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考前模拟试卷 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自然欣赏的关键,是从自然中感受到美好的生活环境:艺术欣赏的关键,是与作品所表 达的思想情感产生共鸣。所有这一切,都不能离欣赏者太远。太远了,与人无关,就无法欣 赏。于是,不失去“距离”,又不能太远,就成了一门关于距离的学问。对此,布洛提出“距 离的二律背反”。有两种力出现在审美经验中,一种将人拉向对象,一种将人拉离对象。审美 经验是由于这两种力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如果只有前一种力量起作用,就出现了危险的失 距现象,欣赏者离对象太近了,将之当成了生活中的对象。如果只有后一种力量起作用,就 离对象太远了。生活中的对象与欣赏者无关,艺术也变得过于抽象,从中看不到任何生活的 趣味。因此,只有两种力量维持了一种平衡,审美欣赏才有可能 “心理距离”说的优点在于,它对传统的来自于康德和叔本华的审美和艺术“无功利” 的观点作了一个很大的修正。审美与艺术欣赏,并不在于追求一种纯而又纯的无概念和无功 利,更不是新生儿那样的“天真的眼睛”,相反,它所做的,是通过拉开“心理距离”使概念 和功利得到暂时的消除,在审美欣赏的那一瞬间不想到概念和功利。从“无功利”,到“去功 利”,这里面有很大的差别。“无功利”是说审美欣赏中不夹杂任何功利的考虑,这实际上是 不可能的。概念、道德和功利,这些因素实际上无时无刻不在影响我们的知觉。“心理距离 的观点提供了一个可能,这就是将这些思考和体验放在一定距离中来看。不是幸福本身,而 是我们对幸福的回味可以成为歌:;不是痛本身,而是痛定思痛可以成为诗。拉开一定的距离 来观看最切身的感受,可使它们成为审美欣赏的对象。 当然,经过一个世纪的反思,人们也指出了“心理距离”观点的一些缺陷。其中最重要 的一点是,“心理距离”说,实际上仍是一种“审美态度”说。依据这种学说,讨论对象的美 是无意义的,只要主体有了审美态度,就可以从对象中获得审美的感受。人在面对对象时, 的确有着自己的审美态度,但这种审美态度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人不可能像打开电灯开关, 或者扳动汽车离合器一样,依赖于一个简单的,有意识的操作就可以形成或改变对待对象 态度。我们还是需要保持对美的欣赏的种种具体条件的关注,这包括对象的状况和环境的状 况,如果没有对这些因素的考虑,就会将美学研究指向一个纯主观的对心理状况和心理调适 能力的要求,这样的美学是有缺陷的 因此,与其谈论“审美距离”,不如说“审美视角”。我们看待这个世界时,并不能设想 下子就能凭空拉开距离。对待大雾,能镇定自若并欣赏雾中美景,产生诗情画意,是由观 看者的艺术修养以及他的全部教养决定的。我们常常说,生活中并不缺乏美,缺少的是发现 美的眼睛,也是同样的道理。这时,所需要的,不是有意识地拉开与生活和实用的距离,而 是一种对生活美的发现。艺术教会了我们发现美。过去,这种美的视角被理解成一种态度, 认为摆出一种态度即可。其实,这与其说是态度,不如说是能力,是一种发现美的能力 这种发现美的能力,是可以通过教育,特别是艺术教育来培养的。艺术家通过风景的描 述,增强了人们对风景欣赏的能力。艺术家也通过对生活的描写,推动着从审美的角度来欣 赏生活。朱光潜常举一个例子:“一个海边农夫当别人称赞他的门前海景美时,常会羞涩地转 过身来指着屋后的菜园说:‘门前虽然没有什么可看,屋后这园菜却还不差。”农夫并不会对
