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高一年级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 第I卷(选择题,共36分) 、(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对的一组是( A.籼米(xian) 创伤( chuang) 夹袄(讵) 载歌载舞(zai) B.游说(shui) 横亘(geng) 浸渍(z) 咤风云(zha) C.玄色(xuan) 蕈菌(xun) 因为(wei) 五卅惨案(sa) D.翌年(y) 躯壳(ke) 忤视(wu)长歌当哭(dang)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斑驳家具笔杆子 急不暇择 驯鸽忸怩绿茵场 诛连九族 C.婆挲嘻笑梵婀玲 没精打采 D.租赁恶耗橘子洲 如椽大笔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又有一次日本作家由起女士访问上海,来我家 对日本产的包弟非常喜欢, 她说她在东京家中也养了狗 (2)巴黎,据我看,还太热 那里也有空旷静寂的地方,可是又未免太旷。 (3)我看着母亲怀里的不的妹妹,我坐着油漆过的安了火钵的炕凳 A.做客 虽然 熟识 B.作客 虽然 熟悉 C.作客 即使 熟识 做客 即使 熟悉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茅盾说他既是中国的布尔乔亚的“开山诗人”,又是 末代诗人”,他以后的继承者只能望其项背。 B.巴林石是中国各色石种的集大成者,其纹理奇特,质地温润,钟灵毓秀,堪称石之精 品 C.这一番话犹如晨钟暮鼓般一直警醒着我,催我奋发,催我前进。 D.夕阳下流淌的康河,波光潋滟,栩栩如生,河畔的金柳姿态婀娜如妩媚的新娘,动 人心弦。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不仅该诗描述了大堰河悲惨的一生,还通过对大堰河不幸身世的讲述,抒发了诗人 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B.《雨巷》描写了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发表后产生了较大影响,其作者 戴望舒也因此成名,被人们称之为“雨巷诗人” ℃.可燃冰是海底极有价值的矿产资源,足够人类使用一千年,有望取代煤、石油和天然
2014 届高一年级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 第 I 卷(选择题,共 36 分) 一、(18 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对的一组是( ) A.籼.米(xiān) 创.伤(chuāng) 夹.袄(jiā) 载.歌载舞(zài) B.游.说(shuì) 横亘.(gèng) 浸渍.(zì) 叱咤.风云(zhà) C.玄.色(xuán) 蕈.菌(xùn) 因为.(wèi) 五卅.惨案(sà) D.翌.年(yì) 躯壳.(ké) 忤.视(wǔ) 长歌当.哭(dàng)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斑驳 家具 笔杆子 急不暇择 B.驯鸽 忸怩 绿茵场 诛连九族 C.婆挲 嘻笑 梵婀玲 没精打采 D.租赁 恶耗 橘子洲 如椽大笔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又有一次日本作家由起女士访问上海,来我家 ,对日本产的包弟非常喜欢, 她说她在东京家中也养了狗。 (2)巴黎,据我看,还太热闹。_____那里也有空旷静寂的地方,可是又未免太旷。 (3)我看着母亲怀里的不 的妹妹,我坐着油漆过的安了火钵的炕凳。 A.做客 虽然 熟识 B.作客 虽然 熟悉 C.作客 即使 熟识 D.做客 即使 熟悉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茅盾说他既是中国的布尔乔亚的“开山诗人”,又是 “末代诗人”,他以后的继承者只能望其项背 ....。 B.巴林石是中国各色石种的集大成者,其纹理奇特,质地温润,钟灵毓秀 ....,堪称石之精 品。 C.这一番话犹如晨钟暮鼓 ....般一直警醒着我,催我奋发,催我前进。 D.夕阳下流淌的康河,波光潋滟,栩栩如生 ....,河畔的金柳姿态婀娜如妩媚的新娘,动 人心弦。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不仅该诗描述了大堰河悲惨的一生,还通过对大堰河不幸身世的讲述,抒发了诗人 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B.《雨巷》描写了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发表后产生了较大影响,其作者 戴望舒也因此成名,被人们称之为“雨巷诗人”。 C.可燃冰是海底极有价值的矿产资源,足够人类使用一千年,有望取代煤、石油和天然
