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上高二中 201l届高三年级第四次月考 语文试题 第I卷(选择题共36分) 、(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削减(xue) 掂量( liang)瞥(pi)见 蓊(weng)蓊郁郁 B.攒(cuan)射 匡正( kuang)关隘(ai) 穿凿附会(zu) C.股肱(gong) 褶(zhe)皱稽稻首(j) 万乘之国( sheng) D.糯(nuo)米 惩罚( cheng)数罟(gu) 涸泽而渔(he)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青睐天崩地坼膨胀 毋庸质疑 B.烦琐甘之如饴 煊赫 鞠躬尽瘁 C.坍塌题纲挈领 遏制 满腹经纶 D.翔实龙盘虎踞 嘹亮 花拳秀腿 4.下面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这样,对于宇宙的未来其关键问题在于,平均密度是多少?如果它比临界值小,宇 宙就将永远膨胀 B.有家长担心,“校长实名推荐制”会引发高校招生大战更加惨烈,一旦名校都通过 这种方式揽才,这项制度不知还能走多远? 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们有理由相信,2010年上海世博会一定会 在世界博览会历史上留下光辉灿烂的一页。 D.就我们所知,计数是一种人类独具的特性。另一方面,有若干种动物看来也具有 种和我们相类似的原始数觉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李白和杜甫是唐代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诗歌的杰出代表.他们的作品风格迥异,有 着天壤之别。 B.在高三复习备考中,如果想在作文创新方面登堂入室,那么你必须付出十分的刻苦 与百倍的努力 C.田野里,金黄色的麦浪随风翻滚,麦香伴着歌声飘溢,好一派五谷丰登的景象。 D.对于房价在全国略胜一筹的北京来说,经济适用房的低价位无疑对工薪阶层具有巨
江西省上高二中 2011 届高三年级第四次月考 语 文 试 题 第Ⅰ卷(选择题 共 36 分) 一、(15 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削.减(xuē) 掂量.(liáng) 瞥.(piē)见 蓊.(wěng)蓊郁郁 B.攒.(cuán)射 匡正(kuāng) 关隘.(ài) 穿凿.附会(zuó) C.股肱(gōng) 褶.(zhě)皱 稽首(jī) 万乘之国(shèng) D.糯.(nuò)米 惩.罚(chěnɡ) 数罟.(gǔ) 涸.泽而渔 (hé)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青睐 天崩地坼 膨胀 毋庸质疑 B.烦琐 甘之如饴 煊赫 鞠躬尽瘁 C.坍塌 题纲挈领 遏制 满腹经纶 D.翔实 龙盘虎踞 嘹亮 花拳秀腿 4.下面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样,对于宇宙的未来其关键问题在于,平均密度是多少? 如果它比临界值小,宇 宙就将永远膨胀。 B.有家长担心,“校长实名推荐制”会引发高校招生大战更加惨烈,一旦名校都通过 这种方式揽才,这项制度不知还能走多远? 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们有理由相信,2010 年上海世博会一定会 在世界博览会历史上留下光辉灿烂的一页。 D.就我们所知,计数是一种人类独具的特性。另一方面,有若干种动物看来也具有一 种和我们相类似的原始数觉。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李白和杜甫是唐代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诗歌的杰出代表.他们的作品风格迥异,有 着天壤之别 ....。 B.在高三复习备考中,如果想在作文创新方面登堂入室 ....,那么你必须付出十分的刻苦 与百倍的努力。 C.田野里,金黄色的麦浪随风翻滚,麦香伴着歌声飘溢,好一派五谷丰登 ....的景象。 D.对于房价在全国略胜一筹 ....的北京来说,经济适用房的低价位无疑对工薪阶层具有巨