2019 届高三考前模拟试卷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自然欣赏的关键,是从自然中感受到美好的生活环境;艺术欣赏的关键,是与作品所表 达的思想情感产生共鸣。所有这一切,都不能离欣赏者太远。太远了,与人无关,就无法欣 赏。于是,不失去“距离”,又不能太远,就成了一门关于距离的学问。对此,布洛提出“距 离的二律背反”。有两种力出现在审美经验中,一种将人拉向对象,一种将人拉离对象。审美 经验是由于这两种力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如果只有前一种力量起作用,就出现了危险的失 距现象,欣赏者离对象太近了,将之当成了生活中的对象。如果只有后一种力量起作用,就 离对象太远了。生活中的对象与欣赏者无关,艺术也变得过于抽象,从中看不到任何生活的 趣味。因此,只有两种力量维持了一种平衡,审美欣赏才有可能。 “心理距离”说的优点在于,它对传统的来自于康德和叔本华的审美和艺术“无功利” 的观点作了一个很大的修正。审美与艺术欣赏,并不在于追求一种纯而又纯的无概念和无功 利,更不是新生儿那样的“天真的眼睛”,相反,它所做的,是通过拉开“心理距离”使概念 和功利得到暂时的消除,在审美欣赏的那一瞬间不想到概念和功利。从“无功利”,到“去功 利”,这里面有很大的差别。“无功利”是说审美欣赏中不夹杂任何功利的考虑,这实际上是 不可能的。概念、道德和功利,这些因素实际上无时无刻不在影响我们的知觉。“心理距离” 的观点提供了一个可能,这就是将这些思考和体验放在一定距离中来看。不是幸福本身,而 是我们对幸福的回味可以成为歌;不是痛本身,而是痛定思痛可以成为诗。拉开一定的距离 来观看最切身的感受,可使它们成为审美欣赏的对象。 当然,经过一个世纪的反思,人们也指出了“心理距离”观点的一些缺陷。其中最重要 的一点是,“心理距离”说,实际上仍是一种“审美态度”说。依据这种学说,讨论对象的美 是无意义的,只要主体有了审美态度,就可以从对象中获得审美的感受。人在面对对象时, 的确有着自己的审美态度,但这种审美态度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人不可能像打开电灯开关, 或者扳动汽车离合器一样,依赖于一个简单的,有意识的操作就可以形成或改变对待对象的 态度。我们还是需要保持对美的欣赏的种种具体条件的关注,这包括对象的状况和环境的状 况,如果没有对这些因素的考虑,就会将美学研究指向一个纯主观的对心理状况和心理调适 能力的要求,这样的美学是有缺陷的。 因此,与其谈论“审美距离”,不如说“审美视角”。我们看待这个世界时,并不能设想, 一下子就能凭空拉开距离。对待大雾,能镇定自若并欣赏雾中美景,产生诗情画意,是由观 看者的艺术修养以及他的全部教养决定的。我们常常说,生活中并不缺乏美,缺少的是发现 美的眼睛,也是同样的道理。这时,所需要的,不是有意识地拉开与生活和实用的距离,而 是一种对生活美的发现。艺术教会了我们发现美。过去,这种美的视角被理解成一种态度, 认为摆出一种态度即可。其实,这与其说是态度,不如说是能力,是一种发现美的能力。 这种发现美的能力,是可以通过教育,特别是艺术教育来培养的。艺术家通过风景的描 述,增强了人们对风景欣赏的能力。艺术家也通过对生活的描写,推动着从审美的角度来欣 赏生活。朱光潜常举一个例子:“一个海边农夫当别人称赞他的门前海景美时,常会羞涩地转 过身来指着屋后的菜园说:‘门前虽然没有什么可看,屋后这园菜却还不差。’”农夫并不会对
海之美毫无意识,但菜园对于农夫来说,天天在成长,一分劳动,一分收获,而大海一成不 变地在门外喧嚣。访客则见多了菜园,却一下子来到大海边,因之充满着欣喜。这种反应之 差,完全可以理解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无论是自然欣赏还是艺术欣赏,都不能离欣赏者太远。如果太远,与人无关,就无法 欣赏。 B.拉开与生活和实用的“心理距离”,在审美欣赏时可以暂时消除概念和功利等的影响。 C.拉开一定的距离,对幸福的回味、最切身的痛苦都可以成为如歌如诗的审美欣赏对象。 