气,成为21世纪的新能源 D.由于青少年心智尚未成熟,好奇心又强,容易被大众媒介中的不良信息诱导,从而 产生思想上、行为上的偏差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 学双璧”,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全书包括本纪、表、书、世家 和列传,共130篇 B.继父默德斯东把年幼的大卫送去当童工,让他过着食不果腹的生活;母亲大权旁落, 不敢过问这件事,也不敢和大卫亲近。(《大卫·科波菲尔》) C.颜渊勤奋好学,不为生活艰苦所困,是个大贤人:孔子赞叹他:“一箪食,一瓢饮, 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D.《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是研 宄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和谐的文化传统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有生机和活力,要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要得到世界的广泛 尊重,文化上的传统是一个民族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追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渊源,其实不难发现,中国传统文化历来注重“和合”思想。 在中国古代经典论述中,“和”指和睦、和平、和谐;‘合”指结合、融合、合作。“和合 并举,意为和谐、协调与合作。 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古代思想家就对“和合”思想进行了论述。儒家创始人孔孑把 和”视为做人处事的重要标准,提出“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论语·学而》)这里的“和”,一意即“适合”,但亦可做“和谐”解。在孔子的思想体系 里,“礼”与“和”,是互相作用的。“礼”的作用,是“和”,而“和”也是维系“礼”的重 要手段,是最重要的。孟子也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就是说,要办成任何事 情,最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合作。荀孑的思想也是如此。他说:“义以分则和,和 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荀子·王制》)可见,“和”的思想是先秦诸儒的
气,成为 21 世纪的新能源。 D.由于青少年心智尚未成熟,好奇心又强,容易被大众媒介中的不良信息诱导,从而 产生思想上、行为上的偏差。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 学双璧”,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全书包括本纪、表、书、世家 和列传,共 130 篇。 B.继父默德斯东把年幼的大卫送去当童工,让他过着食不果腹的生活;母亲大权旁落, 不敢过问这件事,也不敢和大卫亲近。(《大卫·科波菲尔》) C.颜渊勤奋好学,不为生活艰苦所困,是个大贤人;孔子赞叹他:“一箪食,一瓢饮, 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D.《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是研 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二、(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和谐的文化传统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有生机和活力,要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要得到世界的广泛 尊重,文化上的传统是一个民族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追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渊源,其实不难发现,中国传统文化历来注重“和合”思想。 在中国古代经典论述中,“和”指和睦、和平、和谐;‘合”指结合、融合、合作。“和合” 并举,意为和谐、协调与合作。 早在 2000 多年前,中国古代思想家就对“和合”思想进行了论述。儒家创始人孔子把 “和”视为做人处事的重要标准,提出“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论语•学而》)这里的“和”,一意即“适合”,但亦可做“和谐”解。在孔子的思想体系 里,“礼”与“和”,是互相作用的。“礼”的作用,是“和”,而“和”也是维系“礼”的重 要手段,是最重要的。孟子也说“夭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就是说,要办成任何事 情,最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合作。荀子的思想也是如此。他说:“义以分则和,和 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荀子•王制》)可见,“和”的思想是先秦诸儒的