大的吸引力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近段时间由于越南、菲律宾和马来西亚等国纷纷宣布对南海部分岛礁拥有主权,致 使我国维护南海领海、领土主权完整的行动越来越困难。 B.2010年11月12日,第16届亚洲运动会开幕式将在广州海心沙岛隆重举行各大报纸 届时都将对亚运会开幕式在显著位置作详细报道 C.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会徽,以中国汉字“世”字书法创意为形,塑造出世博会 “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理念。 D.当今世界,自主知识产权所占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科学发展水平的标志,而科技发 展水平则是一个国家富强与否的标志。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鲁迅”的“现代价值”(节选) 钱理群 ①我们讲鲁迅,就是讲他的思想,他的文学,他的实践。但读了韩国朋友的文章,我又 有了新的思考:把“鲁迅″仅仅看作是鲁迅(周树人)是不够的,应该扩大我们的视野。 ②20世纪的思想与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的世界性。其表现形态有两种 是相互影响性,一是平行性。所谓“平行性”,就是说,由于面对着共同或相似的问题,就 会有共同或相似的思考,“不约而同”地提出某种具有内通性的思想,产生具有可比性的文 学。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我们所说的“鲁迅”,是指一批具有思想与文学相通性的20世 纪世界特别是东方国家的思想家、文学家,如柳中夏教授所说,他们是“相互照射的镜子”, 他们的文本是可以作“互文解读”的 ③另外还有些20世纪的思想家、文学家,特别是东亚国家的一些思想家、文学家,他 们或者不同程度地受到鲁迅影响,但又以自己的独立创造丰富、发展了鲁迅的思想与文学, 或者是鲁迅的研究者,却面对自己时代与民族的问题,阐释鲁迅,又接着鲁迅往下说,也同 样丰富与发展了鲁迅的思想与文学。日本的竹内好就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他所创造的“竹 内好鲁迅”,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视为“从鲁迅出发的竹内好思想”的,同时也理所当然地 成为“鲁迅”遗产的有机组成部分。 ④因此,我们这里讨论的“鲁迅″,是符号化的鲁迅,我们讲的“鲁迅遗产”,主要是指
大的吸引力。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近段时间由于越南、菲律宾和马来西亚等国纷纷宣布对南海部分岛礁拥有主权,致 使我国维护南海领海、领土主权完整的行动越来越困难。 B.2010 年 11 月 12 日,第 16 届亚洲运动会开幕式将在广州海心沙岛隆重举行,各大报纸 届时都将对亚运会开幕式在显著位置作详细报道。 C.中国 2010 年上海世博会会徽,以中国汉字“世”字书法创意为形,塑造出世博会 “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理念。 D.当今世界,自主知识产权所占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科学发展水平的标志,而科技发 展水平则是一个国家富强与否的标志。 二、(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8 题。 “鲁迅”的“现代价值”(节选) 钱理群 ①我们讲鲁迅,就是讲他的思想,他的文学,他的实践。但读了韩国朋友的文章,我又 有了新的思考:把“鲁迅”仅仅看作是鲁迅(周树人) 是不够的,应该扩大我们的视野。 ②20 世纪的思想与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的世界性。其表现形态有两种,一 是相互影响性,一是平行性。所谓“平行性”,就是说,由于面对着共同或相似的问题,就 会有共同或相似的思考,“不约而同”地提出某种具有内通性的思想,产生具有可比性的文 学。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我们所说的“鲁迅”,是指一批具有思想与文学相通性的 20 世 纪世界特别是东方国家的思想家、文学家,如柳中夏教授所说,他们是“相互照射的镜子”, 他们的文本是可以作“互文解读”的。 ③另外还有些 20 世纪的思想家、文学家,特别是东亚国家的一些思想家、文学家,他 们或者不同程度地受到鲁迅影响,但又以自己的独立创造丰富、发展了鲁迅的思想与文学, 或者是鲁迅的研究者,却面对自己时代与民族的问题,阐释鲁迅,又接着鲁迅往下说,也同 样丰富与发展了鲁迅的思想与文学。日本的竹内好就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他所创造的“竹 内好鲁迅”,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视为“从鲁迅出发的竹内好思想”的,同时也理所当然地 成为“鲁迅”遗产的有机组成部分。 ④因此,我们这里讨论的“鲁迅”,是符号化的鲁迅,我们讲的“鲁迅遗产”,主要是指