D.人们从自然中发现美的能力,是可以通过一定的艺术教育进行培养的 2.下列对原文内容及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首段从自然欣赏和艺术欣赏谈到审美中的“距离”问题,引出只有将人拉向对象 和将人拉离对象维持平衡,审美欣赏才有可能。 B.文章不仅阐述了“心理距离”说的优点,也分析了“心理距离”说存在的缺陷 C.文章第四段提出“审美视角”说,是对“心理距离”说及“无功利”观的缺陷的修正 D.文章最后一段举海边农夫的例子,意在说明发现美的能力需要艺术教育来培养的观点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审美经验中出现的两种力,如果只有其中一种力发挥作用,就会将审美对象当成生活 中的对象,使得审美欣赏变得不可能 B.要避免美学研究中可能存在的指向性错误,最好是以“审美视角”代替“审美距离” C.摆出一种审美态度固然可以发现美,但对生活美的发现本质上是一种能力而不是态度 D.艺术教会我们发现美,没有接受过艺术教育的人缺乏艺术素养,无法感受生活中的美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 互联网+时代下,整个教育行业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革。由于不少家长忙于工作,对孩 子的作业辅导心有余而力不足,让作业类Ap嗅到了商机。一大批作业类App如雨后春笋般 崛起:“作业帮”“小猿搜题”“学霸君”等。可以看到,作业类Ap的确给予了孩子一定辅导 同时也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家长没时间辅导孩子的问题。一些作业类Ap,不仅给出题目答 案,而且给出相应的解题思路,帮助孩子掌握方法、规律,从而真正达到“学会”的目的。同 时,一些老师也会根据作业类App统一发放作业,有的甚至进一步让机器辅助进行修改作业, 这对老师繁杂的工作无疑有着不小的帮助 那么,作业类App究竟有多大的市场?有关数据显示,到2017年,教育行业App市场规 模达到2.76亿,行业整体渗透率为29.3%,而这一市场将被在线学习和作业两类App瓜分。 并且,这种需求还在逐年递增,这个市场仍然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根据 Appstore统计,作业 类软件Ap,仅“作业帮”便有1.3亿人下载量。 (摘自《利弊两看作业类App接受监管才能长远发 展》) 材料二
海之美毫无意识,但菜园对于农夫来说,天天在成长,一分劳动,一分收获,而大海一成不 变地在门外喧嚣。访客则见多了菜园,却一下子来到大海边,因之充满着欣喜。这种反应之 差,完全可以理解。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无论是自然欣赏还是艺术欣赏,都不能离欣赏者太远。如果太远,与人无关,就无法 欣赏。 B. 拉开与生活和实用的“心理距离”,在审美欣赏时可以暂时消除概念和功利等的影响。 C. 拉开一定的距离,对幸福的回味、最切身的痛苦都可以成为如歌如诗的审美欣赏对象。 D. 人们从自然中发现美的能力,是可以通过一定的艺术教育进行培养的。 2. 下列对原文内容及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文章首段从自然欣赏和艺术欣赏谈到审美中的“距离”问题,引出只有将人拉向对象 和将人拉离对象维持平衡,审美欣赏才有可能。 B. 文章不仅阐述了“心理距离”说的优点,也分析了“心理距离”说存在的缺陷。 C. 文章第四段提出“审美视角”说,是对“心理距离”说及“无功利”观的缺陷的修正。 D. 文章最后一段举海边农夫的例子,意在说明发现美的能力需要艺术教育来培养的观点。