共识,它与儒家的另一核心价值观“礼″是互为表里的。“礼”指种既定的政治秩序,而 和”更是维持“礼”稳定的重要手段。“和”,不仅是一种政治手段,还是一种政治目的、 政治价值。因此,与“礼″一样,“和”,即和谐、适合的思想,是先秦儒家重要的政治价值 和合”思想作为中国古代先哲们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各种现象的本质的概括。它承认 事物的差异性,如阴阳、天人等,同时又把具有差异性的事物有机地结合为一体,如阴阳和 合、天人合一等;它并不否认矛盾和冲突的存在,主张防止过度的矛盾和冲突破坏不同事物 相互依存、共同存在的环境基础。为了实现建立一个和谐的、有秩序的社会的政治理想,中 国古代的思想家们在政治理论、政治构想以及政治实践过程中,都设定了自己的价值原则。 “礼乐制度”的制度安排、“中庸精神”的思想原则以及民本主义的政治诉求,即是为构建 和谐、有秩序的社会的理论主张。 秦汉以后,随着儒家学说在中国古代思想界统治地位的确立,“和合″思想被普遍应用 渗透于各个时代各家各派的思想之中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被普遍接受和认同的人 文精神和核心价值观。 与此同时,“和合”思想对中国历代对外交往方式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华文化对其他 文化并没有去排斥,而是一直保持种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并最终实现与众多外来文化和睦 共处、和谐发展。中国绝大多数王朝在建立起来之后,都注意止戈息武,强调“协和万邦”, 实现“万国咸宁”“天下太平"。特别是鼎盛时期的唐代“贞现之治"、清代“康乾盛世”,中 央政府也多实行睦邻友好的政策,而不是向外侵略扩张,谋求霸权。中华文化是不断吸收外 来文化以丰富自己的过程,并最终实现与众多外来文化和睦共处、和谐发展。 中国在融入世界的过程中,领悟了传统文化“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启示,中国所倡 导的“和谐世界”理念,会对推动全球多元文化的共同发展,引领国际关系发展的新潮流起
共识,它与儒家的另一核心价值观“礼”是互为表里的。“礼”指一种既定的政治秩序,而 “和”更是维持“礼”稳定的重要手段。“和”,不仅是一种政治手段,还是一种政治目的、 政治价值。因此,与“礼”一样,“和”,即和谐、适合的思想,是先秦儒家重要的政治价值 观。 “和合”思想作为中国古代先哲们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各种现象的本质的概括。它承认 事物的差异性,如阴阳、天人等,同时又把具有差异性的事物有机地结合为一体,如阴阳和 合、天人合一等;它并不否认矛盾和冲突的存在,主张防止过度的矛盾和冲突破坏不同事物 相互依存、共同存在的环境基础。为了实现建立一个和谐的、有秩序的社会的政治理想,中 国古代的思想家们在政治理论、政治构想以及政治实践过程中,都设定了自己的价值原则。 “礼乐制度”的制度安排、“中庸精神”的思想原则以及民本主义的政治诉求,即是为构建 和谐、有秩序的社会的理论主张。 秦汉以后,随着儒家学说在中国古代思想界统治地位的确立,“和合”思想被普遍应用, 渗透于各个时代各家各派的思想之中,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被普遍接受和认同的人 文精神和核心价值观。 与此同时,“和合”思想对中国历代对外交往方式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华文化对其他 文化并没有去排斥,而是一直保持一种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并最终实现与众多外来文化和睦 共处、和谐发展。中国绝大多数王朝在建立起来之后,都注意止戈息武,强调“协和万邦”, 实现“万国咸宁”“天下太平”。特别是鼎盛时期的唐代“贞现之治”、清代“康乾盛世”,中 央政府也多实行睦邻友好的政策,而不是向外侵略扩张,谋求霸权。中华文化是不断吸收外 来文化以丰富自己的过程,并最终实现与众多外来文化和睦共处、和谐发展。 中国在融入世界的过程中,领悟了传统文化“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启示,中国所倡 导的“和谐世界”理念,会对推动全球多元文化的共同发展,引领国际关系发展的新潮流起