鲁迅和同时代的东亚思想家与文学家共同创造的20世纪东亚思想、文化、文学遗产,它是 二十世纪中国与东方经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提出并突出“二十世纪中国与东 亚经验”是基于这样的现实:“最近二十年,特别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中国思想界 和学术界盛行着两种思潮:或者认为中国的问题是在‘割裂了传统′因而主张'回归儒家 或者以为对西方经验,特别是美国经验的拒绝,是中国问题的症结所在,因而主张走英美 的路′。把目光转向中国古代,或转向外国,而且限于西方世界,特别是美国,却恰恰忽略 了现代(二十世纪)和中国”,即使是讨论现代中国学术和文学,也是偏重于亲近中国传 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那一部分学者与作家。这样,真正立足于中国本土现实的变革,以解决 现代中国问题为自己思考的出发点与归宿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反而被排斥在研究视野 之外。这些年孙中山之受冷遇,毛泽东之被遗忘,鲁迅之一再受到攻击,绝不是偶然的 ⑤这样的情况,在21世纪初仍在继续。 ⑥因此,在当代中国,研究鲁迅,言说鲁迅,传播鲁迅思想与文学,就具有某种“文化 反抗,文化坚守”的意味。“"鲁迅”的“现在价值”问题,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东亚国家 以至世界的思想、文化学术界的问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这些年将主要的精力放在普 及鲁迅思想、文学,传扬鲁迅精神这一方面。 (《社会科学辑刊》2006年第1期) 6.下面对“相互照射的镜子”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具有相互影响性和平行性的20世纪的思想与文学的世界性 B.由于面对着共同或相似的问题,因此思想家、文学家们就会有共同或相似的思考。 C.思想家、文学家们“不约而同”地提出某种具有内通性的思想,产生具有可比性的文 学 D.一批具有思想与文学相通性的20世纪世界特别是东方国家的思想家、文学家。 7.以下说法不属于文题中“鲁迅”的一项是 A.不仅仅看作是鲁迅(周树人),而且是我们所说的鲁迅的的思想、文学和他的实践 B.指20世纪的一批具有思想与文学相通性的世界特别是东方国家的思想家和文学家。 C.不同程度地受到鲁迅影响的又以自己的独立创造丰富、发展了鲁迅的思想与文学的 某些20世纪的思想家、文学家 D.面对自己时代与民族的问题,阐释鲁迅,又接着鲁迅往下说,也同样丰富与发展了 鲁迅的思想与文学的研究者
鲁迅和同时代的东亚思想家与文学家共同创造的 20 世纪东亚思想、文化、文学遗产,它是 “二十世纪中国与东方经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提出并突出“二十世纪中国与东 亚经验”是基于这样的现实:“最近二十年,特别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中国思想界 和学术界盛行着两种思潮:或者认为中国的问题是在‘割裂了传统’因而主张‘回归儒家’; 或者以为对西方经验,特别是美国经验的拒绝,是中国问题的症结所在,因而主张‘走英美 的路’。把目光转向中国古代,或转向外国,而且限于西方世界,特别是美国,却恰恰忽略 了‘现代(二十世纪) 和中国’,即使是讨论现代中国学术和文学,也是偏重于亲近中国传 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那一部分学者与作家。这样,真正立足于中国本土现实的变革,以解决 现代中国问题为自己思考的出发点与归宿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反而被排斥在研究视野 之外。这些年孙中山之受冷遇,毛泽东之被遗忘,鲁迅之一再受到攻击,绝不是偶然的。” ⑤这样的情况,在 21 世纪初仍在继续。 ⑥因此,在当代中国,研究鲁迅,言说鲁迅,传播鲁迅思想与文学,就具有某种“文化 反抗,文化坚守”的意味。 “鲁迅”的“现在价值”问题,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东亚国家 以至世界的思想、文化学术界的问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这些年将主要的精力放在普 及鲁迅思想、文学,传扬鲁迅精神这一方面。 (《社会科学辑刊》2006 年第 1 期) 6.下面对“相互照射的镜子”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 A.具有相互影响性和平行性的 20 世纪的思想与文学的世界性。 B.由于面对着共同或相似的问题,因此思想家、文学家们就会有共同或相似的思考。 C.思想家、文学家们“不约而同”地提出某种具有内通性的思想,产生具有可比性的文 学。 D.一批具有思想与文学相通性的 20 世纪世界特别是东方国家的思想家、文学家。 7.以下说法不属于文题中“鲁迅”的一项是 ( ) A.不仅仅看作是鲁迅(周树人),而且是我们所说的鲁迅的的思想、文学和他的实践。 B.指 20 世纪的一批具有思想与文学相通性的世界特别是东方国家的思想家和文学家。 C.不同程度地受到鲁迅影响的又以自己的独立创造丰富、发展了鲁迅的思想与文学的 某些 20 世纪的思想家、文学家。 D.面对自己时代与民族的问题,阐释鲁迅,又接着鲁迅往下说,也同样丰富与发展了 鲁迅的思想与文学的研究者