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审美经验中出现的两种力,如果只有其中一种力发挥作用,就会将审美对象当成生活 中的对象,使得审美欣赏变得不可能。 B.要避免美学研究中可能存在的指向性错误,最好是以“审美视角”代替“审美距离”。 C. 摆出一种审美态度固然可以发现美,但对生活美的发现本质上是一种能力而不是态度。 D.艺术教会我们发现美,没有接受过艺术教育的人缺乏艺术素养,无法感受生活中的美。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互联网+时代下,整个教育行业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革。由于不少家长忙于工作,对孩 子的作业辅导心有余而力不足,让作业类 App 嗅到了商机。一大批作业类 App 如雨后春笋般 崛起:“作业帮”“小猿搜题”“学霸君”等。可以看到,作业类 App 的确给予了孩子一定辅导, 同时也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家长没时间辅导孩子的问题。一些作业类 App,不仅给出题目答 案,而且给出相应的解题思路,帮助孩子掌握方法、规律,从而真正达到“学会”的目的。同 时,一些老师也会根据作业类 App 统一发放作业,有的甚至进一步让机器辅助进行修改作业, 这对老师繁杂的工作无疑有着不小的帮助。 那么,作业类 App 究竟有多大的市场?有关数据显示,到 2017 年,教育行业 App 市场规 模达到 2.76 亿,行业整体渗透率为 29.3%,而这一市场将被在线学习和作业两类 App 瓜分。 并且,这种需求还在逐年递增,这个市场仍然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根据 Appstore 统计,作业 类软件 App,仅“作业帮”便有 1.3 亿人下载量。 (摘自《利弊两看作业类 App 接受监管才能长远发 展》) 材料二
表一 作业教辅类Ap发展历程 作业教辅类App上统时网数量分布 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218年 注:朗易思听是英语学习网站 表二 作业”搜索指数趋势 设备 地区 日期 「iPa中国「近三个月 搜索指数趋势 月20日 09月20日10月16日 材料三 注重质量的作业App应投入力量研发个性化作业,这需要很大的研发成本,而且即使研 发了个性化作业,也不一定能获得更大的市场发展空间。于是一些App运营方就重营销、不 重质量,以色情、低俗内容吸引学生:甚至以提供作业为名,搞包括游戏在内的多元化经营 但这种为获得市场生存所采取的经营战略,只会遭遇更多质疑。作业App运营方必须提供高 质量的作业服务,才能获得长远发展 目前监管部门对作业App的监管并不严格,对于作业App中的游戏,并没有按游戏产品 监管。有的App声称其中的游戏是为了让学生在完成作业后,进行适当的休息调整,形成监 管灰色地带。另外,家长在选择App时,应认真了解App的作业服务内容,加强对孩子的监 护和引导。前不久,教育部、国家卫健委等八部门印发了《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 案》,明确要求家长陪伴孩子时应尽量减少使用电子产品:有意识地控制孩子特别是学龄前儿 童使用电子产品,非学习目的的电子产品使用单次不宜超过15分钟,每天累计不宜超过1小 时。这些具体建议都给家长监护孩子使用作业App提供了明确指引 (摘编自《争议中的作业App需多元监 管》) 4.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2014年之后的作业类App分布量普遍超过2014年之前的分布量,可见后出现的作业类