到积极的作用。中华民族在进一步解放思想的进程中,中华文化会为世界文化做出自己积极 的贡献 7、下列对“和合”思想的解说,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礼之用,和为贵”,孔子认为“和”是做人处事的重要标准 B.“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认为要办成任何事情,和谐与合作最重要。 C.“和”是维持“礼”稳定的重要手段。“和”是一种政治手段,是先秦儒家重要的政 治价值观 D.荀子说:“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说明“和” 与“礼”的价值观是不一致的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文化历来注重“和合”思想,“和合”并举,就是和谐、协调与合作 B.“和合”思想既承认事物的差异性,又把具有差异性的事物有机地结合成了一体。 C.唐代“贞观之治”、清代“康乾盛世”、中国倡导的“和谐世界”理念,都受到了传 统文化“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启示 D.一个国家或民族要得到世界的广泛尊重,其“和谐”的文化传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9、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和”是儒家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它常常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它也常常是我们追 求的理想目标。 B.世界上很多事物存在着矛盾和冲突,“和合”思想主张彻底化解矛盾和冲突,使不同 事物具有相互依存、共同存在的环境基础 C.中共中央提出的建设“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和合”思想的继 承与发展 D.美国充当着“国际警察”的角色,实际上是以自己的标准要求别人,跟我们传统文 化中的“和而不同”的思想是背道而驰的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杨王孙者,孝武时人也。学黄、老之术,家业千金,厚自奉养生,亡所不致。及病目终 先令其子,日:“吾欲裸葬,以反吾真,必亡易吾意。死则为布囊盛戶,入地七尺,既下, 从足引脱其囊,以身亲土。”其子欲默而不从,重废父命;欲从之,心又不忍,乃往见王孙 友人祁侯。 祁侯与王孙书曰:“王孙苦疾,仆迫从上祠雍,未得诣前。愿存精神,省思虑,进医药
到积极的作用。中华民族在进一步解放思想的进程中,中华文化会为世界文化做出自己积极 的贡献。 7、下列对“和合”思想的解说,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礼之用,和为贵”,孔子认为“和”是做人处事的重要标准。 B.“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认为要办成任何事情,和谐与合作最重要。 C.“和”是维持“礼”稳定的重要手段。“和”是一种政治手段,是先秦儒家重要的政 治价值观。 D.荀子说:“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说明“和” 与“礼”的价值观是不一致的。 8、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传统文化历来注重“和合”思想,“和合”并举,就是和谐、协调与合作。 B.“和合”思想既承认事物的差异性,又把具有差异性的事物有机地结合成了一体。 C.唐代“贞观之治”、清代“康乾盛世”、中国倡导的“和谐世界”理念,都受到了传 统文化“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启示。 D.一个国家或民族要得到世界的广泛尊重,其“和谐”的文化传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9、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和”是儒家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它常常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它也常常是我们追 求的理想目标。 B.世界上很多事物存在着矛盾和冲突,“和合”思想主张彻底化解矛盾和冲突,使不同 事物具有相互依存、共同存在的环境基础。 C.中共中央提出的建设“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和合”思想的继 承与发展。 D.美国充当着“国际警察”的角色,实际上是以自己的标准要求别人,跟我们传统文 化中的“和而不同”的思想是背道而驰的。 三、(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2 题 杨王孙者,孝武时人也。学黄、老之术,家业千金,厚自奉养生,亡所不致。及病且终, 先令其子,曰:“吾欲裸葬,以反吾真,必亡易.吾意。死则为布囊盛尸,入地七尺,既下, 从足引脱其囊,以身亲土。”其子欲默而不从,重废.父命;欲从之,心又不忍,乃往见王孙 友人祁侯。 祁侯与王孙书曰:“王孙苦疾,仆迫从上祠雍,未得诣前。愿存精神,省思虑,进医药