8.下面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相互影响性和平行性是20世纪的思想与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即世界性的两种 表现形态;作者侧重阐述了“平行性”,以说明“鲁迅”。 B.第三段提到日本的竹内,是为了证明他面对自己时代与民族的问题,既能阐释鲁迅, 也能丰富与发展了鲁迅的思想与文学 C.第四段指出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两种思潮,是提出并突出“二十世纪中国与 东亚经验”的现实背景,同时引文也说明了“鲁迅”的价值 D.文章的结尾,作者又针对性地提出传播鲁迅思想与文学的问题,从一个大的的背景 下来认识“鲁迅”的“现在价值”问题,并表明了自己的志向 三、(12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9-12题 班 殷元礼,云南人,善针灸之术。遇寇乱,窜入深山。日既暮,村舍尚远,惧遭虎狼。遥 见前途有两人,疾趁之。既至,两人问客何来,殷乃自陈族贯。两人拱敬曰:“是良医殷先 生也,仰山斗久矣!”殷转诘之。二人自言班姓,一为班爪,一为班牙。便谓:先生,予亦 避难石室,幸可栖宿,敢屈玉趾,且有所求。殷喜从之。俄至一处,室傍岩谷。熱柴代烛 始见二班容躯威猛,似非良善。计无所之,亦即听之。又闻榻上呻吟,细审,则老妪儘卧, 似有所苦。问:“何恙?”牙曰:“以此故,敬求先生。”乃束火照榻,请客逼视。见鼻下口角 有两赘瘤,皆大如碗,且云:“痛不可触,妨碍饮食。”殷曰:“易耳。″出艾团,为灸数十壮, 曰:“隔夜愈矣。”二班喜,烧鹿饷客;并无酒饭,惟肉一品。爪曰:“仓猝不知客至,望勿 以蝤亵①为怪。”殷饱餐而眠,枕以石块。二班虽诚朴,而粗莽可惧,殷转侧不敢熟眠。天 未明便呼妪,问所患。妪初醒,自扪,则瘤破为创。殷促〓班起,以火就照,敷以药屑,日 愈矣。”拱手遂别。班又以烧鹿一肘赠之。 后三年无耗。殷适以故入山,遇二狼当道,阻不得行。日既西。狼又群至,前后受敌。狼 扑之,仆;数狼争啮,衣尽碎,自分必死。忽两虎骤至,诸狼四散。虎怒大吼,狼惧尽伏 虎悉扑杀之,竟去。殷狼狈而行,惧无投止。遇一媪来,睹其状,日:“"殷先生吃苦矣”殷 戚然诉状,问何见识。媪曰:“余即石室中灸瘤之病妪也。”殷始恍然,便求寄宿。媪引去
8.下面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相互影响性和平行性是 20 世纪的思想与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即世界性的两种 表现形态;作者侧重阐述了“平行性”,以说明“鲁迅”。 B.第三段提到日本的竹内,是为了证明他面对自己时代与民族的问题,既能阐释鲁迅, 也能丰富与发展了鲁迅的思想与文学。 C.第四段指出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两种思潮,是提出并突出“二十世纪中国与 东亚经验”的现实背景,同时引文也说明了“鲁迅”的价值。 D.文章的结尾,作者又针对性地提出传播鲁迅思想与文学的问题,从一个大的的背景 下来认识“鲁迅”的“现在价值”问题,并表明了自己的志向。 三、(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 9-12 题 二 班 殷元礼,云南人,善针灸之术。遇寇乱,窜入深山。日既暮,村舍尚远,惧遭虎狼。遥 见前途有两人,疾趁.之。既至,两人问客何来,殷乃.自陈族贯。两人拱敬曰:“是良医殷先 生也,仰山斗..久矣!”殷转诘之。二人自言班姓,一为班爪,一为班牙。便谓:“先生,予亦 避难石室,幸可栖宿,敢屈玉趾,且有所求。’’殷喜从之。俄至一处,室傍岩谷。爇柴代烛, 始见二班容躯威猛,似非良善。计无所之,亦即听之。又闻榻上呻吟,细审,则一老妪僵卧, 似有所苦。问:“何恙?”牙曰:“以.此故,敬求先生。”乃束火照榻,请客逼视。见鼻下口角 有两赘瘤,皆大如碗,且云:“痛不可触,妨碍饮食。”殷曰:“易耳。”出艾团,为灸数十壮, 曰:“隔夜愈矣。”二班喜,烧鹿饷客;并无酒饭,惟肉一品。爪曰:“仓猝不知客至,望勿 以輶亵①为怪。”殷饱餐而眠,枕以石块。二班虽诚朴,而粗莽可惧,殷转侧不敢熟眠。天 未明便呼妪,问所患。妪初醒,自扪,则瘤破为创。殷促二班起,以火就照,敷以药屑,曰: “愈矣。”拱手遂别。班又以烧鹿一肘赠之。 后三年无耗.。殷适以故入山,遇二狼当道,阻不得行。日既西。狼又群至,前后受敌。狼 扑之,仆;数狼争啮,衣尽碎,自分必死。忽两虎骤至,诸狼四散。虎怒大吼,狼惧尽伏。 虎悉扑杀之,竟去。殷狼狈而行,惧无投止。遇一媪来,睹其状,日:“殷先生吃苦矣!”殷 戚然诉状,问何见识..。媪曰:“余即石室中灸瘤之病妪也。”殷始恍然,便求寄宿。媪引去
