中美冲突 : 1947 ~1958》专著 中 , ③依据翔实的文献资料 (不仅包括了较为完整的杜 鲁门档案 ,还包括了中国 20世纪 90年代初期公开的 材料 ) ,系统地比较了中美在冷战对抗“高峰期 ”中各 自所面临的国内政治压力 ,部分地论证了中美两国的 国内因素 (意识形态影响、执政合法性诉求、压力集团 干扰、公共政策讨论等 )与对外政策选择 (对抗还是合 作 )具有关联性的假设。 当然 ,无论是借用国际关系史学家的研究成果 ,还 是直接使用外交文献 ,上述国际关系理论学者借鉴冷 战国际史论证和检验理论的做法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方法上的局限性。首先 ,由于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往往 从理论假设出发 ,而国际关系史的探索则是从时空切 入 ,因而前者所试图归纳的“决策行为 ”的普遍性原 则 ,往往对后者所强调的“决策 (时空 )背景 ”忽略不 计。其次 ,由于受到档案解密限制的影响 ,国际关系史 学家们的研究成果或多或少包含了史实的不完整性与 其解析的偏见 ,因此 ,如果国际关系理论学者不加质疑 地将那些尚未成熟并处于不断“修正 ”的“历史 ”作为 教科书性的既定史实 ,难免会导致国际关系理论在不 断完善的过程中出现以讹传讹的结果。最后 ,由于国 际关系史与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在训练方法上的不同 , 后者无法按史学研究要求做到全面收集资料、慎重比 较来源和深入解析文献 ,因此就难免出现顾此失彼、抓 小放大的倾向。 三 国际关系理论对冷战史研究的 框架性指导 尽管史学研究长期存在着“历史是艺术还是科 学 ”的争论 , ④在国际关系史 /外交史研究领域 ,不乏存 在既描述史实又侧重理论分析的学者。尽管国际关系 史研究一直归属为历史学 ,但它与作为政治学分支的 国际关系学向来存在学术上的渊源关系 ,前者应该是 后者的源点。⑤ 在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 ,研究冷 战的学者大都具有国际关系史学的训练背景 , ⑥但其 中不少人在冷战史研究中仍有意识地借鉴了西方政治 和国际关系理论的分析框架和思辨逻辑。 最为显著的是冷战史研究大师约翰 ·加迪斯 (John Lewis Gaddis)。尽管他所受的训练始于文献检 索和美国外交史 ,但他对于冷战起源和发展的研究基 本体现了现实主义的“权力结构 ”决定论 ,即将国家间 的权力关系认做国际关系的核心 ,而由权力关系构成 的国际政治结构决定了国际关系 (如冲突、合作、中 立 )的演变 ,“利益 ”、“威胁 ”、“资源 ”等成为民族国家 对外政策选择的依据。⑦ 加迪斯的代表作《遏制战略 》 所依据的是权力结构的逻辑 ,借鉴了对称与非对称的 理论模式 ,从而建构了遏制战略的理性分析框架 ,即 “对称遏制 ”与“非对称遏制 ”。加迪斯根据此理论框 架并结合美国公布的外交与国防档案文献 ,解析了从 杜鲁门时期到里根时期的遏制战略选择。他的结论 是 :超级大国在全球范围内的对抗中 ,双方即便能建立 对称的权力结构 ,但都无法在利益、威胁和资源等方面 实现对称关系 ,因而动态的“非对称遏制 ”才是理性选 择。据此 ,他尖锐地指出 ,自 1950年 4月采纳《国家安 全委员会第 68号文件 》后 ,美国冷战期间的历届政府 便偏离了遏制战略的始作俑者乔治 ·凯南的“非对称 动态遏制 ”战略要求 ,这不仅导致美国频频陷入危机 — 11 —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Richard Net Lebow, B etween Peace and W ar: The N ature of Inter2 national Crisis, Baltimore: John HopkinsUniversity Press, 1984, pp. 180 - 185. 作为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博士生的柯庆生在 1987~1988年 间 ,获得了美国社会科学研究院“博士论文 ”奖学金 ,该项目一个主要的 条件是要求他用两年时间学习国际关系史研究方法。 Thomas Christensen, Grand S trategy, Dom estic M obilization, and S ino - Am erican Conflict, 1947 - 1958,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7, pp. 330 - 340. 张曙光 :《浅谈美国外交文献的利用 》, 载《美国研究 》, 2006年 第 4期。 M ichaelW. Doyle and G. John Ikenbery, eds. , N ew Thinking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Boulder: Westview, 1997, pp. 3 - 9. “美国外交史 ”一般称为 “dip lomatic history”或 “American di2 p lomatic history”,以区别于 “histor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关于现实主义的结构论 ,参见 HansMorgenthau, Politics am ong N ations: The S truggle for Power and Peace, New York: Knopf, 1948; Ken2 neth Waltz,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79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