厚自持。窃闻王孙先令裸葬,令死者亡知则已,若其有知,是戮尸地下,将裸见先人,窃为 王孙不取也。且《孝经》日为之棺椁衣衾’,是亦圣人之遗制,何必区区独守所闻?愿王 孙察焉 王孙报曰:“盖闻古之圣王,缘人情不忍其亲,故为制礼,今则越之,吾是以裸葬,将 以矫世也。夫厚葬诚亡益于死者而俗人竞以相高靡财单币腐之地下或乃今日入而明日发此真 与暴骸于中野何异具夫死煮终生之化而物之归煮也归者得至化者得变,是物各反其真也 反真冥冥,亡形亡声,乃合道情。夫饰外以华众,厚葬以隔真,使归者不得至,化者不得变, 是使物各失其所也。且吾闻之,精神者天之有也,形骸者地之有也。精神离形,各归其真, 故谓之鬼,鬼之为言归也。其尸块然独处,岂有知哉?裹以币帛,隔以棺椁,支体络束,口 含玉石,欲化不得,郁为枯腊,干载之后,棺椁朽腐,乃得归土,就其真宅。由是言之,焉 用久客!昔帝尧之葬也,窾①木为匱②,葛藟③为缄,其穿下不乱泉,上不泄殡④。故圣王 生易尚,死易葬也。不加功于亡用,不损财于亡谓。今费财厚葬,留归隔至,死者不知,生 者不得,是谓重惑。于戏!吾不为也。 祁侯曰:“善。”遂裸葬。 《汉书·杨胡硃梅云传》 【注】①窾(kuan),当中挖空的木头。②匱(du):小棺材 ③藟(lei),藤。 ④嗅(chou),腐臭的气味。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必亡易吾意 易:改变 B.重废父命 废:废除 C.窃闻王孙先令裸葬 先令:指示 D.将以矫世也 欺骗 11.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一致的一项是() A.吾欲裸葬,以反吾真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 B.为之棺椁衣衾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C.其子欲默而不从,重废父命 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D.及病且终,先令其子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厚自持。窃闻王孙先令..裸葬,令死者亡知则已,若其有知,是戮尸地下,将裸见先人,窃为 王孙不取也。且《孝经》曰‘为之棺椁衣衾’,是亦圣人之遗制,何必区区独守所闻?愿王 孙察焉。” 王孙报曰:“盖闻古之圣王,缘人情不忍其亲,故为制礼,今则越之,吾是以裸葬,将 以矫.世也。夫厚葬诚亡益于死者而俗人竞以相高靡财单币腐之地下或乃今日入而明日发此真 与暴骸于中野何异且夫死者终生之化而物之归者也。归者得至,化者得变,是物各反其真也。 反真冥冥,亡形亡声,乃合道情。夫饰外以华众,厚葬以隔真,使归者不得至,化者不得变, 是使物各失其所也。且吾闻之,精神者天之有也,形骸者地之有也。精神离形,各归其真, 故谓之鬼,鬼之为言归也。其尸块然独处,岂有知哉?裹以币帛,隔以棺椁,支体络束,口 含玉石,欲化不得,郁为枯腊,千载之后,棺椁朽腐,乃得归土,就其真宅。由是言之,焉 用久客!昔帝尧之葬也,窾①木为匵②,葛藟③为缄,其穿下不乱泉,上不泄殠④。故圣王 生易尚,死易葬也。不加功于亡用,不损财于亡谓。今费财厚葬,留归隔至,死者不知,生 者不得,是谓重惑。于戏!吾不为也。” 祁侯曰:“善。”遂裸葬。 《汉书•杨胡硃梅云传》 【注】①窾(kuǎn),当中挖空的木头。 ②匵(dú):小棺材。 ③藟(lěi),藤。 ④殠(chòu),腐臭的气味。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必亡易.吾意 易:改变 B.重废.父命 废: 废除 C.窃闻王孙先令..裸葬 先令:指示 D.将以矫.世也 矫: 欺骗 11.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一致的一项是( ) A.吾欲裸葬,以.反吾真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 B.为之.棺椁衣衾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C.其.子欲默而不从,重废父命 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D.及病且.终,先令其子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