入一院落,灯火已张,曰:“老身伺先生久矣。”遂出袍裤,易其敝败。罗浆具酒,酬劝谆切 媪亦以陶碗自酌,谈饮俱豪,不类巾帼。殷问:“前日两男子,系老姥何人?胡以不见? 媪曰:“两儿遺逆先生,尚未归复,必迷途矣。″殷感其义,纵饮不觉沉醉,酣眠座间。既醒, 已曙,四顾竞无庐,孤坐岩上。闻岩下喘息如牛,近视,则老虎方睡未醒。喙间有二瘢痕 皆大如拳。骇极,惟恐其觉,潜踪而遁。始悟两虎即〓班也。 (选自《聊斋志异》) 【注】①蝤(you)亵:不庄重,冒失 9.下面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后三年无耗 耗:消息 B.遥见前途有两人,疾趁之 趁:追逐 C.仰山斗久矣 山斗:指泰山、北斗,在这里是对对方的尊称 D.殷戚然诉状,问何见识 见识:见解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骇极,惟恐其觉,潜踪而遁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B.①以此故,敬求先生 ②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C.①计无所之,亦即听之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①两人问客何来,殷乃自陈族贯②迫而视之,乃前寄辞者 11.殷元礼在最后“始悟两虎即二班也”,其实文章在前文叙述时对“两虎即二班”已有所 交代。请从下面各项中选出全部是作者所交代内容的一项 ①始见二班容躯威猛,似非良善 ②则一老妪僵卧,似有所苦 ③二班虽诚朴,而粗莽可惧,殷转侧不敢熟眠 ④殷始恍然,便求寄宿 ⑤虎悉扑杀之,竟去 ⑥已曙,四顾竞无庐,孤坐岩上 A.①③⑤ B.②③⑥ C.②④⑥ D.④⑤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二班虽为老虎,但他二人很懂得孝顺母亲,为了给母亲治病,特意到深山中去等候 殷元礼 B.因为二班是老虎所变,非常凶猛,不像良善之人,所以当殷元礼来到班家,见到二 班的形貌后感到非常害怕,想快点离开班家
入一院落,灯火已张,曰:“老身伺先生久矣。”遂出袍裤,易其敝败。罗浆具酒,酬劝谆切。 媪亦以陶碗自酌,谈饮俱豪,不类巾帼。殷问:“前日两男子,系老姥何人?胡以不见?” 媪曰:“两儿遣逆先生,尚未归复,必迷途矣。”殷感其义,纵饮不觉沉醉,酣眠座间。既醒, 已曙,四顾竞无庐,孤坐岩上。闻岩下喘息如牛,近视,则老虎方睡未醒。喙间有二瘢痕, 皆大如拳。骇极,惟恐其觉,潜踪而.遁。始悟两虎即二班也。 (选自《聊斋志异》) 【注】①輶(yóu)亵:不庄重,冒失。 9.下面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后三年无耗. 耗:消息 B.遥见前途有两人,疾趁.之 趁:追逐 C.仰山斗..久矣 山斗:指泰山、北斗,在这里是对对方的尊称 D.殷戚然诉状,问何见识.. 见识:见解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骇极,惟恐其觉,潜踪而.遁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B.①以.此故,敬求先生 ②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C.①计无所之,亦即听之.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①两人问客何来,殷乃.自陈族贯 ②迫而视之,乃.前寄辞者 11.殷元礼在最后“始悟两虎即二班也”,其实文章在前文叙述时对“两虎即二班”已有所 交代。请从下面各项中选出全部是作者所交代内容的一项 ( ) ①始见二班容躯威猛,似非良善 ②则一老妪僵卧,似有所苦 ③二班虽诚朴,而粗莽可惧,殷转侧不敢熟眠 ④殷始恍然,便求寄宿 ⑤虎悉扑杀之,竟去 ⑥已曙,四顾竞无庐,孤坐岩上 A.①③⑤ B.②③⑥ C.②④⑥ D.④⑤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A.二班虽为老虎,但他二人很懂得孝顺母亲,为了给母亲治病,特意到深山中去等候 殷元礼。 B.因为二班是老虎所变,非常凶猛,不像良善之人,所以当殷元礼来到班家,见到二 班的形貌后感到非常害怕,想快点离开班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