注:朗易思听是英语学习网站 材料三 注重质量的作业 App 应投入力量研发个性化作业,这需要很大的研发成本,而且即使研 发了个性化作业,也不一定能获得更大的市场发展空间。于是一些 App 运营方就重营销、不 重质量,以色情、低俗内容吸引学生;甚至以提供作业为名,搞包括游戏在内的多元化经营。 但这种为获得市场生存所采取的经营战略,只会遭遇更多质疑。作业 App 运营方必须提供高 质量的作业服务,才能获得长远发展。 目前监管部门对作业 App 的监管并不严格,对于作业 App 中的游戏,并没有按游戏产品 监管。有的 App 声称其中的游戏是为了让学生在完成作业后,进行适当的休息调整,形成监 管灰色地带。另外,家长在选择 App 时,应认真了解 App 的作业服务内容,加强对孩子的监 护和引导。前不久,教育部、国家卫健委等八部门印发了《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 案》,明确要求家长陪伴孩子时应尽量减少使用电子产品;有意识地控制孩子特别是学龄前儿 童使用电子产品,非学习目的的电子产品使用单次不宜超过 15 分钟,每天累计不宜超过 1 小 时。这些具体建议都给家长监护孩子使用作业 App 提供了明确指引。 (摘编自《争议中的作业 App 需多元监 管》) 4. 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2014 年之后的作业类 App 分布量普遍超过 2014 年之前的分布量,可见后出现的作业类
App的质量比2014年之前出现的要好 B.各类作业App先后上线,其数量分布先是起伏式上升,当数量分布在2014年达到峰值 后,又呈现出起伏式下降的趋势 C.英语听力通、朗易思听在2011、2012年相对较早的时间上线,可能是当时的App运营 者认为专门解决英语问题的软件是学生和家长最需要的 D.作业搜索指数从7月20日到8月20日总体缓慢下降,8月20日到9月20日左右增速 迅猛,至10月16日前整体上呈下降趋势。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业类App在给予孩子辅导、解决家长没时间辅导孩子的问题、帮助老师应付繁杂的 工作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帮助。 B.到2017年,教育行业App市场规模达近3亿,行业整体渗透率近30%,这种需求还会 逐年递增,市场潜力很大。 C.因为个性化作业研发成本很大,即使研发了个性化作业,也不一定能提升市场发展空 间,所以部分App运营方为获得市场生存只重营销、不重质量,甚至借作业之名,搞 多元化经营。 D.教育部等部门印发的《实施方案》,提出许多具体建议,有利于解决家长不会引导孩子 正确使用作业App的问题 6.作业类App要获得良性发展,需要哪些方面各自作出怎样的努力?请简要概括说明。(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父亲的东篱 李汉荣 ①说起来,我也算是个诗人,性情质朴、诚恳、淡远。古国诗史三千年,我最喜欢陶渊 明。南山啊,东篱啊,菊花啊,田园啊,归去来啊,桑树颠啊,这些滴着露水粘着云絮的词 儿,在我心里和笔下,都是关键词和常用意象。 ②可是,翻检我自己,自从离开老家,进了城,几十年来,我没有种过一苗菜,没有抚 摸过一窝庄稼,没有刨过一颗土豆,连一根葱都没有亲手栽过。几十年了,没有一只鸟认识 我,没有一片自云与我交换过名片,没有一只青蛙与我交流过对水田和稻花香的感受,没有 只蝈蝈向我传授民谣的唱法。那些民谣都失传了,只在更深的深山里,有几只蛐蛐,丢三 落四哼着残剩的几首小调。 ③这些年,也许年龄渐长的原因,“拜访”陶渊明就成了我经常要做的事,动不动就转 身出走,去渊明兄那儿,在东篱下,深巷里,阡陌上,桑树颠,有时就在他的南山,靠着 块石头坐下,久久坐着,一直到白云漫过来,把我很深地藏起来,藏在时光之外。 ④我以为这就不错了,觉得也在以自己的微薄心智和诚恳情思,延续着古国的诗脉和诗 心,延续着田园的意趣和意境,延续着怀乡恋土的永恒乡愁。 ⑤直到2001年初夏的一天,我才突然明白:我的以上孤芳自赏、不无优越感的做法和想 法,只是我的自恋,带着几分小资情调和审美移情的自恋,这自恋被一厢情愿地放大了,放 大成了竟然关乎诗史、文脉、乡愁的延续了。 ⑥为什么是在那天,我才突然明白这些呢? ⑦那天下午,我回到老家李家营,立夏刚过,天朗气清,小风拂衣,温润暖和,我沿麦 田里的阡陌,横横竖竖走了一阵,其实,若是直走,一会儿就到家,我想多走一会儿田埂, 所以,横的、竖的阡陌我都走了个遍,横一下,竖一下,就在田野里写了好几个“正”字 因为我的父亲名叫正德。然后,我就到了家
App 的质量比 2014 年之前出现的要好。 B. 各类作业 App 先后上线,其数量分布先是起伏式上升,当数量分布在 2014 年达到峰值 后,又呈现出起伏式下降的趋势。 C. 英语听力通、朗易思听在 2011、2012 年相对较早的时间上线,可能是当时的 App 运营 者认为专门解决英语问题的软件是学生和家长最需要的。 D. 作业搜索指数从 7 月 20 日到 8 月 20 日总体缓慢下降,8 月 20 日到 9 月 20 日左右增速 迅猛,至 10 月 16 日前整体上呈下降趋势。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作业类 App 在给予孩子辅导、解决家长没时间辅导孩子的问题、帮助老师应付繁杂的 工作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帮助。 B. 到 2017 年,教育行业 App 市场规模达近 3 亿,行业整体渗透率近 30%,这种需求还会 逐年递增,市场潜力很大。 C. 因为个性化作业研发成本很大,即使研发了个性化作业,也不一定能提升市场发展空 间,所以部分 App 运营方为获得市场生存只重营销、不重质量,甚至借作业之名,搞 多元化经营。 D. 教育部等部门印发的《实施方案》,提出许多具体建议,有利于解决家长不会引导孩子 正确使用作业 App 的问题。 6. 作业类 App 要获得良性发展,需要哪些方面各自作出怎样的努力?请简要概括说明。(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父亲的东篱 李汉荣 ①说起来,我也算是个诗人,性情质朴、诚恳、淡远。古国诗史三千年,我最喜欢陶渊 明。南山啊,东篱啊,菊花啊,田园啊,归去来啊,桑树颠啊,这些滴着露水粘着云絮的词 儿,在我心里和笔下,都是关键词和常用意象。 ②可是,翻检我自己,自从离开老家,进了城,几十年来,我没有种过一苗菜,没有抚 摸过一窝庄稼,没有刨过一颗土豆,连一根葱都没有亲手栽过。几十年了,没有一只鸟认识 我,没有一片白云与我交换过名片,没有一只青蛙与我交流过对水田和稻花香的感受,没有 一只蝈蝈向我传授民谣的唱法。那些民谣都失传了,只在更深的深山里,有几只蛐蛐,丢三 落四哼着残剩的几首小调。 ③这些年,也许年龄渐长的原因,“拜访”陶渊明就成了我经常要做的事,动不动就转 身出走,去渊明兄那儿,在东篱下,深巷里,阡陌上,桑树颠,有时就在他的南山,靠着一 块石头坐下,久久坐着,一直到白云漫过来,把我很深地藏起来,藏在时光之外。 ④我以为这就不错了,觉得也在以自己的微薄心智和诚恳情思,延续着古国的诗脉和诗 心,延续着田园的意趣和意境,延续着怀乡恋土的永恒乡愁。 ⑤直到 2001 年初夏的一天,我才突然明白:我的以上孤芳自赏、不无优越感的做法和想 法,只是我的自恋,带着几分小资情调和审美移情的自恋,这自恋被一厢情愿地放大了,放 大成了竟然关乎诗史、文脉、乡愁的延续了。 ⑥为什么是在那天,我才突然明白这些呢? ⑦那天下午,我回到老家李家营,立夏刚过,天朗气清,小风拂衣,温润暖和,我沿麦 田里的阡陌,横横竖竖走了一阵,其实,若是直走,一会儿就到家,我想多走一会儿田埂, 所以,横的、竖的阡陌我都走了个遍,横一下,竖一下,就在田野里写了好几个“正”字。 因为我的父亲名叫正德。然后,我就到了家
⑧走进老屋院子,看见父亲正在维修菜园篱笆。他用竹条、青冈木条、杨柳树枝,对往 年的篱笆进行仔细修补。菜园里种着莴笋、白菜、茄子、包包菜、芹菜,一行行的葱和蒜苗, 荠荠菜算是乡土野菜,零星地长在路坎地角,像是在正经话题里,顺便引用几句有情趣有哲 理的民间谚语。指甲花、车前草、薄荷、麦冬、菊、扫帚秧等花草,也都笑盈盈站在或坐在 篱笆附近,逗着一些蛾子、虫子、蝴蝶玩耍。喇叭花藤儿已经开始在篱笆上比画着选择合适 位置,把自己的家当小心放稳,揣在怀里的乐器还没有亮出来,就等一场雨后,天一放晴 它们就开始吹奏。 ⑨“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我忽然想起陶渊明的诗句。但是,此刻,在这里,在 人境,结庐的,不是别的哪位诗人,是我父亲,是我种庄稼的父亲,是我不识字、不读诗的 父亲。但是,实实在在,我的不读诗的父亲,在这人境里,在菜园里,仔细编织着篱笆,编 织着他的内心,编织着一个传统农人的温厚淳朴的感情。我的不读诗的父亲,他安静地在人 境里,培植着他能感念也能让他感到心里安稳的朴素意境 ⑩0“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当然,此时正值初夏,还不是采菊的时候,菊,连同 别的花草和庄稼,都刚刚从春困中醒来不久,都刚刚被我父亲粗糙而温和的手,抚摸过和问 候过,父亲还在它们的脚下轻轻松了土,培了土,以便它们随时踮起脚,在农历的雨水里呼 喊和奔跑。而当到了删繁就简的秋天,夏季闷热的雾散去,头顶的大雁捎来凉意,我的父亲 也会在篱笆边,坐在他自己亲手做的竹凳上,面对村子边漾河岸上的柳林,向南望去,他会 看见一列列穿戴整齐的青山,正朝他走来,那是巴山,我们世世代代隔河而望的南山。 ①我突然明白了:我的不识字的父亲,正是他在维护陶渊明的“东篱”。 ①而我呢?我读着山水之诗,其实是在缓解远离山水的郁闷,同时用山水之诗掩护我越 来越远地远离山水。我写着故园之词,其实是在填补失去故园的空虚,同时让故园之词陪着 我越来越远地告别故园。我吟着东篱之句,其实是在装饰没有东篱的残缺,同时让东篱之思 伴着我越来越远地永失东篱 ①3于是,在那天下午,我无比真诚地感激和赞美了我的父亲。是的,是的,我那不识字、 不读诗的父亲,他不知道诗为何物,他不知道陶渊明是谁,但是,正是我的父亲,和像我的 父亲一样的无数种庄稼的父亲们,正是他们,一代代的父亲们,延续和维护着陶渊明的“东 篱”,延续着古国的乡愁和诗史… 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项一是(3分) A.文章第7段写我“在田野里写了好几个‘正’字”,是因为我的父亲具有正直质朴的品 德 B.文章第8段使用比拟、借代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父亲的菜园植物种类丰富,生机 勃勃,富有乡野情趣 C.文章对父亲劳作与休憩景象的描绘,为后文写“父亲在维护陶渊明的‘东篱’”作了铺 垫 D.作者的寻找、领悟、反思与感激,是对“东篱”意蕴不断发现的过程,启人思考 8.试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划线句子。(6分) 9.试分析标题“父亲的东篱”的丰富意蕴。(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韦温,字弘育。十一岁,举两经及第,以拔萃高等补咸阳尉。父愕然,疑假权谒进,召 而试诸廷,文就无留意,喜曰:“儿无愧矣!”入为监察御史,以台制苛严,难省养,不拜。 侍亲疾,调适汤剂,弥二十年,衣不弛带。既居丧,毁瘠不支。服除,李逢吉辟置宣武府
⑧走进老屋院子,看见父亲正在维修菜园篱笆。他用竹条、青冈木条、杨柳树枝,对往 年的篱笆进行仔细修补。菜园里种着莴笋、白菜、茄子、包包菜、芹菜,一行行的葱和蒜苗, 荠荠菜算是乡土野菜,零星地长在路坎地角,像是在正经话题里,顺便引用几句有情趣有哲 理的民间谚语。指甲花、车前草、薄荷、麦冬、菊、扫帚秧等花草,也都笑盈盈站在或坐在 篱笆附近,逗着一些蛾子、虫子、蝴蝶玩耍。喇叭花藤儿已经开始在篱笆上比画着选择合适 位置,把自己的家当小心放稳,揣在怀里的乐器还没有亮出来,就等一场雨后,天一放晴, 它们就开始吹奏。 ⑨“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我忽然想起陶渊明的诗句。但是,此刻,在这里,在 人境,结庐的,不是别的哪位诗人,是我父亲,是我种庄稼的父亲,是我不识字、不读诗的 父亲。但是,实实在在,我的不读诗的父亲,在这人境里,在菜园里,仔细编织着篱笆,编 织着他的内心,编织着一个传统农人的温厚淳朴的感情。我的不读诗的父亲,他安静地在人 境里,培植着他能感念也能让他感到心里安稳的朴素意境。 ⑩“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当然,此时正值初夏,还不是采菊的时候,菊,连同 别的花草和庄稼,都刚刚从春困中醒来不久,都刚刚被我父亲粗糙而温和的手,抚摸过和问 候过,父亲还在它们的脚下轻轻松了土,培了土,以便它们随时踮起脚,在农历的雨水里呼 喊和奔跑。而当到了删繁就简的秋天,夏季闷热的雾散去,头顶的大雁捎来凉意,我的父亲 也会在篱笆边,坐在他自己亲手做的竹凳上,面对村子边漾河岸上的柳林,向南望去,他会 看见一列列穿戴整齐的青山,正朝他走来,那是巴山,我们世世代代隔河而望的南山。 ○11 我突然明白了:我的不识字的父亲,正是他在维护陶渊明的“东篱”。 ○12 而我呢?我读着山水之诗,其实是在缓解远离山水的郁闷,同时用山水之诗掩护我越 来越远地远离山水。我写着故园之词,其实是在填补失去故园的空虚,同时让故园之词陪着 我越来越远地告别故园。我吟着东篱之句,其实是在装饰没有东篱的残缺,同时让东篱之思 伴着我越来越远地永失东篱。 ○13 于是,在那天下午,我无比真诚地感激和赞美了我的父亲。是的,是的,我那不识字、 不读诗的父亲,他不知道诗为何物,他不知道陶渊明是谁,但是,正是我的父亲,和像我的 父亲一样的无数种庄稼的父亲们,正是他们,一代代的父亲们,延续和维护着陶渊明的“东 篱”,延续着古国的乡愁和诗史…… 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项一是(3 分) A.文章第 7 段写我“在田野里写了好几个‘正’字”,是因为我的父亲具有正直质朴的品 德。 B.文章第 8 段使用比拟、借代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父亲的菜园植物种类丰富,生机 勃勃,富有乡野情趣。 C.文章对父亲劳作与休憩景象的描绘,为后文写“父亲在维护陶渊明的‘东篱’”作了铺 垫。 D.作者的寻找、领悟、反思与感激,是对“东篱”意蕴不断发现的过程,启人思考。 8. 试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划线句子。(6 分) 9.试分析标题“父亲的东篱”的丰富意蕴。(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韦温,字弘育。十一岁,举两经及第,以拔萃高等补咸阳尉。父愕然,疑假权谒进,召 而试诸廷,文就无留意,喜曰:“儿无愧矣!”入为监察御史,以台制苛严,难省养,不拜。 侍亲疾,调适汤剂,弥二十年,衣不弛带。既居丧,毁瘠不支。服除..,李逢吉辟置宣武府